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呢?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呢?


什么是最上供养?

  悟后进修,六度万行皆可圆满菩提。在此随喜捐了很多、很多钱,给寺院和布施三宝的同修、大德!随喜的同时,我们共同学习什么是最好的供养?什么是最上、最虔诚“供养”?

  阿难曾问佛道:“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呢?”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只有能够受持正法,实践正法,随戒、随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看来,真正供养看发心!在供养金钱和物质广种福田的基础上,能够发心听闻佛法开示的宇宙人生真相,领悟佛法究竟后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正法法理的要求去归正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不断坚持闻思修和提高自己的心性,最终达到佛陀要求的境界自觉觉他,这才是佛最喜悦见到的供养。

  信佛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如何去拜佛和供养佛了吗?

  在这个世界上跟佛有缘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敬佛、拜佛和供养佛目的和意义的人,是那些悟后进修真正荷担如来家业、真心修行的人。

  实际上,在今天这个时代,号称自己信佛的人很多。但是,经过归类我发现,信佛的人至少有五种:

  第一种,是求佛的人。这类人把自己的人生愿望,甚至自己的家庭、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期望,摆到佛的面前,要求佛给予满足。

  第二种,是学佛的人。这类人把佛的知识当做一种人类的学问,来学习、研究、探索。他们发现佛学是教育学、哲学、宗教、文学、科学、伦理学……

  第三种,是敬佛的人。这类人虽然不完全了解佛的内涵,但知道佛的思想博大精深,知道佛的境界高大无边,对佛和佛法充满敬意或敬仰。

  第四种,是从戒定慧入手执著佛前四时讲法为满足的小乘人,不相信还有更深更微妙的究竟法。这类人,不明白佛前四时讲法是因机施教、应病与药的“权法”,权巧方便之法。

  第五种,是修佛修心的大乘人。这类人明白佛希望我们由小转大、由权归实的本意,是由权入实受持法华楞严、真正清楚佛法的本质和究竟内涵,是明白佛法价值和目的意义的人。佛法讲到第五时是讲真、是讲究竟,心解脱才能“心戒一切戒”,见到了真心本来面目“一见一切见”是见佛。明白了天地万法都是一念变现没有那一法不是那一法才能八万四千法门、万法平等,他们是上士闻道,因此,能够弘扬佛五时讲法“法华楞严时”导诸有缘悟入实相!并能勤而行之以慰佛的良苦用心。

  根据佛开示的“真正供养”和佛希望我们由小转大、由权归实的本意,最上供养就是指第五种信佛的人。

  1人不能太聪明了

  在华严寺入住,碰到了一位老人,一问才知道,是方丈的母亲,有八十岁。手上拿着念珠,脸上都是微笑,说念佛好,要多念佛。因为是方丈的母亲,我们就问起了家常。华严寺方丈是她最小的儿子,她一共生了五个,四个儿子,一个女的。这个小儿子,十四五岁,就想去出家。于是就送他到支提山,我们问,那你舍得吗?她说,很好啊,要出家,很欢喜啊。方丈现年四十出头,出家二十多年了。感慨,能生出个出家的儿子,真的要修几辈子的德啊。

  后来从妙法禅师了解到,当年妙果长老晚年得病在床,他的弟子有些都争着要方丈位置。但现在方丈,是妙老的徒孙。为什么要传给他的徒孙,而不是徒弟呢。“因为这个徒孙很老实,不争。”这个是妙法禅师的原话。

  人不能太聪明,尤其是在佛教这里,人的聪明都是为自己聪明。但其实看起来聪明,却缺乏智慧。有些东西,看起来是争抢到了,但其实呢?真的吗?

  不知道你相不相信,宇宙中有一股力量在控制。比如财富,比如权利,不是人的力量能控制的。有一个力量,比人类更厉害的力量,在操控。比如说,钱财属于土地公公在管,你相信吗?那土地公公的财富,属于谁在管理。我相信土地公公只是代理管财富,最后财富,还是人的福德在管理。

  当一个人福德具足时,上天都会给他财富,给他福报。看以前很多寺院的故事,讲到主持位置的问题。当上主持,叫做“龙天推出”。好了,是天龙八部在护持的。你相信吗?

  人不能太聪明,一聪明,上天就发笑。人的聪明,都是为自己聪明的,人为自己的,其实损掉的更多。看过许多出家人,有些人憨厚老实的,福报就特别大。这似乎也是宇宙的规律了。

  佛教叫我们无争,有的人一听说无争,好像很吃亏。其实不吃亏,有福报,不用争,自然就有。没有福报,争到了,也没有用。无福消受啊。

  2习气重,就会看到别人的缺点

  如果你一看到别人,就看到缺点,那自己要小心了。在菩萨的眼里,看每个人都是菩萨。凡夫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业障凡夫。如果常看到别人的缺点,其实呢,是自己有这个缺点,或者说内心的阴暗点。

  佛法讲唯心,这个唯心很好,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一种方式,来解读这个世界,解读一切现象。比方说,小气的人,看到的人,都是小气。其实不是别人小气,而是他带着这个习气,带着这个有色眼睛来看人。

  在佛陀的正遍知相比,凡夫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事物。不要觉得这个世界阴暗,阴暗只是自己内心阴暗的缘故。自己内心阴暗,就把这个世界看阴暗了。

  在解脱者的境界里,山河大地即如来,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圆满的,具足的。那我们没有解脱,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缺欠,不是世界缺欠,而是我们自己有缺欠。

  有次,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问佛,说,佛,其他的佛土都是庄严无比,为何娑婆世界,却是如此的充满缺欠。佛说,舍利弗,真的是如此吗?说完,佛用拇指点了大地,这时舍利弗看到了娑婆世界,和他方国土一样庄严。舍利弗不解,佛说,舍利弗,娑婆众生所以看到不圆满,是因为业力的缘故,看不到圆满。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总抱着缺欠,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总觉得有阴暗的存在。或者看到别人,总觉得别人“怎么样”。其实,别人不“怎么样”,而是我们自己“怎么样”。我们业力重的缘故,看不到别人的圆满。自然也看不到自己的圆满。

  那如何能看到别人的光明呢,首先自己内心要光明起来,如何光明呢。要靠佛菩萨加持啊,念佛念到清净了,自然光明,这时山河大地都是如来法身。没有佛菩萨加持,很难。有些老人家念佛,念到心清净了,业障清净了,见到人,就乐呵呵的,真正的快乐无忧。这是佛力加持。如果业障重了,单单靠看几本佛经就想要清净,很难。

  3业障重,是用来骂自己的

  关于吃素,是个大问题,你是上班族,领导请你吃饭,或者客人请你吃饭。这时怎么办?告诉各位一点:修行的第一关:“少麻烦别人,少障碍别人。”

  很多人会为了吃素,去麻烦别人,不要这样子。可以麻烦自己。以前我老板跟我讲,他认识一个客人,和他吃了好几餐,但竟然不知他吃素。为什么?他不说。上菜呢,他就吃肉边菜,别人问他,他就说自己肠胃不舒服,吃点菜比较好消化。从不说自己吃素。如果你一说吃素,那客人就要带你去张罗,这样就很麻烦。所以,不要标榜自己是好人,要把自己当成普通人,这样才能结缘众生。

  学佛要让众生欢喜,如果我们吃素,我们自己坚持就好了。也可以跟他讲素食的利益来引导,而不能标榜,说我是吃素的,我比你有修行,有慈悲心。慈悲心不是用吃素来衡量的?有的人学佛后,常用吃素或者自己持戒来衡量别人。告诉各位,这些话,是来衡量自己的。不是来衡量别人的。

  学佛念经,我们知道念经的利益就好,也可以劝导别人。不能说别人现在吃肉就说别人业障,只是别人的因缘没有成熟而已。你看以前杀人如麻的将军,放下屠刀,落发为僧而后就广度众生。不能以这个来衡量。这个标准,是用来衡量自己的。如果学佛了,最好能吃素,发慈悲心,可以劝别人吃素,但不能用吃素来衡量别人。

  如果你持戒好,不能看不起持戒不好的人。不要把持戒好,当成自己有修行的标准。在佛看来,每个人都是佛。学佛后,不要用戒律来衡量别人,要来衡量自己。用戒律来衡量别人,那不是修行,越衡量越污染自己的心。佛弟子,应该要学会看到别人的好,哪怕恶人,都要能从中看出恶中的善,这才是修行人要做的。

  但告诉诸位,吃素也好,修行也好,是要对自己讲的。我们既然吃素了,也懂得吃肉的过害,然后自己还吃肉,还沾沾自喜的说,不吃素不代表我没有慈悲。自己给自己找吃肉的借口。那这个叫什么?业障加愚痴了。

  突然发现自己每天都写很多,告诉各位,不是写给你看的,是写给我自己看的,因为我习气太重,多以要反思反思。业障重,这三个字是用来骂自己的,而不是来评价别人的。

  4修道,就是反过来的

  看了祖师大德传记,发现他们成为祖师,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反过来做事。比如在利益众生上,凡夫认为先自己安顿好,然后才去利益众生。而祖师大德刚好相反,先把自己豁出去了,把命交给了众生。跟一般人刚好相反。而祖师大德成功了,普通人就失败了。

  很多人不明白,应该自己安顿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别人啊。这是凡夫的思维。比如现在许多大德,虚云禅师,本焕长老,这些大德他们利益众生时,都把自己舍弃了。虚云禅师为了佛教,一生受尽磨难,本焕长老也是如此,刺血写经等。他们做事情时,脑袋中只有佛教,只有众生,连生死都不顾了,更何况家庭,这是圣人的境界。他们舍弃了自我,没有为自己想,为自己的局部利益考虑,他们成就了。凡夫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先巩固好自己利益,再考虑众生,所以很难成就。

  要修道,就是反过来做事了。

  祖师大德都教授,修道先要看破生死。就是生死都不怕,都可以豁出去,还有什么害怕的。比如说病人,想要病好,就要先不怕死,不怕死然后去奉献自己。这些人身体就健康。一怕死,这时心气就不足,病人都被吓死的为多。生死看破了,其他的,诸如个人得失,面子问题,就容易放下了。放下了,就可以进入修道境界,就有大勇气来利益众生。

  很多事情,看起来我们在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自己。看过一则故事,说一个董事长回忆他小时候,一个乞丐到他家,他妈妈叫他给乞丐端凳子,还给他倒茶。他内心很不情愿,说,一个乞丐干嘛要给他凳子啊。他妈妈就说了一句,影响他一辈子的话,他妈妈说:“孩子啊,这不是给别人端凳子,是给你自己端凳子。”你想看,很多时候,我们看起来是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自己。佛在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是根叶,诸佛菩萨为华果。你看想,如果没有贫穷的人,我们如何种布施的因,没有病苦的人,我们如何舍药。看起来,是我们帮助他们,其实是他们在成就我们,成就我们的福田。

  道就是反过来的,反过来就成功了,顺着走,就是凡夫路。当一个人,不为自己想,一心为别人想时,看起来利益了别人,其实最终自己获得了福慧,利益了自己。好比一个人,一心为别人想,别人就会为他想,这是宇宙的规律。他成就别人,别人更多来成就他。一个人先考虑自己利益,再考虑别人利益,看起来利益了自己,表面上自己并没有得到利益,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学佛,有从理入,有从行入,但不管从哪个门入,目标都是一致的,故学佛首要的是建立宗旨。根本抓住了,其他一切都是支分,是方法,是步骤;根本没抓住,就会抓住这个否定那个,在支分上纠结矛盾。

  学佛不仅讲“放下”,也讲“提起”。提起宗旨、提起智慧、提起慈悲,放下烦恼、放下执著、放下痛苦,我们“放不下”,恰恰是因为该“提起”的还不够。初学者还没有提起就谈放下,未立正见、颠倒次第,故而迷茫空虚、矛盾纠结。

  初学者不宜一开始就关注自己的烦恼、习气,要依照正确的修行次第来做。学佛之初,从外缘来讲,首要的是要找到师法友团队,打造一个修行的环境;从内因来讲,是要树立宗旨、信仰,有了这些作为根基,才谈得上步步用功,断除粗猛恶业乃至调伏细微心念。 初学佛的人,真正要着力的地方,从内因上来说是自己的宗旨、愿力,也就是建立“为什么学佛”的正知见;从外缘上来说,是寻找、融入一个清净和合增上的师法友团体。而不是急于求得什么结果,在自己身上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获得意想不到的好运等。

  学佛、修行要首先建立宗旨,才能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礼佛、善行、放生、救孤……这些行为都不是矛盾的,不要对立起来看待,就像一个人既可以吃米饭又可以吃面食,都是为了提供热量、滋养身体,不会问“吃饭和面哪个更重要”。

  学佛后最重要的是培养、树立宗旨,有了宗旨,所有一切杂染的欲望都会渐渐被这个大愿转化。若非如此,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般在枝末上打转,妄想对治烦恼习气,终不能得。

  很多人学佛都有这个过程:看到了佛法的殊胜,可是难以对抗习气的顽固。若没有正确的方法,容易越学越烦恼、沮丧,久而久之,学佛就变成了头脑中的一个妄想,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这是缺乏善知识指导,宗旨不明、次第不清之过。

  “度人先度己”是修心原则,时时返观自心,念念不忘宗旨,只有先调伏了自己的烦恼才能去帮助他人;“度己先度人”是行事原则,学佛之人要学习佛菩萨,放下自我,广行大悲,在利他中才能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

  学佛的最终宗旨是成佛,然后再结合自身设立阶段性目标。宗旨的建立以及对整个修行道路的了解,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修行的过程,要在善知识的指导与同行善友的陪伴下,持久而行。佛法分为悲、智两个部分,慈悲与智慧圆满,才是学佛的宗旨。

  既然学佛、修行,就要以成圣成贤为期。只有拥有希望、坚定宗旨,才能真正活在当下,否则只是漫无目的的飘逐。“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下手处,脚踏实地的行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