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你为何陷入紊乱、痛苦、烦恼

你为何陷入紊乱、痛苦、烦恼

你为何陷入紊乱、痛苦、烦恼

南懷瑾先生



【怀师箴言】我们人的思想的紊乱、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个内在的基本修养,然后外在的行为也要做到止。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佛学讲修止修观,而庄子、孔子早传了止观了。孔子说,光悟了道没有工夫不行,还要修止修观。他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水流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当做镜子用,等水不流澄清了,可以做镜子用,反照我们自己的面孔。

圣人教主们,都是善于拿水来比喻,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也赞叹水,“逝者如斯夫”;庄子这里,又用水作比喻;释迦牟尼佛也曾拿海水来比喻;乃至唯识学讲的,“一切种子如瀑流”,也是用水比喻。所以关于这个水的比喻,要深入去体会。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心中的波浪,永远不能停止,所以就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

庄子借孔子的嘴讲出来,“人莫鉴于流水”,流水不能做镜,你心中像流水一样的杂念妄想不能静止,就永远不能见道;“而鉴于止水”,必须要把心波的识浪停止,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他说,“唯止能止众止”,唯有真达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慧,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没有办法自己作主,永远没有办法了脱生死。……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讲到这个止,以及修止观的重要。我们由这一点能理解到,不但道家、佛家,凡是讲修养首先都提出来一个“止”,儒家更是注重。譬如我们所读《大学》,里头“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首先提到这个止。止就是心念专一、止于一,这个是最大的修养工夫。

我们人的思想的紊乱、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个内在的基本修养,然后外在的行为也要做到止。所谓止,人生认定一个目标,一个途径,止于某一点,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散乱,不是随便,不是做一件什么事业,而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善的行为,使恶的行为不会发生作用,而专注于至善;这个在曾子所著《大学》里讨论得很多了。


——南怀瑾先生《庄子諵譁》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