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仁清法师:供养的巧诀

仁清法师:供养的巧诀


   在这里有一个窍诀,我们无论供养什么,要做到三轮供养,三轮供养是现前的供品、供境(被供养者)、供养人

  供养的时候三轮体空就是这三个层面,体性为空。它们又各分为两类:现前的和非现前的。

  现前的是什么?比方说,桌子上这一盆花,这就叫现前的,显在你面前的,这是现前的供物,我们看到的葡萄是现前的食品,也是供品。

  现前的对镜是什么呢?是你当下能够看到,你能够面对的供养对镜。比方说你去了一个寺院,进到大殿,看到的是释迦牟尼佛,现前的是谁?是哪一个寺院的,哪个大殿的哪一尊佛。

  我们去湛山寺,大雄宝殿中间释迦牟尼佛,那么现前的供境就是湛山寺的大雄宝殿里的释迦佛,因为你面对他。

  现前的供养人是谁?谁去就是谁。

  非现前是什么?我现在看到一朵花,可能我联想到了很多朵花,除了他在这以外,观想出来的那些也是花,或者是其他更多的东西,那么我观想出来的没在现场的那些花,那叫非现前的供境。

  供养人也有非现前的,我供养释迦佛,我捧着一朵花,观想,我带领生生世世的父母,相当于带领所有的一切众生。

  经上讲无始劫以来众生互为父母,所以我生生世世的父母,包括了一切众生,你的亲人,包括冤亲债主,包括我们不认识的统统都有了。

  我,是现前的,一观想代表,或者他们也在这样做,非现前的,包括供境,包括供品,包括供养人,包括现前的和非现前的。我们有句话叫“实际陈设无量亿遍无量”等,所以法本上有很多很多东西只要用心,你就知道要这样去想,这是高僧大德的窍诀。

  观想是来自于空性的可变性,空性有四个特点:其中可变性是四个特点之一。空性不是空无一物,?掌握这个窍诀以后,就会修行,你的功德随着你观想力的增大而增大,翻倍,一朵花你用了五十块钱,我观想了两朵花,一百元的价值了。窍诀非常重要,你们总结怎么供养?怎么礼拜?忏悔的时候怎么去忏悔?

  大悲咒上有一句话:当你诵大悲咒的时候,十方诸佛皆来现前,为作证明。有一种罪障是偷僧伽物,业报很重,忏悔的话也很难忏清,但是通过诵持大悲咒,诵持大悲咒的时候,十方诸佛皆来现前皆来现身,你面对的是十方佛来忏悔,偷僧伽物也需要面对十方佛来忏悔,从事相上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离我们远去了,弥勒佛还没有来,这两尊佛我们都够不着,何况是十方佛呢?那么我们在念大悲咒的时候,十方佛皆来现身为做证明。还有一个,讲出世间功德的时候,你念大悲咒十方佛都来授手,都来现身拉你,接引你。我们通过诵持大悲咒去忏悔的话,实际上就是面对十方佛在忏悔,那么就容易消除焚毁僧伽物的罪业,和这个道理是一致的。当我们这样观想的时候,我们的功德会成倍的增长,无量无边倍的增长,这是供养的窍诀。

完全看发心!

  供施是指上供下施,是对上(三宝、师长、父母等)的供养和对下(孤寡残疾、畜生饿鬼等)的布施,分为:财、法和无畏的供施。是大乘正觉道所要求行持的六度之一,是贪心的正对治,是圆满舍心和成就佛果色身(报、化)的正因,是登地(初地菩萨)主要修持和圆满的善行。当然,同样的发心,供品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则功德越大;同样的数量或质量,以发心越大、越清净功德越大;数量、质量与发心相比,发心最重要。比如,我等大恩导师佛陀与十方三世诸佛一样,都曾因为圆满了六度而最终成就佛果,尽管如此,我们现见尚有很多的贫穷到需要别人帮助的众生。可见,布施度的圆满与否,不是观待众生的富有程度,而是完全观待行者的舍心的圆满;意思是,不是让所有众生完全富有,功德才圆满,而是行布施的人的舍心圆满,即为功德圆满,就称为布施度,“度”有“到彼岸”、“度脱”、“圆满”之义。

  布施度(包括其他度)的发心,根据不同的因缘,有不同的分类;

  1、成就最快的供施:指密法行者对历代传承上师,特别是自己根本上师的供养,以及无上密法行者在持显明和佛慢时对自己的供养。《五十颂》:“于自誓句规范师……及以身命常承事,况复变动诸财物”;“恒常供养诸如来,亦恒奉献其上师,此与一切佛同等”;“若能与彼恒施供,即是恒施一切佛。”龙树《五次第》:“放弃一切诸佛供,一心专修上师供。”是说以供养自己的上师作为供养诸佛的对镜。

  而《胜乐根本续》说:“供养于自己,是供养诸佛。”则是建立在清晰的本尊观和坚固的佛慢基础上的,因保密要求,这里不展开。

  2、无上的供施:是大乘成佛的必经之路,是般若密乘的六度万行的布施度。大乘戒律当中的“作持”,即是要求大乘行人必须坚持的善行,六度是很重要的。行人在发了利他的“菩提愿”后,更应该在“愿心”的驱动下,进入实际的“愿行”。可以说,仅仅明白法理而不实际修持的话,就像“说食难饱”一样没有实际意义。在一切的供施中,以对三宝及出世间师长的供养为最尊、最胜,功德极大,称为“供养无上福田”。

  3、平等心的供施:《梵网经菩萨戒。二十八》:“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法苑竹林。八十一》:“又居士请僧福田经云。别请五百罗汉。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无受别请法。若有别请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师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种。故不可以一概论也“

  “世人”、“居士”,为了培植福田,常常以“四事”供养三宝,四事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医药)。“请僧”是古代很常见的一种供养方式,即通过僧团统一安排的斋僧行动,期间一切供养都是同一的,完全平等,如果有人别请(单独请)僧人受供,或僧人离开僧团单独受请,则双方都犯戒、得罪。“僧次”是有次第的,平等的、同一的、无差别的供僧。若有人因“不平等的”“分别心”,专门供养“五百罗汉”和“登地菩萨”的圣人,“不如”以佛制要求以“平等心”“依次”供养一凡夫僧的功德大。否则犯“轻垢罪”。因以分别心的专门供养“圣僧”,就破坏了僧团的“六和敬”原则。这也是佛教修平等心的要求。

  4、报恩心的供施:报恩心的供施除对三宝的供施外,侧重于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和世间学业的师长的供施。佛教把供施的对象分为三田:三宝是福田,父母师长是恩田,被度的众生为悲田。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在修行佛法求出离的同时,要知恩报恩,对自己的父母、尊长等要供养,乃至对家庭、对社会,尽自己的应尽责任。这是对“恩田”的供施。

  5、慈悲心的供施:对贫穷孤寡的扶助,对众生的救度。如:寺院做的“焰口”、“蒙山施食”、“烟供烧施法”等,是对下“悲田”的供施。

  6、舍心的供施:昔时佛陀做的“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是真正的大悲心、大舍心下才能做到的,是真正破除了“诸法真实存在”的“遍计我执”即证空性后做的舍心的供施。

  7、供施的圆满:根据《入中论》、《十地经》的理趣:初地菩萨听到有人向他求施,会欢喜踊跃,认为有人给了他积累功德的机会,会非常高兴地去供施,他们的舍心、布施的功德在初地会趋于圆满。而对供施“头目脑髓”之类的,能够有“堪忍性”(容易做到)的,则需到三地菩萨阶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