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嘎玛仁波切《与心对话》摘录(8) 惜福是防止贪念的良药

嘎玛仁波切《与心对话》摘录(8) 惜福是防止贪念的良药



第六章  心与愿



从心开始成功



我们无始以来就是以自我为主,所以常常习惯说“你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这我没有兴趣,那个我很有意愿”等,这些都是以我为主,所有的烦恼通常是围绕着自己在打转。



有什么方法可以从自我这个笼套中解脱出来呢?当然是有的。我们要能换个角度,常常替别人设想。这种心态最好是从自己亲人开始发起,慢慢往外,愈发愈广,愈大愈好,让我们形成这种习惯,就会成为我们常说的“发菩提心”。



我们在发菩提心的当下,就会解脱本身的自我。要想在“自我为主”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发出菩提心来先度自己,然后达到度化别人、利益大家的目的。能发出菩提心就是一个大善巧的法门。



佛经故事:有个船长,遇到强盗要杀船上的500个商人。船长明白这500个商人都是修行者,都快要成罗汉了,他们有能力杀掉强盗。可这是杀生啊!接着他又想到,如果强盗杀掉500个快要成就的罗汉,那他会在地狱受无尽的痛苦……不如我来下地狱好了,我杀一个人还比较早一点脱离地狱之苦,他杀500个即将成就罗汉果位的人就要等很久才会解脱。因此,船长由对强盗产生很大的慈悲心而杀了他。佛祖后来说,这位船长要花三十劫时间累积的资粮,在那一剎那间就累积完了。



船长当时针对强盗发出了菩提心,得到这么多的功德;如果我们针对所有天下众生发菩提心,力量更是不可思议,未来的功德更会往上增长。



有人说,我现在没有能力利益众生,这样发菩提心是不是说空话了呢?其实不是。释迦牟尼佛对阿阇世王说:“你身为国王,忙于国事,没有很多时间修法,只要你从今以后,时时刻刻心里想为众生究竟解脱而利益众生、度尽众生,虽然没有办法实际去做,但这种福报之大,用虚空做的容器也无法容纳。”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先从一个愿望和一种发心开始的,先想才能做。



毒品与毒药



所谓的五毒,在佛教中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不良情绪。



为什么佛教习惯用“毒”这个词?



我们知道,“毒”并不是绝对的坏处,很多所谓的毒药,在专家们的恰当运用下,对治疗很多疾病有很大帮助,如吗啡就可抑制疼痛。但是过量,或非必要的,产生依赖,带来的就是危害。我们如果控制不了自己欲望,泛滥使用毒品,不但自己会受到伤害,家人和朋友都会因此受到伤害。所以,人们听到“毒药”、“毒品”这些词,就非常反感,很厌恶。



毒品和毒药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外在的。我们常常忽略掉了所有生物都具备的“毒品”性质,不是外在的,而是隐藏在内心当中。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在人的内心中存在的贪念、憎恨、妒忌、傲慢、疑心病等五大毒品,它是心理毒品,如同吗啡、白粉,如果处理不好,对人的伤害会非常大。



惜福是防止贪念的良药



贪婪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让人无止境地去想别人为我付出了多少。这样容易被所谓的成功冲昏头脑,变得不理智。



我认识一个公司的管理者,他每天思考的问题就是:别人到底给我创造了什么?作为一个员工,在我这里上班,你给我创造了什么东西?你作为一个主管,你在这儿给我创造了什么东西?他不是客观地想:作为这个公司创始人,我为自己创造了什么东西?公司能有现在的规模是大家创造的财富与价值,我只是一个暂时的保管者、临时的使用人,我怎么把这种使用权跟员工分享?他从来没有去想这些,只想到“我是永久所有者,你们只不过是在我的恩惠施舍之下生存的寄生虫而已”。他为这种想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然,通过反省与修行,他也懂得了应该感恩大家,因为没有大家不可能有他的辉煌。



在家庭里,很多夫妻也是如此。如果先生很愿意付出,太太可能就知道索取,而且挑三挑四找毛病。所有人都认为她先生已经完美到不能再完美了,但在她眼中永远全部是缺点。为什么?因为先生能做到的,对太太来讲已经习以为常了,太太现在只看先生做不到的,而且总希望把先生改变成她想要的样子。这就可能导致先生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之下离她而去。这就像一个球,弹一会儿,慢慢把它放地上就可以了;如果你用脚去踢它,它肯定会离你远去。这时很多人才发现——啊,他以前是多么的好——这才开始反省自己。



有的先生对太太也是如此,要求一切尽善尽美,希望在家里太太是个佣人,出门时是可以炫耀的花瓶,生意上最好是得力的助手,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什么时候都能变成他想要的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欲望,而且总希望在最快速的时间内让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那样。如果愿望没有满足,内心的不满足就会因此带来后遗症,导致人与人之间失去尊重和感恩。



所以,人需要让自己内心变得充实,这种充实是通过感恩得来的。我们从小就被父母告知,粮食是农民在田地里付出勤劳才得来的,所以不能浪费一粒米。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到现在,一粒米饭掉地上都会把它捡起来吃掉。不是做作,是因为我们从小有良好的习惯——知道惜福,知道感恩。



我经常对寺里的la ma们讲,每个人下午要固定修一小时的佛法,这一小时是属于感恩时间,要懂得感恩。我说,你们可以在这么漂亮的寺庙里修行,有美丽的山川围绕,温饱没问题,这是多少信仰你们的人付出的辛劳,让你们在这里好好地为佛法做事。所以要感恩,更好地学佛法,更好地弘法利生。



我们寺庙经常会有人来,有游客,有朝圣的信徒。我教导la ma们:对所有的人都要一样看待。不管来人的官位大小,来的是富豪还是穷人,既然愿意来,就表示他对这个地方是认同的。你就要感恩,他们来了,必须做好服务。什么样的人来了,你都应该好好地照顾他们。没有好吃好住没关系,有简单的地方可以住,有简单的食物可以提供。这样,每个来寺庙的人就会感觉到这里没有铜臭味,可以带给人祥和。我们寺庙的la ma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传播爱心,传播对社会的感恩之心。来寺庙的人离开的时候,就会把这种兴奋带回到他的家庭、所住社区,这也是一种回馈。



人们愿不愿意为你做奉献,那是他的心态;你不能因为自己做了什么,马上就要求回馈,那是一种贪念。如果有人到寺庙来拜佛,是很正常的;如果他不是来拜佛,只是来旅游,你用想让他掏钱的这种心态来为他服务,那么宗教就是失败的。这就跟凡人开旅馆做旅行的场所没有什么差别。你是个修行人,要让来到庙里的人神闲气定。修行的地方就是能净化心灵的地方,先让自己的心净化好,然后才有资格告诉别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所以,宗教场所应该成为让人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地方,也是培养无限大爱的地方。



当然反过来讲,因为这样,我们得到的就会更多。当人家发现这里值得尊敬,我们所得到的是最高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