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空法师: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七卷

  我们这一学期连今天是二天,下个星期还有一次,所以我把时间全都来讲百法。百法里面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心法,所以我们也用了很多的时间来讨论。实际上时间还是嫌太短,心法里面的精义,还是不能够往深处广泛的来研究,心所法以下都好懂,为什么呢?我们现代的心理学,可以说都研究到了,在心理学范围之内了。唯独八识,在前五识跟意识,心理学上会讨论到,阿赖耶跟末那这是现代心理学所没有能够涉及到的问题,但是阿赖耶可以说是心理学的大根大本,本源没有找到,那么这个学术自然是有问题的。在此地我们跟诸位介绍到的,是以表解为中心,批注它注的很简单,多半都是用比喻,希望诸位自己去看,我们用六个小时的时间,来给诸位介绍表里面所列的,大家看心所有法的表解,就是四十九面的表解。
  

为什么叫做心所有法呢?心就是指八识,是说这些法是八识所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八识的作用,在唯识里面它有三个定义:第一、就是这些法不能够单独生起,一定要依靠心,就好象枝叶花朵一样,它不能单独生,它一定要靠根本,如果没有根,它就不能生,八识就是它的根本,它是依八识所生起的,这是定义里面第一条。第二、它一定与心相应,就是它起来之后,与心相应称之为心所有法,还有与心不相应的,不相应的另外算一类,不包括在这一类,那就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个我们暂时不讨论它,这是专门说它起作用是与心相应的。第三个定义,它必定是系属于心的,心有八个,就看它与哪一个心相应;与哪一个心相应,就系属于那一个心。譬如讲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是八个识统统都有,如果与第八识相应的,它就系属于第八识;与第七识相应的,它就系属于第七识。我们这个本子没有附八识规矩的表解,旧本子上有,八识规矩的表解我们也有单张的,诸位一看就晓得,排列得非常清楚。
  

五十一个心所又分为六类:第一类就是遍行。遍是普遍的意思,所谓普遍,它里头含着有四个意思,第一是说遍一切心,八个心王里面统统都有。第二是遍一切地,这一切地是指三界六道,唯识把三界分成九地,欲界算一地,这个范围很广大,包括了欲界的六层天,当然包括了阿修罗道、人道、三恶道,这整个合起来称为五趣杂居地,这算一地,色界四禅算四地,初禅算一地,二禅算一地,一共四地,四空天也算四地,所以一共合起来叫九地,诸位将来看到经里面讲的九地,就是说的三界,说三界就是九地,遍行心所是遍及九地,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统统都包括在里头,可见得它作用的范围相当广泛,第三它遍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它都能达到,第四它遍三性,唯识里面讲三性就是善性、恶性(就是不善的性),以及无记性、善、恶、无记它都有,由此可知这五个心所,作用确实是广大,遍行简单的介绍到此地。
  

第二讲别境。别就是差别,这个意思是说它是各别缘各别的境界,这个心所它才能够生起来,不像前面五遍行,前面五个心所是同时起作用,不是单独的,所以唯识学家常讲五遍行五个心所,构成了一个念头,而且它的速庠,实在是太快了,五遍行一个一个来观察的时候,不但不是我们的能力能办得到的,恐怕八地菩萨还看得不甚清楚,为什么呢?我们常常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一个生灭就是一个念头,换句话说,一个生灭里面就包括了五遍行,由此可知,五遍行里头每一个心所是一个念头的五分之一,你想想看这个多么微细,就是因为它太微细了,速度太念了,所以阿赖耶变的相分,我们误以为真实,这不能不说没有道理,我们看电影,一秒钟才二十四个生灭,镜头一开一合一个生灭,一秒钟开合二十四次,我们已经就被骗了,被迷惑了,以为那个动作是真的,不晓得它本来是不生不灭,我们就被欺骗了,那么想想看,如果一秒钟二十几万开合,你怎么能够觉察它是虚妄的?所以遍行心所,在说起来一条一条给诸位介绍,它真正起作用,我们很不容易去体会,不要说观察了,连小乘阿罗汉九次第定,都见不到,我们凡夫心思昏昧、散乱,当然是观察不到;不但观察不到,连体会意思都不容易。我们今天在经论里面读到这个问题,晓得有这回事情,这个在心法里面可以说是极深的一层。
  

佛常讲不动地才见到阿赖耶识,换句话说,他才见到五遍行心所的活动,往上去,九地、十地、等觉愈往上就看得愈清楚,八地菩萨才见到遍行心所活动的状况。可是别境则不然了,别境这个念头要粗得多了,它所缘的境界也有四类,第一是讲它所喜欢的境界,这个是不一定的,他所喜欢的境界不一定是善与恶,这是不一定的,譬如好善之人,他所欢喜的是善事,恶人他就喜欢作恶,所以这个所乐之境,我们今天来讲就是欲望,有这个欲望去引导它,这个心所才能够生起来;第二是决定的境界,如果这个境界要是不决定,这个心所也不会生,所以它缘的是决定的境界,第三是曾经习的境界,就是过去有经验,过去曾经学习过,这个学习的意思是很广泛的,第四是所观之境界,这五个心所它各缘的不一样,就是各缘各的境界,不像前面五遍行,它是缘一个共同的境界,五个心所缘共同的境界,这是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各的界限,等我们讨论到的时候,我们再说。
  

第三善心所,一共有十一种,这是归纳起来的数字,如果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讲,那个数字就多了,这是天亲菩萨把它归纳,遍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这十一法的确它的性质属于善良的,也唯有在善心当中,它才能够生起,佛法讲善的标准,必定是教我们得利益,现世得利益,来世还得利益这个才叫善;如果现世得利益,来世不得利益,这个不叫善,这是佛法讲善恶标准与世间一般见解差别就在此地,世间一般见解认为我现在马上得利益,就得好处,这个叫善,后果怎么样他就想不到,尤其讲到来世,他更没有想到长远的利益,佛法里面的善,是长远的利益,只要是这十一个心所,我们要是常常来用它,换句话说,你生生世世得善果,得福报。
  

第四是讲根本烦恼有六法,这六法的性质,就叫做根本烦恼,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它生的,所以它叫根本烦恼,既然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它生的,那么底下讲随烦恼,随烦恼当然是它所生的,为什么叫它为烦恼呢?烦的意思就是扰乱,使人心烦,得不到清净,恼乱有情众生,它这一搅和、一扰乱,果报就苦了,六道轮回可以说就是它制造的,我们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所得苦乐之报,也就是它在主宰的,所以我们对于这些心所,一定要认识清楚,认识了就不受它的害,不认识才会受它的害,认识就是所谓的觉,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就是指烦恼心所,烦恼心所一现前,你要是能够觉察,立刻晓得它了,那么我们就不受它的害。
 

 第五随烦恼有二十类,称做随烦恼,意思就是说它是随根本烦恼而起来的,唯识论里面讲“随根本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分是分别,位是位次,就是一类一类的,位也可以当类讲,就是随根本烦恼分类里头所现的差别,根本烦恼有六类,所以随烦恼那些是属于那一类的?那些是从贪生起来的?那些是从瞋恚生起的?各有各的类别,不相同。等是平等,与那一类烦恼相等,流是流类,所以称之为等流,等流这两个字在佛法,尤其在唯识里面我们会常常看到。
  

最后一条叫不定,不定心所有四种,它与前面五类不相同,前面五类性质属于善的,就是善的,决定不是恶的,恶的决定不是善的,但是这四个心所不定,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要看它现行的境界而定,就是看它现行起作用时来讲。底下说与此相应,这个此就是心王,括孤里头的王是批注,就是与此相应。
 

 百法在此地只是给诸位作一个简略的介绍,希望引起诸位同修对于唯识的爱好,这一次我们《百法明门》六种批注的本子,已交给印刷厂印了,这六种批注,可以称得上权威的批注,都是好注,大概这个月可以印出来。因为我们大专讲座用这个作教材,实际上这个教材没有办法照着讲,照这个讲的话,一年也讲不完,提供诸位作参考,讲座里面我们介绍的还是用这个表解,详细的都在这个本子里面,我们现在继续看底下的表解,第五十页,诸位看遍行。
  

遍行心所有五,就是触、作意、受、想、思,下面有简单的批注,这个批注都是百法明门论窥基大师所解释的,他解释的多,此地只是摘录一、二句最重要的,给我们作说明,我们初学的要记,就是这个东西一定要把它记住,你记表解里的注就好,简单明了,五遍行的名称:触、作意、受、想、思就是这五类,首先跟诸位说明,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它排列的顺序很重要,因为顺序是不能够颠倒的,所以诸位要是记诵百法,顺序不能颠倒,它是有层次的,瑜伽师地论里头的顺序是作意在前,是作意、触、受、想、思,可是在唯识论里面是触在前面,那我们讲这个顺序不能颠倒,而《瑜伽师地论》与《唯识论》在五十一心所第一个心所,这里头我们就看到排列的方式不一样,这个是有道理的,并不是它疏忽了,把它颠倒了,不是的。因为《瑜伽师地论》是菩萨教化二乘圣者,所以作意摆在第一位,那是对阿罗汉、辟支佛对那些人讲的;而《唯识论》是对凡夫讲的,所以对凡夫讲的第一个是触。二乘圣者他已经不触了,不触怎么办?不触就要劝他作意,作意的时候,后面才有触;所以排列的顺序不一样,是因为教学的对象不相同,摄机不一样,是这样的情形。到以后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看《唯识论》,看到这个顺序不一样,就不至于怀疑,晓得它教学的对象不一样,触怎么解释呢?“由根境识三和所生”,根是根身,像眼耳鼻舌身五根,境是境界,眼根所对的境界是色尘,耳根所对的境界是声尘,有根有境还要有识,像我们在《楞严经》里面最近所念到的十八界,根尘识这三种和合所产生的结果就叫做触,触是三者和合所产生的结果,换句话说,触就是接触,所以这个触不是触尘,触尘单是身根所对的叫触尘,这个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但是六根,它这个连阿赖耶也相应,末那、阿赖耶里头都有,简单讲就是接触境界,境界初接触的时候,这一接触立刻底下一个心所就起来了,所以它是连带作用,刚才讲速度非常之快,那么这就有作意。
  

作意是“引心趣境”,引是引导,前面根尘识三和所产生的结果,这个是触心所起来了,如果单有触要是没有作意,诸位想一想那里会成一念呢?不能成一念。所以立刻就有作意,立刻就有作意的心所起现行,这个作意我们可以说就是攀缘。但是这个攀缘要看在哪一个心王上,如果在第七、第八识极其微细,第八识是极微微细,第七识是极单纯,七是什么呢?只攀缘第八识见分的一分,所以它是极其单纯。要是在第六识跟前五识的现象,比较上粗显,虽然粗显,也不是我们容易觉察得到。
  

第三个是受,第四个是想。在五蕴里面,诸位要记住,就是将受、想这二个心所,建立成单独的两蕴,色、受、想、行、识,色蕴、受蕴就是此地的受心所,想蕴就是此地的想心所,行蕴是除了这两个心所之外,其余四十九个统统包括在行蕴里头,所以行蕴包含的范围很广大,不但是相应的四十九个包括在里面,不相应的二十四个心所也包括在里头,所以行蕴它摄的心所最多。受是“领纳顺违俱非境”,所以受就是领受,也就是我们讲的感受。感受的境界可以分为二类,顺境:就是顺我们的心意,能够令我们生欢喜,生乐受。“违”是违背了我们的意思,能令我们得到苦的感受。“俱非”是没有苦乐;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无记性,说不上苦乐的境界,这个感受是没有像苦乐那样的明显,所以它在造业的力量也薄弱,不太容易感受到果报。
  

有了作意它才有受,有受它里头就有想,想蕴是“于境取像”,实在讲这个取像,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分别?因为别境才分别,但是“想”它也是有分别的,这个分别太微细了,极细的分别,我们常讲心性分别:于境取像,到思这才构成一念,“令心造作”,思是什么呢?思是有了界限,诸位想想看,这个想,想里头还没有界限,所以批注“于境取像”,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们看想中国文字,就会令我们联想到,古圣先贤创造文字的时候,佛法并没有到中国来,虽然在历史上传说的记载,佛出生的时候,就照我们中国古时候的记载来说,是周朝昭王二十四年,算到今天三千多年,照外国的记载,现在他们算佛历才二千五百多年,就照中国来算,是周昭王的时候,我们中国在那个时候已经有文字了,而且我们的文化水准世相当之高了。从造字上你看“想”这个字,想在六书里面讲是会意,底下一个心,心里头有一个相,这是想,心里面有个相,这个相里头并没有分别,没有起分别,只是心里头有个相而已,所以与佛法这个心所:于境取相的意思,可以说是完全相符合,所以我们常讲思想,思是思,想是想,实在讲是两桩事情,思是有造作,想没有造作,想只是取相而已,没有造作,这个“思”是心里有了界限,有分别了,你看它上面是个“田”,那个“田”就是界限,就划了界限了。想里头没有划界限,只是有相,但是相里头还没有分别,到思这就有了分别,有了善恶、好丑这些分别,到有分别,批注上说“令心造作”,造作作的什么?造作的是业。所以到这个地方才能讲构成了一念,一念我们讲就是一个生灭,也就是造的有业了,如果我要是能够觉察在五遍行里面,我们到受或者到想为止,换句话说,你就不造业,微细的末那与阿赖识,真的我们不能觉察,甚至于我们连体会都体会不到,就是它的行相太微细了;但是前六识的五遍行,我们如果心比较清净一点,可以体会得到,我们眼见色、耳闻声,这个境界比较粗显,我们第六意识在打妄想,也能够体会得到,如果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止于相,不在相里面起分别,给诸位说,我们与这些大菩萨起的作用,实在讲是无二无别,在境界里面离了分别心,没有分别当然就没有执着,执着是因分别以后才坚固的执取,所以没有分别就不面有执着,这就不造业,遍行就简单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再看底下一条别境。此地批注是:“别境五心所与各心王相应时”,底下是举的例子,诸位自己去看,我们还是看表解,诸位看第五十一面,别境简单的说,就是造作了,我们一般讲造业了,业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善业,一类是恶业,不管你造善,造恶,总而言之,你离不开别境这五类的心所,除了善恶之外,譬如我们现在学佛,特别是念佛,修的是净业,净业也是五别境在造的,所以净业还是它造的,由此可知,善恶染净都离不开它,这五个心所,刚才给诸位说了,它各有各的境界,虽然它也是造作的一桩事情,是一个事情,可是一个事情里头,各有各的境界,好象一个机关里面有五个职员,五个职员是共同来作一桩事情,但是它各人有各人的职守,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范围,但是它是起联合作用的,譬如像军事上作战,现在讲的陆海空联合作战,但是陆军是陆军,空军是空军,它各有各的范围,但是作战时它能够配合起来,作一个整体战,这五个各有各的范围,但是造业的时候,它是总体的,它是联合的,它与前面五遍行性质不相同,五遍行虽然是五个人,但是它的工作性质完全是一样的,并不是一个一个分开的,所以它叫遍行心所,这个它每一个人是分开的,所以各有各的境界,名称是“欲、胜解、念、定、慧”。这个顺序也是不能颠倒的,好象办事的程序一样,它是有一定程底的。
  

第一个是欲,刚才讲了,这个欲就是欲望,“缘所乐境起希望”,这个乐是爱好,这个境界是它喜欢的,因此不一定是善、恶、无记,对这个境界它有了希望,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攀缘心,有了这个欲望,可见得这个独立的一个境界。
  

第二个心所叫胜解,胜是殊胜,解是理解,“缘决定境印持之”,境界它明了,所以在这个境界里头下了决心,而且这个决心它能够修持住,印就是印可,持是保持,这个就叫做胜解。
  

第三叫念,此地的念定慧,不是五根、五力里头的念定慧,名字是一样,意思完全不相同,叫根五力里面的念定慧,名字是一样,意思完全不相同,五根五力里面的念定慧,那必定修行人才有,不是修行人没有,而这个念定慧是一切人统统都有,一切众生每个人都有,他要是没有,他就不造业了,所以名词是一样,意义不相同。念是“缘曾习境令心明记”,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经验,过去所经历的记得很清楚,不会忘记,就叫做念;以今天来讲,就是我们所谓的经验。经验愈丰富的,他造业的力量就愈大。
  

定就是讲专心,“缘专一境令心不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专心,不管作什么事情,你用心要是专,这个事情就很容易成就。慧是“缘所观境而起拣择”,就是它在境界里选择,为了要达成它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欲望,它在手段、方法上有所选择,它能够选择,那么这个就是它的慧,如果我们将别境心所,这个造作是造一桩善事的话,譬如说别人有了苦难,它发了慈悲心,要去帮助别人,这是欲心所,它有了这个希望,想去帮助别人,对于别人的苦难他确实理解,知道得很清楚,这就是他的胜解;想想过去也曾经帮过别人,这个就是他有经验,或者他自己虽然没有帮过别人,他看到别人作过这些慈善事业,吸取他人的经验,这也是念,从过去的经验当中或者从别人的经验当中,他专心去作这个专心就是定。
  

至于用什么方式去作?用什么方法去作,他在里面考虑,在里面选择,这就是慧。这是我们讲作一桩善事,造作时是有这些层次、有这些心里,如果要是作恶,同样的这五个心所一个都少不了,譬如作小偷对人家的财物起了贪心,他要希望得到,可见得他也有欲心所,他对于这个财物很肯定,认为这个对自己有决定的好处,有一定的利益,一点都不怀疑,这就是他的胜解,或者过去也曾经作过这个事情,是有前科的,或者看到别人作,他吸取这个经验,这个是他的念,去抢劫,去偷盗也都要专心,不专心你也偷不到东西,所用的手、方法这就是慧,所以你想想看作恶、作善都离不开别境的五心所,我们修行,无论是在行门或是解门,同样的也离不开别境的五心所,我们今天研究唯识,对于佛法这一门的学问,很爱好,能够发生兴趣,这就是欲心所,我们希望能够理解它,希望能够获得,对于唯识的教义,能够肯定的相信它,这是胜解,所以说同样的须要这五心所,乃至于念佛,我们希望得一心不乱,希望在来世我们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别境心所依旧是不能离开,所以,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这五个心所,这五个心所我们要是善于利用,则能成就一切善法,不善运用,那就会成就一切不善法,至于善与不善,是下面心所里面所说的标准。
  

诸位请看善十一法,刚才说过,这十一善法的性质,是善而无恶,它是与造恶完全相违背的,实实在在是善,第一个叫信,这个信底下就要加以解释了,这是善心所的信,譬如作小偷的,他相信自己今天一定能偷到东西,这不是这个信,这个信里头不包括你有信心能够作恶,你能够得到恶的成就,这不是这个信,所以这个信它有定义的。“于实德能,深忍乐欲”,这是善心所里面的信心所,实是讲真实,真实是说什么呢?是讲的本性,纵然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读论语,大家相信孔子与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消息,在野史所记载的,最早也是周朝未年的时候,秦汉之际佛法传说有到中国来,但是没有被人注意到,真正注意到也就是国家派使节去求法的,是在汉明帝的时候,以前当然有可能有些到中国来的,没有受到尊重,没有受到注意,当然对中国文化不产生任何影响,可是孔子在论语里面,曾经跟我们说过,讲到性本善,孔子讲的还不是性善,他讲的是“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夫子说的。主张性善的是孟子,主张性恶的是荀子,他们讲的都有道理,圣人的境界那确实是不一样。性相近,跟佛说法就很相似,佛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性相近。无所谓善恶,性是一样的。贤人就要降一等了,不是从第一义而是从第二义者,从第二义看,性本与十一善心所就相应,为什么呢?这十一个善心所也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与生俱来的,那么讲性本恶也有根据,为什么呢?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就是六个根本烦恼心所与二十个随烦恼也是与生俱来的,不能说它没有道理,也有道理;所以你仔细去研究都能够讲得通,都能够言之成理。所以《三字经》里面讲:“人之初,性本性”,你能够相信,这个性是相接近的,本来是善的,这个是真实的,这个是“实”,这个是德。相信我们能够成圣成贤,这个是“能”。
  

所以对于真实之法,对于德能,深不是浅,忍就是认可,就是同意,实德能这三者,是真实的,是我们可以证得的,这叫做信心,所以这个信是通凡也通圣,世间要想作一个贤圣君子,他所凭借的就是这个信心,他要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圣成贤成君子,或者是不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善人,换句话说,他善心所第一个他信心失去了,我们今天所讲的自信心,人要是把自信心失去掉了,当然一切善法不会成就,为什么呢?他自己不相信自己,所以这个是在三界之内成就一切善法,首先你要有信心,佛法里面常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世间善法第一个是讲信心,出世间的善法,第一条还是讲信心,你看《华严经》的四科,第一个就是信,信、解、行、证。你不相信你自己能作佛,那你决定不能作佛;不相信自己能往生,当然往生不了,所以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不是凭空建立的,是有理论依据的,世间有世间的理论,所谓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圣人,他能作得到,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要相信自己。
  

大经里面,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要我们有信心,必定能够作佛,因为你本来是佛,现在不是佛了,可见得是丧失了信心,所以我们不能成就,那么再说佛法里面唯识确实是相当艰难的一门学问,古人也曾经劝告我们,虽然是很难,但是值得学,为什么值得学呢?因为这门学问通了,世出世间法都通了,难是难一点,还是值得,能不能学会呢?那就在你自己的信心了,你果然具足了前面别境五心所,加上你的信心,那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东西要专心,要有耐心,不怕艰苦,你才会有成就,这问学问从百法入门,必修的课程有五蕴论、有观所缘缘论、有二十颂、有三十颂、有成唯识论、有瑜伽师地论、有解深密经,我们讲六经十一论,这几样是最重要的,所以诸位要是专修唯识,你就可以从这几部论,经是大经,取解深密经,取这一种,但是你要想修学,要克期取证,就是自己要订下一个进度表,或是三年、或是四年,一定要把这些经论学完,四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专攻唯识的话,就是我刚才给诸位说的这几种书,就足够你四年去读;而且你还要专心、专攻,一个人去学,所谓是孤陋寡闻,很苦。所以修学是离不开师友,老师,指导我们的人,同学,必须一天到晚互相切磋琢磨,在一块研究讨论,这是一门大学门。
  

所以将来有这个机缘,同学们真正对这个学问有爱好,能够结合三、五个同志,人多了当然更好,但是不容易,很不容易得到,有个三、五个人在一块用上三、四年的时间来专攻,经里面是以《解深密经》为根本,这是唯识的根本经;论里面是《瑜伽师地论》。要想专攻唯识,要是不专攻《瑜伽师地论》,那是不行的。但是你要攻《瑜伽师地论》,先要以《成唯识论》作基础,所以在课程方面,是以第一个阶段,就是以《成唯识论》为主,包括《百法》、《五蕴论》、《观所缘缘论》、《二十颂》、《三十颂》、《成唯识论》,这得要两年,得两年的时间来专攻,包括《成唯识论》的窥基大师的《疏记》。
  

第二个阶要就是以《瑜伽师地论》与《解深密经》这两部为主。至少也要两年的时间专攻,一天至少要用八个钟点的时间,一天要有八小时的课程,四年毕业,这样在唯识上确确实实奠定了深固的基础。这是唯识宗或者,我们今天讲唯识学系必修的课程,有价值。能够花上四年的时间,以后无论研究大乘佛法任何一个宗派,那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在这个地方花上四年的时间,值得!不是不值得。
  

那么诸位想一想,你要是专攻来作研究,护法,这就是你的福报、你的因缘。今天要是在学校里面,学校没有这个课程,纵有这个课程,没有这么专,这个东西要专攻,不专攻不行!所以说提供修学的环境,四年当中让你作学生,能够把一切世俗的事情都放下,这是很大很大的福报。如果一旦有这个机缘,这个机缘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佛法里常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自己要善于把握,轻易放过,以后想再得到这个机会,不容易了,我们图书馆这个环境,所苦的就是没有宿舍,专攻,确确实实要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呢?一天到晚要在一块研究讨论,虽然书不多,它有相当的深度,要很勤奋的去研究,四年才能够达成目标。我们图书馆在设备上来说,大至上可以提供五、六个人作研究工作,这设备是够的,我们目前有五部藏经,这个典籍大致上还可以供给五、六个人用的时候,是不会有问题的,要的就是要专心。这是善心所可以说是根本的一个心所,就是我们一定要建立自己坚强的信心,自信心。
  

第二个是惭,第三个是愧,惭愧这两个心所是善心所。什么叫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这两个心所,就是我们世俗人讲的良心,心良,良是善良,善良的心,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致良知,也就是特别要发挥这两个心所,惭是自发力,就是我们自己的良知良能,他的作用就能够,崇是崇尚,重是尊重,能够崇尚,能够尊重贤人善事,对于贤人善事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这个叫惭。所以这个是自发力,自发的叫惭,愧就不是自发的,但是它的作用,与这个是一样的,可是它是受外面力重而发的心,“依世间力,羞耻过恶”,世间是什么?舆论,我要是作了不好的事情,别人会指责我,为了怕别人的指责,自己压制自己,不敢为非作歹,这个叫愧,也就是说愧对别人。由此可知,这个愧心所不及惭心所,惭心所是以自发力,并不是受外面力量影响的,愧心所是受外面力量影响的,但是它不敢作恶,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它是属于善心所,这两个心所能够教我们成就一切善法,精进不懈,所以佛法里头很推崇这两个心所。
 

 你看看印光老法师,这可以说是我们近代的大贤,净土宗近一代的祖师,他老人家自称,称“惭愧僧”,我们在《文钞》里头常常看到的“惭愧学人”。换句话说,他这个是示现的,也就是教给我们,今日之下修行人,能够常常以这两个心所现行,就好了。在净业里面,我们求个功夫成片,带业往生就能作得到,如果这两心所要是失掉了,那个麻烦可就大了,那就是烦恼心所里头无惭、无惭,无惭是什么?没有良心,今天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学派,就是提倡无惭、无愧,我都看到书摊上有叫厚黑学,那就是无惭、无愧一派,脸皮要厚、心要黑,换句话说,这种人就是无恶不作,他自己没有天良,也不怕别人责备,作了坏事情,报纸上注销来了,你看,我出名了,报纸上今天登我了,你看那个皮多厚,良心多黑,他以为他在社会上能占到便宜,实在讲果报在三途。不堪设想,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要警觉到的,知道那是邪知邪见,绝对不会有好结果。
  

我们接着看,下面无贪、无瞋、无痴,这三条也叫做三善根,佛法里面常说的善根,善根就是指这个三条,那么这个是讲世间法;一切善法都是三善根所生的,出世间的善法,是从精进所生的,所以出世间的善报,就是三善根加上精进,因为出世间法,如果不精进就不能成就,也可以说出世间法的善报,只有一条,就是精进,诸位要是读欧阳大师内学训示,他老人家就是这样说法的,贪、瞋、痴就是三毒烦恼,是根本烦恼前面的三条,此地是将贪、瞋、痴翻过来,无贪、无瞋、无痴,意思是什么呢?“于三有及造成三有之具无着。”三有,三是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是指果报,就是三界的果报,“及造成三有之具”,就是三界果报的业因,换句话说,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了对于三界的果报以及三界的业因,都不贪着,这个叫无贪。
  

那我们可以说,三界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泛,三恶道业因就是贪瞋痴,不但贪瞋痴要舍掉,人道的业因是五戒,我们中国儒家所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人道的业因,得人间富贵果报,天道的业因,欲界天是十善,我们常讲十善业道,色界、无色界是四禅八定再加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个就是三有之具,能够造三界的果报,那么也许有人要问了,三恶道的因与果,我们是要离开它,这是对的;五戒、十善,佛常常说,那我们应当要执着,为什么也不可以执着呢?诸位要晓得,五戒、十善在佛法里面讲是根本法,正所谓如果我们做人都做不好,你要想成佛、成菩萨那就没指望了,佛法是建立在人天基础上,所以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因此善人好人是学佛的根本,我们应当要修,虽要修,不要执着,我们对于人天的善因,人天的善果,可以修,可以享受,不能执着,一执着这个里面就生烦恼了,不执着没有烦恼,所以你不执着,真正没有贪心,以无贪心去修善,以无贪心去接受善的果报,这个虽然在修因证果上来讲,心地是清凉自在,这叫真善。
  

那么看看这个世间,确实有不少人在修因,在行善的,也有许许多多人,今天在享受果报的。但是你仔细去观察一下,修善因的人他有烦恼,天天在做好事,他烦恼不断;在享福的人,今天社会上有崇高地位的,有许多财富的,他也是烦恼离不开,所谓是富贵而不乐,这个原因在哪个地方呢?就是因为他的三善根没有现前,他对于他的修因、果报都执着,在这里头取相执着,我们不能说他修的不是善法,不能说他得的不是善果,果报不清净,虽善而不纯,这是我们应当要留意的。
  

这一次我们的佛学讲座,可以说你们同学们都有很大的福报,有许多善心的人发心,教材都是新印的,都是我们很慎重的去选择,选择好的教材,有些印出来了,有些还在印刷厂,这个月底统统会印好,譬如说唯识,这一次印的是这份教材,以及诸位现在看的《唯识易简》,我们是用这两种。课堂因为时间少,只有十几个小时,就与我们此地一样,用表解简介为中心,书都送给诸位作参考资料,心经我们选择的是泰国陈克文居士所批注的般若心经,他这个注子注得相当之好,他是以大般若经来批注心经,很难得的一个好注子,是近代人注的,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很浅显,所以这个注子相当之好。前面有台中李老居士一篇序文,特别给我们介绍,所以这一次我们选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已经印出来了,同时侨仁这边的讲座,你们同学们很发心,要我来讲《了凡四训》,所以《了凡四训》的本子也印出来了,印出的这个本子,是你们同学们自己发心,拿钱出来印的,今天在道场也给诸位结缘,你们每一个人可以先带一本回去看。侨仁里面我们担任是三门课,一门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图书馆有这个经本。另外就是《心经》,有六个小时,也是简单的介绍,好在都有很好的参考书。还有一门就是《了凡四训》,我是担任这三个科目。《了凡四训》里面所给我们说明的理论与修学方法,以及所得的果报,确实着重在无贪、无瞋、无痴,你看人家这三善根如何来修学,如何将这三善根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他所获得的是什么样的果报。我们俗话说改造命运,创造新的命运,命运是决定在我们自己掌握之中,不操纵在他人,鬼神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佛菩萨也不能主宰我们自己的命运,自己命运是自己主宰的,既然是自己主宰,当然自己可以改造,这个是毫无问题的,《了凡四训》提供我们一个榜样,提供我们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是我们可以效法的。这是三善根的第一条。
  

第二讲无瞋,瞋是瞋恚,前面的贪欲是对顺境来说的,这一条是对逆境来讲的,换句话说,不顺自己心意,我们往往在这个境界生瞋恚心,这个也是根本烦恼,“于三苦及能生三苦之具无恚”,这是瞋恚心,三苦在佛学概要里头介绍过,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把三界之苦全都包括了,我们欲界这三种苦都有,苦太多了,苦不堪言,苦果是我们现在受的,苦因就是恶业,就是现在所造的,下面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那就是苦因,就是三苦之具,三界里面所受的苦报,那就是苦果,色界四禅虽然没有苦苦,它是坏苦、有行苦,纵然到无色界四空天,我们所谓是精神的世界,它连身体也不要了,身体都不要了,坏苦没有了,虽然没有坏苦,但是它有行苦,所以佛说“三界通苦”、“三界火宅”,意思也就是这样子,称为三界火宅。
  

我们对于这些苦与果报、对于苦的因,不生瞋恚心,特别是见到别人在造作,我们更不应该生瞋恚心。聪明人他晓得别人在造苦因受苦报,与自己不相干!如果是看到别人在造苦因,自己瞋恚心动了,那么自己造业了,这个真正是无妄之灾,自作自受。尤其更甚的,譬如说看电影、看电视、看小说,看到自己心里不如意的时候,瞋恚心生起来,这个叫冤枉!外面境界完全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根本没有这个事情,你看了之后,自己感情不能压制、不能够控制,在境界里起了贪瞋痴慢,这不叫冤枉吗?自己在造罪业,后来自己还是要遭受苦报。
  

所以诸位要晓得,编写小说的人,编写剧本的人,以及那些导演、演员,在佛法里面讲,都是属于绮语。你看看十恶业里面:绮语,绮语什么呢?花言巧语!编的那些言辞很美,教人在这里面起心动念,起贪瞋痴,用这个方法来诱起一切众生的贪瞋痴,起这个念,所以果报都不好。可是在今天讲,我们世间来说,赚钱他是第一,他收入的财富,比各行各业,都要来得多、来得容易、来得快,现前得的利益多!但是你想想那个果报,就太可怕了,你教多少人起心动念,起贪瞋的念头?这个罪业就不得了,所以口业,我们讲妄语、两舌、恶口,这三项加起来,都敌不过绮语的罪业,绮语的罪业,非常非常之重,实在是太可怕了。如果诸位稍稍留意一下,你就能看得到花报就不好。你看多少国内国外有名的电影明星,都是很年轻死,死的都不好,都是自杀之类,这结果都不好。花报不好,果报更有他受的了。愈是成名的电影明星,愈是容易引起人贪瞋痴的恶念,他造的业愈重,他堕落的也越惨烈,这是不学佛的人不晓得,学佛的人很容易能够看得出来。因此,口业里头,绮语决定做不得,我们自己活再艰苦,也不能用这个方法来取利。
  

三善根最后一条就是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不惑”,就是世间一切人情事理,明了、能够明白,能够理解,而不为境界所迷惑,这就叫无痴,痴是属于根本无明的一分,诸位想想,他要是果然不被境界所迷惑,他在境界里头就不会起心动念,换句话说,凡是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了,总是先迷惑,然后在顺境里面才贪着,在逆境里面才瞋恚,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贪瞋痴,前面两种贪瞋是粗惑,愚痴是细惑,很难断,贪瞋断的是事,有定就可以断了,可是破愚痴一定要开智能,惟有智能才能破无明,痴这个烦恼,如果我们要是能够除去少分,对于一切事,就能够明达,要是把它除尽了,世出世间一切理就现前了,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法,如果有一点点私心、我执,就障碍了你的三善根,所以我们要修三善根,必须要将我执总得要淡几分!能淡一分,就能得一分的三善根,能淡二分,就有二分的三善根,在佛法里面,此地是讲世间法,佛法里面修三根的方法,就是六度里面的布施对治贪的,就是无贪的增长,忍辱就是无瞋的增长,般若就是无痴的增长,所以在世间法里面,是讲无贪、无瞋、无痴,在出世间法里面是布施、忍辱、般若。诸位如果要是明了无贪、无瞋、无痴是世间,三善根,那么你就晓得出世间一切善法从那里修呢?要从布施、忍辱、般若,无怪乎佛在金刚般若会上,特别强调布施、忍辱,布施、忍辱这两个法门,可以说把菩萨地所有法门,统统都包含了,所以这个就是菩萨法里面的根本法。
  

再看底下一条,勤,“谓精进,能勇于修善断恶”。这个勤是有一定的定义,就是修善断恶,这个是善心所里面的勤心所,孔老夫子有两句话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因此小善小恶,我们特别要留意,不可以因为善事太少了,作它没有意思,不可以,为什么呢?积小善就成大善,不能因为这个恶是小恶,这个无所谓,可是积小恶就成大恶,所以古圣先贤教诫初学,无不是从防微杜渐上用功夫,那就是说从小恶上下手,再小的恶,我们都要警觉,不作;注意到,大善大恶那更不必说了,小恶不作,大恶决定不会作,小善肯为,那大善他一定是尽力去修学,这个叫勤,也就是勇于修善断恶。善恶的标准,简单的说,凡是利益于自己的皆是恶,凡是利益于他人的都是善,这个是简单的讲,真正想修善行的,要记住这两句话,我们起心动念都能够替一切众生设想,不要去想自己,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个是善行,如果处处都把自己利益摆在第一位,而后再想到别人,这是不善,纵然修善,这善里头已经有夹杂了,已经不圆满了,这个善行,了凡四训里面给我们的讲的,有纯、有杂、有圆、有偏,这就说得很多,有人修善,很纯!有人修善,善里头杂的有恶的念头,杂的有不善,不纯,有大有小,不一样。这些地方,我们要能够善于辨别,使我们修善,能够修到纯善,修到圆满究竟的善法,果报一定是相应的。所以诸位能够信得够,当然你就可以修了。
  

《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对我学佛贡献非常之大。我民国四十二年刚刚学佛,读这个小册子,我很受感动,我深深的相信它,所以才能够放下,相信它里面说的真理:一饮一酌莫非前定。才有胆子放下!世间人所以不敢放下,晓得是好,但是不敢做。原因在那里呢?不敢相信。譬如说财物,我今天把财物统统舍掉了,那明天吃饭怎么办?我明天生活怎么办?有这个顾虑,所以这个信心不容易建立,你真正明了这个道理、相信这个道理了,我今天统统舍尽了,到了明天自然有,而且比今天还要丰富,这是一定的道理,为什么呢?你的因殊胜,你的果报自然就殊胜。我们天天在这里修因,你顾虑果报干什么呢?世间人天天念着果报,不敢把果报舍弃,所以在修因上他就不圆满,也就没有那么单纯了,因为他的果报他不能够舍弃,不能把这个果报再变作修因的基础,这一开也是相当不容易突破的,突破了命运就转过来了,所以你要改造命运关键就在此地,就是你能不能真正相信这个道理,相信这个道理,你才会勇猛精进没有任何顾虑了,全心全力的去修善。
  

底下这个心所叫轻安。“调畅身心,堪任有为。”调,我们常讲的调伏,调就是调和的意思,伏是降伏,身心不调,身心呈现不健康的状态;诸位晓得,身心不健康,作什么事情都有障碍,无论世出世间法,你要想把它作好,首先要得到的条件!就是身心健康,轻安也就是身心健康,畅是舒畅,这个是健康的形象,堪任有为,有为就是事业,世出世间的事业,你就可以担当,换句话说,轻安之所以不能够现前,这是有障碍,就是这个善心所不能现前,有障碍,什么障碍呢?我们常讲的业障重,业障重,这个心所就不会现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业障消除了,轻安心所就现前。有为在佛门里面来讲,特别是指的教化众生,诸佛菩萨在九法界随类现身,这就是有为法,在我们世间法常讲的化民成俗,这个是世间圣贤的有为,在佛法里面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入佛知见,这是佛法的有为,所以要从事这种有为法,必须要消除业障,使我们轻安的心所,能够现前,才能够担当自行化他的事业。
  

第九个心所是不放逸,小注里头说:“由前精进三根,能防恶修善。”放逸是烦恼,到底下随烦恼里面会讲到,所以不放逸是善心所,那我们先得简单明了什么叫放逸?虽然底下还会讲到,因为你懂得什么叫放逸,放逸反过来就是不放逸,放逸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马马虎虎、随随便便,作什么事情不认真、不负责,那什么事情很难成就,不放逸就是对于事情,他能认真的作、能负责的侣,所以他会有成就,由此可知,绝大多数的人学佛不能成就,我们常讲,他的病懈怠放逸,确实如此!不放逸这个心所是从前面来的,它的体就是三善根与勤,精进就是勤,不贪、不瞋、不痴、精进,所起的作用就叫做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这个心所的体,就是三善根加上勤,它是从这个分位里头变现出来的,也就是它起的作用,它的作用能防恶修善,防止作恶,帮助你修善。我们世间法常谦,所谓精神集中,我们能够将精神集中在一处,真是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俗说所谓的只要功夫精,铁杵磨成针,这个力量就是不放逸,如果我们能够有这样的学习精神与态度,唯识学纵然艰难,四年的时间可以毕业,如果你要是懈怠放逸,那就不行,不要说四年,四十年也不能成就,四十年不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可见得是全靠不放逸的心所,使我们在限定期限之内,能够将我们的学业完成,这个学业的完成,也就是将来我们修学的基础。
  

我们常讲学佛的根基不稳固,实在讲,今天无论在那一宗那一派,十大宗里头,无论那一宗,都没有奠定坚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学佛之不能成就,是有道理的,我们看看古人,看看高僧传,看看这些语录,为什么人家好象学了没有几年,就有成就,就有结果了,开悟的开悟了,证果的证果了,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真是连个消息都没有,这道理在那里呢?就是我们那一样学问都没有根底,亏吃在这个地方,世间成就大事业的人,你们去问问他,他都有基础,他要是没有基础,他不能成就,世法都如此,何况是佛法呢?所以我们要重视学术的根基,千万不可以疏忽,这个根基三、四年是可以完成的,所以一定要想尽方法,要吃苦头,这三、四年的时间,要把一切外缘统统放下,完全像作学生一样,那么外缘放下就要吃苦,又要享受、又要想学问坚固,这是很难兼得的,不容易得到的,所以一定要吃苦头,要把生活水准降低,专心在道学上,用上四、五年的功夫,佛门里面常讲五年学戒,打基础,最低限度也要来个五年!诸位像现在大学里面,实际上说,大学念到博士班还是基础,还是奠定基础,这是我们应当要留意的,现在佛门里面也设的很多像小型的研究班,主要也就是提供诸位这样的机会,我们图书馆也有这个意思来办,也愿意提供大家这么一个机会让大家好专心用几年功夫,在佛法根本的学问上奠定基础,以后对于自己的修学,对于弘法利生,才能够像古圣先贤一样的效果,同样的有深远的影响力,否则的话是做不到的。

TOP

第八卷

  这个善十一,看表解里面“行舍”这一条,上一次讲到不放逸,现在我们接着讲行舍,什么叫行舍?实际上这是两个意思,行就是行业,我们今天讲行为、造作,舍就是不着相,可见得这是相当的功夫,舍的意思,也就是平常讲的放得下,这个主要说的是第七识,因为在五蕴里面,行就是指的第七识,受想行识。“由前精进三根”,它与不放逸,体相是相同的,体是相同的,不放逸的体是精进不根,这三根诸位要记住,就是前面讲的无贪、无瞋、无痴,这个三善根,精进就是勤,是以这四个为它的体。
  

“令心平等正直”,这是善法,心在境界里头这是不能不造业,凡夫所造的是善、恶、无记,但是你所造作,你要是不能够从心地放下,那么你就决定与烦恼相应,所以这个里头有取舍得失,就会有这些东西,虽然造作,造作之后,能放得下,这个放得下,就是佛法里讲的不着相,不着相,心才能够平等正直,那么这个平等正直是不是菩提心里面所讲的平等正直呢?给诸位说是的,菩提心是无漏法,换句话说,必须要我执破了之后,这个行舍才是与菩提心相应,那就是菩提心,我执要是没有破,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这个人他对一切事看得很淡,虽然作事情很积极,但是什么事情看得淡,能提得起,能放得下,这个就是行舍,所以它是世间的善法。特别显示在诸天,像色界、无色界天,他们修学的是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我们用这四个字来解释行舍,慈悲喜是行,虽然他修慈悲喜,他能放得下,他不着相,这个就是人家高明的地方,所以是三界之内的圣人;用慈悲喜舍来看行舍这个善心所,就非常的明显,也很容易懂得。
  

善法最后一条是不害。“悲愍有情,不为损恼。”佛法里面常讲,慈的定义就是没有瞋恨,一个人到没有瞋恚心了,怎么不顺的境界,逆境里头不生一点瞋恚心,这是慈;悲就是不害,前面讲的平等正直,平等正直的表现,就是不害,这个注注得好!虽然很简单,对于一切众生,不为损恼,损是叫他损失,就是讲伤害,伤害到别人,恼是什么呢?叫他心里不高兴、生烦恼,所以我们真正要想修善,作世间善人,在佛法,善人的标准就是这十一条,具足这十一条,在佛法里面就称得上人天的善人,决定不落三恶道,这个在人天里面有殊胜的果报,所以经上常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叫众生起了烦恼了,心里不高兴了,这还算什么菩萨呢?世间善法都没有了,有漏的善法都没有了,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提高警觉。
  

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家那个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不善,我们对于一切众生还有烦恼的这种行为,还有这个念头,那与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能相应呢?我们再想想,我们对于一切众生为什么要伤害他?为什么要使他生烦恼?什么原因呢?还不是自己放不下,你自己真的要是什么都能放下,你对于众生怎么会有伤害的心?怎么会有伤害的事?所以由此可知,放得下是世出世间善法的根本!这个十一法,它的性质纯善,决定不是恶,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这十一个虽然是善心所,虽然是非常之好,可是一般人来讲我们都具足,但是力量太薄弱了,敌不过烦恼心所,就好象一个团体里头,这几个人真正是好人,他人数少,力量弱,还有一帮恶人,势力很大,人数很多,所以往往善人出不了头,办不成事,道理就在此地,既然学佛了,我们得尽心尽力培养这十一个善心所,远离二十六个烦恼心所,才能够作到世间善人,才能够与善法相应。
  

再看底下这个表,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的性质,与善心所的性质完全相反,它能够恼乱众生,那么把烦恼归纳起来,这是有六个,这称之为根本,根本里面的前面三条,又叫做三毒,那是最严重的,可以说是根本的根本,这个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诸位从这个表解里一看,就知道我们平常讲的见思烦恼,前面五种是属于思惑,后面的恶见,就是见惑,八十八品见惑,前面五条是八十一品思惑,见思惑就是讲的根本烦恼,“贪瞋痴障破戒定慧三德。”我们要想成就戒定慧,你要是不把贪瞋痴三毒烦恼拔除,你的戒定慧就修不成,所以我们今天想想修道的人,在佛门里面不管是在家、出家,你苦修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没有成就?你之所以不成就,那是因为你的障碍没有去掉,这个就是自己的障碍没有去掉,带着障碍来修戒定慧,不能成功,所以诸位,特别是大乘佛法里讲三慧,三慧是什么?闻思修就是建立在慧的基碬上,闻慧、思慧、修慧,所以你想想不除贪瞋痴行吗?决定不行!贪瞋痴不除,在佛法里不管你修那一个法门,你的果报只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你们要是不相信,你们大家都常常在念八大人觉经,你看八大人觉经安士高大师传记里面所讲的他那个同学,他前世那个同学,明经好施,是大法师,经典通达,讲经说法又喜欢布施,我们今天看到这样的人,那好得不得了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他没有贪心,他也不愚痴,就是有一点瞋恚,结果怎么样呢?还落在畜生道,在畜生道里面去享福,就像我们台湾拜的妈祖一样,水神,作了龙王了,他是个蛇身,畜生道,去作神去了,诸位想想,多么的可怕,这个就是说明贪瞋痴没有除尽,怎么修,六道里头有漏福报,这个问题太严重,所以诸位要想成就,要想在这一生往生,我们一定要把这六个根本烦恼拔除,特别是贪瞋痴,这个细相不要再说了,下面讲慢。
  

慢是“恃己才能,于他高举”,贡高我慢,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这个在百法论里面,这百法论大概也快要印好了,解释得很详细,诸位自己去研究,在佛经里面讲慢有七种,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七大类我在此地,不必细说;而这个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是很容易坏事情,是大障碍。所以礼记里面曲礼,你看看一打开,儒家的教学,也教诫学生傲不可长。这个意思是傲慢人人都有,你要是没有,你就成佛菩萨了;所以人人都有,希望你不要增长就好了。因为儒家讲的世间法,三界六道之内的,你只要不增长就有好处。佛法讲出世间法,超越三界,越超三界那这个东西要不得,有了这个东西,你超越不了三界,所以儒家是伏断,佛法里面要灭断,不能有,那么怎么样修这个东西呢?儒家教我们学谦虚,你看易经里面六十四卦“谦卦,六爻皆吉。”,纯是吉利的,六十四卦只有这一卦,其余的每一卦里头,都有吉、有凶,唯独谦卦里头没有凶相,所以教我们学谦、学敬。你看礼的精神就是在敬,《礼记》里面说得好,什么叫做礼呢?自卑而尊人。你们想想,这是教我们作什么?就是伏灭与生俱来的傲慢烦恼。孔老夫子自己就作榜样,他对人非常谦虚,虽然是圣人,对于一个小孩,有的时候有事情,还得要请教他,自己不晓得请教他。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太庙,太庙的情形,他熟悉得太多了,他还样样都问那些执事的人,这个表现什么?谦虚、恭敬。佛陀在世的时候,你们看看《佛本迹经》,你去看看《释迦谱》,《释迦方志》所记载的,佛陀在世时对于每一个人都恭敬,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现在学了一点点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眼睛长在头顶上谁也瞧不起,这个不行!这个不会有成就的,所以一定要学谦,要学敬。
  

所以大乘佛法里头修行的纲领:十大愿王,第一个就是礼敬诸佛,第二个是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你们看看这三条,这个三条就是消我们自己的业障,实在是了不起,佛法给我们讲的清清楚楚,我们自己不肯干,那有什么办法呢?每一天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增长罪业而不能够消除罪业,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要认真的去修学,连佛对于一切众生都恭敬,都没有架子,我们今天千万不要认为一出家了,穿上圆圆搭衣,你们一切众生见到我要顶礼、要恭敬,要对我供养,这个念头错了,我们凭什么?佛菩萨明心见性,他都不是这个样子,他都对人很谦虚、很恭敬,我们凭什么?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就是它与第七识是同时的,第七识:四大烦恼常相随,我爱;就是贪,我慢;就是傲慢,我痴、我见,这四大烦恼常相随,是根本烦恼,不断,那就是障碍,戒定慧修不成功。
  

底下一个是疑。这个疑,注得很清楚,“于诸谛理,犹豫不决。”这个我要给, 诸位稍稍说明一点,因为禅宗里头,常常讲到,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疑是烦恼?要晓得,禅宗里面讲的疑,字是一样的,音也是一样的,意思不一样,这个疑是怀疑,犹豫不决;谛、理,我们讲是真理!圣教,犹豫不决!怀疑!怀疑怎么样呢?他不相信,这个就是烦恼。禅家所讲的那个疑,不但是禅家,我们研究教也是如此。学佛的人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他也是犹豫不决,但是相信,而是自己程度不够,所以这个疑它里头没有烦恼,因为他是肯定的,自己程度不够;那佛说的是对,没有话说,我们在求证,所以这个才有开悟的希望。
  

譬如佛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也没见过,过去也没有听过,一般人听了这个不相信,哪有这个事情?这个东西根本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那这个就是烦恼里面的疑了。这是烦恼,障碍了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障碍了他的解行,这个是大烦恼。那么我们听了佛讲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也没见到,但是我们相信佛,佛说的总不错,我们照这个去修,虽然去修,境界没有现前,这个就叫做疑情。带着疑情,不断的去修,你要是得到功夫成片了,有点消息了,这就小悟了;再进一步到事一心,亲证到这个境界了,这就大悟了,证到理一心,彻悟了,大澈大悟;这个就是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是这么个道理。
  

那么在经论里面讲这个疑,依六事,这个六事,这是烦恼。
  

第一个是不闻正法。没有佛教弘扬的处所,这个处所太多太多了,我们不要说别的地方,拿我们地球来看,我们这个地球上,多少个国家,多少人民?有佛法的地方有几处呢?没有佛法的地方有几处呢?简直就不成比例,不闻正法,可以说知见都不正!他对于真理当然怀疑,这是一类。
  

这二类是见师邪行。譬如拿世间法来说,汉朝的大儒马融,这个诸位都晓得,郑康成的老师,郑玄的老师,真正大学问家,他的私生活好象不检点,他教学的时候,还要搞一班女乐在那里唱歌跳舞,他在那儿欣赏,他那个讲堂,这一面对着学生,这里有一个布幕,有一个布帘拉起来,后面就是他的歌女们在唱歌跳舞,他在欣赏;所以有些学生上课就不用心,老师是这样的,所以大家眼睛,心都注意到后面去了,他有这个爱好。可是郑康成在他那个地方三年,也坐在底下听讲,从来没有往后面看一眼,所以郑康成在那个地方三年,回家去了之后,他给学生宣布,得到他的东西只有一个人,郑康成一个人。马融心量很小,郑康成回去之后,他就派人在半路上行刺,想把他杀掉,不希望将来有人比他高,这马融心量很小。郑康成很聪明,小路溜掉了,高明,老师嫉妒学生,邪行,就不相信。可是郑康成人家是君子,汉朝一代的大儒,他对他的老师还是尊敬,不管老师对他怎么样,他总是把他看着老师看待,这个是对的。
  

那么在佛法里面,老师邪行,这也是常见,不能因为这个就不相信了,就怀疑了,障碍了自己。譬如罗什大师,当年到中国来弘法的时候,因为他太聪明了,所以那个时候,姚兴作皇帝,送给他十个宫女去侍候他,他也不能不接受,不接受人家不让你弘法。好,为了要弘法利生,接受。学生不服气了,你教我们要远离女色,你还有十个漂亮的女孩子来天天陪着你。不服气了。所以他表演了,罗什吞针,但是这个事情是真是假?只有传说,究竟是不是有这个事情?我们也不晓得,很难考证。像这些事情要能信得过老师,如果对于这些信不过的时候,损失是自己。如果讲到密宗里面,那个邪行就更多了,你要是这样也看不惯,那样也看不惯,你对老师起了怀疑,那你什么都学不成。密,为什么密?就是很多地方是反常的,是不合乎礼法的,不能让人知道的,就是不能公开那个修行法的。他为什么不能公开?实在讲,是大家程度不到,程度到了,佛法哪有秘密?没有秘密!诸位晓得,佛法里头没有秘密,就是那一类的修行方法,是我们一般人观念里面不能允许的,但是人家是修行,是一种高水平的修行方法,我们看到了会发生误会,会以为那是邪行。
  

所以我们读《华严经》,诸位应该晓得,我们这一次《华严经》,上次我跟大家讲,欢迎诸位复印,现在也不必要复印了,人家发了大心,一个独资印一千部,全部精装,将来我们同修当然一个人可以送一部。而且这个《华严经》,我昨天晚上动了一个念头,既然人害这么发心,我们也作一个特别的发起,我们这个《华严经》的名称,昨天晚上徐醒民到我这儿来,我跟他研究一下,叫他作一篇序文,我们这个版本,将来是《华藏连氏九九华严》,我们也不是《八十华严》,也不是《四十华严》,也不是《六十华严》,我们是《九九华严》,九十九卷。这个怎么来的呢?所以一定要写个序文。为什么“连氏”呢?就是连居士他一个人发心的,这个印法是从这里才开始,过去没有印过,《八十华严》取前面的五十九卷,后面接《四十华严》,这样子合起第一部《华严经》,一共是九十九卷。这个提倡的,是弘一大师提倡的,你们也许很多人看到过,弘一大师华严集联,《华严经》里头集的对联,他里面有一篇《华严经》的读诵方法,所以他的提倡就是我们读《华严》,应当是从八十华严第一卷念到五十九卷,然后接着念四十华严,这样一共是九十九卷,是我们中文本里面,最完全的译本。所以我们图书馆过去印过《八十华严》,也印过《四十华严》,可是没有想到把这个合起来印,所以这次印,我们把它合起来,订的题目就是《华藏九九华严》的版本,从我们这个地方开始。将来在印经史我们也会入名的,我们是《九九华严》,九九是从这儿来的,这是最完整的版本,也是最珍贵的版本。连居士很难得,发这个大心。
  

《华严》里面诸位读,这三章都读过,我们看到邪行,善财童子是学生,胜热婆罗门愚痴行,贪瞋痴,他就是愚痴,甘露火王瞋恨,密娑伐多女贪欲,这三位善知识表现的是贪瞋痴,清凉大师在胜热婆罗门章里面,一开头就解释,贪瞋痴就是戒定慧,所以佛门里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印涅盘,他们所修的是高级的修行法,但表现的呢?邪行!而且是极端的邪行。善财童子参访甘露火王那一章你们细细去看看,他看到那一章的时候,都有一点不大敢接近,都怀疑了,诸天天神多少次的劝他,他才相信,才不再怀疑。因为甘露火王对人,简直是就跟地狱一样,杀害众生太残酷了,接触之后,甘露火王是大慈大悲,但是在形相上看起来,那是暴君,不讲理的,独cai、专猘,哪里晓得他是大慈大悲?所以这个也是很能教人误会,使人退心。
  

还有一种就是知见不圆,也是怀疑,见到他所信、所受的种种意见差别,这个普遍呈现在我们现前佛教界里。譬如初学的人,他去见几个法师了,走了几个道场了,看到每个人讲法都不一样,每个人作法也不一样,他怀疑了,这个就是知见不圆。所以学佛初学的人,你看自古以来主张是一个老师、一个道场,就怕这个。你走多了、听多了、看多了,问题都来了,就产生障碍了,到最后没有法子教。
  

第四种就是自己太笨了,太愚痴了,俗话说不开窍,老师怎么跟你讲,就是不觉悟,这也是很困难。第五种这是讲佛法它有甚深的法性,绝不是一天、两天,几年功夫就能够了解的,就能够透彻的。第六条从教相来说,是博大精深,确实也叫人很难相信,所以有这六种原因,一切众生起这个疑罩,障碍了自己学佛。这个五条就是见思烦恼里面的见惑。
  

恶见,开出来五大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我们简单说一说,身见:执着这个身是我,这个是很大的错误,孰不知身不是我?执着这个身是我,是一切众生的通病,而且是坚固的执着,这一个执着不打破,不但你无法入道,那个道的门在那里都不晓得,所以你看小乘须陀洹,这是入门,入门的资格就是把这个五种见,这个恶见统统都断掉了,这个分配在三界里面一共是有八十八品,我们曾经详细的给诸位说明过,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才证个小乘须陀洹果,小乘入门了,那么这五种见惑要是不断掉,在门外,小乘的门外。那大乘更不必说了,大乘的入门,还得要破一品法执,我执断尽了,还要破一品法执,这才能叫大乘入门,我们要是以《金刚经》来说,破四相,小乘破我相就可以了,就入门了,这就证须陀洹果,大乘怎么样呢?还要破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能入大乘之门,大乘之门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大乘入门,小乘入门须陀洹果,那就是要这个见惑,把根本烦恼这六大类统统断尽了,证小乘阿罗汉果,在我们念佛人讲,得事一心不乱,由此可知,五见五条统统都破掉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一个功夫成片,带业往生,也能够预知时至,有这个能力。所以怎么样说,都得要破身见,这个五种是错误的见解,一定要远离它。
  

相对的见解,凡是属于相对的都是边见,执的是两边,这也是一种执着。底下举出一个例子,譬如说执着断、常、空、有,断常这是两边,断是一边,常是一边;空是一边,有是一边,凡是这样的见解,都叫作边见,我们也可以讲是偏见,见解不圆满。第三种叫邪见,邪见特别是谤无因果等,不相信因果报应,这个是邪见,因为因果报应确确实实是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古人常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一定有果报的。还有一个解释就是除了这四种见解之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都可以归纳在这个里面,所以邪见的范围,包括的很广。
  

底下两种,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因为这个在佛法里是说的很多的。一个叫见取见,一个叫戒取见,特别是欧阳大师,就是欧阳竟无,他老人家说所有的宗教,都是戒取见,所有的哲学,都是见取见,他在民国十二年发表这个讲演的时候,一般人都不服气,要跟他辩论,可是他说的还是有道理,换句话说,所有宗教、哲学都无所取,所以他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就是从这说的,所有宗教都是戒取见,所有哲学都是见取见,这个都是我们佛教不要的,都是要远离的,你们看看他那两篇讲演,《佛法非宗教非哲学》里头,说得透彻,讲得很有道理,这个“见取见”跟“戒取见”都是成见,这两种都是成见,都是错误的执着;一个是在因上的执着,一个是在果上的执着。
  

见取见呢?经论里头一般的解释是非果计果,其实那不是一个究竟的果报,一般误会当做果报,譬如说一般宗教,以为天堂就是永生的地方了,到那个地方就不生不灭了,所以追求这个果报,那里晓得,天也不是究竟的,也有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不是究竟的;印度许多外教,把四空天、四禅天当作涅盘,这个也是误错的,到寿命完了的时候,自己又发生了疑惑,我证到涅盘,怎么还会退堕呢?怎么还会轮回呢?那里晓得那根本不是涅盘,所以这个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确确实实不是果报,误会以为是果报,这个讲的是一般哲学,所有的哲学到今天,他所说的宇宙人生的结论,都有问题,都不是究竟的,都不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说宗教是戒取见呢?
  

戒取见是讲修因,非因计因,换句话说,错误的修行的方法,譬如我们就拿宗教来说,一般人说要升天堂,我们信了上帝就能够升天堂,这是错误的,没有这个道理,你要想升天堂,天堂是有,去天堂有去天堂的条件,绝不是信了上帝就可以去的,这个是错误的,欲界天要修十善业道,欲界夜摩天以上还得要加一点定,是未到地定,并没有修成功,它是要以十善业道作基础,你要再往上面色界天去,那一定要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所以绝不是说信了上帝就可以去,没有这个道理。同样的道理,今天的佛法真的变成宗教了,本来不是宗教,变成宗教,一般人误会了,以为我信了佛,佛就会保佑我,我念佛了,将来就可以往生,那有这个道理呢?信了佛,信的后头还有解,解之后有行,才到证,不是说信了就证,解行不要了,那有这个道理?说信了就能证的话,那这个变成宗教了,变成戒取见了,所以这是错误的。
  

我念佛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戒取见,没有搞清楚,念佛要看得破伏惑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里还是乱糟糟的,这不行,那就是憨山大师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念佛是要得一心不乱。经上讲的清清楚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条件是在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功夫,心不颠倒是福报,临命终的时候,没有病苦,心不颠倒、预知时至,这是你的福报,这样才能往生。不是说念了就能往生,念,是要达到这个目标,这个水准,达不到这个水准,不行,就好象你们在学校念书一样,我念书,将来就可以得个学士学位,得个博士学位,那是错误,那就是戒取见,念了书还要经过考试,考试及格了,学位才能拿到。不是我念了就行了,念了考试不及楚,也能拿到吗?不行!拿不到的,所以这个里头要把分清楚,什么叫戒取见?什么见取见?这是六条根本烦恼,我们讲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它生的,断烦恼呢?会用功夫的人,从根本断,这个效果最殊胜,也能够节省时间。
  

所以你晓得这个十条,恶见底下开了三条,这十条是根本,我们在日用平常生活当中,就要在这上下功夫,要觉悟,不为烦恼所转,我们的心才能够得到自在,才能够得到清净,随烦恼是与根本烦恼相应的,也就是从根本烦恼所生的,一共有二十大类,这二十大类里头也分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什么叫小随呢?小随的意思是自类俱起,这个自类就是在它的范围之内,一共有十条,小随烦恼有十类,这十类会自类相生,换句话说,它会起连带作用,第一个是忿,忿就是不高兴,我们一看这个忿、恨是根本烦恼里面瞋烦恼所生的,它与瞋相应;覆,是稳藏罪业的意思,就是覆盖,我们今天讲饰非文过就是覆这个烦恼,它是从疑里面生出来的,每一条诸位一看就晓得,总不外乎前面六个烦恼是根本,它这个算是枝叶。
  

底下批注:忿是“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利益,如果与自己的利益相违背了,心里就不高兴,诸位要晓得,这个要不得,这个都是知见上错误,对于宇宙人生事实真相不能了解,所以才会有这个毛病,如果你真正明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这个烦恼就没有了,在命里面有的,该得来的,什么时候再来,一定会现前;命里头没有的,得来被人家拿去了,心里也不懊恼,为什么呢?没有嘛!如果命里头有的,我得到这个东西,人家拿去了,拿去了又回来了,这命里头有的,人家拿去了不回来的,命里面该没有。所以一个人真正能够相信命运,这些烦恼都少了,你通达佛理,那就更没有烦恼了,心更清净。所以学佛确实要从了凡四训学起,了凡四训就是告诉我们命运确实有,而且这个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可以转移,自己可以改变,只要你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这个多自在,连寿命都在自己手上,我们要长寿就长寿,俗话常说,好象这个命运是不由人,阎王叫人三更死,小鬼不敢留人到五更,那是什么?命运确实是一定的,但是你自己懂得理论,懂得方法,自己可以改造命运、转移命运,那阎王对你也无可奈何,也没有你的办法,真能作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是做不到的,所以这个忿恨心,如果有这个烦恼起来,自己一定要觉悟,对于自己大不利,于人于事不相干。
  

第二个是恨,恨这个烦恼比忿又要严重一点了,总是先心里不高兴,得不着怀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这就恨了,记在心里,念念不忘,这就恨。第三是覆:“恐失利誉”,利是自己的利益,誉是荣誉,“稳藏自恶”,自己作的恶,不愿意发露,在忏悔里面发露,发露什么?自己作的过恶,希望别人知道,知道,人家当然要骂你,要指责你,责备你,这个一骂、一诽谤、一指责,就报掉了,所以世出世间圣人都教我们,积阴德,什么叫阴德呢?就是我们作的一切善,不要教人知道,人家要是都知道了,这个赞叹一下,那个恭维一下,报掉了。所以作的恶事情,希望人知道,马上就报掉,我们以后不受恶报;我们作的善,要稳瞒着,不要让人知道,我们的善愈积愈厚,这个就叫阴德,文昌帝君阴骘文,就是教人作好事人不要宣扬,不要作一点好事,唯恐别人不知道,到处去宣扬,那个好事一面作一面就报掉了,就没有了;相反的,你作的恶事,不愿意人知道,你的恶就愈积愈厚,那个善呢?统统都报掉了,你来生必定堕恶道,你说我作了多少好事,好事统统都报掉了,没有啦!报纸、杂志给你一登、一宣扬,好事没有啦!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唯有积阴德,后来才有真正好的果报,这个覆是覆罪。
  

恼,“忿恨为先”,这个恼就是发脾气了,恨是怀恨在心,没有表现在脸上,恼是露在脸上了,所以“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火爆的脾气发起来了,这个是恼,都是由瞋恨这个烦恼里生的。底下一个是嫉。
 

 嫉是嫉妒,嫉妒的相是“不耐他荣,妒忌为性。”看到别人得到利益了,得到荣誉了,自己心里很难过,要想方法来破坏他,障碍他,这是嫉妒。孰不知对别人并没有伤害,伤害的是自己,这小随烦恼里头,嫉妒是很麻烦的,那么这个嫉妒之心,可以说与生俱来的,很坏事,容易障道,下面一个,是从贪来的。
  

悭:“鄙遍财法,不能惠舍。”就是对自己已经得到的财与法,不肯布施给别人,我们晓得,财富之得来,是从布施当中得来的,智能、技能这是法,智能、技能能够比别人高,是因为你修法布施所得的果报,换句话说,我们这一生当中所享受的果报,所得的财富、富贵,是你前生财布施所得来的,今天聪明智能是你过去法布施的果报;你今天的健康长寿,是你的无畏布施得的果报,譬如今天有人说怎么样运动才能健康,那是治标不是治本,本,是在无畏布施,布施是因,健康、长寿聪明财富这是果报,你不修因,那来的果报呢?现在可能有了财富了,有富贵也有聪明、有健康长寿,如果我们这一生再不继续修,这个果报享尽了,来生就没有了,如果你这个福报不太大,现在有,现在你不修,好了,到晚年你没有了,这种情形,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了。
  

我亲自看到的就很多,年轻的时候得志,功名富贵财富都有,到晚年的时候,可怜!连一个照顾的人都没有,孤苦伶仃,像这种人在社会上太多了,虽然是有儿女,儿女也都不错,统统在外国,你病了、死了也没有人照顾,可怜!所以老年退休的时候多可怜,有儿女等于没有,不如我们从前农业社会,儿女在面前,儿孙在面前,真能尽孝道,颐养天年,现在是工业社会,都鼓励念书念好书,拿到博士学位,出国去,留洋去,一留就不回来,儿子就完了,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观念呢?儿女在国外都发达了,自己老夫妻两个孤苦伶仃在台湾,这个现象我们看得太多了!没有人照顾。你要是肯布施、肯修福,能够布施年轻人,你儿女没有在,年轻人常常来看你,跟你自己的儿女一样,那就不一样!所以诸位要想到自己果报,果报是自己修,你不肯修,就得不到这个果报,所以佛法教我们修布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但是你得有善根,一说,你听了就欢喜,就真肯干,这个人有善根,这个有福德,你像我们办大专讲座,这个培福是最殊胜的机会,那里有这么多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你胥在这里修福,心地清净,都在这个地方学佛,难得!好机会!所以大家热心出钱、出力,印送教材,这是机缘,给你说了,你肯发心,这是你有福报,你有善根,那么现在有这个机会,这个机会不碰到了,如果你想作,没有这个机会,你也作不成,善根、福德、机缘统统都有,一说就欢喜,就肯干,真正是难得,所以我们对于财、法都要布施,印经,财法都有了,又是财又是法,这两者都有。下面一条是诳。
  

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诳是诳妄,就是故意装出那个样子,好象有道德、有学问,教人家恭敬、教人家供养,这是诳。
  

谄是谄媚、巴解,我们世间人讲谄媚、巴解人,其目的无非也是为了名闻利养。
  

第九是害,“损恼有情,心无悲愍。”这就是起害人之心,造害人之业,对于别人伤害、破坏。
  

最后一个是憍,这个憍是骄慢,我们现在讲骄傲。“于自盛事,染着醉傲。”自己有点长处,是别人所不能及的,自己就很骄傲,我们今天世间讲值得骄傲,值得骄傲,值得烦恼!我们学佛人应当要痛戒,这个十条是小随,它可以一生起会连带好几个,自类俱起,这是小随烦恼。下面有二条是中随,中随比它要严重了,为什么呢??它自类俱生的时候,它往往是一桩事情,不会影响全局,所以称之为小随烦恼,下面中随是遍不善性,凡是不善心所的必定有它,不像前面,前面不善心所,有这个可以没有那个,但是这个一定会有它,无惭、无愧,在善心所里头有惭、愧心所,那么无惭、无愧就是与惭愧相反的。
  

无惭是“不知自短,轻拒贤善。”不晓得自己的缺点,不晓得自己的过失,对于贤人好事他要排斥,以要拒绝,这个是无惭。无愧是“不顾世间,崇重晓恶。”就是世间的舆论,别人的指责,他根本不在乎,脸皮厚,前面的无惭是良心黑,无愧就是脸皮厚,今天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提倡,叫厚黑学,厚黑一派就是无惭、无愧这一派,换句话说,这种人什么坏事都作得出来,这就是根本烦恼里头,拨无因果:邪见,他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不相信,所以在自己本身来说,没有良心,对外面则不怕任侗人及舆论的指责,他无所谓,这烦恼比前面要重得多了,这二条叫中随。后面大随的意思是遍染心所,换句话说,八个识多少都要受影响,都能教心不清净,所以它叫大随。
  

第一个是掉举,掉举就是心不定,我们讲七上八下,你想用功静坐一下,坐下来,心里头妄念纷飞,不知道来了多少妄想,这就叫掉举,教你的心静不下来,所以掉举与昏沉是两个严重的烦恼,我们想静,静不下来,这是一般人都有这个现象,另外不是掉举就是昏沉,譬如你坐下来想静一静,马上打瞌睡了,特别是在佛七当中,诸位能看到的,佛七止静的时候,有许多人不但睡着了还打呼,呼呼大睡,那就是昏沉,另外一个是坐的时候,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那就是掉举,他的神情不稳定,这都是障碍,这个都是烦恼。掉举它障碍行舍,昏沈障碍轻安,诸位看看批注就晓得了。下面一个是不信。不信就是善心所里头信的反面,善心所里头第一个就是信,它这个不信,不信实德能,“于实德能不忍乐欲,障净信。”那么我们可以说是它对于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他不相信,不相信,他就不肯修学,当然所有的功德利益他就得不到了,所以是“信为道源功德毅”,这是不相信。底下是懈怠。
  

懈怠,这个懈怠也是很麻烦,我们所有一切的修学不能成功,都是懈怠懒惰,懈怠就是懒惰,所以我们要想方法来对治,就是一定要精进、要勤奋,来对治懈怠这个烦恼,无论是作事、求学、修道,都要勤;你不勤的时候,必定这个烦恼起来,对你会产生很大很大的障碍。底下这个是放逸。
  

放逸就是我们现在讲,作事情马马虎虎、随随便便不肯认真,这个虽然是不懈怠,但是不能成就,就是不能认真去作,“不能防染修净,障不放逸。”所以说作事、求学、修道我们要认真,要负责,不能够随便马虎,那个作等于没有作,作的不彻底、不究竟,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小地方,小地方你都能够顾虑到,那大的不必说,当然能够作的很圆满。
  

第六个是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失念就是忘掉了,我们现在讲忘记了,以念佛来说,功夫间断了,这个是失念,失念时就落在无记里面,你的功夫提不起来。
  

第七个是散乱,散乱就是对所缘的境界,心不能专注,就是作事情不能专心。诸位晓得,专心才会有成就,不专心不会有成就,所以要能够专心,佛法里头的定,定就是治散乱的。
  

最后一个不正知,换句话说,见解上的错误,“于所观境,起错谬解。”就是错误的见解,这个它就是从邪见里头生出来的,不正知。正知,实在讲相当不容易,我们自己正知见没有现前,那我们就要依圣教,世出世间的圣教,才是正知正见的标准,虽然不是我们自己的正知正见,如果我们循着这个路线去走,也等于是我们的正知正见,但是必须到我们亲证到的时候,才是我们的正知正见,没有亲证,我们取圣人的知见,作为我们自己的知见,这也算是正知正见,不会错误的,所以在修行没有开悟以前,经论就是修正我们知见的,戒律是修正我们行为的,到了我们证果之后,那它是给我们作印证的,就是我们的知见跟它比一比,一样不一样?那就作为印证的,经律论是印证我们知见及行持,在没有开悟之前,它可以作为我们见解行为的一个指导标准,修学的标准,这个二十种称之为随烦恼。下面有四个心所叫不定法,那就是说,它不定是善是恶,要看事,要看它所缘的境界而定,本身上是不定的。
  

第一个悔,“追悔往事”,为什么它叫做不定法呢?你看往事,你要看往事是善是恶,这个悔就是后悔,如果说是一桩好事,他很后悔,我这个事情没有作,这个悔就是善的;如果是一桩恶事,他后悔,这个事情我没有作,那这个就是恶的,譬如说见到怨家对头了,我后悔为什么没有把他杀掉,这个后悔就是恶的。如果遇到好事情,这个事情我为什么没有作,这是善的,所以它不定,不定是善恶,要看他的事情,但是它能障定,就是你这一后悔,心动了,所以佛法里这个东西不能要,就是不要后悔,无论是善是恶最好都不要后悔,因为你每后悔一次,你的阿赖耶里头以前这个印象加深,所以佛法里头教我们不要后悔。
  

第二个眠,就是睡眠。睡眠“令身昧略,不自在,障观。”睡眠是昏沉的境界,这个怎么说也是不定呢?必要的睡眠这是善的,睡得太多就不善了,譬如讲过去修道的人、修行人,佛给出家人,出家人是一心修行,什么都放下,心是清净的,所以佛规定睡眠时间,四个小时,中夜睡眠,中夜睡眠,中夜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个是正常,是善的,我们世间人的标准,加了一倍,八小时,好!我们就订八小时,八小时的标准就是善的,正常的,那你要是一天睡十小时,十二小时,这叫贪睡,那这就不善了,所以睡眠我们应当从八小时要能够逐渐逐渐的减少,这个就好。如果从八小时逐渐逐渐的增加了,这个就不好,就教我们昏睡的时间加长,对于我们用功,在时间上来说是损失了,提不起观照的功夫。有定功的人他是没有睡眠的。所以这一点在此地附带告诉诸位,说某人有定功,如果他盘腿在那里坐,这个哪能叫定呢?这个不叫定。这是什么呢?这是盘睡觉,不是躺着睡、坐着睡,坐着睡那有躺着睡舒服呢?对不对?所以这个诸位要晓得,真正入禅定的人,你看佛菩萨塑的像,身一定是正直的,挺起来的,他坐一天也是这个样子,两天也是这个样子,三天也是这个样子,绝没有疲倦的容貌,这个是真的定;面上带着疲倦,这个就不是定,那就是睡觉,我们要能够辨别得出来,甚至于我看到人家打坐的时候,那个头简直跟腿勾在一起了,某人定功很深,我也点点头,不错,他定功是很深,那总不能诽谤人,他在打瞌睡的时候,这个时候要不得,那是伤人,是不是?所以他怎么说我们就随他怎么说,但是我们自己要清楚,自己不能迷惑颠倒,他是真定或是假定,我们晓得,所以真正有定的人不睡眠。
  

底下两个是寻、伺。寻、伺那也要看他什么事情,寻伺在我们中国儒家所讲就是审问慎思,儒家讲作学问功夫它分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在佛法里就是闻思修,博学是闻,审问、明辨这都是思慧,都是思,笃行是修行,那么寻伺就是审问、慎思,审问这个形相比较来得粗,慎思是来得微细,“于法推求,未审细察,令心粗转。”这是寻,对于世出世间学问看他所学的东西是善是恶,所以他不一定,思呢?也是“于所寻法,数数推求,令心细转。”就是愈研究愈清了,前面是仅得其皮毛,后面能够得其精髓,这就是有深度了;诸位要晓得,这个寻伺在修行上是个障碍,有了寻伺,观法就观不成了,所以它障道,为什么呢?诸位要晓得,寻伺用的是第六意识,我们今天讲研究,研究用什么心?用第六意识心,你用第六意识心去深究、去研究,佛法教你依文作观,你这个观想就没法子了,它在那里打闲岔,它在那里障碍,所以佛法跟世间法的修学不一样,佛法教你离心意识,那怎么可以用它呢?这个是完全用意识心,就是用分别心。那么心所法到这里是告一段落。
  

下面讲的是色法,一共包括了有十一类,就是五根、六尘,这个表里头列的很清楚,色是心王与心所变现来的相分,换句话说,就是心、心所的相分,这在四分里头跟诸位讲过,所以它底下说,“二所现影”,这个相,叫它做形相,就是虽有,但不是真有,是幻有不是真有,实际上这些色法是当体皆空,此地的分类,五根是眼、耳、鼻、舌、身,这是讲我们自己的根身,这个五类是属于色法,六尘就是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但是这个法尘,法处它是一半属于心法,一半属于色法,那么我们讲法尘,是讲法处里头的一分色法,不说它的心法,心法包括在心、心所里面,只说它的一分色法,这也是必须要了解的,如果对于色法认识不清楚,我们对这个里面会起分别、起执着,那么这一切妄想、烦恼都会被它勾引起来,这是你不了解它的真实相,它会产生这作用,如果对它的真实相通盘了解了,那就得自在了。色法你可以自在的受用,不生烦恼,为什么呢?因为色法是依他起法。我们看看《华严经》里面,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你看他那个享受多自在,这是在经前面看到毗卢遮那如来;而这个经的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那个是诸佛菩萨示现的受用境界,又是多么自在!这一前一后,你仔细去观察一下,都是一真法界,自在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你懂得色法,它的真实相,就得自在,不为色所迷,就是不为色法所迷,受用而不迷。
  

我们凡夫之苦在那里呢?受用迷在里头,这个才生了无量无边的烦恼,表解里面讲的,它是先比喻来说,心王好比是太阳,心所好比是星星,没有影相,这个从体上讲,没有影相,那么色好比是它放的光,光就好比是影相,这是从比喻上说,实在讲这个比喻,很不容易比喻得恰当,我们晓得古人有这个说法而已。
  

这个色是怎么来的?心、心所变现的,怎么变现的?《唯识论》里面给我们讲,这个色身,有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无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起信论给我们讲的不觉,不觉就是无明,换句话说,把我们灵明觉知的心迷了,这一迷,这个心就变成了一个顽虚空,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虚空,我们现在的这个虚空,诸位要晓得,是漆黑一团,这是虚空的相,我们今天这个虚空,你们诸位想一想,如果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虚空的本来面目,你就看到了,虚空是黑的!所以密宗里头有个法叫大黑天,大黑天是什么呢?就是虚空,就是无明,本来是光明的,一下迷失了,就一团漆黑,我们在日蚀的时候,诸位能感觉到,日蚀的时候,白天月球遮了太阳,你看立刻就变黑夜了,所以这个天空是黑的,这个虚空黑叫顽虚空,这个在细相里头叫无明业相,这是我们要讲色的根源,要从这个地方说起。这个地方虽然有色,还没有形体,有这个再一变,变成了转相,转相就是妄动,有妄动就变成了现前这个色法了,这十一类的色法,就变现起来,所以头一个是无明,我们也叫着根本无明,或者叫它做身相无明,这身相就是一切现象,这个色法都是从它这儿生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像《楞严经》上说的,无明及四大妄色,这个就是讲的受想行识所造的,五蕴,色从那里来的,色是受想行识所造的,第三个原因呢?这愈说就愈粗了,就是见分求这个境界,见分它要见,要见没有相,没有相它偏要见,这个偏要见就无相里头生妄相,妄相现前之后,它在妄相里头迷惑颠倒,在妄相之中取少分以为是自身相,取少分的相分以为是自身相,取阿赖耶少分的见分以为是自心相,那里晓得身心这个相都是虚妄的,都是不实在的,那么此地的色法,单单指这个身相,因为此地不讲心法,所以它是这么来的,你要是把这个来源搞清楚了,你对于一切色法不执着了,为什么呢?心、心所变现的,当体即空,根本就没有这个事情,所以你尽管自在去享受、去受用,丝毫不执着,这个里头没有过失,佛法里面讲离苦得乐,才能真正得到乐!所以要离一切色相,是离一切执着的色相,而不是离一切依他起的色相,依他起的色相,那能离得掉呢?所以离是离遍计所执,就是我们常讲的即相离相,即相是即依他起之相,离相是离遍计所执之相,这个里头并不矛盾。
  

下面这个表解里头这色法,这就是色的定义,这里头说三条,所以称之为色法,它一定具备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有见有对”,对是相对的,那么这个见就是六根所能够接触得到的,这个叫见,这是浮尘根,我们现前的眼耳鼻舌身。第二个无见有对的,净色根,净色根是清净四大,我们见不到,但是它是有对,它与色尘相对而起的。第三种是无见无对,无见无对是法尘,法尘里面一分就是前面我们所讲的五尘落谢影子,是无见无对的,这个统统是就现象上来讲的,后面这个图诸位自己去看,再看这一面,给我们讲明法处,法处里面有一分是色法,一分是心法,我们通常讲法尘,就是讲这一分色法,我们称它为法尘,法处所摄之色。
  

再看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所谓不相应,就是这个二十四法它不与心相应,也不与心所相应,亦不与色相应,可是与心、心所、色都脱不了关系,为什么呢?从它们变现出来的,虽变现并不相应,像古德的比喻,比喻得很好,譬如说他画一个人的像,有甲乙丙三个人,它这个像画甲的头,头是照甲的头画的,身材是照乙的身材画的,手脚是照丙这个人画的,都有所依据,那么你说这个人是谁呢?你说甲,头像甲别的不像,你说乙,身材像乙,手、脚、头不像,所以他既不是甲,又不是乙,也不是丙,可是它又离不开甲、乙、丙,不相应行法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它与前面心、心所、色法是脱不了关系的,但是它不是它那一类,所以它不能归到它那一类,单独再立一类,它是心法,但是是不相应的心法,前面那个心法,它与心王相应的,这个与心王不相应。
  

第一个是得,得就是得失的得,批注说:“于三性法假立获得。”底下说:“依善恶等增减分位假立。”这个得,就是得失,三性,就是善、恶、无记,指这三种性质,所谓得,就是增加了,失就是减少了,它底下讲依三性:善、恶、无记等增减分位上假立的,分是区分,从这个增减区分上来建立的,如果一分一分增长了,我们叫它做得了,减少了叫它做失了,失就是不得,用这个名词,怎么说它不相应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说我们得到钱了,我得到钱,这个我,是心法,心、心所、心法,钱是色法,今天钞票也好,硬币也好,它是色法,我、钱,这个得,诸位想想,得是什么法?单单从“得”说,它不是心法,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今天我们讲这个二十四个不相应,拿今天的名词来讲:抽象的概念,根本没有这个东西,抽象的概念嘛!你说心、心所,有这么回事情,你说这个色法,也有这回事情,所以“得”是个抽象的概念,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可是,它确实有这些概念,这个概念,你要是不明了,不晓得它,它会障碍你,它会妨碍你修证,所以你要明了它,它就不妨碍了。我们把它讲到修行证果上来说,你说,修行得道了,那就坏了,为什么呢?那个得是不相应行法,所以心经到最后告诉你无智亦无得,那个得就是不相应的这个得,你要以为真的将来,我得到无上菩提了,你决定没有得到,你得到只是抽象错误的观念,不是真正得到,你要是把这个概念统统舍尽了,那叫真得道了,所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我们学道的人,要想真正能有成就,第一个事情就是把得失这个观念要突破,你心就自在。
  

我们凡夫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又怕丢掉,这个多苦!你要是得失没有,你多自在,得到的时候不欢喜,失掉的时候没有烦恼,你多自在!所以这一个苦恼是自己找得来的,根本没有这回事情,你自己找的,那么这二十四个不相应的性质,与这个都相同,在此地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给诸位细讲,好在这个细的,参考书籍很多,百法的注疏大概快印好了,印好之后,我们首先赠送给诸位。
  

第二个就是命根,这个也是大家非常关切的,命根就是寿命,有长有短,你看批注说,命根怎么回事呢?“先业”,先是先世,你前世所造的业,“所感随寿长短住时决定。”底下讲:“依性分位差别假立”,这个性是什么性呢?就是善、恶、无记,以这个建立的,所以寿命长短是自己造的,是假立的,根本没有这个东西,诸位如果要详细的了解,相宗纲要里头有,专门来讨论这个命根,可以参考相宗纲要,相宗纲要我们也决定印。
  

第三是众同分,这个相就是大众,“六趣差别各各不同自类而居”,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物以类聚,那一类的它就与那一类共同集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所以六道里面,你与那一道有同业,我们同分,楞严里面讲的同分别业,同分也叫共业,共业所感他会在那一道,这个叫众同分。异生性与前面恰恰相反,异是不一样,但是这个定义是:“未得圣法性异圣者”,得这个字就是指圣果,小乘上说就是阿罗汉果,大乘来讲就是十地菩萨以上,十地菩萨在大乘叫无学,就是你没有得到这个果位,你的性与圣人不相同,这个叫做异生性,这个经是大乘经,所以这个异生性以大乘的标准,那就是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叫异生性,包括的范围相当广大,它是“依不得分位差别假立”,没有得到圣果。
  

底下讲“无想定”,这个无想定它是“灭前六识心心所法”,这个灭是伏灭,就是他有定功,他能够教第六意识以及与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暂时停止活动,就是不起作用,他的果报在无想天,所以这个是石头压草,不是解决的办法。灭尽定是“灭前六识心心所法及七识一分”,这个一分是染的一分,这就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所证得的境界,它这个对于前六识心心所,它是灭尽不起作用,七识的一分,他是伏断,六识的心心所他是灭断,这是证阿罗汉果,入偏真涅盘,超越三界了,这是小乘的圣果,叫灭尽定。底下“无想报”,就是无想天,无定这是因,无想报是果,“由欲界修定生彼天中名无想报”,这个无想天是在第四禅,我们称它做外道天,第四禅的外道天,这个四禅,情形比较复杂,它有九天,有三天是正常的,就是四禅天,四禅是福天,有一个是外道天,就是无想天,另外有五个天,是三果圣人修行的处所:五不还天,也叫做净居天,在此地不必细说了,所以它一共是有九层天。
  

下面我们再继续看,“名、句、文”。这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离不开的这些事项,但这都是不相应行法,名这称之为身,身就是它有一个体,体的意思,名是什么呢?名字、名词,这是假立的,我们叫这个为扇,扇是它的名说,叫这个腊烛,它的名词,腊台,它的名词,这是名身,句呢?集合名就成为一个句子,我们的言说、我们的写作,都有成句,句是代表一个完整的意思。文就是单字,实际上我们中国的单字,是文身,为什么呢?因为它集合许多的文,它不是单独一个字,文就是划一道,一就是文,“二”字那就是二条文,所以中国的单字是属于文身,就是单字,单字叫文身,名词叫名身,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叫做句身,集合许多的句子,这才成为文章、篇章,这些东西包括了我们的语言、文子,一切注疏,要晓得统统是不相应行法,所以底下讲这是“依言说分位差别假立”。
  

再看底下,这有四个也是同类的,“依相分位差别假立。”的,有生、住、老、无常,就是我们讲的生、老、病、死,但是这个不包括病,所谓生“先无今有”,住是有了之后,它有一段期间住在这个世间,虽然住在这个世间,他还是天天在变,一天比一天衰老,所以这个“住别前后”,他会衰老,那么老了之后,这就变灭了,无常,无常就是死,是“有已还无”,还回到无,所以我们讲万法无常,有情的众生,这个四种,我们称做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我们讲植物,对植物我们讲生住异灭,对矿物来讲,我们以星球来讲成住坏空,诸位要晓得,这都是一个意思,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这四个字的变化,变化而已,都是不相应行法。
  

再看底下这几类,这是从因果上假立的,第一个是流转,这个流转,实在讲是决定一切法的过程,是“因果相续”,这个意思就是说因果报应是循环不断的,在佛法里面常说的惑业苦,说明这个轮回的相是生灭循环,由于起惑就造业,由于造业就受果报,在受果报的时候又起惑,所以他永远没有办法摆脱掉轮回的现象,因此,我们明了这个因果也是心、心所、色法所造的,佛法的教学,也只能把这个事实状况说出来,指出一条修行的道路,总得要自己去觉悟,悟了以后,这个路是要自己去走的,别人没有办法代替你,悟与行都是自己的事情,就是悔与修行统统是自己的事情。“定异”就是因果各别,这个意思就是常讲的因果不能抵销,决定是不一样的,善因一定是善果,恶因一定是恶报,绝对不是说是善因有恶报,恶因有善报,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世间法里头常讲将功抵罪,在佛法里头讲不通的,佛法里头没有这个说法,决定不能说是我修善可以能够补过,不能!所以这一点诸位大家要晓得。那么既然不能抵销,我们一想着急了,我过去造的恶业,这怎么办?恶业销不掉的,绝对不能抵销的,可是这里头有一个事实的真相,业因哪一个力量强大,哪一个先受报,这是必然的。所以你既然晓得过去作了恶业了,我从今以后不造恶业,我拼命造善,我善业的力量强大,我善业力量先受报,恶业力量后报。如果你再明白佛法的道理了,我们修净土,修净业,我净业力量强大,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到了那个地方之后,恶业种子虽然有,没有地方受报,为什么呢?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没有机会报了,虽有恶业也没有报的缘了,没有缘就不受报,但是这个恶的种子,不会消失,所以诸位明白这个道理,恶作不得,作了还是有业的,这个因果不能抵销的,要多行善,但是你要是更进一步了解,善恶业都不好,为什么呢?都要招果报,最好修什么?修净业,修净业善道恶道里头都不相应,这才能超越轮回,了生脱死,这是学佛人应当要明了,应当要求取的。
  

下面讲相应,相应就是相契合的意思,“因果相称”,造什么的因,一定得什么样的果报,这就相应,特别是在用心上,我们要是像佛一样的用心,必定得佛的果报,佛的用心是真慈平等,所以我们待人接物,既然学佛了,与佛相应了,我们要以真心诚恳待人,决定没有一丝毫的虚假,别人以假心假意对待我,那是他,他不学佛,我们要想成佛,决定要以真心真意待人,这个是学佛的根本法。
  

底下再讲“势速”,这个势速实在上讲就是行苦,势是讲行势,速是讲速度太快,“谓有为法迅速流转如运奔等”,我们常讲青春不再,流光似箭,这就是势速,我们人的衰老,剎那剎那在衰老,什么都有可以等待,时间决定不等待的,所以知道这个,人才会精进,一分一秒的时间不敢空过,要把握住,所以不晓得这个道理,精进的心提不起来。
  

下面讲“次第”,次第就是顺序,我们今天讲社会的秩序,自然界的秩序,这都是次第。“编列有序,令不紊乱”,从真心迷了之后,发展到整个大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有秩序,它一点都不紊乱的,所以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以为是有个神在主宰来安排,这个错误的,并没有神在主宰安排;因为它发展是有秩序的,好象一个种子,它长成一颗树,这个树它有秩序的,它是根、有枝、有叶,你不能说这是有神在安排,有什么人在支配它,这不是的,它从发展就有秩序发展,所以整个大宇宙,它都是有秩序的发展。顺着这个秩序,就一切都很调和,你要是不顺这个秩序,那就要出乱子。
  

底下讲“方”,方是方位,东南西北方位,这是人假立的,决定没有,是我们假设的。
  “时”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也是假立的,也不是真正有的。
  “数”是数目字,从一乃至于数到无量,这数目字也是假立的,也不是真正有。
  底下,“和合”,众缘聚会叫和合,“不和合”,众缘分散了,叫不和合,这些法全是不相应行法。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如来藏、真如本性里面决定没有这些东西,可是在世间来讲,它有这些事情,我们要随顺世间,决不能执着,为什么呢?晓得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你执着它干什么?有为法到这个地方讲完了,所以这个里面讲,前面九十四种,皆是生灭变迁的有为法,从有为法显示出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变迁的,那么叫它做无为法。无为法归纳起来有六大类。
  

第一虚空无为,虚空就是我们讲的虚空,虚空是什么呢?没有生灭,没有变化,有为法里头没有办法把它列进去,因为有为法的定义,它是有变迁、有生灭的,那我们这个虚空的确没有生灭,没有变迁,自古到今天,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它是属于无为。底下讲“非色非心离诸障碍从喻得名”,从比喻上,因为它没有障碍,所以叫虚空。
  

第二个叫择灭无为,这就是小乘四果,也就是灭尽定,它是择灭无为,择是选择,“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这个真理就是偏真涅盘,它选择的,它在这里选择见思烦恼,它要把它断尽,它在这上面用功夫,它不是统统都断,这个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都断,它没有,它只断一部份,它在那里选择,有选择的,选择烦恼心所,它把它断掉,所以这个叫择灭,这是小乘四果。
  

第三叫“非择灭无为”,这就是本性的,这里头有两种,有二类,第一个是“如法界本净不由择力断灭所愿。”这就是我们讲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用不着断灭,像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本有,这就是本有,非择灭的,不觉本无,也不须要断的,它本来没有,这是属于非择灭,这是真的,还有一类,“有为缘缺,暂时不生”,这个色不现前,譬如说眼,九缘生识,我们现在睡觉了,眼睛闭了,这个眼睛闭了,没有张开的时候,外面色相你见不到,这个时候你的眼识暂时中断,你不见色了,这暂时的,醒过来,眼睛一张开了,眼识又现前了,譬如这一类,这一类是暂有,属于非择灭无为。
  

第四种叫不动无为,第五种叫想受灭无为,这两种都是四空天的,无色界的境界,不动灭无为是第四禅,“为四禅舍念清净无喜乐等动其身心”,这是定功到了相当的深度,很深很深的禅定,什么境界他都不起心不动念,他身心都不动,所以这是无为,不像菩萨,菩萨心不动,他身动,所以他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你说他有为,他心不动,他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你说他是无为,他身动,他身也造作,他也讲经说法,有为无为他都说不上,像佛与大菩萨都是这种境界,所以四空天,他是确实不动,身心都不动,那受想灭无为,这个就是四空定,前面是四禅,这是四空定,“入灭尽定想受心所不行”,他八识还在,只是暂时不起作用而已,这个灭是伏灭,不是断灭,所以“灭”这一字,经论上常常看到,你一眼就要能看得出来,它是伏灭还是断灭;它要是断灭,那就是阿罗汉果,就是前面讲的择灭无为,这个不是断灭是伏灭,暂时不起作用,这是四空天的境界,我们一般所谓是八风吹不动,有一点类似这样的功夫。真正的无为,就是后面这个,“真如无为”,可以说前面的五种无为法,是相似的无为,因为什么呢?它与有为法的条件不合,不能归纳在有为法里头,所以我们称它做无为法,真正无为只有一个,就是真如无为,“非妄叫做真,非颠倒叫做如,诸法实性”,在我们有情众生叫做佛性,在无情众生叫法性,所以佛性跟法性叫真如无为,我们讲一切万法,法这一字,不包括真如无为,前面五种无为,都可以包括在法里头,为什么呢?因为它脱离不了……,一种是补特伽罗无我,这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人无我。
  

第二就叫法无我,首先我们要了解“我”的定义,在佛法一般讲法,这个“我”的定义有三条,第一条就是有个实在的主宰,实在的主宰,这是“我”的意思,第二个要有一个实在的体性,它是实体,实实在在的,第三个有实实在在的自在作用,就是自在的作用,我们想想,我们现在这个身心,与这个条件都不符合,如果要是符合的话,我们要是有真的主宰,真的体性,真正自在作用,诸位想想,哪一个不想我很快乐呢?你为什么有烦恼呢?那一个不想我年年十八岁多好呢?我健康长寿多好,为什么你还有生老病死?你根本自己主宰不了自己,你自己没有办法得到实际的自在,所以你从这三个定义来看就晓得,我们这个身心里头没有我,这是人里头没有,诸法里头也没有,一切法因缘所生,没有实体,没有主宰,没有自在。
  

课程我们今天就结束到此地,讲义诸位细细去研究,以后我们还要开这个课,我们还要作长时间的来研究,只要大家肯学,我们一定会找出时间来共同的深入研究。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