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蔡礼旭老师:君子之交

蔡礼旭老师:君子之交

而我们都在谈,人生追求幸福快乐。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个要分清楚。我们先回到刚刚最后我们讲的,“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其实前面三个都是以利欲为人生的追求。所以其实这个价值观不复杂,就是,我们是利欲的人生价值,还是道义的人生的经营?道义就是为家、为社会、为民族、为世界的行为。从小就培养他善良的心地,他从小懂得孝养父母,懂得为别人着想,他的心念念在积他的福。有这样的思想态度,他一出社会,他就懂得造福。他的人生越晚越有福报,越晚越有智慧,他享受人生啊。在家庭,孩子孝养他,感激他;在社会,很多年轻人向他请教,很多年轻人爱戴他,因为他真正为社会,为他人着想、造福,最后是享福。这个是道义的人生经营。

    而事实上,人在小时候都是念念为人着想,其实他从小就在造福了。我感觉很多思想啊,在近代都觉得二十岁以前不能贡献社会,五、六十岁以后呢,没有能力奉献社会,这个说法对不对?这个说法无形当中把人当什么?当工具。旧了不能用了,太小了还不够。所以整个那种功利主义社会里面,好像就是那种工厂的思考。反正你就是给我工作,你就是给我做好那个事情。人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你得关注到他心灵的发展。不是他来了,做、做、做,做到累得不行了,好了,就把他甩到旁边去了,再换一个进来做。那就只有想着我的业绩,我的钱,有没有关心到自己的这个员工、同仁,他的健康、他的家庭,这个才是人性啊。所以整个功利主义好像老板的脑袋里只有报表、只有业绩,其他东西不见了。

    那我们曾经,好像是在河南的地方,有一个孩子才六岁,有一天坐公交车,刚好有个老太太上来了。他本来坐在位子当中,看到老奶奶上来了,他马上从位子上起来,“老奶奶,这里让你坐。”全车的人都看到了这个孩子这种对老人的恭敬。这个老奶奶很高兴过来坐下来,“啊呀,小朋友,怎么这么乖。”可能接着会问,“谁教你的?”小朋友说,“我在学校学《弟子规》了。”是不?哇,这个老奶奶回去就开始,“《弟子规》好哦,很好哦!”

    对人心的影响,它是动态的,我们要能感觉得到。而且那个孩子让座以后,这一台公交车往后只要有老人上来了,马上就有人让座。为什么?“哎呀,不让坐比不上一个六岁的孩子。”人的那种恭敬心、惭愧心都被这个孩子给唤醒了。而且这一车上看到这一幕的人,这一幕他可能会记一辈子哦。以后他坐在公交车上,一看到老人,哇,那个小孩就浮现出来了,还不让座,欸,跳起来了。所以大家看,这个孩子给了社会这么好的影响,请问他有没有在造福?

    所以啊,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念念为家庭、为他人着想,恭敬他人,他已经从小就在造福了,在给家庭好的影响,在给社会好的影响。您现在孩子生出来您就好好教他,结果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弟子规,圣人训”,哦,那你这个孩子会给社会大众很大的信心。那也在造福哦,好榜样。

    所以,有善心的人从小就在利益家庭跟社会,不是说他二十岁以后才有能力,这个逻辑不客观。

    再来,一个人真正念念为人着想,他会提升他的智慧,他会积累他的经验,所以是年纪越大越有价值才对啊。怎么会说五、六十岁以后不能用了呢,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看师长,八十四岁了,假如在他们的逻辑,应该是怎么样?可是老人家积累了这么高度的智慧,走到哪里,国家的元首、社会大众都非常需要他的教诲。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带领我们的孩子走的一条人生有价值、有道义的路啊。

    而假如把人生的幸福定位在享乐,那这时候,小时候是“天堂”。小孩嘛,让他高兴就好了,他要什么都给他。可是小时候什么都顺着他了,他的欲望就形成了。中年的时候,因为小时候享乐,所以由奢入俭难。已经奢侈习惯了,要再节俭不容易了,可是又花了那么多钱,得赚啊。赚钱啊,我要赶快赚很多钱,就跟人竞争、跟人斗争都有了。自己为了能够要升迁,嫉妒那有能力的、有德行的人,说他的坏话、毁谤他,这个都是把整个团体、把整个社会都带动了这种竞争、斗争的风气了。

    而我们现在看,确确实实,大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还没有赚钱,他就已经花钱花得很凶了。大家有机会可以到大学去做抽样调查,你就问,“这位同学,请问你有几张信用卡?”信用卡刷,刷,年轻人还没赚钱,知不知道钱难赚?不知道哦。不知道难赚,刷得都很轻松,赚得可不容易。可是他吃啊、穿啊就奢侈了。所以现在年轻人有好几个族群出现了,叫“月光女神”,每个月都花光光。不只花光光,哪有算这么准的,前面就花得快没钱了,后面吃泡面,吃生力面是吧,熬啊熬啊,熬到最后还是熬不下去,回去对他爸说,“爸,我没钱了。”他爸说,“气死我了,我给你讲多少次了,都不听话——要多少钱啊?”这个叫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养成孩子这种奢侈的习惯。另外还有叫“啃老族”,啃父母老本、退休金,啃老族。还有叫“白领一族”,白白领父母的薪水。对啊,这个都是人奢侈、放逸了,他干什么事业能干得成?

    所以花了很多钱,又得还贷款,“战争”,中年的时候,停不下来。为什么,一停下来,贷款付不了,车子被收回去怎么办?房子被收回去怎么办?高度那个紧张的状态。

    最后,老了,年轻的时候为人父母统统花在赚钱当中,忽略了下一代的教育。晚年,孩子不孝,就痛苦了。而且大家想,享乐,天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个战场不只跟同事是战场,连跟另外一半也是战场,计较嘛。最后就很多人晚年,孩子没教好,常常要烦恼,然后在老人院里面,那哪是人生的幸福?这个住在老人院,名字都不见了,人家都不叫名字了,因为人太多了,记不起来了。所以都变成“二十一号”,“三十五号”。你说,人老了,最后变成一个号码,很不舒服啊。而老人却用了一生奉献了家庭跟社会,最后是这个结果。所以人老了要幸福,最重要的,能享天伦之乐。

    在西方曾经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感觉,这个人生的幸福跟孩子孝不孝顺很有关系。这个西方的这一位老太太,她要去世以前写了一个遗嘱,就是她死后能把她的骨灰倒在她们家对面的超级市场屋顶。人家就觉得很奇怪了,当然,超级市场的老板一定不肯的了。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呢?因为她有四个孩子,常常都到超级市场买东西,就是不愿意到对面去看看老母亲。哇,那生不如死啊,每一次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就在那儿走来走去的,就不愿意进来。那是一种折磨,一种挣扎。所以你看晚年,“坟墓”啊。好,所以这个是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同的两个方向,我们当父母的要很清楚。

    那人生的苦、乐,其实现在一般大众的乐,其实是暂时把苦忘掉了,叫做苦中作乐。诸位学长,大家想一想,现在所谓的那去快乐一下,去放松一下,回来之后,烦恼在不在?甚至去快乐一下,又造了一些孽啊,烦恼更多。只要是放纵了,最后问题都会再出来了。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真正的乐在哪里。

    来,我们想一想,什么是人生的快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为善最乐,还有没有?孟子有三乐,来,我们一起背一下,“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天伦之乐。“得天下英才”,这个是胸怀天下的人,他看到有人才起来了,可以为团体、为国家服务了,他高兴啊。卢叔叔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提携我们这一些晚辈。所以不是当老师的才有这个乐,君、亲、师,它精神是完全相通的。为人父母者教出一个范仲淹来,那真是人生痛快的事情。为人领导,你真正教出一个在企业界的顶梁之才,能够把伦理道德完全表演出来,是你栽培出来的员工、后生,那你真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对社会贡献非常大。所以这一句,其实君、亲、师都能够做得到。第三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俯仰无愧。每一天躺下去,五分钟就睡着了。为什么?都尽力了,无愧于天地,这是快乐。人只要违背良心,他再有钱、再有地位,可能还得吃安眠药睡觉,很难是真正的痛快、快乐。好,这个是我们对苦乐要清楚。

    再来,什么是福?什么是祸?祸福相倚。一般人觉得是祸,你把他当作人生的挑战、历练、提升自己的机会,祸就变福了。可是福气来了,非常地放纵、贪欲,那福中祸就也跟着来了。所以我们父母要对什么是福(清楚)。能付出是福,能读圣贤书,是人生真正的大福。

    好,那这个福跟祸当中,我们这个当父母的要很冷静。有一句话讲到,“勿以嗜欲杀身,勿以财货杀子孙”。我们看,一个人能放纵他的欲望,铁定他是有钱的人才行。所以一般社会上有讲,男人没钱的时候还挺好,有钱了反而会染上很多坏习惯。所以人在福中要有德行的基础,不然这个福也是祸。不要放纵这些欲望了,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不要留财物,这些很昂贵的货物,反而,这个“杀子孙”,就是让子孙去争这些财产,去染上很多的欲望,这是“杀子孙”。

    所以司马光先生讲了,“以金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以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而且那个积阴德,不只有福,还把牺牲、奉献的道义,深植在孩子的心中,这才是真正长久的福。为什么?福田心耕。

    范仲淹先生,他的子孙里面都有一个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大家,范仲淹这一个榜样给他后代子孙积了多少福?算都算不清啊。

    所以有一句格言讲的,“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后面这一句,自己的榜样、存心,让后世子子孙孙效法,来耕耘,这个就真的是这一生没空过,“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世子孙都以他为榜样。这个是跟大家谈的,我们长辈对福祸、苦乐、富贵、贫贱、爱欲,是利欲的人生还是道义的人生,这些思想观念我们都要很清楚,所以《中庸》里面讲的,要慎思,要明辨,很重要。 

好,我们再看,“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现在我们学文言文,对于一些字我们要了解。这个“渝”字,就是变,有一句成语叫“至死不渝”,就是至死都不改变。用色来交,美貌没有了,这个爱也不存在了。所以现在很多男人、女人都想用美貌去找到一个好的对象,容不容易?不容易。

    以前的人,以前的女子,出去的时候都穿得很简单、朴素,回来的时候,反而装扮得比较更庄严。就是,好要留给先生看,不要到处去给别人看。这个逻辑很对哦,是吧。现在这个逻辑倒了,大家注意,颠倒在处处都看得到。现在是化的这么浓的妆,给别人看;回来之后全不打扮,给先生看。那请问先生要去哪里看?看到自己的太太都这么邋遢,“哎呀,烦死了。”假如女子在家都很端庄,哇,他看了,心旷神怡,对太太肃然起敬。所以现在倒了,打扮得花枝招展去给别人看,你说这个社会能安定吗?大家要了解,“英雄难过”什么?“美人关”。这一句话没有在经典里面出现过。这句话是谁讲的,大家知不知道?我知道。就是那个明明过不了美人关,又要充英雄的人说的。这个叫“倘掩饰,增一辜”的人说的。真正的英雄绝对过得了美人关,才叫大英雄啊。所以我们很多现在的态度、做法其实都是不恰当的。参考我们古圣先贤这些经教就知道,这样才对。

    而且你看,女同事假如都装扮得很娇艳,这个男同士在那里坐都坐不稳,是不是?然后那个香水又一阵一阵扑过来,怎么受得了。所以现在要当君子,真的不容易。为什么?做君子,看也不能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整个工作磁场啊,女子的打扮庄重非常重要。天下兴亡啊,每个人都有责任。包含我们怎么穿衣服、怎么打扮,都在影响社会风气。我们要有这个敏感度。

    好,所以,现在我们对于孩子的思想引导,也要让他把爱跟欲要能分辨清楚。现在很多社会现象都说男女相爱,可是爱到最后为什么会变成男女相互伤害?所以那个绝对不是爱。爱是设身处地啊,怎么会去伤害对方?所以现在那些情歌都不是爱,都糟蹋了爱的神圣的意义。都是占有欲,有了那个欲望,不能满足了,就不择手段了。“我得不到,我就把它毁了。”那个都是欲,不是爱。

    那我们先不去谈任何的人,我们自己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去爱人的人吗?自己都不懂得怎么爱人,还要去谈感情啊?那是不妥当的,那很难不伤害人啊。

    好,所以孔子有一句话也提醒我们观照自己,“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非惑与?”爱他的时候他什么都好,什么都想着他,什么优点都欣赏,“爱之欲其生”。讨厌他的时候,每天咒他,怎么不赶快死了算了。

    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喜欢他的时候他什么都好,不喜欢他的时候,他什么都不好。是他的问题吗?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啦。而这个爱就不是真正的爱了,这个爱字是爱欲。真爱,真爱,真的东西不会变,才叫“真”。就好像父母对孩子,不管孩子的行为再怎么样的偏颇,父母的态度只是想着如何帮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变,这个叫真爱。只要我们对这个人的态度会变、感觉会变,这个都不是真爱,这个还是在好恶、在欲的这个部分。他顺着我们了,我们就喜欢他。他不顺我们了,我们就讨厌他。所以“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心都不正了,怎么会有真爱呢?

    好,所以我们那时候也一起唱了《爱的真谛》,后面讲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爱是永不止息”,永不止息就是不会变的,才叫真爱。

    所以我们现在思考一下,以前跟我们很好的人,现在我们很讨厌他,那我们就要反省了,我们就不厚道了。《弟子规》说,“恩欲报,怨欲忘”才对哦。很好的朋友关系变了,就是记恨、记怨才会造成。有真爱的人,懂得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也懂得感激别人的付出,感激别人的恩德,一辈子都不忘。

    好,所以我们观照自己,爱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暖的,让人如沐春风,“爱的感觉是温暖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言语不是谄媚的,是真诚、正直的,不是那个为了追上这个女孩子都甜言蜜语,那都不是爱了,那是欲的动力了。爱的行为是成全他,而不是占有他。(板书:爱的感觉是温暖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言语是正直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

    好,那我们身为父母、长者,对于这个爱欲要分清楚,为什么?一定要跟孩子、跟年轻人讲清楚,不然现在男女关系非常地混乱。大家想一想,一个女孩子不懂得这些道理,又不知道拿捏分寸,我们居然遇过一个女孩子才三十多岁,她说她堕胎已经二十多次了。而且她讲这个话的时候,她还觉得她很有本事。你说人那个羞耻心不知道落到什么程度去了。所以,女子自重,男人就懂得尊重女子。女子不自爱了,那男人本身又比较容易冲动,所以整个男女关系就很混乱。

    所以我们看一下上一代的女子,特别端庄,重视名节。所以反而她那种气质,会让男人肃然起敬。现在女子误会了,好像能吸引男人才显出自己的魅力。你说这些想法对不对啊?都不是很妥当哦。那个魅力一起来,不是苍蝇、蚂蚁、蟑螂全来了吗?是吧。

    所以女子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好像这个男人亲近我了,跟我发生关系了才代表他爱我。这个认知是不妥当的。为什么?今天他假如爱你、尊重你,第一个,他会考虑到,他跟你谈感情啊,缘分不一定聚足。他时时想着你,不是只想着他的欲望,他是无私的,他要成全你啊。所以人生这个缘分很难讲,他跟你谈感情不代表他以后跟你结婚啊,这很难讲了。所以人不能都是很冲动,都是一时的激情,不妥当的。

    所以既然缘分很难保证,他还没有确定要娶你以前,他应该尊重你。为什么?他还没有娶你,以后你还要嫁人啊,他为你的以后打算。假如他跟你没有结婚,后来你交往了另外一个,可是你之前都跟他同居了,那个人家,人家是好男人啊,亲戚朋友一调查,那个女的以前都跟谁住在一起了,可能你那个婚姻、那个良缘就没有了。甚至于是嫁了,那个先生一了解,哇,你以前还跟那个男人住在一起,请问这个先生他会打从心底尊重你吗?是啊,不可能啊。在男女夫妻关系当中,是不能允许这些沙子进去的。男人、女人都一样啊。这个男人都说没关系、没关系,那是口头上说没关系,是不?真正有什么情况出现了,那挑出来讲就麻烦了。而且女人自己上门来,以后怎么哭、怎么闹,那个男人说,是你自己找上门来,哭什么?你就一点筹码都没有了。是啊,你自己找的嘛,你还哭什么?又没人逼你。

    所以这些要给女子讲清楚,第一个,他假如为你的未来着想,他不会这么轻浮,这么轻率面对彼此的关系。现在女人不懂这些了,都被社会风气给搞乱了。哎呀,都交往这么久了,他怎么还不碰我啊?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

    再来,发生关系会怀孕的,不小心怀孕了,那个男子说,堕胎就好了。他爱不爱惜她的身体?再来,堕胎是把自己的孩子给结束他的生命,这样的人面对堕胎都这么轻率,他懂爱吗?他有责任心吗?

    这些分析不给女孩讲,先讲好,她想不到那里去的。所谓“在劫难逃”,是不是?真正你不赶快建立好她这些思想观念,等遇到的时候,兵败如山倒。所以教育里面说要“慎于始”,早一点提醒这些观念,她才面对这些境界才有分寸去应对。好,所以这个爱欲,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才行。

 
今天因为有地位,人家才跟我们交往,但是啊,没有地位了,没有人再来找我们。所以我们看,有钱叫富,有地位叫贵,这是一般人表相的看法。所以真正的富贵,应该是“知足者富,人敬者贵”,这个才是富贵的真义。

    我们看到《弟子规》当中讲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你把道理做出来,你跟人家都用道理去沟通,人家才能真正尊敬、佩服我们。《弟子规》又讲,“待婢仆,身贵端”,这个也可以转成现在“待员工,身贵端”。怎么才能显出一个人的高贵?“慈而宽”,肚量大,而且很慈爱去教导他们、去引导他们。这个当我们是这个慈而宽的态度,员工的人生因我们的帮助跟引导而改变,他一辈子都把你放在他的心上啊,人敬啊。

    所以这个真富贵,新加坡许哲女士是最好的代表。她很知足,她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大家觉得她富不富有?因为她后台老板是老天爷,老天爷吃不垮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是老子给我们的教诲。她很知足啊。而且她穿的衣服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她说那个没有破,只是退流行了,就被扔掉了,太可惜了,她把它捡起来。大家想一想,她这么惜福、这么节俭,她的福就越大。节俭的人一定有福,所以“福生于清俭”,清廉、节俭的人,越来越有福。有一句话,我们当父母的要很清楚,叫“禄尽人亡”。一个人这一生有的富贵,他假如用得很凶,用完了,命就没了。所以有一句话讲,一个人还没老,就先用老的福,他也老不了;一个人还没有富贵,就先用富贵的福,他也终究富贵不了,就花光了。所以我们注意去看,现在很多人英年早逝,有很大的比例都跟这个有关,他花得太凶了。

    我曾经去一个地方叫做凯旋门,在法国。大家去过没有?没有。那一条街啊,卖的都是全世界最贵的东西。然后,我难得去到法国嘛,应该去长长见识。结果我去的时候发现,那个最贵的东西都卖给谁最多?卖给中国人最多。中国人可能穷怕了,觉得买这些贵的东西显出他的身份。其实真的显了身份吗?反而人家更不尊重啊,觉得我们太奢侈了。结果我进去的时候,发现,那个服务人员很亲切、很亲切,你走进去,就感觉你进入皇宫,然后你是国王,哇,走路都有风。然后放的音乐,就是不断地催眠你,“赶快买,赶快买”。所以人没有定功,不要去那种地方。真的,你就在那个氛围之下,你就买了。然后当你踏出那个大门之后,哇,后悔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假如是这么去花钱,他的福一定很快就花完了。

    好,而这一句话呢,再用另外一个角度去谈,假如他的福禄,他都很节俭,那福花不完,他就死不了,那他就会很长寿。是吧。细水长流啊。大家看许哲女士,这么节俭,又念念为天下人着想,她今年一百一十一岁了吧,好像有几种版本,反正是一百一十几岁了。身体还很健康。好,所以这个我们了解到富贵的真正意义,我们才有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孩子做个真富贵的人。而所有的人见到她,都是打从内心恭敬她,我相信连新加坡的总统见到她,都打从内心佩服她。大家想一想,总统比较高贵,还是她比较高贵?总统下来了,可能就没有她高贵了。除非这个总统、总理在任的时候,得到人民高度的爱戴。他下来了,人民对他的尊重没有减少,那这个总理、这个总统也不简单。但是那绝对不是因为他有那个位置,而是因为他有那个德行,他有那种真正奉献人民的精神在。

    好,我们反过来,什么人贫穷?什么人下贱?富的反面是贫,贵的反面是贱。不知足的人,时时都是贫穷的。做的事情没有办法让人尊重,还让人气得牙痒痒的,这个人是最下贱的。你看,为富不仁,都不好好爱护下面的员工,下面的员工怨声载道,这个是下贱的人啊。虽然他出去的时候,都是穿着名牌,都是开着跑车,他还是下贱的人。他只是活在他的虚荣当中而已,他没活在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他身边的人。

我们看,因为利而存在的交情,这个利没有了,交情就非常疏远了。我们很冷静去看现在的商业时代,做销售的人员,他一卖完东西了,还没卖给你之前,一天几通短讯?卖出去以后,一天几通短讯?那以他这种心态来经营事业,能赚多久的钱?那都只有利字当头了,那些关怀、热忱,他的动力还是利啊。

    所以整个商业,其实现在,问题出在急功近利,没有真正回到根本。根本就是服务,就是真正利益了我们的客户。其实很难回到这一点,为什么?社会都是急功近利。看到别人赚到钱了,心里受不了了,就被这个风气整个都带过去了。只想着自己要赶快拿到利益,那个利是非常短暂的。是时时想到道义,要照顾好客户的,他的整个事业是长长久久。

    其实大家有没有从刘芳总裁的分享当中感觉到,她的事业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尽心尽力照顾好客户。她有没有打广告?没有。而且,她开的那个分店,谁帮她找地方?大家感受到没有?她这是真正稳定发展,用口碑去发展。结果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打广告,其实那个广告跟我们实际的产品跟服务差距非常大。而真正这些客户信任我们了,用了我们的产品,最后又没有得到很好的服务,慢慢这个社会信用就开始下降。然后都去开发新的客户,最后还是没服务好,走了三年、五年,这个社会信用就垮掉了。所以要细水长流,要回到本质啊。没有根本,事业都做不长久。所以“利自义生,财自道生”才对啊。

   大家有没有感觉刘芳总裁一直强调要缓,不要那么急,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短视近利,都是回到服务的根本。而人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当中,他的整个能力,服务人的能力也在向上提升。我上次听到一位企业家,他反思到这一点,非常可贵,他说他卖出这么多产品,可能不到两成的客户用他的产品,因为拿回去之后又不知道怎么用了,然后服务系统又没有启动,去跟监啊,去追踪到到底客户真正受用了没有?就一直在开发、一直在开发。他觉得,我应该回到这个服务的本质上来。 

TOP

我们在整个力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前期叫做推广期。大家都没有接触到,也是一份热忱,赶紧让大家知道老祖宗有这么好的东西,能够启发、利益他的个人跟家庭。紧接着下一步很重要,叫扎根期,每一个人,包含带头推展的人都要自己要立住,立住了做标杆。假如我们不立住了,不把根扎好了,还晃,还每天忙得晕头转向的,那我们怎么深入经典?怎么真正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所以身安,道才能隆。所以“行有恒”,你整个生活不能够没有规律。

    所以现在也出现一些情况就是,一些讲课的老师也成为“空中飞人”,然后,过年打点滴。这个是要很冷静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这几十年来,好像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敢死队特别多,都是打游击战,不知道该是打正规战的时候,要调整军队的组织是要打正规战,不是打游击战。所以这个就值得我们各地带头的这些志士仁人要想一想,怎么样带能走得长远。

    所以不同的地方互相支持是好的,但是(我这个“但是”要讲得比较突显一点),但是要注意度,假如这个分寸、这个度没掌握好,那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讲课的人、服务的人东奔西跑,连他太太,连他儿子都看不到他,然后最后他就身体受不了,身心受不了,啪,“为国捐躯”。所以互相支持的度要掌握好。

    其实,事物都有好几个面,今天一个地方的推展,假如都靠外面的人来支持,请问他能够支持多久?他能够出多少人才?所以好像孙中山先生有讲过,“因地制宜”啊。这是有道理的。还是得要当地的人去历炼,去承担,慢慢他的人才会出来。假如都是明星效应,都是别人来,来了又走了,他们又长不大,那怎么长远?凡事那个度的掌握,才能够当地的人受益,支持的人也不会累垮。所以这个分寸适中,中道很重要。中道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看得长远,来自于体恤他人,就知道那个度了。 

TOP

解行要相应。其实《弟子规》在“余力学文”当中,一开头就强调了这一个重点。“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个没有侥幸的,只要学了不去做,无形当中就会增长傲慢,自己不知道。

    比方有一次,刚好有一位刚学习传统文化的女士,她住在澳洲,师长那时候人刚好也在澳洲。她就邀请师长到她开的饭店,能够让她供养一下师长,师长也去了。她就给师父身边负责的人说到,她很想亲近师父。那这个负责安排的人点点头,“好,没问题”。结果当天师长就坐在她的旁边,安排了,她就直接坐在师父旁边。然后还没坐下去,她就说了:你怎么排这么近啊?结果对方说:你不是要亲近吗?那就最近的位置就给她了。就坐下来。结果坐下来以后,这位女士看到师父整个容光焕发,皮肤跟婴儿的皮肤差不多。结果她就忍不住讲了一句话:师父啊,你真是天生丽质。结果我们对面一位同修啊,同修都是学好多年的,马上就接话了:什么天生丽质,是法相庄严!

    大家感受感受当时候的气氛怎么样?气氛就很僵啊。那这句话出来就是在训人了,就是拿道理要压人啊。我们感觉一下,他说法相庄严不是天生丽质,讲这句话的时候,第一个,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不行。能不能感觉得到在场所有的人当下的尴尬?不见得能感觉得到。所以你看人的感受能力就因为傲慢,拿着道理去压人,如入无人之境。所有的人都很尴尬,他也不知道。现在怎么办?现在好像整个气氛像在冰库里面,有没有人敢说话啊?结果这个时候师父就说了: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啊。又把这个气氛大家哈哈笑,就给化掉了。

    所以道理都是要求自己,不能去要求别人。会给人难堪的、会给人压力的、甚至人家会说“怎么越学越傲慢”,都拿着道理压人,就不好。而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越把我的贪、我的瞋、我的傲慢把它去除掉,这个才是学问。“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迷失的真诚找回来。真诚被什么障住了?被自私自利给障住了,虚伪给障住了。把平等找回来——被傲慢给障住了。把清净的心找回来,因为贪着、染着了很多世间的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欲望。

    所以修学的路上是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就是我们背了多少书、看了多少碟,这个是形式。实质是放下了多少欲望,放下了多少执着、分别、习气,这个才是实质的学问跟功夫。所以当下假如我们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人只要能放下自己这个执着,能感受对方当下说话的存心,所谓见性不着相,与人交往,见人家的心性、人家的善心,不要执着在这个言语、或者是这个动作上。

    比方,淳朴的父母拿着家里的故乡的香蕉、水果这些特产,跑到大都市的孩子读书的大学去看孩子。你看母亲那种心多么地可贵啊,多么地真实啊,真诚。可是那孩子一看到爸爸妈妈,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哎呀,拿这个来干什么!”是吧?“哎呀,穿这么土干什么!”有没有看到妈妈的心?没看到。为什么?“我的面子都被你们给丢光了。”所以人这个虚荣啊,时时都会起作用,就感觉不到父母的心,感觉不到朋友的心。

    比方说人家送我们东西,我们一看到,第一个念头:这个东西我又不需要,我太多了。你看有“我”的时候,“我”的好恶、“我”喜欢不喜欢,这个念头一起来,根本就感觉不到人家的善心。

    所以要诚意正心,那得把好恶的心放下才行。“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我们看人有喜欢不喜欢,情绪就上来了。喜欢的就高兴,不喜欢的就生气。“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所以这一些经句还得要回到我们的心性去调整、去放下,《大学》这四句话才能真正利益我们。

    所以,当下其实这一位女士她说“天生丽质”,我们不要着在她的文字上,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已经是把她的词汇里面最好的词拿出来了,是不是?因为她又不知道“法相庄严”这四个字嘛。人家都还不知道,你就拿那个去压别人、去要求别人,那这个就不妥当了。所以我们能不能感觉到她是用最高的赞叹了?“天生丽质”是她最高的赞叹了。所以我们处事不能傲慢,心要柔软,能听到别人的善意、好意才好。

    所以这也是一个修学的误区,容易拿着道理去要求别人,就不妥当了。

    在经典当中也曾经提到,有一个老太太,她非常崇敬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是在印度,很多的人都燃着油灯去供养佛陀。很有钱的他拿的油灯就特别地大、特别地豪华。大家都准备供养佛,听佛讲经说法。结果一位女士,她非常地贫穷,她根本身上一文钱都没有。可是她又非常崇敬佛陀,所以她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然后去要求、请求,哀求这个卖油的老板,可不可以给她一些油。老板心里想:我现在又不需要这个头发。可是他看她苦苦哀求,实在很不忍心,动了怜悯心了,就给了她一点点油。她就拿了一个破碗,拿了那一点油就进去供养佛陀。而当她走进去的时候,在场的人看着她,当下起的念头,想到:这么简陋,这么一点油,还敢拿来供养佛陀。很多在心上都瞧不起她。

    其实我们为什么瞧不起那个老太太?我们还是用表相、外在的物质在衡量别人的高下。那其实这个也是我们都是用虚荣在看事情。结果佛陀在讲经的过程当中,刚好提婆达多,佛陀的一个堂弟就来捣乱。他卷了一阵很强的风,他看到人家供养佛陀,他就嫉妒,就很不高兴。结果风一吹,所有的油灯就熄灭了,只剩下那个老太太,这位女士的灯还依然明亮,怎么吹都吹不熄。佛陀就讲,因为这个女子供养他是真心的,不会熄灭的。

    所以我们得看到人家的存心,不要只是在人家的言语行为当中我们就去下定论。这是“见未真,勿轻言”。

    我们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面,乡下老百姓那种淳朴,拿着他自己做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体会到他那一份心呢?还是我们已经全部都用大都市那些物质的标准在衡量这一切?那我们也被污染了。我都感觉到回到乡下喝那豆浆特别香,那是用心做的东西。

    所以在另一个公案也提到,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佛典故事》,这个动画片特别好看,尤其从事教育工作。佛陀他是老师啊。佛陀有一次走在路上,有一些小孩看到了。他们本来在那里玩耍,拿着石头、土壤在那里堆,结果看到佛陀来了,哇,佛陀让人一看就生起恭敬心,小朋友就想送佛陀东西。他就马上把这些石头都把它聚集起来,然后看佛陀来了,就把石头跟沙子就倒在佛陀的钵里面。然后旁边的侍者起一个念头:搞什么,那钵是装饭的!是吧。小朋友搞什么东西!正要骂人,佛陀马上讲:“今天收到好东西了。”佛陀就感觉到孩子那份真心呀,哇,“赶紧拿回去涂在我的墙上”。其实我们收到别人真心的祝福,也要把它贴在墙上,不要忘记啊。

    真心的东西要把它放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时时让我们念这个恩,时时让我们不忘别人的鼓励,不要辜负了这些人对我们的爱心、对我们的期望。这个就是把这个心放在心上一辈子都不忘记它。

    刚刚跟大家讲到解行要相应。我们这个道理是“严以律己”,拿来要求自己,“宽以待人”,能宽恕别人的不知道、不了解,宽恕别人没做到。但是“严以律己”。包含刚刚讲到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更重要的,要把心中分别的心、好恶的心要放下来,才能真正得这句话的利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