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本幻法师:莫将净土法门,变成外道信仰

本幻法师:莫将净土法门,变成外道信仰

请问师父,现在有不少修净土法门的人,说什么修净土,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能不能往生,与持戒律,没有关系。说什么五逆十恶的人,临终念佛十句一句,都能往生极乐世界,难道我们这些不五逆的人,纵然不修行不吃素,但也常常念佛,怎么会不往生。并且说如果修净土还必须要持戒律,还必须要克制习气,那就是圣道门,那不是真正的净土。说什么修净土,不要谈持戒律,那才是真正的净土,这才是易行道。请问师父,这些观点正确吗?


  答:此种说法,实是邪见,不可依从。谓修净土法门,不持戒律,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试问此等人,是念的什么佛,修的什么净土法门。多年前,有一僧师拿一张《参考消息》的报纸给本幻看,此报纸上言,某某国家的某某净土宗之寺院,竟然开酒吧。试观今日之某某国家的某某净土宗,乌烟瘴气,一片乱相。有此乱相之源,皆因昔某某国之某些僧人之邪说所致。

  谓只要念佛,就能往生,亦要当知,何为念佛。切不可将喊佛叫佛,便视为念佛也。倘心中无佛,只口喊佛,则莫言我在念佛,莫言如此修行,便能生西。当知,此是自欺欺人之愚人行迹!汝不见,蕅益大师之《灵峰宗论》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又谓五逆十恶的人,临终一句十句佛号,皆能往生净土,我等又不行五逆,纵然不修行不吃素,但也常常念佛,岂会不往生。作此等见解者,实是自害害人之魔也!全不知,五逆十恶的人,临终一句十句佛号,便能往生净土,乃是宿世善根深厚之人,非悠悠之人皆可。试问汝,现实当中,可曾见过几个平时不学佛,临终之时人一劝之,便能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者?多见人平时不认识修行,临终之时,便见昏迷,不得念佛。或呼爹喊娘,恋妻思子,不愿求生。

  又不见天如大师于《净土或问》中说:“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此弥陀愿力,诚乎不可思议矣。然则我于生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谬之言也。砒霜鸩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于砒霜鸩酒者也。非特误赚自己,又且误赚天下若僧若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人中,无一个半个。汝将谓人人临终,有此侥幸哉。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亡。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此等十种之事,皆是寻常耳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你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临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恶缘,忽然遭著一种,便休了也。便做手脚不得了也。便有知识活佛围绕,救你不得了也。便须随业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到那时要闻佛名,不闻了也。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螃蟹落汤。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老以前,正是少壮之日,正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杂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遭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他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佛不得。况待临终时哉。何况你更道且做世间事业,你真痴人,说此痴话。敢保你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影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你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

  又谓修净土还要持戒律,那就是圣道门,那不是真正的净土。说什么修净土,不要谈持戒律,那才是真正的净土,这才是易行道。作如此之说,实是谤佛谤法谤僧之魔贼!此等魔人,入我佛门,身披袈裟,瞎制邪说,坏我正法,诚是狮子身上虫,反食狮子肉。汝不见蕅益大师之《灵峰宗论》言:“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而专精律学。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於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张,取笑识者。”

  修此等净土法门者,口言信愿求生极乐,但其心行,实无半点信愿,充其量,不过是一伪君子罢了。此等痴人,作此谤法魔说,欲导一切人,同入生死苦海,可悲也!可悲也!此正是,蕅益大师于《灵峰宗论》中所说:“生西方以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三直至成佛。流俗人亦三种心,轻心,忽心,将就心,此三常游五趣。呜呼,前三,百千中或一有,后三,百千中或一无,奚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实往生者少也。”

  又彼等无知者,还谓此等净土法门乃宗善导大师之言,实是胡说巴道之魔话!彼等魔人,更引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中所言之文:“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以此一句,来证明欲生净土者,只须念佛即可,不必吃素持戒,如此方合弥陀本愿。

  呜呼哀哉!不知我净宗二祖善导大师见此等魔说,当作如何之想。此等魔贼套用善导祖师之言,却又大违善导祖师之义。诚是断章取义,曲解圣言。不观释迦如来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早已明言:“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欲生彼国者,佛诫当修净业三福,且谓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之净业正因。如此可知,欲往生极乐净土者,必须要修净业三福。此是如来金口所宣,岂容抵抗。

  倘若三福全缺者,余深恐其净土难生。此义非余之自臆,乃善导大师之法言。大师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言:“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第三福者,名为行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土。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由此可知,欲生净土者当要修三福,如三福俱不能行者。虽言念佛,实是十恶具足之人。虽言我欲往生极乐,实是愿生地狱、饿鬼、畜生。岂有真欲往生极乐者,而纵贪嗔痴,行杀生事,为不孝不敬之行。世间善人尚不为此事,更何况欲生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之极乐净土。佛虽慈悲,垂手难接。

  人或疑言,常说信愿行为往生之三资粮,何必又要吃素护生,何必又要行善持戒。余告之曰,汝既言信愿行为往生之三资粮。请问汝信佛乎?倘若信佛,佛何时许你杀生吃肉?何时许你背逆父母?何时许你不敬师长?何时许你不必持戒修善?汝杀生之愿,汝杀生之行,又岂合于求生极乐之愿行哉?汝自欺欺人,以此魔见毒害天下人之慧命,吾恐你极乐难去,地狱先至。不观善导大师早已于《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中言到:“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总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而汝以如此之心念佛,即是二祖善导所谓之杂毒之行,欲以此求生极乐净土,此必不可也。

  况善导大师于《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中更言:“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也。”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此等明文,汝何以不看。汝口口声声言,汝等尊二祖善导之义。实则大背善导大师,大谤善导大师,陷善导大师于不仁不义之地,汝等之辈非佛子,乃魔贼也!况善导大师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疏解“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此一句时,明言指示:“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种尽具。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而汝不修三福,却又号称念佛人,实是善导大师所言之披着人皮的畜生,并非是人也。

  汝以邪为正,至此如再不改正,他日恶报现前则晚矣。汝不观《净土圣贤录》卷二记录善导大师之文,言及“善导,不详其所出。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旋至京师,激发四众。每入室,长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供众,粗恶自奉。所有嚫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修营塔寺,然灯续明。”另《新修往生传》中言之更详,谓善导大师“三十余年无别寝处,不暂睡眠。除洗浴外,曾不脱衣。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以为己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曾不举目视女人,一切名利无心起念,绮词戏笑亦未之有。所行之处,争申供养,饮食衣服四事丰饶,皆不自入并将[廷-壬+(同-一)]施,好食送大厨,供养徒众。唯食粗恶才得支身,奶酪醍醐皆不饮噉。”观此等文,可知善导大师之持戒律己颇为严格。而汝以持戒修善为夹杂,认为有碍往生净土。岂我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不知此一道理,而自毁前程,以致障碍净土之生乎?岂二祖善导反不如于你之高明哉?直是可悲之极,可叹之至!

  凡真修净土者,必定不排斥修善持戒。此理,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于《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中言到:“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嗔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另在《一函遍复》中更是一针见血,谓“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细体大师之言,何来此等魔见。

  每见人弃佛祖之圣言于一边,而欣欣然从魔邪辈之教,不禁为之悲叹也!学佛之人,当要以佛言祖语为根本依凭。切不可随近代所谓之“善知识”转,以至误入歧途,届时悔之晚矣!如言修净土法门,不必持戒,此是外道信仰,非是如来之教。如ji 督教之人,亦言不必行善,但信ji 督教,便能生天。

  故劝行人,莫将净土法门,变成外道信仰!

晋朝慧永大师:驻锡庐山西林寺,超凡脱俗,归心净土。义熙十年(414)示疾,忽然整衣要起身。大众惊问。大师回答:“佛来迎我!”说完安然而去,异香七天才散。

  后魏昙鸾大师:一心修净业。魏兴和四年(542),自知时至,沐浴更衣,召集大众告诫说:“地狱众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

  唐朝僧炫法师:初念弥勒菩萨,期生兜率内院,九十岁遇道绰大师,得闻净土法门,才开始回心念佛,日礼千拜,一心无怠。后得病,告弟子:“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共垂宝手,吾其行矣!”说罢往生,香气七日不散。当时有启芳、果圆二位法师目击此事,也勇猛发心往生西方,昼夜念佛不辍,忽见西方三圣坐在七宝池边金台上,二僧作礼,佛说:“念我名者,皆生我国。”又见三道宝阶上站满了念佛往生的人。五天后,二僧忽闻钟声,同时往生。

  唐朝寿洪法师:一心念佛,求生安养。将要离世时,见兜率天童子前来迎接。法师说:“我发愿往生西方,不生天上。”即令大众念佛。没有多久,法师说:“佛从西来!”说完化去。

  宋朝太公:太公名奭(shì),网鱼为业。一日改业,持阿弥陀佛日万声,茹素修行,不曾暂辍。后无疾告家人云:“我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在门前,我今归净土也。”次日又云:“我已见金莲花来迎我矣。”索香炉,安坐捏印而化。乡村远近闻音乐,异香终日不散。时政和六年(1116)。(《龙舒净土文》)

  宋朝王日休:龙舒进士,博览经史。后突然舍弃,说:“这些只能增长业习,不能究竟解脱,我要立志往生西方!”从此精进念佛,作《净土文》劝世。临终前忽然高声念佛,唱道:“佛来迎我!”屹然站立,安然脱化。(《王龙舒国学传》)

  明朝莲池大师:常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策,临终前对弟子说:“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径中径又径》)

  清朝周梦颜:字安士,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乾隆四年正月,与家人诀,云将西归。家人请以香汤沐浴。却之,曰:“我香汤沐浴久矣!”谈笑而逝。(《安士全书•西归直指》)

  道彻大师:钱塘人,乾隆间将示寂,谓其众曰:“娑婆之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不可说。倘蒙记忆,但念阿弥陀佛,不久当相见。错过此生,轮转长夜,痛哉痛哉!”(《径中径又径》)

  张抗:翰林学士,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花上;翁儿在花地金沙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已先逝也)。(《径中径又径》)

  印光大师: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预知时至,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大声念佛。没有多久,又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移坐椅上,向西端坐。三时许,对妙真说:“你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不复语,只动唇念佛。接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世寿八十,僧腊六十,百日荼毗,奉灵骨塔于本山。(真达、妙真、了然、德森《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一:自力、佛力

  印光祖师:念佛人自力清净心感佛力加持和接引,原文见下

  “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

  三论宗祖师嘉祥大师《胜蔓经宝窟上》开示说:伏烦恼方是清净心,原文见下

  “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印光祖师:清净心不杂贪、嗔、痴,原文见下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印光祖师:观行位清净心才能感召净土现前而往生,原文见下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

  知礼大师妙宗钞开示:下辈下生念佛只需落实名字位十念相续清净心即可。伏惑为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

  智者大师开示说:下辈下生念佛人临终已经暂伏烦恼,原文见下

  ”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开示:伏烦恼是名字位境界,伏惑是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印光祖师:圆伏五住即观行位,原文见下

  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

  幽溪大师:念佛进入圆伏五住观行位境界,方感净土现前。原文见下

  “极乐称为净土。惟其心净。而后佛土净。但心净土净。其义甚通。圆伏五住。圆破三惑。皆名心净。而此心净。感佛土净。则圆该四土。今是同居净土。”。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下辈下生念佛人临终身无病苦靠佛力,十念相续靠自力。原文见下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

  幽溪大师:往生还需念佛人念力至心,原文见下

  是则虽由慈光外摄。而又全凭念力至心。

  幽溪大师:下辈下生念佛人临终从十念相续名字位境界进入圆伏惑业观行位境界,全仗佛力。原文见下

  “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净空法师对暂伏烦恼的定义:

  “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二:历代祖师对散心的定义差距很大,藕益祖师、印光祖师把相续类散心归入到散心范畴,而莲池大师、幽溪大师、智者大师、龙树菩萨、憨山大师把相续类散心归入到一心范畴,佛教徒若不知此理,则自然感觉祖师开示彼此全是矛盾。祖师开示见下: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短暂相续型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开示:生灭类散心念佛不能往生,原文见下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藕益祖师亲自印证的《妙宗钞》开示:下辈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成事定但亦为定所摄之相续类散心念佛“。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价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欲决定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藕益祖师开示:贪嗔痴念犹自现起,便不为真念佛。原文见下

  “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也。”。

  龙树菩萨、智者大师、莲池大师、幽溪大师、憨山大师把相续类散心归入到一心范畴,把生灭类散心归入到散心范畴,不同于藕益祖师、印光祖师。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天台智者大师《观音义疏卷上》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

  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佛经疏钞》开示: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 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

  一,三辈者。如大本谓:

  (1)上辈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命欲终时。佛兴圣众。现其人前。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为近。是名上辈生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者也。

  (2)中辈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心。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是名中辈生者。配前。则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

  (3)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配前。则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

  二,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之三品:

  (1)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

  (2)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

  (3)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于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发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下辈也。

  细分者。如前阶品中。分之又分。则百千万亿无尽辈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浅。而为次第也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憨山大师:念佛容易信心难 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 喉咙喊破也徒然

  幽溪大师:是持名非一心。即散心持名。虽是佛乘缘种。亦非往生正因。

  莲池大师开示:

  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悲惠济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就着力念佛,一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二、口虽念佛,心中却胡思乱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的时候,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净土面对弥陀,不敢散乱。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三、口虽念佛,而心中只愿求来生富贵,或者认为我是凡夫,西方没有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就满足了。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是念佛的人,都要决心求往生,不要怀疑。况且即使像天宫那样的富贵,福报享尽,也还是要堕落的。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多少时间呢?如果说你是凡夫,西方无份。但圣贤都是凡夫做的,怎么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这样可以发广大心,立坚定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印光祖师把临终十念相续心定义为净念,把临终十念相续心列入”未证一心不乱“境界。

  (1)《妙宗钞》: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下品下生定为名字初心,

  (2)《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3)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是否就是一心不乱?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2)【印祖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 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 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 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 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 法性,则名理一。 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 无难。 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 。“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 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 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 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 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 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 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 佛居士书)

  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凡夫境界。

  印光祖师谈藕益祖师定义的事一心念佛: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藕益祖师《佛说阿弥陀佛要解》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

  藕益祖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开示: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藕益祖师、永明延寿大师、道绰大师:念佛心不相续,便难往生。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

  永明延寿祖师开示:“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道绰大师安乐集开示:

  问曰:《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何不预克念也?

  问曰:若人但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大庄严论》云:“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物,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念乱。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印光祖师赞叹莲池大师、幽溪大师象藕益祖师一样伟大可靠可信,原文见下

  “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

  净土法门法师赞叹历代净土宗祖师及道绰大师都已经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境界,原文见下:

  《往生论注》是昙鸾法师的作品,这是净宗大德,不知道古德为什么没有把他排列在祖师的位子上,这是讲不过去的。昙鸾跟道绰,确实是净宗的祖师,一代的祖师大德,这两个人应当要补进去。

  现代净宗十四代,再补两个,就是十五代跟十六代,净宗有十六祖师,他们的话是可以相信的,为什么?这些祖师都是得念佛三昧,而且都是真念到了理一心不 乱,虽然一门深入,一句弥陀一生不拐弯,这些人真正能宗通教,显密圆融,他无所不知,为我们示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给念佛人做好样子。

  印光祖师赞叹智者大师是释迦摩尼佛再来,永明延寿祖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原文见下

  “《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

  藕益大师赞叹知礼大师《妙宗钞》圆满可信,原文见下:

  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