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摒除知见

摒除知见


明 尧

  自古以来,凡真实修行之士,没有不提防名相思维和文字知见的,生怕捆住了自己的手脚,遮住了自己的智眼。他们视文字知见为“寇仇”,称它们为“葛藤”,以其能缠绕行人、不得前进故。

  古人开悟,都是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际突然发生的,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请看三则公案。

  公案一: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滑州(今河南滑县)卫南人。初礼青峰传楚禅师(一本作白兆志圆禅师),便问:“如何是学人自己?”青峰禅师说:“丙丁童子来求火。”十天干中的丙丁,五行属火。本来是火,更去求火,岂不可笑?禅门中经常用“丙丁童子来求火”一语,专指那些昧却自家宝藏、心外求法的人。有时也称之为头上安头、骑驴觅驴。玄则禅师一听,觉得有道理,便将此语当作宝贝似的蕴藏于心中,还自以为已经悟了。后礼谒法眼(清凉文益)。法眼禅师便问:“甚处来?”玄则禅师道:“青峰。”法眼禅师又问:“青峰有何言句?”玄则禅师于是便把前面与青峰的酬答告诉了法眼禅师。法眼禅师问:“上座作么生会(上座是如何领会丙丁童子来求火这句话的)?”玄则禅师很自信地回答:“丙丁属火而更求火,如将自己求自己。”法眼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几放过(几乎放过),元来(原来)错会!”

  又道:“与么会又争得(你这样理解,又如何能开悟)!”

  玄则禅师遭法眼禅师这样一顿否定,心里非常疑惑,可是又不甘心承认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退下来之后,他左思右想,想得头脑发闷,仍然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他又谦恭地来到法眼禅师跟前,请求指点。玄则禅师说:“某甲只与么,未审和尚如何(青峰禅师的那一答语,我就是这样理解的。不知和尚是如何理解的)?”法眼禅师说:“你问我,我与你道。”玄则禅师便问:“如何是学人自己?”法眼说:“丙丁童子来求火。”玄则禅师一听,言下顿悟,豁然知归,从此以后,更不怀疑。玄则禅师得法后,住报恩禅院传法化众。

  公案二:

  临安府中天竺拗堂中仁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洛阳人。中仁禅师少年时投东京奉先院出家,北宋徽宗宣和初年(1119)落发得度,受具足戒后,一度往来于三藏译经场所,专攻经论。对于宗门之事,他当时并未信入。当时,圆悟克勤禅师正居天宁寺接众。一天凌晨,中仁入天宁寺礼谒圆悟禅师,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为众入室请益。中仁禅师一见圆悟禅师的威德,便生敬服心,于是大胆地走到圆悟禅师的跟前礼问。圆悟禅师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速道!速道!”中仁禅师要开口论对,圆悟禅师照着他的嘴一拳打过来,顿时一颗牙齿被打掉了,落在地上。中仁禅师当下豁然大悟。

  公案三:

  宜兴龙池万如通微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张,嘉兴秀水人。通微十九岁于兴善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即投闻谷禅师座下参学,闻谷禅师令他参究“赵州无字”公案。参学既久,无所契入,便辞师游方,遍参名宿。

  一日,通微禅师偶然翻阅《楞严经》,至“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恍然若有所得。后听说圆悟禅师在金粟接众,于是便前住礼谒。初见圆悟禅师,在酬答的过程中,通微禅师因溺于知见,逞口舌之快,遭到了圆悟禅师一顿棒打,遍体流汗,从前所学得的种种虚头不实的伎俩,都被一并打失了。后来有一天,通微禅师入城办事,忽然听见路旁的一户人家在殴打叱骂小厮——“看你藏在那里去?”——不觉豁然大悟,当即便口占一偈云:“没处藏,没处藏,全身独露在街坊。堪笑华亭摆渡汉,葛藤打得太郎当。”华亭摆渡汉指船子德诚禅师。郎当,破败,紊乱,此处犹言差劲。

  玄则、中仁、通微这三位禅德非常幸运,能碰上明眼善知识,帮助他们点开了“死穴”——文字执著。不然,他们很有可能象普通人那样被蔓藤缠住而不觉知。

——摘自《正觉》2010年第4期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