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四意趣

四意趣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六四卷)  

2007/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意趣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况玄旨分,二十大喻我们学习到第十八是「众声悦意喻」,比喻菩萨「四辩悦机」。昨天我们将四无碍辩才给大家做了个简单的介绍。早年我们学教的时候,老师常常提示我们,「愿解如来真实义」,一定要能懂得所谓弦外之音,你才真正能够解如来真实义,那就是真的会听了。所以佛经裡面有「四意趣」的说法,经文也是如此,字字句句都有无量义。经文字字句句有无量义,当然佛菩萨的言说音声裡面一定也包含无量义,他才能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所谓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哪是众生?菩萨以下全是众生。菩萨听懂得的意思最多,其次是缘觉、阿罗汉,六道凡夫能体会的当然有,总是少数不是多数。

如何能体会佛的意思?今天趁这个机会也把四意趣,我们一起来学学。这有四种,「佛的说法,有四意四祕」。实在讲四意就是四种祕密,四种祕密就是四意趣,名相上有这两个,意思是一样的。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你才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我们常常讲,这话裡头有话你要懂得,你要不懂的话,你只懂得表面的意思,真正的意思你不懂,这就是弦外之音。弦外是像弹琴,琴你要真正听懂他弹的意思在哪裡,这就很不容易,那就真的会听了,那真的是遇到了知音;可见得粗心大意是没有办法能够体会得到。依四意趣可以理解,「可决一切之佛意」。


玄奘大师翻译的《摄论》,这个「五」是第五卷,这裡头也讲了有「四意趣,四种祕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我们能不能够到这个境界、能不能够体会到,那是另外一桩事情。总之我们要晓得,实在说佛的言语、佛经的文字,确实是给你说无量义。什麽时候才能看出来?还是一句老话,你的心清淨就看出来,心不清淨看不出来。清淨的程度不一样,你体会的深度、广度不相同。这就是我们在《华严》裡面常常学习到的,你得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放下了,佛圆满的意思,你在一刹那当中就圆满了。你们能相信吗?一刹那当中你体会到无量义。这个无量是究竟圆满的,那就是明心见性,见性哪有不圆满的道理!见不了性,你能体会的是局部,不是完整的。见性必须放下执着、放下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才行。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的困难,佛教我们从执着开始,放下从哪裡开始?从执着开始。执着也要渐渐放下,根性利的那不一样,他很快就能放下;中下根性一定得慢慢来,养成这种习惯,不再执着、不再分别,清淨心就现前。「信心清淨,则生实相」,实相般若现前了。有实相般若,经论裡面这些密意你就能体会到。


这四种意趣,第一个是「平等意趣」。这第一个重要,真的是平等。六祖大师他老人家开悟时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说这一切法平不平等?平等。给诸位说,地狱跟天堂平等,众生跟佛平等,生佛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这平等。平等是真的叫一真,二就不平等。所以这淨土宗很了不起,淨土宗念佛的目的求什麽?求一心不乱。一心就是平等,二心就不平等;二心是妄心,就变成阿赖耶,一心是自性、是真如、是真心。一切众生哪个没有!各个都有,有是真有,并没有丢掉,但是不能现前。


心像水一样,佛法用水来比喻心,水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清淨没有染污,平等没有动摇。所以我们供佛、供菩萨,在供养具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供水,其他的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供水。什麽都不供,供一杯水就可以,水代表自性。供一杯水不是尊重佛菩萨,不是给佛菩萨吃的,不是的,它是表法的,给自己看的,给大家看的。看到这杯水想到我们的心原本跟水一样,那麽乾淨没有污染,那样的平静,一点都没有波动,是取这个意思。那就叫一心不乱,那杯水是一心不乱。我们现在的心妄念太多,妄念是什麽?妄念就是染污,心不清淨,妄念是波动,这水起了波浪。所以看到这杯供水,就想到我们的心如何能恢复到平等、恢复到清淨。《无量寿经》经题上,修行最重要的指导原则,「清淨平等觉」,觉就是智慧现前,觉在最后。先要修清淨,第二就是平等,有清淨平等,智慧就开了。《金刚经》上说「信心清淨,则生实相」,实相就是觉,你就晓得那杯水的意思是多深多广,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道理在此地。


通常同学们在佛像面前会烧一炷香,都是表法的,香代表是什麽?香代表信,这信香。我相信佛,我相信菩萨,用一支香表达我们的信心。真正相信就得依教奉行,佛菩萨教诲我们没有去做到,那是不信。信很不容易,这一支香裡面更深的意思,表面的意思是信,实质的意思是戒定真香,这支香代表戒定慧。戒定慧点燃了,点燃是什麽意思?它起作用!是要把戒定慧从自己身上,我自己的身就是这炷香,戒在我身上表现出来,定在我身上表现出来,慧在我身上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干什麽?表现出来是影响别人,这演!前面跟诸位讲「为人演说」,我们要做到,把戒定慧统统做到,给众生做个好榜样。戒定慧的反面是什麽?贪瞋痴。戒的反面是贪,定的反面是瞋,慧的反面是愚痴。世间人起心动念是贪瞋痴,佛弟子起心动念是戒定慧,把戒定慧表演出来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回归到自性。自性表现出来的就是戒定慧,迷了自性表现出来就是贪瞋痴。所以说「烦恼即是菩提」,戒定慧叫菩提,贪瞋痴叫烦恼,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觉了烦恼就变成菩提,迷了菩提变成烦恼。所以烦恼可不可以断?不能断,烦恼断了菩提就没有了。所以转变,转烦恼为菩提。众生很不幸,这一念不觉迷了本性,把本性的菩提转变成烦恼,是这麽桩事情。我们要自度,先从把贪瞋痴转变为戒定慧,自度而后能度他。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表演出来的都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所有一切佛法的总纲领叫三学。佛的经典叫三藏,三藏就是戒定慧,戒学就是律藏,定学就是经藏,慧学就是论藏。这三个字是代表完全的佛法,也就是圆满的自性。我们今天这三样东西没有了,自性迷失;你本来有,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你就知道这支香的意思多深,深广没有边际。所以香不必烧多,一支就可以了,它是表法的。在小乘修学当中它代表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前面是戒定慧,后面有解脱、解脱知见,再加上这两个,这五分法身,这是对修行人讲的;一般解释,代表圆满的性德。由此可知,清淨平等觉的重要。清淨平等觉是三宝,清淨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也是三藏,清淨是律藏,平等是经藏,觉是论藏。随拈一法,无不圆满。


我们看玄奘法师所翻译《摄论》,裡面讲的四种意趣,第一种是平等,「如说我昔」,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说我曾经在「彼时名毘婆尸佛,非昔时毘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证法平等,故说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这段文能不能体会到?确实不好懂。释迦牟尼佛自己说,我在(昔是过去)过去,曾经在那个时候,他的名号不是叫释迦牟尼,叫毘婆尸佛。非昔时毘婆尸佛即今释迦佛,那要晓得不是那个时候毘婆尸佛就是今天的释迦牟尼佛。这话不好懂,要很细心去体会。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叫毘婆尸佛,我们讲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可是佛在此地说不能这样说法。为什麽?这样说法你是没有觉悟,为什麽?你有先后。用现在的话说,你生活在多维空间裡面,你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你的时间、空间没打破。真正见性之后,空间、时间没有了,这个话你就听懂。时间没有了,就是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那你就不能讲昔时、今时,昔跟今不二,是一不是二。


底下这句说得好,但诸佛所证法平等。真的是不好懂,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讲的古佛跟今佛是一个佛,是平等的。你可不能分别有过去、有现在,有过去、有现在你就落在第二意。这个密意,四意趣也是四密,四种深密。佛家没有祕密,就是这个理太深,所以深密不是祕密。佛法裡头绝对没有祕密的,祕密总是不可以告人的,佛法是大公无私,没有祕密,但是它太深。你一定要晓得,所有一切现象都不是真的,佛现佛相也不是真的,自性清淨心裡面没有相。一真法界有没有相?一真法界没有相,有相就有差别,无相就没有差别。可是还有个其他的现象,有相也没有差别,为什麽?相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幻相妨不妨碍真性?不妨碍。佛在经上举了很多比喻,《愣严经》上有举害眼病的,有人害过眼病的,给你讲你就很懂得,眼睛害了病,你会看到空中出现很多东西,空中有没有?没有。好眼睛的人看没有,眼睛生病的人看了有,空中妨碍不妨碍你看这些幻相?不妨碍。在各个害眼病的人看的空中这些现象,彼此也不妨碍。


佛用虚空比喻自性,用这些幻相比喻万法,所以六祖讲「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所生的万法是虚幻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你要不懂这个道理,这个深密的意趣你就体会不到。这些现象从哪裡来的?病态裡头产生的。什麽叫病态?起心动念是病态。起心动念叫无明,所谓迷唯一念,什麽时候迷的?你起这个念头就迷了,所以叫无始无明。为什麽?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当然也没有终了,无始无终。无始不是说很久很久,不是,无始无终告诉你根本就没有。我们明明看到现象在眼前,你怎麽说它没有?它真的是没有,完全是我们看错了,就像眼睛生病一样。这个东西是现在讲的科学,高等的科学,这讲现在科学家找宇宙怎麽来的?生命怎麽来的?这现象怎麽来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现相从哪来的?到现在都没结论。有,都是猜测,科学家想应该怎样怎样,用自己的逻辑去推想。而事实上所有逻辑方法论统统用不上,这是高等的科学,所有科学方法全用不上。


自性法尔如是,为什麽说它不生不灭?它现相的时间太短,确实是亿万分之一秒,才生就没有了。《愣严经》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讲物质现象,绝对不是讲现在科学发现的物质无中生有,佛法讲的整个森罗万象,这个科学没讲到。科学家观察到物质最基本的,所谓基本粒子是无中生有,这是基本的物质。而佛法是讲整个宇宙,就跟基本粒子是同样个道理,它现相的出现是一时顿现,没有先后。为什麽会有这种现象?你自性裡头本来有的。我用万花筒做比喻大家更好懂,因为我们小时候都玩过万花筒,用这个比喻比较容易懂。万花筒裡转来转去,裡面现的相千变万化,你永远找不到两个是一样的,千变万化。无论变多少,没有出这个筒。那个筒就代表自性,裡面那些颜色的纸片就代表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性德,就是六祖大师给我们说明自性的状况,第三句所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科学都没讲到。所以非常可惜科学家没有学佛,他要学佛会给他很多的启示,会有更多的发现。但是不管怎麽发现,他发现是相似的境界,不是真实的。为什麽?妄想分别执着没断,那就相似。必须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才是真实的,你才看到真相,就是诸法实相。世尊讲诸法实相,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讲了二十二年,最高深、最究竟、最圆满的科学,不仅是有最圆满的哲学,最圆满的科学。那在十法界众生,特别是六道迷得很深,帮助六道苦难众生离苦得乐,佛用什麽方法?很浅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这三样东西你要相信,信受奉行,你一生可以得到幸福美满,来生还可以得到。因为你没觉悟,没有觉悟能够遵守,遵循着这个法则,伦理的法则、道德的法则、因果的法则,你不堕三恶道,生生世世享受人天福报。如果能够再深入一层佛经裡面的哲学与科学,那就超越世间、超出轮迴、超出十法界,你才证到法性平等。法性所生的万法,法法平等;这个意思,通一切法,通一切经。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诸佛所说的全是平等法,哪有不平等?你要晓得这一切现象,宇宙的现象它发生的就是刹那生灭,我们今天所看的是相续相。所以我常常讲相似相续,为什麽?相续相它没有两个是相同的,决定找不到,永远找不到。现在科学家讲机率,几万分之一的机会,几百万分之一、几千万分之一、几亿万分之一,绝对不会有两个相同。我们用万花筒的比喻,万花筒比喻真的那是找不到相同。


自性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解释也是有很多,真正的意思你不能用思想。思想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都属于思想,不能用这个;不能用言说,你体会到你也说不出来。所以经论上常有这麽一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不亲自到这个境界,说不出来。你到这个境界,彼此大家就意思都会了,不一定言语,言语也行,动作也行,这讲心灵的感应就会通,统统明瞭了,不用说一句话。另外一个很肤浅的意思,这个太深了,没办法想,也无法可说,这是很浅的解释。很深的意思就是你只不要用思想,不要用妄想分别执着,不用言语,你就会体会到。明心见性,见到性是法性平等,法性、性德平等,法性所变现的万物平等,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一样不是平等的。不但是平等而且是什麽?而且是自分、是自己,可不是别人。像我们真正觉悟,整个身体是自己,身体上每个细胞都是自己,每个器官、每个细胞,就好像宇宙的现象、万事万物,所以整个宇宙是自己,不是别人。我的身体是这个细胞,你那个身体是那裡的细胞,他的身体又是这边的细胞,没有离开身体,是一不是二;迷了才分,悟了才晓得是一个。我们称法身菩萨,诸佛如来的慈悲,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们证得了!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所以每个细胞都要关怀它,每个细胞都要养它,每个细胞都要照顾它。无论在哪个地方,身上的也好,手上的也好,脚上的也好,你都会照顾它,我们饮食营养都要供给它,不能说那个不供给,统统要供给。那你要问:成佛了,成佛为什麽要度众生?道理在此地,它是一不是二。看到六道众生,看到十法界众生,那是什麽?身上那些病态的细胞。这些病态细胞要帮助它恢复正常,就这个道理帮助它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的时候,他就都知道了,是一体,再也不会有冲突,再不会有对立。


所以一切的冲突、对立、矛盾,全是从迷惑分别执着裡头产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一切冲突没有,一切矛盾没有,一切对立没有,那你就真的回归自性。你才真正晓得,我即彼,彼即我,这才叫诸法实相。佛法的修持,最后究竟圆满的境界如是!这个时候,时间、空间没有了。时间、空间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裡头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着也是一刹那,这一迷立刻就有了。虽然有先后,但它速度太快,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它有先后,好像是同时的,其实是有先后。它的真相就是不生不灭,因为起来就灭了,为什麽我们会看得到?它第二个相又起来了,前一念头灭第二个立刻就起来,念念不觉,这六道裡头众生你所看的现相是念念不觉。什麽时候你看到这个事实真相,你就觉悟。觉悟了,现相障不障碍?不障碍,没事,为什麽?你真的不着相,就像《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再提升「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无见什麽?念头都没有了。相存不存在?存在,不相干,有无统统不相干。到这个时候你的大慈悲心,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然流露出来。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什麽?那你迷了,那是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是佛,佛跟菩萨差别在此地。众生有感立刻就应,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没有一定的身,能现一切身;没有一定的法,能说一切法。现一切身,身相不可得;说一切法,法相不可得,才叫真平等。如果有痕迹,怎麽平等法?痕迹都没有,这是大乘教裡面所说的密意。


我听说有同学给我们找来八厘米的放映机,好像带子也找来,来的时候我们做一次实验,让大家对这个现相有更清楚的认识。认识整个宇宙,像《金刚经》四句偈裡面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你就渐渐入境界了;否则的话,会念,入不了境界,边都沾不上。入这个境界对自己有无穷的利益,为什麽?引导你慢慢入门。你将来必定是步步高升,你的境界会一直向上提升,这种印象要很深刻,意识到什麽?意识到所有一切现象不是真的。平常我们说一句话,这个话不究竟,但是对六道众生说,他很喜欢听,所以这是随顺众生说,这是有阶段性的。这话是什麽?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够执着。这个话好听,佛法好。如果跟你说真的,你这个享受念头都不能有。他就觉得佛法没有意思,这佛学了有什麽用处?学到最后等于零,算了,不学了,他就永远在迷。所以这是什麽?随众生的爱好,你提醒他:你可以在裡面享受,不可以去执着;已经提升一层,没有达到最高峰,他是升级,不断向上提升,这是大乘佛法的教学。


再看第二个,「别时意趣。如说称多宝如来名,便可决定等正觉。称阿弥陀名,便可往生极乐。是为劝懈意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前面那个意思你要懂,一平等一切平等,然后你看看这就教你,你喜欢多宝如来,佛就教你念多宝如来,将来你一定成佛。等正觉就是成佛,不是现在,将来一定成佛。你喜欢阿弥陀佛,你天天念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的时候你一定可以成佛,生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这是什麽?劝懈意者。懈意是什麽?上中下根,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他立刻就成就,他不需要到极乐世界,也不需要到多宝佛的国土,他立刻就成就。那像什麽人?像六祖惠能那样的。那是什麽?什麽经都不要讲,什麽经都不要去念。虽不用讲,虽不念,没有一样他不通,所有一切经都自性裡流露的,他已经见了性。他所见的性跟一切诸佛所证的性,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两样的,一个自性!一性无二性。


这个东西要不要学?这我也讲了很多,可以学,可以不学,学与不学并不重要,放下重要!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样子,学,学了十二年,学到最后怎麽样?放下。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没学。这就是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转凡成圣,转迷成悟,与学不学没关係。与什麽有关係?与放下有关係。现在你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懈意者。由此可知,千经万论对谁讲的?都是对这些人讲。那我们要学,要非常认真的学,为什麽?从广学多闻你才真正建立信心,信心从这裡生的。像惠能那种的信心,一般人做不到,他听人家念一、二句经文,他就能契入境界。正如同过去我三个老师都警告我,方东美先生说不能学惠能,章嘉大师也告诉我不能学,李炳南老居士也告诉我不能学,那是决定学不到的。不但不能学,甚至于告诉我不要去看《坛经》,学不到。那是什麽?他是圆顿,圆是圆满,顿是顿超,圆顿根性。真的,惠能大师之前,没有见到一个;惠能大师以后,也没有见到一个。


方老师的比喻更好,他说惠能那种人叫一步登天,他真登上去,他有这个本事。我们这些人没这个本事,也学他一步登天,登到半空中掉下来,粉身碎骨,摔死了。那怎麽办?我们这种人怎麽办?爬楼梯,一层一层往上爬,这对了。所以方老师介绍我法相唯识,他介绍我这个东西,法相唯识就是爬楼梯,一层一层往上爬。由此可知,八万四千法门以多宝如来代表;八万四千法门之外,有个特别法门,阿弥陀佛代表,这两个就是全部。可以说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法,这两个就都代表了。对象上中下三根,「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密意。他说的是不是真的?真的,一点不假。给诸位说,方向目标是一个,但是方法手段不相同。


上一次解答问题,有个人提问,问我禅宗跟淨土有什麽不同?我跟他解说时,禅跟淨土是一不是二,只是修行方法手段不一样,方向目标全相同。不但禅跟淨土,只要是诸佛菩萨所说的,没有一个是例外。所谓是无量法门,四弘誓愿裡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怎麽学法?一个法门通了,全都通。这个法门到什麽时候通?见性就通,没有见性没通。像惠能法师那样的人,五祖跟他讲《金刚经》,不像我们这样细说,人家讲的是大意,我们估计也不过一、二个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这个悟是什麽?所有一切诸佛的经教全通了。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诸佛所说他全通,为什麽全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放下了,佛法通了,世间法也通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的。为什麽?不离自性。


任何一个法门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不是明心见性,就不叫大乘。小乘没有到明心见性,小乘只到阿罗汉,小乘的目标是脱离六道轮迴,大乘是决定要超越十法界,不一样在此地。所以大乘决定是明心见性。我们修淨土到极乐世界,此地明不了心,也见不了性,怎麽办?到极乐世界去,到那个地方去明心见性。为什麽?那个地方学习没障碍,不像这个地方学习障碍太多,你的心不能专一,叫你换个环境。叫你修其他法门意思也是这样,叫你念多宝如来也是一样,这都是属于一般的法门,帮助你逐渐提升,叫渐悟、渐修、渐证。


佛的方法很巧妙、很多,譬如讲成佛,成佛教下就讲四种成佛,《华严经》讲信、解、行、证。信满成佛,这信满成佛我们有一部分人是能得到,那是什麽?决定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相信我自己本来是佛,没有一点怀疑。就像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对这五句话一点怀疑都没有,完全肯定相信,你就叫信满成佛。不要说对这个坚信,一丝毫怀疑没有,一点疑虑都没有,不要看轻这个,这很重要。这是什麽?这是你阿赖耶识裡头金刚种子,希有难逢。哪个人能相信?哪个人听到不怀疑?你听到不怀疑,完全能相信,希有!这信满成佛是最低级的,都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种解满,你能够理解,这是说道理搞清楚、搞明白,虽然你还没做到,也叫解满成佛。但是信满成佛、解满成佛没离开六道轮迴,我们可以保证绝不堕三途,为什麽?他心地善良,心地清淨。三途的因,阿赖耶识的因肯定有,缘断掉了,为什麽?没有贪瞋痴慢疑了。所以他往来就是人天,在人天裡面享福,在人天裡面修行,根很利,这是叫解满成佛、信满成佛。如果是行满成佛,那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证满成佛,那是一真法界。这样讲法,大家就能够体会得到。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实在讲如果能够说信满,信满同时也能够搞到行满跟证满,有没有可能?有可能。用什麽方法?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你往生的品位比人家高,高太多了。为什麽?你裡头有解有行。解是什麽?自性弥陀,唯心淨土。这个解是什麽?佛知佛见。你有这种知解,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能够常常懂得消业障,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非常可能你这一生生实报庄严土。生到实报庄严土就等于说证满成佛了。像这些经教,这同参道友在一起要常常听,要天天听,为什麽?听一次、二次,出了门都忘掉了,都不起作用。天天听听熟了,熟了就管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无论在什麽场合管用,渐渐入境界,所以这叫别时,不是同时;像惠能那是同时,那是一时,释迦牟尼佛示现是一时;这叫别时。我们不是圆顿根性的人,就有修因证果,因果不是同时的,现前我们修因,将来一定证果。「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不是说这一生当中直捷就得到,这一生当中你能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你就得到了。
下面有个比喻,「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故名别时意趣」。譬如你有一个钱,这个钱是本钱,你去经营慢慢你就会赚到一百钱,这一百钱不是今天赚到的。这意思大家好懂,这就是有时间性、有阶段性,跟前面平等意趣不一样;平等那是圆顿根性,上上根人,那是诸法实相,这是诸法实相裡面的差别相。但是这种诸法实相裡面的差别相,众生不知道,法身菩萨知道。法身菩萨永远没有差别相,差别跟平等不二,法身才行,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讲这个。
第三个叫「别义意趣」,前面说别时,这是义。「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恆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这就是言跟义不一样,言语上给你说,你亲近多少诸佛菩萨,这数目可多了,你亲近奉事多少恆河沙数之佛,你才了解大乘法。你要不亲近这麽多诸佛如来,你怎麽能够透彻的了解大乘?这对一般人来说也是鼓励他。连中国禅宗都不例外,禅宗到处去参学、去参访,有名的佳话,「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讲从前参究的辛苦,八十岁了没有开悟,没有开悟还是要到处去请教,向那些开悟的人请教。在从前什麽样的人是开悟?开悟的人他不会跟你讲我开悟了,不会,都很谦虚。但是开悟的人,如果没有法缘,他就闭关,他就禁足。禁足就是住山,宣布住山不下山,不跟外面接触,那是什麽人?开悟的。如果没有开悟,你要到处去请教,你去学。开悟之后如果法缘成熟,他一定是弘法利生;没有法缘,真正开悟没有人请他,他就闭关住山。你要去请教,你有疑问请教到哪裡去?叩关,去敲他的关门。你有疑问向他求教,他跟你解答;那他要是解答不出来,你就可以把他那个关门打开,拉他一起出来,一起去参学,你还不够资格。所以闭关跟住山是有条件的,不是什麽人都可以的。
我们那时候刚刚出家受了戒,在台北有些信徒施主们,他们在山上有别墅。那时候别墅是怎麽建的?在战争的时候,都在山上建别墅,山上有防空洞避难的。现在没有战争了,山上的房子没人住了,建得都很好,所以看到我们出家,想找个清淨地方去进修:那裡好。我们也去看,看了很满意,回到台中向老师报告,老师把我骂一顿,你有什麽资格去住山?清淨进修你还做不到,你还没开悟,你修什麽?我们才了解住茅蓬闭关是有一定条件的。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你开悟了,没有人请你弘法,可以。第二个条件,你的名气太大,声望太高,每天来看你的人太多,你没有办法修行,可以闭关,闭关是把那外缘断绝。这两个条件,你有哪个条件?一个都没有,一个都没有好好学,这不许可。所以有很多不懂这个,不晓得,一出家、一受戒就去闭关去了,这是没有人指点。我们这是真的三个老师护航了不少年,没有走错路,虽然到处讲经教学、去参学,老师都在旁边关照着,没走错路。这讲参学。
底下一句话说,「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需遭恆沙之佛」。大乘义理你要真正通达了解,不是难事,用不着去参访恆沙诸佛。这个说话跟意思确实是不一样。了解大乘,不需要参访很多很多的这些善知识;可是一定要有真正善知识,长时间的亲近,这是真的。所以我们看看古人的修学,确实有不少人一生当中只亲近一个善知识,解了大乘义理之后,他也不离开。很难得,不离开还追随在老师的身旁做影响众,同时他也是老师的助教。当然很多来参学的人,有些老和尚给他讲解,他一时不能领悟,这些常随的弟子就常常跟他们研究讨论,帮助他了解,当助教,为了报老师的恩,不离开老师,我们在《高僧传》裡面看得很多。
当然也有些到处参学的,在这裡开悟之后,也到其他的高僧大德那个地方去请教、去亲近,都可以。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开悟之后,他在文殊菩萨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然后出去参访。五十三参,五十三不是个数目字,是代表圆满,也代表无量。这五十三位你们仔细去看,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出家的只有六个;五十三位善知识,出家身分只有六个,其馀四十七个在家的。他参学学什麽?清凉大师把他的参学,总的一句话给我们启示「历事鍊心」,他在文殊菩萨会上所学的东西,一定要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去求证、证明,证明是什麽?证明是平等法。「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意思多深!可是他给我们示现的一个,那是更巧妙,我们很感谢他,「念佛法门」;为什麽?对我们世界众生来讲,最容易成就,念佛法门简单、容易、快速、有效,成就又高,希有难逢。
他第一个参访的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什麽?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淨土。这个修行方法是一期九十天,真的是修苦行,九十天不能睡觉,九十天不能坐下来,不可以躺着,他只有站,只有走动。你绕佛可以,站在那裡可以,你不能睡觉,九十天很辛苦,这是一期。得真干,希望念到什麽?希望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念不到,功夫成片非常有可能,肯定会得到,这是精进,真正是真精进。干这些事情,给诸位说,都是年轻人干的。年岁大的人不要学这个法门,还是实在讲,谛闲法师教给我们方法最适合于现代人。我过去在美国、加拿大,到处劝大家都用谛闲老和尚教锅漏匠的方法,就是你一心专念,念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就睡觉去,醒过来之后接着就念,这一点压力都没有,没有时间限制的。就是说除了休息就是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快去念。你看看他念了三年,念成功了,站着往生,预知时至,没有病苦,非常好的例子。
我们很相信极乐寺的修无法师,哈尔滨极乐寺修无法师的往生,肯定也是这个方法。但是修无法师他在寺庙裡面做工,他有执事,都是粗活,别人不愿意做的,他做。我们相信他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他也不认识字,也不会念经,就是一句佛号。他走的时候预知时至,走得多潇洒,这都是我们念佛人最好的榜样。这些人距离我们很近,这民国年间的事情。我们对这事情能够认知,完全是倓虚老和尚告诉我们,倓老晚年住在香港,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往生。他是东北人,东北的佛教几乎全是他建立的,极乐寺是他创建的。他自己说一生看到参禅的,学禅宗的,他说得禅定有见过、有听说过,开悟没有。禅不开悟出不了六道,他得定生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出不了六道轮迴。但是修淨土真正念佛往生不生病,预知时至的,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他看到好多。亲眼看的二、三十个人,听说的那就不计其数,给我们带来了坚定的信心。
学佛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不要好高骛远,老实跟着阿弥陀佛。古人有句话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明心见性、见性作佛,我们见阿弥陀佛开悟就很快。这个法门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教我们,我们可以从《无量寿经》上发现,发现什麽?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释迦牟尼佛讲经一生没有重複的,只讲这一部,不会再讲这个题目。唯独《无量寿经》不是讲一次,现在有证据显示至少是三次,为什麽?传到中国来梵文的原本在中国翻译,翻译居然裡面有不一样的情况发生。其他经都是说一次,传到中国来虽然很多人翻译,但是大同小异。《金刚经》佛只说一次,没说第二次,在中国翻译六种译本,《大藏经》上,大同小异。《无量寿经》最大的差别愿文,这个愿决定不能错,居然五种译本裡头出现三个不同的。四十八愿,有两个本子四十八愿,三十六愿有一个本子,二十四愿又有两个本子。出现这些事情,就知道世尊不是一次说的,至少是三次。
但是要知道中国《无量寿经》的翻译,一共十二种,十二个译本,七个失传,可能还有不同。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佛一生,这个法门是多次的介绍。这就很重要,要不然为什麽多次讲!所以这很多人研究,这个经就不是个普通的经,普通都讲一遍,这个讲很多遍。十二种译本,现在只传下来五种,另外七种失传了,《大藏经》上有目录,但经文没有了,所以至少是三次以上,多次宣讲。这我们要非常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唯有这个法门能帮助末法(末法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众生一生成就。你搞其他的法门只有种善根,这一生不能成就,就是你出不了六道轮迴,你成不了阿罗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自己要很冷静去想一想,这一生当中能证个须陀洹果吗?证须陀洹果的条件,是要把见思烦恼的见烦恼断掉。见烦恼是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在讲解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我们有办法能把它断掉吗?头一个身见就断不了。这五种错误的见解,你要是不能全部放下,须陀洹就没分,你还是凡夫。《华严经》上讲到初信位的菩萨,也必须要把这个断掉,学大乘这是初信位。初信位断烦恼跟小乘须陀洹完全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样,毕竟《华严》是大乘,他受过大乘佛法的薰习,智慧比小乘高,断烦恼平等。所以解了大乘法的义理都在缘,原非难事。我们用善导大师的话来说,诸位就很容易理解了。善导大师说「总在遇缘不同」,你要是遇到真正善知识,长时亲近,对大乘义理了解不是难事。特别是《华严经》,大乘究竟圆满的义理都在《华严》上,实在是不容易遇到,这不是假的。
我们看现在全世界的佛法,几乎讲经教学的道场没有了,在台湾寺庙裡面一年偶尔讲个一、二次。我在年轻的时候,还有几位讲经的大德,他们讲经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个月。一个寺庙一年讲两次经,讲两个月,短的三天、五天、一个星期这个比较常有。但是一个寺庙裡头,二、三个月或者举行一次短期的,不是天天讲。由此可知,学佛的人听经,真的古人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纵使很幸运,遇到一个长期的一个月,一个月听完之后,至少十个月听不到。常常间断,间断的时间太长了,他不能够连续,对佛法的义理,不要讲大乘,怎麽会了解?往后愈来愈难,没人讲了。
所以佛法正法能不能传下去,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真正需要发菩提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发这样的大愿要勇勐精进,你不能把名闻利养放下,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不能把贪图五欲六尘享受放下,不能把贪瞋痴慢放下,那就不行。发心这都是障碍,你这些障碍不能破除,那发心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我常常讲讲了很多年了,十六个字一定要放下,真正发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决定不能有自私自利,决定不可以有名闻利养,不可以贪图享受,不可以有贪瞋痴慢,你才能够入门。现在我们晓得,光放下这个还不行,基本的德行要具足,那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你有这个德行你才能成就。没有这个德行,你那十六个字放下了,你学的是小乘,大小乘差别在此地。
底下又说「惟证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你看看这裡讲是证得,前面是解了,这就是解悟不难,证悟难。《华严经》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没学完,大概学了十分之一多一点,我们已经将近四千小时,一直在一起学习的,我想解悟都有一点,可是证不容易。为什麽?证要放下。像我们现在都了解了,大乘真的不难,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成佛了,为什麽放不下?证难!放下分别执着是菩萨,放下执着是阿罗汉。我们就是第一个阶段阿罗汉都不能成就,放不下。如果说再把标准往下降,放下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你就是须陀洹,《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这个我们懂,我们很清楚,可是这五桩就放不下,这五种执着。所以这个非容易事,地上菩萨才能做到。地上菩萨怎麽样?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了,这见到自性了。
下面说「今言事恆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思在证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这叫做「别义意趣」。这就是说解裡面的深意是叫你要去做到,你要去证得。就跟我们在这个经上常常在一起讨论,不断重複在说明,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叫你证得。解,真的不难,所以需不需要去奉事恆河沙数诸佛?有人说需要,有人说不需要。换句话说,我们学习佛法需不需要到处去参访善知识,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还是像惠能那样的不需要,锅漏匠不需要。
锅漏匠一生就是一个谛闲法师,就一个人,而且谛闲法师只教他一句话,「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什麽都没说。就教他六个字,告诉他你老实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知道什麽好处,他也不问好处,他也不想好处,反正你叫我念,我天天照念就是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照念。人家念了三年真成功。谛老给他办后事,讚歎他,谛老讲他的成就,弘宗研教的DA法师比不上,包括他自己,他自己就是弘宗研教的;寺院道场这些丛林方丈住持比不上。谛老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问题在哪裡?我们常讲佛学、学佛,差别就在此地。学佛是真干;搞佛学,我只要懂道理,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桩事情,那是搞佛学。搞佛学没有受用,学佛有受用。锅漏匠是真学佛。那我们要问,锅漏匠在预知时至往生,他对大乘教通不通?他也没说,那在我们体会当中,他应该通了。通了为什麽要走?没有缘,因为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他没有这个法缘。没有法缘到极乐世界去修去,法缘什麽时候成熟了再回来,乘愿再来。
说跟义是两回事情,别义意趣这一定要懂,佛所有一切教导,别义都是要我们去求证的。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去证明真有西方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到时候真的来接你,一点都不假,你把它证明。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这段后面还有一条,明天我们继续再学习。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四意趣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六五卷)  

2007/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意趣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昨天我们从「众声悦意喻」,比喻菩萨「四辩悦机德」,使我们联想到世尊说法的四种意趣,四意趣,「平等意趣,别时意趣」跟「别义意趣」。今天我们再看第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什麽叫做补特伽罗?这句是梵语下面有解释,「补特伽罗」翻译成中国意思就是「众生」,或者是翻译为「有情」。由此可知,这条是讲「随众生之乐意,而种种说法」,这条非常重要。实在说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恆顺众生,随喜功德。只有佛菩萨才做得圆满、做得彻底。正如同经论裡面常讲「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无法想像的境界。佛在讲台上讲经教学,无论是什麽样的听众,程度高的人听,佛讲得很深;初学的人听,他听得很欢喜,佛讲得很浅显,我都懂。人听,适合人的根机;畜生听,适合畜生的根机;灵鬼听,适合灵鬼的根机;菩萨、罗汉听,也适合他们的根机,各个都得利益。这种说法我们在初学经教的时候,李老师说这叫大讲堂,能契合各种不同根机。这不是桩容易事情,没有辩才意趣是做不到的。这个辩才意趣就非常重要,对于接引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非常要紧。

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这个时代问题非常複杂,也非常严重,而且每个人、每个家庭大多数都遭遇到困扰。哪些困扰?父子不和,儿女不听父母的教诲、不听教训,父母没有办法教儿女。父子出了问题,于是一切问题都发生了,年轻人他在学校裡面不听老师的,在家不听父母,在学校怎麽会听老师?背叛;在公司行号裡面不听老闆的,在政府机关做事不听长官的。他的标准在哪裡?他的标准是利害,于我有利的勉强跟你合作,于我没有利益的就不合作,这问题多严重。这个问题一扩大就是整个世界的问题,也就是什麽?人跟人对立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矛盾的问题,当然会形成人与人之间冲突的问题。今天的冲突,夫妻冲突、家庭冲突、社会冲突、族群冲突、宗教冲突、国家冲突,这问题怎麽办?这些事情太多、太明显了,人人都知道。所以许多人怀疑这个世界还能好吗?那我们想想在一个世纪之前,没有人怀疑到这个世界还能好吗?这个话你决定听不到的。那也是战乱,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的忧患意识没有今天这麽严重。许多人都在想这问题怎麽解决?这是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真的像西方宗教家所说的,前途是世界**。

这个世界还能和平吗?还有希望吗?还有前途吗?这些问题我们去找谁?遇到这些困难,有人来问我,我告诉他:你没看到小朋友,小朋友遇到困难他怎麽办?他回去找他爸爸妈妈。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今天遇到这个问题,遇到困难去找谁?找老祖宗。我们中国老祖宗是谁?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下面是孔子、孟子。为什麽那个时候的世界承平?他们用什麽方法?找老祖宗就对了,找释迦牟尼佛就对了。这是我们看到小朋友发生的问题,三、四岁的小朋友。同时使我们想到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他说的话,就是叫我们去找老祖宗,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为什麽?古圣先贤他知道,问题没有发生他就晓得会发生问题,他懂得防范,问题发生了不至于扩大。用什麽方法?教学。《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是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真言、神咒,套一句佛法说无上的神咒。为什麽会出问题?「性相近,习相远」,就出了问题。本性本善,大家是一样的,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本性会受染污,受染污就变成不善。那个不善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裡面没有贪瞋痴慢。
现在这个社会几乎全世界都是这样,一切都是向钱看。中国从前造钱用铜做的,造钱,铜钱那裡头很有学问,在铜钱最早的时候是用刀,它的形状像个刀。你到故宫博物院裡面看到,上面是个刀的形状,刀柄是个钱,这上面是个刀的形状,下面是个钱。以后造钱,刀不要了,留着下面那个钱。但是那个钱是圆的,当中有个方洞,有个孔,方的,表的意思多。那个形状是什麽?形状就像犯罪人在从前的枷,那个铜钱的样子像枷。你看到那个样子这戴上枷锁犯罪了,这是警惕你。古时候上面有个刀,那是更明显、太明显了,告诉你这个东西是有用,不是好东西,你要很小心谨慎去用它,用错就坏了。为什麽?会增长贪心,跟你的本性愈去愈远,要会用它,可不能被它迷住了。所以叫钱眼,不能鑽到钱眼裡,鑽到钱眼裡就戴上枷锁。另外还有个表法的,更深一层的意思,外面圆的,裡面是方的,古人所说「中不方,名不章」,内裡面要方方正正,外面要圆融。它表这个法,表这个意思,这就是中国文化。内裡面什麽?内裡面是空的。外面什麽?外面有边,外面有,裡面空,这裡头深奥的哲学显示在这钱面上。现在没有了,现在是用纸钱,纸钱是过去有,是在春秋祭祀的时候烧给死人用的,纸钱不是活人用的,现在统统用纸钱了。真的人降格,降得跟鬼差不多了,鬼什麽?鬼贪心。贪心变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想想这道理。现在设计这些钞票的人跟古人不相应,如果说古人设计钞票,一定设计出古圣先贤的格言、教训印在这上,叫你一看就知道,图桉要美,文字字字警惕人心。从前人有智慧知道这个东西。

「性相近,习相远」,下面说「苟不教,性乃迁」,你就得防范,你要重视教育。教从哪裡教起?谚语说得很好,这都是传统几千年老祖宗教的「教儿婴孩」。父母教子女,你要使子女一生会孝顺父母,一生遇到什麽样的困难他不会变心,这是中国的教育。中国教育理念目标就是这个,孝敬父母、爱父母的心一生不变,无论在什麽状况之下不会变,从小教!他出生眼睛睁开了他就会看,他就会听,就要开始教了。已经养成坏习惯,那就麻烦了,把坏习惯再扭正过来,可不是容易事情。
于是我们就明白,今天的世界大乱,是这一百年前,确实整个世界动乱,大家把古圣先贤教给我们教育的理念、方法疏忽了。开头一代是疏忽,疏忽也是无可奈何,战争逃难,顾命要紧,其他的都摆在其次。所以在那个时候疏忽,第一代疏忽了,第二代模煳了,第三代就没有了,到第四代根本不知道什麽叫教育,把它丢掉乾乾淨淨,社会怎麽能不乱?于是对立、矛盾、冲突、背叛全都出现,有没有方法制止?没有方法!可是我们藉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媒的进步,真正有志士仁人把从前老祖宗这些方法找回来,还有效。不能让世人都觉悟,如果能够有万分之一的人觉悟,千分之一的人觉悟,社会还是有救。这些人有没有?肯定有,我们相信。诸佛菩萨、各个宗教裡面的神圣都有爱心、都有慈悲心,他们会到这个世间来,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救度这些苦难众生。这就是这段重要的意趣,补特伽罗意乐的意趣。我们已经看到了,就是讲圣贤的道理,讲伦理的道理,讲道德、讲因果的道理,讲佛菩萨的教诲,喜欢听的人还有,在这个世界上还不在少数,我们讲到的万分之一的人很有可能。这个世界上有六十亿人,万分之一就是有六十万人,我相信有这个数字,这麽多人听到善法生欢喜心。

如果我们能够有这些大心人士,发心认真的修学,把圣贤教诲要做到,做不到讲给人听,人家不相信,要真正做到。就像儒家给我们讲修学的层次,我们把儒跟佛合起来讲,合在一起讲从格物下手。格物是断烦恼,断烦恼就要守规矩,就要持戒,持戒救自己、救众生、救这个世界,你说你能不持戒吗?这个事情不是个人事情,个人堕地狱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不相关。可是今天我们真正能持戒,表现出持戒是救度众生、是护持正法。所以今天持戒不是为我自己,是为正法久住,是为了复兴民族传统的文化命脉。从哪裡做起?从《弟子规》做起。你就晓得这是多麽重要,这是使命,我能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命脉就能够传下去;我要不做就会断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今天认真努力学习,落实《弟子规》,这个精神意趣要懂、要明瞭;我们学习《感应篇》,学习因果教育,老子传的二千五百年的道德不至于在现前断掉;学习十善业道,这是护持佛法,如果不学习十善业道,用什麽护持佛法都护持不了,为什麽?佛法会灭亡。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法宝法师,叫人带信给我,他说佛法在这个世间,还能不能继续保持三十年?意思就是三十年之后这世界上没有佛法,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有《十善业道》,佛法还会在这个世间,有《沙弥律仪》,佛家讲的僧宝,还能够继续传下去;如果《沙弥律仪》没有了,僧宝就断掉,三宝就缺一个。三宝是三足鼎立,一个缺了,那两个也就差不多,虽然还有,时间也不会太长,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

我们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了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不要发心来续佛慧命,护持正法久住?这些东西绝对不是在宣传,不是在演讲,是要自己真正做到。自己做到就是儒家讲身修了,我自己做到了;自己做到之后还要帮助这个家庭,叫家齐,就是一家人做到。我们四众同修住在一起,组这个小的道场,这个小道场各个都做到,这个小道场就是六和敬的道场,这个小道场就能够护持正法,令正法久住。久住不是一句空话,你自己不做,天天念没用处。在这个时代,佛法快要灭亡,你救了一把,你功德很大!如果《十善业道》、《沙弥律仪》把它丢掉,你眼睁睁的看到佛法在这个时代裡头断掉,你说你有没有过失?自己在这个世间生死事小,这不是大事;帮助众生回头,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大事。就是四弘誓愿裡面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大事。众生欢不欢喜?众生看到就生欢喜心。老祖宗讲的「人性本善」,世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都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不到两年,国内外许多人去看过,都受感动,他为什麽会受感动?人性本善。他看到那麽个小的地方,那个地方的老师、居民把《弟子规》做到,身修家齐了,和谐社会落实了。

确实我们这个做法,给这个世界上许多的志士仁人增长了信心。原来他们信心都没有了,我们跟他讲,把全世界各个族群、各个宗教古圣先贤的教诲说给他听,他听了都点头,点头完了之后摇头。点头什麽?说得好,太好了;摇头是什麽?做不到,这是理想。他怀疑什麽?古圣先贤所说的也是理想,也没有做到,今天怎麽可能会做到?古人留下这些文字的记载,他们用什麽眼光看?这是桃花源记,这是乌托邦,理想的乐园,不是事实。古时候的社会会有这麽好吗?他不能相信。所以我们用实验,做个实验给他看,看了之后才受感动,是真的不是假的。汤池人可以做到,哪裡人做不到?只要有人带头,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人都是本善,人都是本觉,你要有这个信心。这些背离本性的众生不能回头,不能怪他,你要怪他那就永远做不好、做不到了。看到之后要像圣贤人一样,回来责备自己,我做得不好,没有个好样子给他看。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就解决了。

反求诸己做得最圆满的,给我们后人最好的榜样,就是舜王。舜王的父亲跟他的后母,还有后母生的弟弟,这一家四个人,三个人都有阴谋想把他害死。而舜没有想到父亲、后母、后母生的弟弟他们的不善,只想到他们不喜欢我,我做得不够好,天天想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过,三年把这三个人感动!这三个人对他就好了。这家齐,身修好了,家齐了,这叫家和万事兴,邻里乡党没有不佩服、不尊敬舜。这个事情传到皇上那裡去了,那时候皇上是尧王,尧王要派人来看看是真的是假的,派什麽人?派他儿女。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看是真的是假的,九个儿子跟他做朋友,这发现是真的,一点不假。尧王委任他做官,最后选他做继承人,王位传给他。大孝!父母爱你,孝不难;父母不爱,父母恨你,这个孝才难。舜,你看父亲、继母跟弟弟都恨他,恨之入骨,能尽孝始终不移。

那你想想,他的尽孝对于民族的贡献,对于国家的贡献,对全世界人民的贡献有多大。我们讲人与人的相处,就今天的世界年轻人不孝父母,要用谁来救这个事情?舜。我们要发心学舜王孝顺父母,奉事师长。亲亲尊贤,亲亲是孝道,尊贤是大义,能救这个世界。救世界要从谁做起?从哪裡做起?从我先做起。可不能求别人,求别人这个世界决定会走向末 ri,从自己做起。谁是救世主?我自己是救世主。真正明白了,他就肯发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不是口号,是真的,发这个心跟佛法裡面讲的发无上菩提心没有两样。无上菩提心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真正发心要做到这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是圣贤,不是普通人,这个人是谁?就是我自己,这世界才能救!不能靠别人。大家都发这个心,圣贤就多了,菩萨就多了,对于帮助这个世界化解一切艰钜的问题,信心就生起来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每天到汤池去参观的将近两百人,平均每天,看了之后都受感动。这个给我们带来坚定的信心,帮助我们建立无上的弘愿、大愿,我们应该要这样做法。古圣先贤在社会第一个选择,就是选择教学。你看看许多宗教家,释迦牟尼佛不选择做国王,他是太子,不要做国王,选择教学,今天讲职业教师,一生教学。佛门裡面,在中国弘法译经,早年最有成就的安世高,安世高也是王子,安息国的王太子,他父亲死了之后继承王位做了半年,把王位让给他叔叔,他出家了。跟中国很有缘分,到中国来弘法翻经,最早期翻经最有成就的;以后是鸠摩罗什、玄奘大师他们。那是捨弃王位从事于教学。再看看世界上这些大宗教创始人,全都是从事于教学,穆罕默德教学二十七年,耶稣是被人害死,他只教了三年。中国孔子教学,也是很长的时期,但他到晚年才专心教学,万缘放下,专心教学五年。这些人都可以说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千年万世后代的这些人们留下最好的榜样,这是我们要明白的,应当要学习的。

真正有志一同,人数多少不拘,这什麽?看缘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缘分挺盛,很难得,我们在经上看到记载常随弟子,就是不离开身边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各个成就,最低限度都证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我们都知道,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放下了,这叫真的成就,这阿罗汉没有执着。更进一步的分别也放下,菩萨;更高的跟佛陀是一样的,有,也不少,起心动念都放下了。但是老师在,老师在要表演什麽?尊师重道,虽然自己成了佛,还称菩萨,不称佛。所以菩萨裡面有十地菩萨、有等觉菩萨,其实那些都已经成佛了,都是圆满的佛,给我们表什麽?尊师重道。就是三福裡面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还是遵守佛陀的教诲持戒、修定。这是什麽?这是我们佛门讲的影响众,他来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像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势至,做样子给我们看的。

佛法传到中国来,在中国有辉煌的成就,要比起古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什麽原因?因为中国本身有儒跟道五千年良好的传统,佛法传到中国来,跟这些圣贤一接触就通了,融合成一体了。形式上有儒释道三家,裡面没有,我们看到少林寺的一块碑,唐朝时候留下来的。听说是唐肃宗的年代最初刻的,唐肃宗是唐明皇的儿子,至少是一千三百年前。这块碑的内容「溷元三教九流图赞」,那就说明在中国三教九流已变成一体,变成一家人。尤其是儒释道这三家圆融无碍,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在中国早就提倡了。

诸佛菩萨大圣大贤示现在人间教化众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顺众生,随众生的乐意,随他的喜欢。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应以什麽身是众生喜欢什麽身,就现什麽身;众生喜欢听什麽,他就跟你说什麽。譬如现在众生最喜欢的是什麽?是钱,向钱看。那我们今天应该怎麽样教化众生?教他发财,他就来了,这是真的。我们看这段文讲就这个意思,「随众生之乐意,而种种说法也,先对一众生讚歎布施,见其人已乐欲布施」。这个一是一类、一群,讚歎布施,你讚歎布施,他一定肯布施,为什麽?施一得万报。你布施,财布施得大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多麽诱huo人,谁不想要!真的一点都不假。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发财不是靠手段,不是靠幸运,我们怎麽讲?要靠命的。你命裡有没有财?命裡有没有富贵?命裡为什麽你有富贵,他没有富贵?这讲到前世,没有前世讲不通,因果通三世。你前世喜欢修财布施,你这一生得财富,很容易得到。那个人前生没有修财布施,想尽方法赚钱赚不到,你发财想帮助他,你拿出本钱叫他做生意,无论做什麽生意他都亏本,为什麽?命裡没有财,所以别人帮都帮不上忙。那怎麽办?修布施。

这个例子中国古籍裡,不仅是佛教,道教、儒教都有,太多了。布施愈修愈多,你修财布施,你不要怕赚钱不容易,我布施掉了明天怎麽办?不要去想这个,顶多我留一点点来过生活,过最低水平的生活,多馀的全部施掉,绝对没有多久又回来了;换句话说,无论你从事那个行业都赚钱,你种的因。中国从前供财神,财神是谁?春秋时候的范蠡。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中兴,这个真难,真不是容易事情。成功之后他马上就退了,他知道越王勾践的个性,他非常明白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患难的时候他需要你,言听计从,富贵的时候他不需要你。那时候他有两个得力的帮手,一个是范蠡,一是文种,范蠡告诉文种,勾践的个性成功了要走,他不相信。范蠡是走了,也就是逃亡逃走了,没有告诉越王,逃走了,改姓名叫陶朱公做生意,带着西施做生意。从小本生意做起,做了几年发达发大财了,发财之后他施捨,拿这个钱去救济一些贫苦,统统散掉,从小生意再做起,过几年又发了,三聚三散。所以中国人供他做财神有道理,他真的是经商的模范。跟佛法讲的道理完全相应,愈施愈多,这是教你发财是这个发法。那文种不相信,结果文种被越王赐死,他自杀了。所以范蠡聪明,成功绝不留恋位置赶紧走,国家恢复了,他就做平民。 佛教给我们你要想致富,你就要修财布施;你想要聪明智慧,那你要修法布施。我们印经,现在有光碟给人家讲解,自己认真修行,自己修行也是法布施,依教奉行,你感化很多人,那怎麽不是法布施!用自己的身体,身体叫内财,财法两种布施都具足。同时这裡面还有无畏布施,别人看到你这个样子,对你产生信心,原来是一点信心都没有,对你生起信心。自己认真努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同样也能获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翻过来,这佛也说得清楚,吝财的人果报得贫穷,吝财不肯修财布施,贫穷;不肯修法布施,愚痴;不肯修无畏布施,短命、多病。这个道理要讲清楚、讲透彻,现在人喜欢听,你不是喜欢发财吗?我教你怎麽发财法,在大学裡面学那些课程发不了财;在佛法裡上几堂课,你真懂了,你真的就会发财。你可以很认真努力去做,到发财之后,别人就相信了,这真有道理。

佛对这种人就投之所好,他喜欢!乐欲布施,乐是欢喜,非常欢喜修布施。到这个时候他很欢喜布施,他的愿求都得到,譬如财富很多了,聪明智慧都有了,又健康长寿了。这时候再进一步告诉他,这些东西保不住,人命无常,昙花一现。天上人间,人间的富贵跟天上不能比,四王天比不上忉利天,忉利天比不上夜摩天。欲界裡面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寿命再长也是昙花一现,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譬如人寿百岁很长寿了,看到水面上的蜉蝣(小虫),在水面上跑来跑去的,牠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牠的寿命大概就七、八个小时,七、八个小时从生到死牠一生。蜉蝣要看人活一百岁,那就神仙一样!还是跟我们看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那麽长,很羡慕。蜉蝣看我们百岁的人,就像我们看非非想天人一样,牠几个小时牠是一辈子。

你能够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对于那些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你兴趣就没有!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快乐永远不老、永远不死、永远不病,你一切生活所需能随心所欲。像欲界第五天化乐天,他需不需要积这些财富?不需要。他需要的东西,他念头一起自然就来了,就有了,化乐天。再上去,他化自在天都不用自己变化,自己一动念,第五天就知道了,赶快变化来供养,所以叫他化自在天,他真正得自在。但这是欲界出不了六道轮迴,寿命再长,福报享尽了还是要堕落。这个时候就可以劝他,劝他持戒。「更毁訾布施」,对于这样的人,就跟他说布施不是好事情,为什麽?增长烦恼,增长你的贪瞋痴慢,你出不了六道轮迴。你应当要持戒、修定、开慧,不但要超越六道,要超越十法界。这个帮助众生有阶段性的。

像今天对社会整个大众来讲,那你就是要讲这些东西,讲布施,到整个社会和谐、整个社会太平了,人民都富裕,智慧都提升,你想不想永生?他就会求永生。秦始皇做了皇帝,派许多人到海岛上面去找神仙,求不死药,这欲望就来了。他欲望已经不在财富,这东西他没有兴趣,他要求永远不老,求长生不老。你就告诉他有长生不老的方法,持戒、修定,得定之后空间维次突破,你就能够看到六道裡面的真相。这时候再帮助他提升,他就相信了。什麽时候鼓励他做,什麽时候这个东西不必再做,要提升,这就是随众生心,随着众生的欲望。「持戒等亦如是」,布施、持戒到这个时候也要叫他放下。为什麽?「是于一法毁讚相违者」,这一法有时候要叫他放下,有时候要讚歎他认真去修学,看什麽时节因缘,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

「初为除人悭吝之心,故讚布施」。这说出原因了,因为现在人都有贪,悭贪,贪而无厌,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愈是有钱的人愈是一毛不拔,对于这样的人就要讚歎布施的功德。至于到叫你放下,这布施、持戒、忍辱、般若统统要放下,那是什麽?那是教他成佛。你这些东西要不放下,这是什麽?执着。这些东西不放下,你的果报是在六道,你出不了六道轮迴。放下不是叫你不做,做的什麽?没有这念头。对于财富的念头没有了,求智慧的念头也没有了,求健康长寿的念头也没有了。为什麽?有念就是妄想,就是分别,你不能回归自性,你不能见性成佛。见性成佛得一切都要放下。所以佛菩萨他会观机,看这个众生现在是什麽程度,教他什麽,绝对不会教错,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帮助他提升。

现在的人心都是贪着名利,你就教他修如何真正得到名利,他一定很欢喜。佛法裡这些东西多、教材很多,现在出家、在家都不讲求,都不去弘扬;天天只为亡人服务,天天搞超度。他们一看都吓到了,为什麽?他贪生怕死,一看到你搞这个,他当然反对。所以佛法真的你要是彻底明瞭之后,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能契一切众生现前的根机,这才叫善教、善学。佛真的没有定法可说,这些情形在经典裡面常有,于是初学佛的人,哪些人?高等知识分子。我初学佛的时候遇到几位大学教授,还是很有名气的教授,他们看到我学佛,就来跟我讲,他说:「这佛教,《金刚经》我读过」,我说很难得,「没什麽希奇,释迦牟尼佛是很普通的人,《金刚经》像两桶水倒过来、倒过去,一会儿讲,一会儿否定,到最后莫知所云」。我听到也不敢讲话,为什麽?年轻,看到这些教授差不多都是我父亲那个辈分,也不敢笑。

然后学佛之后才了解,「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凡是批评佛法的完全错误,为什麽?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你批评什麽?他要有法,可以批评,他没有法,他的法是从哪来的?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完全是活的。同样是一个人,完全不相信佛法的时候,他教是怎麽样讲法;生起信心之后,他又是怎麽讲法,不一样;到你接近开悟,那又教你全部否定掉。所以佛有讚、有毁,有说这是,在那边说这不是,那到底是是,还是不是?我们到底依什麽?所以没有人指点,你要是依靠错了,那就完了。你会对佛法产生怀疑,认为释迦牟尼佛头脑不清楚,怎麽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非,这就谤佛、谤法、谤比丘僧,那这种事情也是很多、很普遍,不足以为怪。

这件事情我们不能不明瞭,在经典裡面读经学什麽?就学这些。理论抓住之后看这个佛经,看世尊对什麽样人他怎麽说,有很多好的例子,我们看了之后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在生活裡面工作、接触大众就学会了,活的不是死的。现相是活的,表演是活的,演说是活的,活活泼泼,这是佛法。活泼到你无法想像。我们下一段经文就讲到,就是第二十个比喻,「龙王游戏喻,喻菩萨游戏神变德」。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游戏神变,他哪有定法!前面曾经跟诸位略略提过,那讲现身,有些地方现多宝如来身,在娑婆世界现释迦牟尼身,在极乐世界示现的阿弥陀佛身,为什麽不一样?不一样是各个地区众生根性不一样。为什麽说一样?佛性是一样,法性是一样。所以彼佛即是此佛,此佛即是彼佛,没有两样,这都属于神变。

我们现在《华严经》学到此地,一般状况也都能够理解到几分,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法性,永恆不变。无量无边的法相,法相,诸佛如来是法相、诸佛刹土是法相、十法界众生是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法相,全是自性变现,一个体。所以我叫你看万花筒一样,怎麽变,不离体。你真正明白之后,你的观念不一样,我们今天讲人生观、宇宙观,对人生宇宙的看法,你跟佛一样,那是真的最正确的,一点错误都没有,一体决定没有分。所以慈悲遍法界,善意遍法界,敬父母,敬老师,敬佛菩萨、蚊虫蚂蚁、妖魔鬼怪,那个尊敬的心一丝毫差别都没有。为什麽?那个敬是性德,性德圆满流露。虽流露圆满的性德,但是在各个阶层裡面,表现的样子、形式不一样。我们见到佛菩萨会顶礼三拜,你看到一隻蚂蚁,你也会顶礼三拜吗?哪有这个道理!那就不会。人家看到蚂蚁,看到这些小虫,你都去顶礼三拜,人家不说你神经病了吗?但是敬的意思、意念没有两样,形式不一样。形式怎麽样?要顺众生,众生用什麽样形式,那就用什麽样形式。古时候最敬礼三跪九叩首,那他要现这个样子;现在最敬礼三鞠躬,九十度的鞠躬,三鞠躬,不相同。在哪个地区跟哪些众生,一定跟他们一样,随和的,他们认为这种礼法是最恭敬,你没有一样不能随顺,恆顺众生,随喜功德。处处在经上一个目标、一个方向,都是给人启发,现相一举一动都是给人启发,都是在那裡诱导,帮助人觉悟,帮助人离苦得乐。

现在人认为没有钱苦,没有地位苦;有钱、有了地位,你慢慢再告诉他,还有苦,苦太多。欲界上面还有六层天,三苦八苦统统具足,到色界天欲断掉了,欲断掉之后这八苦没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没有了,八苦没有了,但是有行苦、有坏苦。为什麽?色界有身体,有色身、有居住的环境,这个东西会变坏的。像我们有身体,身体会衰老,你青春不能永远保持,不能保持叫行苦。他会变老老化,他会生病,坏苦;你所居住的宫殿,房屋建得再坚固,慢慢也会变坏。建成了很喜欢,到变坏的时候就苦了,又何况现在天灾人祸频繁。到无色界身体都不要了,这是六道裡头最高的层次,真是老子所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说我最大的忧患就是有身体,要没有身体多好。老子就有无色界的思想,没有身体多好!无色界是没身体,没有身体怎麽样?没有坏苦,永远不坏了,也不需要居住的环境。但是有什麽?有行苦,就是这很好不能永远保持,完全靠你定功。你哪天定功消失又堕落了,这出不了六道,所以佛说六道统苦。这些事实真相他了解,你叫他生天,他对于天没兴趣,然后他要问到底有没有地方没有这些苦,统统没有?有,超越六道这问题解决了。超越六道要怎麽办?超越六道跟你讲要放下执着,要放下见思烦恼。见是一切错误的看法,思是一切错误的想法,你以为想法是正确的,全错了,你的看法、想法统统错了。六道众生放下对世出世法一切的执着,你的看法、想法就正确,那就脱离六道,六道裡面的生死没有了,真的叫了生死出三界。

可是上面还有变易生死,不是像我们六道这种生死,变易生死,是形容他还有苦,生死是苦,还有苦,那苦什麽?修行的苦。还要继续不断修定提升,从声闻提升到缘觉,缘觉提升到菩萨,菩萨提升到佛,还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叫变易生死。就好像我们读书一样,从一年级升二年级,一年级念一年很辛苦,考试及格了升二年,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是这个,并不是真正有生死。二年级念完,考试及格升三年级,二年级死了三年级生了,这叫变易,这跟我们六道裡面生死完全不相同,六道裡真的是有生有死。那叫变易,你转变,不断向上提升。十法界到了佛法界还要提升,到这个时候才告诉你,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给你讲:一念不觉,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变现出来了。觉是不动,迷是动的,起心动念它动,动就是迷。再跟你讲宇宙的源起,这是高深的哲学与科学,真的是帮助你解决问题。到不起心、不动念,只要一念觉,后面念念觉,十法界就没有,这到一真法界,《华严经》裡面的华藏世界,淨土经裡面的极乐世界,他到那裡去了。十方诸佛刹土哪裡你都可以去,你喜欢到哪裡就到哪裡,为什麽?十方如来是你自性变的。我们常常讲极乐世界,唯心淨土,自性弥陀;如果讲华藏世界,唯心华藏,自性毘卢遮那。

一切诸佛如来是自性变的,一切诸佛刹土也是自性现的,你说哪裡没有缘,哪裡不能去,为什麽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到这个时候我们又明白一桩事情,极乐世界是方便接引,我们要想把成佛、明心见性的时间缩短,这是条捷径。其他诸佛刹土要是按照这个道理,你一步步去提升;极乐世界就是对上中下三根大开方便之门,阿弥陀佛还是自性弥陀,那这就太可贵了。为什麽?我们自己想想看,我们烦恼习气能断得了吗?真能放得下吗?断不了、放不下;换句话说,你必须在六道裡头还要轮迴,哪天执着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你要问,我什麽时候能出离六道?你不要问别人,与别人不相干,为什麽?六道是你自己製造的。只要你有执着就有六道;换句话说,只要有六道,就知道我有执着,我没放下;只要有分别,十法界就有,觉后空空无大千,你没觉。必须到这时候才跟你谈这个问题。

《华严经》说实在话,它不是接引初机的。那我们学习这部经,把深的意思、甚深的意趣不谈,我们讲最浅的,把它讲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可以用的,为什麽?提起人对《华严》的兴趣。《华严》不难,我们听了很有受用,《华严经》很长,慢慢提升。所以我们讲十信,就是讲凡夫、讲六道,从初信到六信都是凡夫,七信才是阿罗汉。那我们现在讲到贤首,贤首是十信,再往上去就超越十法界。这些高深的道理我们多听听有好处,虽然不是我们的境界,多听了什麽?阿赖耶识裡头落下种子,这个种子将来会遇到缘,它就起现行。这个意思是什麽?帮助你不定在什麽时候、不定在什麽处所一下开悟了,这明心见性。所以明心见性也不是偶然的,阿赖耶识裡头有这些种子,这些种子多了它产生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禅宗裡面讲的疑情。所谓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阿赖耶识裡头种子是疑情,自己也不知道。惠能大师如果阿赖耶识裡头没有这个疑情,听人家念《金刚经》,他怎麽会开悟?为什麽别人听的时候不开悟,念的人也不开悟,他听了会开悟!他有疑情,就大疑大悟,这个疑情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没有遇缘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见到五祖,五祖跟他讲的时候,他大彻大悟。他卖柴听到客人念这个经的时候大悟,不是小悟,见到五祖是彻悟。


佛不管他怎麽说法,「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由此可知,佛是无法可说,佛怎麽说的?随众生,就是众生有感佛就有说。感从前讲过有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四种感应。佛如是,这四种感应,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有,自己并不知道,感应道交。四意趣我们就学到此地。今天时间刚好到了。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