打印

古来大德们的念佛诀窍

古来大德们的念佛诀窍

善导大师——长跪念佛,力竭方休,隆冬亦须流汗



唐代善导大师,莲宗二祖也。因见道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精勤礼念。旋至京师(今西安),激发四众。

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冬亦须流汗,以表至诚。常念佛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百千,光亦如之,人皆能见。出则演说净土法门,无暂时不为利生事。三十余年,未尝睡眠,除沐浴外,从不脱衣,护持戒品,纤毫不犯,绝意名利,离诸戏笑。每自独行,不与人共,恐谈世事,妨修道业。

三衣瓶钵,躬自持洗,好食供众,粗恶自奉,乳酪醍醐,皆不饮啖。所有衬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卷,画西方圣境三百余壁,修营塔寺,燃灯续明,终岁不绝。

道俗从化者众,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日课佛名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三昧,生净土者,不可胜纪。

(预知时至)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端身立化。 (《佛祖统纪》)


【按】善导大师,系阿弥陀佛化身,为念佛示范,广度众生。愿即效法,绝意名利,念佛不休。


释怀感——暗室厉声念佛



释怀感,初习“法相宗”,后遇善导大师,教以虔诚念佛,三年便证念佛三昧。著《净土决疑论》,教人暗室念佛,闭了光源,厉声大念。


他认为:修行的人,要断绝视听,心舍俗缘,擒住乱心,注想于佛,易得三昧。

《大集日藏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大声称佛,则见大佛,三昧易成;小声称念,遂多驰散。”

释道绰——豆儿念佛



唐代的释道绰大师,十四岁出家,初习经论,事瓒禅师学禅。后见昙鸾师碑,读毕大生向往,从此崇净业。

坐常向西,六时礼敬,口称佛名,日以七万为度。当用麻豆而为数量,一称名,便度一粒。天天如此,积数百万斛。

各地望风成习,后世效法的人,不可胜数。

江公望——击舌应心念佛



宋代司谏(官名)江公望居士,少年登第,名著当时。酷好宗门,蔬食葛衣,砥节励行。晚年专修净业,悟入念佛三昧。


作《念佛方法》文,刻石流布。

文中说:“称念阿弥陀佛,有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音声,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舌既行声;耳还自听,心念心听。乃至营办家事,种种作务,亦白不相妨碍。”

此舌根击齿念法,属于默然持名。

正诚大师——不倒单,念佛必高声


近代正诚大师,姓朱,江西弋阳人。家贫,常念佛求生西方,俟奉养无依外亲丧葬毕,已六十八岁,始克携子出家,修持益力,在山十三年,从不倒单。

凡念佛必高声,常念至通身流汗而后止。

人嫌其噪,每呵之。同戒常劝小声,免讨人厌,(他)虽念笑称是(答应),至念时依然高声而不自觉。常在寺旁松下念佛,或对山静坐,每见佛像立山顶,呼人看,则(他人)不能见也。

忽自知时至,说偈,端坐念佛而化。(《净土圣贤录》三编)

按】因念佛心专,已至一心境界,故念时只知唯佛是念,更无别念,声之大小,噪人与否,皆不知也。

释中峰——“三时系念”念佛



元朝释中峰 明本禅师,禅净双修。尝言:禅者,净上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净土诗一零八首行于世。


他认为,末世众生,性多荒怠,喜简畏繁,而倡导“三时系念”。那就是:晨朝、日中、日没三时,令行者不生苦感。隐含“有、空、中”三教义。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释宗本 ——“三字资粮”念佛


明代释宗本禅师,年十五出家,彻悟性宗,专修净土。撰《归元直指》一书,说“欲生净土,须办净土资粮——信、愿、行三字”。

有偈言:从是西方进,迢迢十万程;资粮若具足,何愁去不成。

至于念佛规则,主张不受拘束。或高声念、低声念、流水念、顶礼念、摄心念、参究念、观想念、轮珠念、行道念、住立念、静坐念、默念、明念,千念万念,皆同一念。

憨山——“以毒攻毒”念佛法



明代德清大师,晚号憨山老人,是禅净相融的大德。他认为: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

以众生久沉妄想中,离之实难。若将染患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转换方法。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移参究心而念佛,何患一生不了生死!

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这一声佛,提起一逼,即见烦恼当下消灭。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