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蔡礼旭:他们两个就因为一念之差,最后人生的结局天壤之别

蔡礼旭:他们两个就因为一念之差,最后人生的结局天壤之别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要克服这些惯性、习性,一开始都是不容易的。但『从恶如崩』,一个人能了解到,让恶念相续之后必有大祸,他会不敢造恶。我们上一次讲到的,小孩子为了桑叶吵架,不能放下瞋恨心,最后变成什么?变成两个国家打架了,你看「从恶如崩」,吓死人。而且后代子孙跟我们是一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古代有一对双胞胎,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从恶如崩他的人生毁了,后代也毁掉。所以真正慈爱后代「克念作圣」,一定要克服习气,给孩子好榜样。在豫章这个地方有一对双胞胎,他母亲生他们几乎同时生出来,并肩而下,几乎同时生出来,所以他们的生辰八字是完全一样。因为长得太像了,连容貌、连笑出来的样子都很像,父母都很难分辨。最后用名字来分别,然后用穿的衣服不一样来分别才分得出来。而且他们去读书的时候,连写出来的文章功力都差不多。二十岁了又同时补博士弟子,就是连官运都一模一样。帮他们考试的官员都很诧异,最后就说我看分配的学校,给他区别一下好了,一个到府庠,一个到县庠。府比较大,哥哥读府庠,弟弟读县庠,才分得出来。

  结果结婚了怕媳妇分不出来,所以衣服、鞋子不一样。结了婚同一年结婚,同一年生孩子,然后又考试又是补同样的功名。所以他那个乡里的人都说,他们两个的命太一样了,怎么每件事都一样,生孩子同年,结婚同年,考试同年。到了三十一岁,又同时考取科举,考上举人「赴省试」,要去参加省,还有参加国家的考试了。住下来的地方,隔壁有一个年轻的寡妇,对这个大哥就示好,要勾引这个兄长,他的大哥很有正气,拒绝了。但是他大哥马上想到,我弟弟跟我长得一模一样,这个女子可能会找他弟弟,他赶紧去告知警惕他的弟弟,读书人要守住道德的分寸,绝对要立得住,他弟弟听了也点头。但是在这个境缘当中就没有守住,就跟这个女子发生关系了,而这个女子并不知道是两个人。

  这个弟弟就花言巧语,我假如考上了一定娶你。结果省的考试他大哥考上了,他落榜。但是他这个恶念还是相续没有反省,又去骗这个女子,我现在通过这个考试了,接著要进入国家考试,就能考上进士,考上了我就娶你,让你荣显发达。这女子就把她所有的钱给他。明年春天放榜了,他的兄长考上进士,而这个妇女就以为是他考上了。可是一直等,朝夕等,等著他来迎娶她都等不到,最后就郁郁成病了,然后就在死前,写了一封书信就寄出去了。这一封信到了他哥哥的手上,他哥才知道弟弟没有守住。就这样次年,就是隔一年而已,他弟弟的儿子,亲生儿子就死了。他弟弟痛哭伤心,最后双眼失明,不久弟弟也死了,所以弟弟跟弟弟的孩子都死了。其兄享福禄,他的哥哥考上进士以后,整个家庭就发达起来,多子孙,福报很圆满。大家看两个一生的福报、命运,完全相同的兄弟,就因为一念之差,最后人生的结局截然不同,天壤之别,所以从恶真的是如崩。

 我们一离道这个心没有依照性德,没有依照经典,就被妄心做主,习气当道,就在造孽,就不是在修道的状态。所以修道其实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觉照能力,达到念头一错马上知道,境界就愈来愈提升。所以愈能洞察到自己的习气,洞达到分别执著愈肯放下,就愈进步了。真正修道、真正功夫不是修多久,也不是背多少经典,功夫都在放下。我们这么多年学过来,问问自己,哪个习性放下了?哪个习性愈来愈淡了?假如没有,还没有在修道,还是知识,还是记一些经典而已。要警觉!假如没有功夫,这无常一来,一口气不来去哪里?所以要戒慎恐惧,要有把握,临终的时候是清醒的,明明白白的不得老年痴呆症,临终不生病、不迷糊,昏迷就麻烦了。可是大家想一想,现在十个人临终,几个不迷糊?

  以前的人善良,心智清净,睡著睡著走了,甚至於跟子孙都先讲好,我哪一天要走了,你们来送送我多好!人生最大的福临终不生病,脑子清楚,要积这个福。现在比吃得多好、穿得多好那叫痴福,享到最后你就没福。你看孔子他们把福留给谁?留给我们这些弟子,让我们以后办道有福,才不至於没地方住。你看那圣贤人的慈悲,把积的这些无量福报让我们后世的弟子去享,享的时候不能贪著,要感恩、要精进。师长也是,我们今天没有师父的威德,我们能这么安定的在这里一起共学!很多人连个地方都没有是吧?有地方了,没多久因缘又变了又没地方。这真的我们都在享师长、享祖先圣贤人的福报,几个人懂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真懂,那个德行就不断增长。为什么?报恩的人勇猛,报恩的人愿力愈来愈强,报恩的人念念不忘父母、师长、祖师之恩德,他念念都在报恩当中,邪念就污染不上去。所以这里也提醒我们,修道要念念保持正念,因戒得定,因定就开智慧,最后就恢复性德。从现在开始我们懂得自爱,也懂得爱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