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这个银行永远不会倒闭

这个银行永远不会倒闭

佛陀说过,任何一个人若乐意施舍钱财,那他在需要财物的时候,就可以收取。人类所积累的财产,就象蜂蜜一样,总有被他人享用的时候。

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中都作过如是宣说,如果一个人愿意布施财物,那么这个人在今生就会得到许多人报恩,回酬财富,且于后世也能得到布施的安乐果报。这个道理,就如同自己把财物存在别人那里,什么时候需要都可收取,所存的财物永远不会贬值,永远不会衰失,而且利息惊人,一文施下能收万文。

佛陀时代,有一贫穷的婆罗门女,名叫差摩。一日,设斋供养贤圣僧且受八关斋戒。当时,瓶沙国王悬赏征招半夜去为犯人送食的能人。差摩知道,受持八关斋戒的人,一切邪魔恶鬼毒兽皆不能害,于是,她就到王宫领旨,接下命令她担食而往。

途中,遇到一个名叫蓝婆的罗刹女,刚生下五百个儿子,极度饥渴,见差摩前来,欲猎作美食,但因差摩持斋念经的缘故,罗刹女竟产生了畏怖之心,迫于饥饿难耐,便现出身形,向差摩乞讨她所担的食物。差摩毫不犹豫地取出自己食用的一小份相施。由于是鬼神的缘故,少量的食物也足够填饱肚子。罗刹女欢喜无限,当即回赠她一釜金子,以作报答。

反过来讲,如果自己往昔未播种布施的善因,仅仅在今生以辛劳积累财产,如是获得的财产也是有限和不稳定的,就象蜜蜂酿蜜一样,付出劳力而享受不到乐果,自己无福享用反倒会被他人占据,或遭劫夺、或遗失、或被骗……蜜蜂酿蜜辛苦不堪,它每天飞奔于鲜花和蜂巢之间,采集花粉,每次只能在翅膀上沾一小点带回,如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费尽周折,历尽千辛万苦才酿出甜美营养的佳蜜,但还没等身力耗竭的蜜蜂歇下安享,蜂蜜就被主人或其他人轻而易举地掠夺了。

同样,没有经过布施而积累的财产,很少有人能真正地享受到。当真如华智仁波切所言:

鲜有福德之众生,勤劳如山无实意,
若以布施积福资,微如火星亦有利。

今生此世虽然放出了债务,但都不一定能得到偿清。如果给乞丐布施一点财物,那么,施者在无勤中也一定会得到百倍的资财。

很多有钱的人,都想通过放债得到一些利息,比如,封建社会的地主和资本家所放的高利贷,他们借此剥削敲诈百姓;中等富足的人,也愿将钱财借出,以期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回报。但很多人届时非但得不到利息,且连本金也难以收回。俗话说:“借钱容易还钱难;借钱之时是亲家,还钱之时成冤家。”有的人,连连落泊无力偿还;有的故意不还;有的人死债灭……

对于讨债,藏族延续着一种规矩:比如甲借了乙的钱,到一定的时候,乙会催甲还款,若乙连催几次都得不到款时便会跑到甲家里,吃住全在甲家,直至讨回钱财。

曾经有个叫班玛单增的藏人,借了一个叫多瓦的人很多钱,到了该偿还的时候,多瓦三番五次前去催债,而班玛单增却一再拖延。两三年后的冬天,多瓦忍无可忍,冒着鹅毛般的大雪闯进班玛单增的家,生气地说:“你这次若不归还银钱,我就住在你家直至老死。”班玛单增初时有点害怕,稍作镇静又狡猾地说:“对不起,都是我不好,钱我一定还……”他边说边扶多瓦休息,热情地敬茶备餐,美美地款待了多瓦。如此一来,多瓦反倒不好意思了:“明天我就回去,钱的事,等你有了再还吧!”最后,班马单增去逝了,而那笔钱便不了了之,无法讨还了。

发放布施的方式获取利益,比之放债则高明多了,哪怕仅对贫穷可怜的乞丐布施少财微物,其果报也是惊人的。施者将于无勤中得到所施财物的百倍,好比“春种一粟,秋收万粒”之说。

此中所讲的乞丐,可深一层理解为远离尘世,着粪扫衣,如乞丐一般托钵乞食的出家修行人。

远在迦叶佛时代,一富人供养一对金耳环给佛陀,以此善根,施主在五百生中都无勤而得金耳环,最后,还得到大乐解脱果。

既然对圣者乃至一般修行人做供养功德很大,那么,对下劣的众生布施,也有如是功德和善果吗?

《宝鬘论》中云:
施乞虽不念,后世获百倍。

《入行论》中讲:
是故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常敬彼二者,圆满到彼岸。
修法所依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麦彭仁波切也说:
当观未用布施时,国王之财皆无常,
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转轮之胜财!

了知布施的殊胜利益,无论修行人还是世间人都应当随自所能,励力布施,随喜赞叹他人布施之行。

悭吝的人永远不会变成富翁,乐善好施的人也不会变成穷人,仿佛吝啬的人不喜欢财富,而布施者倒象是在贪图财产。如果害怕布施使自己变得贫穷,所以悭吝的人不愿意发放布施。倘若悭吝必定会使人变得贫穷,以此原因,智者一有财产就会布施。

世间的一切资具受用,并非无因无缘而产生。今天富裕的人,即是往昔修积布施的善果所致。此因与果的关系,微妙难测,非凡夫分别念所能揣度,故遍知一切的量士夫——伟大的佛陀,明确地告诉沉沦苦海的愚迷有情:“一切受用资具,都是从布施中产生的。”

对此金刚语,我等末学勿庸置疑,况且,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的。

稍作观察便会发现:

悭吝的人,对财物看得很紧,一针一线也不忍使之为他人占有,而他们越是斤斤计较,越是贫穷。

相反,慷慨大方的施主乐于上供三宝,下施贫众,而他的财富却象夏天的雨水一样不断涌进。

佛陀时代,有一对夫妇,因前世双双以一块明镜、一瓶净水和一枚金钱供养僧众的缘故,因此,他二人出生时,显现了诸种异相:家中都生出自然井水,而且水中都生出诸宝,二人身体皆为金色,容貌仪表光彩照人,殊妙无比。

所布施的与所拥有的东西,从来都具有对应性,赝品化为真品,微物放大亿倍,当真应了名言:“失是为了得,奉献是为了拥有。”

据《旧杂譬喻经》所载:

从前,有一个名叫“伊利沙”的悭吝之人,家中虽然富裕,但却从来不给别人布施任何一点东西。

一日,他躲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吃烤肉,天神看见他的举动,就变成一只狗,绕着他转来转去地讨食。伊利沙见狗心生厌烦说:“你若四脚朝天,腾空且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给你吃一点。”话刚说完,狗即按他所言做了。他大吃一惊,却仍然舍不得与狗分食,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若你的两个眼珠现在掉到地上,我才给你吃一点。”话音未落,狗的两个眼珠“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

伊利沙高兴极了,心想:这下狗眼已瞎,什么也看不见了。他端起饭和肉,换了个地方,放放心心地大嚼了一顿。

天神见他远去,一下变成他的模样,来到他家,一进门就吩咐守门人:“如果有人胆敢冒充我,一顿棒子把他赶出去。”然后进屋,下令把所有的财产都布施给穷人们。伊利沙吃饱喝足,摸摸肚子,满意地往家赶。

到了家门口,守门人一把将他挡住,不让进。他发脾气说:“混蛋!瞎了眼吗?我是你们的老爷。”守门人恶狠狠地说:“怪不得老爷刚才吩咐,叫我把冒充他的人赶走,果真有人敢来冒充老爷。”说着,一顿棍棒就把他赶走了。

伊利沙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全部财产都被穷人们分完了,心里一急,便疯了,从此沿街乞讨,潦度余生。

从因果规律上讲,悭者不富而施者不贫这两者是稀奇的,一般人觉得无法理解,那就需要仔细思维佛说的教言。

反方面讲,似乎悭吝者并不喜欢财富,好施者反倒贪财一样。悭者不正是贪财不施舍的吗,为什么又说他不喜欢财富呢?这是运用反衬的手法,深化悭吝的过患与布施的利益。

作者的本意为:悭者不愿布施,所以,今生后世不会得到财富,已断财富之缘故。明知此理,仍然不去布施,难道不是不喜欢财富吗?

布施亦复如是,因施能得广大的利益,所以,好施者对他人广施财物看起来就好象很贪财了。

悭吝的愚者,不懂得布施的真意,以为财物布施后,自己会变穷,故说:“东西越多越好,给出一份就少一份,给完以后我吃什么?穿什么?”因此,他们坚决不做布施。

愚者有此顾虑,在所难免,因为他们没有闻思佛菩萨的经论教典,无有取舍智慧实在可怜。

智者了知依靠布施能得广大福果,而悭吝不施终将受穷遭苦的道理,再加上修行空性的正见,不执著心和物,所以,稍有财产,便作布施。智者听到布施者的声音,则心下大喜,布施后,见受益者离苦得乐,则更为欢喜。

屯集在仓库的货物,不会增上财富,因此,商人们到处摆设货摊,竭力销售货物。

同理,只知积累财产而不懂正确使用者,也不会变得富贵,为此,智者便于十方广施财物。

做生意的人,最怕商品积压在库卖不出去,如是资金就不能很好地运转。久存的货物,非但不能增长,而且还会损耗、过期、变质,乃至彻底毁坏。

有智慧和经验的商人,在贸易之时,会巧设方便处处摆摊,大力推销,买主越多他越欢喜,卖得越快得利越多。目前在商界,大商店派生出许多“分店”,大公司也林立众多“分公司”等,此举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又如,一些人将钱存入银行,一年半载也只能获得极少的利息;若银行倒闭则更为倒霉,非但拿不到利息,且连本金也收不回去。

有个居士的母亲,每年都要将积蓄下的资金存入银行,一九九八年存款金额已高达十万。然而,还没等她享用本金和利息,那家银行却倒闭了,于是所有的积蓄化为乌有,她接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厄运,精神极度崩溃,整日以泪洗面在痛苦中挣扎。

同样的道理,自己不修布施,仅是废寝忘食、成年累月地积累财产,这也不一定能变得富裕。有智慧的人,了知财富的根源是布施,所以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十方贫穷人发放布施。就算找不到布施的贫众,他们也会巧设方便,将资财施出为众生造福。

佛在因地时,曾转为大富豪,名叫仙叹。他虔信佛法,深觉世上一切无常,荣华富贵难以久持,财物不是自己所能占有的,只有布施的功德利益不会毁灭。所以,他发出告示:“凡有缺乏资财者,请速速来取,数量不限。”

告示贴出去几个月了,由于当时政通人和,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故无人前来求施。他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了好办法:“百姓虽然富裕,但总免不了头痛脑热之患,还是买药给大家治病为上策。”

于是他四处采购,弄来了各种名贵药材,救济众生的性命,免费医治、予药,慈爱呵护备至,恩德无所不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仙叹美名远扬,四面八方的病人慕名而来,竞相称赞仙叹的恩德。

广闻博学的智者告诫世人:虽然具足千百万数财产的宝藏,但对谁都不愿意布施的人,其实他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了知佛经教义、能说很多格言、学识渊博、智慧深广的人,通常都深明大义,且对因果深信不疑,对财富少有执著而乐于施舍;悭吝成性的人纵然腰缠万贯也舍不得布施一个铜钱,不要说外人,就算自己的亲人也不愿出资。

对此,智者以悲愍心发出感叹:“何苦如此吝啬,有财不布施,屯集无量的财产又有何意?其实你们与世间上最贫穷的人没有什么两样。”

据传,国外某家首屈一指的合资大银行,在其大厦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位穿着破烂黑衣的老妇人出入。外人大都对她报以异样的眼光,议论纷纷。孰不知,她却是这家银行的最大股东。

她的钱很多,按现代人富裕生活的水准,就算不做任何赚钱的事,也足够她用几生几世。可怜她却是一个出了名的吝啬鬼。因国外所有的固定资产都需要交纳税金,所以,她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屋,长年累月投宿廉价的旅社。

她有一个独生儿子,是她财产的唯一继承人。儿子年少的时候,无意间腿被碰伤,她却舍不得花钱给儿子疗伤,随便涂抹了些外用药,也不知对症与否。后来,伤势加重,伤口溃烂导致严重的感染,终于瘫痪卧床不能行走了。无奈,母亲只好将他送进医院。检查后,医生对她说:“必须给孩子截肢,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就这样,大富婆的宝贝儿子成了残疾人。

TOP

布施对修行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当问他、阿弥陀佛今天来接引你,你去不去西方极乐世界呢?他说:等我完成了任务、子女长大了再去吧 ,任务也完成了、子女也长大了 ,他又说:舍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不想离开这个花花世界,等我人老了,到寿终时再回西方老家吧!那你现在不想走,你就要给去西方极乐世界尽量多积点资粮,可你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和钱、做不到,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布施有财、法、无畏三类,比如:路上有一位大爷拉着一车东西很吃力,你可以帮忙推一把,这样的布施并不难,可你还嫌他脏;又如马路上遇到一个小孩摔倒了,你扶他一下就可以站起来了,但是没有做。再有大家搞利益社会、大众的公益事业,让你去参加,你说我有事很忙,让你好好念佛,你坐不下来。可是有人叫你乱跑搞红火,即使你有天大的事也能不管就去参加。这就是不布施或乱布施。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布施,只是没有搞清楚你为什么要布施?要布施什么?布施给谁?我们布施应有什么样的心态?如果我们布施只为自己积功德,则功不高德不大。佛告诉我们布施时心量要大,不著布施相、不存功德心布施,我们在诵经、念佛、印经、造像的功德回向西方,就是培植我们的心量和福田和往生西方的资粮。实际我们都是阿弥陀佛的子女,为一切众生服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无量、无量劫以前的父母、兄弟、姐妹。如果我们家里有事情让我们去做,我们肯定是不会讲条件要好处的,既然一切众生是我们无量、无量劫以前的父母、兄弟、姐妹,他们有什么困难或者难事需要我们帮助,我们都是应该的,哪里还要什么好处呢?如果有这样的心量,那我们的心就时时刻刻在西方,就和阿弥陀佛相应了,也就具备往生西方的条件了。



我们只要有爱心参与有益于社会、大众的公益事业活动,功德就与有能力的领头人功德是同等的。比如:一个有能力的人,有几万元钱给了几个需要资助的穷苦人,这样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受益,没有多大的带动力。如果大家人人拿出一角一元钱来,献出一片爱心来、力量就更大了。没有一角一元钱,献出一点劳动力,或到处赞叹、宣扬、好人好事的事迹,也是同样的功德,也能为社会和大众服务。所以说没有“能力”的人,只要参与,献出一点爱心来,与有能力的人是同样的功德,因为这样一来能够带动整个社会,大家说有能力的和没有能力的是不是同样的功德。



        我们没有钱,也可以行种种布施。一者,笑脸布施,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二者,言语布施,就是要对别人多说鼓励、安慰、称赞、温柔的话;三者,心施布施,谦让,要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四者,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看他人的长处,以行动去帮助别人;六者,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阿弥陀佛![供大家参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