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力、佛力
印光祖师:念佛人自力清净心感佛力加持和接引,原文见下
“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
三论宗祖师嘉祥大师《胜蔓经宝窟上》开示说:伏烦恼方是清净心,原文见下
“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印光祖师:清净心不杂贪、嗔、痴,原文见下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印光祖师:观行位清净心才能感召净土现前而往生,原文见下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
知礼大师妙宗钞开示:下辈下生念佛只需落实名字位十念相续清净心即可。伏惑为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
智者大师开示说:下辈下生念佛人临终已经暂伏烦恼,原文见下
”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开示:伏烦恼是名字位境界,伏惑是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印光祖师:圆伏五住即观行位,原文见下
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
幽溪大师:念佛进入圆伏五住观行位境界,方感净土现前。原文见下
“极乐称为净土。惟其心净。而后佛土净。但心净土净。其义甚通。圆伏五住。圆破三惑。皆名心净。而此心净。感佛土净。则圆该四土。今是同居净土。”。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下辈下生念佛人临终身无病苦靠佛力,十念相续靠自力。原文见下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
幽溪大师:往生还需念佛人念力至心,原文见下
是则虽由慈光外摄。而又全凭念力至心。
幽溪大师:下辈下生念佛人临终从十念相续名字位境界进入圆伏惑业观行位境界,全仗佛力。原文见下
“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净空法师对暂伏烦恼的定义:
“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二:历代祖师对散心的定义差距很大,藕益祖师、印光祖师把相续类散心归入到散心范畴,而莲池大师、幽溪大师、智者大师、龙树菩萨、憨山大师把相续类散心归入到一心范畴,佛教徒若不知此理,则自然感觉祖师开示彼此全是矛盾。祖师开示见下: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短暂相续型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开示:生灭类散心念佛不能往生,原文见下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藕益祖师亲自印证的《妙宗钞》开示:下辈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成事定但亦为定所摄之相续类散心念佛“。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价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欲决定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藕益祖师开示:贪嗔痴念犹自现起,便不为真念佛。原文见下
“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也。”。
龙树菩萨、智者大师、莲池大师、幽溪大师、憨山大师把相续类散心归入到一心范畴,把生灭类散心归入到散心范畴,不同于藕益祖师、印光祖师。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天台智者大师《观音义疏卷上》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
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佛经疏钞》开示: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 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
一,三辈者。如大本谓:
(1)上辈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命欲终时。佛兴圣众。现其人前。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为近。是名上辈生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者也。
(2)中辈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心。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是名中辈生者。配前。则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
(3)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配前。则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
二,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之三品:
(1)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
(2)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
(3)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于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发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下辈也。
细分者。如前阶品中。分之又分。则百千万亿无尽辈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浅。而为次第也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憨山大师:念佛容易信心难 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 喉咙喊破也徒然
幽溪大师:是持名非一心。即散心持名。虽是佛乘缘种。亦非往生正因。
莲池大师开示:
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悲惠济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就着力念佛,一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二、口虽念佛,心中却胡思乱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的时候,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净土面对弥陀,不敢散乱。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三、口虽念佛,而心中只愿求来生富贵,或者认为我是凡夫,西方没有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就满足了。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是念佛的人,都要决心求往生,不要怀疑。况且即使像天宫那样的富贵,福报享尽,也还是要堕落的。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多少时间呢?如果说你是凡夫,西方无份。但圣贤都是凡夫做的,怎么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这样可以发广大心,立坚定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印光祖师把临终十念相续心定义为净念,把临终十念相续心列入”未证一心不乱“境界。
(1)《妙宗钞》: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下品下生定为名字初心,
(2)《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3)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是否就是一心不乱?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2)【印祖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 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 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 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 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 法性,则名理一。 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 无难。 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 。“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 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 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 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 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 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 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 佛居士书)
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凡夫境界。
印光祖师谈藕益祖师定义的事一心念佛: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藕益祖师《佛说阿弥陀佛要解》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
藕益祖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开示: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藕益祖师、永明延寿大师、道绰大师:念佛心不相续,便难往生。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
永明延寿祖师开示:“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道绰大师安乐集开示:
问曰:《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何不预克念也?
问曰:若人但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大庄严论》云:“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物,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念乱。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印光祖师赞叹莲池大师、幽溪大师象藕益祖师一样伟大可靠可信,原文见下
“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
净土法门法师赞叹历代净土宗祖师及道绰大师都已经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境界,原文见下:
《往生论注》是昙鸾法师的作品,这是净宗大德,不知道古德为什么没有把他排列在祖师的位子上,这是讲不过去的。昙鸾跟道绰,确实是净宗的祖师,一代的祖师大德,这两个人应当要补进去。
现代净宗十四代,再补两个,就是十五代跟十六代,净宗有十六祖师,他们的话是可以相信的,为什么?这些祖师都是得念佛三昧,而且都是真念到了理一心不 乱,虽然一门深入,一句弥陀一生不拐弯,这些人真正能宗通教,显密圆融,他无所不知,为我们示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给念佛人做好样子。
印光祖师赞叹智者大师是释迦摩尼佛再来,永明延寿祖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原文见下
“《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
藕益大师赞叹知礼大师《妙宗钞》圆满可信,原文见下:
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