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来四智

如来四智

第一种「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本体,就是智慧的理体,所有一切智慧是从它生的,根本智,大圆镜智是根本智,后面三种都是它的作用,它起的作用。「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烛就是照见的意思。如来就是讲的自性,从性上讲称如来,就相上讲称诸佛。

所以经上看到佛,从相上说的,看到如来,从性上说的,本性清净,惠能大师所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污过。离一切尘,离一切染污,尘是比喻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外洞彻,内是自性,外面是所生的现象,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外。

也就是说,所生的是外,能生的是内,内外统照,内照自性,外照万法。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于是我们就明白,佛法、圣教的修学总是以见性为目标,为什么?见性,自性本具的真实智慧就显露、就起作用。要不见性,我们这个智慧永远不能现前,虽有,它不起作用,内外统迷;内不见自性,外误以为万物是真有,不知道所现的万物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这只有真智慧能见到。尤其是末后这句话,无幽不烛,这句话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智慧照不到的,没有,这就是宗教里面对上帝的赞叹,「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这个意思。下面这是比喻,「如大圆镜」,这个镜子很大、很圆满,圆满就是它没有一样东西不照在里头,这叫圆,镜就是照的意思。

「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这是自己本有的智慧,迷了之后,大圆镜智就称之为阿赖耶识。相宗转八识成四智,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第二个,平等性智,他要觉悟了叫平等性,迷了叫末那。末那是梵语,意思是染污,就是前面讲的尘、染,这是末那。

「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这句话要记住,为什么?我们观一切法有一样不平等就迷了,就迷在末那里头,你就没转过来。真的转过来,平等性智现前,我跟诸佛如来平等,跟诸菩萨、罗汉平等,下面跟一切众生平等,跟蚊虫蚂蚁平等,跟树木花草平等,跟山河大地平等,跟无间地狱众生也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

你觉悟了,你真转过来,现前有一法不能包容,有一法心里不舒服,记住,你是凡夫,你的识没转过来,转过来这些现象都没有了。真的,我们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为什么堕落到这个样子,还自以为得意,生生世世都回不了头,都转不过来。这一生有幸遇到大乘佛法,了解事实真相,问题我们能不能回头?为什么转不过来?就是因为有我,我总比别人高一等,我总比别人殊胜。

二00六年我访问剑桥大学,跟麦大维教授认识,当时他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在中国,那是几年前的事情,出土有一块石碑,上面刻了四个字,「物恶独胜」,物就是物质的物,恶是好恶的恶,独是独立的独,胜是殊胜的胜。这四个字的意思他不懂,他提出来问我。我把四个字先解释给他听,他就明白了。

物是什么?物就是有情众生。如果说人,那十法界里头只有人道,其它的没分,说物,全部都包括了。所以物的范围比人大,物不但包括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的众生,你看,树木花草是物,山河大地是物。所以物这个字范围包括得很大,人包括得很小,人是物里头的一种,物是总包了。

只要是物,就讨厌,那个恶叫讨厌,讨厌什么?讨厌你独胜,你自己以为你自己了不起,万物都讨厌。反过来,物就欢喜大同,而不是独胜,包括我们今天讲的共存共荣,我们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就是这两句话。这古时候人刻的石头,挖出来的,应该总是一、二千年之前的。这四个字的意思好!所以我们麻烦,平等智不能现前,有好恶、有独胜。

第三种叫「妙观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这叫妙智,不是学来的,自性里头本有的。它这种智慧就是大圆镜智,证得大圆镜智他就起妙观察智、起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是智慧的本体,能圆融次第,次第非常非常复杂。

所以佛、菩萨也有比喻,像一个罗网一样的,大梵天宫庄严的罗网,网络一样的,虽然很复杂,但是次第整齐,一点都不乱,非常庞大、复杂的一个体系,一点不乱,智慧能看到。「复知众生根性乐欲」,同时妙观察智看到,看到所有众生,无量无边众生,每一个众生根性、爱好,乐就是爱好,欲就是欲望,都知道,所以说法、示现就契机。

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好心示现说法,往往受到许许多多的挫折。这是什么?这是没有这个智慧,对于众生的根性、乐欲不清楚,所以会跟他发生冲突,冲突就造成障碍。

「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菩萨上契入自性,自性智慧透露了,下明了众生的根性、爱好,所以为众生示现、为众生说法,众生欢喜。这才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帮助他开悟,开悟是智慧。「获大安乐」,获得大安乐是离苦,离苦得乐。这是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第四「成所作智,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这是如来的本愿,因地最初发心就发了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成佛了,这一愿自然兑现,不需要起心动念,不需要分别执着,成佛之后这个本愿自己起作用,叫法尔如是。「普于十方世界」,普遍对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这就是《普门品》上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随众生的爱好,随众生的欲望,现身说法。

「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把他带向正道上,圣道就是正道,成佛之道,菩提大道。成所作智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用前五识成就众生。「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成就普度一切众生的事业,转八识成四智,迷跟觉差别在此地。这是四种智慧,自性本有,一切众生并没有失掉,只是迷了。所以佛家讲失是迷失,不是真的没有,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就现前,也叫四智菩提。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八十八集)2011/12/19 檔名:02-037-0088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