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阿含思想与往生西方净土不悖

阿含思想与往生西方净土不悖


    阿含思想,是特指佛陀时代,弟子临终时的归趣所言;往生西方净土,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行人生极乐世界而说。

    “阿含经”是以不同的内容分别结集而成,古德称之为《杂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等等,都是记述佛陀生活时代的情况,以及再传弟子的一些修证方面的,这些经被尊为是“小乘阿含部”,是流传在人间的较早的文本。

    站在解脱角度来看,《杂阿含经》的记说是最直捷、最切实、也是最容易把握修证的方法;相反的,在文词用语方面却又不容易明了。

    今以此经中有关弟子临终嘱语经文,作些分析,说明与往生西方净土,二者之间不矛盾,没有违背。

一、果位与教化方式

    首先说说阿含中弟子修行的果位差别,以罗汉道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来分别,当然了,在此每果位之前还有四向,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四向四果”,这完整的说明了罗汉道的进修过程。简单的分析一下:初果者、断三结——我见、疑、戒禁取,经中多称此向果为“法眼净”,意思是没有了主观的执着,而开了法眼,不落三恶道,修相应的烦恼圆满,证初向初果,到达二果;二果者、薄除欲界淫、嗔、痴,修相应的烦恼圆满,证二向二果,到达三果;三果者;断五下分结,修相应的烦恼圆满,证三向三果,到达四果;四果者、除五上分结,修相应的烦恼圆满,证四向四果。

    总之,初果到四果,要断修三界中见、思一切烦恼,跳出三界——意思是不受三界中烦恼牵拉而轮回,此时生死自如。

    佛陀时代的教说,一般是佛与弟子,弟子之间的对话,来引证法理,常用这样的经文来否定法的常性,除却执着。

    如经:“佛告仙尼:“色是常耶?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经文的意思是,色法等五蕴皆是无常、苦,在这样变易、不定性中,五蕴法是我吗?我是五蕴法吗?五蕴法中有我吗?我中有五蕴法吗?五蕴法外有我吗?我外有五蕴法吗?

    经文的根本是“五蕴皆空”的变易法上不能有我,异我、互相存在大小内外的进一步错觉。五蕴法是这样的,六根六尘、十八界法,乃至一切万法都如此观照,就进入空义了。

二、初果往生说

    弟子的修学从初果证到四果,对解脱来说,初果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么,初果的弟子解脱之后,而还没有证二果,生命要结束,他们都往生哪呢?经中常常说到:“是圣弟子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经文是说:证初果的弟子,不在入三恶道,生命结束时,往生天上修行,如果天上不证二、三、四果,来生还会从天上下人间投胎。这样来去去来,最多七返天上人间,最终证四果罗汉。这就是初果的往生思想。

    这是自已给自已肯定的未来去处,这与“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往生西方净土的愿欲如出一辙,此为一不悖。

    佛陀时代,佛一般是不记说弟子的往生去处,最多也是从无常无我,见法知法来引导,让弟子放下我见、疑、戒禁取的执着,随缘往生。如经说:“……世尊,我今晨朝众多比丘入城乞食,闻阿支罗迦葉从世尊闻法、律,辞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世尊,彼生何趣?何处受生?彼何所得?”
  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
  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葉受第一记。”

    经的大意是说:一弟子听佛讲法,归依三宝,去后时间不长,被一护犊牛牴死,而佛没说死后往生何处,但受了第一记初果。

    这就是空义的思想,自然运行就好,不让任何弟子被我执牵着鼻子去向一个地方,所以佛陀没有直接回答。虽然如此,但一定会往生善趣,或佛的净土。

    临终时这一依靠戒定慧的力量,敬仰三宝功德的召感,往生善趣,与念阿弥陀佛,强化“执持名号”,信、愿、行三法的执着,结果都是一样的,“解脱生死出轮回,往生净土悟无生。”此为二不悖。

    空义的临终教授,在阿含时代,也只能这样,这是一个最普遍的接引方式。

    初果能生天道,——欲界六天;二果减除欲界淫、嗔、痴,自然也会依生前的修行而生天上。有禅定的力量会更高些。

三、三果往生说

    三果罗汉,断除五下分结——贪欲、瞋恚、身见、戒禁取见、疑。圆满证果,临终会往生五不还天。那是一个非常清净的地方,诸三果罗汉同俱,讲经闻法,修学佛道。有这样的经文证明此点:“时,有旷野长者疾病命终,生无热天;生彼天已,即作是念:‘我今不应久于此住,不见世尊。’作是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无热天没,现于佛前……。如世尊在阎浮提,种种杂类,四众围绕,而为说法,彼诸四众闻佛所说,皆悉奉行;我亦如是,于无热天上,为诸天人大会说法,彼诸天众悉受修学。”可见五不还天,真是三果圣众所住的地方。再来说三果往生的事儿:“……诸亲属言:‘汝今用心,当如之何?’
  长者答言:‘诸亲属,我今作心,唯不复见胞胎受生,不增丘冢,不受血气,如世尊说,五下分结我不见有,我不自见一结不断;若结不断,则还生此世。’
  于是长者即从床起,结跏趺坐,正念在前,而说偈言:                 ‘…… 常行士夫施,克终获大果。
   习行众多施,施诸良福田,
   于此世命终,化生于天上,
   五欲具足满,无量心悦乐。
   获斯妙果报,以无悭吝故,
   在所处受生,未曾不欢喜。质多罗长者说此偈已,寻即命终,生于不烦热天。’”经文是说:此长者生前听佛讲经,依教奉持,布施修行,断除了欲界五下分烦恼,临命终时,信心不缺,预知自己会往生不烦热天——属五净居天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信息,来去自由,修行人不就是求这个吗?这是三果在家弟子,往生四禅天的经文,明显的记述了生天前后的情况。这三果往生净居天,与念佛的人,临终往生西方,能去能来,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此为三不悖。四、四果往生说再说一短关于四果罗汉的事。四果,是一个很高的位居,没有了三界中的一切烦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是多说四果事。那么,什么是“不受后有”呢?简单的说,就是不随顺恶业的牵扯,轮回六道。为什么?因为没有了三界的烦恼因。四果断尽了三界烦恼,我见、我执、疑等,他会去哪儿呢?答案很清楚:十方佛的净土,天上,圆寂在某角落,等待下一尊佛出世,再化现人间,教化众生。不是有:“罗汉有隔阴之迷”的说法吗?这让我们从侧面,知道了四果阿罗汉会来人间投胎出世。顺便多说一句,菩萨也会有隔阴之迷。四果罗汉,阿含思想中,不说往生何处,原因是四果罗汉是小乘最高果位,是一个人修行阿含经上座部佛法的终极目标。所以,只说“自知不受后有”的解脱果,而不说生何处。这只是一种教化方法,假设有了五果,肯定会说四果生何处了。就像是往生西方净土了,还要问往生西方后还要往生哪儿呢?这不是头上垒头吗!求生西方就是最终目的,与四果为终极目的是同一道理。此为四不悖。
   
引一短近代高僧——虚云和尚的一则见闻,说明四果弟子往生天上的事。话说当年,云门事变,虚云老和尚年高112岁,“……余顷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非世间有,见弥勒菩萨在座说法,听者甚众,其中有十余人,如江西海会寺志善和尚,天台宗融镜法师,歧山恒志公,百岁宫宝悟和尚,宝华山圣心和尚,读体律师,金山观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均是宿识。我坐第三空位,阿难尊者当维那,与余座靠近……。”(此短可能版本稍有不同)。这段记述,从全文来看,是虚云老和尚,当年受到逼供而无奈,定中生弥勒内院所见所闻,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文中说到“阿难尊者”。阿难是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的兄弟,多年侍佛,智慧超人,记忆过众。佛陀圆寂后的第一个夏天,大迦葉招集五百罗汉,集结三藏法典。此时,阿难未证四果,不得参加法会,因大迦葉的逼修,在短时间内,证达四果阿罗汉,飞行入会。阿难是四果了,圆寂后往生兜率内院,从此记录可以得知,四果罗汉会往生佛的净土,是没有疑问的。所以,佛陀时代的四果弟子,也会往生西方净土的,包括他方净土。此为五不悖。

结   语

    释迦世尊的教法是一味的,无论从最初的阿含思想说,还是西方净土往生说,都是融通一贯的,目的都是离三恶道得解脱。

    所以,以阿含经为圣言量修学者,不必自以为是,谤言“净土与阿含有碍,阿含与净土不融”,在思想上产生无形的鸿沟,内心绞着;学修净土的行人,亦不必认为,净土才是真正的归宿,而毁于最初的法典。只要自个本领大,本事高,能解脱,你修什么法门都是上乘;否则,八万四千法,你只能入宝山空手归,最终陷害了自个。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