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明贤法师:信仰,追随佛陀的足迹

明贤法师:信仰,追随佛陀的足迹

中国人将佛教的信仰统称为“信佛”,这是很朴素的说法,无论是理性的信仰还是名利的诉求,通通称为信佛。有人祈求消灾免祸,他所信的佛便是一位守护者;有人祈求飞黄腾达,他所信的佛就是一位施予者;有人弱小孤苦,他所信的佛就是一位慈悲者。人们有千千万万种祈求,佛的形态便有千千万万个相状。

    对佛的信仰,使中国人在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及复杂的世间争斗过程中,勇敢地将良心保存了下来。

    “人行善事有佛知”,这是信佛人完全同意的道理,是照亮人类灵魂的明镜。从有了生命的启蒙到生命结束的转逝,信仰就这样因为佛的存在而陪伴中国人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生又一生。

    中国的信佛人讲究“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以这种态度将福利转让给他人。中国信佛人还讲究“盖棺定论”,不求当世的美誉,全在大众的口碑,以这种为他人负责的信仰,成全自己对生命的希望。信佛,为中国人构建了一个纯和善良的伦理世界。中国人乐意信佛,虽然佛教的三宝主体常常甘处边缘地带,但人们总将他们放在心灵的最中央;虽然历史上也有数次令人震惊的灭佛运动,但老百姓的佛教情感从来不是打击所能摧残的。对佛的信仰,人们刻骨铭心,甚至变成血液,周身流淌。

    佛是什么?这个问题,寻求福报的百姓大多不敢深究,而皈依佛陀的弟子们,从来没有忘记。前者将佛陀顶戴起来,后者对佛陀全力审视。在2500年前,印度历史上来到人间的佛,在教导民众的时候,希望大众将他看做人众当中的一员,并遵循他的教诲,改变自身的烦恼,获得生命的解脱之道。在中年时期,他讲述了更为深密的解脱之道,甚至否定常人心目中的伦理与道德。在晚年,他介绍了许多他方的佛世界,并展现了佛陀作为真实的人而具备的两种特殊的品格:人格与神格。佛教的传播将这两种品格完整地呈现在中国人面前,我们既相信佛陀是活生生的人,又相信佛陀是超越凡眼肉胎的人。这两种品格稳定了世间人的轨则,又呈现了出世间佛的高贵,这是任何宗教与哲学思想都无法呈献给人类的双重智慧。

    于是,对于佛陀这样平实而又高贵的智慧品格,身为佛陀的弟子,我们要进行了解、考察,并希望在自己信仰的同时给大众带来智慧的福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人们常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大意是说,《楞严经》是讲开悟的,《法华经》是讲成佛的。那么什么是开悟呢?什么又是成佛呢?两者又有怎样的关联呢?通常人们的认识是:开悟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见道的境地,而成佛,则是经过修道之后,证道的境地;因此,禅宗讲,悟后起修,修圆满了,也就成佛了。这是书本上常有的答案,下面希望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佛法的很多名相,都比较艰涩难懂,或者说,即使我们理解它的意思了,但要想真正体悟到它的内涵,往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游泳吧。我们向老师学习游泳,刚开始,老师为了让我们了解游泳的过程和其中关键性的技巧,总会有一些比较专业化的名词。通过一番学习,终于大概明白游泳是怎么一回事情了,然后也能给别人讲出个一二三来,但这并不表示自己就真的会游泳了。要想学会游泳,还非得下水去试一试,然后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经验。

实际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能发挥作用的,并不是学到理论,而是自己在游泳过程中不断摸索出的实际经验。这些实际经验,当我们再去尝试描述的时候,就会比较生活化一些,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下面的分享,更多的是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而不是从纯粹理论的角度。当然,即使是生活经验的角度,也离不开文字,所以还是希望从对文字的说明来契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