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讲记

法门的特相与力用


一、特相


特相即寓高深于平易之中。

法门至此,愈卑而愈不胜仰,愈浅而愈不可俯。

法门到这里,越是卑下越是不胜仰望,越是浅显越是无法俯测。这看起来非常矛盾,因为很低,一下就看到了,怎么不胜高仰呢?很浅的话,一眼就能看到底,怎么测不到深度呢?这实际是法门极为奇特之处。

首先要明白,所谓的卑下和浅显是什么意思。“卑下”,是指连五逆十恶、鹦鹉八哥那么低下的身份都能修。“浅显”,是说谁听了都懂都能修,不必像一般法门必须开解才能起行。譬如修四谛法,需要通达行苦和人无我等才能观修。而此法,一字不识的人听了以后都马上懂得该怎么修。跟他讲,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念。尤其要特别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没有苦只有乐,可以解脱成佛,特别相信那里有一位阿弥陀佛,总而言之相信二有——有佛、有净土,然后一心愿往,就成功了。因此,看起来浅显至极。

接着又要明确,为什么愈卑就愈不胜仰呢?这是由于最低等的众生都能修,而一修就能迅速地超出轮回,十念即得解脱,登不退地。这就可以看出,增上缘的力用到了极高了,那么此境界以下的人,都无法仰望到它的高度。这是佛无上果觉的境界,智慧和悲愿的力用只有佛才能够认识,连十地菩萨仰望的时候,都见不到它的高度。

再者,为什么愈浅就愈不可俯呢?所谓的“浅”,就是谁都明白,一听就会修。这样是不是就不深呢?实际上,这个名号是从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妙体中显出来的,它就是以法界为体,这样不可思议的体,思维和语言无法达到它的深度。正是由于深到了极处,它本身就是佛智慧、是大般若、是佛的光明,念念都超情离见、圆明具德。那么,为什么深到无法俯测呢?这就要看到佛心的甚深,在一法不立当中什么都可以现,什么作用都可以有,它的体用已经到了最深的地步。竟然如此事事无碍,在一个六字洪名中摄了一切法,在一个称名中具一切力用,能够实现一切离苦得乐,那谁能够测到这样深玄的境界呢?

要知道,在法界大空性里,到了彻证的时候,在任何一个字里面都可以摄一切,因此变得如此的简单,谁都可以念,念了就成佛。再者,就往生以后的情形来看,也是看起来很浅,只是赏赏花、听听音乐、嗅嗅香、吃吃饭、洗洗澡等等,结果当下一相应就开发自心了,一点都不困难。

就像这样,佛妙体的力用达到极其不可思议的地步,才会在这样的浅易中含摄一切,在一个里面摄了无量的功德,它的确方便至极。就像《往生论》说到二十九种庄严时,任何一种都是不可思议,都是如意宝性。哪一个不是佛智慧呢?哪一种不是直接拿给众生用,只要眼耳一触及到就发生作用呢?就像这样,愈浅愈不可俯。



二、力用


分二:(一)断德究竟;(二)证德圆成。


(一)断德究竟


自呼自应,自魇自醒。

断德的实现非常简单。自己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己就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像这样一句一句地念下去,念到相应以后,即生或者临终,忽然间就从生死恶梦中出来了,一下子登入大乐净土。一到了净土,一念计我和我所的心都不起,惑业苦之流顿然截断。之后,由于阿弥陀佛大威神力的加被,无论见色、闻声等,都能立即契合到涅槃理体,当即就寂灭分别。最终必定达到一切虚妄分别都彻底消失的地步,而实现断德究竟。


(二)证德圆成


一心之本元顿彰,法界之体用全揭。

所谓的“证德圆成”,就是通过这样念念与佛相应,当佛力全分加被下来的时候,自心的本元顿然彰显,法界的体用全体显露。按照前面来说,本因具足、助缘无上,实际就是佛的神力,自己又与它极其相应的缘故,那自然速疾就圆成了。这样再会通《普贤行愿品》中所说,一生到西方就能迅速成佛,这的确是法界第一缘起,是极其圆顿的大法。

这里的“一心”,指不二的真心,并非落于能所二取当中。“本元”,是本自元成,并非因缘所生。也就是本因具足的意思。怎么顿然彰显呢?需要增上缘的力用。由于佛力无上,当因缘最契合的时候,必然当下打开,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就是自心的莲花开,“悟无生”,是说本来没生过,一切的生都是假相,从本以来没有什么事。

“法界”,就是行者的真心,它是万法的根源,有体有用,所谓智悲两分,或者文殊普贤大智大行的双运。在没证到这个体的时候,大用就不能起。当迷失了这个体的时候,以无明的力量,就会落入到不如理的妄用当中,从此出现各种烦恼、业、苦,这一切都是虚妄的。然而一旦明了了本体,这叫内证,之后悲用就会开发。这样就能在法界心中,应无数众生的机感,出无数色身来作度化,所谓“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老实念


无庸钻仰,祇么修行。

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此法门极其高深,然而也不必以分别心去如何地钻仰,毕竟是不可思议之境,只要直下念去就可以了。怎么修行呢?就是蓦直而去,这样一句接一句念得清清楚楚,平平实实不杂其他分别就可以了。这样念念都是九莲种子,念念都是成佛真因,念念都是不可思议境界,念念都有佛的光明在心中显现,念念都在受用佛的果觉。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从果起修”。


颛蒙合妙


傥未悟透根源,宁可颛蒙合妙。夫颛蒙念佛至矣极矣,无复加矣。

这样的法,只有上智和下愚最容易成就。上智如马鸣、龙树、天亲、智者、永明等,他们是大菩萨、大祖师,知道此法就是以法界为体。就像《要解》所说,“阿弥陀”即是无量光、无量寿,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即以此法界作弥陀名号。这就可见净土法门就是以法界为体。当然彻悟者们悟透了法的根源,一念佛的时候就是始觉合于本觉,这样念念相应,最终达到究竟觉而成佛,所以,以念佛为因,成佛为果。

但是,假使没有悟透根源,宁可颛蒙合妙。“颛蒙”就是颛蒙佛力,“合妙”就是暗合道妙。虽然不是明合,不像开悟的大祖师们已经开了眼,知道法门的妙处在哪里,念佛的时候是在什么体上起用,自心又是怎么跟佛力融通无别。我们没有开眼,不知道法门的根源,但就这么一句一句地念下去,实际冥冥中就契合了道妙,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从佛的果觉处下手,直截了当。只要没有怀疑的话,那么“因心果佛互感应”,虽然自己不知道,但它就在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念来念去,“根身器界潜转换”,五浊变五清泰,惑业苦的业流变成念念不退直趣无上菩提。以此出现无量相好、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最终证得跟阿弥陀佛同等的果位,这样不就是暗合道妙吗?

虽然你不知道,但你不可能没有法界心,虽然你不知道,但你心里不可能没有缘起理,你直下相信,跟佛心就相合了,这样契合到了佛的本心,自然就得加持。而且巧入无生,这不是正入无生。当实证空性时,那是直接就入了,现在虽然没有正入无生,但这样念来念去,念到最后就生到了净土,在无生的国土里,一切的生顿时就化掉了,很巧妙。正是由于法门有这样殊胜的特点,才能够普摄九法界的众生,一道速入净土,速成正觉,可见阿弥陀佛有无上的力用,这叫“方便至极”。


信愿不真乃病根


但恐法门之戏论难忘,生死之天怀不切。

法门如天普盖,大冶之中无有弃物,阿弥陀佛的慈悲心到极处了,然而也有弃物,所弃的是不具信愿者。这里前一句是讲没有信心,后一句是讲没有愿心。

实际上,法门的根本在于要有相合净土法门的信心和悲心。信心,就是直下相信这是佛果觉不可思议的境界,只要受用就行了,不必想东想西的,所谓“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也不要去管什么自他、同异、难易等等,就这样老老实实地念。就像古来一些淳朴之士——打铁的、纺纱的、种地的、做木匠的、做理发师的等等,他们边做事边念佛,念到最后就往生了。比如黄打铁就示现了很自在的成就。一天他打完一块铁后说道:“叮叮当当,百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最后把铁锤一放,站着就往生了。这个太殊胜了,他就是没戏论,很相信,结果念下去就成功了。

反过来,法门的戏论没忘的话,像知识分子就容易犯这个毛病,也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就很困难。比如想:“真的那么容易吗?真的念六个字就可以解脱吗?这六个字太浅,还不如中观深,我还是学中观去。”他认为中观深,净土浅,实际恰恰相反,净土更深。像这样就是戏论难忘。由于心里夹着疑情,想来想去,把无为法变成有为法,把真般若变成分别心,把直下跟佛相应变成自己的心在研究、在分别,这就不能相应了。这是不具信心。

再者,不具愿心或悲心。所谓的“悲”,在自身上就感觉轮回很苦,我一定要出去,在生死中流浪毫无意义,感觉很伤悲;一旦遇到弥陀愿海的大悲慈航,那是一心想回去,这就是对于自身上的悲。然后推己及人,看到无数众生沉溺在轮回里面,就会发起普贤行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或者像法王所说的:一切结善缘、恶缘的众生,希望他们此生临终时都能见佛往生,速疾得佛授记,迅速开发智悲力的大用。这是悲他。总而言之,这种愿是一种想往生的善心。

“生死之天怀”,是说我们本来是佛,没有任何生灭假相,然而一念妄动,就落入到能所的圈套里了。这时候应该有一个天怀,也就是当佛性苏醒时,心自然会想:生死一点意思也没有,我要回家!在这里流浪有什么意义?全部充满了苦。所谓“嗜欲浅者天机深”,他自然有想回归的心。

假使沉迷在厕所般的五欲幻境里,对此贪著不已,不但想要来世的人天安乐,连现世的五欲都放不下,这样的人就是迷没了本性,没有真实的出离心。这样的话,虽然口里念弥陀,实际心里念五欲,口口阿弥陀,心心贪嗔痴。正所谓“抱桩摇橹”,他内心真实的根子插在生死泥潭里,所以一步不前。真实的心就是喜欢这个世界,喜欢虚假的轮回,这叫“嗜欲深者天机浅”,想回去的那种敏感度没有。一开口就是这个世上的名利五欲、现代化的生活享受等等,嗜欲是极浓的,热情高涨,念念希求。一说到西方非常麻木,连一点点向往心都没有,更何况一心渴仰、一心想回归的真实的净土情怀?这样就不行了,因为心是假的。

所谓“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如果信和愿不真不切的话,那就没办法了。对于自我以及欲尘上的事情,全部具有胜解,对于分别心的事情,特别相信;对于佛智慧不相信,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把佛力法门排拒在十万里之外,那当然是无法感通的。再说,全分或者大部分的心力,就是喜欢娑婆世界虚假的事情。但要知道,那些只不过是换了一些名目而已,轮回里的法还会有什么好的吗?迷梦中的事会有什么意义?而他却对此真正地欲求。那就没有办法了。

佛也不度无缘之人,佛也不勉强。没有信,没有愿,口里肯念几句,虽然也可以说毕竟不退,也就是在轮回里转了好多世以后,善根终于成熟,受到滋润以后达到一定的量,那时候会成就往生的果,但在这一生成办往生是不可能的,缘起毕竟不会错乱。


四种偏差


或执牟尼而视同瓦砾。或以指爪而撮摩虚空。或抉瞖而与眼以明。或传经而苦舌之鴂。如此,则扬之与抑,总莫畅乎本怀。而信之与疑,皆不成乎三昧。

这里讲到了四种偏差:一种轻视念佛,一种高抬念佛,一种疑情念佛,一种只是口头说。这样无论是扬还是抑,总是不能畅乎如来宣说净土法门的本怀。不管是信还是疑,总是不能成就念佛三昧的境界。

这是讲缘起不能相应处。首先看第一类。那个人拿着如意宝,却说这是瓦砾,一钱不值,这样连自己都小看,还能发生大的功用吗?这是指一般人不知道阿弥陀佛五劫结愿,无量劫修集福慧资粮,到了成佛之时大愿彻底实现,也就是以名号摄受众生往生等,这实际是佛的果觉所现。而这类人把这样无上的如意宝王,看成像沙砾瓦石一样,这当然不畅乎释迦如来宣说阿弥陀佛法门的本怀。佛说极乐世界有那么殊胜的依正功德,有这么简易的方便能够往生,你们应当生信,应当发愿,反复劝诫。不但释迦佛这样说,连十方诸佛都吐广长舌,来证成这样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的事情,就怕你信不过。

第二类是高抬念佛。就好比用两个手指去捏摸虚空,那怎么能抓得到呢?因为虚空不是可抓之处。用两个手指去捏,是指用二取心识妄测不可思议的境界。但这是根本谈不着的,它是思维和言语行不到处,譬如《往生论》里讲到二十九种庄严时,全数都说“焉可思议”。因此,虽然自己说:“你看我赞到了,阿弥陀佛法门就是这样子的。”其实说来说去也只是语言的行境,或者是分别心那么想的,实际哪里只是这一点呢?应当要知道,此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连十地菩萨也不能测其全分,所以,所谓的扬实际也没有扬到它的高度。

再者,那个人一定要抉掉眼睛中的翳,说我眼睛明了才信,这一类是疑情念佛。“念佛是谁?”没搞清他不修的。这样夹杂着疑情怎么能成就三昧呢?

再者,还有一类传经之人,像劳苦舌头的杜鹃鸟一般的口头说法者,天天说这说那,不去切实地发展内心的信愿行。这样一世口舌生涯,也难以成就三昧。

以上就讲到,净土法门的确重在信愿。自己不要加各种情计分别,只要念念与佛相应,念到极处,自然能所双亡彻见本心,阿弥陀佛无量劫来修集资粮就是要发明这件事。因此这里很感叹地说:你这样去贬低它,或者用分别心说它高到什么地方,这样的抑和扬,总的不可能舒畅如来说法的本怀,因为佛的意思不是那样,那是后代学人自己的意思。又或者在修的时候夹着疑情,或者只是口头上说,那当然不可能成就三昧。这样就很可惜。因此,在这里有一个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穷极在要诠


间有大智,知进知退,知存知亡。而未遘至人,未获圆悟。未穷极致,未学要诠。欲升永明之堂,入楚石之室。居五浊之世,阐难信之宗,殊非聊尔。

间或也有大智之人,在缘起上面知道进退存亡等等。这就是有简择智,他知道应当往哪儿进往哪儿退。譬如他知道对于现世法要退下来,在真正的法道上要升进,也知道这样子能存,那样子必亡。然而,所谓的大智者,在无上不可思议的法门面前,也是摸不着头绪的。

他哪里知道在超出常途的法道之外,有行持如此简易,得果却如此高深的大法?这样他看净土法门就不免生疑:“怎么至心十念,下至五逆都高生净土,是不是别时意趣?或者说:“真这么简单吗?谁都可以修,修了之后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愚夫愚妇怕是不行吧?”等等。虽然大智之人知道一般的缘起,比如知道坏苦、知道空性等,但是不知道佛智法门。现在以胜况劣,大智尚且如此,小愚就更不用谈了,因此,这个法门需要人开显。

假使没有遇到至人,没有得到圆悟,没有穷到极致,没有学法门如眼目般的注释,要想登永明之堂、入楚石之室(也就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甚深奥妙之处),在这样见浊等五浊极其炽盛的时期,要阐扬这个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是成实大师的感叹。永明是弥陀化身,楚石或许也是吧,因为蕅益大师在赞叹《西斋净土诗》的两句话里说:“稽首楚石大导师,即是阿弥陀正觉”。他们二位,一位示现为禅宗五宗之一法眼宗的大祖师,在得观音加被,甘露灌口的时候,顿时发无碍慧辩,因此著了会无量教海于心宗的《宗镜录》,以及《万善同归集》,还有揭示唯心要妙的《唯心诀》等。楚石是明代的大禅师,在宗门之下大彻大悟,他的《西斋净土诗》是千古绝唱。他们能解释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奥妙。但是作为一个浅识者,假使没遇到高人——有大证量,能现量证知净土奥妙的大成就者,而自身也只是最多有一点小悟、解悟,没有开发圆满的大悟,那也是彻不到法门的究竟处。在这种状况下,又没有学到具金刚正眼的成就者指示净土要妙的诠释,那么假使聪明绝顶,也是没办法说到一分的。因此,在这样五浊炽盛、人心分别非常厉害的年代,要去阐扬超出分别思维、一切世间都难以相信的妙宗,哪有这个本事?

呜呼。至人幽矣,圆悟皇哉。若无要诠,谁与穷极。

到这里就归到《净土十要》,它实在是最重要的书。成实大师说:呜呼!至人的境界是非常幽深的,难以遇到。而要真正大彻大悟,那要因缘和合才行,这是很大的事情,一般人难以企及。这样在三项当中只剩最后一项,叫做“要诠”,就是要靠要诠。如果没有要诠如明灯般的指示,谁能够在理路上穷到净土法门的极处呢?实在太难了!

虽有俱生慧,通达一般的世出世间教典,知道一般缘起上的事情,但是对于净土法门,就像刚才说的,没办法测到它的高深之处,甚至法门显示出的浅易,只是够你去生诽谤罢了。这样的话,一定要有一个明灯般的要典,有了它的照耀,具慧者透过这个增上缘,就能在教理上明确知道法门的甚深之处,从而在最深处发起胜解信;以此出现非常切的愿欲;之后一心念佛与阿弥陀佛会合的话,那就能高证果位了。即生即可出苦轮,即生即可登不退,即生即可截断生死业流,之后在净土一生圆成佛道,这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而阿弥陀佛的大法,要在这个世上真实地生根,最重要处就是要弘扬最根本的《净土十要》的典籍。


十要最要——选定编排刻印流通


昔灵峰老人,以正法眼,选定净土十要一书,剞劂未全。乙未之后,梨枣四散。迄丁未年,焚失数种。成时,窃念像季久转,唯此一门,契理契机。而净土诸书唯此诸要,尽美尽善。爰加点评,稍事节略。

以前,蕅益大师以正法眼(大师曾经作偈说“名字位中真佛眼”,意思是自己的所悟跟佛没有两样,也就是彻见了本性),选定了《净土十要》一书,当时雕版还没做全。到乙未年之后,书版四散零落。一直到丁未年,烧坏了几种。成时我私下里想:佛法已经到了像法、末法时期很长时间了,只有净土这一门上契妙理、下契群机,它是普度无量众生即生出离生死苦海的慈航,极为重要。尤其到了末世,更加显得重要。那么,要使净土法门的光明普照世间,教典就极其重要;而在净土教典中,只有这部《十要》尽善尽美,它所诠释的内容极其深广,能揭示净土法门的要妙之处。

这是由于到了末法时代,尤其现在是信息时代,人的分别到了极其炽盛的地步。有些人说信息海洋是很好的,其实就是分别心太多了才叫“信息海洋”。他们每看到一篇文章都要在下面发表一通议论,熏的是无数的邪知识还自以为是。这样的人怎么能很容易相信?这时候,法门如果没有极大的深度和高度的话,一般人眼睛瞟都不瞟。因此,针对邪分别非常炽盛的末世人类,要使他深深地信入,就要依靠这样的教典。不然这么甚深广大的法门又没有揭示出来,愚痴的世人单凭自己的分别心,看到一字不识的人都能念,就视之为低浅,而不愿意去修。所以,在末世知识分子充满的时代,这样的要诠极其重要。成实大师早在三百年前就有这种高见,因此他说:我还是发心来逐段地点评,稍事节略。这就是他当时的发心。

又仿慈云忏仪二门合行之例,会幽溪二要为一要。自以观经初门,弥陀行仪二种谬附之。其序首要解,尊经也。要之要也。次慈云,重行也。次新附二种,亦行经也。三者而后,则天台,紫阁,师子林,鄞江,西斋,幽溪,以迄于袁,皆以时也。又天台以论主冠本宗,袁以白衣殿,不尽以时也。订讫,倡募流通,而大心缁白共成焉。

大师又说:我又仿照慈云忏主把两门忏仪合起来流通的做法,将幽溪的《法语》和《生无生》两要合为一要。而且,以我自己所写的《观经初门》《弥陀行仪》两种谬附其中。这书的编排是这样的:开首是《要解》,尊经的缘故,它是要中之要。接着是慈云忏主的仪轨,这是重行的原因。接着新附我的两种,这也是行经。以上说到了经和行。再后就是一系列破邪显正的指示法门,汇集净土要妙以及诗歌等等的要典。这以后的顺序是:先是天台大师的《十疑论》,再是紫阁飞锡法师的《宝王论》,再是师子林天如禅师的《或问》,再是鄞江妙叶沙门的《念佛直指》,再是楚石大师的《西斋净土诗》,再是幽溪大师的“两要”,最终到袁宏道汇集的《合论》,都是以时间的先后来排序的。再者,天台以论主冠于本宗居首,袁宏道以白衣居士而殿后,这是就身份而言,也不全是就时间而排列的。

这样修订后倡募流通,有发大心的出家、在家诸人共同成就此事。


思考题


1、(1)净土法门的特相是什么?从中如何体会此法门的殊胜性?

(2)修此法门能出现怎样的断证功德?

2、(1)此法门应如何修行?

(2)为什么颛蒙念佛能暗合道妙?

(3)不能与此法相应的病根是什么?

(4)修此法门的四种偏差是什么?

3、为什么欲穷到此法门的极处须借助要诠?为什么在净土教典中,《净土十要》最为重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