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
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余所愿也。奈何定力未成念头无主。或旧学未忘。或邪想乱起。或境缘相触照顾不牢。或情想纷飞遏捺不住。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岂特间断而已哉。言之可惭。思之可恸。又当何策以治之。
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病也。汝当间断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余闻古人有二种痛鞭之策。今复为汝献之。汝当谛而听之。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尔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尔总不顾。父母老病。尔又不看。及闻其死。尔也不归。如今或在三涂受罪受苦。望尔救他。望尔他。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尔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尔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克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犁拽耙。偿他始得。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尔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尔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何止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尔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求验者。既学专修。当求灵验。尔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验万万千千。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然则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岂不验于此哉。勉之勉之。
印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与念佛成片的关系
(1)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光祖师:未达一心不乱的临终念佛状态是什么样的:“《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印光祖师:《观无量寿佛经》示三种净业正因,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愿念佛,悉得往生,况崔母之将及全备者乎。又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令念佛,或至十声,或止数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况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46页 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
(2)【印祖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藕益祖师开示:真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是欲最后十念一念是欲界定散心或未到定散心境界,非刹那生灭散心。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
蕅益大师关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往生的开示: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开示:非生灭心就伏住了烦恼
“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