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先明因果

先明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遭遇,是祸是福、是苦或是乐;表面上看是命中注定,命运所使,不能改变,是好是坏皆父母生成……,但人们可会想到这一切遭遇背后,是否蕴含着一股巨大的无形力量推动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它就是佛法所说的——因果业力——了。因果业力并非什么神奇力量,但它却牵引着人们一生的贫、富、贵、贱、祸、福……等等。至于对人生遭遇,从古至今总有些专家学者们试着找出一个可循的法则,因此神权、宿命主义及其他的学说即产生了,但我们人生的遭遇真如他们所讲的吗?这个问题错综复杂,我们不便一一深入研讨,现仅以佛教的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

    人生祸福

  在其他宗教中有很多劝善的言词是与佛教相似的,但佛法经教及因果的道理却是独一无二的,就因佛对人生遭遇的看法建立在三世因果上,因此对人生境遇种种就有擘精细靡深入独道之处。古圣贤者曾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其实它即是讲因果的道理,由此可知一切果报有它一定的前因,并非凭空而生;如是因则如是果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教是究竟因果定律的。

  因一般人对所遭遇的各种逆境感到束手无策,所以就产生了种种幻想,认为一切万事万物的背后有一个宇宙主宰神,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由他所赐与或降下的,虽然有很多人信服这种说法,但我们却认为此种论调并不圆满,因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皆由它所赐,则那有贫富贵贱之分、吉凶祸福之别呢?由此我们可看出这种理论的缺陷。另外一些对因果存疑者,对所遭遇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总抱着怨天忧人的态度,就因对果前必有因的道理并不了知,又对现前果报事实不肯相信,而在果报中又起惑造业,如此造业因果报应循循论环不已,正如普门品中所说的:“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生生沉入苦海,求出无门……。

  普通人对因果的存疑不外是,善人得祸,恶人却得福的一些实例。例如:孔子德行第一的弟子颜却早死,而一些大罪大恶之人却可称雄于一时。如:希特勒等……,这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相符合吗?其实善人会得祸是因宿世罪业深重之因,恶人会得福是因宿世善根栽培之果,但,这是暂时的,我们不可因此就拨无因果啊!因果通三世

  既知世人对因果报应之疑,使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来探讨佛教对因果的观点;佛教对因果报应是主张通三世的;果报之中有今生做即今生受报的,如:〔明〕袁了凡先生现生行善转变命运的事例,其次是生报,也就是今生种下因,下一世即得受报,如:有只猿猴在树林见一高僧的袈裟,因一时好奇试穿它,却不幸摔死了,这只猿猴就因披袈裟的功德即刻上升天界;再其次就是后报,也就是今生种因,下一世或下几世因缘会合时才受报,如:佛在世时,有一老人想随佛出家修道,而佛的众大弟子都认为此人多生无善根不得出家,而佛却不以为然示说:此人无量劫前为一樵夫,一日在山中因老虎追击之下大呼了一声“南无佛”。今日他因此善根得度出家。从上几个实例,我们即知为何佛教对善恶果报有独特地看法,或许有人会问:“因果报应的道理有无可循的原则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它吧!

  佛教对因果报应的看法确有它的定则,下面我们简要地来说明。各位必听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两句话,这就是说明,凡事既已成就了“因”,则此“因”永远存在,有因必有果,一切因种在没感报之前,它是永远存在的,所以有言道:“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句话即说明了有因必有果的道理。其次是“善恶因果不可相互抵销”的重要因果定则,譬如:“一个人过去造了许多恶因,后来了悟过去的不是,而改过向善,大行善事,如此在因果定则上看,说善恶可相互加减低销,这是不符合因果定则的,所以我们当知既造了因就要承当果报,不能功过互抵的。果真善恶因果不可互抵,那会行恶者不就失去了转变报应的机会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有无改变挽救的方法。

  佛教认为当我们受到果报时当知一切是前因所召感,恶因既已种下的人,现在唯有改过前非而努力在缘上改变,譬如:拜佛求忏悔、吟经、修行、行善等,如此大行善缘力即可转变果报及重罪轻受,由此可知佛教的观点认为,一切祸福报应是可依人为方法改变的,所以佛教不是定命论者。现在我们已知果报是可改变的,但现前我们不得不注意现因,我们不但不造作恶因,反而要多行善因,而依循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我们才有光前的前途。

    总 结

  从上概略几点,我们明白了,佛教是注重因果,人生祸福是因果报应,因果通三世,既种下因种则必受果报,而改变因果的唯一方法,只有依佛法修持的功德;所以您如想改变您现前人生的一切遭遇,转祸为福,转贫为富,转夭为寿,我们竭诚的盼望您,当从现在起,好好地行善、修持。

  请常吟:

   “南无观世音菩萨”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托而探求于宗教;各种宗教也为了人类和谐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佛教,严格言之,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学,它是——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也不例外地制定了众生共存的准测,在佛法中称之为——戒律。戒是防非止恶的作用,律是和合僧团的轨范,戒律,从佛教整体性来看,其目的无非要使人们依教奉行而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所以在大智度论中谈及佛法的修学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何为诸恶?何为众善?如何防非止恶,广行众善是我们本文所要研讨的。

  通俗迷心—心念引因果、心念为恶源

  防止诸恶(五戒)—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通俗迷心

  在还未深入研讨善法与恶法之先;让我们先共同来研讨一般人所迷惑善恶及颠倒因果的问题。一般人往往在于自己心理上无法了知,心念是一切善恶及因果的总根源。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又云:一点动则万变,江村烟雨蒙蒙。这就是言心念是一切因果善恶之本。佛法对人生的看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上;一切万法不离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则得恶果,而我人命运果报之源则建立在心念上。所以心中的起心动念,直接影响了身、口二支的行为,又由于身、口惯性地行为,无形之下也造成了习惯及性格了,正由此即造成了未来命运的果报矣。因此,我们认为修行的基础功夫,当先学曾子一日三省己身的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又更进一步地,深省到起心动念,善念或恶念之间。从上面对于心念深刻的研讨,我们得知佛法的修学是从心念上下手的。但一般人们,当您向他们言及修行及学佛,他们总回答:“我的心好,何必学佛呢?”由此可知,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心理是迷惑不知的。

  据佛法的唯识学,对心理上有很详细的分类。我人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恶心所却有二十六个之多。下面,就让我们依唯识学一一简要地介绍它们。善心所十一个包括有:

 ((1)信 (2)精进 (3)惭 (4)愧 (5)无贪 (6)无 (7)无痴 

(8)轻安 (9)不放逸 (10)行舍   (11)不害。

   恶心所二十六个包括有:

(1)贪 (2)嗔 (3)痴 (4)慢 (5)疑 (6)恶见 (7)忿(8)恨 

(9)恼  (10)覆 (11)诳 (12)谄 (13)骄 (14)害 (15)嫉 

(16)悭 (17)无惭     (18)无愧 (19)不信 (20)懈怠(21)放逸 

(22)昏沈  (23)掉举 (24)失念 (25)不正知 (26)散乱。

     由唯识学的分类可知,我们的心,恶心所是多于善心所的,造作恶业的比例是多于造作善业的;因此,堕落恶道的机会是多于生于善道的,所以时时检点自己实是修行者的当急要务。又,一般人言:“心好,何必学佛!”这种观念是迷惑不知的。

  从上文我们即知修行当好好的观心,修心,去恶从善的根本乃由心地上下手用功。但,成圣贤与成凡夫之分乃在乎一念之判而已,从博地凡夫只要严察自心,战战兢兢,成圣成贤是绝对可能的;相反地,如果博地凡夫不严察自心,未断一切恶,永远沈渝生死苦海是难以避免的。

  至于凡夫如何能离苦得乐,如何克念作圣呢?佛法中的四正勤则是最有效地方法。四正勤即是:

  (一)已生恶当令断

  (二)未生恶使不生,此两点就是——诸恶莫作。

  (三)未生善当令生

  (四)已生善使增长,此两点就是——众善奉行。

  我们如果能在此方法上努力用功修持,又能做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此恶法能断,善法增长,意念则能渐趋于清净矣!智慧当然也会日日增长,佛法的体悟也会渐趋于——正见。所以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句话即是一切修持法门之本。

  现在我们已知要转凡成圣当依四正勤去努力,诸恶为何?佛法上如何防止诸恶?下面,就让我们从五戒与十善来研讨,五戒: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这是道德的最低准则,也是保人身、防恶道的根本;十善——

  (1)离杀生 (2)离偷盗 (3)离邪行 (4)离妄语 (5)离两舌 

(6)离恶口 (7)离绮语 (8)离贪欲 (9)离嗔恚 (10)离邪见、

     这些包括了身三业,语四业及意三业,其实,它们也是五戒的详细分类,为了究竟离十恶,我们可进一步地做下列几项:

  (1)救生 (2)布施 (3)梵行 (4)诚实语 (5)和诤语 (6)爱软语 

(7)质直语  (8)不净观 (9)慈悲观 (10)因缘观

  果真能依循以上十项,身、口、意三业已算趋向清净了,但,这样还是属于消极的防非止恶而已,更进一步地当积极的行善才对啊!

    结语

  以上几点,我们概略地了解,心念引因果,心念是恶源;一般人迷心不知自心中恶心所多,又,圣凡之分判是在一念之间;四正勤是修学之根本,诸恶分身三业,四口业,意三业,但五戒及十善是防非止恶之本;六度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及发菩提心是积极地行善。有了这些基本概念,相信您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也该有了概略地了解。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一瞬间念头,也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zai 难

……造了每一种恶业,都要感受十种果报。异熟果是先在三恶趣里感受恶趣的痛苦;再转生为人的时候,还要承受其他的果报:等流果(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这四种果报,每一种恶业都有。我们仔细这样去了解、思维因果的时候,就会知道再微小的恶业也不应该做。
   
    因果关系是整个宇宙的自然的显现。佛没有讲别的,佛讲的都是事实真相和真理。诸法的真相真理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做善事了,就可以得到善报;我们做恶业了,就要堕落到三恶趣当中感受恶报。我们在轮回过患里讲过三恶趣的痛苦,那是难以忍受、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现在尽量要做到诸恶莫作。有时候烦恼重、习气重,犯戒、造业了,应该立即忏悔,通过忏悔我们可以消除所有的业障。若是没有忏悔,恶业在相续中仍然存留的话,将来机缘成熟的时候一定会发芽结果,那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感受极大无比的痛苦。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恶业,一瞬间念头,也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zai 难。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取舍因果,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这些对境当中,不应该胡思乱想,而应该深信因果,取舍因果,这才是唯一的方法,也是究竟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脱一切烦恼与痛苦。我们去琢磨、上火、着急,没有用。能解决问题吗?解决不了。再着急也没有用,再上火也没有用。应该深信因果,应该把心稳定下来,再去面对。
   
    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遇到这些麻烦的时候,总是把握不住自己的心。若是能把握住自己的心,能够把心稳定下来,心平气和地面对的话,要解决问题并不难,很容易。我们一不懂,二不相信,遇到事情就心慌意乱,手忙脚乱。心慌意乱就想不到重点,手忙脚乱就抓不到重点。心稳定下来,能够抓重点,一下子就能够摆脱。一点都不难,真的不难。
   
    为什么我们现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还是自己无法把握自己的心?没有深信因果。我们为什么不深信因果?我们不懂得因果,了解得不够,明白得不透。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三世因果,根本不知道六道轮回,根本不知道因缘果报的关系。有的人虽然懂一点,但都是一知半解,根本不是真正的精通。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比如,我们吃的这些东西,住的这些房屋,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中,伤害过无数的众生。比如说房屋建设的过程中,杀害过很多很多的众生。我们的这些食品饮品,生产的过程中,也是伤害过无数的众生。所以我们现在吃一碗米饭,等于吃一碗虫子,就有这样的罪过。你看我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是痛苦的因,它们今生今世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压力、烦恼、痛苦,将来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痛苦。

那怎么办呢?我们现在一定要转念。如果我们不转念的话,吃一碗米饭就等于吃一碗虫子,就有这么大的罪过。那我们住也是造业,吃也是造业,穿也是造业,用也是造业,时刻都在造业。我们一定要转念,最好要发菩提心,发慈悲心,为众生吃,为众生穿,为众生用。这样不但没有罪过,反而还会有很多很多的功德,能积累很多很多的福报。我们修行的境界,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这样的层次的时候,我们先供养三宝,然后再吃。吃完饭剩下的,我们可以布施给有缘的众生。先供养给三宝,剩下的布施给众生。

然后我们修法的时候,带着这些有缘的众生、我们恼害过的众生学法修行,做功德回向的时候也回向给他们。我们发愿的时候也带着他们,发愿我们将来成就了、成佛了,一定要度化他们。这样我们就能跟这些众生结上善缘。这样发心发愿,我们就不会有罪过,还会有一定的功德,也能积很多的福报。

若不是这样,我们没有转念,没有发心发愿,我们跟这些众生没有结上善缘,然后我们随便吃,随便穿,随便用,第一个消耗自己的福报,有一天会穷尽;第二个随时会伤害众生,将来要感受诸多痛苦。所以这些都非常重要。这样吃也不是白吃,穿也不是白穿,都是有意义的,都可以变成修行。我们这样转念,这样生活工作,这都是修行,能消业,能积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