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空法师开示念佛篇

净空法师开示念佛篇

净空法师开示念佛篇



念  佛



  “念佛”二字将一切法都包括尽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一副对联,任何一句都包括其他九句。真诚如果没有清净,就没有真诚,没有平等也没有真诚,没有放下也没有真诚,没有自在也没有真诚。《华严经》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上联是存心,下联是行事。佛法讲心与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菩萨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菩萨行。这是我总结五十年修学的心得,学的什么?就这十句话二十个字,我天天讲经劝导大众也是这二十个字。

  初学的念佛人,念头才起,马上就要觉察:“我这个念头是正还是邪?”如果这个念头是邪念,赶快要把它转变成正念,这就是修行。这真正是转祸为福,因为邪念是灾祸,正念是福德。转恶为善在念头上转,转迷为悟也在念头上转,要转得快,决定没有疑惑。不但是转祸为福,也是起死回生的关键。

  所以,以“念佛”做为总结。真正念佛,念什么?就是念真诚、念清净、念平等、念正觉、念慈悲,这是念佛之心;念看破、念放下、念自在、念随缘,这是念佛之行。这是菩萨学处,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我们当如是学,这叫真正念佛,一句佛号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

  

(节录自21-112-10【做好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



阿弥陀佛怎么念



  前清慈云灌顶法师在《观经直指》中说,业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忏悔法都忏不掉的业障,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彻底忏除,那就是“念佛”。念佛功德确实不可思议!

  有人问,到底是念“阿(音窝)弥陀佛”,还是“阿(音阿)弥陀佛”?“阿(音阿)弥陀佛”是梵音。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中国幅员广大,方言很多,念“阿(音窝)弥陀佛”的人,坐着往生、站着往生的人很多。所以,我们不必执着音,要着重清净心。音念得再对,不一定能往生,因为往生的条件是“心净则土净”。《阿弥陀经》讲往生的条件是“深信、切愿、持名”,持名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可以往生,念“阿(音窝)”也可以往生。倓虚老法师是营口人,他念“阿(音窝)弥(音逆)陀佛”,他坐着往生。这就是说明心真诚,心真有佛。

  “念”字上面是“今”,底下是“心”,意思是我现在心里有佛。念念有佛相还不行,只是种善根而已;要念念有佛心,我心跟佛心一样。佛心是什么?平等心。所以,我们的心清净平等,这是念佛,念佛心。

  “愿”,念佛愿,把阿弥陀佛的本愿变成自己的本愿。我的心、愿、解与阿弥陀佛的心、愿、解相同,就与阿弥陀佛建立共识。也就是要把弥陀三经所说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我们的“心、愿、解、行”依照三经所说的修正过来,一切业障就彻底忏除了。

  我们平常念佛号,“心、愿、解、行”都在其中,“信、愿、行”三资粮也在一句佛号之中。不仅如此,“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都在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所含藏的意思无量无边,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因此,念有会念,有不会念,不会念的是嘴皮上念,不相应;会念的,“心、愿、解、行”统统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真正忏除业障,这是真实修行。

  

(节录自《普贤行愿品辑要疏菁华》4-9-03【忏除业障】)




-----------------------------------------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念佛人最怕怀疑、夹杂、间断。若能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不成就的。这三句话与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完全相应,其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是不需要藉任何帮助,自得心开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句佛号有这么大的功效,与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有两样,但是比禅宗容易多了。禅宗不好修,念佛好修,这两者难易差别悬殊太大,所以净土念佛法门称为“易行道”。

  

(节录自21-51自利利他)




-----------------------------------------



一  心  系  念



  “一心系念”,就是一般讲的“一心牵挂”。一心牵挂,挂什么?阿弥陀佛,把挂念钱财、挂念儿孙的心换成阿弥陀佛,不系念其他事情,其他的万缘放下。我们只要做到一心系念,临终佛来接引,一定是先见到佛光,佛光一照就把功夫提升了。你本来是一心系念,佛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乱。因此,玄奘大师翻译的《弥陀经》是讲“一心系念”,而罗什大师翻的是“一心不乱”,两者翻的都很好。所以,凡是往生的人,在临命终时见到佛来接引,受佛光加持,功夫境界立刻提升。我们念佛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佛光一照一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乱;原本功夫是事一心不乱,一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乱。平常一定要用功,用功一定要掌握原则。会修行的人在境界上修,《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给我们做出历事炼心的榜样,经历万事万象,而不着相、不动心。

  

(节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12-17-24【入法界藏,智无差别。】)




-----------------------------------------



十  念  法



  如果工作非常忙碌,连早晚课都抽不出时间,就采取“十念法”。“十念法”是念十句阿弥陀佛,一天念九次。早晨起来洗了脸之后,家里有佛像就面对着佛像,没有佛像就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弥陀佛。时间很短,一句接着一句,十句不间断。然后,三餐饭前、上午上班下班前、下午上班下班前和睡前,念十声佛号,总共九次。不碍事,也不耽误时间,十句佛号一分钟就念完。每天做,一天都不缺,也是净念相继。有不少同修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很有效果。

  

(节录自早餐开示20-13-0809)




-----------------------------------------



念佛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具足



  戒、定、慧,名为三无漏学。禅定是清净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方是禅定。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在哪里做?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用功夫。用念佛的功夫,念头才动,即提起佛号,将念头转成阿弥陀佛,此为戒定慧三学同时具足。能转就是守法,就是持戒。见到外面境界,顺心的起了贪爱。贪心才动,用“阿弥陀佛”转过来,就是持戒。见到不如意的环境,心里不高兴,也用“阿弥陀佛”转过来。

  我们接受佛的教诲,依佛教导的去做,即是持戒。转过来之后,对于一切境界不再理会,回过头来念佛,即是修定。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慧就在其中。净宗修学之殊胜,是戒、定、慧三学一念完成,圆满具足。然后处事待人接物,善意自然就会表现出来。修行功夫浅深,都流露在面孔、音声、一举一动之中。愚痴人看不出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瞒不过的,一接触就知道。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



念佛法门是第一方便法门



  世尊看到我们迷得太久、太深,因而生起怜悯之心,帮助我们觉悟,教导我们修行。“因修万行,果圆万德”,因众生之根性无量,所以佛为众生演说无量法门,顺众生之根性教学,众生修学才容易成就。一切法门之中,第一方便、稳当、容易的,无过于念佛法门。本经教我们念佛,至心称名,与《无量寿经》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二无别。若众生不能接受念佛法门,对其有疑惑,佛则再开其他方便法门。

  为何念佛法门是第一方便法门?佛说:世出世间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说尽了宇宙间万事万法之理。心能现相,相起变化乃心之作用,此心即是识心,也就是念头。所以,佛教导我们念佛,念佛就作佛。《无量寿经》中又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念阿弥陀佛就成阿弥陀佛。明白此理,才会肯定念阿弥陀佛是第一,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才是真正念佛人。

  念佛法门是道共戒,圆满具足一切戒律,所以不会犯戒、破戒。得禅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不如念佛所具足的圆满清净戒律。因为,念佛是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此乃真正大圆满。

  佛教导我们修学念佛法门,要至心称名、念诵。念诵就是读诵大乘,而以读诵《无量寿经》为第一。隋唐古大德说,一切经最后都归结《华严经》,《华严经》归结《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归结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归结第十八愿,即“十念必生愿”。现在有人提倡本愿念佛,本愿特别着重在第十八愿。完全依照第十八愿念佛,能否往生?果能遵行,决定得生净土。

  有人认为:“既然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就可以不必恪守戒律,反正临终时念佛还能往生。”话虽没错,但临终时有把握念佛吗?头脑能清醒吗?我们仔细观察,一些人临命终时业障现前,一句佛号也听不进;甚至一听到佛号就生烦恼。这是我亲眼所见。一生念佛,到临命终时贪生怕死,不能放下,不愿念佛,例子太多太多了。所以,本愿念佛在理上讲没问题,事上就太难了!临终往生是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才行。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极,劝勉我们不可存侥幸之心,否则最后必定落空。提倡本愿念佛,舍弃戒行,此论似乎有理,事实上是完全错解佛的本意,是在走险道!“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是故,我们惟有脚踏实地、认真努力地修学,临终往生才有把握。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