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佛教的真精神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5-15 16:03     标题: 佛教的真精神

佛教的真精神
佛教的真精神是什么?对我们学佛的人和佛学者,是必须从根本上弄清楚的问题。


  首先对佛教、佛学、佛法、学佛的浅识,作一个介绍。作为佛教徒和佛教的信仰者,把佛的一言一行,都作为教化众生的教材,作为对我们的启示,作为范例、教戒、教导。因此,佛的教育、教义、教理、教规就称为佛教!但是,通常所说的佛教,乃是指佛教徒的组织及制度结构的一种称谓而已。

  研究佛教的各种学术,称为佛学。其范畴包括对于佛教的教理思想、教团分布、教制结构、历史演变、文语音义、艺术遗产等各领域的研究。不过,通常所称的佛学,仅指佛教的教理思想。佛学不是儒学、道学或神学,它是阐述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相的学问。

  佛所开示的观念和方法、道理和施治,都是为了让众生达成离烦恼之苦而得解脱之乐的目的,故称为佛法。而通常所说的佛法,是指佛教典籍中所用的名相,就是个名称而已,或者也泛指佛教徒所认知的一切的经验、境界,都可以称为佛法。例如,所谓“佛观一切法,无一非佛法” ;又如:“黄花翠竹、山光水色,无非如来所说法的广长舌相。”

  佛教徒由信仰佛法,而理解佛法,实践佛法,从而出离烦恼、痛苦,得到解脱之欢乐,称为学佛。大乘佛教对学佛的目的那就是成佛。因此,佛教极度重视信、解、行、证四个学佛的历程。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以佛的言教、行为和心性,作为自己的楷模典范,勉励自己,持续不断的精进修学,这就是学佛法的人。

  我们刚才讲到了,佛教、佛学、佛法和学佛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状况,那么佛学的特色是什么呢?

  现在仅以佛教的教理思想来谈佛学,由释迦牟尼悟道成佛、说法度生、成立了教团。佛的思想特色,是因他证悟了万法因缘生的道理。在佛之前,及佛之后,许多宗教家及哲学家,对宇宙人生的起源论,不外乎自然论、一神论、二神论、泛神论、无神论。释迦牟尼的因缘论或缘起观,则是他悟见了一切万物都是需要相互依存而有成的现象,也是必然相互变迁而有坏的现象,不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既没有孤起孤灭的,也没有恒生恒灭的。对于相互依存间的关系,称为因缘。

  我们中国佛学的特点是什么呢?所谓中国佛学,即是中国化了的佛学,就是根据我们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渊源,还有中国的文化,把佛教中国化了,它的特色是适应了中国人的思想。不少佛学者,曾用儒家及道家的言语来介绍佛学,这就叫格义佛教。尤其是用阐释如来藏思想的经论、主张,而因此发展出现了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综合上述的一些情况,就是禅宗。它主张一多相融、大小相摄、前后相应、内外相通,有如梵天宫中的珠网,珠珠相应相入,产生重重无尽的繁兴大用。因为,中国人不愿意满足空寂状态和在空寂状态中的显示形式。所以,这一般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中都有很多地方阐述到这个内容。

  谈到我们中国的佛学,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学佛的人,一个是佛学研究的人。谈到学佛的人和佛学研究的人,在此,要把它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讲,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佛教今后的发展兴衰的问题。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不共处是什么呢?

  所谓不共处,就是它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不相共住的,不相共识的,不相共类的,不相共认的,不相共修的是什么?佛教徒按照佛的教导,依教奉行,以佛的教化、启示和教戒作为自己学佛的根本宗旨。把佛的教化和教戒融入到修行当中去,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佛和佛法融通,始终以恒,而达到成佛的目的。以佛的教导、方法扫荡自己的业力和习气,使身心清静,断除烦恼和痛苦,明悟心性,以光明觉性的妙明境界把握自己的觉路航程,而成就觉行圆满的佛果。这就是佛教的真精神和灵魂!佛教的真精神和灵魂,就是要我们按照佛的教化去做,依教奉行,把自己的行为和佛的教化融为一体。佛教的真精神,就是要我们按照佛的教导去做,用这种方法来扫荡我们的习气,就能够从烦恼和痛苦当中解脱出来,明悟我们的心性,得定开慧。令我们的人生,把握我们自己的利益目标,走到我们愿望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成佛。

  佛学的研究,是佛教的一种学习,是学术界对佛教了解的一种义相学说。真正的佛教、佛教徒,是以佛的教导和启示去解释世间的学问,而不是用世间的学问去阐述佛教。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特别是我们今天有不少的知识分子,用世间的学术与直观所知去阐释佛教,是不得实益的。如果说世间的学术能够阐释清楚佛教的教义,那么博学多闻、精通一切世间学问的释迦牟尼就没有必要去出家悟道了。我们看了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和他的故事等书籍,通过学习和了解佛教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在当时,作为迦毗罗卫国的一个太子,无论是地位和学识,都是非常优秀的,而且是饱学多能的。世间所有的学问,他无一不通,他还武艺高强。当时他的武艺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呢?就用一支箭,能够射穿七重皮鼓。当时的皮鼓,就是用牛皮绷起来做的,他一箭能射穿七层,可想他的力量如此之大。但世间的一切学问,解决不了他要想寻求的问题。比如,他看到的世间现象,生老病死,这是世间学问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当时的释迦牟尼佛,他就已精通五明。所谓五明:就是科学、哲学、医学、语言文学,还有内学,就是内心世界的学问,他无一不晓。如果世间上所谓的这些学问,能够解释清楚世间上的这些情况,他还出家干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办法解释清楚。到现在为止,我们有这么现代化的进步的科学水平,也没有把世间、宇宙人生这一切真相说清楚,只是明白了一些,考察出来了一些,实践出来了一些。但是,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我们现在所证实的很多东西,都是两千多年前,佛都已经知道的。如果说世间的学问,能够把佛教的道理所阐述的东西,说清楚的话,那么,佛教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存在两千多年。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佛的思想,这是有根据的。所以,对于佛学的道理,不是用世间的学问,能够把他讲清楚的。而我们可以用佛的智慧,佛明白的道理,来解释现在世间上所存在的很多现象和问题,就能说清楚了,所以这个观念我们要弄清楚。

  在学佛和佛学这个问题上,从现在开始,在整个佛教界,我们要天天讲。因为印度所经历的非常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正法时期过后,佛教就受到当时印度的印度教、婆罗门教的影响,用世间的一些理论、方法来阐释,来认识佛法。而佛法,在那个时候,由于广泛的面向社会,为适应当时的社会因缘,也融汇了当时印度教的思想,因此,就把整个佛法的真精神和灵魂丢开了。从那时起,印度佛法就灭度了,印度佛法的灭度就是因为这样开始的。佛为了要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他出家修行去寻找真理,而且已经证得了这个真理。我们没有必要再用世间学术、知见去阐释佛教。

  而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就要依教奉行,按照佛的教导去做,实修实证而达到大安乐自在,到觉悟的境界当中去,彻底地断除烦恼和痛苦,知因识果,出离轮回,成就佛果。一个是用世间的俗世思想去了解佛教、认识佛教,用哲学思想去阐释佛教,与自己本身的实修实行是毫不相干的。这是学佛与佛学研究的不共处。甚至有不少佛教徒,在学佛的历程当中,以佛的教导依教奉行、精进勇猛,认识上已有了一些成果,一旦进入世俗的学术思辨当中,就以世俗观念和学术去认识佛教而坠入漏见偏识当中去了。又加上自己业力和习气的干扰,一落千丈而不能自拔。有很多学佛的人也都是这样的误入歧途,这是古往今来非常惨痛的教训。我刚才讲了,特别是印度,由于佛法被世间学术界阐释而失去了佛教的真精神和灵魂,导致了灭度。换言之,佛教若不能承佛的教化、教规、教义,而被世俗的学术思辨阐释,佛教就失去了它的根本宗旨和真精神。世俗化的学术思想对佛教的渗透本身就是使佛教失去灵魂而灭度的开始,这就是一个以前已经证实了的事实。这是多么危险的状况啊!

  大家在学佛与佛学的认识当中,一定要把握自己,不要被世俗的观念牵着鼻子走,你能不能够成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能不能够对佛教的认识和观念与自己的修行相契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佛教徒,,首先要认识到,如果我们就仅仅把佛教当成一种信仰,学问或只了解佛教的一些内容,将它作为一种学术知识来参考。那就没有必要去皈依三宝了,那你就只是一个研究佛教的学者。若你没有皈依三宝只能是个学者,佛教讲什么跟你没有关系。如果说你是真正皈依了三宝的佛教徒,那就要把佛作为你的依靠、依止和归宿。所以作为真正的佛教徒,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那就是不能把佛教当成一种学术来研究。因为,从古到今都是知道得多,障碍也多。如果我们不是因知道得多,而障碍也能够因知识而转化,那么有一个前提,什么前提呢?除非你得到了空性正见。如果你得到了空性正见,你就会对世间学问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能够方便善巧的去融会,去应用,去转换它。换言之,方便善巧必须建立在空性和慈悲的基础上。如果你没有做到这一点,你没有得到空性正见,你还是一个我见。还在我的认识,我的认为,我的思想,我觉得,我知道的,以我识别的范围内观察问题,那么你所做的一切方便善巧全是知见,偏见,漏见。除非你真正的得到了空性正见,没有得到空性正见的一切见解,都是我见,我的见解。是听见别人说了个什么见解,无正见识,就变成别人的那个见解,也就是张三说了个什么见解就变成张三的见解,李四说的什么见解,就是李四的见解,人家说得越好听,你的兴趣就越高。实际上你已经把自己忘掉了,不能自主了,你没有自己的见解,而把别人的见解变成了自己的见解。为什么会落入我执偏见的认识呢?这个问题,是我们学佛的人当中最悲哀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见解被别人的见解转变了。也就是说,我们本身具备的这一颗心,即自已的一颗静心,被烦恼的、世俗的、杂乱的心搅乱了,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在学佛的观念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在你学佛的目的上,要先打好你自己的基础。要怎样打好你的基础呢?首先要树起正念,求真务实,能否真正成为一名学佛的佛教徒,你对佛教的认识和观念十分重要。

  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认识到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你的目的要明确,方法要正确。要明白缘起性空、诸受是苦的道理,从而生起出离心,这是一切信愿的基础。

  从以上的这些情况看,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愿行的大乘修行者,应当以《佛法三根本要义的修持》作为核心。我们所进行的一切修持,都要围绕着这三个根本来进行,那就是佛法的三个根本。它是三乘佛教总的宗旨,离开了“三个根本”的一切修行,都是在沙丘上建筑的一个大厦,是不牢固的,经不住风吹雨打的,风一吹它就倒了。你看那沙丘上建筑的高楼大厦,所建筑的那些东西,因为它的基础建在沙丘上,不稳固,它自己就会倒,根本用不着去吹它。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佛教三个根本”,作为我们修行的基础,否则你的修行是不牢固的、有漏的、不究竟、不圆满的。

  佛教哪三个根本呢?首先是“出离心”,这是我们学修佛法的关键。如果,学修佛法的行者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我们任何的习修和善行,实际上都是在播种苦果的种子。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生起出离心,你种的所有的种子,都还在六道五蕴当中,流来流去。所以这个果是苦的,不是甜的,最终不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终不得解脱。如果我们修行的人,没有生起出离心,你还不算进佛门。如果我们有的出家人,你虽然出家了,授了三坛大戒,若还没生起出离心,你的一切修行,都是在装模作样,在做给别人看的。那么,我们有的居士呢?若你没有生起出离心,则你的修行只能算是对佛教的一点认识,行一点善,得一点人天福报而已。而这个人天福报也在六道轮回当中啊,它是没有结果的。就象你种点好的种子,有点好的报应,种不好的种子,得不好的报应。若你还在造业呀,你旧的业障还没有消除,而新的业障又生起来了,不管你种的什么东西,都还得到轮回当中去。你的修行是没有最终结果的。所以,没有出离心的一切善行善事,都还只是在耕耘人天福报。

  所谓出离心是什么呢?出离心,就是因看清了生命轮回的本质是苦,所生起的脱离之心。轮回是佛法中最重要的核心理论,佛法认为宇宙中的一切有情,他们的生命共处在一个生生死死的生命续流之中,而这个续流是无始无终的,如同一个环,故名轮回。也就是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我们未出离六道轮回,因而就随着自己的业力随缘而去了,相续轮回流转,没有结果,无始无终都在痛苦当中。

  生起了出离心,并不是要我们消极厌世,而是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看清人生真相,断除烦恼,离苦得乐,获得大安乐自在。比如,现在有那么一些人说,要叫我们出离轮回,要生出离心,出离什么?我们现在不是在享受人生快乐吗?我们在这世上生活得好好的,怎么要去出离呀,在这个世间上吃喝玩乐样样都有,还有那么多理想,还有那么多爱好,什么都还没尽情达到,还出离什么呢?出离心并不影响你的理想,也不影响你的爱好,也不影响你的生活,更不影响你的工作。所谓出离心,是我们认识了人生的真谛,认识了生死流转的痛苦,为此我们认识清楚了。只要正确地对待它,把自己摆好一个恰当的位置,用积极的态度来转变自己,而出离这个烦恼和痛苦的景象、这种状况。不是叫我们无所世事,不吃不喝。我们得了人身,已经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没有业力不生娑婆”,凡是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人,都是有业力而来的,没有业力就不会来。没有烦恼痛苦,没有爱欲就不会来这个娑婆世界。关键是这些东西我们要怎样来对待它,要怎样来最终完善。这种相续流转的痛苦的轮回、这种景象,怎么来扭转呢?这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学佛一开始就要生起出离心。

  如果我们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来认清人生的真相,而断除烦恼,离苦得乐,获得大安乐自在,那么我们的出离心,就会建立在我们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当我们生起出离心以后,由于我们的业力,世俗的业力障碍作祟,加上自己的福德智慧不具备的缘故。在修行中会遇到很多障碍。弥勒菩萨问佛:“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学佛这么艰难,乱心不能调伏,容易动摇?”佛说:“那就是因为我们累生累劫的福德慧命不具备,造下了不少业,、身、口、意三业。”也就是学佛的定道资粮不具备。我们知道以后,我们就要努力培福,要具足资粮。由于福慧资粮不具备,在学佛之路上,我们的行持就非常艰难。

  因此,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在生起出离心后,还要发菩提心。宗喀巴大师说:“发菩提心是大乘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有菩提心,任何善行都会变成成佛的因素,并产生极大的功利。故称“菩提心为佛门第一法宝”。

  我们学佛的人,首先要生起出离心,发菩提心,像这样的习修,日久功深以后,原来五毒炽盛的心理温床,就会逐步转化为安详、慈悲、智慧的土壤。而菩提心的种子,在这种环境下,就会自然的生根、开花、结果。发菩提心就是要把众生的心性放在平等的概念上,没有任何区别。其实,众生本身就和我们没有区别。如果我们能够成就这样的平等舍心,才是阐发菩提心的开始。

  我们发菩提心,要从忏悔罪业开始到成就平等心,就是我们累生累劫做了很多的不善业,不净业,一定要忏悔。你看我们出家人每天的早晚课诵,都要忏悔过去累生累劫所造的诸恶业。然后发起为众生的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到最终圆满究竟的胜义菩提心。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可以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去除一切业障,避免一切邪魔。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还不算真正的迈入了佛门。

  而出离心如果没有菩提心相配合,它是不究竟圆满的,所以宗喀巴大师教导我们说:“出离心若不与正发心(菩提心)结合,就不会成为获得无上菩提、实现圆满幸福的有利基因,因此,智者要发菩提宝基因。”

  所以,我们对学佛观念认识明确后,就要求真务实、勇猛精进、持之以恒。事实上,大家都能做到刚才我讲的这些,我们觉行圆满的日子就在脚下,就是这一步之遥的事啊!现在我们有不少的学佛人,而且学了几十年的人,都没有真正的,明确佛学和学佛的关系,没把自己的位置摆正。还有不少的出家人,也没把位置摆正,还在为一些小事争来争去。有些居士,只尊崇自己认识的佛法,什么净土宗、禅宗、密宗,众说纷纭,互相毁谤,互相贬低。由于他们这颗心都没平静。怎么能端正修行的位置呢?平等心是道啊!你心都没平,因此你看到世上的事情,都是不平等的。

  如果今后要佛法兴旺,能把佛的智慧撒向人间,让人类用佛的智慧来为社会创造财富。那么我们就要坚持把佛教的真精神把握住,继续弘扬下去,继承下去。如果我们丢掉了佛教的真精神和它的灵魂,只能是喊一点口号,那么世间人慢慢的就会把佛法淡忘了。如果我们每天给大家宣传、讲解“佛法三根本的要义”,使我们学佛的人首先要知因识果,知道世间痛苦的来因,就能生起出离心,发菩提心!如我们自己在修行当中确实没有做到这些,人们又怎么看待我们呢?所以修行不是一言片语,而要求真务实。

  我们知道了佛法,只能是了解佛法,知道和了解的目的,是在于建立信心。建立信心的目的就是要发愿、行持,达到成佛的目的。如果我们的信心没有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就没有对佛教所说的这些道理,如轮回的道理,因果的道理,认真去领会,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修行当中去。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喊着空口号的佛学者。佛学者他不是在学佛,只是把佛教的这些道理、理论,作为一种爱好和学问来研究。他只是对佛教的一个爱好而已,对于学佛者来讲,这是很可怕的现象。所以我们佛弟子,只要皈依了三宝,发了四宏誓愿,就要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切切实实的、求真务实的、实修实行。

  我们大家今天有缘相聚一堂在龙华会上,是百千万劫难相遇的殊胜因缘啊!平时我还给他们开玩笑说:“你看山上多少动物,一万个动物就是一万个生命,可是一万个生命中而没有一个人,我们得到了人生,闻到了佛法,又在龙华会上一起相会,一起学佛,我们要珍惜,要按照佛的教导,在这一生当中认真习修,真正得到佛法的真谛和真精神,用到我们实际的修行当中去。”

  既然我们已学佛了,就应当下发心,要求这一生能够成就,能够从烦恼当中摆脱出来,从痛苦当中挣扎出来。用佛法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智慧,来解脱我们的痛苦,挽回那种可悲的局面。不然,我们仍然沉沦在六道轮回痛苦的深渊当中。这是我们学佛的每一个人,应该值得深思和警惕的事情,就是学佛者与佛学者的不共处,及他们不同的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