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教的特性

佛教的特性

佛教的特性



  时常有人问我:佛教的特性是什么?我认为佛教有六大特性:

  一、与众生相应的人间性:佛教是为众生而设,为人类需要而设的宗教,所以它有人间性。人类需要有道德的规范,佛教就讲道德情操;人类需要人格的升华,佛教就重视人格升华;人类重视了生脱死、灭除烦恼,佛教就有许多生死解脱的方便法门。

  二、与众生和合的生活性:众生在世间谁也离不开生活。人间生活最要紧的就是生活要和谐,生活要和合,因为世间不是一个人的,是大家共同相依生活的,所以佛教与众生有和合的生活性。

  三、与众生有利的慈悲性:我们活在世间上,佛教对我们最大的利益,就是指导我们如何慈悲,如何实践慈悲,佛教最具有这个慈悲性。

  四、与众生快乐的喜悦性:佛教是幸福的教育,是快乐的教育,是内心喜悦的教育。有时候佛教所以讲烦恼,讲痛苦,就是要你知解之后离开烦恼,离开痛苦,才能永远快乐,才能喜悦。

  五、与众生肯定的平等性:我们的社会,大家都讲自由,都讲民主,自由民主是建立在平等的上面。所以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就发表一个宣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教给与众生肯定的平等性。

  六、与众生认同的普济性:佛教具有普济社会大众的性格,大家相携相扶,相让相助,才能共同解脱,共同自在。


佛教的特性是什么?就是:



一、与众生相应的人间性。

二、与众生和合的生活性。

三、与众生有利的慈悲性。

四、与众生快乐的喜悦性。

五、与众生肯定的平等性。

六、与众生认同的普济性。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佛教徒的家庭生活



佛陀认为一定的经济利益是人類生活的泉源。但是,只有道德和心靈的发展,能让人活得更快樂、安祥和美满。



有一回,一位名叫迪噶伽努(Dghajanu)的人,问佛陀:「尊敬的佛陀!我是一位拥有妻子儿女的普通人,请您指示我如何使我现在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快樂,及如何获得未來的幸福。」



佛陀告诉他,在这世间有四种方法,能使人活得更幸福。



一、要有一技之长,工作要有效率、有热诚、有干劲,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要有认識和内行。



二、要辛勤的勞动,以正确的方法赚取及保护自己的收入。



三、要结交耿直、有智慧、有道德,能够协助自己弃除惡习,辅佐自己走道的良师益友。



四、理智的处理自己的收入,不奢侈也不吝啬;要布施,不要浪费;要适当的节制自己。



佛陀也推荐了四种有益于在家人未來幸福的修行方法:



一、信心(Saddha):一个信徒应该对道德、心靈和智慧的价值,具有一定的信心。



二、戒行(Sla):信徒应该持戒,不殺害生命、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



三、仁慈(Caga):信徒应该学习如何仁爱、慷慨、不执着也不挥霍自己的财富。



四、智慧(Panna):信徒应该发展智慧,通过智慧的发展,进入无苦、无烦恼的清淨涅槃。



有时,佛陀也开示了有关节省和消费方面的问题。有一回,佛陀对一位年青人夏嘎拉(Sagala)說:「应该把收入分为四份,一份做为家庭的常开支,一份发展自己的生意,一份做为应急之用,一份用來布施。」



有一回,佛陀对给孤独园长者(Anathapnda,一位富翁,佛陀忠实的在家弟子,祇园精舍的创建者)說,有四种幸福等待人们去发掘。



一、享用以当手段赚取的财富。



二、以宽容的心对待自己、家人、朋友和眷属。



三、不举债度日。



四、不要犯身、语、意三业,过着清淨无瑕的生活。



请注意,这四点中的前三点,都是物质或金钱带來的快樂,这些都不是提升精神生活,以臻完美境界有价值的部分。



从以的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佛陀认为经济利益是人類幸福的泉源。但是,佛陀也认为,只有通过道德和心靈的发展,才能让人们活的更快樂、更安祥和更美满。



假如只有物质的享受,缺乏心靈和道德的基础,就无法了解真生活的意义。在鼓勵物质生活的同时,佛陀为了社会的安寧与幸福,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促进人類精神的文明与道德的发展。



有些人认为,要成为一位真的佛教徒,就必须放弃一切物质的需求,这是不确的观念。佛陀认为我们可以享有物质带來的快樂,但是不要过于执着。在享受物质带來快樂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心靈的发展。唯有心靈充分发展的人,才是真的佛教徒。



佛教徒不偏执于物质或心靈,这就是中道,也就是八道。


face9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