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儒家对“谦”的看法

儒家对“谦”的看法

高贵,与其说源自于外在环境的烘托,不如说源自于内在气质的显发。高贵之人,言谈举止,无意之中,都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与受环境影响的一般人不同,高贵之人,能使平凡的环境变得庄严,使庄严的环境富有尊严。
    那么,为什么高贵之人能够做到这些?
    那是因为,高贵的人,内心谦下。谦下的人,并不希望主宰环境,也不希望与环境对立,而只是,与环境和解,从而,与环境融为一体。
    古人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功者,修行之谓也,谦下内心,即名修行;德者,得之异称也,对人有礼,方名为得。若是对己存骄,对人存慢,则无论做何事业,均无半点功德可言。如若知此,怎能不慎?
    然而,慎是慎矣,又怎去修那个谦下?
    通常人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到的,都是外在的境界。如果不特别注意,人们的思想和精力,一天到晚便会在这些外境界上攀缘、分别、比较、取舍。
    在这种状态下,不知不觉中,人内心就会增长很多过失,而自己却毫无觉察。这内心过失之主要者,不过是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生骄慢,因为自己所没拥有的而生怨恨。而这骄慢与怨恨,自然与谦下无关,与高贵无缘。
    所以反过来,常常关照一下自己内心的过失,外在的不平,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与外在的不平比较起来,自己内心不平的程度,往往更显得不可思议的离谱。
非但如此,自己内心的不平,还会成为周围人不平的外在环境,从而给他们带来不适与痛苦。有时他们看似不近情理的反馈,只不过是对我们内心不平的少许回馈罢了。只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还觉得是环境的问题。
    所以心中常存对环境的愧疚,并心存珍惜之情,人就能与环境和解,并自然而然融入环境。
融入环境的人,无我。
    无我的人,谦下。
    谦下的人,高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