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2-12-26 11:43 只看该作者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比于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
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君言仁,遇臣言忠,夫唱夫随,兄友弟恭。
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为佛怨。
刀以磨利,金以炼纯,莲因淤泥滋培,方得清静光洁。
三业四仪(四仪即行住坐卧),常持颜渊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四勿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三省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
不生信愿,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利益浅而受损深。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种荆棘勿望收稻粱。
即灾秧翻为善导,转热恼直下清凉。
逆来顺受,始名乐天;修身植德,方曰尽性。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无爽。富贵贫贱,寿夭穷通,天命未曾有偏。
境缘之来,若镜现像。智者但修镜外之容,愚人徒憎镜内之影。
逆来顺受,方为乐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惧,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
庸医未能诊脉,即效刮骨。弱羽尚难栖枝,即欲奋飞,其不自他俱殒躯命者鲜矣。
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
上智知空而进德,下愚知空而废善。
以萤光而较日,多见其不知量也。
家庭诸事,只可以父母兄弟情分论,不可以我是彼非事理论。
鸱守腐鼠,凤凰决不能令其勿食也。
死生众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权。
佛道非深不高,非浅不大。能深能浅,始名常住。
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
把手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
今之稍有行持者,动言见种种境界。此境界,皆是妄心所感。若是圣境界现,虽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当必大有心行转变之征。若仍然照旧,则非圣境,乃魔境也。
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感应之道,如撞钟然,叩之大者则大鸣,叩之小者则小鸣。世每有小感而大应者,乃宿生修持之功德所致也。
心系观音,自蒙观音护佑。以菩萨之心,与众生之心息息相通。但以众生迷背,自形隔碍,故不蒙佑耳。咎在自己,非菩萨有所偏私也。
小儿甫能言,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祸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而关煞病苦等险难可以无虑矣。
世之素食者多强健,肉食者多疾病。以肉食浊恶,易生欲心。素食清净,欲心轻微。愚人不明理,以肉食养人,系欲自他来生后世皆变畜生耳。可不哀哉!
众生之心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污,以“南无阿弥陀佛”之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佛性自显。
道在人心,如水在地,虽高原平地,了不见水,苟穴土而求之,无不得者。水喻吾心固有之明德,土喻吾心幻现之物欲。
食为民天,何敢暴殄?人若抛撒五谷,必定来生无饭吃,今生亦有即得饥饿之报者。人若蹧践字纸,必定来生无目及愚痴无知。既造恶因,恶果自相随而来。
居官乃行道、救世、教民,其关系甚大。今人多以官势敛财造罪,殊可叹恨。人有实德,天有奇报。彼剥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孙富贵者,率皆灭门绝户,而其神识,当永堕恶道,无有出期,可哀也已。
人能自以为困,常存畏惧,与不若人之心,则便不起与人相讼之念矣。故放翁以困、畏、不若人为哲也。
若不自行悦亲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儿女。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
世间人为儿女计,多多皆在家财上计,不在人品上计。须知富贵家子弟多败类,少有成器者,皆因有家业可恃。卒至可恃者不足恃,而自己之德之才,由其有可恃者,皆不成就。至可恃者不能恃,则不为庸人与寒贱,何可得乎?
病由身生,身由业生,当痛加忏悔,以消宿业。又须力戒房事,以免复增。无论何病,不戒房事,决难即愈。以房事为一切病之根本故也。
孝之一字局于事亲,通而论之,凡于理于心,能不违悖,均名为孝。否则,均为不孝。学者必须通局兼修,方可名为尽孝。
吃饭不可过度,再好的饭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养人。吃十几程,脏腑必伤。常如此吃,必定短寿。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乃做人之规矩准绳。人若不在此八者上致力,便是衣冠禽兽矣。
女人之罪,在于不孝父母公婆,不敬丈夫,不以厚道待仆使,不以善道教儿女,及不时洗濯,致有冲犯。
世之有钱者,不肯愍念灾黎,徒守钱财,以供子孙之浪费,是所谓弃功德而收罪过。, 其人来生,或恐遇灾,并不逢人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吾人一举一动各守本分,人自不会特意诽毁。若稍带矜夸僭越气分,则不但吹毛求疵者咸起攻讦,即厚德君子亦当以此而藐视之。
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
说话悉任己见,不以实事实理为准。必须极力对治之,此习不除,一举一动皆可折福而招祸。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每每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无涵蓄。其人非轗轲终身,必少年夭折。若再加以险、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果能一心念佛,即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若能心心相应,则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极平常,极玄妙,若能信受,可谓超格大丈夫。
大丈夫生于世间,若不识大体,徒知饮食男女之嗜欲,声色货利之贪求,与诸异类,有何分别?忍令可以为尧舜,可以作佛之资,作长劫轮回于六道,备受众苦之据,可不哀哉?
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证无生忍,乃决定不易之理事也。
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忍也。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故名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俾无所歉缺,故名为人;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人之义,大矣哉。
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可戒。不知祸福之来,有近有远,迟早不定。作善作恶,如种谷然。今生虽善,前世之业重,不能即得其为善之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如人去年未种谷,今年虽勤劳耕种,于未收获之前,亦不免于无粮。此无粮,非因今年之勤劳而无也。今年之无粮,乃去年不下种所致。今年既勤耕种,则收获后及明年则有粮矣。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如人去年勤耕种,今年不耕种,而仍不至饥饿,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则今年未种,将无所食矣。须知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
凡做大事的人,于小事决不肯轻忽。凡轻忽小事的人,决定不能担任大事。何以知之?良由根本未立,何由枝节畅茂发达乎哉?
肉乃秽浊之物,食之则血浊而神昏,发速而衰早,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洁之品,食之则气清而智朗,长健而难老,以富有滋补之力。凡瘟疫流行,蔬食者绝少传染。
人生世间,祸福互相倚伏,唯视当人之用心何如耳。善用心者,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本。不善用心者,富贵荣华,悉是堕落之因。
人生一切事都可以为伪,惟临死及死后所现之相不能伪为。终前洁净,终后仍洁净,此实身心清净之表示。有业力者,此时不但不能洁净,尚有自食其粪者,乃表示堕落之相。
待客以素,是名大敬。以杀生敬客,殊失敬意。而世俗习惯,反以为敬,大可哀怜。
欲报亲恩,吃素念佛,是可谓孝得其所。世人每每所行之孝,皆是为亲加罪过。生则杀生以养,死则杀生以祭,及待吊者,只顾悦人之耳目口腹,不计累亲负罪于九泉,可不哀哉?
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此处家庭之妙诀也。我以谦往,彼必以和来。大率家庭不和,都因不关紧要之小事校量而起。能放下人我,自可不和而和矣。
光自出家以来,发愿不住持寺庙,不剃度徒弟,不入各社会。不向人开化缘口。有人送光之钱,不是用于印书,即用于赈急,不令由他人之钱长自己之业。
世出世间,无一不是以身为本者。自不实行而教人行者。若非上智者,必腹诽背饥,反令造大口业。欲真利人,当事事尽己之分,则日用行为,皆含化人之机。久而久之,人自见信而依从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僧名福田,普利四生九有。斋能助道,均资三乘六和。由福田故,供之则近除饥馑之因,远获应供之果。由助道故,受之则堪修六度之行,用彰三德之身。经所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财法二施,等无差别者,此之谓也。
富贵之人,每多瞋恚。以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违忤,即生瞋恕。轻则恶言横加,重则鞭仗直扑。唯取自己快意,不顾他人伤心。又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
云之为物,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幻生幻灭,了无定相。而能降注甘雨,普润大地。俾有情无情,各得其所。
恶业重者,动辄得咎,善根深者,无往不吉,亦自然而然,非有所安排者,而实似有安排者。世人欲得吉庆,不知培德,如灭烛以求明,北辕而适越,徒劳苦心,有损无益。
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毕现丑相,无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
迷昧之流,闻晨钟而梦醒;贪恶之辈,见因果而心惊。
金木泥彩所造之佛,以真佛敬之,即可成佛;以金木泥彩视之,则亦金木泥彩而已。然亵金木泥彩,则无罪愆;若亵金木泥彩之佛像,则罪过弥天矣!
安居己家,即俗修真。上可感发上人,发生净信;下可率其妻子,同沾佛恩。
一念心性,不属因果,而复不离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辄拔因果,则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了无止期。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耳闻者之惊惧,远不如身历者之痛切也。
佛力难思,佛恩难报,当生大庆幸,生大惭愧,生大净信。
不生西方,欲不堕恶道,则一生不堕者或有之,二生不堕者便少也!
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
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良母矣。有贤妻良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
因果报应,乃儒释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家庭教育,匹夫匹妇敦本尽分,培植贤才之天职也。家庭教育,为治安之本。因果报应,为制心之法。信愿念佛,具缚凡夫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妙法也。
菩萨随俗利生,并不另起炉灶;对病发药,令彼各各就路还家而已。
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炉。能受得烹炼,则非世界中人矣;不能得受烹炼,则烹炼之大冶洪炉,反为毒器,为苦具,是在各人自得是益耳。
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
不可居师位而自高,不可受钱财而自益,在家为一家演说,对众为大众详陈。则人皆仰其德而信从其言。
舍西方捷径,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净土一法,实上圣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条捷径。诸佛诸祖,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
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乃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皆不能离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利利他,视人犹己。同归无我之域,共享大同之风。
佛毕竟是有,因汝凡情未涤,决不能见。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蕴未空,亦不能离色、受、想、行、识,的的指出也。
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便属后世。未证道人,从悟入迷者,万有十千,从悟增悟者,亿无一、二。忍令无上法器之坯,经再之生雨,而复为尘土乎哉?
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良由众生心之本体,与菩萨之心,息息相通。由众生背觉合尘,遂成通而不通之象。若众生一念生信,虔持圣号,背尘合觉,返迷归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以故凡遇极大险难,举念即获感应。
大丈夫能令文章盖天下,功业宣宇宙。而不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著于外而遗其内,著于有为之末,而遗其无之之本也。
生佛本无二。其不同者,乃迷悟顺逆于体之相用耳。生迷逆于体,佛悟顺于体。迷逆悟顺之相与用,则天地悬殊也。
欲制于理,欲无由以发矣。苟不战兢乾惕。则唯见其资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则将奈何?
因果报应之吉凶祸福,乃道德仁义依违真伪之实验也。既知其实验,则欲为善而益加奋勉,必底于成。欲为不善而遂生恐惧,有所不敢矣。如是则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性德也。若以因果报应为渺茫无稽,不但违背天地圣人之心,自己神识永堕恶趣,且使上智者不能奋志时敏,聿修厥德;下愚者无所忌惮,敢于作恶,以致天地圣人化育之权,抑而不彰。吾人即心本具之理,隐而弗现。其为祸也,可胜言哉!
因果一法,无机不被,无法不摄。深者见深,自可断惑证真;浅者见浅,亦堪消灾增福。
观世音菩萨,其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
试思从古至今,凡残忍饕餮者,家门多绝。仁爱慈济者,子孙必昌。始作俑者,孔子断其无后;恣食肉者,如来记其必偿。
玉虽出于昆冈,必玉隐而石露。若不钻凿,则止见其石,不见其玉。以不见玉,遂欲措以烈火,则因恶顽石而尽焚美玉矣。
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也。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
因果报应之道,种种不一,未可以现生为断也。故经明三报。三报者,谓现报、生报、后报。现报,谓现生作善恶,现生受祸福,此世间凡夫所共知共见者也。生报,谓今生作善恶,来生受祸福,世间凡夫虽不知见,而大力鬼神、天仙犹能知见。后报,谓今生作善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祸福。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见之。若至五、六、七、八万劫,声闻道眼犹能见之。若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非如来五眼圆明者不能见也。——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