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何谓居士林

何谓居士林

何 谓 居 士 林



    简单说来,居士,即是佛教的不出家之男女信众,而出家并受过戒的称僧和尼,俗称和尚或尼姑。男女居士又称优婆塞和优婆夷,这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近住”,即接近佛法僧“三宝”之意。其实,不仅“接近”而且信仰、思想、行为都比较投入者,才是真正的佛教居士,即在家信徒。
 
  居士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现象,当然不如上述那么简单。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居士泛指德才兼备而隐居不仕的人。自佛教传入我国后,居士这一用语,在传统的隐居不仕之士外,还泛指所有非出家的信佛学佛人士及在家修佛之人。所谓“优优文人通佛道”即指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大多有居士身份。王维字摩诘即慕印度维摩诘居士并有其自述佛经而来。李白自号青莲居士类同此意。从佛教的大慈大悲精神出发,只要有对佛教的某种亲近,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应以居士对待之。但是,结合中国历史和人文特点,居士的主体还是指信佛而有一定条件之人,即:比较富有,可予佛教以经济方面的支持;有相当社会、政治地位,能为佛教作政治上的支持和维护;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能使佛教教义的准确阐释和弘扬得到保证;社会中上层分子与社会各阶层联系广泛,可使佛教基本教义得以广泛深入地传达至全体信徒,并影响社会各阶层。这里所述条件,只是作为历史现象之综合,实际上只需具备某一项或几项即成居士。历史上如此,现今亦如此。

  吴地苏州最早的居士当推三国东吴的支谦。他曾为孙权东 GONG太子孙登的老师,“孙权闻谦才学,拜为博士,使辅导东 GONG。”孙登早亡,孙权另立孙和为太子,谦即辞官人苏州城西穹窿山隐居译经。终其一生译经数十部,其中有中国仅存的早期译本《维摩诘经》。其人聪敏好学,多才多艺,“十三学胡(大月氏文)书,备通六国语。”他比康僧会更早在吴地传佛,故有“吴中传佛第一人”之称。

  知道了何谓居士,就不难理解“居士林”了。“林”为丛林之衍用和简称。顾名思义,居士林即聚合众多居士之场所。历史上佛教寺院又称功德丛林,意为聚合众多僧尼修持功德、唱念佛事之所。居士林则为专供居士定期聚会念佛、做佛事之恒定场所。什么时候开始有居士林已无从详考。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周围往往聚合着一批社会名流居士,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创建莲社(或称白莲社),周围就有一大批奉佛居士,最著者有‘‘莲社十八贤”。莲社当是后来居士林之前奏。

  随着佛教的兴盛,逐渐出现以居士林为活动中心的居士佛教,从而使居士佛教成了与僧伽佛教相伴而行的另一种佛教形态。有远见的僧尼,特别是一些高僧大德,如苏州灵岩山寺高僧印光法师等,常积极支持和鼓励居士们的佛教活动,并以他们为社会基础。《印光法师文钞》正、续、三编,共六册,洋洋缴百万言,主要篇幅为给居士们之书信,即是最有力的明证。而居士和居士林的活动,亦能自觉以当地寺院僧尼的活动为中心,响应、配合和参与寺院的有关活动。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