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对「攀缘」意义的误解

对「攀缘」意义的误解

有一回,佛陀对弟子说:「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不要攀缘;心若不断攀缘,烦恼就难断;以至于轮回六道,苦不堪言!要断除六道轮回的苦,一定要断除攀缘的心。」

一位富有的长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决心好好修行,不再轮回六道受苦,因此对一切众生,完全没有考虑到好或坏、该做或不该做,只想:不攀缘。

从那时起,他对守门人说:「若有乞丐来要东西,你都替我拒绝。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想跟众生结缘了。」

这个消息慢慢传开,很多人就议论纷纷!说某某长者在还没有信佛前,那么有爱心、常常帮助人;但是信佛后,心肠如铁,看到婆罗门的修行者、生活贫困的人,一律拒于门外不肯布施。「这真的是佛陀的教法吗?」大家都很疑惑。

佛陀其它弟子听到了,就赶快去请教佛陀:「佛陀!您的教法是不是要我们断绝外缘,不能跟众生攀缘?」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要断除攀缘之心──对人我是非的执着、对名利地位的不断追逐,这就叫做不断攀缘心。有了不断攀缘的心,就会受六道轮回之苦。」

弟子说:「佛陀!那么某某长者所听到的佛法,是断章取义了!因为误解攀缘的意义,现在他心肠如铁石,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

佛陀听了很无奈地摇摇头说:「众生愚痴,听法时总是断章取义──知其一不知其二,执在一端,而有偏执的心态。」

于是这位佛弟子便赶到长者家,告诉他:「你错了!佛陀的教法是要『施而无所求,舍而无所求』;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要守住这分无所求的心,不要有执着。」

长者听了赶紧请教佛陀:「佛陀!难道我真的听错了?」

佛陀说:「你不只听错,也做错了!要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必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法。而在六度之中,又以布施为第一;你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是不对的。」

「可是佛陀,您不是说不要跟众生攀缘吗?」长者问道。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心不要攀缘──要用心去付出、去施舍而能无挂碍、无执着;能做到三轮体空,这才是真布施,若心有执着、挂碍,就叫做攀缘心。」

从这段故事里我们知道,听法不能以偏概全,学佛一定要用智慧深思,体会人生正确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能用深度的智慧、冷静的沈思来分析,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能「一理通,万理彻」;否则就会变成断章取义。

同样是佛陀说的教法,因为听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了解,而产生偏差。所以,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佛陀的每一句教法,并且用深度的智能去分析。

TOP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希求是错误的,你有求;有求就有苦,有得就有失,这个很痛苦。那我不希求了;不希求也错了,你还是在执着,你执着个不希求,也错了,要随缘。希求是攀缘,不希求也是攀缘。不希求是将所有缘拒绝掉了,也是错误。所以菩萨教化众生,一切随缘,这个就自在了。

  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学习时要格外谨慎。对于佛在经典的教训,要善解,要细心去领会,不能把意思解错了;意思解错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必然会做错,会造成障碍。如果你善解佛意,解得不错,你的智慧增长,在一切境缘之中;这个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换句话说,一切人事环境当中、一切物质条件当中,都不执着,都能得清净平等,能够自利利他,这个功德就殊胜了。

  所以顺逆境界都要去。顺境里面,考验自己动不动心;动心则贪心。贪爱之心有没有?如果没有,自己功夫得力了。恶境里面,看看自己有没有讨厌的心;如果这个厌恶的心没有,自己功夫得力了。

  所以自己功夫不要问人,当然高明的人知道,你的言语、态度能看得出来。功夫得力是心清净,无论在哪个环境里面,环境障碍不了他,这是功夫得力。所谓"八风吹不动",你赞叹他,他也不会生喜欢;你毁谤他,他也不生烦恼,这是功夫得力。所以功夫不得力的,环境一现前,马上就被境界转,顺心的就贪恋,不顺心的立刻就厌恶,这是功夫不得力。这是教给我们希求、不希求都不要去想。

  学佛之人,在这个世间有愿无求。我愿生净土,我有强烈的愿望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天天在佛菩萨面前求赶快去,这个不行。为什么?求是贪心,不是清净心。愿是真心,真心里面发的是愿。妄心里面是求,求是属于识心,就是第六意识心,也是感情的;愿是理智的。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