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什么时候往生,阿弥陀佛做决定

我什么时候往生,阿弥陀佛做决定

其实,我们一念心阿弥陀佛知道,佛为什么不来?是我们自己有业障,我们的心不清净,来­了没用处。不起作用,他决定不来,来了他真起作用。业障要消,来了才有作用,消业障要­靠念佛,念佛功夫不够没法子,这个忙阿弥陀佛帮不上。念佛功夫够了,业障、烦恼不要消­尽,消尽很困难,那跟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两样,他只要你能伏得住,你能控制,业障烦恼不­起作用,就行了,佛就来接引你。你还没能控制住,佛不会来。

你看,最近我们接到一个报告,四川的,在家一位居士,夫妻两个都念佛。太太见到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问她,想不想到极乐世界去?她心里一犹豫,家里孩子、孙子还不能放下,­这一犹豫的时候佛不见了。她把这个事情告诉先生,先生听了很开心,先生知道这真的,不­是假的。先生不吭气,认真去念佛,不告诉她们。没多久,先生伏住烦恼了,阿弥陀佛把他­接走了。这是我们了解怎么才能往生,给我们传递这个信息,决定是全盘放下,没有丝毫疑­虑。

我自己经历过一次,我天天都想走。我七十九岁那年,七十九岁,在北京,生病住在旅馆里­面,病得很重。第三天,下半夜,我好像是醒过来了,但是醒过来,很清楚,我不是在旅馆­里头,是在野外,草地上,躺在野外草地上。看到面前一重一重的青山,很漂亮,很像大理­的苍山那个样子。但是大理山外面有洱海,有水,那里没有,没有看到水。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人,不知道有多少人,面都向着我。我这一想,这是不是一些听众?很欢喜。突然这一念­之间,变了,那些人全变成畜生。我感到非常惊讶,满山遍野一下就变成畜生,各个种类不­同的畜生,满山遍野。我就念了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身现前,佛相多大?半边天,­山不见了,就是一尊佛相在面前。那时候讲《华严经》,升座讲经,我都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阿弥陀佛,本师毘卢遮那佛。所以我接着念南无本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前,释迦­牟尼佛不见了。我再念南无本师毘卢遮那佛,毘卢遮那佛现前,弥陀佛不见了。最后我念了­一声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现前。那个相是半边天,但是看得很清楚,一点都不模糊­,真的是如对面前。这个时候我就听到耳边有声音,我没有回头,我看观音菩萨,没有回头­,问我还有没有什么没有放下的?统统放下了;还有没有亲人想见见面的?没有了。问了我­好多,我都说我什么都没有了。我说我很想跟佛到极乐世界去,如果佛需要我留在世间的话­,多住几年,我说也可以,没关系。这样就醒过来了,醒过来病就好了,第二天我就回香港­。

有这么一次经历,我就有信心,我什么时候往生,阿弥陀佛做决定。需要留我在这个地方,­做一个表法,做个样子,我行,我能忍耐,能受苦。时间到了,我的事情圆满了,佛就会来­接我走。对这个世界没有丝毫留恋,什么时候都可以走,欢欢喜喜的走,快快乐乐的走,一­丝毫干扰都没有。这几年愈来愈专了,经现在就一部,其它统放下了,持名,就一尊阿弥陀­佛,别的都不念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所以制行是我们能不能往生最关键的问题。这个心控制不了,还有杂念、还有妄想,特别还­有名利、还有亲情,这个麻烦大了。甚至于我还想对佛法做什么好事,都不可以,都是麻烦­。有缘就做,作而无作,这就对了。作是什么?没有起心动念,还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无作­而作,决定不妨碍信愿,决定不妨碍往生,这才行。世间名利财色稍稍动一点心,我们就受­到干扰、就受到妨害。每天读经、每天分享有好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个环境要认识得­很清楚,决定不含糊。

错误看法里头一个是身体,身体是我,错了,根本错了。佛告诉我们身体不是我,执着身体是我的人放不下,放不下这个身体。身体剎那生灭,怎么会是你?佛告诉我们,我是不生不灭,我在哪里?我在这个身体里头。身体不是我,身体是我所有的,好像衣服,衣服不是我,这是我所有的。


舍身受身就像换衣服一样,身体老了,衰了,不好用了,换一个,旧的不要了,换个新的,六道轮回就这么回事情。可是这个换自己做不了主,这真可怜,谁做主?业力做主。


这个业力最明显的就是善跟恶,你的心善,你的言善、行为善,你这个身体愈换愈好,善就换好的。人间,在这个人间换的时候,愈换是富贵、健康、长寿、家庭幸福美满,这善报。


更大的善人间没有,就是天上,自然就生天,天的福报比人大。天有二十八层天,你在哪一个阶层,那看你有多大的福报,你做了多少好事,自然往上面升。


如果是恶念,坏事做得多,那果报是三途,畜生、饿鬼、地狱。换畜生身,换个饿鬼身,换个地狱身,愈换愈差,自己不能做主,业力。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才真正痛下决心,断恶修善。这是佛教我们,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里头,不要堕三恶道。智慧现前了,知道轮回真苦,轮回能保住我在三善道吗?我不堕三恶道,不可能。


我们从早到晚,从大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你冷静想想,这一天当中,这一年当中,是善多还是恶多,你就明白将来到哪里去。如果是善多,三善道;恶多,三恶道,无法避免。


那我们碰到净宗了,遇到阿弥陀佛了,把什么都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那将来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易往,一点都不难,难就是你放不下,一桩事情放不下你就去不了。桩桩事情统统都要放下,你就决定往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宝积经》云:诸佛常法,若授地狱众生记时,尔时光明两足下没」。光是从口出的,从面门出的。地狱众生能往生极乐世界吗?能。记住,总在遇缘不同,地狱众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得不错,积功累德,临命终时一念错误,堕到地狱去了。没有那么深厚的善根,在地狱里头怎么能够见佛闻法?他善根深厚,一时糊涂堕到地狱去,堕是什么?造地狱业。我们有没有造地狱业?人人都造地狱业,找一个没有造地狱业的人,你一个也找不到。所以说老实话,我们现在在这个地球上的同参道友,我讲得很多,多次,不是一次,我们只有两条路,一个到极乐世界,一个就到无间地狱。只要你自己冷静去想想,你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你是不是造了地狱业?我们现身为一个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佛弟子是金字招牌,我们今天很多不如法,让社会大众骂佛教是迷信,就是我们的罪过。我们没有把十善业道做好,没有把六和敬做好,这是佛的根本戒,惹得别人骂释迦牟尼佛、骂佛法、毁谤三宝,因我而起,这就是地狱业。所以出家不容易,出家就是入地狱,你能不害怕吗?出家一定要做好样子。

  我们中国老人常讲,佛弟子要给佛贴金,佛的脸上有光,你修得不错、修得好;如果你犯了过失,你就是佛脸上涂粪。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给佛贴金,还是给佛涂粪?给佛贴金的就到极乐世界去,给佛脸上涂粪的那就得下无间地狱,来生还想作人、要生天,没这个事情,那是妄想。你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能不干吗?你在这个世间还能贪图这些世间五欲六尘吗?还可以贪图名闻利养吗?那个麻烦就大了,佛菩萨帮不上忙,自作自受。今天社会这么乱,灾变这么多,什么原因?居住在地球上的众生不善业所感,这不善业里头有我一分。我们今天是不幸当中有大幸,遇到《无量寿经》,遇到黄念老的注解,我们才能得救。没有这个经,这个经、这个注解讲得透彻!我从学佛以来,过去一些老法师,包括我的老师,讲净土经典没有这么详细,所以听多少遍都还半信半疑。度现前的众生,往后末法九千年,除这个本子之外,找不到第二种。我们既然遇到了就要认真学习,遇到就是机缘,你依照这部经修行可以灭罪,可以伏住烦恼、伏惑,可以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高下那就是缘分,缘分好你可能上上品往生,缘分不好就下下品往生,也好。蕅益大师说的,下下品往生他就很满足了。

  因为下下品往生,下品下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你就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的待遇,这是太难得,十方诸佛世界没有的。享受这种待遇,从事相上来看,你的神通、智慧、道力几乎跟佛相等,这真正不可思议。这告诉我们一桩什么事情?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得阿弥陀佛的加持,你就有能力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那说明我们这个世界很多家亲眷属,想度他,你有能力了,不必等到极乐世界你修成,没有修成,阿弥陀佛智慧、神通、道力加持给你。阿惟越致菩萨,哪里不能去!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十法界,你来去没有障碍,你能跟一切众生,一切有缘众生感应道交,这些众生有感,你就有应,你就能帮助他,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破迷开悟,你肯定会教他念佛,肯定会劝他往生。世出世间真实利益,还有能超过这一著的吗?没有了。这个大事因缘摆在我们面前,如果当面错过,你的罪就重了。别人没有遇到,没有缘,那情有可原,你遇到了把它舍掉,不肯干,你就是无间地狱的罪。所以地狱众生,佛给地狱众生授记,光从口出,但是光明从两足下面进去了。

  「乃至若授菩提记,尔时光明从顶上没」。在这个法会里面,十方来的全是菩萨,全是大乘,所以佛在此地为我们示现的,佛光是『从顶入』,『三匝』这佛光绕了三圈,从顶入了。「彼国纯一大乘故,更无余乘记,故云从顶入。《魏译》」,《魏译》本子在中国是流通最普遍的,康僧铠的本子。「示放光之因」。佛为什么放光?是为大众授记。「盖为当授菩提记」,证明他们修学的正确,必定得无上菩提。「《嘉祥疏》曰:正明授记,表得时机」,表示得到的时机成熟了,「所以欣笑口出。先还从顶入者,表吐言说,为物授至极法身之记也」。至极就是妙觉果位,比等觉还高一层,等觉没有至极,上面还有,妙觉上面就没有了,这是通常给等觉菩萨授记的。由此可知,菩萨到极乐世界,当然这都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华严经》是初住以上,他在其他国土里面修行需要三个阿僧只劫,无始无明习气才能断干净。可是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光明做佛事,为什么?这些人都已经断尽烦恼了,也就是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里头没有言语,也没有说法,佛用什么?放光,菩萨一接触光明就觉悟。以光做佛事,这是常寂光净土阿弥陀佛教菩萨的方式。

  下面是念老的话,「意谓佛正为大众授记。因时机成熟,故现微笑。并放光明从口而出。遍照十方,光回绕佛三匝,入佛顶中」。这几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此表为众所授之记,为至极法身之记,即究竟果觉之记也」。这些菩萨最后一品无明习气断掉,证妙觉位,这是究竟果位,证妙觉位,实报庄严土就不见了。这说明什么?实报土也不是真的,证明大乘经教里佛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土有相,实报土的相从哪里来的?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所以它有相;无始无明习气断了,相就没有了。相没有了,到哪里去?到常寂光去了,常寂光是自性;换句话说,回归自性。你看一切法包括自己,是从自性,迷了自性变现出来的,最后还回归自性。所以我们听到科学家研究宏观宇宙的,他们的报告说,他们以最精密的仪器去观察,实际上只能看到全宇宙的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见了。我们听到这个话,我们会笑笑,为什么?我们知道到哪里去了,回常寂光去了,回常寂光你就找不到。为什么?科技探究一定要有对象的,对象就是现象,没有现象他就找不到了。常寂光没有现象,三种现象都没有,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所以他说没有了,百分之九十没有了,回常寂光了。微观世界就是量子力学家们,他们现在能看到极微之微,现在称为量子,也称为小光子,也称为中微子,这么小的东西看到了。但是这么小的东西里头有世界,他没看到。

  这佛经上说的,一微尘里面有大千世界,跟外面宇宙完全一样,我们在前面读过的。普贤菩萨能入微尘里面的世界,这里面的世界跟外面这个大世界是一不是二,大世界没缩小,微尘里面世界没放大。在自性里面没有大小、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没有远近就是没有空间,没有先后就是没有时间。自性里头没有大小,普贤菩萨能入,能在微尘世界里面去拜佛、去闻法,不思议的境界。科学没发现,科学只发现这个微点,不知道微点里头有世界。我们现在能想到,微点里头有世界,那个世界里头又有微点,微点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这个科学没发现,这是事实。就像两面镜子对照一样,我们人在当中,镜子现的相重重无尽。我们从这个现象能体会到佛所说的,真是这样的,这都是事实真相,佛经上用一句话说,「诸法实相」。所以方东美先生说,佛经是高等哲学,我们通过六十年的学习,现在证明它不但是高等哲学,它还是高等科学。科学跟哲学没有解决的问题,全在佛经里头,真正是大学问,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要契入这个境界,到极乐世界就办到,为什么?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你看这个经本第二品「德遵普贤」。西方极乐世界那些菩萨们修什么法门?修普贤法门。那你就得要重视普贤菩萨十愿,为什么?是极乐世界每个人必须要修学的,你不学,到极乐世界就跟人家不相应,菩萨行到十大愿王才真正叫大圆满。所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菩萨要想成佛一定要修普贤行。普贤行的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愿愿都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什么?把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融成一体,这就是十愿。头一个就是礼敬,我们能不敬人吗?我们能轻慢别人吗?能瞧不起别人吗?不可以,你这个与普贤行完全相违背。普贤行里面,不但一切人要尊重、要礼敬,礼敬诸佛,树木花草要礼敬,山河大地要礼敬,没有一样不礼敬。为什么?全是自性变现的。礼敬的对象是自性不是别的,自性是真佛,自性是真正的自己。在哲学上来说,自性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怎么能不尊重!本体所现的一切现象,它都带著自性的成分,它不带著自性它变不出来,所以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我们心有严重的分别,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这喜欢,那讨厌,完全相违背。

  所以一定要把心量拓开,爱护一切众生,用清净心爱、用平等心爱,用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心,对待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你就对了,这就是普贤菩萨。净土宗各个都是普贤菩萨。所以古德有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说得非常有道理。《华严经》的分量大,这个分量小,可是内容呢?无二无别。也可以说,《华严经》说得详细,细说,这个经说得简单、扼要。《无量寿经》展开就是《华严》,《华严经》把它浓缩就是《无量寿》,是一不是二。我们也可以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落实,落实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文殊、普贤常常率领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拜阿弥陀佛去。这里面所显示的意思,就是任何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修成功之后,都会到极乐世界去拜访阿弥陀佛。拜访阿弥陀佛就像这品经上所说的,见到阿弥陀佛,那个境界大幅度的提升。见阿弥陀佛,你看你好处多大,阿弥陀佛为你授至极法身之记,就是究竟果觉之记,真实利益里头的真实利益。

  「又《望西疏》注光明照十方,还入如来顶者,依《华严》表授菩萨成佛记也」。祖师注解的这句话,光明照十方,还入如来顶,以《华严经》上所说的这是表法,授菩萨成佛之记。也就是说,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尽了,不是靠自己力量,是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五劫修行的成就,这个成就加持,让你无始无明能够快速的断掉,这是在华藏世界都做不到的。诸佛如来尊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没错,这是尊重阿弥陀佛的德行、阿弥陀佛的智慧,没有这种大愿、大行、智慧、神通、道力,这做不到的事情。「下明与会大众善根成熟」,这句话重要,也就是说,他们的无始无明习气快要断尽了,善根成熟。「见佛此光明,即证不退位。不退者,不退转之略称,即阿惟越致菩萨也」。圆证三种不退。「是故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会中诸菩萨,见此瑞相,知蒙授记,复现证不退,故互相庆慰,莫不欢喜也」,就皆大欢喜。这菩萨人数没办法计算的,极乐世界的菩萨、从外面来的菩萨。

  「《嘉祥疏》人天知相而欢喜」。佛所现的相,这个地方讲的人天,这极乐世界的人,人天是什么?凡圣同居土的。凡圣同居土往生的人数非常之多,我们念佛往生都在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你看看他知道,知相是他明白了,这是什么?这要不是得阿弥陀佛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你怎么能看到!释迦牟尼佛有实报庄严土,我们见不到,释迦牟尼佛也有方便有余土,我们也见不到。同居土里面,我们局限的只见到一个小范围,为什么?六道是同居土,我们没有办法把六道完全见到,六道轮回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四圣法界,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我们都见不到,不是那个等级你见不到。可是极乐世界不一样,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真的是人天身分,连小乘初果的身分都没有。如果是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他们往生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在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见思烦恼是一品都没有破,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西方世界殊胜。所以人天看到了,知道这种现象也生欢喜心。「如《宋译》曰:时会一切诸众生」,一切诸众生就包括凡圣同居土的人天,「敬叹佛光未曾有」,恭敬、赞叹,世尊放光未曾有,「各各俱发菩提心,愿出尘劳登彼岸」,出尘劳就是断烦恼,登彼岸就是证菩提。我们读了这个经也生欢喜心,也要勉励自己,要愿出尘劳,要愿登彼岸,这个话实际上是对我们说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最后这一句,这最重要的,「不离菩提心供养」,换句话说,菩提心是供养的根本。菩提心从哪里来的?从如法修行来的,不如法修行,哪来的菩提心?菩提心是觉而不迷,念念觉而不迷,这是菩提心,在我们这部经的经题后半段「清净平等觉」就是菩提心。想想看,我们在一切处,在一切时,一切境界、一切境缘当中,是不是都能保持著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是菩提心供养。以这七种供养,上供养诸佛如来,下供养一切众生,为什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是平等的,这是真供养。我们把佛看得太高,把众生看得太低,错了,你没有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平等心,你心不平等,你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所有供养全是假的。修人天福报,为什么?这好事情,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帮助你往生。有菩提心就行了,有菩提心你干这个全是功德,你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为什么?你的心是清净平等觉,这是菩提心。

  早年在美国我跟大家讲菩提心就是用经题,菩提心有体、有相、有用。体是真诚,它起用有两种,一个是自受用,一个他受用,也就是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自受用是清净平等觉,全是自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这个大慈大悲是从真诚清净平等觉里面生出来的,真正的慈悲心,真诚的慈悲,清净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正觉的慈悲,这是佛菩萨的菩提心。所以这个经,三辈往生里头讲得很清楚,往生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字讲得清清楚楚,没有菩提心不能往生。可是蕅益大师讲得好,讲得简单,讲得真实,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真信、真愿往生,这个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觉慈悲,就具足了。所以不少不认识字的,没有念过书的,国内人讲的,所谓是没有文化的,念佛往生瑞相很好。那是什么?人家心地忠厚善良,也就是所说的老实、听话、真干,一般人看不出来,他成功了,他真干了,真的如说修行,他真干,所以他真有成就。

  「又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如是,像《行愿品》里面所说的,你把这些东西都能做到、都能落实,那你是真供养。用不著在佛菩萨面前念供养词、念供养咒,不需要,也不需要在佛菩萨面前去烧香供花,那都是形式,那不重要,重要是这些你真干,你真做到。「菩萨以闻名故」,这是菩萨的智慧,菩萨的聪明,菩萨的福德,听到这一部《无量寿经》,或者听到《弥陀经》,听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於上述种种供养中」,前面所讲的都是经里经文都说到的,像这些供养的时候,「精勤修持,而无懈怠与厌倦之心」。他真干,学一条就做一条,学两条他就做两条,他真做。精勤修持,精是不杂不乱,勤是勤快、不懈怠、不懒惰、真干,这勤字。修是用佛法这个标准,修正自己的错误念头、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言行,他真干、真修。持,保持不会失掉,就是说天天都干,没有懈怠,没有厌倦,愈干愈欢喜,当然不会厌倦。你照这个方法去修行,修了几天感觉得厌烦,不想再干了,那是什么?你没有达到法喜,你没有得到欢喜。真得到欢喜,他就继续去干了。为什么得不到法喜?你不是用的真心,你心不在焉。

  学佛求的是什么?经题上就是的,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所以这个东西与世间的荣华富贵不相干,一点关系都没有。世间人心目当中希求的是荣华富贵,学佛的人心目当中所希求的是清净平等觉,你得到了,你怎么能不欢喜?清净心里头就有定,平等心定的功夫就深,觉是大彻大悟,定慧圆满。清净心现前,真乐!妄念少了,心定下来,不再向外境攀缘,这里头有真乐,叫知足常乐。你看一般人他还有希求,你没有了,亿万富翁他还想赚钱,还在患得患失,跟你相比差远了。为什么?他不知足,他没圆满。我这里,我这圆满、满足了,我不再求,满足了。我圆满了,他没有圆满。圆满的人离苦得乐,没有圆满的人他在苦当中,他患得患失,他有忧虑、有烦恼,怎么能跟你相比?「故云勤修无懈倦」,这是偈子里所说的勤修无懈倦。「以上皆因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闻名所引发的,认真修学他入了境界,所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