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地藏经玄义(第二十一集) 

地藏经玄义(第二十一集) 

地藏经玄义


(第二十一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请掀开经本,《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第十七面倒数第二行。在这个地方,青莲法师给我们提出十乘观法,这是天台家修行重要的纲领。前面四条,第一个「观不思议境」,第二「真正发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观」,第四「破法遍」,上一次已经介绍过了。今天我们讲第五条:

  『五、识通塞。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

  「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塞就是阻塞、障碍。阻塞我们智慧,阻塞我们不能明心见性。佛法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性本具智慧德能不能现前,就是因为有障碍。佛在一切经论里说得很多,天台大师将世尊所说的归纳起来告诉我们:「苦」是世间的果报,「集」是世间的业因。这在四谛里面说得很清楚、很透彻,我们在此地不能讲得太远、太繁。「识通塞」,主要是从四谛说的。「十二因缘」是缘觉,也就是佛经讲的辟支佛他们所修学的法门。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一直到老死,总共十二条纲目,称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里面有因有果,果是没有办法断的。十二条也分配给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的因缘,我们没有能力超越时间,所以过去我们用不上力,而未来是指来生,实在讲也用不上力,真正能够用力之处,只是在这一生当中的因果,就是这八个纲目,从「识」到「爱、取、有」。前面五条是属於果报,所以真正能用功,真正能够在十二因缘里面断掉一条,那就成就了。

  实际上,能断的只有「爱、取、有」三条。爱是迷惑,我们讲「惑业苦」,取跟有都是属於业,果报是苦,所以我们下手之处就是从惑业起。如果人能够把爱欲断掉,这一关看破了,世出世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所以只有真正彻底看破才能够断惑证真。这一条很难很难,上上根人所修的。取就是取舍,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得失,世间人讲患得患失,这叫造业。取是染着,佛法讲着相。这一染着,必定就「有」,有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阿赖耶识里面就有业习种子。「有」是指阿赖耶识里头的落谢业习种子,既然有,後面就有生老病死的果报。

  佛说这个道理,跟我们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的根本原因,我们了解这些道理,才晓得三世轮回是怎麽回事情。我们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这十二个因缘就像十二个连环,你能破掉一个,它整个就会瓦解。佛告诉我们,从什麽地方去破?从爱、取、有。上上根人看破世间一切理事的真相,所以爱欲他能断,这是上根利智之人。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在这个地方断不了,佛就教我们从「取」上断。「不取」就是不着相,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修们不分别、不执着,而不分别、不执着就是从「取」下手。由此可知,「爱取有」这三个字,不是说事相,是说用心。事相上不能离开,你每天要吃三餐饭,你要穿衣服,抵御寒冷的气候,你必须有房屋遮蔽风雨。这些都是事相,但不是从事相离,是从心上、念头上离,这不能搞错。日常生活像佛菩萨一切随缘,决定不要分别执着,这就有方法把十二因缘解开。

  第三种从「有」断。这个也不容易,所谓是「为而不有」,那是很高的境界。实在讲,从有上断多半是再来人,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看到他也有爱,也有取,他没有「有」,这个功夫高了。宗门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是从「有」上断,他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在我们中国佛教里面,最明显的代表人物是济公和尚,我们一般看的《济公传》小说,那是不可靠的。如果真正诸位要了解济公长老,在《大藏经》里面有济公的传记,他的传记分量很多,好像是有六卷的样子。这是从「有」上断,他的爱取是表演,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他是表演示现。可是在世间诸佛菩萨示现的很多,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但是我们读了佛经之後,知道有这回事情。因此我们对於有一些示现的人,决定不能轻视,不能轻慢。因为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他是什麽人,他是不是佛菩萨、是不是罗汉示现的,我们怎麽知道?他也决定不会暴露身分。大经里面讲做种种示现,他们只有一个目的,觉悟一切众生,无论是示现正面的,或者是示现反面的,行善的、作恶的,你仔细观察,都是在教化世人,都是在帮助世人觉悟。

  如果循着十二因缘流转,这就「塞」了,永远在六道轮回。譬如说,「爱」是贪爱,「取」是占有、控制,「有」是造业,业习种子落在阿赖耶识,牵引来生的果报,这就是你永远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但是我们要晓得,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恶业多过善业,特别是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没有善知识教导我们,正像《地藏经》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业」,我们将来的果报决定在三途。说来生得人天福报,实在讲,那是很渺茫的。我们自己冷静去反省,我们五戒十善修得怎麽样?五戒十善修得不好,与经论的标准差得很远,来生人身就得不到。佛经上给我们做比喻,现在得人身的人,失掉人身,来生再得人身,佛说了三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爪上土,大地土」,这是佛在地上抓了一把沙土,手上这把土数量就好比是得人身的人,他把这个土撒在大地,指甲上还留了一点,还没有掉下去,来生能得人身的就是留在指甲上那一点土,不能得人身的是落在大地上的土,几个人来生能得人身?

  我们自己要冷静去想想,我们这一生所作所为,我们想的是什麽,干的是什麽,来生得什麽样的果报不要问人,自己冷静想想就知道了。肯冷静想的人容易觉悟,想这种事情可怕,可怕就赶紧回头。回头就决定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起一个恶念,不能起害众生的恶念,更不能起害人的恶念,念头都不能起,当然就不会有这些行为。我们为什麽要这麽作法?希求不落恶道。佛教导我们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教我们断恶修善,转恶为善,这样才能得人身,不失人身。你不肯干,你不能怪佛菩萨,佛菩萨讲得那麽清楚,你自己不做,那没法子。由此,我们也很清楚看得出来,佛教导的这三个目标,第一个是「转恶为善」,就是教我们在六道里头能够保住人、天两道,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佛法教学最低的要求。第二个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是哪些人?是六道之外的,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那是转迷成悟,超越六道。最後一个目标是「转凡成圣」,这是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才算是圣人,为什麽?见性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转凡成圣。

  下面讲「六蔽」,这是菩萨六波罗蜜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是悭贪,悭贪是蔽,这是无始劫来的烦恼。自己有的舍不得布施,不肯供养别人,所谓是吝啬;自己没有得到的,总是想尽方法贪得,得到之後又不肯布施。佛教给我们用布施的方法,破无始劫以来最重的的悭贪烦恼。第二个是恶业,身口意三业不善,造作恶业,这是蔽,佛教给我们用持戒的方法破恶业。瞋恚是蔽,佛教给我们用忍辱的方法来破瞋恚。懈怠、放逸、懒散,这是蔽,佛教给我们用精进的方法来破懈怠。散乱是蔽,心散乱,意志不能集中,佛教给我们用禅定的方法对治散乱。愚痴是蔽,佛教给我们用般若智慧的方法破愚痴。这六种烦恼称为六蔽,六道众生全部都有。

  下面讲的是「尘沙无明」,这是更微细的烦恼,更复杂的烦恼,无量无边,用尘沙来比喻,烦恼太多了,像尘沙一样。我们有这些东西,佛讲我们全都具足,所以我们的智慧不开,心性闭塞,原因在此地,我们要认识清楚。怎麽样才能把这茅塞拔除,让它能够畅通无阻?就是四谛的『道灭』两条。道灭是修道,「道」是因,出世间的因,「灭」是出世间的果报。前面「苦」是世间的果报,「集」是世间的因。四谛的排列是苦集灭道,「灭」是出世间的果,「道」是出世间的因。此地的排列,世间法果摆在第一,说起来大家容易懂,人间太苦,提起来我们感触很深。苦从哪里来的?集。下面讲我们怎样去修道、去证灭,灭是佛经讲的「大般涅盘」。

  『灭因缘』,前面说的十二因缘,这是塞。你能把十二因缘灭除,就通了,就是六道跟四圣法界通了,你就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证入四圣法界。要如何对付六蔽?『智六度』,六度里面就有般若波罗蜜。为什麽此地用个智?「智」用在此地意思很深,说明没有智慧的人不会修六度。佛菩萨天天跟我们讲,我们有没有去做?没有去做。为什麽没有去做?没智慧,听起来耳边风。要怎麽办我们才能够做到?多听就开智慧,所以长时间的薰修就非常重要。佛菩萨很慈悲,天天教导我们,时时为我们讲经说法,让我们有机会长时间不断在薰习,我们要晓得佛的苦心与教学方法的善巧。听久了,薰习久了,不知不觉智慧开了,就想去做,认真的去依教奉行,去学菩萨道、学菩萨行,菩萨道是学菩萨的存心。凡夫,中下根性的这些同修,在六道众生里头占绝大多数,中下根性的人,长时间不断薰修会起作用,我们自己就是例子。

  我们从小就有六种蔽,而且非常坚固,我自己的东西为什麽要给别人?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家庭并不富有,连小康都谈不上。家里没有恒产,土地房屋都没有,也没有积蓄,我们一家四人,靠父亲工作,以这点工资来维持生活。所以我们对於一切物资都非常珍惜,得来不容易,这就养成一个悭惜的习惯。小时候,我喜欢读书,可是我的书本,别说送给人,借给人看我都不会答应。为什麽?他借去之後,把我的书弄脏了,我很不高兴。我的东西很爱惜,我念的书都是乾乾净净的,我在书上写字整整齐齐,书上绝对不会有叠个印子在上面;别人借去,看到哪里就叠一下,拿回来我这本书不要了。为什麽到现在能够这样大大方方布施?天天听经,天天闻法,时间久了,逐渐逐渐明了了,把过去错误的观念改过来。这个改过来很不容易,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老人家对我用了三年的功夫,让我觉悟到了。而且在这三年照顾,也是督促之下,我肯干、肯学,我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逐渐把观念转过来,行为转过来,才会有这麽一点成就。

  这里「智」用得好,告诉我们天天要读书,《观经》三福末後一条,「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两句话是相辅相成。劝别人,实在讲就是劝自己。劝别人,人家能不能接受,不必去理会。为什麽?劝别人,实在讲是劝自己。讲经说法不是给别人听的,是说给自己听的。什麽时候才是讲给别人听?转凡成圣之後是讲给别人听的,转迷为悟还都是讲给自己听的。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讲经说法都是给自己听的。超越十法界,证得法身大士,那个时候可以说讲经是为别人,是利他不是自利。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利他实在都是自利,我们要知道。

  尘沙无明是最难破的,要用什麽方法?『一心三观』。尘沙多麽复杂,数量很多,只有一心能对治。怎样得一心?我们净宗的方法是持名念佛,《弥陀经》里面教导我们,持名念佛的目的在哪里?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破尘沙惑,心不颠倒破无明惑,就用这一句佛号,这个方法妙绝,只要老实念。所谓老实,这里面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就叫老实念。只要这麽一直念下去,自然有水到渠成的一天,跟宗门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同样的效果,所用的方法不一样,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同。根据世尊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净宗比宗门的成就还要殊胜,为什麽?他得一切诸佛的护念,得一切诸佛的赞叹,所以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们用这个方法来修学就通了。

  这一段介绍出来,我再做一个总结:我们要修道,道是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学,要放下「爱、取、有」,了解爱取有的事实不可得,它只是幻想而已,是妄想分别执着,决定不是事实。《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说明你能得不可得;诸法缘生,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体,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所得的不可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今天讲一切人事物,皆不可得。世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佛才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世法都不可得。「不可得」三个字,在《大般若经》里面,世尊说了上千次。一部《大般若经》看完了,我们记性不好,一遍看完之後什麽都不记得,但是「不可得」三个字会记得很牢固。为什麽?看太多了,到处都看到佛说「不可得」,这遍数多了,印象就非常深刻。知道不可得,还打什麽妄想?

  你们读《了凡四训》,袁了凡为什麽心那麽清净,没有妄想?他知道不可得。打妄想不可得,你所得到的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没有的怎麽想也想不来,就乾脆不要想,清净心就现前了。但他还不是真正清净,过去我在讲席当中说:「了凡先生是标准的凡夫,我们都还不够标准。」为什麽?随顺命运走,完全不能改变,宿命论,是标准凡夫。我们今天从哪里下手?放弃对世出世法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要从这里下手。如果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你若不肯舍弃,这一生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为什麽?堵塞了,决定不通。你学佛法,凭着你的聪明伶俐,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将来该堕三途还是照旧堕三途,轮回六道还是照旧轮回六道,你有什麽成就可言?

  我们一定要懂得从哪里下手,要深入经藏,深入经藏对於现前来讲是「一门深入」,一部经深入,发掘这一部经里面所藏的义理,我们走的是这条路。这一部经的义理,若是被你发掘出来,一经通则一切经通,你的问题就解决,你样样都能通达,这点很重要。深入经藏决不是叫你去搞《大藏经》,你一生也搞不通,而是要你选择一部经深入。选择哪一部经?在理论上讲任何一部经都可以,因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部经都一样。可是我们一定要考虑自己文化水平与生活状况,哪一部经典、哪些法门我们修学感到方便,不太吃力,障碍比较少,这就容易修学。

  为什麽末法时期,往後还有九千年,诸佛菩萨都赞净土?我们将《无量寿经》跟其他经典做比较,确实《无量寿经》容易,念佛法门方便。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处所,一句佛号没有任何障碍。有同参道友,可以在一起共修,没有同参道友,一个人老实念也能成功。你在一个家庭里面,一家人不念佛,你念佛人家讨厌,我不出声,心里默念也没有障碍,这个法门方便。佛号怎样能念得相应,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换句话说,就是放下万缘,眼不贪色,耳不贪音声,舌不贪口味,乃至於意不贪诸法,这叫都摄六根。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讲的「反闻闻自性」,他用耳根做比喻,耳是闻外面音声,不闻外面音声,收回来闻自性,自性的清净寂灭。「净念相继」,净念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就是不间断。

  由此可知,净念相继跟都摄六根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今天净念相继为什麽做不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为什麽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收摄六根,眼贪看外面的色相,耳贪听外面的声尘,六根还攀缘外面的六尘,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原因在哪里?明白之後,眼放下色尘,耳放下声尘,鼻放下香尘,舌放下味尘,身放下触尘,意放下法尘,六尘放下了,然後净念相继自然就成就,你功夫就得力了,往生才真正有把握。所以能修六度是智慧,一心三观更是高度的智慧,这样我们才有能力超越十法界,通如来的果地,不仅是菩萨,通如来地。

  『第六、道品调适: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这一条不能细讲,细讲占的时间太长。「道品」是指什麽?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经论里面说得太多了,《弥陀经》上说到,莲池、蕅益大师的注解长篇累牍,也说得非常微细。「无作道品」,这是分配在藏、通、别、圆四教,无作四谛,无作三十七道品,都是属於圆教。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师也把它配在四教,我们通常都以为四谛与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的。天台告诉我们:「小乘所修的四谛是生灭四谛,小乘所修的三十七道品是生灭道品。」所以四谛与三十七道品贯穿整个佛法,讲到最後无作,是圆教,无作四谛与无作三十七道品,这是大菩萨们所修的。「一一调停,随宜而入。」这就是随顺四教,换句话说,就是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是藏教根性就用藏教的方法来调,通教的根性则用通教的方法,别教就用别教的方法,圆教就用圆教的方法,一一调停,随宜而入,都能够契入。这一段我们虽然没细说,实际上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自始而终全都包括了。四教根性的众生以及调停的方法,都散布在这一部经之中。这部经总共十三品,我们在这里面都能够学到。十乘观法从第二到第六,下面诸位能看到,这是中根的人,我们现在大多数同修都是属於中根人。下面末後四条是对下根人说的,我们也不能够忽略,我们虽然说是中根,实在讲,下根修学的方法,我们还都没有做到。

  『第七、对治助开: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底下讲:『谓五停心、六度等。』这个要真干!题上这四个字,「开」是开智慧,我们一般讲开悟。为什麽不开悟,为什麽不开智慧?要用什麽方法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开智慧?这个事情重要。「正道」,不论你所修的是哪个法门,主修的法门就是正道。我们今天修净土,现在讲五经,五经当中任何一部,我们选择出来做为一生主修,一生修行依靠这部经论。现在我们多半选《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圆理不开,究竟圆满的道理我们没办法明了。为什麽不明了?多障,障碍太多了。这个障碍来自无量的妄想、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着,所以我们虽然修学,依旧不能够开悟。

  这个时候天台大师教给我们,一定要在事上去修学,帮助我们开悟,他举了例子,譬如「五停心、六度等」,总纲领就是讲看破、放下。我早年学佛,这是第一次跟章嘉大师见面,他老人家就传授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比此地讲的还要简单、还要扼要,对我们初学人来讲很有效果。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深广,就像前面讲「随宜而入」,我们能够理解多少就要做多少,渐渐深入。我学佛到今年四十七年,看破、放下的意思,愈体会愈深,愈体会愈广。广无边际,其深无底,我们尝到多少?要不断的认真努力精进。看破跟放下相辅相成,看破确实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更看破一层,你要不肯放下,你所看破的层次也就到此为止,不能再提升了。看破一层,那一层赶紧放下,如果不放下,你这个看破也是止於眼前的境界。我体会到章嘉大师教给我这个法门,是一个凡夫从初发心到无上道,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们所用的方法。方法虽然是无量无边,无量法门总结起来就是这个纲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要用世间法来讲,看破是学问,放下是真实功夫。

  智者大师举「五停心」,这是天台止观里面教导初学人。而智者大师非常谦虚,他往生的时候,弟子们请教他老人家:「您老人家今天往生极乐世界,您的品位到底有多高?」大师非常谦虚回答:「因为我领众,所以只证得五品位。」五品位就是五停心观,这个位次不高,是凡圣同居土。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警惕,他是道场的住持,因为领众管事操心,所以往生的品位就牺牲了,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品位,成就大众。换句话说,如果他要不领众,不管这些闲事,品位就高,决定不是五品位。诸位想想,这个话什麽意思?现在这个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世间人争名利,出家人也染上这个习气,也在那里竞争,你要是争到手了,能不能像智者大师一样是五品位往生?换句话说,这里头的含义深,智者大师决定有把握往生,品位低一点没关系,有把握往生。如果我们连往生把握都没有也去争,争到之後自己还继续搞轮回,甚至於不幸还堕三恶道,那岂不是大错特错吗?真的不如那些老太婆、老阿公,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什麽地位名望也没有,人家念佛往生瑞相希有,真往生。智者大师表演给我们看,那是很深刻的教化,我们要能体会。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二次大战的前几年,我们看到当时一些大德、居士们所写的文章,感觉到这个世间zai 难太多,太严重,就劝大家老实念佛。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之乱、zai 难之多,比五十年前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可是我们看看有警觉心的人,好像没有从前那麽多。由此可知,现在这个人心愈迷愈严重,迷惑才造业,迷是一切障缘的根本。我们想到这个地方,也就能体会到,在那个时代教导的人多,说法的人多,修学环境比现在好,换句话说,觉悟的人很多。现在这个社会谁教你?没人教了,没有人讲了。我们所听到的,都是名闻利养、都是五欲六尘,都在这里头做活计,你说怎麽得了!

  天台教观的根本法,我们过去讲《弥陀经》的时候,也很用心的讲过,很详细的讲过。从哪里下手?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下手。四念处是智慧,四正勤是戒律,从四念处改变我们错误的观念,从四正勤有一个正确努力的方向,从四如意足觉悟到心安理得。这是通途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个基础,我们读过也讲过,但是修学不得力,真是这个地方所讲的「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五停心、六度距离我们还太远,我们从这个表来看,我们哪里是中根,实在讲是下根,不但是下根,下根里面的下根。人家下根从五停心、六度上着手,我们还是做不到,那个水平还要往下降。降到最低,不能再降,给诸位说,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三福,这是最低的。三福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没有比这更低的,这是最低了,这比五停心就低很多了,我们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没法子。

  今天孝道、师道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诸位要晓得,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是从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孝亲尊师,我们今天要提倡,提倡要从自己本身做出样子给大家看。现代社会的人,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损人利己。知恩报恩,如果我们说出来人家会笑话,哪里有什麽知恩报恩?现在恩义没有了,现代人只有利害,有利是朋友,没有利就是敌人,这是什麽社会?我们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作法,我们今天从哪里下手?真的要从孝亲尊师和修十善下手。这在五乘佛法里是人乘佛法,人都做不好,其他的就不要谈了,一定要拿出行动认真努力去做。做不到,也要有这个心,念念不忘,若有机会,就一定要认真去做。

  护法的恩德,我们晓得护法比什麽都重要,没有护法我们怎麽可能有今天的成就?韩馆长护持我们三十年,我们在她家乡建一个「华藏图书馆」,是纪念她的,这是知恩报恩。我生长在抗战时期,是流亡学生,我离开家庭,学校老师照顾我们。老师的恩德,在我个人身上来说超过父母,因为受老师照顾的时间多。现在有这个机会,我要在过去念书的地方建一所中学,这是纪念老师的。当时的校长是周邦道先生,他的别号叫庆光,我就建一个庆光中学来纪念老师。我们要真做,这是报父母恩、报老师的恩,不是口里说说,口里说说是没有能力、没有机缘,有这个力量、有这个机缘就要拿出行动,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落实。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