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教授取舍之道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授课

教授取舍之道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授课

教授取舍之道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授课



晋美彭措法王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译

诸佛一父童子相,但念亦除三有暗,
红黄文殊持剑者,祈散于汝吉祥花。
暇满难得寿短促,业果无欺轮回苦,
数思维于世圆满,更无希幕依出离。
世法佛法诸功德,究竟心要即善心,
无此无望他功德,此心庄严恒执持。
智慧如目戒乃足,欲至增上定胜洲,
离则独无行方便,常时并运此二分。
少为父母所自在,壮为上司所自在,
老为儿孙所自在,愚无自在甚苦恼,
是以常当具自在,如同善财常啼传,
希求依师依教授,恒依无怯之勇毅。
浊时命促疾病多,种种恶缘风遍吹,
难穷教理网边际,当以诀要调自心。
总之行道随作何,念与正知谨制心,
常为自心之善师,一切所作当具义。


聪慧求脱丹增师,劝请如是而撰述,翁随童至歌舞场,自疲成他耻笑因。然而学子初相识,为满其愿久相处,五台圣境净刹中,胡乱人口胡乱言!阿旺罗珠聪美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授课资料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若为忽现障尘悉掩蔽,
深明等持影相难现故,四力白布精勤以拂拭。

此颂明示忏悔五大要义:一、于何处还净,二、所净之体性,三、未净之过患,四、能净之对治,五、教诫勤净治。

一、于何处还净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

贪欲、嗔恚等诸障尘还净于何处呢?自心光明界——如来藏远离以见世间之心思维、言说事及无事等。从本体空分而言,即如同第二转法 lun所诠,具三解脱之法界,离绝一切戏论;从自性光明而言,即如同三转法 lun之密意,无为而住,智悲力功德法尔自成而住,此并非自体不空之谛实,亦非如兔角般毕竟无之空无,而是现空无二的法界自住,即于此处还净也。对此,以白色晶镜即无垢晶镜之相状表示。

二、所净之体性

忽现障尘

以“忽现障尘”宣说。所净诸垢并非于心之自性中本住,即以增减自性之客尘忽然而现,即如空中浮云般。因缘所生的自无始轮回以来所集起的自性罪与佛制罪,障碍生起觉受、现证的彼等诸业,是以“能令明镜自体不现的尘垢”而作表示宣说。

三、未净之过患

若为悉掩蔽,深明等持影相难现故

以“若为悉掩蔽,深明等持影相难现故”宣说。由于彼等十不善业等罪障,界之自性被完全包藏或已被掩蔽。若不作净治,则障碍后世增上生及决定胜解脱,能令心于三恶趣中受苦。且此生也对内心生起深、明,即圆满、生起二次第之三摩地,而作障碍。亦即此明界如来藏之自性中,本来无垢,然以忽现的彼等障,则能障碍见彼,此等持以影相之色而表示,以明镜若为尘染污,则难以如实现前故。因此,于忏悔净治,应当精勤。

四、能净之对治

四力白布

以“四力白布”宣说。那么,能净彼等罪障的对治为何者呢?一,于往昔无始所作诸不善业,多起追悔,即破坏现行力;二,为净除所集起的彼等业,修空性即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及如念百字明等诸殊胜陀罗尼,读诵经等行善者,此即对治现行力;三,受禁戒已,于彼等罪,不复再作,为遮止罪恶力;四,依三宝及菩提心后,消除罪业而令减薄,为依止力。如是由四力能令罪障,消尽及减薄之故,即是对治。以“白布”即“无垢之布”表示之。

五、教诫勤净治

精勤拂拭

以“精勤拂拭”宣说。如是由四力对治作净修,则产生如是利益:如同《业辨》中说:“已造极猛诸业者,由呵责自己将令薄弱。以极为忏悔及能作净治,彼等将极为从根拔除。”《妙臂请问经》云:“如黑暗中燃灯光,能遣黑暗罄无余。千生增长诸恶暗,以念诵灯能速除。”《亲友书》云:“先时虽放逸,后若改勤修,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孙陀罗难陀,央具理摩罗,达舍绮莫迦,翻恶皆成善。”
如是所说,定业的诸业也根本不受异熟,或今生中仅以头痛便净除生恶趣业。若生恶趣,亦如球落地疾起般,以及须受的大苦、长期苦转成小苦、短苦。
因此,凡是自性罪及别解脱、菩萨、密乘的誓戒有失坏处、未净罪堕的尘垢者,当以“四力白布”精勤数数擦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讲记

晋美彭措法王 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若为忽现障尘悉掩蔽,
深明等持影相难现故,四力白布精勤以拂拭。

此颂明示忏悔五大要义:一、于何处还净,二、所净之体性,三、未净之过患,四、能净之对治,五、教诫勤净治。

一、于何处还净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

贪欲、嗔恚等诸障尘还净于何处呢?自心光明界——如来藏远离以见世间之心思维、言说事及无事等。从本体空分而言,即如同第二转法 lun所诠,具三解脱之法界,离绝一切戏论;从自性光明而言,即如同三转法 lun之密意,无为而住,智悲力功德法尔自成而住,此并非自体不空之谛实,亦非如兔角般毕竟无之空无,而是现空无二的法界自住,即于此处还净也。对此,以白色晶镜即无垢晶镜之相而作表示。

“贪欲、嗔恚等”,指由无明力现起的各种虚妄障垢。净除之后,还净于何处呢?就像乌云消尽于何处呢?消净于无云晴空。也即是指明空法界。所以说自心的光明界——如来藏,是净除各种障尘之处。所谓消尽客尘而成佛,就是指无余显发了自心的光明界。它在众生位也一点不缺地具足,因此是本来成佛。即如来藏并不是由修行新生的法,而是本来现成的妙体。只是先前被种种障尘遮蔽而不显露。后来证见了本性,消除客尘障蔽,本性的力用就自然显发出来。这种法尔元成的德相,就用“光明”二字表诠。这光明界就是心的本体。一切现起的心只是这光明界的幻用,就像从大海现起水波那样。

那么,它的体性如何呢?首先,如来藏不可思议,不是妄识所行的境:


“远离以见世间之心思维、言说事及无事等。”如来藏不是见世间的心思维、言说的境,不是心缘相、言说相。也就是它不住一切边,不观待任何法,也因此不可思议。“事、无事等”,表示一切相对的二边 ,这些都是妄相,实相中没有,因此说“远离”。


“见世间的心”,就是指见到色、声、香、味、触、法种种世间现相的虚妄心识。“世间”,指时空所摄的各种因缘生的现相。对于这些现相,我们的眼睛可以见色,耳朵能够闻声,鼻子在嗅香,舌头在尝味,身体有觉触,意识能知法。这些识非常活跃,能够这样分别那样计较,可以进行各种思量、推理、言说等等,好像无所不能。其实,这些见“世间”的心都是虚妄的。因为,见世间的心只是一种衡量妄识前现相的能量者。它只能对于世俗生活里的各种现相、事件、规律、作用等等,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建立概念,进行论述,发展出一系列的言语、理论等等。最多只是知道这些幻梦里的事,根本缘不到绝待的本体。


就像古德所说:“太末虫处处能泊,独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太末虫”指细菌,它什么地方都可以住,却独独不能住在火焰上。这是比喻分别心处处能攀缘、分别,却独独缘不到般若。这里说的是实相般若,也就是绝待的光明界——如来藏。
《圆觉经》也说:分别心无法测度圆觉境界,就像萤火无法烧须弥山一样。轮回心只能生轮回见,不能入于如来大寂灭海。一切思维等都从妄心而起,妄心无法缘真实。所以运用思维来辨明

佛境界,就只能像空花又结空果那样,只是辗转的妄想而已,一无是处 [1] 。


这里的“圆觉”是指本自圆满的正觉,它不落于任何相对的二边,即绝待。所谓“二”指世俗,既可以总的说是“能、所”,又可以说一切观待假立的二边。由于最初一念的错认,在心前立了境,之后出现了能所对立,就落在“二”里面了。这个范畴里的一切都是妄现。所以,我们每天都活在世俗的迷乱当中,误以为心前现的各种相都是真实,然后就缘着这些假相不断地分别、思量、言说等等。而光明界并不是某种对境,也不偏在心上,不住任何事、无事等二边。由于它是不二的法界,所以分别心根本测不到它,也说不到它。


对于此光明界,佛经中也称它为真心、真如、如如、法界、圆觉等等。它就是众生和佛出现之前的本来面目。众生和佛都是观待而立的假法。观待迷惑的众生,才安立觉悟的佛。而本性上没有妄相,没有生灭、增减、来去、一多等等……总之,没有任何二边的戏论。这上面也没有什么众生和佛可得。


我们现在迷失了,落在幻梦当中。法界原本不住任何相对的二边,它是绝待的,圆融的,是不二的,又是周遍的。但我们却执著心前一时一点的妄相为真实,结果心一直住在这些幻相上,就入幻梦了。虽然入了幻梦,但从没有离开它,只因为落在迷妄当中,不能自返,对这一点叫做“远离”。这样不断地现起妄相,心里也认为有这样那样的法,口中也不断地说。而这些全是世俗,都是如迷梦般的虚假的法。


我们现在就落在这里面,而妄念不断地起作就叫做业。并且,由于错乱惯性的力量,本来没有的法会不断地现起,这就叫做轮回。它的力量不断加强,本有的光明界就会有而不现,本无的幻尘法却会无而显现。


但是,光明界本来清净。这种清净,不是跟染污相对的清净。而是这上本来没有任何观待假立的法,这叫做本来清净。或者说,任何没有因缘造作的客尘法,没有任何无明现起的惑、业、苦等杂染法,原本就是这样一尘不立的体性。也因此,再怎么起妄,都染污不了它;再轮回多少次,它上面也没有生死。而且它是明知的体性,所以叫做“明界”。其中,“界”指一切法的生处或本源。所以我们常说,一切“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而所谓“成佛”,也就是恢复本性。你认得了这个,知道自己原本是佛,就能回归。换句话说,这不是修成的佛,它原本就是天真自性佛。


傅大士说的“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也是指它。只不过随迷染缘就现出各种生死幻境,随悟净缘就能回归本来。并且,由不同的染污程度分出六凡法界,从不同的回归程度分出四圣法界。对于这个本性,迷了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


同样,六祖初到黄梅见五祖时说的“唯求作佛”,也不是新生个佛来作,就是指恢复本来。所以,他开悟时连说五个“何期自性”,也是指本来如此,并不需要新造个什么。一切造作的法全部随因缘而现,都是观待而起的法,无法以自己的力量安住一个刹那。都是虚妄的事,不能当作真实。


所以,我们首先应当明了自己的本性,这就是需要还净之处。所谓“还净”,并不是原本不清净,现在要把它变清净。只是最初一念入迷,之后一切二取现相的体性都叫做“杂染”。对于虚妄分别的消失就安立为“还净”。还净也只是恢复本来,也就是“归无所得”。并不是新得了什么。


成佛并不是要从外面去求。向外只会越走越远,越求越得不到。因为,最初入迷的时候,就是一念向外攀缘,立了法见;之后不断地奔逐,波波浪走;结果轮转了一世又一世,始终无有了期。现在既然要回归本来,就不必再向外求。正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你不要向外寻找,不是在时间、空间上,必须经历多少劫,或者越过多远的路才能到达。其实,回头就是岸。一念迷叫做“此岸”,一念悟就是“彼岸”,这中间没有实法可得。只要歇掉妄心,回来就是了。古德也说:“不用求真,唯须息妄。”自性原本就是,哪里需要求什么真?只需歇下妄心,歇即菩提。不然的话,就还会一直在幻梦里沉沦,还要受各种虚妄的苦。


总之,“还净”就是净除错乱,还归清净的意思,也就是把由妄心现起的一切迷乱消除。这里没有实法可消除,不过是一转一觉而已。迷了就不断地做梦,觉了幻梦就没有了。这也不是先前有后来变成没有,而是它原本就没有,“息妄归真”而已。这样就了解了“还净”的涵义。


于何处还净呢?于如来藏中还净,它就是光明界,即自心本有的光明。这光明就是般若,从中能够起现无边的妙用。一切的灵明妙用都是它。它是万法之主。迷惑时,就从中变出无量的惑业苦。了悟后,就显发无量的智悲力。


这就是本来具足常乐我净涅槃四德的法界。它不落常断二边,从没有任何断、续的相,就叫“常住”;没有相对的苦乐客尘相,因为本来没有迁变苦相,就称为“大乐”;也没有人我、法我,就叫“大我”;没有相对的染净,从本来没有杂染,也没有相对杂染而立的清净妄相,就叫它“本净”。这是本来涅槃,本身就是这样常、乐、我、净,所以叫自性,叫本来面目。它绝离了一切边,不是心所缘的境。根本没办法用分别心揣测,根本不是言语、思维所能了知,即所谓的“凡有言说,皆为戏论”,“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所以说,没有你开口处、缘取处。你一
起心、一攀缘就已经错了。这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证到才能明白。


佛成道时就是证了这个如来秘藏。因此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如果问一个人:“你有没有智慧?”这个人大概会说:“没智慧。”其实这是很滑稽的事。众生本具如来智慧,怎么能说没智慧呢?只是一般人往往会把本具的智慧,跟世智辩聪混为一谈。他认为,聪明、伶俐,能说、能辩就是智慧。能说会道,见风使舵,有种种计谋、智巧,这些叫做智慧。当然,这些也是本来智慧的起用,如果跟无明和合,那就完全用错了,成了颠倒恶慧,让人长劫陷入苦厄的罪魁祸首。如果能正确使用它,作各种发明、创造,利人利世,那也是本性的妙用。但如果你分不清,执著有为的妄心是无为的智慧,那就很难见到真正的智慧。所以,为了体现甚深尊重的缘故,古德译经时很多直接用“般若”,而不翻成“智慧”。其实“般若”有体有用,用此方的名词难说尽它的涵义。


古德常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其实,法身、般若都是表示本性的不同名词。黄花、翠竹表示事事物物,全都是本性所现,或者说就是本性,就是般若。但世人并不了解这一点。比如问一个人:“你吃饭、穿衣是大智慧吗?”他就回答不出。其实,这就是本性的神用,怎么不是智慧呢?如果你能认识“用不离体”,就知道穿衣吃饭、言语动作无不是智慧的用。懂了这一点,就见到桌子也是智慧,风也是智慧,声音也是智慧,吃喝拉撒无不是智慧。
世尊以一大事因缘来到世间,那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是它。天下的祖师“见自本性”也是见到了它。它就是人人本有的爹娘,是万法的根源。它才是真实的佛法。佛出世说法的本怀,唯一是要让众生开示悟入此光明界。为了这件事,设立种种权巧,这叫“为实施权”。也就是以种种教法来引你回归。佛初成道,七七日默然不说法。也是表达真正的佛法无可言说,微妙难思。但是为了让众生明见本性,还是以悲心施设各种方便教法,引你一步一步返回。但这些也无非黄叶止啼而已,能让众生接近真实就可以了,其实并不是真实的法。真实的法唯一指自心光明界。


为了引导众生见此光明界,世尊从第二转法 lun开始,就直接用教法来指示它的空分和明分。
“从本体空分而言,即如同第二转法 lun所诠,具三解脱之法界,离绝一切戏论。”第二转法 lun说到如来藏本体空性,也就是具三解脱的法界,远离一切戏论。


“空”指无有任何是此、是彼的自性,如同虚空般,无有实法可得。或者说心前现的一切相全是空性,真实中根本没这些事。像是一多、常断、有无、来去、善恶、凡圣等的自性,全部得不到,因此说它是空性。


既然是空性,也就没有任何相可得,并且不成为心所缘的境。南岳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中”是符合的意思。你说它像个什么,是个什么,就已经不符合了。它并没有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等的任何相,也不属于过、现、未的某个时分,东、西、南、北等的某一个方分。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实中无相可得。


而且,本来没有什么因果法,所以也没有果可愿求。或者法性本来现成,体性上无欠无缺,不必求什么所得。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6-2 13:2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就叫做本具空、无相、无愿三解脱的法界。“本具三解脱”,这不是说先前有什么实法系缚你,后来从中解脱出来。“空”,也不是原本是实法,后来让它成为空性;“无相”,不是指本来有相状,后来把这些相状消除,变成无相;“无愿”,不是说原本有果可求,只是禁止你去求。法界本来是空性,无相,也没有什么果可愿求,所以叫做“具三解脱之法界”(这个“解脱”,是本自解脱。换个方式表达,就是这里本来没事,本来清净,本来涅槃,这里本来无法可得、本自太平等)。

这是“离绝一切戏论”的。凡是口里所说、心里所缘的法,真实当中都没有,所以叫做“戏论”。“戏论”这个词很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个范畴里的事全无实义。就像骂人时常说:“你全是戏论!”“搞什么戏论?”这就表明毫无意义。懂了这一点,知道凡是口中能说、心里能缘的都不是真实,这样人才能歇下来。不然的话,你总是认为语言、思维里的事有意义,就永远歇不下来。


要想真正修道,首先就要见本性。否则一切都落在虚妄当中,轮回就没办法了结。而且,所谓“见空”,也是指见它,“见明”也是指见它。空和明这二分,只是为了初学者容易理解,而施设的一种说法,实际是不二的。所以也叫做“不二法门”。也就是时时处处都是它,没有别的。由于它平等、绝待、圆融、不二,所以也叫做“一真法界”。所谓“一切皆法身”,也是这个道理。它原本纯真无妄。只是由于你一念迷惑,入了幻梦,而不能发现它。一旦发现它,见到了本来面目,就回来了,也就没事了。也就是“归无所得”。


在第二转法 lun的渐次教法当中,首先只说到空,也就是要晓得本性上没有任何边,没有任何戏论。但是,一般人学教时,只认为外面的法是空的,却不知道自己的本体就是空性。像这样,归不到自己的本性上就很冤枉。所以,很多人都在一个小小的片段里转来转去,始终没办法圆融。这样的话,整个教就很难透彻,不晓得多少年才能悟到。


圆教根机的人,就很容易悟到圆融不二。这样就来得快。不然的话,很容易犯支离的过,也就是只落在一个小的片段上。更严重的,就只认眼前一个个妄相,在这上面不断地分别,其他一点也不知道。


当然,光说二转的空性还不够,进一步佛讲了三转的光明。


“从自性光明而言,即如同三转法 lun之密意,无为而住,智悲力功德法尔自成而住。”诸佛证得究竟后,自然显现出无边的智悲力功德。这无量的自性功德法,就是如来藏本具的德相。


就好比一盏油灯,它上面有色、暖、光、香等等,这些都是油灯本具的德相。同样,自性也不是顽空。虽然它了无一相,无法用语言描述,用心识揣测。但它时时处处都在显露,而且具有无量无边的妙用。


所以,它的体是微妙难言的。而从名言上,又可以根据它的显现、起用,安立内具各种德相。也因此就知道,它其实是智慧的本性,因为处处有这个灵知,时时起无量妙用,可见这不是顽空,更不是断灭,而是具足恒沙功德的大宝藏。对于它,可以安立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等等;又可以说,它具足法、报、化三身,或者再加体性身、大乐智慧身等等;或者,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些你都可以去建立。凡是它表现出的德相,都可以建立起来。所以说自性本具恒河沙数功德。


总之,从它绝离一切戏论,没有任何二边的相,叫做空如来藏;从自性上具足无量无数的德相,就叫做不空如来藏。由于它不是因缘所生,所以永远不坏,这叫“金刚体性”,或者“无为而住”。“无为”就是并非因缘所作,没有任何增减、变异。“而住”,是指自性原来这样如如而住,没有任何动摇的相。由于这是性体上法尔自成,或本来成就,从不失坏、亏减,也没有任何增加,像这样就是“法尔自成而住”。具体这上有多少种功德呢?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尽未来际也演说不尽,就因为它是无限无量的。也因此叫做“无量恒沙性功德法”。这又全
摄在智、悲、力三者当中,因此说“智悲力功德”。这就是“自性光明”的涵义。


“此并非自体不空之谛实,亦非如兔角般毕竟无之空无,而是现空无二的法界自住,即于此处还净也。”这样一个光明界,既不是一种实有或假有,也不是一种空无。


它离一切相,没有任何此者彼者实法体性,所以不能说它实有。同时又不是顽空,更不是像兔角那样的毕竟无或断灭空,因为有灵知,能随缘变现,妙用无边,所以根本不住空、有两边。


傅大士在《心王铭》里形容为“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就像水中的盐味,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色相可得。但你一尝,就能感知到咸味,这是比喻本非空无。这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妙体。你说它有,寻找时却丝毫不可得;你说它无,恒沙妙用历历现前。


它不是一个顽空或但空(不是没有明分的空,没有灵知妙用的空),也不是像兔角一样,落在断灭空当中(不是完全灭了的空)。同时也不是实有,不是一种可得的法(不住在任何边上)。它完全绝离了戏论,任何此者彼者的定相都不可得,也不落在任何时方所摄的某一分相上。


这就是“什么都不是,什么都能现”。也因此,根本无法给它定相。如果它固定在某一种相上,那就成了实法,就死定在那里了。这样怎么可能变现一切呢?除了那种定相之外,什么也显现不了,但它可以现起一切相用,可见这是离戏的妙体,一切边不住。这就是“现空不二的法界自住”。也就是说,这不是由因缘让它这么住,而是法尔如如本住。“住”也只是名言的表达,其实没有任何能住、所住。法尔如是,从没有断、续的相,就叫“自住”。


这光明界就是还净之处。最初由于一念无明,迷头认影,把自心现的影相执为真实;之后缘境不断地起惑,不断地分别、计较、攀缘、逐取,从这里就出现了惑业苦。就像入了迷梦一样。尽管这样迷惑颠倒,光明界却恒时不增不减,不会受任何破坏。其中,入生死迷梦,就叫做杂染或障垢。寂灭妄现,还归本源,就叫做还净。所以,并不是空间上从此到彼叫做还归。而是迷了就入生死,悟了就是还归。即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诸法本来清净,原本就是如此。这里任何相对的相都没有,所以也叫做“绝待真心”。


“对此,以白色晶镜即无垢晶镜之相,而作表示。”对于这样无垢的光明界,这里用白色的水晶镜,即无垢的水晶镜来作表示。


水晶镜有两个相:一是清净,就是本身没有一点尘垢,或者没有任何红黄蓝绿等相,这表示本来清净,里面没有任何二边的相。二是光明,它同时有一种明的相。也就是什么相也没有,却有了了灵知的明分,并不是顽空。


古德常说的“净裸裸、赤洒洒”,就是指它的清净,任何相不可得。但同时又不是顽空,它有明分。这叫做“明空不二”。所表诠的就是自性光明界。


这里用譬喻表示,是因为它没有一切所缘的相。“表示”,就是用一种表示法指示本性。这是弦外之音,让心有灵犀的人在指示下会取本性。见世间的心能所相对,所以,妄识能够取这样那样的相。但真实中,一切相对的二边全然无有,所以它超越了一切心所缘、语言所表诠的相。也因此称为不可思议。所以不能执著在任何相上。


譬喻也只是相似的诠表。应当言下知归,消归自心。否则的话,又执著水晶镜有一个空间,或者是一种物质的相状,已经离题万里了。


白色水晶镜就表示自性清净的法界。也叫做自性涅槃,或者称为“本来清净”、“自性光明”。


而“清净”和“光明”也只是名言上的表达,不能执成有分开的两个体。法界本自不二,没有任何“二”可得。这只是为了方便初学者理解,才先说“空”、再说“明”,实际是不二的。证得时也不是只证单方面。


这明空不二的法界就是三世诸佛的本源,也是众生和佛本来平等的本体。对于它,“迷即众生,悟即是佛”,众生和佛只是迷和悟的差别,就像喝醉了酒和酒醒的差别。这上面没有任何二边的戏论。本来就是如此,只是人愚痴不知道。诸如圣凡、染净、苦乐、有无等一切二边,丝毫都不可得,这叫做“绝待”。懂了这一点,才知道本来无佛、无众生,也无染净、增减等等。


并且,法界本来圆融。因为它是绝待的,不落在任何一点上,也就是不住任何一边,所以是圆融。也因此,光明界圆摄十方三世的一切法。时间、空间等全是众生的错觉。就真实来说,“无二亦无三”。真正证得了它,就回归了本来。


总之,它就是纯真无妄,圆融不二的本来法界,也就是我们的本性。它就叫做原始佛、法身、如来藏。(这一次讲上师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非常殊胜,加持力极大,大家要好好学。观修班要重点辅导、讨论,来消化这些很深的法义。这有很大利益,因为这是法王上师最重视的教言。)

[1]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上一次我们讲到“于何处还净”这一科的内容:

所谓“还净”,不是说它本来不清净,后来通过修行等的方便让它成为清净。要知道,虽然由一念迷惑,落在生死迷梦当中,但本有的清净从未失去。所现的这一切妄相,在真实中丝毫没有。这上面一定要断定。


断定之后才知道,一切都是迷梦,都是妄现。所谓“妄现”,就是指根本没有。不是说真实中还有一种虚幻的显现。如果这样认为,就还落在执实的见里面。其实,一切抉择为空性的意思,就是说它本来没有。


佛法的关要就是“知无、知有”。也就是知本有,知妄无。“妄”指客尘。就像刚才说的,由一念无明所幻起的一切迷梦都是本来无有。这个“无”也是彻底没有。所以,不要认为现起的幻相虽然不实,但仍然有它虚幻的存在。很多人常常喜欢说诸法无实、虚幻等等。但从他说话的语气来看,其实根本不懂得虚幻的涵义。他心里还认为虽然不是实的法,但有一种虚的法,也就是还执著一种幻的“有”。这样根本没办法息灭一切法见,证得空性。


相反,如果你能识得它本来没有,就能真正息灭一切法见,也就能完全放下,再没什么执著。像是染净、凡圣、有无等等,都是法见,真实中根本没有。这样之后,再见到任何事物时,心里都能完全确定是幻事,一点不去执实。所谓“一切不住”,就是这个道理。


像这样,真正达到“一切不住”时,自然还归本有。就像《金刚经》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包含幻心现起的一切戏论。无论是佛相、法相、染相、净相、善相、恶相、此相、彼相、高相、低相等等,凡是心所缘的事,都属于这里说的“诸相”。


就像镜子里现的所有影像都是虚假的。现出美好、清净、庄严等的像,只是假相;现出丑陋、污秽、鄙恶等的像,也还是假相,没有两样。像这样,对于心前的一切相也应当一概认定是虚妄。虽然这里会现出高低、美丑、善恶、染净等各种各样的相,但任何一种都是虚假的。不是说一部分真实,一部分虚假。


这样你就知道,妙体上没有半点尘,它是本来清净。就像水晶的镜子一样。它的“清净”,是说里面没有任何相可得,这才叫做本来清净。假如有一点相,比如你说本性具有善相、圣相、净相等等,那都成了一种虚妄,不能叫做本来清净。因为这时的“净”已经成了跟“染”相对的“净”,成了客尘的体性,而不是不变的本性。


这妙体虽然了无一相,但也不是像兔角一样的顽空、断空。“断空”指一下子灭掉了,什么也没有。“顽空”指一种冥顽不灵的空,没有明分、没有妙用。但是,本性时时处处都在起妙用,它上面具有无量无数的性功德法。


我们常常用“零”来表示它。正因为它是零,没有任何定相可得,所以是无量,是无穷大。这种“大”是绝待的大。也就是根本没办法说,只能用一个“大”字来赞叹。很多人认为,在有量的范围里才能说“大”,岂不知无量才是最大。所以“零”是最大的。正因为它没有任何可限定的量,一切才能从中现起,才是不观待任何有量的“大”。“说似一物即不中”,就是这个道理。你不能认为它是此是彼。其实它远离一切戏论,没有任何固定的相,又能说它是什么呢?
而且,就在它什么都不是的同时,还能显现一切妙用。因此说它具有无量性功德法。并且这无量的性德本体也是离绝戏论,任何一种本性的功德都无可言说。所以也称它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大宝藏。


它就是灵明佛性,就是本来面目,是不被任何时空妄相所拘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自性光明界。“光明”不是眼前所对的光明,那些都是相对的幻影,都是假的,不是你的本来。“界”,也不是我们想像的,某个范围里的某种界限。由于它是万法出生的根源,是诸法之母、众圣之源、染净之本,一切无不从此出生,所以称它为“界”。


佛经中说:“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其实,法身从未动摇,只是从它一直陷在迷妄里回不来,而假名为“流转”。我们众生就迷失在虚妄的轮回幻梦里,结果法身本具的恒沙妙用就现为无量无数的惑业苦。并不断地妄念相续,这就叫做“众生”。


什么时候一念觉悟,梦境一消,顿时就回归本来。六祖悟道时连说五个“何期自性”,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本性是现成的,不是因缘做成的,它是原本如此的。妄心一息灭,法尔自住的真性就显露出来。因此,成佛不是外求,自性本来是佛,向外求佛果只是一种错乱,只会越求越远。


所以,上师在这里明确说到,还净之处,就是指自心光明界。业障等都是客尘、是幻梦。等净除了它,回归本有,自性光明现前,就叫做成佛。


需时时净障也是这个道理。神秀大师说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就是指自心光明界。其中“明镜台”,就如同这里说的无垢水晶镜。“心如明镜台”,就是指自心如同明镜般本来清净,随着迷、悟的因缘,幻起种种轮涅万法。“身是菩提树”,指你本身就是菩提,就是圆满正等觉。只因为一念迷惑,起了妄念,之后不断地发生各种虚妄的造作,就出现了“尘”,也就是自心入了幻梦。现在为了现前本来清净的光明界,就需要“时时勤拂拭”。也就是要时时保持觉照,妄念一现起,就要净除它。不然以妄念的错乱力,会障蔽现前本来清净的光明界。


所以,修行人时时要注意起心动念,常常观照不迷失,这就是修行的要点。因为,如果堕在无明中,让妄心放逸、散乱,不约束身语意的行为,过去的业障也不励力忏悔还净,这样会导致业越积越深,也就很难开发本性了。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大德,也是时时防护自心。传记里讲到,尊者每当发现自心犯了密乘戒,即使走在路上,也会立即停下来,拿出曼茶盘修法忏悔。这就是“勿使惹尘埃”的具体表现。


种种业的错乱力量都会障蔽本性开发。如果不加以修治,就会在虚妄的幻梦里不断地堕落、沉沦。当深陷罪业深渊,无力自拔的时候,就必定堕入恶趣,这是非常可怕的事。好的修行人虽证悟诸法空性,但更加谨慎地取舍因果,也是这个道理。


总之,要想彻底还净业障,首先要在见解上:一、知真本有;二、知妄本无。“本有”,指自心光明界是大无为法,人人原本具足。不会因业障等出现任何失坏、增加。“本无”是说,一念迷惑幻起虚妄的现相就像梦境一样,无论出现多少幻相,现的时间有多长,也全部像空花一样丝毫没有。


知道它本来没有,就不再担忧业障消不了。因为,假如业障真实,已经混在本性当中成为一体,那肯定没办法拔出来。也就没办法彻底清净业障了。但实际上,业再怎么现,本性丝毫不会被染污。只是从它现了之后,自性被蒙蔽,无量性德无法显露,而假说被它染污。其实本性从未染污。


所谓“一念回光,即同本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像是常说的“千年暗室一灯能破”,“百辆车薪一火能烧”,都是指这个。意思就是,业障等的幻相再多,由于它虚妄的缘故,在因缘合到时,就能破除,还归清净。不会因为幻梦的时间太长,而无法消尽。可以这样来体会:比如你在睡梦里,做十分钟的梦,和做三个小时的梦,要醒的时候,都是刹那间就醒来了。因为梦境都是虚妄的,真实中根本没有,也就不会因幻梦的长短而有能否醒来的差别。同样,生死大梦正做的时候就了不可得,梦醒的时候,也不是消了什么实法。所以,不会因为它是一个长劫大梦,就不能一时顿醒。所以,只要一觉,立即还归自性,恢复本来清净。

二、所净之体性

忽现障尘

以“忽现障尘”宣说。所净诸垢并非于心之自性中本住,即以增减自性之客尘忽然而现,即如空中浮云般。因缘所生的自无始轮回以来所集起的自性罪与佛制罪,障碍生起觉受、现证的彼等诸业,是以“能令明镜自体不现的尘垢”而作表示宣说。

这一段开示了所净的业障是虚妄客尘性。用“忽现”二字,表明不是本有。以下分段解释:

(一)区分自性与客尘

“所净诸垢并非于心之自性中本住,即以增减自性之客尘忽然而现,即如空中浮云般。”“并非于心之自性中本住”,是说客尘不是在自性中本来安住的法,就是自性里没有它。心的自性中本住,就像火中的热性、水中的湿性那样,没办法从中分离出来。而客尘法并非在心的自性中本住。这就像污渍不是衣服上本有的,如果是本有,那就跟衣服不二,也就洗不掉它;或者,如果除了污渍,连衣服也一起除去了。又像梦里显现的法,不是性中本有的,如果是性中本有,那就无法息灭。


“增减自性”,就是它是一种增减变异的自性,比如有变厚、变薄、变重、变轻,或者更加染污、更加清净、更加苦重、更加清明等等。“忽然而现”,指原先没有,因缘和合时忽然现起。“空中浮云”是比喻。意思是,浮云不是虚空自身上本有的法,不是与虚空不二,因为浮云有相,而虚空没有相;浮云有生灭,而虚空没有生灭等等。从这里看出浮云是跟虚空完全不同的法。与此类似,客尘不是自性中本有的法。浮云有逐渐浓厚或减薄的增减变化,比喻客尘是增减自性。


客尘的涵义在《楞严经》里说到:比如偶然有一个人来到旅馆住宿或者用餐,吃住后就走了,并不会常住。如果是主人,就常住不离。像这样,不住的叫做“客”;常住的叫做“主”。又像雨过天晴,阳光照在缝隙中,会看到光柱里有很多尘埃上下摇动,虚空却寂然不动。像这样,寂静的叫做“空”,摇动的叫做“尘”。以上说到,“客”是不住,“尘”是“动摇”,而本性是常住、无动无摇的[1]。


因缘所生法全部是客尘,全部是虚妄的。“忽现尘障”就是这个意思。它有动摇、生灭、来去等相,所以它就是尘,就是客。


比喻对应的意义是:世间的现相,全都观待心而现起。有了心的造作,才会有心的变现。轮回里的一切因果现相都只是无明妄现的幻事,没有丝毫实法可得。


由于这些现相是观待因缘而起,所以只是因缘和合的那一刹那忽然显现,过后就一无所有,所以说不住,只是客,只是忽然性。所以不是主,不是本性。这叫“忽然一现”。而且它会随着因缘变动,发生各种增、减变异。有所谓的生灭、来去种种转变,就像银幕上的影像不断迁变那样,所以是动摇,只是尘。所以不是寂静,不是无动摇,不是本性。这叫“增减自性的客尘”。

[1] 《大佛顶如来万行首楞严经》:骄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业是妄心造作,故是客尘

“因缘所生的自无始轮回以来所集起的自性罪与佛制罪,障碍生起觉受、现证的彼等诸业。”


一切时空里的现相,无非因缘合成。只是缘聚时显现一刹那的影相,过后了不可得。只是人不晓得这些事是虚妄的,就不断地分别计较、追逐求取,发生各种造作,这些都是癫狂的行为。

世人一直被妄相蒙骗,在这里面不断地建立各种意义,进行各种取舍。还会考虑:怎样才能把这些改善得更好?让它们的作用变得更多?并会为此做出各种努力。等到他自以为会积聚因缘来创造它,或者能够控制这些假相时,就认为已经有了大智慧。之后会非常努力地创造因缘去实现这些,让它现出更多更好的相。其实,这些都只是人们的妄心在错乱地进行分别,根本不相合法界理体。


像这样迷在现相中时,就会造下各种的业。一切因果的根源就是妄心。


这些虚妄的造作,如果以我执为根源,由此引生的一切行为都叫做有漏业。这些造作全部基于一种私我的欲望,也就是以满足自我为根本。这样的妄心自以为有智慧,认为这样造作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


其中,如果一心想求得今世的安乐,由此就会不择手段,甚至通过损人利己的方式去做。这样就会积下杀生等的恶业,就会出生非福业的业障。


如果想求得后世的安乐,懂得“善有善报”等的因果律,就会通过上供下施等去谋求来世的幸福。虽然他会做一些利他的事,但他心里还是为了自己得到快乐,只不过造作的方式高明一些,懂得只有付出才能获得安乐果报。这样他会积下布施等的善业,就会出生福业的业障。


还有些人认为追求外在的五欲乐受很不值得,不仅过程非常辛苦,而且得到的安乐受用太低劣,尤其最后还要落在痛苦当中,有各种过患。所以,他选择从内在引生的喜乐。智慧更高的人,还会舍弃内在的喜乐,求取无苦无乐的境界。这样,他们会修习禅定,就会形成不动业的业障。
上面讲到的非福业,会障蔽人天善趣的安乐,其他福业、不动业,会障蔽解脱。


小乘行人观见无我,证得人无我空性,由此止息了一切私我的欲望。因此,他在一切时处当中,都不会缘“我”发生造作。因为没有我,就不会在“我”上建立得失成败等等,遇到怎样的境缘都不会执著自我而起烦恼,这样就止息了一切有漏业的业障。但是,由于没有证得诸法无我,所以他还会执著有法。也因此,小乘行人安立极微和刹那是万法的实相,叫做胜义谛。这种障碍更微细,它虽然不会障碍善趣和解脱,但会障蔽本性的开发。也就是说,只要这种缘法起的心没有寂灭,就见不到无二法界。


这一切都叫做客尘,无非是基于一念无明而起的各种或粗或细,或苦或乐的妄现。所积聚的一切造作都是业障。这些业障就像浮云遮蔽虚空的本面一样。但是,它们原本没有,只是一念无明,结果就入了幻梦。在这里似乎感觉有很多生灭、来去、增减,又好像有苦乐、有染净等等。但这些都是相对二边的虚假的法。


什么是相对二边呢?就因果法来说,果唯一依赖因而成立,没有独立自性,因也如此。所以因和果是一对,离因就无果,离果也无因,都是观待安立的假法。这样就能认定,因和果显现的当下就了不可得,只是一种客尘体性。


所以,对于业障,上师用“忽现障尘”四个字来说。“忽现”就是客,它有障蔽的作用,就叫做“尘”。但业障也是本来没有的。


就像梦里显现的一切,只是一种错乱的幻现。醒来就很清楚,梦心是假的,它所变现的事也是真实中没有的。识透了这一点,对梦中的一切就自然放下,而不会执著它。其实,世俗生活里的一切都是白日梦,跟晚上做梦完全相同。也因此,轮回是长夜大梦。


了解生死是假的,就知道从中现起的一切业障,即所净的垢染,都并非实法。由于它们是虚妄的,所以一觉悟就会消失。或者在缘起上出现对治时,就会发生转变。业障都是客尘,不会一成不变,你的心怎么起,它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你能够见到本性清净,它们就会消失。如果你暂时没办法证得空性,也可以借缘起的力量去改变它。就像衣服上有很重的油渍,在因缘上以洗衣剂、水,再配合手的揉搓等,马上就能清除干净。


懂得缘起,发起对治的因缘,就会发生转变。像这样,只要懂得空性和缘起的道理,就能进入如理的忏悔了。也就是说,明了净障的运转机制,或者深极忍可本来清净,或者运用其他对治法消减它的力量。


一旦懂得业障只是像迷梦那样虚幻的客尘,就确信它能净除。就像认识到梦里现的种种恐怖境界,都只是错乱,就很容易消除怖畏。如果能明见这是空性,就可以不受障碍。由于这些现相只是一念妄心所起,所以妄心一歇,根源上断了,所现的相也就自然消失。


所净的障垢不是心的本性里有的,所以正现的时候也是一无所得。因此比喻为空中浮云。虚空本来离一切相,暂时的因缘聚会,忽然就现起了白云。但去寻找它时丝毫也得不到,这叫做“无基离根”。或者观察它到底从哪里来?结果根本没有来处。先前没有,一刹那就现了。正现的时候,寻找它的住处也了不可得。消失后,追查它的去处,同样一无所得。这样就知道,寻找它的来处、去处、住处完全是一种错乱。因为浮云本不可得,只是一种忽现的假相而已。


从这个譬喻遍推一切有为法,应当一概决定它们的体性。所以,从无始轮回以来,由身口意集起的无量无边的自性罪、佛制罪等等,全部都是客尘,都是忽现的虚妄法。虽然在不断地生起,但生即是无生;也在不断地显现,但现即是无现。都只是一种妄现。

(三)业障碍觉受和现证

虽然浮云般的业障本不可得,但因为它是虚妄分别的体性,以错乱的作用,就必然障蔽对本性的觉受和现证。就像尘垢虽然不可能影响到水晶镜,但是以它现起会完全掩蔽水晶镜,连丝毫的光明清净本相都显不出。


就像“五阴炽盛苦”的道理,有漏蕴完全覆蔽真心。在无始至今的无量时间当中,就像虚空当中一直浓云密布,没有一刹那透出一线光明,就使得本有的清净、明朗的虚空从没有露出过。我们众生的心就是如此,一直陷在迷梦当中,刹那刹那不断地现起虚妄的现相,陷在生灭轮转的错觉里,就见不到不生不灭的本性。


本无的幻尘不断显现,本有的虚空就不见。这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真实的。一直生活的这个世间境界,怎么会有假呢?这一切耳闻目睹的现相不都是真的吗?其实,这就是你把本无的法执为真实,所产生的幻觉。由于幻相现得太密集,连一刹那窥见本面的机会都很难出现。所以,你一直不知道本有的光明界是什么,就一直把这错乱中的一切现相当成真实,把四大假合的身认为是自体,把因缘现起的妄念执为是自心。哪晓得空寂是自体,灵知是真心。 “空寂灵知”就是自性光明界。见性成佛就是指见到它,而不是妄心。


我们一直在虚妄中讨生活、求实义,这就是根本的错乱。不仅不知道这些是假的,还在里面不断地增益出无数的分别,发生各种逐取的妄动,这叫“从迷入迷”。这里有各种业相,都叫做业障。而这一切业障都只是忽然现的妄相。所以,无始以来在三界六道里轮转,不断地行善造恶、享乐受苦等等,这一切全都是梦。幻梦正现的时候,就遮蔽了本面,自性光明就显不出来。


这样就知道,虽然不是实法,但从现相上确实在长劫当中完全掩蔽了本性。就像一个正常人忽然入梦,去了很多地方,见到各种恐怖的境相。但他本来好好地躺在这里,根本没动过。只是入迷的时候,发生错乱,由错乱的作用导致不见本性,由此假名为“掩蔽”。


错乱的作用有重有轻,这些都是缘起法则。错乱得越深重,离开发本性就越远,错乱已经薄弱下来,就开始接近开发本性。这时你也会主动返本归元,开始回归,往自己的本性靠近。法界有一种染净缘起。受净法熏陶时,自性就逐渐苏醒,逐渐回归。受染法熏习时,就会越来越错乱、狂妄、颠倒。这就是幻起的业的缘起力。


后面说的“四力白布精勤以拂拭”,就是这个道理。你往善的方面去做,去对治障垢,像是发菩提心、信解空性,对以往的造罪深生追悔、下决心截断业根、依止金刚萨埵等等,这些就是回归自性的路。这时你的心就开始觉醒,开始从迷梦中回来。


虽然自性罪、佛制罪都是虚妄的法,本不可得,但缘起的作用不会失坏。心中起了这些业,背离本性而行,这些颠倒的造作就会成为回归自性的障碍。如果内心随顺本性而修,积聚顺合本性的因缘,就能逐渐回归。忏罪,就是把过去的错乱习性一概否定,一概翻转过来,不再顺从内心的无明。


无明也有业果愚和真实义愚。如果在业果上错乱,违背因果规律,就会深陷恶趣,长劫无有出期。真实义愚是说,对于人和法执为实有,这会让你深陷轮回。现在,我们一定要反破过去的迷乱、颠倒,从此觉悟过来,痛改前非,才能走上回归自性的路,才会开始出现修法的觉受和证悟,最终还归本性。


总之,颠倒造作不仅会受到因果律的惩罚,还会障蔽本性的开发。所以叫做业障。懂了这个道理,就要“精勤拂拭”。也就是你要时时内观自心,当现起任何不如理的心念、行为时,都不随它而转。这样才能从业障的缠缚中脱离出来,才能消除迷乱,显发自性。


“是以‘能令明镜自体不现的尘垢’而作表示宣说。”这里用“尘垢”来表示业障。说明尘垢不是镜子本体,它丝毫也没有渗入水晶镜当中和它混为一体,否则无法拔除。


一方面,正因为业障是虚妄的,所以无论起多少妄,也不会对本性产生丝毫影响,也就是本性从没变过。另一方面,因为妄心的错乱,也就必定障蔽本性。如果你还随顺它,跟法界背离,就是自暴自弃,自甘沉沦,这会导致你长劫陷在迷梦中,不见自性。只有不再随它而转,时时忏悔,净除错乱,才能回归本来。


虽然尘垢不会入到镜子里,但它一出现,镜子的明空本面就现不出来,也就是本有而不现。所以它叫做缠缚,叫做障蔽。这是表明,虚妄的尘垢有作用力。世俗的缘起律丝毫不爽,如是起心,如是造业,就如是起作用。


行善就得乐,造恶就感苦,有业障就障蔽觉受和证悟。一一心有一一力,就有一一作用。大体上看,如果你随顺悟净缘,就会越来越接近开发本性;如果你随顺迷染缘,就会成为极大的障蔽,陷在非常厚重的无明障碍当中,就像水结成冰那样。


所以,虽然都是虚妄,但妄也有妄的力量,妄里也有妄的境界、故事、遭遇等等。无始至今的一切轮回里的事,全部在这个规则里面。


我们现在还处在这种虚妄当中,你必须懂得方向上该怎么走。这不是一条外在的路,它唯一在心上运转。如果你会通了它的原则,如理行持,它就能帮你回归。这样走的话,业障就会越来越轻、越来越薄,就像在梦中,显现变得越来越清净、安乐、光明。当然,这些也只是一时的幻现,也还是假法。但这样行持,能够让你越来越接近开悟,越来越接近见性。等到彻证的时候,一切时方所摄的无边梦境顿然消失,本有的光明界彻底显露。这就叫做成佛,它也不是新得个什么法,只是回来而已。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