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太上感应篇》:遵循这四点,福报越来越厚!

《太上感应篇》:遵循这四点,福报越来越厚!

太上感应篇

遵循这四点,福报越来越厚!



《太上感应篇》的各种道德规范都遵循“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总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了具体的道德原则:




在国家、家庭关系中遵循“忠孝友悌”、夫道妇道”原则。

在处理家国、父子、夫妇、兄弟等关系时,《感应篇》强调人们要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姊妹友爱。

《太上感应篇集注》:“立善多端,莫先忠孝,即成仙证佛,亦何尝不根基于此。”

在众多的善中,“忠孝”最具重要性,是众善的纲领,修身立命之本,也是成就仙真的途径。清儒惠栋也说:“求仙者,必以忠孝友悌仁信为本。”在这样的基础上,《感应篇》倾向于“身国同治”,齐家治国而为养身延命。

“身国同治”思想是道教伦理的重要特色。《感应篇》认为,修身修道原则与齐家、治国原则,两者是统一的。处理人在家庭、国家中关系,反过来就可以更好修身养命。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为:“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 。《太上感应篇》的思路为“齐家一治国—长生成仙”,这里同样存在依次递进的关系。质言之,处理好人在家庭、家国生活中伦理关系,也是修证仙道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生活里,要遵循“仁爱怜悯、诚信、尊重、慷慨、宽容等原则。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在处理社会中与他人的关系时,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感应篇》为此还提出了众多具体的道德原则。在世俗的道德生活中要保持“矜孤恤寡,敬老怀幼”的道德心理,具体表现为:

“宜網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无论别人遇到困难还是遇到喜事,都要心怀仁爱,甚至看他人有所得失,也仿佛自己有所得失。

道教讲求养生,如果常存不善的心,便会损坏身体,是身心破坏,最终影响个体自己的修道达生。人如果不行善,反而行恶时,提出神灵的处罚方式即“夺人算”,而“算尽则死”,所以“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在个体方面,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积功累德”。

道教向来重视个人的得道养德,个体的不断完善不仅在客观上会利于他人,更会使得信徒达到养生延命、直超生死的目的。也就是说,《感应篇》强调在世俗生活中不断“积功累德”,加强自我本身的道德修养,最终能得道成仙。

这要求人们要遵守“慎独”的原则,“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感应篇》以道教神灵的开示来引导人们遵守相应的文明规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养成正信正行的习惯,广种福田,不断提升自己、造福社会。




遵循“贵生”原则,要求珍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

“仙道贵生”,是道教最基本的生命伦理原则。《太上感应篇》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天人感应、因果承负立论,开示人们要正信正行。人的善恶行为,直接会被“天”所感应,会带来相应的福祸,这种福祸最直接表现就是人寿命的增加或减少。


道教向来重视养生,这种养生包含着环境的重要性和成道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有保护自然的职责。大道创造万类,作为有道之士,作为天地间最为灵秀者,人们参赞大道的化育,天然的有守护自然的义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