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南怀瑾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一段最重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他说,“诸可还者,自然非汝。”那些光明还给光明,黑暗还给黑暗。你说身上痛,还给痛,头痛还给头。你知道头痛那个没有痛啊!你说我大便痾不出来,“嗯!嗯!”,那个还给那个“嗯!嗯!”;你知道自己在“嗯!”那个东西并没有痾不出来哟!就是这个道理哦,不是给你说笑哦!你说我老了、身上很酸痛,那还给老、还给酸痛;你知道酸痛的那个没有老哦!“诸可还者,自然非汝。”每一个可以归还的,当然不是你自己。

“不汝还者”,哈!这个又是古文的妙了。“不汝还者”,请问你们诸位同学高手很多,翻译成白话怎么翻?你们哪一位同学翻一翻?“不汝还者”,怎么翻?你怎么翻?

——“不是你可以归还谁的。”不是你能够可以归还给谁的。换句话,都归还不了的,没有归还之处。“不汝还者”,那个不是你的本性是什么啊?!

你看,佛讲得那么明白!“不汝还者”,那个就是你的见性,能够眼睛看见那个见性,眼睛看见那个见性的作用。不是说明心见性,眼睛看见那个见性。那个不是你的见性,“非汝而谁?”佛讲这个时候一定拍桌子的,他说这个不是你,还是什么东西啊?!他说你怎么那么笨啊,还不认得!

什么都可以归还完了,这个不能归还的。你从妈妈生你下来、怀胎就懂了;到现在,一直到死。我要死了,那个东西到哪里去?死是这个死耶!你那个“唉哟!我这……”那个没有死啊!那个“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呀?他说那个不是你是谁呀?!

阿难要他,你把我的本心本性你给我还出来看;就叫佛,吃了西瓜,你总要还给我西瓜子嘛!佛就还给他西瓜子了。“西瓜我吃了,西瓜子还给你!”他说那个不是你,是什么啊?

所以有一个禅宗祖师读《楞严经》到这里悟了,读《楞严经》大彻大悟,在这里写了一个偈子:

不汝还兮复是谁,残红落满钓鱼矶

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

你看这就是中国的佛法了。到了禅宗祖师里头,用中国的文学,那么美一首诗,把见性这个道理用佛的话,就把它用文学境界说出来了。

他说,“不汝还兮复是谁?”佛说的,那个没有可以归还之处的,非汝而谁?“残红落满钓鱼矶。”然后我们看看这一首诗的文学境界,一幅画面。第一句我们不管,千古文章一大抄,抄了《楞严经》上佛说的话“不汝还兮”,他说那个就是我,本来。

第二句话,一幅画面出来,“残红落满钓鱼矶。”江南的山水,或者南投县的风景,台湾的风景最美是南投,山明水秀,春天到了,那个花开落了,下面是流水,一个小山、流水,这里是稻田,钓鱼的地方、那块石头上。这个落花,四月间那个落花落满钓鱼矶、这块石头上面。这个画面很好看。

那么到了晚间了,这里有个太阳快要下山了。当然还有个人站在那里看风景也可以、没有人也可以。太阳下山了,春天那个燕子飞来飞去,晚上那个燕子要归窝了,要回家里休息了,在那里做体操、打太极拳运动。这个燕子飞来飞去,嘴里无聊,到了这个钓鱼矶上,把那个落的花嘴里衔一颗,飞到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又飞过来,把花又丢下来,在那里玩。还来还去,还到哪里去呀?还是这个地方,“残红落满钓鱼矶”。

“日斜风动无人扫。”自然的境界,都摆在这里。嘿,只有跑来跑去那几个燕子,就是我们这个思想。把自己思想啊,燕子衔那颗花一样,飞过来还是它,飞过去又是它,飞来飞去总是它。

“燕子衔将水际飞。”燕子衔到哪里去?衔来衔去还在原位不动,“不汝还兮复是谁?”

你看中国禅师很高明啊!这就叫做禅师了。当然不是嘴馋那个馋哦!不要搞错了啊。

所以他说,“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啊?能知一切、还不了的,那个不是你的本来,是什么?那么如果我们把它写成剧本,佛一定瞪起眼睛问阿难:“现在你懂了没有?”阿难一定讲台语:“莫宰样啊!”呵!所以佛下面讲: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佛说到这里。

他说,现在我不是八还辨见,把这都还给你了?那么你就可以了解,知道你的心,你的本心啊“本妙明净”,本来很玄妙、本来光明、本来清净,不要你去修它的;修它多不出来,不修也少不了,不增不减的,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为什么要去求一个悟啊?你本来也没有迷过啊!迷也是你自己迷啊!自己闷住了。所以因为大家这个慧命本来有的,自己闷住了;

佛在哪里?佛明明就在你那里,不在外面。西方也是你自己清净心信愿之力感召影现的诸佛依报庄严之本性德能妙用。正所谓追求外佛他见未忘,执着自佛我见颠倒!你偏要心外去找一个佛、去找一个道,为什么跑到这个十一楼来?已经上了大当了!不是我给你上,你要上,我也跟着你们上当啊!因为你们要听《楞严经》,我只好讲哎,我也是被你们迷糊了!你也被我迷糊了。所以都是自己在骗自己,所以在生死轮回中,跳不出来的。所以佛说,看来一切众生真可怜哪!

谁迷了你了?为什么要求悟呢?

好,这一段,“八还辨见”最重要!我们有个讨论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欲令正法重现,当推楞严大经

欲令正法重现,当推楞严大经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后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佛陀涅槃七百年以后,印度的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证悟的殊胜,受到龙王的礼请,他在龙宫中见到《龙藏》,其中有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披阅之后,感到非常的希有难得。于是龙树菩萨以他超凡的记忆力将他背下来,回来后默写出来,呈献给他的国家。国王见了之后非常重视,将《楞严经》奉为国宝,藏在国库里,禁止外传。

中国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研究《法华经》,发明三止三观。有一位梵僧对他说,其理论与《楞严经》颇相似。大师闻说,深深向往此经,特别在天台山建筑一座拜经台,天天向西方礼拜,求此经早日传译中国,整整拜了十八年,可惜直至圆寂仍然无法得偿所愿。

后来有一位印度高僧,名般刺密帝,听说‘东土小释迦’智者大师求楞严之事,深受感动,发愿要将此经传来中国。不幸被边防官员查获,竟被拘禁,不许出境。般剌密帝恢复自由后,采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方法,用白绢书写此经,割开手臂肌肉,将绢藏于其中,待伤口痊愈后出国,才终于将其带到中国。当时是中国唐朝神龙元年,般刺密帝法师航海到达广州。此时宰相房融正在广州,即礼请于光孝寺。

谁知剖臂取出的经绢,却血肉拟成一团,无法辨认字迹。房融宰相苦思无策,竟夕失眠。不想旁边有一位哑女忽然会说话了,她说用人奶清洗白布上的血肉,字迹就会显现。大家试了之后,果然现出了经文,真是皆大欢喜。

在译此经的过程中,房融亲自为译文润笔,故而《楞严经》文字之典雅优美,在汉文佛经中可以算的上首屈一指。此经被献于武则天,但因为当时有《大云经》伪造的风波,武则天没有及时流通,而是将他存在宫中。后来神秀禅师为国师,将《楞严经》抄录了出来,又得到了房融宰相的家藏原本,《楞严经》才开始流通。

由以上记载可知,古人为法忘躯,历经九死一生,才将此经传译中国。此经之珍贵无比,难得难求,可见一斑!

本经内容之殊胜

1、文字优美,义理深奥,内容全面

本经历来被公认为是诸佛心宗、群经秘藏。其体用双彰,性相并谈,不仅为学人揭示宇宙原理,人生真相,说明世界、众生、业果相续的原因,展示菩提道上的修学层次,因果分明,邪正有别;同时又显示众生本具如来藏性,无法不备,并教人以反妄归真、觉悟成佛的实证方法。

由于以上特点,使得本经涵盖了禅、净、律、密诸多法门,历来性、相各宗各门均将其奉为最上宝典。可以说,本经乃如来一代时教的教、理、行、果之精髓所在。实是菩萨修行的要门,转凡成圣的阶梯,成佛的真因。

因此我们欲想了解佛法,明白真理,固然要研究此经;欲想真修实证,圆成佛道,也必须学习此经。明朝憨山大师曾经说过:“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可见《楞严经》确实是无法不备,无机不摄,乃是法门精髓,成佛正印。

2、论证超绝,说理详尽。

本经的逻辑分析,论理辩驳,可谓精妙无比,超凡绝伦!本经通过七处徵心和十番显见的层层论证、剖析,将凡、外、权、小之邪见愚见一一破除。凡读懂楞严之人,无不被其周密斟细的思辩,和深奥幽微的哲理所倾倒,而拍案叫绝。历史上,有无数曾经误以为佛法为愚学的人,读了楞严后即诚心折服。因此,本经历来又是接引知识分子的利器、降服外道的金刚杵。慧律法师在讲经中曾笑言:“你去看看楞严经,佛的那个智慧,吓死人!”

3. 破魔显正,代法住世

《楞严经》不仅是一部佛学大全,亦是菩提路上的明灯,修行过程中的照妖镜。本经关于五十阴魔的开示,讲述了妖魔鬼怪、旁门左道的种种情形,使得一切外道原形毕露,妖魔无处藏身。因此,《楞严经》是如来正智的代表,人间有《楞严经》住世,即代表佛陀正法常住人间。本经被称为佛的真身、佛的舍利、佛的塔庙,实不为过。

本经成就之殊胜

楞严咒又称佛顶光明咒,微妙不可思议,能破除一切黑暗,能成就一切功德,究竟成等正觉。楞严经内容丰富,但以此咒为核心,故楞严咒所在之处,即为正法所在,因而汉地各宗寺院都以楞严咒为定课。

本经中,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本经为历代高僧大德所重

过去的大德高僧无不赞叹楞严经。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对此经特别重视,他曾开示道:“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参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消除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他活了一百二十岁,一生就只批注过这部《楞严经》。他主张:身为一个出家人,都应该把《楞严经》读得能背得出来。

近代高僧圆瑛法师初听楞严,即深感此经是“末世津梁,禅门关钥” ,其后他把《楞严经》看做是禅法的根本经典,四十余年精研不辍。虽然法务繁忙,仍时时参究,反覆琢磨,期间因用功过度,三次吐血,仍精进不止。他一生专弘楞严,被尊为“楞严座主”。他所创办的楞严专宗学院,即以楞严为正课。可以说,圆瑛法师将毕生精力都付与了《楞严经》。

现今弘传此经的特别意义

《楞严经》是正法的代表,一旦消失,就意谓着佛教徒混淆是非,真假不分,魔教自然得势,正法便难以住世。因此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经典,逐渐而灭。”因此在佛教里,虽然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但唯独《楞严经》更为重要。凡有《楞严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

身为佛子还应当清楚:所谓‘法灭’,不是书本灭,而是学这个法的人没有了(或者学如无学)!因为法为人说,法由人传。如果没有人能传承法的思想、实践法的功用,那么即使满街都是经书也毫无意义,这就是法灭。

佛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正是因为末法众生根性漏劣,认少为多,识浅为深,以乏为足,不肯深入经藏,不思续佛慧命,反侮学子为“杂学不专”,渐令无上大法束之高阁。——所谓灭法者,非由外而灭,皆是自灭。所谓魔教,也非外来,皆是自心魔。

因此,欲令正法重现,必首推楞严大经!欲令佛法久住,必首推楞严大经!值此时代,邪说流行,祸患频生,更需要弘传流通此经,以正人心、僻邪说,导人于正信。弘传楞严大经,实为教内最要之务,一切法事,莫过于此!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宗旨


1、悟本体(先行)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来藏性。[悟]有三种:1解悟2行悟3证悟。

(1)解悟——即是始觉。于此觉中,了妄达真。[了妄]者,如了七处皆妄,一切世间幻化虚妄。[达真]者,如十番显见,通达本有[真见之性]。此[始觉智]即见道位,于是悟中,行者之观念(知见)改变、行为转变,且此等转变皆是决定,非如突然心血来潮,昙花一现,此即如圆觉经所云:[即已成金,不复为矿]。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现即逝;即如小乘之见道位,一切邪见、恶知见悉断;亦如大乘见道位,决定一佛乘,不再履于凡外权小之径,并于一切法,闻即信受、谛解。

(2)行悟——即明心见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应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恶(烦恼)等法自相、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起、如何修灭等。至于[心王],则了八识之体,诸识各自之体、相、用如何,以及其间互动之条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称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师说:[明心号菩萨。][见性]者,即是见自本性,亦是见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见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证觉],即于六十位修证过程中,分分断无明,即得分分见;是故大般涅盘经中说:[十住菩萨犹见不了了。]意谓:十住菩萨虽有见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见,是故,于此位中,尚非现量境界,而仍属比量智。

(3)证悟——此即[究竟觉],亦是证道位,即为现量智。是故当知,所谓[悟]者,绝非[神秘]、笼统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之悟境、对象、及内容的。且悟前与悟后,其人之三业,必然转变,有所不同;其转变即:越加清净、壮严、不贪染、有智慧。而且当然不会因为悟了,而言行乖异、反常、狂妄、贪爱世间、恣行杂染(若如此者,则决非悟了,而是着魔—然末世众生愚妄不知,常以着魔为大悟!)

2、持心戒(初行)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经中说:[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说:[摄心为戒],以摄心、摄念,令恶心、恶念不起,名为心戒,是为如来戒。因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于其持犯,即不能说要具多少缘,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断](杀生)、[离本处](偷盗)、[入胡麻许](邪淫)、[前人领解](妄语)、[咽咽得罪](饮酒)等——方结罪,只要起心动念有恶念,恶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须持佛心戒,持心令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无妄语心,才有资格修习佛定。至于持佛心戒,于本经中则包含两大单元:

(1)四种清净明诲(详见经文卷六)

其心不杀——不起杀心

其心不盗——不起盗心

其心不淫——不起淫心

其心不妄语——不起妄语心

(2)三种渐次(详见经文卷七)

除其助因——除五辛

刳其正性——断除酒肉、淫欲(包括正淫)

违其现业——不缘六尘,旋元自归

如是持佛戒,身语意三业清净,资粮具足,堪修大定。

3、修大定(正行)

此即所谓[全体起修]。所言[体]者,真如本体也,以悟得本体故,故得依此本体为[本修因](即[如来密因]),而进修首楞严大定。其次弟为:

(1)具信解——信解正法、无上法,尤其是真如法;如前说。

(2)持净戒——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须依循四种清净明诲、三种渐次,此则僧俗共遵者,如前说。

(3)严道场——包括择地、掘地、净地、建坛、洒净、结界、壮严道场(含如法安奉佛菩萨像、法器、供具、壮严具,如幢、幡等)。

(4)持心咒——先持大咒以为结界,再持咒心,以为摄心入定。

(5)修大定——以持佛心咒,得与佛心相应,入佛总持,三密与佛相应,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

(6)破五阴——入大定后,以大定之定慧力,破五十种阴魔;阴魔破故,即破五阴(五十阴魔即五阴各各有十境,五乘十为五十,故五阴总共有五十境);五阴破故,得度[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7)证三昧——五阴魔破,即身证得三昧,究竟、坚固、不动。

(8)证圆通——证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复归一精明,无复根隔,内外圆通,诸根互用,身心无碍,理事无碍,是名圆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没有〈楞严咒〉,佛法就没有了;没有《楞严经》,正法就消灭了。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四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



  我们生在这个末法时代,离佛远了,可是法还没有灭尽,大家还可以依照佛法来修行,还有希望开悟证果成佛。

身为出家人必须要抱定一贯的宗旨,即使横逆交加,仍然百折不挠。不管谁来破坏我们的宗旨,都不被摇动,只要认识清楚自己所行所作是一条光明正大之路,就勇猛迈步前进。

在末法时代,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魉、山妖水怪,所最怕的就是〈楞严咒〉。〈楞严咒〉是破邪显正的神咒,而《楞严经》就是为〈楞严咒〉所说的一部经,是佛教的骨髓。人若无骨髓,一定会死;佛教里若没有《楞严经》,也可以说就没有佛法了。所以在这个末法时代,护持正法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楞严经》能背诵出,〈楞严咒〉更要能背得出,我们要能背诵、能读念,念得滚瓜烂熟,尽量发挥《楞严经》的妙旨,一一为人演说。

世界上如果没有〈楞严咒〉,妖魔鬼怪就会肆无忌惮、横行于世。世界上若有〈楞严咒〉,旁门左道、魑魅魍魉、山妖水怪就都还有所恐惧,不敢公然出现于世。若世界没有〈楞严咒〉,这就是一个妖魔鬼怪的世界了。你看现在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古里古怪,不如禽兽,这是因为妖魔鬼怪炽盛于世,蛊惑世人,令人失去根本的智慧,变成麻木不仁,所以所行所作,连牛马都不如了。这也因为懂得诵《楞严经》,持〈楞严咒〉的人,愈来愈少,所以天魔外道才猖獗无忌。

但是万佛圣城是佛法的发源地,搜集世界上真修道人精华之所在,所以万佛圣城非妖魔鬼怪的地盘,他们住不下的。有些人在万佛圣城住不下,都是因为德行不够,思想有邪知邪见,所以久了就原形毕露,待不住了。

以后在万佛圣城的出家、在家四众,都要把《楞严经》熟读能背得出,这样对佛法有莫大的帮助。因为有些著名的教授、学者,甚至有些出家人,居然公开说《楞严经》是假的。为什么他们这么颠倒?因为《楞严经》有〈四种清净明诲〉与〈五十阴魔〉,他们受不了这些照妖镜。与〈五十阴魔〉一比,这些妖魔都现形了;与〈四种清净明诲〉一比,他们更是无法守这些规矩。因为受不了,所以他们就昧着良心,打大妄语。

我们对《楞严经》与〈楞严咒〉要认识得非常清楚,没有任何咒比〈楞严咒〉更灵,没有其它经文比《楞严经》更真,能把天魔外道及一切众生的毛病,针针见血,阐xxxxxx如此详细。若没有〈楞严咒〉,佛法就没有了;没有《楞严经》,正法就消灭了。各位为了护持佛法,一定要把《楞严经》读得熟之又熟,随时随地都可背可讲,才不愧为真正的佛弟子,才不枉出家一场。

因此,大家切勿被这些「名学者」、「名教授」、「大(两字隔开)法师」所眩惑,以盲引盲,以为《楞严经》是假的。他们凭什么说《楞严经》是假的?根本他们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贡高邪见,我慢猖狂,等到将来受果报时,是不堪设想的。

还有以下的消息向诸位发表。不管其它道场的家风如何,在万佛圣城若想出家者,最低限度要有大学文凭。若从旁的大学已得到毕业文凭,还需要在本校接受僧伽训练班三年的严格训练,品学兼优,始有资格受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在这个时代,出家人必定要有出类拔萃、特别优良的教育背景,方成法器。若只字不识,终天只会拉拢攀缘,在佛教里混饭吃,做些不高尚、不清净的犯戒行为,有辱缁门,怎么可以为佛教增光?怎么令人对三宝生敬仰心?因此为提倡缁门素质,从今以后,欲来万佛圣城出家者,不论男女老幼,先要考取大学文凭,并能背出《楞严经》、〈楞严咒〉,方被录取。此外出家众本来应熟读的沙弥戒、〈五十三小咒〉、《梵网经菩萨戒》、《四分律》比丘、比丘尼戒,也要能背得出来。

从前,在此道场出家的要求,虽然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但我一向不随便收徒弟,要收也是极为谨慎,经长期审察来者的思想言行,才接受他剃度。但有鉴于末法盖世,邪魔炽然,不得不做此破釜沈舟的改革运动,积极提高出家人的品学水平。

凡是跟我出家的弟子,都要顶天立地,允文允武,为法门大将,甚至于以世俗的角度观之,亦是超卓非凡的人材。已跟我出家的弟子们,也应该个个会背《楞严经》,随时随地能讲能说。这样才算得上实在进行弘扬正法的责任,续佛命脉,没有白出家一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