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获得幸福的方法---熄灭妄想

获得幸福的方法---熄灭妄想


    妄想是痛苦产生的根源,要在根本上断除我们的痛苦,就要从息灭妄想着手。当妄想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就不会被它说转。

    很多人把生命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来源来自我们的心念。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著、贪嗔邪见等等,都是妄想的表现。妄想使我们的内心失去平静;妄想使我们陷入永无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们寻求各种刺激;妄想还会使我们胡作非为。所以,要解脱痛苦,就必须息灭妄想。

    如何才能息灭妄想呢?经常听很多初学打坐的人说:打坐时妄想太多,静不下来,有什么办法可以对治?办法当然是有的,但我们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些妄想出现呢?我们的心念有前后延续性,如果想在禅坐时心无旁骛,日常生活中就要时刻注意用心。打坐时出现得最频繁、最强烈的妄想,必定是我们平常最执著的境界。因此,一个修习静坐的人,在生活中要能透视一切,从而保有一颗无住、空灵的心,对所有境界如雁过长空,风吹竹叶,不留一丝一毫的踪迹。心清净了,打坐时自然不会妄想联翩。

    念佛也能息灭妄想。人们往往将念佛误解为老婆婆专修的法门,或以为念佛是在求佛。有个故事说,一位老婆婆整天念佛,小孙子听得很厌烦,于是就“奶奶,奶奶”地叫个不停。老婆婆嫌吵:没完没了地叫什么?孙子说:我叫了几声你就烦,可你总是不停地念佛,佛难道就不烦吗?故事中小孙子的看法,代表了许多人的对念佛的误解。事实上,念佛是为了调御自己的心态,息灭自己的妄想,所谓“清珠投进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佛”。如《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因而,念佛是对治妄想的最佳方法之一。

    止观能息灭妄想。止观乃禅宗之异名,梵语奢摩他,汉译曰止,止息散乱,止心一处;毗钵色那,汉译曰观,是对所止境起正观察。止观有小乘止观与大乘止观之分。小乘止观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缘而修。如数息观就是专注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长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细。把心念系在呼吸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细,由细而无,待妄想息灭,止观也就成就了。

    观心能息灭妄想。观心是观察自己心念的起灭,我们的心如流水一般念念相续,平常人缺乏观照能力,总是随着念头东奔西跑,不能自己。观心是要认识到心念的虚妄性,心念无非是由一系列的经验和概念组成,离开这些经验和概念,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陷入追忆,也不要随着它跑;“未来心不可得”,是说未来还没有到来,不必去想它。在前念过去而后念未生之际,保持中间这段清明、干净的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临济禅师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这都是教我们从观心中认识真心,保养真心。

    参话头能息灭妄想。参话头也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话头通常有: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无梦无想时主人是谁?一念未生前什么?……参话头不可对话头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开悟,不可以扔掉话头求静,不要给自己讲道理,外界动静一概不管,一路追问下去。黄龙南禅师对参话头有个比喻:“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诸根顺向,首尾一直。”参话头重在一个“疑”字,祖师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把自己全部身心凝聚在话头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一个修行人,当话头参到得力时,专注一念,心无旁骛,妄想自然也就无从生起。

    妄想是痛苦产生的根源,要在根本上断除我们的痛苦,就要从息灭妄想着手。当妄想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转,从而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分散精力,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专心地干任何事;我们就不会被妄想所干扰,从而将心念专注一处,进入禅定状态;我们就不会被妄想遮避本具的佛性,从而使得真心得以显现,智慧得以开发;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带来的错误认识所左右,从而对宇宙人生的正确认识……所以说,息灭妄想是不容忽视。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