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智慧与生活

智慧与生活

达真堪布:有足够的闻思,才有正确的修行

  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行持善法没有那么容易,修行没有那么简单,首先自己要有足够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指闻思。

  首先要有足够的闻思,才有正确的修行,才可以行持清净的善业。闻思相当于双目,修持佛法相当于双足。既有双目,又有双足,才可以正常地行走,才可以到达目的地。别瞎走,别瞎跑,否则,容易堕到悬崖下、地洞里,很危险的!先不要着急修行,要有足够的闻思,这样你才有分辨善恶、取舍善恶的能力。有足够的闻思,你才有正确无误的见解,才有真正的觉悟,才有真正的修行。否则,你怎么修?修什么啊?修习气还是修烦恼啊?所以,大家不要盲目,不要冲动。学佛修行也不能盲目,不能冲动啊!

  现在人都非常冲动,一说这个法殊胜,就都盲目地去学、冲动地去接触,这样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学佛修行不如法,都是造业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尤其是汉地的很多所谓的学佛人,真的是很盲目、很冲动啊!我当时为什么发愿学汉语呢?因为看到大家求法的精神、想解脱的精神是很值得赞叹和随喜的,但就是太盲目、太冲动,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发心。基于这个原因,我才着急学汉语,2006年开始用汉语讲法,现在的汉语水平也很差,那个时候更差,但是为什么那么迫不急待呢?就是这个原因啊!

  记得我刚到汉地的时候,汉地的佛法也不是很兴盛,学佛都要偷偷地学,但是大家那种求法的心、解脱的心特别迫切,真得感动了我,然后我就发愿学汉语。那个时候我已经三十多岁了,学汉语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但我还是发愿了。精通汉语是需要时间的,我为什么等不及了,那么着急呢?因为我在山下跟这些居士接触得多,知道大家的情况,真的是心急如焚。没有办法,能表达点就表达点,能说点就说点,那就讲吧,于是开始了百日共修。那是第一届百日共修。

  无论别人理解,还是不理解,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内心,当时真的很着急啊!我也知道,这样的汉语水平给大家讲法,还是在网络上传讲,会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不顾一切,因为这些人学佛修行太盲目了,太冲动了,捡一个丢一个的,这样修会一事无成、一无所有的,甚至会造很多业。求法的心都是好心,也很积极,当时更是这样,但现在有些人越来越不当回事了。

  学佛修行真的不能这样啊!当你不了解、还没有真正摸到门的时候,先观察观察,先等等,没有事,来得及,别太冲动。真的,你们太冲动了,到处跑,到处求灌顶,甚至接了几百个、几千个灌顶,但灌顶不是这样接的。虽然现在还有这种情况,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但是没有办法,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再说众生自己的业力也是不可思议的,我自己尽力、自己努力就行了。

  “忆教不放逸”:不放逸也是要通过教言、方法才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要时时忆念这些教言和方法。

  “振奋欢喜行”:自己要振作精神,极为欢喜而行之。把精神振作起来,满怀喜悦去行持善法。

  行持善法的过程就是快乐,修行的过程就是享受,那都是极大的快乐、极大的享受啊!怎么会像现在这样有压力呢?一说要上课、上座,立即振作精神、极为欢喜地行持善法,这样才能圆满善业,才可以成就道业。真的,这很重要啊!大家能不能把精神振作起来,能不能生起欢喜心?如果有前行的基础修法,就能做得到。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基础,根本没有修行。

  万事万物的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正常的规律。若是知道了这个道理,你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烦恼和痛苦自然就没有了。

  我们的心,总是在外境的变化中浮荡。变坏了,我们就痛苦;变好了,我们就开心。心在动!其实,变化是正常的。从体上讲是空性,从相上讲是无常,但讲的是同一个真理。什么叫“如如不动”?自己明白这个道理,坚信了,内心就不会随境动。

  家庭的变化、工作的变化、感情的变化、修行的变化,这些都是正常的。有的人执着工作,一旦工作有变化了,心就动了;有的人执着感情,感情稍微有点变化了,心就动了……每个人执着的都不一样。有的人执着修行,稍微有一点点觉受就高兴得不得了;过段时间没有觉受了,又开始伤心。觉受是不可靠的,它时有时无、时好时坏,但是我们的心要安住下来,不要跟它走。

  有的人特别执着身体。同样,身体好或不好,健康或不健康,都是正常的。一个血肉之躯,有一些毛病,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正常看待就行了。

  感情、甚至家庭也是如此。有的人刚开始有感情,过段时间就没有感情了;有的人刚开始没有感情,过段时间又产生感情了——但是这个感情还会变,没有不变的,所以不要执着。有感情或没感情,就是过日子,不要用感情决定一切,不要因为感情影响生活,破坏家庭。人不能感情化,应该理智一点。理智,就是有智慧。

  所有一切都是无常的,都在变化中。自己若是能明白,能深信,然后去修行,最后能够把握,这就是证悟无我,这就是证悟空性。

问: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在社会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善良的人常常被人伤害和利用。我们该如何智慧地去做一个善人?什么是真善呢?

  仁波切:做善事、好事都不能缺乏智慧。若缺乏智慧,就是这样,不会圆满的,最后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做善事、好事,也要看对境、时机和本身的能力,要考虑这些因素,不是随意就去做的。对境上,要看看该不该做;时机上,分析有没有到,是否成熟;自身的条件上,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若是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条件,却还很执着、勉强地去做,这也是不好的。

  总的来说,不能缺乏智慧。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都要有般若的摄持。“般若”是智慧的意思。若是没有智慧的摄持,都不是“波罗蜜”,都不是解脱的因,不是成佛的因。什么是解脱?解脱是解脱烦恼和痛苦。什么是成佛?成佛是福德圆满、智慧圆满。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才是波罗蜜,才是真正的纯善,才真正是解脱成佛的因。若缺乏智慧,不能成为你福德圆满的因,不能成为你智慧圆满的因。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盲目地去做,不能随意地去做。自己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有一定的取舍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都要学佛,增长智慧,学习怎么去做好事,怎样去帮助别人,应该怎样去付出等等。我们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六波罗蜜,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比如持戒,应该怎样去持戒,应该持什么样的戒律,都是有一定的要求和方法的,就要智慧地去做。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

  身要远离愦闹,心要远离欲望,这叫身心寂静。这样就生不起散乱。

  主要是心要远离欲望,这叫心寂静。欲望是什么?是对世间的贪着。这又涉及到出离心,若是没有出离心,你不可能远离欲望。若是对世间没有贪着,就没有欲望了;没有欲望了,心就寂静了;心寂静了,就不会散乱了,它没有生起的余地。散乱是由欲望引起的,若是有欲望,就有散乱;若是有散乱,就没有禅定;若没有禅定,就会被烦恼摧毁。

  之所以身要远离愦闹,主要是为了心。若是心容易受到外在影响,身体就要远离愦闹。在寂静处修,心容易静下来,容易远离欲望。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即先让心远离欲望,当心不受外在影响了,身体就不用远离愦闹了。

  在显宗,尤其是小乘中,一般是这样的程序:先是身远离愦闹,然后在山洞或森林等寂静处修炼,最后令心远离欲望。先是身寂静,然后是心寂静。但是在大乘里,尤其是密宗里有另外的方法:若是根基好,福报大,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窍诀直接让心断除欲望。心远离欲望了,身也就远离愦闹了。这时,虽然身不用离开愦闹,但是已经不受愦闹的干扰了,不受外在的影响了。所以,修持大乘佛法,尤其是修密法,在家修行人也一样可以解脱,一样可以成就。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里有很多可以直接断除欲望的方法和窍诀。若能断除欲望,你一样可以在红尘、在世间生活、工作,一样能自在、能解脱。

  显宗,尤其是小乘修行人,没有断除自私自利,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利他心,没有那种勇敢,所以怕愦闹,怕红尘,怕自己陷进去,怕被束缚。而大乘行者,尤其是修密宗的人,正好与之相反,他有勇气,敢面对,敢介入,敢从中磨练、锻炼自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