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道德丛书》——学习《孝史》之心得报告。

《道德丛书》——学习《孝史》之心得报告。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和学长们,惭愧弟子定慧今日恭敬汇报的题目是「《道德丛书》之《孝史》心得报告」。

  【前言:孝史简介】

  《道德丛书》之《孝史》共收录一百七十四则孝道故事,编者陈镜伊先生根据故事内容将其分为七个部分:寻亲篇、救亲篇、养亲篇、侍疾篇、葬亲篇、孝感篇、显亲思亲篇。内容言简意赅,写实刻画古代圣贤如何落实孝道,阐述千百年间诸多古籍记载的真实例子,令读者阅之肃然起敬,感佩古人以至诚至孝之心,战战兢兢,无微不至的侍奉双亲。《孝经.开宗明义章》开篇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华文化五千年传承的至德要道,是以孝为众德之根本,诸教之源头。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落实,能开启自性本善,所作所为自然与伦常道德相应。好似树木的根干,「根深干壮,木繁茂而花芳」,树木根深蒂固,树干才能茁壮,枝叶才能茂盛,继而开出芬芳的花朵。(图一、《孝史》封面)

  《孝史》一百七十余篇真实事例,可谓是《二十四孝》故事的引申,不仅有助今人於日常生活中引以借鉴,更能唤起孝敬父母乃及周遭人、事、物的真诚心,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孝史》开头即是「寻亲篇」,记载古代孝子找寻分离失散之亲人的故事。关於此书之编排,初阅时百思不解,为何镜伊先生会将找寻亲人的故事定为首篇呢?然而细加观察,才明了先生的深广智慧及其对后代子孙的呵护与期望。净公老教授云:「孝为中华文化根」,孝字於中国造字的六书当中,是属於会意字,即通过至少两个初文的组合,体现它的意思。「孝」字上面是「老」,代表上一代,下面是「子」,代表下一代,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结合成一,乃是孝之意义。近两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式微,祖宗的智慧、理念、方法之承传面临危急存亡之秋,道德伦理教育的疏忽导致价值观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出现问题,亲子之间存在代沟,夫妻不能和睦,家不齐何以平天下?社会因此动荡不安,孝字已然分崩离析。

  清末民初时期的镜伊先生,亲身经历时局的炎凉,深明老祖宗的教诲是立身行道的根基,是延续华夏民族万古常盛的妙宝,故特於开篇提醒世人要「寻亲」,即寻回孝敬的根本,追本溯源,深体中国古圣先贤的立教与存心。末后则以「显亲思亲篇」来呼应《孝经》所言:「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教导我们何为真正圆满的孝道。

  下面节选《孝史》「寻亲篇」与「显亲思亲篇」所收录的四则故事,让我们坐上时光机,一同回溯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辉煌年代。

  【壹、万里寻母】

  明朝吴璋的母亲被选入皇宫内廷,后跟随亲王的妃子到韶州。吴璋思母心切,决意离开家庭,出外寻母。於寻母的旅途中,他在所搭乘的船上供奉了一尊观音菩萨圣像,每日哀切的向菩萨祈祷,发愿誓必与母亲相见。费尽千辛万苦终於抵达了韶州,却听闻母亲已经前往饶州,於是吴璋只好重新出发,一路上疾行如飞向饶州而去。吴璋於布满沙石的路上不断前行,直到把鞋子都磨破了,仍坚持赤著脚走,走得皮开肉绽。一日夜里,他借宿於寺庙的走廊上,巧遇一位道人,自称姓焦,不忍吴璋为母亲奔波,脚上伤痕累累,於是自怀中拿出药膏,替吴璋敷在伤口上,结果伤口随即愈合。

  有一次,吴璋经过庾岭时,被一条墨黑色的毒蛇咬伤了脚,痛晕在地,此时焦道人再度出现,并为他涂药治疗,吴璋脚上疼痛遂止。又有一次,吴璋行至一座荒凉的村庄,投宿於草屋里,有一位美丽的女子欲留他同宿。吴璋一心寻母,回答道:「我这颗心就像枯藤一样,哪里还会有贪图美色的欲念呢?」话一说完,吴璋就奔出门外,而那间草屋也突然消失了。当时地上的雪深数尺,吴璋一步步缓慢的前进,途经一座古庙,正打算暂时歇息时,焦道人又现身於面前,扶著他孱弱的身躯说:「你为了寻找母亲而忘却自己身体上的煎熬,真是铁铮铮的男子汉!上天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苦心,不久你就可以见到母亲了。」语罢,焦道人便掏出一块饼送予吴璋,时顷之间吴璋挨饿受冻之苦顿消。待天亮之后,吴璋继续赶路,最后到达饶州终於与母亲相聚,陪伴母亲回到家乡,终身侍奉。后来,吴璋的儿子吴洪和孙子吴山皆官拜尚书。

  古时交通不如今日发达,往往几十里的路便需用上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抵达。同样於明朝年间,郑和下西洋整整用了三年,相比之下,今日从中国到英国搭一趟飞机只要十几个小时,实在是天渊之别啊!在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与资讯皆不便利的情况下,是如何强大的毅力与心志,驱使著这位孝子坚持寻找母亲!

  寻母过程尽管荆棘丛生,吴璋对母亲的那分思念却不曾停歇,双脚踏过千山万岭,不畏寒暑,肉体的苦痛比不上思念母亲的焦急,吴璋一往直前。面对美色的诱惑,他守礼慎独,赤诚真心不为所动。如此至心恳切,日日向观音大士虔诚祈祷,唯求得见母亲,他的至诚心终於感动了苍天。吴璋饥寒交迫、命悬一线之时,感得菩萨化身焦道人先后三次相助,后得闻焦道人「天不负汝苦心,见母不远矣」一语,印证了太上所言「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修善因、得善报,吴璋的子孙都官至尚书,至纯至善的孝心积得厚福,福泽绵延后代,「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果然真实不虚!(图二、吴璋万里寻母的石碑。碑文内容为:寻亲廿载,迎母令终,负骨归葬,曰全孝翁。)

  【贰、万里寻父】

  明朝人赵重华七岁时,父亲赵廷瑞好游历江湖,长年未归。赵重华长大成人后,决定出外寻找父亲,并一路背著「万里寻亲」四个大字,还另写几千张纸,注明父亲的姓名、年龄、相貌、籍贯、家庭地址等信息。他这一番出门寻父,足迹遍及州县,不惜跋山涉水,走到哪里就把这些纸张贴到哪里。

  赵重华行至武当山祈福,经过太子岩时,发现岩石背面刻有一行文字:「赵廷瑞朝山至此。」赵重华看到这行字颇为振奋,心想:「想不到今日能巧遇父亲旧游之地,也许我们父子相逢之日已为期不远。」於是他在这些字后写道:「赵廷瑞之子重华,寻父至此。」

  赵重华从华山下来,信心倍增,继续跋涉,结果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没能找到父亲。一日,赵重华经过丹阳,遇到一位老和尚问他寻父的情况,赵重华一一说明,老和尚笑著告诉他:「你父亲住在无锡南禅寺里。」

  话刚说完,老和尚忽然就不见踪影了。於是重华急忙奔向南禅寺,果然在南禅寺中见到了父亲,父子相认,抱头痛哭。最后赵重华把父亲接回了云南,安养父亲晚年。(图三、赵重华万里寻父)

  父亲外出游历、长年在外时,赵重华尚值总角之年,可以想见稚子会多么想念出游的父亲。於是重华长大后,秉著孩童时期的记忆,试图寻找熟悉又陌生的父亲,他不惜跋山涉水,走遍州县,虽然父亲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但重华求见父亲的愿望未曾动摇。佛经有云:「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父母对於子女有无尽深恩,三年乳哺,教训养育,含辛茹苦方能将稚嫩的幼儿抚育成人。又云:「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佛陀为父母重恩难报做了个比喻,即使於千年间右肩担父、左肩担母,父母便溺於背上,而毫无怨尤,仍不足以报答亲恩。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逾五千年,伦理教育第一条即是「父子有亲」,骨肉至亲,血浓於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爱是天性,是性德的显露,吴璋寻母真心如是,赵重华幼时失怙,成年后万里寻父亦如是。古语有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即使吴璋的母亲被选入皇宫内廷服务,不能在家相夫教子;重华七岁后便未能再见过游历四方的父亲,两位孝子依然不忘自己为人子的本分,面对亲人的别离,心中不起丝毫怨怼,直以一颗孝心使家庭完聚。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子女,万里不只是空间的距离,更是心灵之间的距离。无论父母亲是否居住在身边,我们要落实「孝」字所呈现的理念,时刻守候父母在心间。为何要将父母紧记在心呢?父母心心念念总不离:儿女的生活是否顺遂、平安、健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细致的勾勒出一幅游子远行前,慈母缜密细心的为儿做衣的景象。母亲一针一线,惟恐亲儿长久在外无人为其缝补衣服,更藉由手中的针线承载望子平安归来的冀盼。作者於诗末感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接受太阳的滋润才得以生长,当有一天小草想回报太阳赋予生命、供给养分的恩德时,要如何才能报得尽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恩情就好比春天的阳光,无私的关爱我们,为尚且懵懂的我们点亮一盏名为温情的灯。沉浸在慈爱深恩中成长的我们,当有一天想要报答时,才发现亲恩昊天罔极,无以回报。我们又如何能够忘却?

  中华民族的孝道涵义深广,其宗旨在於饮水思源,报本反始。《了凡四训》云:「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祖宗与我们是生命共同体,水乳交融,一脉相承,了凡先生於此提醒我们需时刻铭记著祖宗的教诲,以身作则,弘扬祖宗之德,成为世人的榜样,这才是落实孝道。

  《论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名丧,追远名祭,丧祭之礼能够带动民风归於纯朴,培养人心的厚道,是孝敬精神的教育,也是文化命脉的传承。古圣先贤慈悲,唯望后代子孙回归本善、享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将数千年之精粹智慧流传至今,透过祭祖之礼提醒我们怀念祖先之德泽与志节,同时也提醒我们体内淌流的是华夏民族之血,承传中华文化精髓之人舍我其谁!

  【参、度亲超升】

  福建人林承美,於幼年时丧父。自从父亲早逝后,母亲坚持守节不再嫁,艰苦抚养幼子,独自将儿子拉扯成人。后来承美成亲不久,母亲便撒手人寰。承美思念父母之恩,苦於无法报答亲恩,经常垂泣不已。因缘际会下,他遇到一位禅师开示道:「这位孝子啊!父母既已逝世,你因为思念亲恩而痛哭是没有益处的,应当以诚心修善,救度双亲,使父母冥中得福,这才能报答亲恩。」承美幡然醒悟,从此以后戒杀放生,行善积德。数年之后,承美在梦里见到去世的父亲说:「由於你为我和你母亲行善积德,我们都已超升到天界,你自己也获得厚福。」承美后来享九十六岁高寿,子孙后代皆考取福建一带的科举状元。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於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世间最富者莫过於父母能在身旁,共享天伦之乐。俗语有言:「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母亲的谆谆教诲,嘘寒问暖,子女能承欢膝下,是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林承美失去双亲的切肤之痛,感召菩萨悲悯,出现一位禅师教导他如何为双亲广修福善、积累功德,真正落实孝养父母,助其得获真实利益。

  镜伊先生於修善一事特别补注:「善功成而能代父母祈求於天,胜於做道场。」诠释孝子的真诚心乃是修积功德的关键,「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是而已矣。承美奉行众善,从戒杀放生下手,并将一切功德回向父母,可谓善体天心。龙树菩萨於《大智度论》教导我们:「诸余罪业,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因为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无一不是珍惜自己的身命,《普贤行愿品》有言:「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拯救众生的身命,即是成就诸佛的心愿,是以印光大师云:「一切生物,佛皆视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诸佛皆大欢喜。」

  诚如《太上感应篇》所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果然不出几年,承美於梦中得知先亲得度,自身得长寿善果。后於期颐之年寿终正寝,并且儿孙皆考取功名,印证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孝道的圆满於《孝经》所言蔚为明晰,以自身德行显耀双亲是孝的终极,林承美广修福善,立身行道,诚为报答亲恩的典范。

  【肆、母是活佛】

  明朝无际禅师乃佛门一代高僧,道行高深,名闻遐迩。有一位名叫杨黻的读书人,慕名前去四川拜访无际禅师,向禅师请教佛理。禅师回答:「你难道没有见过活佛吗?」杨黻问:「佛在哪里呢?」禅师答:「你只要回家,见到一位肩上披著衣服,倒穿著鞋子的人,那个人就是佛。」杨黻拜别禅师后,连夜赶回家。抵达家门口,他的母亲听到敲门声,想到是她离家多日的儿子回来了,於是随手抓起一件衣服披在肩上,急急忙忙跑出去开门,结果连鞋子都穿反了。杨黻一见到母亲这副模样,竟与老僧所描述的佛完全一样啊!他蓦然醒悟,原来孝敬父母就是奉事佛陀,父母就是在世的活佛。(图四、杨黻蓦然醒悟:母是活佛。)

  无际禅师一语警醒世人,与弥勒菩萨的偈子:「堂上有佛二尊……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不谋而合。

  儒家的教学以孝敬为核心,佛法教学也是以孝敬为核心,《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第一条以「孝养父母」为首要条件,和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理念无二无别。佛陀对众生的慈悲,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永恒不变。无论儿女之良莠,父母心如大地,全都欣然接受,无怨无悔的付出,因为这是自性里真爱的表现。

  曾经有一名儿子,因为养不起年迈的母亲,决定把她背上山丢弃。一日傍晚,儿子向母亲提议至山间走走,在上山的路途中,儿子背著母亲一边走一边想,走远点再丢下她。突然他看到母亲在他背上偷偷往路上洒豆子,便很生气的质问:「你洒豆子干什么?」没想到母亲的回答却让他泪流满面:「傻儿子,我怕你等会儿一个人下山会迷路。」这位妈妈知道儿子要抛弃她,却只担心儿子於回程迷失方向,回不了家。人一辈子,兴许只有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无止境的。无论我们犯了多大的错,多伤父母亲的心,他们都能够原谅我们,都愿意再给我们一次改过的机会。杨黻的母亲,一听到儿子返家,只想到快一点迎儿子进门,顾不得自己披衣倒屣的模样。这正是天下父母心!古德云:「父慈子孝」,教导我们父母待子女以慈,子女则以孝侍父母。孝敬父母乃人之天性、常情,孔夫子亦云:「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乌鸦有反哺之恩,畜生也懂得孝养,不敬,何以别乎?杨黻的实例教导我们:一切法的成就不离孝敬二字,「圣人因严以教敬,因敬以教爱」,因为父母我们才明白爱敬之道从何做起,父母的慈爱精神吾人当珍惜且效仿。

  【结语、以孝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人尊崇孝道的教育,此价值观使中华文明在历史的洪流中能够屹立不摇,这是其他文明所望尘莫及的。孝道符合天理人情,所以才生生不息,其中衍生出的智慧更是博大精深。孟夫子曾说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当我们能够孝敬自己最亲的人,自然能把这一分爱心向外延伸出去,亲爱他人、亲爱人民,再从亲爱人民扩展到爱护万物。这样的理念一直存在於华夏文化之中,是古代帝王的立邦之道,也是人民所依止的道德礼法之核心。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断言:「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此地所指「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净公老教授做了圆满的解释:不是中国武力,不是中国政治,也不是中国的经贸、科学技术,而是中国文化,更确切的来说,是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能团结全世界的文化,老祖宗的教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习主席所倡导的中国梦,也是每一位祈求世界和平的有志之士都会怀抱的世界大同之梦。

  时至今日,寻回中国老祖宗千万年智慧传承的使命已刻不容缓,此乃众炎黄子孙应肩负起的重责大任。民族自信心的恢复还须仰赖教育的回归,今日吾辈有幸恭读《道德丛书》,实蒙诸佛菩萨、祖宗慈悲护佑。此套丛书博览道德、伦理、因果等圣贤教育,可谓为当今世界不可或缺、极具价值的教科书。「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至诚感通不可思议,吾辈当效法古圣先贤的万分诚敬,以自性光明感应人心向善,世界和平。殷切期盼诸位大德仁者共襄盛举,一齐实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同之治。

  以上是惭愧弟子恭敬学习《道德丛书.孝史》「寻亲篇」与「显亲思亲篇」之粗浅心得报告,定有错漏之处,至诚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与诸位大德、老师惠予批评斧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定慧顶礼叩呈。

  老法师:定慧仁者的报告,我们听到了、看到了,大家有什么感想?我们这些年来,学佛了,出家了,有些什么成就?回过头来深深的反省,我们的过失多过念佛,我们的负面胜过正面太多,所以功夫不得力。原因是什么?这一篇讲的是根,孝敬是根,这两个字没做到。在家里不能孝顺父母,在学校里不能尊敬老师,孝敬完全没有了。所以,虽然上学,从小学念到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了,跟古人比较,差远了。古人没有博士学位,甚至於学士学位也没有,他懂得做人,他懂得孝道,他懂得实践孝道,最后所得到的果报都不是自己梦想的,那个果报是什么?积功累德所感应到的。古人说的两句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人什么?在人的孝敬,自自然然上天有报,有厚报给你。说明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佛家所讲的实相,实相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真相。

  学了之后,这是一篇,这套书分量很大,内容非常丰富。不要说是学佛,你个人这一生能不能享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可不可以做到?可以。怎么做到?你把这套书《道德丛书》,你把它读完了,中国人讲遍数,换句话说,你能把它念上一千遍,你就是大孝子,你就能落实孝道,你就能得到孝道里面所有的感应,这是真话不是假话。

  所以我们学了,要效法,要落实。他在那么艰难困苦环境之下,能释放孝敬的光明;我们今天比过去方便多了,但是孝亲的念头、孝亲的心凉了,为什么?自私自利。今天不孝父母的人有多少,不敬尊长的人有多少,让我们看到痛心。我们自己要反省,我是不是其中的一员?如果是的,赶快回头,回头是岸;如果不是的,勉励自己一生当中不犯错误。要把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这种心态用在实际生活上。与人接触,年龄跟父母差不多的,父辈,要孝顺;看到小孩,年龄跟自己儿女差不多的,是自己的儿孙,要爱护他,要帮助他长成。胸怀拓开,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性,自他不二,生佛一体,众生跟佛一体,这个里头有圆满的孝敬、圆满的道德,自性本自具足。古人知道,且能发扬光大,现在是自私自利把这个门封起来了,不通了。

  我们算是不幸当中有幸的,遇到圣贤教育,遇到佛陀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沾了一点边,这是我们的生机,我们要明了,要庆幸,要认真努力学习,把它再传给下一代。自己工作圆满了,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欢喜,这是好人。动了个念头想到极乐世界来,佛就能来接引你,为什么?跟佛同一个心愿。凡是善行都是佛事,诸佛如来所干的事,凡是恶行恶念都是魔事,妖魔鬼怪所干的事,你愿意靠哪一边?要常常反省,常常提醒,一步不能错,一个念头不能错,我们就会有成就,我们有把握。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和学长,惭愧弟子今日恭敬汇报的题目是「学习《道德丛书.孝史.养亲篇》与《救亲篇》之心得报告」。

  【壹、打虎救父】

  晋朝杨香(女),十四岁时随同父亲杨丰至田地帮忙收割稻谷,途中遇见一猛虎,父亲不幸被老虎强行拽去。杨香当时手无寸铁,一心只想父亲安危,於是不顾一切的跳上前去,徒手箝住老虎脖颈。无论老虎如何挣扎,杨香奋力坚持,毫不松手。最终老虎敌不过她,只好松口放过其父,磨牙而去,杨香的父亲才得以幸免於难。

  虽是手无寸铁,杨香毫不犹豫与猛虎拼死一搏,成功挽救父命。姑且不论她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弱女,即便换作常人,赤手空拳,如何能与猛兽对抗?危急时刻以至真至诚的救父之心,感格苍天,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气与力量,竟能拯救父亲於危难之中,这是孝子由真心所激发出的自性本能。常言道,人皆有好善之德,救助他人於危难之中乃是性德流露,更何况是自己的亲人!当时杨香并未顾及自己同样是身处险境,一心只想救父亲,至诚能感通,所以老虎被她的气势给吓跑了。由此可知,至孝之人冥冥中自然感得神明护佑。

  在现今社会,故事中的老虎象徵著为人子女令家长担忧的不良习惯。《弟子规》开篇「入则孝」即是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的总纲领。譬如首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唤我们,子女须马上答应。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们几乎时刻不离电子产品,沉浸於媒体所传播的娱乐讯息中,无法抽离虚拟世界。不但是对父母的呼喊充耳不闻,而且对於父母的关爱与担忧也是视若无睹。相形之下,为人子女若是能够恭敬聆听父母之言,用心体会父母辛劳,言语柔和的与父母交谈,出外远行能记得向父母报平安……那么父母的心该有多么的安慰!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基本细节,都是在帮助我们驯服自己内心的「恶兽」,养成使父母宽心、欢喜的善行与善习。(图一、杨香打虎救父)

  【贰、代父受刑】

  在南朝的梁代,吉翂的父亲担任吴兴原乡县令,因遭奸臣诬陷,被逮捕送审廷尉(当时最高的司法官员),按罪判处死刑。年仅十五岁的吉翂知道父亲是受人陷害,立刻赶到朝堂外击登闻鼓(注:「登闻鼓」是古代於朝堂外悬蕔,百姓若有谏议或冤屈要上达,即可击鼓以申),为父鸣冤,恳求朝廷允许他代父偿命,接受死罪。

  由於吉翂年龄尚幼,梁武帝怀疑此举乃受人指使,便下令由廷尉卿蔡法度彻查此事。蔡法度对他威逼利诱,毫不留情,然而面对廷威森森,吉翂毫不畏惧,据理力争,视死如归:「囚犯我虽是年幼弱小,但怎不知死之可畏呢?只是不忍心见到父亲惨受极刑,自己却苟且存活。如今为救回父亲,我甘赴九泉,此等大事,如何是受人指使呢!」

  蔡法度见状停止逼问,转而和颜劝诱,并命人为他解下枷锁、镣铐。没想到吉翂不为所动:「我只求代父受死!」始终不肯摘掉身上的刑具。蔡法度只好将吉翂的情况如实上奏,武帝於是下令赦免其罪,释放了吉翂的父亲。

  后来丹阳令尹王志欲於年初推举吉翂为孝廉,吉翂得知后言:「王令尹可真奇怪,为何将我看得如此肤浅?父亲受辱,儿子代死,那是理所当然的。倘若我接受荐举,那就是利用父亲来沽名钓誉,这便是我的不孝。」由於他坚持拒绝,王志才把荐举之事搁下。吉翂十七岁时,被徵召为本州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出监万年县,为官廉洁,如清风霁月,在任时风化大行。

  吉翂的实例显示出正己化人的力量,端正自己而能劝化他人。吉翂听闻父亲蒙冤,受害入狱,不忍心看父亲被处死,就尽自己所能去解释冤怨,并坚持要求朝廷允许他代替父亲受死刑。

  甫及弱冠的吉翂,执意牺牲自己来拯救父亲,无论廷尉如何审问,其赤子真心不为所动,视父亲的生命超过自己的生命,不畏酷刑,言明其志。终於感动了朝廷,皇帝下令为其父昭雪。尔后吉翂谢绝荐举,只因「父辱子死」理所当然,他认为能为父亲做出如此的牺牲是恪尽了儿子的本分,微不足道。

  在万年县为官时,吉翂的正心、正行感化了全县。一位不贪名利、纯净纯善的孝子,以自身德行导正风俗,正是正己化人之体现,如同《大学》所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其此之谓乎!(图贰、吉翂求代父受刑)

  【参、负母游园】

  明朝太宰杨巍,每次上朝参拜结束后,便回到府中闭门谢客,换上便服,侍奉於母亲身旁。他不辞辛劳的服侍母亲洗脸漱口,端茶送水,搔痒擦背,搀扶在侧,所有的事情全都亲力亲为。春天的时候,杨巍为母亲制作有花纹的丝绸衣服,穿在母亲的身上,自己背著年迈的母亲,漫步於花丛间,枝叶繁茂,随风摇曳,群芳争艳,芬香扑鼻,母子徘徊在花间树下,整日欢愉,其乐融融。由於母亲年事已高,杨巍决定辞官返乡,以孝养母亲。在他的细心照顾下,母亲最终得享一百零四岁高寿。

  明朝的太宰即吏部尚书,掌管官吏之铨叙、勋阶、黜陟(考核、任免、封赏)等事。身为明朝中期的重臣,杨巍谨记少时家境贫寒,母亲外出乞讨的养育之恩,故曾三次卸职归乡,侍奉老母亲。当他最后一次上书奏请回故籍养母时,写下了一封《养母陈情疏》,於是皇帝感其至孝,特准杨巍归返故里,终养母亲。待母亲百年后,杨巍第三次奉召入京,出任南京户部尚书。《明史》记载,杨巍九十二岁卒,并赞其「有清操,性长厚,不为刻核行」。

  其身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即使一个人年岁再大、职位再高,亦当尽己所能侍奉於双亲之膝下。《论语》有言,「入则孝」,在家孝养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天职与本分。身为太宰杨巍进入家门之时能放下自己的官爵地位,尽己所能亲自照料母亲;而我们即使再忙碌,也应当抽出时间来陪伴和照顾父母。因为若无父母的养育,何来今日的我们?

  《治平宝鉴》有言:「父母对子女,哺养教诲,望子女身体强壮,成名立业,要费多大的心血。子女对於父母,第一要听从父母的训诲……爱惜身体,保养精神,用心学业,循规蹈矩,做个有志向上的人。轰轰烈烈做一番事业,成就功名,显亲耀祖。这是孝字上最紧要的。其余悦亲奉养这亦子女所应尽的孝道。」为人子女在孝养父母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落实: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以及养父母之志。

  孝养父母之身,即是关心父母的健康、生活起居、食衣住行,使他们的身体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老人在晚年时往往身体比较虚弱,我们要常常体恤父母的身体状况,尽自己的一分孝心。从端洗脸水到搔痒擦背,杨巍从早到晚都守在母亲身边,时时体察母亲所需,无微不至的侍奉母亲,为我们在孝养父母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孝养父母之心,即是时时关注父母的心情,能让他们心安、欢喜自在。在花开繁盛,草木茁壮的季节,杨巍背著母亲去花园游览,让母亲感受花香树荫等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母子尽享天伦之乐,这真是人间最美的一幅画卷!

  老人晚年比较容易感到寂寞、孤独,我们要时刻去关怀、问候,善体亲心。若是没有居住在父母身边,更要常常回家探望,如同杨巍每次上朝回来后,就闭门谢客,珍惜和母亲相处的机会。中国人数千年的孝道传统中,子女最感遗憾的莫过於「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正想要奉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了。

  有养亲模范之称的西晋大臣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禀报了希冀乞孝终养祖母之情,因此无法应诏为太子侍卫官,他写到:「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本文的主人公杨巍亦是如此,他以奉养母亲为由,辞官返乡为年迈的母亲养老送终。

  除了悦亲奉事,孝养父母之身心,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志。「亲所好,力为具」:天下父母心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尽心尽力去落实。我们若能效仿太守李密、太宰杨巍等前贤的孝行,以自身的修为,对家庭、对国家,甚至对人类做出贡献,光宗耀祖,光大门楣,父母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肆、负米百里】

  《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子路去拜见孔夫子,向夫子报告说:「从前学生侍奉双亲之时,自己是以藜、藿之类粗劣的野菜为食,为了使父母能够吃上香甜可口的米饭,我就从百里之外,为双亲背回大米。父母过世之后,学生南下到楚国为官,俸禄所积蓄的粮食达万钟之多(一钟约六斛四斗),宴饮时鼎中列满丰盛的佳肴。然而如今学生纵使想和从前一样吃粗劣的野菜,为父母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却再也没有机会了。」孔夫子听后回答到:「仲由侍奉双亲,可谓是於父母生时竭尽全力,父母亡后倾尽哀思之人啊!」

  子路名为仲由,是周朝春秋时期鲁国人,位列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闻名。子路事亲极孝,由於家境寒微,日常生活拮据,然而为得父母欢心,不惜徒步行走百里之遥,为双亲扛米回家,奉养父母。人同此心,试想今日的我们,是否愿意冒著严寒酷暑,远行奔波,为双亲奉上一餐美味佳肴?子路敬爱父母之心,由此可窥见一斑。

  双亲过世后,子路随孔夫子南游至楚,其才学与人品深受楚王赏识,得以加官进爵。尽管如此,子路富贵不忘父母恩,念念不忘父母昔日的辛劳,感叹自己再也无法奉养高堂。古语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孔子得知此事后,便劝慰子路,言其「生事尽力,死事尽思」,子路竭诚尽孝之心行,蔚为天下子女楷模。

  此则为亲负米的故事也收录於《二十四孝》之中,李文耕先生评论说:「事亲之事,承颜日短,报德思长。如仲氏子者,方乐负米之欢,旋抱衔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钟鼎而徒然,子欲养而亲不待,盖千古有同慨也。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双亲之寿,有如过隙白驹,容子女报恩的时日竟是如此短暂。子路得以奉养高堂之时,即使担米百里之外,内心仍是无比踏实、宽慰;尔后仕途显达,衣食无忧,然想再承欢膝下,双亲却已不在,令人不胜唏嘘。此事古今皆然,若不即时把握父母在世之年,尽心孝养,惟恐日后悔之晚矣。

  从这则故事中看到,子路是如此细心的观察父母的需求,尽力的照顾父母,我们是否能想像到,实际上子路是孔门弟子中出名的性格急躁、性情直爽之人。为此,孔夫子也多次教诫子路,要收敛和戒除自己鲁莽耿直的性格。然而,与此同时,子路却具有一种突出的禀赋与特质:待人以诚,唯求问心无愧。《孝经.广扬名章》有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所谓「移孝作忠」,孝亲尊师者,因孝而廉,因廉而忠,是真正能对君主与百姓尽忠之人。无怪乎子路治理蒲邑三年,孔子赞誉有加,三称其善:进入国境察看田地,就知道百姓都尽力在耕种,从而赞叹子路恭敬而诚信;进入都城查看房舍和门屏,就知道百姓都是安居乐业,从而赞叹子路忠信而宽厚;进入庭院察看到院落十分安静悠闲,就知道官府不扰民,从而赞叹子路为政观察明细,不受蒙蔽,是非分明。由此可知,子路的德政很受老师的肯定。(图肆、子路负米百里)

  【伍、舌耕奉父】

  古时候有一位叫做顾态的人,生性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娶了一房小妾,生了两个儿子,从而对顾态开始冷落。即便如此,他丝毫不改自己孝顺的性情,孝心愈发的笃厚、坚定。顾态是以教书为生,每年所得到的酬金悉皆尽数呈奉父亲,分毫不敢私藏。庚子年,顾态受聘为张氏家塾的老师,张先生知晓他的孝名,便故意考验他。於开始授课当日,张先生就把半数的薪资送给他,并对他说:「今日赠银之事,您的父亲并不知晓。附近刚好有人出售田地,你可以先买下来,至秋收之时便可得到租米(佃户依规定从收成作物中付给地主的米),以供自己私用。」顾态听后回答到:「此事万万不可,我怎能为了几斛米而改变孝心,去欺骗自己的父亲呢?」最终,他还是把薪俸恭恭敬敬的全数带回给父亲。后来他生了儿子名为际明,官做到翰林(即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与父亲一样纯孝。

  《礼记》记载曾子言孝,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孝分三种等级,最高的孝行是使父母受到世人尊敬,其次是不辱没父母的名誉,最末则是奉养父母之身。曾子进一步阐释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於亲,敢不敬乎!烹熟鲜香,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身为人子,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的延续,既以父母延续之身行事,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岂能不慎?行住坐卧、待人接物皆是敦伦尽分,无一不敬。昔日於孝道风气甚笃之时,如此之理念深植於民心,百姓奉为圭臬,以孝为道。在家庭中,顾态虽然由於弟弟们的出生而失宠,但是他依然秉持著纯净的孝心,利益当前而不为所动、不受诱惑,绝不欺瞒自己的父母。「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顾态外出教学,回家后对父母据实以报,奉献所得薪俸,使双亲欢喜。其一言一行皆是考虑全家人的利益,扩大自己的心量,以维系整个家庭的团结与和谐。「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皆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顾态不仅做到奉养父母,更以圆满自身德行,为堂上双亲增光,懿行传颂至今,成为后代之表率,与曾子所言之大孝,相较亦不远矣。

  俗语云:「要好儿孙须积德,欲高门第快读书。」顾态正己修身,以诚待人,恪守本分,不张扬己之孝,所谓善有善报,天道好还,他所积累的福德使其得到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儿子,性情如父亲一般纯孝。想必是顾态日常生活中孝亲之身教使然,儿子受其薰陶,得以承传家风。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体会到行孝不仅在於丰富的物质奉养,更可贵的是行孝时的诚敬之心。毫不夹杂私欲的真心,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自然流露的亲爱精诚,并能够包容整个家庭与家族,成就代代相续的繁荣与昌盛。子夏曾问夫子,何为孝道?孔夫子回答:「色难。」能以饮食供养父母并非难事,能够和颜悦色的侍奉父母,养父母之心,才是难能可贵。夫子又举例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事亲与事师皆需奉养与服劳,然事师重在尊敬之心,事亲则重在亲子之情。故夫子教导说:以事师之道侍奉父母,不足以为孝也。

  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当子女各自成家立业,父母之年华也正逐渐消逝,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岁不可不知,一方面为双亲得寿考而感到欢喜,一方面为父母年寿渐高,在世之日渐少而感到忧惧。真正容我们尽孝的时间是如此短暂,古贤云:「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这般处处体恤双亲之心,这种无私奉献,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就正如杨巍负母游园、子路担米养亲、顾态诚敬供父,乃至杨香搤虎、吉翂代父受刑,历代前贤的身行言教,不但是光照万古,更得以垂范后世,永为世人之楷模。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为一切道德之本源,「父子有亲」的至性真爱是朴实而伟大的,数千年前如此,千万年后亦是如此,超越时空,历久弥新,亘古不变。英国卫生部长亨特先生曾指出,在英国有几十万被社会遗忘的孤独老人。这样的现况,被他形容为「国耻」,从而提倡英国人要学习东方传统的孝道。亨特的妻子是一位中国人,缘此他深为东方孝敬文化所感动。他认为将老年人送至安养院是最万不得已的选择,并强调重视世代之间的联系,以身作则,要改变我们对待父母与祖父母的方式,为年轻的一代做出榜样。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现前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约百分之十,而到二O五O年,数据将上升至百分之二十,这意味著是将近二十亿人。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养老体系的健全端赖孝道文化的回归,重拾传统敬老、爱老之风,以孝敬消弭长与幼的隔阂,进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帮助天下的老人安享晚年。倘能尽此孝心,方不辜负祖先圣贤传承文化的济世慈心,真正通过文化开启智慧、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完善人格。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以一代家风的复兴,兴起百世国运的昌盛!

  以上是惭愧弟子恭敬学习《道德丛书.孝史.寻亲篇》与《显亲思亲篇》之粗浅心得报告,定有错漏之处,至诚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与诸位大德、老师惠予批评斧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定慧顶礼叩呈。

  老法师:定慧师这份报告我们听了,在今天的社会,读古圣先贤的遗教,令我们有更深一层的感触。现代社会动乱,人心浮躁,可以说史无前例,过去未曾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存在?我们冷静深思,渐渐会体会到,最近这一百多年来,教育产生问题了。

  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对於整个世界的社会,举足轻重。中国在五千年历史当中所提倡的孝道,中国的文化可以说就是孝文化,世世代代都有许许多多孝子贤孙,给当时社会,给后代的子孙,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每一个故事都能感动人心。这样美好的伦理道德的教化,我们应该要把它继承下来,要认真的学习。做出榜样,就能够感化群众。终极的目标,确确实实是个人的幸福。生活穷苦,他有幸福,古时候读书人没有不羡慕孔颜之乐,孔是孔子,颜是颜回,这两个人是中国古代的圣人,大圣大贤。他们在当时并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财富,生活也相当贫困,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你见到他们,他们满面笑容,快乐无比。这种幸福快乐从哪来的?《论语》头一句说明白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学的是什么?学的是道,养的是德,他的快乐是从道德里面渗透出来的,不是从高名厚利,与这个不相干。

  这个遗风流传了五千年,到清朝末年依然能见到。民国成立以后,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孝道,师道,也因为慈禧太后对於传统文化不尊重,这个头带得不好,所谓上行下效,上面对传统文化不尊重,下面自自然然就退心了,冷淡了。到民国不但不尊重,表现在外面是要把它废除,说中国的衰弱就是因为古圣先贤教育错了,应该要学西方人,全盘西化,把中国的东西都丢到垃圾桶里去。全盘西化,我们也干了一百年,这一百年我们的社会情况如何?远远不如晚清。这是让我们现代人深深反省,到底原因出在哪里?孝道没有了,师道没有了,五伦没有了,五常没有了,四维没有了,八德没有了。这些东西,在民国初年还能看得到。我这个年龄什么时候看到?十岁以前,还有一些模糊的记忆。这种模糊的记忆,依然能叫我常常怀念,想到那些东西,还是有道理,有好处。

  今天这个社会,大家对於传统文化,信心丧失掉了。如果没有做出榜样,没有做出模范,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时势逼著我们,我们真的做了,二OO五年,我们在汤池做实验,没想到意外的成功了。这个成就出乎意外,我们看到效果,所期望的效果,原本想到二年三年才能达到,没有想到三个月就做到了。

  我们在这个实验当中,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人性本善;第二个,人是教得好的。这个实验给我们的信心,虽然我们没有能再做下去,确实产生了影响,能够叫人要认真反省,重新再来审察,我们传统的东西到底有没有错误,有没有价值。现前愈来愈多的实验做得很成功,我们逐渐建立起信心,要重新看待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留下来的教训。我们丢了一段时间,真丢了,把汉字丢了,把文言文丢了,这造成我们现在学习古圣先贤典籍的能力不足。所以现在想到这些典籍在,存在,学习要学文言文,学文言文要学汉字。现在这些老师,懂得汉字文言文的愈来愈少。

  每一个人,不论是中国人,外国人,都希望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很美满,希望家庭和睦,希望事业顺利,希望社会安定,希望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能不能达到?能。怎么达到?东方传统文化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学而时习之,我们就得到了。

  所以今天在我们眼前迫切第一桩大事情,就是把汉字文言文找回来。我们有了这个能力,就能够学习东方传统文化。东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全人类的无与伦比丰富的遗产。谁有文字学的能力,这个遗产就属於谁的,他就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的平是公平,是平等,全世界人人平等,国与国平等,族群与族群平等,文化与文化平等。

  这个是大事业,我们不能再疏忽。为什么?如果再延后十年,现在仅存文字学的老师都不在了,那个时候想学没地方学了。所以最近这个十年,要好好的把它抓住。这是大事,不是小事,不是个人事情,是天下人的事情,是我们祖宗,几千年的祖宗世世代代,希望这个文化延续千年万世,利益众生。我们要感恩,感恩、报恩就是认真学习。要发愿,要立志,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传之於后世。

  对於这个《道德丛书》,印光大师鉴定的,原本弘化社出版的,有印光大师的序文,我得到这部书,立刻就送给世界书局,翻印一万套。希望每一个学佛的同修都要好好去看看,像小故事一样,勉励我们。传统文化,大乘佛法内容,道德教育,伦理教育,因果教育,圣贤教育,一把抓,我们统统都要学,把它学好,这就是孝子贤孙,这就是报恩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