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表上,他不闻法,也不修法,被称为“三想者”。当时那烂陀寺的僧值们认为寂天不具备任何一种修行正法的功德,不应该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来驱逐他。后来那些人想了一个办法,举行诵经大会,要求比丘在会上背诵所学的经典,这样就可以借此机会羞弄寂天,让他自行离开寺院。这些人便要求胜天论师去安排寂天诵经之事,寂天论师便应允了。轮到他诵经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诵经会场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没有安设上座的阶梯。会场中挤满了想看他出丑及对他有些怀疑的人。寂天论师并不在意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问道:“请问,要背诵已经听过的经论,还是以前没听过的经论?”想看笑话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没有听过的”。此时出现了很多瑞相,众多人看见文殊圣尊显现在天空中,寂天论师随即诵读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论》。
大家都没有听过啊!读到第九品《智慧品》三十四颂的时候,他的身体腾空,渐渐升高,最后不见身影,只有从虚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一直到全论诵完为止。他这样离开了那烂陀寺。后来,许多论师们有《入行论》的记录,但是这些记录不同,有的记得多,有的记得少,存在很大的争执。后来听说寂天菩萨在吉祥塔那边,便派两个跟他关系比较好的班智达去见寂天菩萨,邀请他回来,但是他不想回来。他告诉他们,在原先他住的地方还有两部论典,一部是《学集论》,一部是《经集论》,《入行论》也在那里。他们回来以后,找到了这些论典,最后也广泛弘扬了这些论典。这是寂天菩萨第三种稀有的传记。
吉祥功德塔那边知道了他的身份,他不想留在那里,就到别的地方去了。他身着乞丐装束,以他人抛弃的残食为食物,修行“邬粗玛”密行。当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仆,一次倒浴身水时,泼在寂天论师身上,那些水顿时如遇热铁般沸腾起来,女仆正惊讶之际,他已不见踪迹。
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国王说:他将在虚空中绘制大自在天坛城,若是佛教徒里有能毁坏坛城的,他就皈依内道。如果佛教徒里没有能毁坏坛城的,当地所有的佛教徒都要皈依外道,都要学修外道的法门。当时国王也没有办法,到处找人,没有找到。后来这个女仆知道了,禀告国王自己遇到过异人。他们到处寻找寂天菩萨,终于找到了,请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菩萨答应了。寂天菩萨通过广大的神通,毁坏了外道的大自在天坛城,降伏了外道。这是寂天菩萨第四种稀有的传记。
寂天论师后来到了印度东方曼迦达地方,与那里的许多外道徒(学修外道法门者)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当时佛教徒里面没有一个能辩得过他们的,寂天论师显示神变,挫败了外道们,使争端得到了平息。这是寂天菩萨第五种稀有的传记。
还有一次,也是在曼迦达西部不远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见的外道门徒。当时那里闹饥荒,他们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饥饿痛苦折磨。无可奈何中他们商议:“谁要能解决众人的食物问题,就推他为首领。”寂天论师得知后,便到城市中化得一钵米饭,并作了加持,使外道徒众取食不尽,解脱了饥饿痛苦。成了他们的首领后,寂天论师给他们传法,使他们抛弃了邪见,皈依佛门,后来变成了很好的佛教徒、修行人。这是寂天菩萨第六种稀有的传记。
有一段时期,印度某地遭到极大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当地一千多乞丐无法得到食物,一个个只有束手待毙。奄奄一息的乞丐们正在躺着等死之时,寂天论师运用神变使他们得到丰富的饮食,且为他们广说因果、轮回、五戒十善等佛法,将他们引导于佛法中。这是寂天菩萨第七种稀有的传记。
寂天菩萨的功德是无法衡量的,这里讲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通过这些,也能了知作者。他从小具有出离心、菩提心,有广大的智慧、广大的神通。这些都是如佛陀般的功德,只有佛陀有这些功德啊!
刚才讲的这些,都是一般的普通人无法具足的功德。这样,他所造的论典也肯定是非常殊胜,非常不可思议的,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首先是了解作者,对他生起信心,然后对他所造的论典也生能起信心。若是有智慧,就能生起信心。若是不仔细地去观察、去思维的话,也许会觉得没有什么。所以首先要了解寂天菩萨,然后对寂天菩萨生起信心。
我们已经了知了作者。《入菩萨行论》是谁造的?是寂天菩萨造的。寂天菩萨具有什么功德?寂天菩萨具有如佛般的功德。我们为什么首先要了解这个人?因为如果我们对寂天菩萨生起了欢喜心、生起了信心,那么对这部论典也能生起欢喜心、生起信心。若是不了解作者,那么对他所造的论典也生不起信心,所以首先要了解作者。这是第一。
第二,《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是为谁而造?是为了他自己,还是为了这些世人,还是为了谁?是为了想学修大乘佛法的善缘者而造;为了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者不退且增长而造。没有生起菩提心的,为了让其生起菩提心;已经生起菩提心的,就为了其不退转而且能增长菩提心。就是为了这样的一种人、为了这样一件事而造的。
我们现在也要观察: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自己是不是真心实意地想学修大乘佛法。你学佛修行,你来参加百日共修,是为了世间的利益,还是为了自我解脱,还是为了成就佛果?若是为了世间八法,为了自我解脱,都可以不学这个法门,也可以不学这部论典——《入菩萨行论》。
若是求世间利益,“我要得到世间的这些利益——钱、权、包括神通”,这种人不用学大乘佛法,也不用学《入菩萨行论》,通过别的方法,也能获得世间的这些利益。你学大乘佛法,学《入菩萨行论》,世间的这些福报自然而然就有。学修大乘佛法的人,学修《入行论》的人,能不能获得世间的这些利益?能!但是想获得世间这些利益的人,是不是必须要学修《入行论》?不是,可以不学。
若是求自我解脱,“我不求什么别的,就求自我解脱。因为轮回太苦了,因为世间太苦了,我要获得解脱,从六道轮回当中要获得解脱。”这样的话,也可以不学《入行论》,通过别的方法,比如说学声闻乘、缘觉乘等也能获得自我解脱。这种人不是必须要学修大乘佛法,也不是必须要学修《入行论》。但是学修大乘佛法的人、学修《入行论》的人,能不能得到自我解脱?能。你的断证功德圆满了,你成佛了,不也就自我解脱了吗?
只要火点燃了,灰自然就有。无论是求世间福报也好,还是求自我解脱也好,若是修持大乘佛法,学修《入行论》的话,都能获得这些利益。但是这些人不是必须要学大乘佛法,也不是必须要学《入行论》。
若是你想成佛,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想获得这样一个究竟的果位,必须要学修大乘佛法,必须要学修《入行论》。通过学修大乘佛法,通过学修《入行论》,你最后才能够获得佛果,才能够觉行圆满,才能够成就佛果。
所以,大家看看自己是哪种人,这是很重要的!不能盲目地来参加百日共修,来参加学修。现在标准已经出来了,大家依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自己到底在求世间这些八法,还是在求自我解脱,还是想真正地利益众生?《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就是为真正想学修大乘佛法的大乘根基者而造的。
《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也是为了菩提心未生能生而造的。“未生能生”是什么意思?“我是要成佛的”,那么你就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才能证菩提果;若是你不发菩提心,就不能证得菩提果。因为菩提心是菩提果的因,有因才有果,才能产生果。若是没有因,不会产生果。如果你想成佛,你想证得菩提果,那你得先发菩提心。观察自己的心相续,在你的相续当中,若是没有生起菩提心,《入行论》就是让你在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的方法。若是如法修学《入菩萨行论》,在你的相续当中一定能生起菩提心。
如果通过观察自己而了知到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已经有菩提心,那么还要不要学《入行论》?要。因为它会让你相续当中的菩提心不退转,并且它能增长相续当中的菩提心。
自己看看,在座的各位都是修大乘佛法的,都是要修大圆满法的,都是要即身成佛的,这就要看菩提心。若要进入大乘妙道,首先要发菩提心。在你的相续中有没有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你就应该认真地学修《入菩萨行论》。这样的话,在你的相续当中就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很多人学修佛法很多年了,也许在相续当中已经有了利他心、菩提心,如果你能够认真地学修《入菩萨行论》,它就能让相续当中的菩提心不退转并且增长,直到圆满。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修大乘佛法,要学修《入菩萨行论》。
这部论典为何而造?为想学修大乘佛法的善缘者而造;为了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者不退且增长而造。寂天菩萨就是为了这样的一种人、这样的一件事而造的这部论典。这个时候要对照自己:你是不是这个法的法器?法器很重要。为什么很多人受不到法益呢?因为没有成为这个法的法器。如果没有变成法器,怎么能得到法益呢?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做一个观察,这个观察是很重要的。自己到底有没有变成这个法的法器?若是你真正成为了这部论典或者法的法器的话,你一定能受益,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法益。我们现在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在讲别人,而是在讲我们自己的修行。都应该对照对照自己,应该用佛法当镜子来照自己。我们不是为了这些理论,也不是为了增加学问,我们是为了解脱和成就。为了解脱,为了成就,我们一定要运用佛法,对照自己,依法改变自己。学佛修行应该是对内,对照自己的内心,这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二。
第三,这部论典属于何种范围?我们也要了解这个。三藏也有属于小乘的三藏,也有属于大乘的三藏,这部论典是属于小乘还是属于大乘?这里讲的是小乘法还是大乘法? 若是属于大乘的话,大乘有经藏、律藏、论藏,它是属于经藏,还是律藏、还是论藏?
这部论典属于经藏,大乘经藏。这里宣讲的是佛第二转法 lun的内容。寂天菩萨是中观应成派的论师,他所造的如《入菩萨行论》等论典也应该是属于中观应成派的论典。尤其是第九品《智慧品》里,主要抉择的是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前面几品内容都是为了抉择第九品《智慧品》,因为智慧是成就的要诀,解脱的要诀,而《智慧品》里主要讲的是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所以,它是大乘论典,尤其是中观应成派的论典。
第四,具何种必要。造这部论典、学这部论典,有必要吗?有必要。有什么必要?为了什么?学修《入菩萨行论》,能发菩提心,能行菩萨道,最终能证菩提果,这就是必要。
大家说得都轻松,“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真正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就要学修《入行论》。只有如理如法地学修《入行论》,才能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最终能证菩提果。这就是造《入行论》的必要。你看,我们这次学修《入菩萨行论》多重要啊!只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最后才能成就佛果,才能证得无上菩提。
第五,全论何义。即整部论典的内容,《入菩萨行论》从前言到结尾之间所阐述的内容。《入菩萨行论》所讲的、所阐明的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大乘道次第,可以说包括了显宗基道果的一切修法,这是它的内容,整部论典当中所阐明的,所宣说的就是这些。
以上就是五条规则。当时,那烂陀寺的班智达们传讲论典的方式就是按五条规则来宣讲的。那些班智达们讲经典的时候,是以五种圆满的方式讲;他们讲论典的时候,以五条规则的方式讲。今天我们讲的是五条规则的宣讲方式:首先要了解作者;其次了解这部论典为何而造,为了什么而造的;再次,这部论典是属于大乘还是小乘,是经藏、论藏,还是律藏;第四,造这部论典有什么必要,学修这部论典有什么必要;第五,从前言到结尾,整部论典的内容怎么宣讲的,怎么阐述的。这里讲的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大乘道次第,是整个大乘佛法的基道果,即一个人要成佛,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从最初发心开始,到入道,再到最后圆满的过程。这些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我们今天没有讲论典的内容,先了解一下《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是很有必要的。佛教里有经典和论典,经典是佛所说的,论典是佛的弟子们、具有成就的人所造的。内道(指佛教)的论典必须要具足两个功德:其一,降伏烦恼,消除烦恼。你学它、修它,能降伏烦恼,能断除烦恼,具有这个功德,才是真正的论典。其二,救护、救度,从三恶道中解救众生。学修这部论典,最起码不堕落恶趣,能获得解脱。若是能从三恶道中、从轮回中解救众生,能够降伏烦恼,能够断除烦恼,具有这两个功德,才能称为论典。
佛教的论典不是谁都可以造的。第一,要证悟空性;第二,要亲见本尊;第三,要精通五明:这样才有造论的资格。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造论的,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可以造;真正亲见本尊的人,他亲自见到了本尊,已得到了本尊的摄受,可以造论;还有一种是精通五明者也可以造。
刚才我们为什么首先要讲这五条规则呢?我们开始要学修《入行论》了,这是部论典,不是经典,不是佛亲自宣讲的,是印度的一位论师造的。这就需要观察。有些人什么书都看,都学,看看自己,是不是这样?关于造论,现在的社会上很乱,拿起笔就可以开始造论了。自己看看,不能什么都可以盲目地去做、盲目地去接触。应该用观察力去观察。这些都不是随便的事,不能随便。
随缘不是随便。不能分别,但是一定要分辨。要分辨善恶,要取舍善恶,要分辨好坏,要取舍好坏。如果连善恶都不分辨,好坏都不分辨,那变成什么了?莲花生大士说,你的见解比虚空高,取舍因果比面粉还细。什么意思?你证悟了空性,一样要分辨善恶,一样要取舍善恶。所以不能一说“一切平等”、“不能分别”,就开始不分辨了,那就又堕入了无边、空边,这不是真正的中道,也不是真正的正道。
大家先要以智慧观察。无论是依止善知识,还是亲近善知识,无论要学修什么法门,什么论典,首先应该要了解。刚才讲了,尽管没有什么太多准备,但是今天的日子非常殊胜,所以就从今天开始宣讲本论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