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什么是一佛乘?

什么是一佛乘?



净界法师

     好,这个地方做总结以后,我们看最后一个,结归一佛乘。我们前面讲到了五乘的差别法门,摄受了五种根机,现在佛陀讲完五乘,本来是圆满了,为什么要加一佛乘呢,首先我们解释什么叫做一佛乘,这个一,它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数目,它所表达的是一种道理,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意思。

  当我们没有读到《法华经》,不知道什么叫一佛乘操作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五个法门是各自独立的,人乘就不是天乘,天乘就不是声闻,乃至于缘觉就不是菩萨,我们会认为这五个法门,是各自独立的。

  但是事实上,佛陀讲完这个五乘法门以后,佛陀到晚年讲《法华经》的时候,他最后一个收尾,他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这五个法门,什么叫做融会贯通呢,这有两层意思,第一个,这五个法门,次第分明,每一个法门真的是有它的次第,它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它是由上而下,它是次第分明的。

  第二个,它前后是贯通的,它不是你想像的完全没有关系的,它的确是可以把它贯穿起来。所以从一个前后次第分明,跟前后贯通,我们就知道这个一,就像是一个绳子,把前面五颗大小不同的念珠,把它贯穿起来。菩萨也需要修人天乘,菩萨也需要修四谛、十二因缘,只要适合你的,对你就是妙法。

  你只要能够掌握那个念珠那条线,这五个法门,的确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它不是一个次第那么鲜明的,那么对立的。怎么样把这个五个法门,能够巧妙的运用,融会贯通到你的内心世界呢,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说明的,就是一佛乘的思想。

  怎么样来善巧,巧妙维护一心,怎么去取舍我们要的东西,然后把这五个法门,透过一条线,把它从头到尾贯穿起来,这个就是这一科的主题,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如来应世,化导众生,为应众生差别之根机,而开示五乘之解脱法门,此中有通有别,言别者,谓五乘法门各有其差别的教、理、行、果。言通者,谓五乘法门,一一皆是趣入佛道之方便。此即《法华经》所谓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之理,其中要义,略述如下:

  好的,我们看看佛陀出世,当然目的是说法,佛陀说哪些法呢?说了五乘的法门,其他没有说了,你讲的这些所有一百多部的大藏经,其实就在讲什么呢,讲五乘的解脱法门。

  但是这个五乘的法门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第一个它的差别相,从五乘的修学过程来说,它的确有它的独立性,它有所依止的教理,有依止的修行的过程,跟它最后所达到的结果,这个是从过程来说,五乘的确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从它的目标来说,一一皆是趣入佛道的方便。

  所以五乘简单的说只有一句话,用目标来引导过程,你的目标是成佛,你就算你布施持戒,乃至于你去扫地,看起来是如此微弱的善业,它也变成成佛的资粮。你的心地法门的操作,你的安住力引导力只要正确,你不管用什么方法来调伏你自己,统统成佛。

  所以目标是会引导你的过程的,这就是《法华经》所说的,为实施权跟开权显实两个道理。你把这个为实施权,实跟权这两个关键弄清楚了,你就知道什么是一佛乘。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为实施权,实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从佛法的角度,就是你最后最终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就是成佛;那权,就是这个过程,你用什么方法来调伏自己,来引导自己这个就是权了。那么实跟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正修(一)

净界法师

    看完以后我们来看看,那要什么因缘会生起智慧,有些人不能生起智慧,这个地方我们哪些因缘要避免,哪些因缘要去追求,智慧对我们这样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一些修学,首先我们看要避免的八种过失,请合掌:

  愚痴之因,谓近恶友,懈怠懒惰极重睡眠,不乐观择,不解方广,未知谓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见,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乐亲近诸有智者。

  为什么有些人他在念佛当中,能够如理的生起理观,能够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他在佛号当中产生三种的加持力。有些人在念佛当中,他只能够依止信仰来念佛,那么薄弱的力量,这个事出必有因。到底是什么因素,构成他不能生起智慧呢?

  这个宗大师他提出了八个理由,第一个,亲近恶友,你经常亲近那些知见不圆满的恶知识,或者是同参道友,他说:诶,这个教理别看,老实念佛就好了,初学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今天已经老参了,你都不用理观来提升,这你就得少为足了。

  所以,你亲近的同参道友就很重要了,因为他所讲的每一句话,会对你产生一种熏习引导的作用。你认识的朋友,十个里面有九个都不学教理的,你就没办法学教理,因为他释放的磁场,就是这样的磁场,这是第一个,外在环境对你的误导。

  第二个,你本身的懈怠懒惰,极重的睡眠,你刚好自己也不想学教理,然后别人这么讲,你就得到更充实的理由了,给自己的懈怠,做足了理由。

  第三个,不乐理观,有些人的第六意识,以古人说非常懒惰,他不喜欢起观,因为你修止很舒服。你说一路念佛,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很寂静,寂静会有一种乐受,虽然你没有成就禅定,它也有相应的乐受,会让你很寂静很舒服。

  但是你修观,相对你要提起精神,你要观照三界的苦,观照极乐世界的快乐,来调伏你引导你,是要用一点心思的。那如果你不觉得这个重要的话,人总是好逸恶劳,这样就好了,所以就不乐观择,不乐去观察抉择,不解方广,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修观,你也没有学教理,你一修观就胡思乱想,干脆就不修了。

  这个修行有两大忌讳,一个是有解无行,有解门没有行门,只会理观,没有事修,你知道怎么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引导净土,但是你又不念佛,这是说食数宝,有理观没有事修,另外一个人是念佛很精进,有事修没有理观,这两个都不好。

  但是,如果两害相权取其轻,你刚开始一定要选择一个的话,有事修没有理观的更糟糕。我说个道理,你们听听看喔,如果你行门很强,都没有理观啊,刚开始问题不大,但是你不断的用功下去,如果你完全不知道,你的空性不知道用假观来调伏引导,你一定会走上感应神通,一定会的。尤其是修他力门的,因为你一定有些消息出来,而你自己对这种修行的功德相,你没有正确的判断,你可能本来是功德相,就变成障碍了,五十一阴魔你看看就知道了,很难过去的。

  等到你变成魔障的时候,谁都救不了你了,诸位,我要提醒你,修行产生的障碍是无救的,佛陀可能都救不了你,因为你自己要,你自己去产生邪见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出世的时候,那些外道,佛陀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活在你自己的颠倒妄想,谁有办法把你救出来呢?你比一张白纸还糟糕!

  从《楞严经》的角度,你要嘛,你就不要修行,你还有机会,你要嘛,就一次把它做好,就正确的走上正确的道路。你不要在修行当中误入歧途,这个是最糟糕的,最冤枉的,因为这个时候谁都救不了你。你未来堕入到外道种性,邪魔种性,你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出来以后把这个罪业,把妄想洗得干干净净的,再重新接触佛法,这当中你不知道受了多少冤枉的痛苦。

  所以如果说你没有正知正见,我的建议,你宁可不要修行,因为你懈怠你就没有什么事情,但是你一旦精进,你这个车子开得快,你的方向引导就更重要了。修行你可以慢但是不能错,因为你错,就没有人可以救你,这当今社会,没有人可以救你。

  所以有理观没有事修,这个人虽然不好,但是起码他不会出什么大差错,至少他知见是正确的,他没有念佛,他大不了今生不往生,但是他的善根还在,他来生还有机会。你没有理观,你把来生的机会也弄没了,你来生不信三宝,堕入外道种性了,这糟糕了。所以说,这个不解方广,不乐观择,就很可能会创造这种心外求法感应神通的过失。

  未知谓知,起增上慢。前面是懈怠懒惰,这个地方是指高慢心,就是这种人大部分来说,学历比较高的人会有这个问题,高慢。但是世间法的领域跟佛法领域是不同的领域,这个地方你要清楚。

  上品邪见,就是你在没有学佛之前,你就已经亲近外道,产生坚固的邪见,这个时候佛法的法水,就进不去了,因为你先入为主。或生怯弱,你老是觉得说,我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学教理,你自己也不去踏出第一步,就放弃了,那当然没办法。

  不乐亲近诸有智者,你也不亲近善知识,讲经也不来听,那当然,你没有做这种善法的熏修,自然就没有办法产生正确的观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正修(二)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应该怎么办才能够让内心当中,如理如法的生起智慧的观照,来引导这句佛号呢,我们把它读一遍。

  谓应亲近智者,随自力能而求多闻,若不尔者,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则不知修何法故。若有多闻,由思所闻法义,能生思慧,从此能生广大修慧。是故菩萨当依智者,于大乘经论勤求多闻,以诸教理,善为成立闻思之慧。

  我们在学习教理,有两个条件是很重要,第一个,要多亲近通达佛法通达净土的善知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不是亲近人,你关键是要亲近法。所以随自己的能力,去修学听闻法义,因为你不这样做,你就不能成就闻所成慧,思所成慧都不能成就。

  我们刚开始先听闻,听闻以后,先成就理解,理解以后不断的去思惟、观察消化,产生思慧,产生胜解。那你没有经过听闻跟思惟的过程,你就不知道在心地法门当中,怎么去安住内心,怎么调伏内心,怎么引导内心,这个你就不知道,你就自己靠自己的妄想,就盲修瞎练了。

  假设有多闻,由闻慧产生信解,由思慧产生胜解,产生广大的修慧,这个禅定心当中,生起观照,那是可以断惑证真的。所以菩萨当依智者,于大乘经论勤求多闻,以诸教理,在寂静处当中,不断的思惟,成立这个闻思之慧。

  这个地方说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说你开始学佛,你就可以修行,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现在心态完全是没办法修行,我们现在是有病,关键在这里。就是你现在的心,在多生多劫的生命当中,你的心已经产生很多的颠倒妄想。

  如果你想修行,你要知道你是一个病的人,不是说一个病的人,就可以马上要他去跑步,不是这个意思。修行,先调整心态才可以修行,你不能把病治好,至少你要产生一种系统,善调内心,引导内心,你要把那个系统在心中运行起来,你持咒也好,念佛也好。

  所以修行按照古德的开示,不是说你学佛以后,把门一关,两个眼睛一闭就开始修行,不是。先建立正知见,正知见从哪里来,你生命的经验得不到,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欲知上山路,须问过来人。多看看古德的开示,你如果看不懂,先听法师讲。

  所以我们必须要先在心中,产生一种调伏力、引导力以后,你这个时候,才有资格去选择你要的法门,以理观带动事修,是这个意思。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

    好,我们再看第三个,修习般若差别内容,我们把它念一遍:到底般若智慧有哪些呢,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通达胜义慧,二、通达世俗慧,三、通达饶益有情慧。生善,断惑证理,教化众生。破恶,度愚痴。

  那么从大乘,这个地方是从大乘,这个地方不从净土,从大乘的角度,我们的智慧有三个,第一个是通达胜义慧,这个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经常的忆念我们的真如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安住空性,不随妄转,这个是离相的,离相清净的,这第一块。

  那么第二、第三都是假观,假观的第一个,通达世俗慧,这个通达世俗慧,是在自调。这个法门你要怎么去调整自己,你如果说是属于比较没有信心的,比较悲观的,你多用鼓励的方式来鼓励自己,你这个人太高慢,往往高估自己,你就要多想想你是罪障凡夫,反正调整自己只有一个原则,叫做中道平衡。

  你太过自信的人,你最好想想,你有很多罪业没有忏干净,你太过没有自信的人,多多鼓励你自己,你未来有很多功德等着你,只要你不放弃,你就可以做到。

  所以这个通达世俗慧,就是你要知道假观里面,有些东西是要调伏的,什么东西是引导的,你要能够用得恰到好处,这个是第一个怎么自调。第二个,怎么调他,通达饶益有情慧,这个是很难的,善巧方便,怎么去帮助众生,调伏他引导他。

  这个通达有情慧,我们讲出一个譬喻来说明。这个在齐国,春秋战国时代齐景公,齐景公这个人,他没什么本事,又很喜欢享受,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宰相,叫做晏婴,他善能调伏,善能引导齐景公。那么他呢,他怎么去帮助齐景公呢?因为做皇帝的人,你用劝谏没有用,因为你一劝谏就产生对立了,他认为说你是听我的,不是我听你的。

  这个晏婴怎么办呢,他怎么去引导这个齐景公呢。在齐朝齐景公的时候,民间有一个传言,叫做田氏代齐,这个田氏家族是齐国那个时候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士大夫的大家族,总有一天,田氏会取代齐王而做皇帝。

  那么这个时候,有一天上朝的时候,晏婴就跟齐景公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他说:我的梦境一般都会灵验的,我梦到我们齐国,果然被田氏家族取代,国王你被送到了断头台去了。这个齐景公一听,唉呀不得了,这是真的吗?他说:我的梦境很清楚,真的是这样做的。

  这个时候齐景公就紧张了,怎么办呢?他说:这个梦境,还没有出现之前,你还有努力的空间,你施恩于民,减少赋税,好好多照顾老百姓,让这个梦境不要出现。这个时候齐景公知道了这个梦境,他就害怕了,不敢太放逸了,多一点时间去关怀众生,去减少众生的这个赋税。

  这个梦境当然一下子在朝廷讨论完以后就传出去,田氏家族也知道了,田氏家族本来就有企图心,本来就招兵买马,得到这个梦境以后,得到鼓励,他对老百姓更好了,也把仓库打开,施舍很多的饮食。

  既然他有希望,他就不需要篡位了,何必留下骂名呢,对不对,这个是迟早的事情。他干脆就顺势而为,就笼络人心,做一个施恩的人。那慢慢晏婴年纪大要死掉之前,齐景公很紧张,因为他是唯一的依靠,就抓着晏婴的手说:你之前做那个梦是真的假的,晏婴说:这个梦是假的,骗你的,他说:你为什么要骗我呢?

  他说:我创造这个梦境,有两个效果,第一个对你的放逸,产生调伏的作用,让你不敢放逸;让田氏家族得到善巧的引导,他财大势大,引导他往善的地方走。他说:我创一个梦境,一个假相,调伏齐王,引导田氏,我何乐而不为。

  这菩萨就是这样子,善于利用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虽然这个相状是不真实的,但是凡夫的心,他也只能够在相状活动,因为离开了相状,他都没办法活动了。所以这个假观就是,你要怎么样借假修真,你把他的心趋向于净土,趋向于菩提,它就是真,虽然过程是假,但是谁不是从过程的假里面,去达到真呢。

  我们不能直接趋入真,你每一个人都要经过船到彼岸,虽然这个船不是彼岸,但是过程就必须要靠这个假相的船,才能够趋向彼岸。好,那么也就是说,这个佛教有契理性跟契机性,你不能完全讲说,喔,这个人契机不契理,它有契机的一块,它有善巧的一块,只要这个契机性,能够引导一个人趋向于真理,这个契机性也可以成立,上契诸佛实相之理,同时你要考虑到你创造这个相状,适不适合他的根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六度法门其相互关系如何?

淨界法師

    第38集

  我们打开讲义第九十八面,当我们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不管你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法门,总而言之你的操作,你在生命当中是要把两种力量,在你的身口意中表现出来。一个是来自于内在的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外在的法门的力量,这两个力量要同时现前。

  我们修行当中很忌讳的就是一种单向的修学,什么叫单向呢,有些人他只有事修没有理观,所以他生命当中,只有一种法门的力量在运转,但是他心力薄弱,他走不出过去的业力跟妄想,这个就不好,单向修学,很难进步。

  第二种,只有理观没有事修,他道理学得很清楚,但是他不去拜忏,不去拜佛念佛,只有心灵的力量也不好。所以我们应该要怎么去把心灵的力量,把它从过去的妄想执着中走出来,你要怎么样善调其心,让心力从过去的包袱中走出来,这第一个。

  不要把自己的心力,弄得这样沉重,你可以走出过去的,你有选择的,释不释放业力它说了算,接不接受我说了算。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把自己的心力表现出来以后呢,你一定要依止法力,很多事情我们自己做不到,不要高估了自己。

  禅宗很多人容易执理废事,只有理观没有事修,我们要在三宝面前当中,至诚的皈依。所以一个正常的修学,你必须要心力法力同时具足,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加持心力,缺一不可。如果你是在生命当中,心力、法力、理观、事修都具足了,我恭喜你,你上路了。

  如果你只是单方向的力量,只有心力跟法力,你还没上路,你只是跟三宝结缘。所以在六度当中,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都是一种法门的操作。其实智慧的理观,它本身不能讲法门,它是一种心力,调整自己的心灵力量,指这个地方。

  所以这个前五度是事修,第六个度是理观,我们把这个问答的地方解释一下,我们把问答念一遍,请合掌:

  问:以上六度法门其相互关系云何?

  答:如《成唯识论》云: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持净前前。

  那么六度法门,它们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有两个关系,第一个,前前引生后后,从引生的角度,它前面引生后面。比方说,你经常布施,你就很容易去持戒,你经常持戒,你这个人相对也容易控制你的情绪,就容易忍辱。所以它前面的法,在操作过程当中,除了创造它自己这个法的功德以外,它会容易去引导你,去修第二个法,它会为第二个法的修学,创造一个有力的力量出来,这是第一个,它有引生的作用。

  第二个,他有持净的作用,后后持净前前,比方说你本来布施不太圆满,但是你一持戒以后,会加强你的布施的力量,会让它做得更好,比方说你持戒持得不是很圆满,你只要忍辱修得好,忍辱会加持你的持戒更圆满。所以后后会使令前前更加的功德圆满。

  所以它们的确前后是有关系的,有引生的关系,有加持的关系,持净的关系,这个是做一个总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修学六度的功德!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庚三的结叹六度功德。我们如法的,透过理观来带动事修,事修来修学理观,来帮助理观,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好,我们看这个《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云: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四种最胜威德:一者,于此波罗蜜多正修行时,能舍悭吝、犯戒、心愤、懈怠、散乱、见趣所治。二者,于此正修行时,能为无上正等菩提真实资粮。三者,于此正修行时,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一切有情。四者,于此正修行时,于未来世,能得广大无尽可爱诸果异熟。

  好,当我们理观、事修两个一起用的时候,有四种殊胜的威德,第一个在修习六度的过程当中,调伏六种烦恼。比方说布施,有些人布施,他是没有修理观的,他纯粹为了修福报,这样子你的布施过程当中,你没有理观,没有这空、假、中三观,你就不会调伏悭贪。也就是说,你执着钱财,你布施以后,你照样执着钱财,那有什么差别呢?

  差别就是在你那个颠倒妄想当中,多了一点善业如此而已。所以你这个布施不能构成波罗蜜,因为它没有让你进步,只要你的心灵的水平没有进步的,都不能构成波罗蜜,你也只就是创造善业,你哪有进步呢?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完全一样。

  所以既然是波罗蜜多,它必须要有一个调伏力,你每一个布施的过程,你要告诉你自己为什么要布施,它有一个道理来调伏自己的烦恼,调伏自己的悭贪,就是所谓的调伏悭贪。那以后的情况也都是一样,布施调伏悭贪,乃至于智慧调伏这个邪见,见趣所治,这第一个。他能够在理观事修的相互运作当中调伏烦恼。

  第二个,二者在这个六波罗蜜多正修的时候,能为无上正等菩提成就真实资粮,它有引导力,每一个布施,每一个持戒,乃至于每一个智慧,会增长你的菩提心,因为你都是把道理讲清楚了,你再去做。所以你在透过六度过程当中,你等于是借事修心。布施不在多,重点在你那个心地法门怎么操作,你怎么样把它引导到趋向净土,趋向菩提。这个就是引导力,产生一种菩提的善根。

  第三个在这个修行当中,于现法中就能够成就自调跟调他的功德,成就自利利他,两种的功德都具足。

  第四个在来世当中,成就广大无尽的可爱诸果异熟,成就广大的福报力,成就大国王跟大富长者,因为你在理观当中你不碍事修,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所以我们在透过一种正确的修行,你同样的事情,你操作失当,你就是创造善业,你正确的操作你的心地法门,你就是成就波罗蜜,就差在这里。就是说生命真的是有道路,你是走在了人天的道路,你还是走在二乘的道路,你还是走上趋向于净土、趋向于大乘的道路,你的内心世界会告诉你,你走在什么道路,这跟你外面的法门没有关系,法门不能决定高低的,你看《金刚经》讲很清楚,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没有办法判断说,你今天念佛就可以往生,有为法不能判断你的功德,那是你一种资粮力。

  如果你今天走在了通往拉斯维加的道路,你一定趋向拉斯维加,你今天坐的速度快跟慢,那只是时间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你今天的心,是人天乘的心态,你不管修什么法门,你来生一定做人做天啦。你的法门不能提升你的心理素质,不可以,因为你选择的道路,就使你走在这个道路上,除非你换个跑道,除非你换一个思考模式。

  所以你今天没有大乘的思考模式,你不可能成佛的,不可能。你要成佛,你必须要走在成佛的道路,你要掌握那个因种。就像《楞严经》一再强调的,你要把米拿来煮才可能变成饭,你把沙来煮是不能变成饭的。你的思考模式,你不能产生大乘的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你所修的一切就没办法成为往生和成佛的资粮,不可以。

  所以这个地方,做一个总结就是说,为什么一个菩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他创造这么大的功德,因为他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方法很重要喔。你不要以为说,你学佛几十年那个没关系,你上不了路就是上不了路,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你在原地打转就是原地打转。所以你掌握方法的话,你很快就会有效果,佛法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