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出家老尼师答居士问:为何净空法师往生需伏现行烦恼观点正确?

出家老尼师答居士问:为何净空法师往生需伏现行烦恼观点正确?

弟子规居士与出家苦修老尼师问答录:为何净空法师净土知见是正确的,为何往生需伏烦恼?(文章整理好后,联系不到老尼师,故隐去其名讳。)

弟子规居士问:但为何法师却认同净空法师的净土知见?

出家苦修老尼师答:就事论事,念佛往生的确需要伏烦恼,念佛成片方有往生把握,总体上来说,净空法师净土知见的确是正确的。

弟子规居士问:但学生我看到一些法师、居士提出五大理由,论证念佛往生不需伏烦恼。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出家老尼师答:你一个一个列举出他们论证念佛往生不需伏烦恼的依据,我好一个一个回复。
弟子规居士:好的。第一个证明往生不需伏烦恼的依据是“伏烦恼就是伏惑,而伏惑是观行位境界,藕益祖师自称自己是名字位佛,尚未圆伏惑业。所以,念佛往生不需伏烦恼。”
出家老尼师答:他们是混淆了暂伏烦恼和圆伏惑业的概念。我给你提供些佛经和祖师开示,你看后自然就知道谁是谁非了。

资料一: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对伏烦恼的定义:“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净空法师对暂伏烦恼的定义: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谈“名字位伏烦恼与观行位圆伏惑业”: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妙宗钞》开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观行位则圆伏惑业。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今之行者观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盖约钝根於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位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


藕益祖师关于念佛折服现行烦恼的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净土十疑论(节录)智者大师关于念佛伏烦恼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1、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2、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未成事定圆伏惑业,但亦为定摄暂伏烦恼。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印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与伏烦惑的关系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弟子规居士曰:反对往生必须伏烦恼的法师、居士第二个论据是:藕益祖师说“欲决定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出家老尼师答到:真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最后十念、一念不是刹那生灭的散心,而是欲界定或未到定的非生灭散心,自然暂时伏住烦恼了,祖师对未到定有各种定义,这里采纳净空法师的定义,方便说明问题。你仔细看下面资料二这套系列佛经和祖师开示,自然就明了了。

资料二:
历代祖师开示:下辈下生或下品下生念佛人临终十念、一念是什么状态?
蕅益大师开示: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藕益祖师这里说的很清楚:临终十念一念绝非生灭心。龙树菩萨下文说:非生灭心则现行烦恼就被折服。)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开示:非生灭心就伏住了烦恼
“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净空法师:未到定是什么境界?(历代祖师大德对未到定的定义不同,本文章采取净空法师的定义。)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弟子规居士曰:反对念佛往生需伏烦恼的法师居士第三个论据是
:《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所以,念佛人只要日常或临终信心强烈、愿心恳切,不必临终十念相续就可靠一念往生意往生,而经文未说这最后的往生意必须清净或伏烦恼。


出家老尼师答曰:善导大师曾明确说“愿生心必须相续才能往生”,前面资料二中,藕益祖师就强调过“不论是持名念佛还是观想念佛或观像念佛,念佛人最后一念往生心绝非刹那生灭心”,而资料二中,龙树菩萨说的很清楚“非刹那生灭心就自然伏住烦恼了”。另外,历代祖师和佛经经文都反复强调,下辈下生和下品下生都必须临终十念相续才能往生。印光祖师更是多次强调“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念佛人临终十念相续清净心肯定暂时伏住烦恼了。这些祖师开示都在下面的资料三系列内,你看后自然就明了了。
资料三:


善导大师开示:往生愿心要形成相续才能往生
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


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


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
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道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昙鸾祖师开示: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永明延寿祖师开示: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莲池大师开示: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永明谓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上生。二者专心。如但念名号。得成末品。今谓既云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6-3 13:0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道绰祖师《安乐集》开示:念佛人临终十念相续与往生是什么关系?


问曰:《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何不预克念也?


问曰:若人但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大庄严论》云: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物,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念乱。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对临终一念的开示: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赶蝇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印光祖师:下下品往生人的临终念佛状态是什么样的?“《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莲池大师、藕益祖师、印光祖师:真信切愿与清净心、利他心、十善业的关系!


莲池大师开示:
【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於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


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藕益大师开示《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开示: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印光祖师开示:
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印光祖师: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镇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弟子规居士曰:反对往生必须伏烦恼的法师居士第四个论据是“
念佛人临终往生的最后正念,是日常信愿念佛直接感召阿弥陀佛临终直接赐予的,不需要念佛人临终十念相续暂伏烦恼。”


出家老尼师答曰:佛陀和祖师关于念佛往生过程中,自力负责哪部分,佛力负责哪部分,开示的很清楚。你直接看下面第四套佛经和祖师开示资料,就自然明了了。
资料四:

佛经及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开示:念佛往生,自力负责哪部分?佛力负责哪部分?
《佛说无量寿经》若我作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


《佛说阿弥陀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印光大师开示:自力感召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现”
   

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众生之理。他说: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初机净业指南序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往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镇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著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


印光祖师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幽溪大师:
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弟子规居士曰:反对念佛往生必须伏烦恼的法师、居士第五个论据是“
往生全由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则在念佛功夫之浅深。”,所以,念佛往生和念佛功夫无关,只在是否真愿意生,所以,念佛往生毋需伏烦恼。


出家老尼师答曰:念佛功夫浅深不是念佛功夫有无。他们的观点是否成立,你直接看下面的第五套资料,就自然明了了。

资料五:
祖师开示:念佛人往生信愿力如何才能战胜自身业力而往生?


广钦老和尚开示:‘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病痛大或者昏昧,念力散乱,信愿不集中,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妙宗钞》开示:上根人造大恶亦有望临终忏悔解脱,下根人造小恶亦难临终忏悔解脱
逆罪得生即下品下生文。二释有下立义双释二。初悔有轻重。上即利根下即钝根。俱舍云。愚智所犯轻重不同。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


涅槃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如阿阇世王杀父害母。至涅槃会身疮肿热。生重惭愧悔过自责。耆婆劝往佛所。佛为说法得无根信。文载涅槃梵行品。此经明逆罪得生净土者。即同阇王上根利智能重心忏也。彼经不生者。下根愚人至于临终不能重悔也。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印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与净念的关系(1)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弟子规居士曰:很多法师、居士都反映“伏烦恼”、“念佛成片”等概念会让他们产生心理障碍,以致产生印光祖师多次喝止的往生之疑。如何才能帮助到这些法师、居士呢?
  

出家老尼师答曰:我们仔细阅读诺那仁波切关于往生之疑或往生疑障的开示,就能明白印光祖师为何要多次喝止往生之疑了。很多人都没明白印光祖师关于往生疑障的开示,步入印光祖师痛斥的“理本无碍,汝以无理为理”的懈怠状态。我们明了祖师本意后,就需要去对治。夏莲居居士的一段开示,非常巧妙的平衡了“安心”和“督促”。可以成功避免“往生疑障”和“以无理为理的懈怠”。这些祖师开示就在资料六里。但资料六的祖师开示,不是一看就能懂的,要随着修行反复看反复体会。尤其是夏莲居居士的那段开示,真正理解了,才能解决“往生疑障”和“以无理为理懈怠懒散”两种不当状态。



  资料六:
  诺那活 佛开示:
  问:修显教净土者,命终时能否往生,以愿去不愿去为断之理,已蒙上师开亦,请问命终时,应如何发愿,方可决定往生?
  答:修显教净土者,临命终时,对于一切事务,不管他亦不理他,亦不问自身四大分离痛苦不痛苦(平时念佛精进者命终时不痛苦),万缘放下,一丝不挂,将心团结为一,不使散乱,一心观想弥陀,求佛接引,如平时失足落海,求人援救,又如头发着火,扑救头燃之心一样;更要有坚固往生之自信力,我自信一定能往生,一定能蒙佛接引,果能如此发愿,无论何人一定往生。如稍存个恐怕自己功德不大,不能蒙佛接引之犹豫心、怀疑心,则一念之差,心力散乱,不能往生矣!学佛恰如打仗之理相同,决心不坚确者,往往功败垂成,决心坚确不顾成败者,终获最后胜利。命终之顷,正如打仗者,判分胜负最后五分钟之有决心与无决心耳!

  印光祖师:复何希净居士书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

  复倪慧表居士书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

  印光大师: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乱,那可以一任随便吗?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谁。 (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印光祖师: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印光祖师自我警诫:况光已衰老不能勤学,若色力强壮,彼既来华,光当学彼所得。今老矣,除持名外,无一法应学。以死期将至,恐所学愈多,心识愈难淳净。或致与佛感应不交。则一不往生,永劫流转,岂不大可哀哉《复恒惭法师书一》

  印光大师自励偈:
  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
  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 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得一心...犹尚未跨入此门,终非 稳妥。净业行人,可不勉力乎哉。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散心称名能除罪否?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叁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

  夏莲居居士:老实念
  老实念
  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
  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
  只贵愿力强,那怕妄念多。
  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
  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


弟子规居士曰:法师提供的资料真是好,我看了后,就再无疑惑了。但我曾多次遇到一些佛教徒,给他们再多的佛经和祖师开示原文,都不能改变他们似乎偏差的净土知见。
  

出家老尼师答曰:很多人都是依识不依智,感情用事的厉害,但一个人的净土知见是否正确,祖师给过一个鉴定标准。如果讲法的人讲的很高兴,听法的人听的也很高兴,最后双方都顺利生起戒定,那就是正知正见。但如果最终双方都无法生起戒定,那他们所信奉的净土理念就是契机不契理的狂慧了。另外,如何判断自己信愿的真假,可以参考南怀瑾居士某段文章。祖师开示具体见资料七。

  资料七:
  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方便神力,将其弟袁中道摄到极乐世界对他进行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大德南怀瑾居士开示:「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有病的菩萨,当你在生病的时候,「应复作是念」,重点在这个「念」,不是嘴里念佛的念,那只是念的一种表象。当你生病时,比如头痛,你想要它不痛,要它舒服,做不到。那个感受你并没有去想它,可是怎么也摆脱不掉,那就是念。你感冒了,你思想还照样在想,那个感觉身上难过的,并不是思想的,那就是念。一定要清楚认识什么是念,如果把念当作是心理的普通状态,是错误的。心理的普通状态是不会停留的,比如我在讲,大家在听,这个在佛学名称叫妄念。妄念等于是漂在水面上的一层油似的,不会停留。水会流动是表面一层,深水层是不动的。我们的思想也一样,在表面漂动的是妄念。「妄」,因为它虚妄,不实在。所以你用不着除妄念,你不用对它客气的,它根本就不停留的。比如你现在一边听我讲话,你思想不能集中,一边还有很多事情在想,这个是妄念,它不会停留的,不停留所以是「妄」。

  那个真正的「念」是你去不掉的。比如刚才讲的,你生病的不舒服感觉,那个念头去不掉。其实那个还是妄念,不过比较妄念起来,那个是念的根。所以这个念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念,是第六意识接近到第七意识,意识的根。念是很麻烦的事。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说要念佛,为什么大家念佛不得力?都是妄念的念,没有真正的念。真念佛的正念起来的念,那连阿弥陀佛四个字的佛号都没有了。心心念念挂到了,那叫作念。比方我们欠了某人的债,或者吃素的人想吃荤又不好意思,叫你心里不要想吧,唉,这念头实在又挂到心上,这就是念。又如许多学佛的人说,自己不要名不要利,依我看来很多都还在求名求利,他自己都不明白,那个东西叫作念。《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6-3 13:10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想往生净土要具足基本的德行

「复表今发愿」,这也表示现在发愿,「正是将转无上大fa 轮也」,无上大fa 轮就是讲念佛往生净土,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头第一法门,真正无上法门。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我们一定要晓得,要断烦恼、要消业障,这个法门消业障、断烦恼都在一句佛号之中,只要你真正念佛,那个心是求生净土的心,这种心念佛,念念转烦恼,念念消业障。转烦恼为菩提,消业障成了福报,极乐世界那个福报多大,太大了!十方世界所没有。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夫,一品烦恼没断,到极乐世界的享受居然跟阿弥陀佛平等,这福报多大。

所以现在正是将要转无上大fa 轮的时候,「天雨妙华,自然音乐,《唐译》为天华鼓乐满虚空。《嘉祥疏》云:地动表皆行因。雨华明必得果」。地动这一句很重要,不能疏忽了,地动都表行因。行是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是行,行为。地动是表我们行为的因,我们行因善,地善,心行不善,地也就不善。这个事情在过去没人相信,中国古人相信。为什么古人相信?古人心地清净、心地淳厚,不欺骗人。那佛怎么会欺骗人!

中国自古以来讲五种德,叫五常,常是永恒不变,做人一定要遵守,这才叫个人。仁义礼智信,仁是什么意思?推己及人,想到我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我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可以叫别人做,这叫仁,仁者爱人。第二个字是义,义是讲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义者循理,遵循道理。第三个讲礼,人不能没有礼。

人跟禽兽不一样,就是禽兽没有礼,人有礼,小小的礼节都不能失,都要守住。人养成什么?谨慎不放逸,就是不敢随便,很小心、很谨慎,德行从这养成的。智,智是我们今天讲的理智,不是用感情,用感情就会出状况,会产生过失,用理智不用感情。

最后一个是信,决定有信用。仁义礼智信,信是最后一个德行,如果信没有了,前面全部都是假的。信好比是第一层楼,理智是第二层,礼是第三层,义是第四层,仁是第五层,你第一层没有,全部都没有了。今天的社会,这五个都没有了,问题出来了。《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人放弃了,常是什么?就这五常,这五常放弃了、不要了,这个社会就是妖魔鬼怪,人就不像人了,zai 难肯定就现前。

千万年前,老祖宗世世代代教我们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把人都教好了,所以古人相信佛讲的,相信圣人讲的。中国古人称佛是西方大圣人,孔子是中国大圣人、东方大圣人,那是印度大圣人,怎么会欺骗我们?都能诚信,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所以「皆行因」,这三个字重要,我们要时时刻刻检点自己思想、言行有没有犯过失,为什么?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的道德比我们的水平高,我们只要具足基本的德行就能往生,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留意、不能够不学习的。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二0六集)**/2/22 檔名:02-037-0206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念佛往生,自力、佛力各自负责哪部分?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印光大师开示:自力感召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现”


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众生之理。他说: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