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平常语·甘露味◇上夢下參長老法語開示

◇平常语·甘露味◇上夢下參長老法語開示


供养花鬘時你回向了吗?我们把这个供养花鬘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到快乐、欢喜。“见者钦叹、爱乐、渴仰、见者除忧。”你这发心供养本身就种下了善因。这个根会生长枝叶,开花结果。你以这个因地的善根,所得的利益就是成佛的果德。


                             摘自《华严经十回向品》





我们受了三皈依,成了佛弟子,不能恼害众生,这点应特别注意。经常布施众生欢喜,不让他们因自己而生烦恼。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大悲心,这是真正皈依。

  






每一部经论都告诉我们修行方法。你念《金刚经》,有没有想《金刚经》说什么?怎样依此修行?如果不注意这些而只念文字,念几年还如是,一点转变也没有。学佛法要用到心上,转化心,转变态度,你对佛法不再怀疑。如此清净信心,那你再用起功来,会事半功倍。



礼佛的时候,把佛像当作真佛,如对圣容。相由心生,一切都由你心转。要恭敬佛法僧三宝,特别是对于法宝,我们能遇到佛经,是无量劫来的福德,应生稀有想。



成佛要福德智慧具足,你要懂得去培福。怎样培福?供养三宝。『事供养』作慈善救济,供养众生,这是解决他暂时的困难。『理供养』法供养最,得让他培福,併说法给他,让他了生死,再不堕三塗,不受苦难。给他说施波罗蜜、禅波罗蜜,以法来度他。这个福田甚深。



《大乘起信论》讲“熏习修”,咱们都處在熏习修当中,用佛教导的法来熏习我们,把世间的染法“熏染成净。”二种观道,應念現前,净法熏染法,染法成净;如果你被世间贪嗔痴熏习,你的戒定慧也會熏成贪嗔痴。我们发了菩提心,你所做所行都應符合于菩提道。


                           摘自《华严经•十回向品講述》





末法众生爱捡便宜,听说哪一法好,要立地成佛,就去了,结果不但成不了佛,或许还入了魔。为什么?方法不对,或者那方法不适合你。修道的难,就难在你想用一个什么“功夫”,想一下子得到解脫,这是不可能的。



大家在身口意當中,要特別注意。在日常生活里你念念不忘三寶,會得到心靈的加持力。加持就是自己用的功行,又回來加被自己,自己的功行又更加深入,逐漸能夠成就了。



                                摘自《淺說地藏大意》





《华严经》说:“初发心时成正觉”。初发心的心跟成佛的心,“如是二心初心难”。只要发心,就一定能成就。





佛放光明,是形容佛的功德。我们人人也都有光明,只是肉眼见不到而已。一个人所作善业,读经、礼佛、拜忏所感的功德,都反映在我们肉眼见不到的地方!



“若見直路,當願衆生,其心正直,無谄無诳”。谄是谄媚,狂妄虚假,你做任何事、说任何话,不假欺骗,入理、真实、正直。对有地位的人不要过分谦卑谄媚;對贫穷痛苦的人,要有慈悲心,不要轻贱。学道的人,心要正直平等。對有钱有地位的,要尊敬他过去的福報;对贫穷痛苦的人,可怜他过去造的业,今生才感这个果报。菩萨走在直路上,想到这些问题,“直路”正直无私。


                            摘自《华严经•净行品讲述》





念佛,要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方能感应道交,心佛相应。




《地藏经》上讲,念地藏王菩萨圣号的时候,周围眷属,方圆几十由旬都能得利益。如果世界上念佛的人很多,zai 难就没有那么多了。我们度众生没有别的力量,也还是有念佛、念经的力量。转化一下,我们就用这个法布施供养。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告诉我们,出了家有四种修行方法。第一种昼夜六时说罪忏悔。第二种常念诸佛,说诚实语,不诓惑众生。第三种修六和法,对同参道友常时恭敬,不生恚慢。第四种勤修六念,常念佛、法、僧、戒、无常、死。菩萨四法,让我们常时这样想。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布施就是捨。重要的是,要捨五欲、捨貪愛。看一切諸法都是無常的,捨那個“常見”的想,不要把一切諸法當成實有的,都是虛假的。佛法教導我們,永遠不受生滅法的牽絆。要能捨,捨完了,心裡不要執著。能捨一切煩惱,就是大布施,也願一切眾生能捨,能捨什麼?不著五欲,不著一切財物,能捨我的一切。願一切眾生都能成佛。



慧可大师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与汝安心已竟」。心在何处?我们学习华严经都知道,心是尽虚空遍法界,只是遣除、不立一切法。立的时候,一切法都是心,万法唯心,万法亦无心。这就是《华严经》讲的真空绝相。


我们求生极乐世界要如何发心?求生极乐世界,等于我们去学个本事回来帮助别人。為了帮助别人而求生极乐世界,这样发心不是为自己了生死,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发大菩提心。



我的老师弘一法师讲《普贤行愿品》,只讲偈颂,不讲长行;我有点跟他老人家相反,有时候只讲长行,没讲偈颂。他们是互相包容的!普贤菩萨的行愿,跟文殊菩萨十大愿,横说、竖说、顺说、逆说,都可以;包罗万象、包罗法界,这叫心法。心无碍故,法也无碍!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不要把他分开,每一愿都具足九愿,这样理解,这就是华严的“一即一切”。当你最初礼佛的时候,观想力没那么丰富;等你礼久了、纯熟了,你礼敬诸佛,就包含着“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乃至到“普皆回向”的全部十愿。



佛者,觉也! 你常时把心念观照好,这就是最上的修行方法。你一天都起什么念头?当你起了不好的念头,你就自己呵斥自己:“不要起这念头,这念头不好,再不要起了。”你呵斥一遍、两遍不行,呵斥八遍、十遍,它自然就不生了,大家可以试试看。


做一切事,就看你怎样发心。你怎样发心,就得怎样的果;想法不同,果报也不同。假使我们做一点善事,也能"不求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经常想到众生,那这功德就大了,福报无穷无尽。布施如是,持戒如是,修福业也如是。



「举世皆从忙里老,何人肯向死前修?」世人整天忙忙碌碌,但他不会想到老病死。这世界上有不生病的吗?有不死、不老的吗?菩萨示现生老病死苦,为了让众生求出离心,依法修行。在你健康之时,要想到不健康的时候,勤加修习。



一切诸法从心性而起,心生则种种法生,于实相义发起甚深信解,念念归于真实体性。从你开始生起信心,直到成佛,还是成就你这个心;心生万法,万法还归于此心。什么是法?法者,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华严行者,时时念念发尽虚空遍法界的大愿。大愿不是那个事很大,是你那个心很大。你搬一砖一瓦,这事没好大,但是你发愿庄严佛净土,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供养诸佛,是殊胜不可思议的功德法。



咱们学了佛法,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我常劝道友,无论你看见哪一类畜生,给它说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宝的加持力,使它耳根种了善根,可以脱离畜生道。或者你给它念一段地藏经,你相信吗?"哎呀,畜生懂吗"?佛所讲的华严经,咱们懂吗?慢慢学啊!佛法甚深无边广大就在这里,这是行菩萨道。



相信自己是毗卢遮那佛,你学法才能信入。相信自己是佛,佛所做的都是佛事,你对照自己的身口意,跟毗卢遮那佛是否相应?是否契合?那你就提高自己,要契合,这就是华严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必须得具足这个信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礼佛、拜忏、诵经,都含着调伏的意思。例如念佛,每一念都从心起,念念还归于心,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容易的。真正要修行,哪个法门都好,你在修行过程中自己体会、调伏。就像弹琴,你把弦调得不紧不松,才能弹出好聽的音声。



凡是涉到外边一切境界相,不管你做什么事,必须依法,具足法德,这就叫法器。以智慧为先导,成就众慧。你懂得这种道理了,你一举一动都是真修行。就像我刚才看见一些道友在那里挖土,你们发愿没有?如果没发愿,那你所行的,劳动就是劳动,挖土就是挖土;如果你发愿了,“庄严佛国土,利乐一切有情,”你这样想,事情完全变了,就是这样子。
                                   摘自《华严经•净行品讲述》



求佛菩萨加持不灵,是你不明了。要明了“信、愿、行“,如果你不信,不发愿,又不去做,当然不灵。菩萨告诉我们怎样做,你不去行,那就没有感应。例如你念一部经,过程里有好多妄想,不能至心;如果其它念头不起,随文入观,那就灵了。诚与不诚自己最知道。




经论上说,凡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弟子,在弥勒佛出世龙华三会,都能得度。有些人就懈懈怠怠,等着弥勒佛出世了,这绝对错误,不能有这种不合理的妄想。你不要随语言文字来分别,那样很容易犯错误。要好好修行,不要等待;时时观心,不要放逸,这样成佛才有份。



“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顚倒见是什么?看见这个住宅,进去就说门窗没开好,这样招凶,怎样才吉,这叫顚倒见。颠倒在什么地方?“因果”,他不相信善恶因果,不接受正知正见。吉凶祸福由你过去业因而定,吉人处恶地,恶地变吉;恶人处吉地,吉地变恶,一切在人。
                          摘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




心常谦卑。把一切众生当作父母想,这是大菩萨的用心。我们恐怕做不到,不要总认为自己超过人家,明明不行,还以为自己很高,这属于我慢。越瞧不起人家,将来受报就會越卑贱。



大圆满、大手印,是密宗最究竟的法门。我们学习《华严经》、《法华经》,就包括一切佛法。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你初发心这一念心就是因,这个因把佛果的一切事业成就都包括在内。等你证到佛果,又把最初所发那个心摄受过来,这就最圆满了。



大乘起信论讲熏习义。咱们一天礼佛拜忏、上殿过堂、听经闻法,这是净法熏染法,熏你过去无明习气烦恼,使染渐渐成净。如果你一天烦恼习气无明不断,贪嗔痴慢熏净法,净法也变成了染法了。




戒是殊胜的境界,
成就你坚固不疑的妙行。


                                摘自《华严经.十回向品讲述》



越是在你愉快的时候,越要想到那些苦难的人,把他们都看成佛子。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去救度他们,可以诵经、念佛回向,帮他们消除苦难。一切佛弟子都应如是观。



心无所在,心无不在,一切都不是心,一切皆是心。在这个地方,你若领悟到了,就明白一切非心,一切即是心,它跟你生死非常关切,所以放下看破,放下什么?身和心。我们现在的身和心是生灭的,但你还有个不生灭的心,你若把这个生灭心放下,不生灭的心才能显现。



我们经常说「打得妄想死,许汝法身活。」念佛、参禅,你见闻觉知的心专注一境,没一切分别,而这个境界也不现前了。人家说对境生心,境若亡时,心也没有了。心亡境寂,这就进入“真空”。真空不空,到你开悟,能明白一切事物。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