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当下婚姻调查:婚外情成头号杀手

当下婚姻调查:婚外情成头号杀手

当下婚姻调查:婚外情成头号杀手

  

  2008年的第一场“火”来自一个意外发布的“绯闻事件”,瞬间点燃全民的“八卦”热情。90年代中期至今,据一些地方法院统计,婚外情造成的离婚案件占总数的40%~50%,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达到60%以上。调查公司也说,调查出轨证据是他们的核心业务之一。

  因婚姻不淑而出现的“新名词”

  一夜情:简称ONS(one night stand)或e夜情。本是外来语,但近几年在内地急速蹿红。据统计,中国人发生一夜情的认识途径,有34.6%是通过网络,其中24.4%是通过聊天室。因为并不是人人都经常上网,通过网络可能更容易找到与自己层次接近的人。

  “二奶”和“包二奶”:解放前指夫所纳之妾,后被借用来称呼“傍大款”的年轻女性。“二奶”现象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港台商人来大陆投资而兴起,深圳、东莞、中山、福建沿海等地是二奶最初的发源地。

  由此还发展出“二奶村”(二奶集中的地方)、二奶车(二奶经常购置的车型)等特殊用语,并且有了“包”二奶这个专门的动词。“二奶”还有个雅称叫金丝雀——一种以易于人工饲养和繁殖、羽色美丽多变、鸣声婉转动听而著名的笼鸟。

  “小蜜”:由“小秘”演变而来。小秘,秘书之谓也;小蜜,则是秘书兼情人。相对于“二奶”的养在深闺,小蜜则是公私兼顾。

  有人如此比喻“二奶”“小蜜”和“小姐”的微妙差别:老婆是字画,挂得发了黄也不能换;二奶是年历,每年都得换新鲜;小蜜是月历,三十天的时间足够长了;小姐是日历,过了今天,撕了又是新的开始。

  “MBA”:即married but available(已婚却随处风流)该词在白领上流行广泛,是“红旗不倒,彩旗飘飘”的都市白领版。

  “红颜”:字典上的解释是“美丽的女子”。自古以来,男人把如解语花般美丽而又善解人意的女子称为“红颜知己”。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因而派生出“蓝颜知己”这一称谓。

  有人说,“红颜”和“蓝颜”是比爱情少一点、比友谊多一点的“第三类情感”;但也有人刻薄地说,所谓的红颜和蓝颜,都是爱人的次品。

  “小三”和“史上最牛小三事件”:小三即第三者的蔑称。2007岁尾,“史上最牛小三事件”轰动网络。一名叫“糖果儿”的“小三”在自己博客上谩骂丈夫前妻,激起公愤。网友发挥人肉引擎的强大威力,把“糖果儿”夫妇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和工作单位都一同曝了光,掀起了2007年最为激烈的“讨伐第三者行动”。

  “离婚村”:中国重庆市人和村可能是世界上离婚率最高的地方,根据官方数据,离婚率超过了95%。原来,当地政府在“房屋拆迁补助办法”里规定,离婚夫妻可以用优惠的价格多买一套房子。结果村民一窝蜂赶办离婚,甚至九十多岁的老太婆都被孙女婿背到民政部门假结婚又假离婚。 (本刊记者/黄卫)

  “他不想错过新的感情”

  ——王海鸰看“这一代”的婚姻

  我对婚姻的看法是:婚姻是有责任的,感情不是所向披靡的。我觉得,现在社会的价值观还没有到让人悲哀的程度

  ★ 本刊记者/陈晓

  我在《中国式离婚》里写过,刘东北说:“最好是政府下一道命令,结婚合同就三年。三年好,再续,三年不好,就终止。”我是借边缘人物说的这话,透露出婚姻制度本身的先天不足。可它又是目前男女关系中相对完美的一种。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你选择了,你怎么办?

  “最容易受伤害的还是女性”

  过去离婚相当难,单位开介绍信,做各种调解,离婚了还要受歧视。当年我离婚的时候(90年代初),也算不是很光彩。好在我在文工团,大家对这个事情看得比较开一点,但我都觉得自卑。我最大的障碍是孩子。我会想到我的孩子没有父亲,人家会瞧不起他。而且我将来对他怎么交代。

  我觉得婚姻制度中最容易受伤害的还是女性。男女平等是永远做不到的。古今中外对男女价值的衡量标准都是“男才女貌”。男的随着年龄增长,“才”蒸蒸日上,它会转化成另外的形态:财富,地位;而女性的“貌”是每况愈下。就是说,婚姻制度本身包含一个极大的不平等。

  婚姻是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为了通过确定你的孩子来继承财产。但让一个人结婚后的几十年只爱一个人,很困难,不符合人性。人性是什么——喜新厌旧。这驱动整个人类往前发展。婚姻法为什么要改,其实是看到了这是不人性的。

  我觉得古往今来,婚姻的本质矛盾都差不多。上一代人的低离婚率是建立在婚姻低质量的基础上,是很多外力在起作用。就是说,你打了一辈子,但畏于舆论,畏于组织、前程,畏于孩子,权衡之下,你还是忍着。两个打得一塌糊涂的人,忍着过一辈子。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上一个年代,离婚肯定是弊大于利。我不认为那种婚姻就比现在好。

  “心动的感觉很好”

  婚姻制度并没有变化。从这个角度说,60后生人婚姻中的问题,和其他代人差不多。有一种误解,觉得这一代人开始离婚率高了,就是对婚姻轻率。我觉得每一次离婚都是断筋切肉的疼痛,不是那么轻率,不负责任的。我相信他们结婚时,至少那一瞬间,会觉得爱情是永远的,当爱情没了的时候,是很失落的。我接触的现在40岁左右的人,离婚时都非常痛苦,原来的房子、车都卖掉,说要消除一种不愉快的回忆。对外面强做笑脸,吆喝着“赶快帮我找啊,我现在正闲着呢,我也想尝尝自由的滋味”,可晚上都不敢回家,挨个找朋友在外面混。

  我经常收到这个年龄段的人写来的信,有一个还不到40岁的妻子在信里说“我拿起笔来就泪流满面”。她丈夫过去手机随便放,现在上厕所都得抓着。他发现丈夫有一天一个小时里,和一个固定的人发了30多条短信。后来发现是个25岁的女孩。她就和丈夫谈,丈夫说,是,我不想错过这段感情,心动的感觉很好啊。你看怎么办吧。

  事情说开后,丈夫干脆当她的面打电话发短信。这个妻子找到那女孩谈。那女孩说,我不会破坏你的家庭,我离开这个城市。妻子又担心,女孩走了后,丈夫承不承受得了。

  人在婚姻中的复杂太微妙了。

  “年轻人羡慕以前纯真的感情”

  本质上,各代人的婚姻变化不大,但量变会影响到质的变化——价值观的认同。

  一夫一妻制本身存在先天不足,很容易稍有强调(婚姻中的爱情)就矫枉过正。第三者插足成功了,会说“爱情是不分先后的。”似乎只要沾上爱情的边,你就是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就可以在爱情的大旗下巧**夺。我并不认为爱情比责任,比亲情,友情更高。至少是平等的。爱情只是诸多情感中的一种而已,怎么说它就更高尚了呢?

  我对婚姻的看法,在《大校的女儿》里做了最集中的阐述:婚姻是有责任的,感情不是所向披靡的。有人觉得一段感情“能修成正果就可以”,未见得。有人觉得“没有感情就得离婚”,也未见得。这里面确实有责任的问题。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我觉得他这个论点才是偏颇的。婚姻必须在责任、感情中做一个平衡,不能把爱情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50年代生人)的责任感就强些,以顾及别人、为别人着想为美。现在这被认为是傻。

  《大校的女儿》卖了这么久,依然很受欢迎。很多年轻人说感动、震撼,羡慕那个年代,那种纯真的感情。我有种欣慰的感觉。我觉得,现在社会的价值观还没有到让人悲哀的程度,美好的东西还是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罗雪挥 李楠 黄艾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