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警醒吧:慈诚罗珠堪布对修佛的颠覆性开示!

警醒吧:慈诚罗珠堪布对修佛的颠覆性开示!


这是大恩上师慈城罗珠堪钦在台北华严三讲的最后一堂课,简略记录。

慈城罗珠堪布开场首先强调: 佛法的修学和证悟,是靠一代一代传承的口传和窍诀。密宗续部的一句话,分为四个层次。我们看经只能识字。……

器,以水桶来比喻,即阿赖耶识;

水,以桶中水来比喻,即五根,我们的五种感官;

影,以水面倒影来比喻,即五根摄取的外部世界,外部世界的影像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反映,即我们的五种感官所感知的世界。

这三者的关系是: 外部世界依赖于我们的感受而存在;感受依赖于阿赖耶识。

什么是明心见性呢?就是打破这个水缸。水缸打一个洞就是初步的证悟。到了八地菩萨,水缸基本打破。八地菩萨看到的一切就是佛的刹土世界,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本来清净,不是被改变的,这个和显宗的见地看法有差别。

阿赖耶识是什么境界呢?很多人喜欢修定,喜欢参禅。虚云老和尚讲:清清净净,空空洞洞。禅宗讲:冷水泡石头。这和密宗的形容一样。麦彭仁波切讲:河流下面的石头。水滴石头,这个石头,水再怎么滴,怎么流,都不会改变。这样的打坐七八个钟头,在他自己感觉只有五分钟,却和解脱没有关系,和明心见性没有关系。。

唐朝时明心见性的人那么多,成就者那么多。唐朝以后的人参禅打坐,都不开悟,那他们都在做什么?(问大家。无人答上来)

慈师自答: 他们都在保养这个桶!保养这个轮回!(轰堂大笑)使这个桶更坚固!使这个轮回更坚固。(大笑)

那追求人天福报,去烧香磕头拜佛,灌黄财神顶,买宝瓶,参加水陆法会,就是在保养轮回,使这个轮回更牢固,把这个轮回继续延续下去!(轰笑)这种行善是为了在轮回中流转得更长,我们大部分人学佛是在延长生老病死。

供个牌位五千元,二万元,……那供二百元就不能超度,供五千元就能超度了?!不是这样的。要会超度,二三元钱也能超度。超度的条件是:一要有真实不虚的慈悲心菩提心,希望亡者离苦得乐。二要精通破瓦法的所有过程,所有的过程要能观想得清清楚楚。三要相信破瓦法的力量。四要亡者生前自己的财物拿出一点做上供下施,以给他结上缘份和积福。

我原来以为东南亚是更接近佛陀的教法的(指佛陀在世时不从事烟供火供水陆法会),这次去了东南亚却增長了我的邪见,这可能是我个人,个人的原因,我起了邪见!东南亚也在搞这些……

连佛法都用来坚固水缸,这比无神论更加坚固(指无神论不信轮回)。

你们不要去买宝瓶,灌什么黄财神顶,买高香,买内坛买密坛……你们需要,他们就会卖;你们保养,他们就更好……(大笑)我知道这样会得罪很多人。

知道这一切的真相后再去修炼
摘自:慈诚罗珠堪布开示《慧灯之光》四谛——脱离生死的出路

以前没有佛的教导,对轮回没有正确地认识,对世俗的金钱名利常存非分之想,不计后果地贪婪追求。如果有人对此表示没兴趣,反而被认为是不正常,所以一般人也就随波逐流,成为了金钱名利的奴隶。学佛以后,佛教打破了我们牢固的成见,给予了我们超越常人的,对世界、对人生的全新认识,虽然这些知识,会遭到世人的反驳,但它却是任何理论都无法战胜的。

佛也说过:“我不跟世间人争论,但世间人要跟我争论。”意思就是说,佛能理解世俗人的贪欲和执着,而世俗人一旦听到佛讲无常、空性、无我就不能接受,就要提出反驳。其实反驳是正常的,因为这些知识不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想过的事情,而且和他们平时的想法也大相径庭,所以肯定是要反对的。但反对归反对,世上究竟的真理只有一个,世俗人首先会反对,最后还是要接受的。这里讲的世俗人并非指无神论者或唯物主义者,而是指还没有学佛、没有证悟空性的我们,就是我们所持的陈旧观念在反对这些新的知识。

所以,我们要推FAN的,并非外道或无神论的观点,而是要推FAN自己的执着。自己的执着一旦消灭,任何外道的论点都无法伤害我们,不论他们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对一个已经证悟的人来说都是徒然,没有任何影响。能彻底推FAN这些执着的方法,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至关重要的空性见解。

为什么空性有这样的能力呢?因为,导致我们流转轮回的根源不是外在的某种物质,而是内在的观点和执着,是一种念头,而念头是可以被推FAN的。但也不是所有念头都可以被推FAN,那些有根据的、合乎逻辑的念头就很难被推FAN。而我执是有根据、有理性的吗?并非如此。

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认为有我的存在,现在回头看看到底我是不是存在的呢?如果是的话,又是怎么样存在的呢?如果我们回头详加观察,就会发现:原来我是不存在的。可是为什么现在又觉得我是存在的呢?这一切都是一种颠倒的幻觉。就像人在生病发高烧时,视线中、脑海里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景象和念头一样,这是因为内在已经具备了出现这些景象和念头的因,所以不论是眼睛所见,还是心中所想,都只不过是这些因所造成的幻觉而已。又如服用某些中草药以后,也会看见一些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并不是外在真正存在这些东西,而是我们内在已经具有形成这些幻觉的因而已。

知道这一切的真相后再去修炼,就会清楚地了知我是不存在的。从开始修炼到认知无我的这一系列过程,就是道谛。刚开始修道谛时,修行的力量不是很明显,在打坐观想时会深深体会到无我的存在,但出定后仍然要吃、要穿、要生活,别人骂自己时仍然会懊恼。对此,《入行论》的智慧品中也讲过,并不是证悟空性起不到作用,而是其目前的能力很微弱的缘故,所以必须要使其不断地发展、增长,一旦这个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情况就会改观,这一点极为重要。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痛苦与精神
摘自:《如何面对贪心》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在非常痛苦的时候,静下来告诉自己,虽然我自己觉得痛苦难忍、凄凉悲惨,但到底什么是痛苦?我们肯定会说,是我的心、我的精神在痛苦。那什么又是精神呢?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痛苦和精神是分不开的,精神变成了痛苦的状态。如果静下心来进一步去看精神本身,有可能会恍然大悟,如同看到虚空一样。此时,精神的痛苦当下消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痛苦与精神。

这时候,失恋者不但不会恨对方,反而会感谢对方:如果对方不抛弃自己,天天带着自己去周游世界,吃海鲜、喝美酒,总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各奔前程,自己前方的路,肯定是地狱,怎么会有机会开悟?正是因为对方抛弃了我,我才有修行、开悟的机会,我怎么能不感谢他呢?痛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经历痛苦以后,会变得更有同情心,会更能体谅别人的痛苦,然后尝试着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让更多的人从困境当中走出。

没有观察的时候,就像在做梦。梦到自己逃跑、被人追杀、被人抛弃等各种各样的痛苦。观察之后,就像大梦初醒,一切当下消失,都不存在。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条件,就是修前行。虽然前行的修法很枯燥,要磕大头、供曼茶罗、念十万遍金刚萨埵百字明等等,大家都不喜欢。但如果你喜欢它的结果,就要付出它的过程,这叫因果。不种因,只求果,是异想天开。

这就像农夫种庄稼,虽然农夫真正需要的不是种地,而是丰收。但为了丰收,就要耕耘、播种,就要劳动、出汗。同样,如果希望有一天可以恍然大悟,就不要忽略过程,要认认真真地修,一个环节都不要省略,都要达到标准,这样就有可能明心见性。

对有些人来说,离婚是沉重的打击,但可能对有些人来说,离婚也是一种顺缘。同样的境遇,对有些人来说是逆境,对有些人来说是顺境,其他诸如失恋、生病等等都是如此。《慧灯之光》里面讲过很多方法,《如何面对幸福与痛苦》,《如何将病痛转为道用》等等。解脱还是堕地狱,取决于今生的几十年。有了佛陀的智慧,才有可能达到宠辱不惊、得失随缘的境界。

关于万法皆空、如梦如幻,在《六祖坛经》、密宗,尤其是大圆满里面讲得非常清楚。显宗的《宝积经》中有一品是“迦叶品”,讲的是迦叶声闻与释迦牟尼佛的一段对话。汉文版的《宝积经》当中,恰好就缺了这一品,而藏文版的《宝积经》里面就有。迦叶尊者问释迦牟尼佛,内心是什么样的?释迦牟尼佛告诉他:过去的心已经消失,不复存在;未来的心,还没有诞生,也是不存在的;而当下的心,还是不存在,是空性。这虽然是显宗经典,却讲得非常透彻,非常清楚。《金刚经》里面也有这样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五祖这样讲的时候,六祖当下恍然大悟,明白了心原来是不存在的。如果能这样恍然大悟,那失恋、离婚都是值得的。

是不是不失恋就无法证悟呢?当然不是,先修加行,然后学中观,再进一步去修行打坐,即使没有受到什么打击,也能证悟空性,这样不就更圆满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在逃避困难和痛苦,释迦牟尼佛不但没有让我们逃避,反而教会我们很多勇敢面对的方法。训练自己的意识,最好是证悟空性。在证悟空性以后,就能变得非常坚强,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之后还要想到,虽然我坚强了,但还有这么多的芸芸众生不懂道理,更没有训练,所以我要去帮助他们,这叫普度众生、度化众生。我们天天把“度化众生”挂在嘴边,实际上我们也完全可以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幻觉当中,当我们相信这个幻觉的时候,幻觉会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幸福、痛苦、恐惧等等。但这一切,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一旦知道了是幻觉,就不会那么执着,就会慢慢地放下,至少不会过分地患得患失,而招致痛苦。

《入中论释》里面有个故事:从前有个王国,其中有个算命的算得非常准。他告诉国王,七天以后会下一场雨,雨水是有毒的,谁喝了这个雨水,就会发疯。国王听后,便把自己的井盖起来,不让雨水进入,但却没有通知其他人。七天后,果真下了雨,当老百姓喝了雨水之后,都疯掉了。只有国王和身边的几个人没有疯,但所有的疯子都反过来说国王是疯子。国王实在无法承受,最后也喝下雨水,与大家一起发疯。

现在的事实就是这样,全球七十亿人大都奉行着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只要谁说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很多人会认为他是精神病,其实我们都是精神病。当所有人都是精神病的时候,这个精神病就合法化、合理化了。所谓的合理合法,就是符合公众的理念。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人世间的规律都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却打破了这个规律,所以很多人想不通,说佛教是错误、消极、悲观的。其中的缘由,就与前面故事所讲的一样。

释迦牟尼佛能够理解我们,他早就猜到我们会这样反对他,所以才在佛经中说道:世人肯定的我都肯定,我不与世人争论,但世人会与我争论。意思是说:普通人沉醉于幻觉与迷茫之中,所以会执幻为实,以至于痛苦不堪,却反而认为佛教是消极错误的,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错误,以致迟迟不得解脱。

希望大家以后在面临各种痛苦的时候,不要总是去责怪他人。世上没有任何痛苦,是与我们没有一点关系而纯粹是别人带给我们的。或多或少,自己也有责任。即使不是现世的错误,也与前世的过错有关。学会承担、精进修行、化解痛苦、度化众生,才是最好的选择。

发愿文、回向文有无加持力与其作者有极大关系!
慈诚罗珠堪布

回向的含义是什么呢?譬如,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却没有,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者独享,但他却舍不得,而愿与其他九个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义也与此类似。人们在行善时所造的善根,能够获得善报,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愿独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将它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回向的内涵。

  回向有两种,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无毒的回向。所谓“有毒的回向”,就是有执着的回向。《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过,凡是有执着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虽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时候,也许还会感觉味道鲜美可口,但当毒发之时,就会痛苦异常。同样,有执着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虽然也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但因为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

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着的回向、无缘的回向,也即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所谓“真实的无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在无缘禅定中的回向,这是薄地凡夫所无法做到的。我们现在只能做相似的无毒回向,这种回向不是指以中观的逻辑来抉择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里所讲的方法,真心诚意地进行观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这种回向,就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例如,在放生过程中所造的善业,该如何回向呢?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无毒的回向。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以,仅念这八句就等于念诵了全部的《普贤行愿品》。这种回向不但简单易行,同时又是相似的、清净的无毒回向。

  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损坏。什么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第一、发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严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

第二、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亿文殊心咒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

  第三、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钱财,是不应该做的。”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第四、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瞋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它的善报。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瞋恨心,它能毁坏难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后必须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呢?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菩提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这就像在计算机中保存文件一样,在文档保存好以后,通常是不会丢失的。

此外,回向应当与发心相应。我们的发心如果是为一切众生而行善,最后也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前后不应该是矛盾的,如果发的是菩提心,回向却是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们既不能为这一世的圆满——自己的健康、长寿、发财而回向;也不能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为证得菩提、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这是最殊胜的回向。这样回向后,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却永无完结之时。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证得菩提之前,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回向和发愿有何差别呢?在行善(如放生)时,造了善业,以此善业为前提,于行善后所发之愿,即是回向。平时,不以所造善业为依托的发愿,即是普通的发愿。如看到佛像、佛塔时,于其前发愿“祝愿我生生世世……”,这就不是回向而是发愿。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在于有无行善,有无所回向的善业。

在此,还有一些需要强调、值得注意的事项:

第一、作为一位大乘修行人,无论在发愿或回向时,首先应当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不伤害任何一个有情的性命,即使众生的一根毫毛也决不损坏。”当然,因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这种发誓暂时无法完全做到的话,做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这样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决不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修学大乘佛法就无从谈起。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让自己尽早发起并实现前一种无上、伟大的誓愿,并将其作为目前的修行目标与奋斗方向。

  第二、佛经中记载:每当我们回向时,无论所做善业是大、是小,决不能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从而获得转轮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长寿……”等人天、声闻乘之愿;而是应该发愿:“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生生世世成为众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众生的人),成为度化众生的人。”这样专心致志地发愿回向,就是大乘菩萨的回向。

有关回向的比喻,是一个人舍不得将食物独自享用,而将它与众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后,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钱来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钱一样。但是,善根却不是这样的,越是回向给众生,善根就越增长;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减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点,是与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万不要忘记回向。

回向时,如果想简单,就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广繁,也可以选择其他较长的回向文。如《入菩萨行论》的最后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内容都是大乘菩萨的回向,念诵这一品的颂词也很殊胜。

  但值得注意的是,发愿文、回向文有无加持力,与其作者有极大关系。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能否写回向文呢?如果自己发心清净,此清净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们写的回向文本身却没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萨,至少也应该是加行道高层次的证悟者,只有他们的语言才会有加持力,平时我们也应念诵这种回向发愿文。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