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真诚的布施是一种厚德!

真诚的布施是一种厚德!


一句温馨的话,一只扶持的手,一个引导的箭头....... 生活在万千世界,每一次醉人的回眸,深情的拥抱,哪怕是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给与一种真诚的无畏布施。



【一日禅 感悟人生】

    在释迦牟尼佛的哪个年代里,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穷苦的老太婆,名叫难陀。在一个每隔百年才能见到一次佛祖的日子里,难陀很想供应一盏灯火供养佛陀,但她用全部的钱却只能买到一点点灯油。难陀就带着那盏不起眼的小灯跟着其他富有的信徒来到佛祖讲堂,点燃灯火后诚心参拜。说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无故刮了一阵强烈的大风,将所有供奉佛祖的灯火都熄灭了,唯有难陀的那盏小灯火,依然在那里燃烧,大放光明。



     这是佛教经典之一《贤愚经》中的一则小故事。它告诉人们的道理朴实而平凡,那便是:供奉神佛,重要的并不在于供物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虔诚的心。一般而言,所谓布施是指散发自己的财物来救济穷苦的人。所谓有“贫穷布施难”的说法,因为自己的财物尚且不够用度,又如何谈到布施他人呢?这里,且举另一则公案为例。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一对夫妇生活极其贫苦,他们只能住在一个小破房子里,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两人共有一条破旧的裤子,于是只好天天到街上去乞讨。乞讨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难的是夫妻俩没有衣服穿,只有一条破裤子。没有办法,他们只能轮流着穿。假如今天丈夫出去讨饭,就穿这条裤子出去,讨回来的饭夫妻分着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讨饭,也穿上这条破旧的裤子。日子也就这样马马虎虎地一天天过了下去。



有一位辟支佛,他有宿命通,能观察人的前世宿命,他看到这对夫妻穷成这个样子,于是入定用心观察一番,发现这两个人在俗世之中不肯布施,所以今生只有受贫穷之苦,穷的两个人穿一条裤子。“啊!这回我要度他们去”,这位辟支佛发愿要度这两个人,让他们有机会种福田,于是就到这对夫妻门前来化缘。



辟支佛变成一个和尚的样子,托着钵,站在他们家门口敲打着木鱼。这对夫妻看见有个和尚来化缘,而自己家里除了一条破旧的裤子其他什么都没有,于是,丈夫就对太太说:“唉!我们发一点布施善心来求求福吧。为什么我们这么穷呢?就是因为以前我们不肯布施,所以现在穷成这个样子,今天我们应该做个布施。”



太太说:“做布施?我们家有什么可以布施?”丈夫就说:“我们还有一条破旧的裤子啊!可以布施给这个出家人种福田啊。”太太听了之后就发了脾气,说:“你真是混账、糊涂!我们只有这一条破旧的裤子了,如果布施给和尚,连出去讨饭的本钱都没有了,不能出去讨饭,我们怎么活呢?”丈夫就劝她太太:“不错,这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你看,那和尚站在这里不肯走啊,再说我们生活已经如此贫苦,简直生不如死,苦不堪言,还不如布施掉这条裤子,我们在家里饿死算了。”太太一听,叹了一口气说:“唉!好吧,你喜欢布施,就布施好了!”这对夫妇倆就把这条破旧的裤子从窗户递给了比丘。



比丘接过裤子后,就到释迦牟尼佛哪里去,辗转供养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我刚才在一个贫苦人家化来的一条裤子,这条裤子是他们全家的财产,可是布施给我了。”



释迦牟尼佛接受了这条裤子,然后对人说:“他家里就这么一条裤子,都能布施出来,尤其供养的是辟支佛,所以将来能得到无量福报。”

      



当时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会上,国王也在这儿,国王一听,就想:“自己国家有这么一个穷得连饭也没得吃、连衣服也没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宫里吃得好,穿的暖,这怎么能对得起百姓呢?”于是,国王生了大惭愧心,就派人给这贫苦的家庭去送米、送面、送吃、送穿。



两夫妇只布施一条破旧的裤子,便即刻得到了许多回报,心里非常感动。于是便去拜见佛祖,佛就为他们说法,两人个人经历了种种波折,一听到佛法,立刻就悟到了。



有钱人衣食不愁,想做布施,是轻而易举的事;但穷人缺衣少食,想做布施就比较困难了。人在困难的时候仍能布施,这才是真正有布施心;越难越能做,这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这种布施的心量就能达到三轮体空,无量无边的福德。



很多人总害怕别人劝他布施,以为这样自己便会失去很多。其实,布施是多方面,并不一定非要把财物给人才叫布施,就是我们贫穷的一无所有,仍然可以布施。比如说,见到人的时候,就先和他打招呼,向他说:“你早啊!”或是:“吃过饭了吗?”“谢谢你!”“请坐吧!”“阿弥陀佛!”等等,如能把这些话常挂在嘴边,不但会有很好的人缘,而且这就是在行布施。除此之外,见到人迷路时,指引他或者带他去;见到有人拿不动的东西赶快去帮助他,见人受苦,去安慰他,见人做善事,随喜赞叹他,乃至对别人一个微笑,这些都是布施啊!很容易吧,你也能做到的,根本就不需要花钱的。



这里所举出的语言、容颜、身行、心意等的布施,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佛法布施陈列品,布施贵族的,佛法是大众化的,佛法是人人都能奉行的。心向美好,为人少栽刺,处世多栽花,人性愈厚,愈能受重,厚道者必将受人敬仰尊重。



所以,圣者提醒我们说:“人世间,不管贫富,一直贪图拥有,即使有钱,也是富有的贫穷人;一个人虽然物质贫乏,但他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在精神上就是贫穷的富人。”这才是给与的最高境界,这才是厚道之人为人处世之方。



给,不是锦上添花;给,要学会雪中送炭。给,能给的不勉强,给的不后悔,甚至给得皆大欢喜,是无上的修养,也是无上的智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