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隋 天台智者大师说
法宣法师白话译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四
成 时述曰:标列净土十要的次第时,以世尊言教之经典居于最初,以修行之经典列居于第二、第三,皆是遵循经典以宣明修行之道也。若是着作论述疏通经典,以阐扬 宣示净土法门者,则应当以天台山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奉为最首要之准则。其义理有三:一者,智者大师乃是释迦世尊应化之后身,其人即是释迦大圣故。 二者、陈朝隋朝之时代,接续于慧远祖师之后,时间亦在其他论着之先的缘故。三者、此十个问答,统摄净土宗的一切疑问,乃是振兴菩提大道之纲领,对于断除疑 惑生起信心,其功效最为巨大故。虽然在智者大师之后,世间的种种异说邪见,在智者大师所在的像法时期尚未生起,因此《十疑论》中的破斥邪见、建立正法之 事,未能全部相应对治于末法时期邪伪怪僻之病。然而因为《净土十疑论》的网宗所披化之故,又有什么疑问而不被遣除呢?是故其次第在教经、行经之后,而列于 论部的最前首。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贪 爱不重,不降生于娑婆世界;心念不一,不往生于极乐国土。娑婆世界,乃是污秽的国土也;极乐世界,乃是清净的国土也。娑婆世界众生之寿命有其限量;彼极乐 国土众生之寿命则无量矣。娑婆世界备受诸苦,彼极乐国土则安乐适意而无有众苦矣。娑婆世界的众生,随着业力而轮转六道、生死无穷;彼极乐国土只要一旦往 生,则永远证得无生法忍。若是发愿想要广度众生,则能于十方世界任意自在行菩萨道,不再为诸业障所束缚矣。娑婆与极乐其污秽与清净,寿命的限量,苦乐的受 用境界,生死与自在,有如是种种的差别不同,而众生却冥然愚痴全然不知,这难道可不令人悲哀吗?
阿 弥陀佛,乃是极乐净土接引摄受教化众生之主也;释迦如来,乃是指导众生求生净土之导师也。观世音、大势至,乃是帮助阿弥陀佛宣扬教化者也。是以释迦如来一 代之教典,处处叮咛劝导众生往生净土也。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着大悲愿力之船,泛行于众生生死的大海当中,不执着于此岸,不滞留于彼岸, 不止住于生死中流之内,唯以救济度脱一切众生为佛事。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他人说有阿弥陀佛,而能执持称念其名号,若经一日,乃至 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圣众,现在其人之前,是人命终之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无量寿经》云:十方世界之众生,听 闻到我的名号,思惟忆念我极乐国土,并且培植种种福德善根,以至诚心回向发愿,欲得往生我之国土,如果不能如愿而圆满成就者,我即不取无上正等正觉。所以 释迦世尊祇桓精舍的无常院之中,皆令病者面向西方,作往生西方净土之想,这实在是因为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遍照于十方法界一切的念佛众生,摄受加持而不舍 离。以其阿弥陀佛之圣尊及众生之凡俗,体性本来同一法身,如今众生与佛陀机感相应故众生见佛。因为众生乃是诸佛心内之众生,故凡夫尘尘即是极乐世界;净土 即是众生心中之净土,故众生念念即是阿弥陀佛。
我 以此道理观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者容易往生,因为心中不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以其远离染污的缘故。有布施心者 容易往生,因为他没有我所有之执着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其心中不瞋恚的缘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退转的缘故。不执着造善、不造恶业的人容易往 生,以其心念能够专一的缘故。诸般恶业己经造作、并且业报已经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有真实惭愧、恐惧心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造作众善的人,若是没有真诚 的信心、没有深心、没有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品上生矣!
噫! 阿弥陀佛的名号非常容易执持,西方极乐净土也很容易往生。众生如果不能执持名号,不愿往生净土,佛陀又能对众生如何呢?造恶业的人,堕入于受苦之恶道;而 称念阿弥陀佛者,便能往生极乐世界,此二者皆是释迦牟尼佛所言也。然而世间人只担忧堕落于地狱,而却怀疑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不是很令人疑惑吗?东晋 慧远法师与当时的高贤士人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于庐山,实在是因为专一真诚的想求生极乐世界。其后经过七百年以至今日,僧俗二众修持念佛法门,而获得感应者 非常多,这些都可见于往生净土的传记,极乐净土岂是虚妄不实的呢?
然 而赞翼辅助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言教观行者,其书籍堆积如山,唯有天台山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最为殊胜超卓。其中援引圣人之言教,开显决断种种疑惑, 这就犹如万年的闇室,日光一照顿时明亮而尚有余光。千里之遥的水路途程,只要具足舟船则不必劳苦而自然到达。如果不是法藏比丘阿弥陀佛之应化后身,则不能 达到如是之境界。杨杰我最近在京城之下,如愿以偿而得到此书,自己阅读并献示于所知的亲友,人人无不生起求生净土的信心,自从我遭逢严酷之刑罚之后,感触 体悟更加深刻,心中想要广大其流传,因此为之作序引言。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拔苦为业,若欲救度六道众生,只应发愿投生于三界之内,于五浊恶世三途之中,救拔苦难的众生。因何却求生西方净土,自己安乐其生活,舍离六道众生,如此则是无大慈悲心,专为自己之利益,障碍成佛的菩提道。
答: 菩萨有二种。一者,久远劫来修行菩萨道、已经证得无生忍者,实在应当受此指责。二者,尚未证得无生忍以下的菩萨,以及初发菩提心的凡夫。凡夫及初修行的菩 萨,一定必须常常不离于佛,等到其忍力能够成就,方可堪能居处于三界生死之内,于五浊恶世之中,救度苦难的众生。是故《大智度论》云:具足烦恼束缚的凡 夫,虽然有大悲心,发愿要生于浊恶之世,以救拔苦难众生者,如此者并无利益好处。何以故?浊恶的世界,烦恼境界势力强大,自己没有智慧忍力,心念随着外境 而转,受音声色尘所束缚,自己尚且堕落于三途之中,焉能救度众生?假令能够得生于人道之中,但是佛法中圣道是很难成就的。或者因为往世布施持戒、积德修 福,而得生于人道之中,因修福而得作国王大臣,财富权贵威势自在,纵使能够遇到善知识开示佛法,也不肯相信受用。贪恋世间迷于六尘,享用欲乐放逸无度,广 造种种众多罪业,乘此一生所造的恶业,一旦入于三途之中,便要经历无量时劫。纵使将来从地狱出来,还要再受贫贱之身,若是不能逢遇善知识,又将堕于地狱之 中。如此于三界六道中轮回,以至于今日,凡夫之士人人皆是如此,此者名为难行道也。是故《维摩诘经》云:自己的疾苦不能救拔,焉能救拔诸人之疾苦呢?
又 《大智度论》云:譬如有两个人,此二人各有亲人眷属被水所沈溺,其中一人因为情况危急而心中紧张,直接进入水中救人。因为没有其他方便借助之力的缘故,自 己与亲眷、彼此皆没入水中。另外一个人有方便善巧,前往他处取得船筏,乘着船筏而前往救拔接引之,因此与其亲眷悉得脱离大水沈溺之zai 难,初发心的菩萨也是 如此。依于如是之道理,未得无生忍力的菩萨,不能急于救度苦难的众生。为此之故,必须常常亲近于佛,证得无生忍之后,方能救度众生,就如同得到船筏的人一 样。
另 外《大智度论》又云:就譬如婴儿,不得离开母亲的保护,若是离开母亲,或者堕入土坑水井之中,或是渴死、或无母乳而饿死。又如同幼弱的雏鸟,翅膀羽毛尚未 长成,只得依于树木跳跃于枝头之上,不能长远高飞而去。等到羽翼翅膀圆满成就之后,方能飞行于虚空之间,自在来去无有障碍。凡夫众生无有道力,唯得专念阿 弥陀佛,使其成就三昧。以其净业成就之故,临命终时收敛妄念、一心正念而往生,此则决定毫无疑惑。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证得无生忍之后,重新回到三 界之内,乘着无生忍之般若船,救度苦难之众生,广泛施行佛法事业,皆得任意而自在。是故《大智度论》云:想要游戏自在于地狱门的修行者,应先往生彼国得无 生忍之后,重新回入生死国土之中,教化地狱门内受苦的众生。以是因缘,是故应当求生净土。期愿你能认识其教理。是故《十住婆沙论》称求生净土者为「易行 道」也。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2-23 17:5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