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蔡礼旭:当一个家庭里面都是互相怨恨的话,这个凶相已露,家风不可能好的

蔡礼旭:当一个家庭里面都是互相怨恨的话,这个凶相已露,家风不可能好的

我们讲到的「谨慎为保家之本」,不只在这些欲望当中要谨慎,甚至於自己的起心动念都是要跟道义相应的。因为我们的小孩都很敏感,跟我们相处在一起,我们的念头不好,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起心动念要谨慎,还有一言一行要谨慎。所以言语的谨慎也相当关键。在孔夫子的教诲当中,四个科目很重要: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言语占在第二位重要位置。那我们自己言语有没有谨慎?也值得我们来观照。所以言语应该要注意到这些地方。



  「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记恨,宽容乃是智慧」。我们都知道「家和万事兴」,假如不宽容很刻薄,那家怎么会和?能懂得宽容的人,那都是能为大局著想,那是智慧。我们看到这句可以感受得到,你看一个言语的态度是抱怨还是宽容,那所造成的影响差别就很大!抱怨带来的是对方的记恨,当一个家庭里面都是互相怨恨的话,这个凶相已露,家风不可能好的。我们冷静的来观照,我们自己有没有常讲抱怨的话?当我们常讲抱怨的话,上一代的恩怨会留在谁的心田里面?我们都不够谨慎,说话一出去了,也搞不清楚会造成什么结果,一言一行都像一颗种子,就种在自己的人生,也种在孩子的心田,恶的种下去了,以后会感恶果。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在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要懂得仁爱,懂得对人关怀;很多年轻人心理有障碍,我怎么对人都爱不起来,对人都信任不起来?他的障碍从哪里来?追本溯源就是他在家里面,他父母不谨慎,常常婆婆哪里不好、小叔哪里不好、小姑哪里不好,把这些抱怨的话都在孩子的面前讲。孩子面对自己最亲的亲人都记得对方的不好,甚至於母亲的这个记恨也影响孩子,所以面对自己的奶奶,或者是面对自己的姑姑、叔叔都有那一分恨意。你看这个孩子的人格能健全吗?这个孩子连自己最亲的人都关怀不起来、都信任不起来,他怎么又去信任别人?所以少成若天性。我们是让孩子一辈子对人都是一种怨恨会幸福,还是让他对每个人会感恩才是会幸福?这都要看得很清楚!

  我就回想到我整个成长的过程,听到母亲在跟我们谈的一些话,我们也是很感恩母亲的教诲。像小的时候就常常告诉我们,她说:你们在很小的时候,晚上哭闹,不好好睡觉,妈妈隔天就要教书,体力上也负荷不过来,所以爷爷就会叫我先去睡,然后爷爷帮忙我带你们;爷爷本来是用手摇摇篮,后来爷爷想睡觉了,接著就用脚摇摇篮,都睡著了,还可以用脚在那里摇摇篮,功夫都练成了。你看当母亲讲到这一段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二、三岁,不可能有这个记忆,可是母亲一遍一遍的把爷爷、把长者对我们的关爱,给我们娓娓道来,这对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的人格影响很大,我们就很自然的都会记住这些长辈对我们的恩。能记自己家人对我们的恩,自然踏出这个家门,也能记一切人对我们的帮助恩德。也会说到像我的叔叔、我的姑姑他们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生病了,送到医院,他们在病房外非常焦急,急到都掉下眼泪来了。这些话对我们的心灵都是很触动,所以我们跟几个叔叔还有姑姑的感情就特别好。不只不说抱怨的话,都要说感恩的话,让自己、让小孩都是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

  「多说宽容的话」,能够成为一家人都是非常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珍惜这个缘分,彼此能宽恕,彼此爱护。我们宽容他人,绝对不是求别人来对我们好,那是做人的一种态度。所以宽容能够让家庭和乐,也能够让整个团体和乐。以前的这些读书人都知道人和的重要,所以他在朝为官,不只不会讲这些抱怨的话,不会讲这些是非的话,他们时时都是能够以和为贵。在宋朝有一位宰相叫王旦,他的肚量很大,他的太太曾经有一次心里想,从来没有看过王旦生气,所以他的太太就想要试试看他脾气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就安排她家里的女仆人,端著一个热羹汤给他,到他的面前就故意不小心,然后就把这羹淋在他的朝服上,他穿著朝服正准备要去上朝。结果倒在他的朝服上,这个王旦马上站起来,然后说到:有没有烫到你的手?你看他肚量这么大,不只没有生气,反而马上就是想到对方的手有没有烫著。真的,一个人有这么大的修养,他家里的人个性再不好,一定都会被他给折服,都会被他给感动了。有这样的德行,一定赢得妻子、赢得家人对他的佩服,自然效法他。所以他能齐家,他也能治国。

  他当宰相的时候,另外一个臣子寇准,常常都会对他所做的事给予一些批评,给皇帝谏言,批评王旦这里做不好,那里做不好。后来皇帝就对著王旦讲:寇准都常常讲你的坏话。这时候假如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做?假如这个时候,我们也奏寇准,也奏他一笔,也说他的坏话,那朝廷里面很可能就失和了,那就枉费我们在朝为官。在朝为官最重要的就是利益朝廷、利益人民才对。王旦当下就说:皇帝,我当宰相这么久,一定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寇准是为了国家好给我批评,所以我要虚心接受。这一席话讲完,皇帝的内心会不会很感动?佩服这个臣子!这个话再传到寇准的耳朵里面,寇准对王旦的不满都烟消云散。王旦完全不计较,甚至於还是自我反省。

  后来寇准有一天就跟王旦讲:能不能推荐他当宰相?就自己去要宰相来当。在我们一般人想可能会觉得:哪有人自己主动去要宰相的?其实我们真的冷静想想,宰相好不好当?每天日理万机,压力是很重的。所以寇准去要求当宰相,并不是去贪这个功名、贪这个富贵,而是他真正有能力,也想去为国家付出。但是王旦就回答他:宰相不是这样要得来的。泼了他冷水,结果寇准心里就有点不舒服。后来寇准还被皇帝贬了,贬到青州去,贬到离朝廷很远的地方去当那里的小官。其实寇准是很正直的官,有时候进谏,皇帝不能接受,就被贬得很远。然后刚好王旦年纪也大了,临终的时候,皇帝就问:谁能够当宰相?王旦马上说:寇准。当皇帝听到寇准的名字,眉头都皱起来,其实皇帝也怕很正直的臣子,因为这些正直的臣子一看到他的错误,马上直言不讳就给他批评下去。所以面对这样的忠臣,心脏还要很有力量,不然那会受不了。

  曾经皇帝跟寇准他们在商量国家大事的时候,皇帝这个性子压不下来,很烦燥说:不要讨论了,明天再说。皇帝就站起来,走了几步路,这个寇准就追过去,把皇帝拉住,然后再拉回来,对著皇帝讲:现在讨论的事情攸关人民的安危,假如今天不讨论完,很可能就有人会饿死,所以今天你一定要讨论完才可以走。然后就把皇帝压在位子上坐好。你看,几个皇帝能忍受这么正直的大臣?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可贵的地方,宋朝的皇帝很有修养,面对这种忠臣不敢乱发脾气。其实这个原因也在於他宋朝开国的皇帝,对读书人尊重。宋太祖赵匡胤他们都是很喜欢读书人,宋太宗他们都很热爱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间接对读书人也很尊敬,也感来宋朝出了非常多的这些忠臣烈士。这也是来自於他们宋朝开国的皇帝种下了尊敬读书人的因,感来这么多好的忠臣协助。种因得果,这是丝毫不爽的。

  皇帝一听到寇准,也不大愿意把他找回来。接著又跟王旦讲:难道只有寇准,没有其他的人吗?王旦就说:除了寇准以外,臣就不知道有谁了。接著就走了。大家想想,这皇帝后来会用谁?明明很不愿意,为什么用寇准?因为皇帝的旁边都有太史在记录,都跟在皇帝旁边记录,王旦叫皇帝用寇准,假如他不用了,他对历史没有办法交代,到时候用得不好,把国家给搞乱了,那他就留下万古的骂名,所以有碍於要对历史交代,不得已用寇准。结果寇准来了之后,也很认真治理国家的政事,然后就对皇帝讲:皇帝,很感谢你对我的重用。皇帝就说:又不是我要用你的,你知道是谁要用你的吗?寇准也猜不到。后来皇帝说:就是王旦临终前推荐你的。我们可以想像,那个寇准想,我都讲他的坏话,他不只没有跟我计较还提拔我。你看王旦那种肚量,那种宽容的德行,留在寇准的心中,那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甚至於这一分德行的感动,会让寇准以后也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你看我们很多的人走上教育这条路,都是因为教导他们的老师那么有爱心,感动他们,所以他们也要传承老师这一分精神。我曾经也遇过一个校长,他非常的认真、非常负责,他很小母亲就去世了,你看一个孩子那么小就失去母亲,对他的心灵是很大的一种创伤。刚好他小学的老师非常有爱心,所以他那种难受就转移了,把这个老师当作自己的母亲看待,老师也很照顾他。然后老师还安排一个智力比较差的女同学跟他一起坐,让他用心去照顾这个同学。他一来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二来老师的安排又让他扩宽他的心量,所以后来他也走上教育的路,现在也是当校长。你看那个精神都能够承传下去。

  所以我们人生的价值在於我们这些好的德行、好的精神能否承传给子孙?能否承传给这个世间的人?假如我们当老师了,那就承传给更多的学生;我们是当一个企业主、企业家,我们这些精神对社会那种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服务精神,能不能留给我们这些部属、员工,让他们继续承传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一生的价值。这是我们讲到宽容不只让家庭和乐,在同朝为官的时候,也能够让整个政治风气能够和乐,为大局著想,这是人生相当重要的一个态度;不能为大局著想,意气用事,那很可能小事都会变成大事。这是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少说讽刺的话,多说尊重的话;讽刺显得轻视,尊重增加了解」。我们一起把它写下来,「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伤害造成对立,关怀获得友谊。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命令只是接受,商量才是领导。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在《论语》里面讲「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所以一个言语的态度,对跟不对产生真的是天壤之别。

  我们看到「少说讽刺的话」,闽南话说:不要给人家漏气。成就一件事情已经不容易了,行百里路半九十,所以我们应该是多给人家鼓舞,而不是去讽刺。而这个讽刺的话让孩子听了,或者是让其他的人听到了,对对方就轻视不尊重。所以对人尊重很重要,因为「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假如我们习惯讲讽刺的话,那给同仁以至於给下一代的影响,就是他们很难对人恭敬。一对人失去恭敬心,他就很容易对人无礼,他就不知道会增加多少无形当中的阻力。所以我们人跟人相处,对人都要一分真诚、一分信任。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都相信每个人本善,都有无穷的智慧、能力可以开发出来,所以我们站在一个协助成就的角色上,不要去讽刺别人。因为讽刺显得轻视,别人一定很难受,但是尊重增加了解,彼此尊重那就容易信任、交心,然后就能够给与他很多中肯的劝告。所以不要用讽刺的,用尊重、用一分诚意去谈话。



  「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这个伤害的话,俗话讲的「恶语伤人恨难消」,这个伤害的话就好像刀子一样,伤到了人家的内心,痛如刀割,他可能这些伤害的话,一辈子都没有办法释怀。所以人跟人这么难得的缘分,不要因为一时言语的失当,造成彼此一生互相的遗憾,这样就很不好。多说关怀的话,所以好语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都觉得很寒冷,老祖宗这些教诲都在提醒我们讲话要厚道。所以人家不好处,人家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要帮人家掩藏几分。不只不能去宣扬,还要帮人家掩藏,他已经不错了,他已经很尽力了,我们不要太苛责。这是在言语当中形成一种对人的厚道、宽容。所以其实一个人积德,一个人损福,往往都在这个嘴巴,能够很厚道的就积福,很刻薄的就损福。



  再来,「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商量能够集思广益,能够博览众长,因为我们一个人看事情很可能会有所疏漏,这个时候能够心胸宽广,广纳雅言,也能够把事情办得比较稳妥。我们尊重别人的意见,也能赢得他人对我们的支持,所以商量才是用德行来领导。



  最后一句,「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其实像我们从事教职的人,假如一个孩子犯错了,我们就批评,而且很刻薄的话,那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信心都起不来,所以这言语不可不慎。像我的语文是比较差的,所以当时候老师说:同一个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为什么语文程度差这么多?这句话让我的信心足足十几年都提不起来。你看,高中的时候考语文考倒数第二名,大学联考考五十九分,语文还是没及格;是后来遇到我的师长,讲到文言文里面的这些智慧,是老祖宗对我们后代子孙最大的恩德,而且是透过文言文这个工具才能够承传下来,所以把我们的障碍去除掉了,珍惜祖宗的恩德,才提起这个信心。因为祖宗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们也可以成圣成贤。我们念《弟子规》,从头念到尾最有精神的是哪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你看这都是古圣先贤鼓舞我们的,就能把我们的潜能激发出来。所以真的要多讲鼓励的话。

  其实我在求学过程当中,都不算是很优秀的学生。我的小学导师,还有我小学自然科老师,他们都非常鼓励我。我记得我在念高中的时候,两位老师刚好到了我们学校,那我很欢喜去找老师谈话。谈著谈著,我这位自然科老师叶老师,他现在也在小学当校长,你看会鼓舞学生的这些老师,他们也都很有成就!因为他们有这一分爱心对学生,他们的福分也愈来愈厚。这位叶老师他就跟我的小学导师说:这礼旭他是属於大鸡晚啼!你看这句话我已经从高中时代一直记到这里!我们常常对自己比较气馁的时候,突然想到老师这句话,大鸡晚啼。所以我们不能自暴自弃,还要继续砥砺自己向上奋斗。后来我在读古书的时候,读到楚庄王的一个典故。楚庄王他的故事里面有提到,因为楚庄王他是厚积薄发,三年不飞,刚好有一个臣子比喻他像大鹏鸟一样,说这只大鹏鸟是三年不飞,三年不叫,但是一飞就能冲天、一鸣就能惊人。大鸡晚啼,慢慢积累我们的实力。所以老师这句话就这样一直留在我们的心田里面。

  后来我到很多地方去讲中国文化,然后也回去找我的老师,我的导师姚老师他现在也在小学任教,我们师生两人谈得很愉快,老师也非常支持我继续来弘扬这些文化,弘扬伦理道德教育。我还拿了一些经书送给我的老师,我们在吃饭的过程聊得很开心,这个服务人员就走过来说:你们是什么关系,怎么这么和乐?我说:这是我的老师。服务人员就说:现在老师跟学生这么好的很难得。后来我把书送给老师,老师就说:从今天开始,我是不是要叫你师兄?我跟老师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就是老师。但是老师最欢喜的就是自己的学生对社会能尽一些心力、能有贡献。这是老师最欣慰见到的。

  我们刚刚讲的这一段是言语当中的学问要谨慎。其实不只这五条,我们能静下心来观照自己讲话的心态,一有不对,就应该要修正,一定是跟善相应,一定是跟厚道相应,这样的言语才是正确的。

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蔡礼旭老师主讲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在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因为犯了一个满严重的错,还找派出所的员警来吓他,因为他年龄还不够也不足以定罪,又学校的老师很多也是给他训斥,给他指导。后来这个孩子就坐在楼梯口,非常的落寞,我看到了他的背影,虽然没有看到他的面容也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我走了过去,在他的身旁坐了下来。...

  我在我这个学生的身旁坐了下来,也没跟他讲什么话,陪他坐了几十秒钟,这孩子开口了,他说「老师,我很想死」。人生如戏,很多时候你都不会明白你今天会遇到什么戏,但是要保持镇定,学生说很想死,你不要说「不要死,太恐怖了」,这样你就被他转了,当老师的要情绪稳定。然后我就跟他讲「你为什么很想死?」人与人讲话有一个最高指导原则,你循著这个最高指导原则都不会讲错话。当他人在抱怨你的时候,你就告诉他,你现在遇到的是结果,原因出在哪里?当你一直引导他把人生的错误原因找出来,他的理智就上来,他不会怨天尤人,不会把责任推给别人。你现在在听别人抱怨的时候,你可不要在那里随口说,现在男人都是这样,现在人心都是这样,那个叫多嘴,唯恐天下不乱。

  刚好有一天早上我还在睡觉,在海口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打电话来,一位女士,电话一接起来她就开始哭了,当然不是我做错事了。边哭边讲她先生怎么样不好、怎么样不好,这个时候不要阻挡她,让她好好讲,为什么?她那个火山要爆发了,你就让她宣泄一下。我们跟人讲话要审时度势,你连给她宣泄一下都不肯,马上就把她堵住了,她会噎著,让她发泄一下。等她把她先生骂完以后,我就跟她讲,你先生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事,你现在自己有没有做对才是重点,请问你现在有没有做一个为人母应该做的事?你现在有没有做一个为人妻应该做的事?你现在有没有做到为人媳妇应该做的事?假如没有,你没有资格去生你先生的气。而且话又说回来,你今天为什么生你先生的气?因为他怎么样?因为他不负责任,所以你气得半死,可是假如今天你也不负责任,那你应该气谁?你应该气你自己。人往往意气用事,看到别人不对也没有想想自己对不对,就开始情绪波涛发生冲突摩擦了,逞一时之气。我这么一给她引导下去,她情绪比较平和下来。

  一个人错了,「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个「祸且作」不是坏人,你把你先生的过失大街小巷跟他讲,你看这个家庭破不破灭,他一定跟你恼羞成怒,他决定不会想到他错在哪,他一定撑著这口气也要搞得你鸡犬不宁。人与人都在意气用事,所以家不成家,团体不成团体。而这有一个很微妙的关系,今天先生错了,你不只没有严厉指责他,还继续把你应该做的事做好,这样才能唤醒他的惭愧心,人都有良知。男人做错事又不代表他不回头,就像我们上六天课也会打瞌睡,可是打瞌睡又不代表醒不过来,在三期的过程还没有一个人打瞌睡没醒过来的,当然假如他真的醒不过来那是我的责任,「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讲得太枯燥了,让他已经用两根牙签撑起来都没有办法,因为我可以感同身受。良性的循环要转动,用我们的德行去感化他人,绝对不是意气之争。

  我跟她讲完话以后,这一位朋友跟我讲,她说蔡老师,我打电话给你以前,已经打给我好几个女性的朋友,我询问她们的看法,她们给我的回答是非常的时期一定要用出非常的手段,你看这些朋友理不理智?当然因为她没读过古书,她又没有听过很多俚语。「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婚姻破裂了,它是代表一个家庭的遗憾,延伸到孩子一生的负面影响,那影响可是深远的。你拆了十座桥还可以重修,乱给人家建议,婚姻破了,想要再回到从前几乎不大可能。我们有朋友就是给人家建议离婚,后来夫妻都很后悔,他自己也很难过。建议人家时时提醒他,你自己错在哪?你这才叫真正帮他,因为他会不断提醒自己,不断改正自己。

  我对这个学生也是这样引导,「你为什么想自杀?」他说「老师,都没有人喜欢我」。我看他讲出这句话是满悲哀的,这时候要缓和他的情绪,我就跟他说,「那福裕老师会讨厌你吗?」他停了一下没有回答。因为学校有两位老师对他满照顾的,另外一位你们认识吗?「蔡老师。」你们怎么都未卜先知,你们已经证六神通要记得来度我。接著我就跟他讲,「蔡老师会讨厌你吗?」他摇摇头。这个讲话的顺序很重要,要先讲别人好,再讲自己好,不然一开始就讲自己,觉得怪怪的,你看中国人讲话就是这么样含蓄厚道。我就进一步跟他讲,「那人家为什么讨厌你?」把原因找出来。他说「老师,我都打人,我都骂人」。接著我就劝他,「那你从今天以后不打人、不骂人,那同学不就不会讨厌你了」。接著孩子说了一句非常痛心的话,他说「老师,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学生这一句话对我的教学生涯影响甚深,我不愿意看著自己的学生一辈子成为他习性的奴隶,很想改,改不了。不要说小孩了,诸位朋友,我们现在的人生是不是也在这样的处境之下?明明知道圣教很好,很想学,却被习性拉得精疲力尽。为什么?因为在中国人的社会里,圣教已经断了将近三代了,我们的根基都不牢,我们人生的这一份遗憾绝对不要再发生在下一代的身上,绝对不要再发生在自己学生的身上,这是我们人生当中应该有的责任心,应该有的使命感,不然自己都跌下去了还要让学生继续跌,那情何以堪。

  这个学生这一句话,「老师,我很想改」,这一句话我们有没有听出来?「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我改不了」:「苟不教,性乃迁」,习性养成很难改过来。后来这个学生我拿了一本书给他看,那本书叫《地藏菩萨本愿经画册》,我翻给他看,你造作罪业,然后以后就要受苦,要受责罚,受良心的责罚,那个学生看那个铜柱铁床眼睛瞪得很大,让他有所警觉、警惕不可造恶。这学生拿去了二三天之后,走到了办公室的门前在那里绕来绕去,我看到他的眼神跟动作自己心里有数,是来找我的,我走出办公室的门问他,有什么事吗?这个常常打人、骂人的学生脸上非常的腼腆羞涩,很不好意思,他用他的右手把他的左手遮住,我看到他这个动作就知道他的手上一定有什么蹊跷,等到他缓缓把他的手掌拿开,这个孩子在他的左臂上画了一尊释迦牟尼佛。画一尊释迦牟尼佛要多久?而且画得很好看,他还很有艺术天分,但是没有好的缘成就他。诸位朋友,在那几个小时当中,这个孩子的心是什么心?是佛心,是时时想著佛陀,他才能把它画出来。人生总在遇缘不同,好的缘就能成就他的道德学问,因为他有本善的心,不好的缘一生就很难再爬得起来。

  后来我有去了解一下,他的家庭状况确实很不好,父亲是流氓,妈妈已经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佛陀曾经说过「多瞋众生慈悲观」,当我们脾气很不好,很容易瞋恚,要常常生起慈悲心,因为让你生气的人,「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样的学生你看他的行为会火冒三丈,你再去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你的气怎么样?消一半,甚至於是气全消,提起的是一份悲悯的心。

  既然人生的好坏在於遇到的缘分,那这一个体悟对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启示?人生的成就总在遇缘不同,诸位朋友,这句话给你人生什么启示?什么提醒?都没启示哦?珍惜遇到好的缘分。记得我还没有学佛以前,曾经听一个长者讲了一句话,他说你的人生假如遇到一个大智慧者,你一定不要放过,当他要离开的时候,你要全身扑过去把他的腿抱住,都要珍惜这个机会。诸位朋友,下次老和尚回台湾来,你们不要扑过去把他的脚抱住,然后到时候又说蔡老师教的。要依它的意义不要著相了,是那一份锲而不舍,那一份珍惜很重要。这给我的印象就很深,后来在电视上听到老和尚讲经教,那种影像就浮现在我的面前,什么叫把腿抓住?依教奉行,听一句做一句,这重要。

  除了要珍惜这个好的缘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启示?「能亲仁,无限好」,要珍惜亲近善人、智慧者的机会,这跟刚才要依教奉行是同样的一个态度。来,还有没有?真的没有了吗?跟人要结善缘,不要结恶缘,很好。你到处跟人结善缘,以后你就有很多善缘可以用。有大爱之心,是不是?来,掌声鼓励。诸位朋友,大乘佛法的根源在哪?「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了解到人生的成败在遇缘不同,我们就要感受到众生现在善缘难遇,「百千万劫难遭遇」,既然善缘难遇,我们又已经遇到了,我们要去变成别人一生能得度的缘,要有这种定位,你的慈悲心才会起来。而当然你要当别人得度的缘,首先自己马步要站得稳,不然你泥菩萨怎么样?过江,来,来,沈下去,这样不行,但是你有这一份愿心的时候,你的能力就提升得特别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