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九戒居士《做人的佛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0-4 11:33     标题: 九戒居士《做人的佛法》

   本文来源网上,系学佛随笔,供参考。实修应以藏经和祖师高僧开示为准。




                                                                                       
                                  做 人 的 佛 法


                                                                                                                       九戒居士



                                                                   序
   
                                          
                                     佛在身边

   很久以前,有个年轻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生活贫穷,年轻人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天神神道道、不务正业,便苦口婆心地规劝他,但终究管不住长大成人的孩子。年轻人甚至把母亲当成求佛成仙的障碍。
  一天,年轻人听说远方无名山上有一位得道的高僧,便瞒着母亲跋涉千里去找高僧讨教成佛之道。
  他一路上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高僧听完他的一番诉说后,沉默良久,开口道:“你想修道,我可以给你指条明路。”
  年轻人太高兴了:“太好了,我愿拜大师为师,专心修道。”
  高僧不以为然地说:“与其拜我为师,还不如去找佛。”
  年轻人顿时来了兴趣,忙问:“请问哪里有佛?”
  高僧说:“你现在回家去,在路上有个人会披着衣服,反穿着鞋子来接你,那个人就是佛。”
  年轻人听后大喜,拜谢了高僧,启程回家,路上他不停地留意着高僧说的那个人。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贫寒农家,他仔细看了看迎接他的男主人,他没有反穿鞋子。第二天,他又投宿在一户富有人家,更没有人披着衣服、反穿着鞋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那样接他的人。
  眼看快到家了,佛还没有出现。年轻人又气又悔,以为是高僧欺骗了他。
  等他回到家时,夜已经很深了。他灰心丧气地抬手敲门。
  “谁呀?”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
  “我,是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
  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回来了,急忙抓起衣服披在身上,灯也来不及点着就去开门,慌忙中鞋子都穿反了。年轻人看到母亲狼狈的样子,不禁热泪盈眶,立刻觉悟了。
  佛本是人,而不是神。佛不在别处,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世人都在苦苦地求索,梦想着找到自己的归宿。殊不知,思念着我们的人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归宿。
  高僧帮助年轻人认清了人生的归宿,着实令人感动,我们是不是也该想一想自己的归宿呢?想一想那些思念着我们的人,那些处处为我们着想的人,那些一直对我们不离不弃的人。
  每每读到佛的东西,总有很多感动。佛就像母亲一样,永远都有一颗大慈大悲的心,念念为众生着想——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由此我想,佛一定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归宿吧。三千大世界,一切众生他都视如己出,心生慈悲,哪怕再十恶不赦的人,都愿度化;佛规劝人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佛都在你的身边,唯愿你平安健康、幸福快乐。不论你身在何方,不管你曾经有过多少罪恶,只要你在心里轻声呼唤,佛都将守护着你,让你得到救赎!



                                                        【活着就要好好活】


   不要计算你过的日子,要使这些日子算数。
  ——禅语
  看完《士兵突击》,很多人记住了许三多,也记住了他的人生信仰——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要好好活。
  许三多像个傻子,但他说出来的“傻话”却极富哲理。如果把“活着”和“好好活”比喻成天堂和地狱,那么“做有意义的事”就是连接两者的一把梯子,爬上去就是天堂,坠下去就是地狱。
  有人活了一辈子都不明白什么才算是意义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自己实在太渺小了,干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一件事有没有意义并不在于这件事的大小。任何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只要是你该做的,你用心把它做好了,这就是有意义的。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蔫了。
  “天呐,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赶紧跑去提了桶水来。
  “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该浇花了!”傍晚,禅院里的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老和尚才想起来浇水。
  “不早浇……”小和尚嘀嘀咕咕地说,“一定已经死了,浇不活了。”
  “浇吧!”老和尚漫不经心地吩咐道。
  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立了起来,而且生机盎然。
  “师父!”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的头,“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上晚课的时候,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跟前:“怎么样?想通了吗?”
  “没有。”小和尚还低着头。
  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笨呐!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
  每个人都拥有一次生命,没有谁的生命比别人的更尊贵,也没有谁的生命比别人的更卑贱。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生命的人,懂得好好活着,生命对于他来说是恩赐;畏惧生命的人,撑着不死,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成了负担。
  佛光禅师门下有个叫大智的弟子,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回到了师父身边。
  在佛光禅师的禅房里,大智述说了自己在外游学二十年的种种见闻和感悟,最后大智问道:“师父,这二十年来,您一个人还好吗?”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译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更快活的生活了,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看着年迈的师父,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您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第二天一早,大智就被一阵木鱼声敲醒了。大智走出禅房,发现敲鱼诵经的声音正是从佛光禅师的禅房里传出来的。原来佛光禅师每天都是这样早起晚睡,忙个不停。白天,佛光禅师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说禅讲法,一回禅房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授课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都是这么忙着,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这个故事不由让人想到了几千年前的孔子。《论语》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这一天就来到了楚国的叶城,叶公沈诸梁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但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么说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老之将至”和“没有时间老”虽远隔千年,却有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味道,这难道是佛法和儒学的惺惺相惜?而我更愿意称之为两种文化对于生命感悟的殊途同归。
  我们说人生在世一定要好好活着,怎么样才算好好活着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而已!别闲着,做你该做的事儿去,这就是活着的最高境界,就是好好活着。



                                                         【生命经不起等待】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
  ——禅语
  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昨天的辉煌,也不是明天的希望,而是现在。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在烈日下晒香菇,住持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客气地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禅师说:“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说道:“睛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道元禅师一时语塞。
  人们常说“今日事今日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话虽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人们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但结果是不会欺骗人的,到头来欺骗的还不是自己?
  人这一生有两件事情绝不能做:一是“等”,不能等明天;二是“靠”,不能靠别人,否则你这一生就算白活了。
  日本净土宗的创始人亲鸾上人自小父母双亡。九岁时,他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于是跑去找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小亲鸾答道:“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都不在了,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要和父母分离,所以,为了探索这个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我再为你剃度吧!”
  小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答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您都那么老了,您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啊。”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说道:“说得好啊!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
  如果还有明天,你将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
  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小孩子不知道今天的决心能不能坚持到明天,老人家不知道自己这条老命能不能挨到明天,你能保证今天的计划明天还记得吗?是的,没有人能预知未来,谁也不能确定明天带来的是新的希望,还是未知的绝望!所以人活着就要努力,勿使今天依然成为过去的一部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命是经不起等待的,人生短暂,须只争朝夕。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就像蜜蜂只汲取花蜜、毫不破坏花瓣的美丽和芬芳一般,仁者随缘而住,亦只是汲取智慧,而不迷失于他物之中。
  ——禅语
  有一天,佛陀在精舍中静坐,有一个人愁眉苦脸地长跪在佛陀座前,等待佛陀的开示。不久,佛陀睁开眼来,问道:“你有什么事?尽管问吧。”
  “佛陀!我信了佛教以后,我的父亲非常不赞成。他认为佛教的戒律太广泛、太严格,哪能全部受持,不如不学好了。他这样强词夺理地坚持着自己的见解,我费尽唇舌,他还是不能接受。我怕他将累劫流转生死,堕落恶道受苦,所以祈求佛陀度化我的父亲。”
  佛陀说道:“你的父亲是利根之人,只要你把我说的故事转述给他听,他必然能去邪向正,回迷向悟。”
  “是什么故事,请佛陀开示。”
  于是佛陀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愚人在旷野走了好几天,滴水未进,口渴得两眼昏花,浑身发热,沿途寻找水源,总不可得。
  忽然,他看到远处有一条河,河水清洁明净。然而,他呆立了半天,却不想前去取水喝。
  这时候,同路的行人觉得纳闷,就上前问道:“你不是口渴吗?为什么找到了水,反而不喝呢?”
  愚人拉开嘶哑的喉咙答道:“你有所不知,这么多的水,我喝得完吗?我怕我的肚子装不下这么多水,所以干脆不喝算了。”
  路人听了,不禁摇头叹息:“真是无知的人,多么可怜呀!”
  听了这则故事以后,青年马上回家告诉父亲。父亲听了恍然大悟,于是便与儿子一起学佛向道。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能解渴;佛法无边,奉行一法,便能得益。
  佛法有“万法归一”之说,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人生就是这样简单,把“一”做好即可,何必为无限的时空烦恼呢?
  有个叫铁眼的年轻和尚,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筑造一个佛的金身。这件事虽然功德无量,但是困难太大了!然而,铁眼和尚一旦立下了宏愿,就绝不退缩。
  募款的第一天,他早早就来到了最繁华的地方,向过路人乞讨施舍。不一会儿,过来一个武士,铁眼和尚施礼道:“贫僧誓愿铸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儿吧!”
  武士都没正眼看他,像是没听见的样子,迈着大步走了。铁眼和尚急忙追上去,低声乞求:“给多少都行!”
  武士厌烦地挥挥手,十分干脆地拒绝道:“没有!”
  武士在前面走,铁眼在后面跟着,一直走了十多里路!那个武士无可奈何地随手扔下一文钱。铁眼和尚从地上捡起那文钱,朝武士行礼致谢。
  武土觉得奇怪,问道:“一文钱也值得你这样高兴?”
  铁眼和尚答道:“这是贫僧靠行乞修佛的第一天,如果不能化到一文钱,或许贫僧的心志就会产生动摇,所以感到无限欣喜。”说完,便引身告退,按照原路回去继续化缘。
  暑去寒来,经过无数个风霜雪雨的日子,铁眼和尚终于筹足了资金,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铁眼和尚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很多至理名言,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其实,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懂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的,但真正用这些道理去实践的人却很少。所以,《论语》传承几千年,读过的人不计其数,而真正靠《论语》成功的却只有那么几个人。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名扬千古,于丹凭借《〈论语〉心得》为世人所知。
  赵普和于丹的成功其实极为相似,我甚至觉得于丹不过是把赵普的成功复制了一遍,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认认真真地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读《论语》。但就是这样一个举动,使历史记住了赵普,让时代记住了于丹。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成功其实不是什么难事儿,做好一件事儿就足够了。
  有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儿,就让人记住了;有的人做了一辈子事儿,却没有一件能让人记住的。其实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情,而是看你做的事情是否成功。做一千件半途而废的事情不如完完整整做好一件事情,因为衡量行为价值的标尺是结果而不是进程。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想法:我要找一份符合我兴趣的工作,我要找一个能充分发挥能力的平台,我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其实,根本不必这么着急,一个人能否成功,并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有多好,你的起点有多高,你的企图有多大。如果你能在现有的工作上做得比别人好一点点,不需要很多,你就有机会去做更大的事情。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停在那儿幻想或者抱怨,那根本没用,这个世界没有人想听这样的话,大家只关注你做事的结果。所以,你只要把每一件事儿都做好,哪怕只比别人好一点点,你就会有更多的机会。



                                                         【活出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这么想,
  光阴它带走四季的歌里我轻轻地悠唱,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地成长……”
  前几天一个朋友请我去喝茶,专门为我放了这段熟悉的旋律,并给我讲了一些他的感慨。
  年少的时候,喜欢玩,哪儿都能找到乐子,觉得全世界的东西都是给我们的礼物,都是来陪我们玩儿的。春天采花捕蝶,夏天游水嬉戏,秋天满山遍野地采果子,冬天尽情地在雪地里打滚。那个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是“年少轻狂”,却沉迷其中,玩得兴味盎然,现在想想就像活在诗里、画里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年少轻狂”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柴米油盐”,年少时的兴味盎然也变成了现实中的苦不堪言。
  我想,不只是他,很多成年人都有同样的感触,觉得越活越身累、心累。
  同样的春夏秋冬,同一个四季轮回,为什么我们曾经活得诗情画意,现在却活得苦不堪言?其实,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造成差异的是我们的心态。
  拿破仑?希尔和他母亲从新泽西乘船到纽约的时候,母亲兴奋地说道:“这是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情景啊!”
  看着眼前被夜色和浓雾笼罩的城市,拿破仑?希尔茫然地问道:“有什么出奇的事情呢?”
  他的母亲依旧充满热情:“你看呀,那浓雾,那四周若隐若现的光,还有消失在雾中的船带走了令人迷惑的灯光,那么令人不可思议。”或许是被母亲的热情所感染,拿破仑?希尔也隐隐感觉到了隐藏在浓雾中的神秘。
  母亲注视着拿破仑?希尔:“我从来没有放弃过给你忠告,无论以前的忠告你接受不接受,但这一刻的忠告你一定得听,而且要永远牢记,那就是:世界从来就有美丽和兴奋的存在,她本身就是如此动人、如此令人神往,所以,你自己必须要对她敏感,永远不要让自己感觉迟钝、嗅觉不灵,永远不要让自己失去那份应有的热忱。”
  拿破仑?希尔从来没有忘记过母亲的忠告,不论他多么成功,他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时时刻刻保持热情。
  每个人都应该相信生活本身充满了惊喜和奇迹,这种热情会给予你极大的帮助,热爱生活,生活给予你的也将更多。请时时刻刻保持你对生活的热情,只有如此,你的生活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偈,开头两句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是说世间的事皆是闲事,没有什么不得了,更不值得挂在心头,若能如此,你便能过上人间最赏心悦目的好时节。慧开禅师是得道高僧,悟道成佛的人,自然境界不同。以这样的心境过日子的,虽不一定都是得道高人,但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而对生活缺乏热情的人大概不容易办到。
  春天除了百花芬芳也有荆棘杂草;秋天除了清风明月还有落叶枯藤;夏夜的凉风虽好,却也有蚊虫肆虐;冬日雪景虽美,却难掩刺骨的冰寒。四季虽美,但都有缺憾。世界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存在,这是事实。四季连在一起是一年,年复一年连在一起就是一生。人生和四季一样虽然美丽缤纷,也难免有缺憾。
  在对生活缺乏热情的人眼中,一年四季的坏处很多很多!是不是真实呢?也是真实的。但在这样的心境中走过一生,即便活到百岁,也会觉得缺少些什么。如果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境去感觉,春天虽不一定处处是花,但只看有花的地方;秋天虽然万物萧瑟,但只注目丰收的硕果……凡是往好处想,往好处看,心境自然豁达,人生就会知足而自得其乐。
  其实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活了多少年,而在于你走过的生命中有多少“好时节”。这取决于我们的心态,看不开,处处抱怨,人生便是一出悲剧;看开了,知足、乐观地活,便能活出人生好时节。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0-5 11:29     标题: 续 1




                                        【求人不如求己】



   人贵自立,自立必先能自强。勿依赖人,勿强求人,他人无论亲疏,皆不可依赖。
  ——禅语

  有一天,一个居士带着孩子去参拜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大佛有十几层楼那么高,非常宏伟。突然,孩子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居士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大佛很高,所以不注意的话很难发现,但大佛的头上确实装着一个避雷针。
  孩子接着问道:“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居士心怯地说道:“因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说:“佛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么,为什么怕被雷打中?”
  居士一时语塞,心想:“我带着孩子千里迢迢跑来礼拜佛像,祈求能保佑家人平安,原来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们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实际上,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而人担心被雷劈,则是因为内心贪念太巨大了。很多人巴巴地跑去拜佛,其实并不一定信佛。很多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其实,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去拜佛像了。
  佛印禅师和苏东坡是至交,经常一起参禅论道、游山玩水。一天,他们出游路过杭州中天竺寺,便进去参礼。
  当他们礼拜完毕后,苏东坡看着千手观音菩萨手持的念珠,就问道:“禅师,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那串念珠呢?”
  禅师答道:“她像凡夫一样,也在祷告啊!”
  苏东坡不解地问道:“她向谁祷告呢?”
  禅师笑答:“咦,她向观音菩萨祷告呀!”
  东坡又追问道:“她自己既然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向自己祷告呢?”
  佛印不禁笑笑,说道:“求人不如求己嘛!”
  两人同声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佛像头上的避雷针和观音手中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我们:求人不如求己。
  求佛不如求自己,只要你心中有佛,便处处是佛,时时是佛。如果心中没有佛,拜再大的佛像、求再多的观音又有什么用呢?



                                                      【佛不度人人自度】

   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禅语

  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遇到水灾后,便爬到屋顶上避难。但是,洪水渐渐上涨,眼看就要淹到脚下了,信徒急忙祷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来救我啊!”
  不久就来了一条独木舟,船上的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要你来救,佛祖会来救我的。”于是那人驾着独木舟走了。可大水还在继续上涨,很快到了他的腰部。信徒十分着急,立即又向佛祖发出祈求。
  这时,又来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信徒到安全地带,他又拒绝了,并且说道:“我不喜欢这艘船,佛祖会来救我的。”
  那条小船只好抛下信徒开远了。没一会儿,水已经涨到了胸部,信徒继续大声地向佛祖祷告着。可是,随着洪水的上涨,信徒已经奄奄一息了。
  就在此时,一位禅师驾船赶来救起了他。得救的信徒向禅师抱怨说:“我对佛是如此地虔诚,但是佛祖在我遇难之时却不来救我。”
  禅师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你真是冤枉了佛。佛曾经几次化作船来救你,你却嫌这嫌那,一次次地拒绝了。看来你与佛无缘了。”
  有道是“佛度有缘人”,我佛慈悲,倒驾慈航,为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指示其本具的佛性,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而大开方便之门,因机说法,循循善诱。心诚志坚者,循着佛的指示,就渐渐脱离了苦海。而心不诚、志不坚者,却永远脱离不了苦海。所以说,所谓“佛度”,其实是众生按照佛法的指示自救、自悟、自度而已。
  有一个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中,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徒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自找伞去!”
  禅师不肯借伞,这是禅师的大慈悲——人要被度不能指望别人,而应该靠自己。
  人生在世都要追求幸福和快乐,但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不愿自己努力,所以总不能称心如意。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同样的道理,自己有真如佛性,自然也就不会被凡尘所累了。
  佛说“众生皆是佛”,佛不是万能的上帝,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善人,只要心中有佛,便处处是佛。你行善时你就是佛,别人行善时,别人也是佛。只要心中有佛,人人都是佛,处处都有佛,所以人人皆可自度。
  自助者,天助之。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境。如何才能摆脱困境呢?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一颗自度之心,靠自己去成功。



                                                      【自己的路自己走】

    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个人了。
  ——禅语

  人一旦生病就会去看医生,看完医生你的病就会好了吗?不,不会。你的病能不能好,不是由医生决定的,而取决于你自己。
  医生很认真地帮你检查身体,告诉你哪里出了问题,然后给你开出药方。如果照着医生的指示用药,那么你的病会好起来;如果你不用药,那么看一百次医生都没有用。病不是医生治的,是药治的;自己的苦药得你自己咽,别人帮你吃能管用吗?人活着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在印度北方一个叫舍卫城的都市中,佛陀有一个###传法的中心。有一位年轻人每天晚上都会来听佛陀说法,可是好多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任何修为。
  一天晚上,年轻人早早就来到了佛所,发现只有佛陀一个人,便走向佛陀说:“佛陀,我心中常常生起一个疑问!”
  “哦?在修行的道路上是不应该有任何疑问的,让我们来理清它们吧,你的问题是什么呢?”
  “佛陀,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来您的道场听你说法。我注意到在您的周围,有许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还有为数更多的居士,或男、或女。其中一些人已经持续地来您这儿好几年了。我还看到有些人已经达到了修行的最终境界,他们已全然解脱了。我也看到有些人的生活确实获得了改善,虽然我不能说他们已完全地解脱,但他们活得比以前好了。可是,佛陀啊,我也看到很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还是跟以前一样,一点儿都没有改变,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为什么会这样呢,佛陀?人们来见您这样一位伟大、全然觉悟、如此有力量又慈悲的人,您为什么不用您的法力与慈悲,让他们全都解脱呢?”
  佛陀微笑着说:“年轻人啊,你打哪儿来啊?”
  “佛陀,我住在舍卫城,就是这里萨罗国的首府。”
  “哦,可是你的样子看起来不像是舍卫城的人。你的故乡在哪儿啊?”
  “佛陀,我从一个叫王舍城的小城来,是摩揭陀国的首府。我在几年前来到舍卫城定居。”
  “那你是不是断绝了所有与王舍城的联系呢?”
  “没有,佛陀,我在那里还有亲友,而且也还有生意的往来。”
  “那么你一定要时常往来舍卫城与王舍城之间了?”
  “是的,佛陀,我一年要到王舍城好几次,然后再回到舍卫城来。”
  “既然你已经往返舍卫城与王舍城之间许多趟了,你应该很清楚这条路了吧?”
  “是啊,佛陀,我非常清楚这条路,甚至可以说,即使蒙上我的眼睛,我一样可以找到去王舍城的路,因为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次了。”
  “那么,那些非常了解你的朋友,他们一定知道你来王舍城,然后定居在此地吧?他们也一定知道你经常往返于王舍城吧,而且你也非常熟悉从这儿到王舍城的路吧?”
  “是啊,佛陀,所有和我走得比较近的人都知道,我常去王舍城,而且也非常熟悉那条路。”
  “那么,一定有人会来向你请教到王舍城的路,你会不会隐瞒一些不说,或是会解释清楚呢?”
  “有什么好隐瞒的呢,佛陀?我会尽我所知告诉他们:你们要先往东走到波罗捺斯城,然后继续往前走到菩提伽耶,然后就到了王舍城。我会非常明白地告诉他们,佛陀!”
  “那么你给了他们详细的解释之后,所有这些人是否都到达了王舍城呢?”
  “那怎么可能呢,佛陀?只有那些从头到尾走完全程的人,才能到达王舍城。”
  “这就是我想向你解释的啊,年轻人!人们来见我,因为他们知道,我已经对这条路线非常熟悉。他们来问我:‘什么是通往涅槃、通往解脱的道路?’而我有什么好隐瞒的呢?我很清楚地向他们解释:‘就是这条路。’如果有的人只是点点头说‘说得好,真是一条正道’,可是一直也不踏上这条路;或者兴高采烈地说‘真是一条绝妙的正道啊’,却不能走完这条路,那么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到达最终的目标呢?
  “我不会把人扛在我的肩上,带他到最终的目标。没有任何人能把人扛在肩上背到最终目标。基于爱与慈悲,他顶多会说:‘就是这条路,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你也这样做,也这样走,你就能到达最终的目标。’但是每一个人都得自己走,自己走这正道上的每一步路。如果你往前一步,你就接近目标一步;如果往前走一百步,就接近目标一百步;如果走完了全程,就到达了最终的目标。你得自己走这条路。”
  佛陀说的话再明白不过了——你得自己走这条路。佛家人常说“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谁也替代不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救世主,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神,也没有这样的佛。佛陀不是救世主,而是一名大慈大悲的医者,他倾尽一生的智慧创造了能让芸芸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去往极乐净土的良方,并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宣讲、传播,告诉你,它“能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这就是佛法。他从来不会吹牛说会给你一个极乐世界,但他却告诉你如何到达那片乐土,至于你能不能到达,那要问你自己,因为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我的人生我做主】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至终。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法句经 述千品》

  每个人都一样,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这是谁都逃不掉的命运。但是,生与死之间的曲折境遇并不是天定的,更不是算命先生能说了算的。人的一生一半在命运手里,还有一半由自己把握。
  时时刻刻,命运都与我们一同存在,你在哪里它也会在哪里。你不抢到它的前面,就会被它牵着走。人们常常畏惧命运的不可抗拒,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被命运扼住了咽喉。
  不要敬畏命运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更不要因为命运的强势而俯首,因为你的人生还有一半在自己的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命运的手里。
  佛法主张“诸法因缘而生,空无自性”,讲的是世间万物是因缘而生的,没有根本不变的法则。对于人生来说,人的命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改变。打个比方:一个积德行善的人和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同样患病,善人可能只是生病而已,恶人则可能一命呜呼。从古至今,这样的故事流传的很多,且不论它是否真有其人其事,我们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有一位叫阿罗汉的师父,一天在禅定中知道自己疼爱的小徒弟只剩七天的生命,心想:“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只剩下七天的生命呢?真是太不幸了!不可以将真相告诉他,他小小年纪,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
  第二天,阿罗汉把小沙弥叫到跟前说:“孩子,你有好久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
  不知情的小沙弥虽然感觉到师父的异样,但是仍然高高兴兴地拜别了师父回家去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过了七天小沙弥还没有回来,虽然是断了烦恼的阿罗汉,也难免为小徒弟的不幸遭遇而怅然伤感。当他心中正在为再也见不到徒弟而郁郁不乐时,小沙弥突然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阿罗汉大为惊讶,牵着小沙弥的手上下打量地说:“你怎么好好地回来了?你遇到什么事了吗?”
  “没有呀!”小沙弥迷惑地摇头回答。
  “你仔细想想看,有没有看到什么?做过什么?”师父追问。
  “噢,我想起来了。回家的途中,我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团蚂蚁被困在水中,我捡了一片叶子,把它们救上了岸。”小沙弥如实地回答,乌黑的眸子散发着喜悦的光芒。
  师父听了之后,再次入定观看徒弟的命运:这个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寿之相,并且有百年的寿命。
  小沙弥的一念慈悲,不但救了蚂蚁的性命,也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生在世,谁都会经历波折、zai 难,内心都会有忧虑、恐慌,但如果善在我们心中,佛在我们心中,命运就不会抛弃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人生就找到了一条光明大路。
  有的人认为自己罪孽滔天、恶贯满盈,永远无法扭转命运,其实不然。佛教认为,再深重的罪孽也可以减轻。好比一把盐,把它放入一杯水中,当然咸得无法入口;但是如果把它撒在大水缸中,咸味自然减淡。罪孽的食盐无论如何咸涩,只要善缘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咸为淡,因此,深重的罪孽可以借着广植福德而加以改变。
  有个和尚外出化斋来到一位施主家,看见对方正用杨枝漱口,并把牛黄涂在前额,头顶戴着贝壳,手拿毗勒果高高举起,然后贴在额上,态度非常地恭敬。
  和尚看见他这个样子,不解地问道:“你到底在干什么?”
  施主得意地说:“我要扮吉相。”
  “扮吉相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和尚追问道。
  “这样就能得到巨大的功德,譬如该死的,能得以存活;被捆绑着的,能得以解脱;挨打的,能被宽恕等等,举不胜举。”
  听到施主如此无知的话,和尚笑道:“如果说扮吉相就能获得这些福利,那真不错。可是请你告诉我,这牛黄是从哪里来的?”
  “牛黄是从牛的胸腔中取出的。”施主说。
  “如果涂上这牛黄,就可以得到吉祥和福报,那么,牛为什么反而被人用绳子、链子穿透鼻孔,被迫去拖车,被人骑乘,而且还要忍受鞭策、饥渴和疲劳的煎熬呢?”
  “牛的确是过着这样的生活。”施主点头表示同意,但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牛自身拥有吉祥的牛黄,却不能解救自己所受的困苦,这又是为什么呢?”和尚见施主仍然迷惑,又进—步开解说,“牛有牛黄,尚且不能解救自己的苦痛,而你只是在额上擦些牛黄,又怎能解救自身的困境呢?”
  施主听完和尚的教训,觉得有道理,也就默不作声了。
  和尚又问他:“这种雪白的硬物,又能吹出声音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从海里涌出来的贝壳。”施主回答。
  和尚解释道:“它显然是被海浪遗弃在陆地上,又被烈日炙晒,才窒息而死的。倘若如此,怎能说是吉相呢?你现在只是暂时戴上了贝壳,如何救得了你的不吉呢?”
  施主一听,连连点头,默默不语。
  和尚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打动了对方,是该救他的时候了,便继续说:“你告诉我,世人把它看成是欢喜丸,非常重视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那是毗勒果啊!”施主说。
  “毗勒果是树上的果实。人要得到它时,先用石头投掷,毗勒果和树枝就一块儿坠地。因为有果实存在,树枝和叶子才会被打落下来。”
  “的确如此。”
  “如此看来,你就算有了它,又有什么吉相可言呢?果实虽然生长在树上,自身却无法守住这棵树。有人投掷要得到它,树枝和树叶同时坠落,又被做成柴薪燃烧而不能自救,怎么又能保护得了人类呢?”
  听了和尚一番诚恳的话,施主心头的迷惑顿时解开了。他终于明白,这世上根本没有一个外在的可以主宰吉凶的东西。
  因此,人一定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失败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人一生的努力,就在于用你手里所拥有的一半去获取命运所掌握的另一半。你愈是努力,你所拥有的那一半就愈大,命运所能支配的那一半就愈小,所以说,我的人生可以由我自己做主。



                                                        【活着,要顺其自然】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禅语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最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人的法则其实是最小的。所以,顺其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药山惟俨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宗大师,他与许多高僧一样,善于从眼前小事物入手,启发弟子们的悟性。
  有一次,惟俨禅师带着两个弟子道吾和云岩下山,途中惟严禅师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道:“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茂盛好?”
  道吾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茂盛的好。”
  惟俨禅师摇摇头道:“繁华终将消失。”
  这一来,答案似乎已经明确,所以云岩随即转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
  谁知惟俨禅师还是摇了摇头:“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正好有一位小沙弥从对面走来,惟俨禅师便以同样的问题来“考”他,机灵的小沙弥不紧不慢地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茂盛的让它茂盛好了。”
  惟俨禅师这才颔首赞许道:“小沙弥说得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著,这才是修行的态度。”
  万物的枯荣有其规律,花儿不会因为人们喜爱而常开,月亮也不会因为人们不满而不缺。自然的法则是博大的,也是残酷的,繁荣也好,枯萎也罢,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是要消失的。《心经》里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在世,美貌、权力、财富、名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人应该学会顺其自然地活着,越是刻意追求反而会被其所累,迷失了自己。
  以前在报纸上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先生在听完女歌手的演唱后,来到后台告诉她:“你有演唱的天赋,但照现在情况继续下去,你不会成功。”
  女歌手很讶异地说:“为什么呀?”
  老先生说:“不瞒你说,你长有龅牙,所以你在歌唱时一直想要掩饰它,嘴巴不禁要合起来,这时你在台上很不自然。如果你相信我,那我告诉你,龅牙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它正是你的特色。所以,不要顾忌它,只管好好唱歌,你会唱出最美的歌声。”
  这位女歌手因为这位长辈的指点,在歌唱上脱胎换骨,最终成为成功的歌手。
  龅牙是天生的,不是你的错误,何必耿耿于怀,让它影响了你在舞台上的发挥呢?
  人生其实就像一个舞台,也许你天生一副笨嘴笨舌的样子,那是你的本色,何必忧心忡忡;也许你天生一副多情善感的样子,但绝不要违背内心显示你的坚强……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可爱。山鸡披上孔雀的羽毛,不是凤凰;小鸭学着天鹅的嗓子,也永远成不了歌王。
  无论如何,你都不必让人家一个眼色来动摇信念,试图改变自己。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造物主给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天性,你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把自己的天性发挥到极致。
  人活着必须顺其自然,依照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得到不同的成功和成就。我们的社会,潜藏着一种刻板的错误观念,成功就一定要怎样怎样,幸福就必须如何如何,似乎只有达到某个标准的人才算成功幸福。其实,人生不是比赛,幸福和成功也不需要终点。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在事业上很成功的人,他们的生活未必幸福;在生活上过得愉悦自在的人,未必拥有庞大的事业。只要你能认清这一点,你就会肯定一个事实: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是能接纳自己和肯定自己,让一切顺其自然。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0-6 16:06     标题: 续 2




                                           【追求多元的人生】




    生活是多元的,把握分寸,知所割舍,才算成功的人生。
  ——禅语
  有一位商人想做很多事情,但既感到力不从心,又感到只做有限的几件事获利不多。因此,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不断困扰着商人,让他总是心情不畅。为了排解心头的苦闷,他找到一名得道高僧请教。
  高僧闻知商人的困惑后,拿出一个钵盂,让他往里面装石头。
  装完后,高僧问商人:“还能再装吗?”
  商人回答说:“不能装了。”
  高僧于是拿出一些碎石子让他住钵盂里装,结果装进去很多。
  高僧又问:“这下还能装吗?”
  商人瞪大眼睛看着高僧:“不能了吧?”
  高僧笑了笑,又拿出一些细沙让他往钵盂里装,结果,又装进了好多沙子。
  装完后,高僧问商人:“还能再装吗?”
  商人这回没有迅速回答,左思右想了半天,肯定地说:“不能再装了。”
  高僧这回盛了一些水让商人再住钵盂里装,自然又装进了很多。
  商人大受启发,高高兴兴地拜谢了高僧回去了。
  第一次拜访僧人后,商人的事业果然蒸蒸日上,火得不得了。可是过了几年,商人又找到高僧,说:“自从您给我开示之后,我的生意就蒸蒸日上了,现在我已经成为行业里最厉害的商人了。可是,我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有很长时间,不能就停在这个位置啊,那样我的后半生不就荒废了吗?”
  高僧点点头,表示很欣赏他的上进心,然后又拿出那个钵盂。
  高僧让商人照着上一次见面的样子把钵盂装满,商人很快就把钵盂装满了,先是石头,然后是石子、沙子,最后注入水。
  这时,高僧乐呵呵地问商人:“还能再装吗?”
  商人皱皱眉头,他不明白为什么还是同样的问题,就说:“水已经是最细微的东西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填进水的空隙里了。”
  高僧又问:“还能再装吗?”
  商人无奈,只好摇摇头。
  这时,高僧拿起钵盂,将钵盂里的水、沙子、石子、石头全都倒掉,又问商人:“是否还能装?”
  看着空空如也的钵盂,商人顿悟。
  很多人都会遇到和商人一样的困扰,自己不是没有愿望、不是没有决心、不是没有能力,但就是很难做出成就,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人生的成功不只是一面,就好像空间有三维,人生也应该是###的。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多元的思维,追求多元化的生活和成功,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更加圆满。



                                                           【不要画地自限】

    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
  ——禅语
  天地广阔,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占有一席之地而自寻烦恼。
  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和尚,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好像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
  克契和尚答道:“老禅师每日都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
  时光荏苒,一晃又是三年过去了。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和尚,又问道:“你在参禅修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
  克契和尚回答道:“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
  又过了一年,一天,克契和尚刚好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便对克契喊道:“你给我过来,我今天有空,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
  克契赶快合掌作礼道:“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老的时间呢?”
  佛光禅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不敢直下承担,再怎样参禅,也是不能开悟,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的时候,佛光禅师问道:“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克契仍然说道:“老禅师,您很忙,学僧不便打扰!”
  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为你忙呀!”
  佛光禅师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打入克契和尚的心中,克契言下有所悟。
  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三地烦人;有的人太顾念别人,不肯为己,最后失去好多机会。
  我可以帮忙,你为什么不要我帮忙呢?我为什么不可为你忙呢?人我,不要分得那么清楚!
  我有一个朋友,事业有成,大家都很羡慕她。有一次她请我吃饭,从她家坐车走了好远的路才找到吃饭的地方。我说,在附近随便吃点不就成了么?她说环境太差了!我说不就吃个饭么,你还欣赏人家环境?她笑了笑说你不懂!
  她总认为,像她这样的人,非名牌衣服不穿、吃饭非高级餐厅不去……所以她每次出去吃饭都要跑很远的路,买一件衣服还要坐飞机去香港,活得很累!
  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积习,自觉不自觉地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以我的身份、地位,就应当这样!
  其实,这就叫画地自限!天地之间如此广阔,你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圈在一席之地呢?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非怎样不可的事情,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谁都不算过分,世界上最差的东西,给谁都别觉得委屈。心怀广大,自然不会有烦恼!
  人们常说难得糊涂,忘掉一切,包括身份、学问、财富、年龄甚至性别,都忘了最好,这个时候你才能完全地投入生活,才能放得开,活得洒脱。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冉求,是个多才多艺、很有才能的人。孔子曾说:“冉求这孩子,拥有千户人口的小县城,可以叫他去当个县长;掌握着庞大军队的大夫封地,可以叫他去当个总管。”冉求拜孔子为师,但对孔子的学说并没有学到家。有一次冉求对孔子说:“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能力不够,学不了。”孔子则一针见血地给他指出:“如果真是能力不够,走到半道就再也走不动了,而现在你却是在原地自己画上界线,不肯向前走啊。”
  安东尼?罗宾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许多年前,重量级拳王吉姆在例行训练途中看见一个渔夫正将鱼一条条地往上拉。但吉姆注意到,那渔夫总是将大鱼放回去,只留下小鱼。吉姆好奇地上前问那个渔夫为什么只留下小鱼,放掉大鱼。渔夫答道:“老天,我真不愿这么做,但我实在别无选择,因为我只有一个小锅子。”
  许多时候,当我们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机会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逃避:“我才20几岁”、“我能力有限”、“我经验尚浅”、“我学历太低”……其实,根本没有人逼你去做这件事情,可你还是自觉自愿地躲开了。这就是很多人总也做不出成绩的原因。
  小锅为什么就不能炖大鱼呢?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少了什么,而是我们想得太多了。我们经常会面临很多害怕做不到的事情,因而画地自限,使无限的潜能只能化为有限的成就。其实,每个人都能创造奇迹,只要你敢想敢做,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从梦想照进现实】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禅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前两天,一个朋友把自己的QQ和MSN签名都改成了这句话。我想不只是我的朋友,很多人都时不时地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写在案头。
  所有会说这句话的人几乎都认为自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因为大部分人知道它都是道听途说,当然也包括我。我读了十几年书,一直到大学毕业,没在一册课本里见过这句话,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还以为是某个文人写的诗。但这并不影响它被人们认知和记忆、使用和传播,这就是经典!
  说到这首偈,就不得不说说一个人,就是这首偈的作者——慧能。不了解佛教文化的人可能也不会知道慧能是个什么人物。在历史上,慧能被尊为禅宗六祖,是继承了达摩祖师衣钵的最后一位继承人。慧能之后,禅宗的传承开始简化为“传法不传衣”,也就是说到慧能这儿,达摩祖师的衣钵便不再往下传接,而只是传承其法旨。
  实际上,禅宗传到慧能这一代,禅已经不再是达摩的禅,而演变成了中国的禅,也就是说禅宗发展到到慧能这一代的时候已经真正地“本土化”了,而慧能正是禅宗“本土化”改革的先锋和领袖,所以我们都认为慧能是中国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的集大成者。
  慧能的成功与他“六祖”的身份密不可分,而他这个“六祖”的名号又恰恰是靠篇首的那首偈赢得的。
  话说当年慧能还是一个毛头小子,有一天,他干活儿的时候听到隔壁的老先生诵读《金刚经》,觉得很有意思,心里产生了求知的渴望。当时禅宗还不是非常普及,懂得佛法的人也不多,于是他决定找当时最有名的禅师五祖弘忍听听课去。
  慧能不远万里跑到了梅山,见到了传说中的禅宗五祖。
  见到弘忍禅师后,慧能倒身便拜。弘忍问他:“你是哪里人啊?”
  慧能答道:“弟子是岭南人。”
  弘忍禅师又问:“你来我这里干什么啊?”
  慧能答道:“弟子别无他求,只想成佛。”
  弘忍禅师说道:“岭南人没有佛性,怎么能成佛呢?”
  慧能当即回答:“人分南北,佛无南北之分。”
  这句话着实把德高望重的弘忍禅师镇住了,看着眼前这个毛头小子,弘忍禅师暗自欣喜:这小子有慧根啊,没准儿还是法器呢。但他并没有对这个小伙子表示任何的赞赏,而是假意斥责道:“去,到碓房舂米去!”慧能恭敬地拜了拜大师退出佛堂,开始了在碓房舂米的生活,一干就是八个月。
  有一天,弘忍禅师讲完课后给所有的弟子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你们各人回房去,凭自己的智慧,写一首偈呈给我看。如果有谁能领悟佛法大意,我就将祖师的衣钵传给他,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当时弘忍门下有数百弟子,其中以神秀最为杰出,经常代替弘忍讲经传法。因此,大家都认为,有资格继承祖师衣钵的非神秀莫属。
  大家推崇神秀,神秀也认为自己是弘忍理所当然的接班人,心中思忖:“别人都不去呈偈,是不敢和我来争。我如果交了这个偈,人家会不会以为我是为了继承衣钵才这样做呢?可是我如果不做首偈呈给师父,又怎么能让他知道我修行的成果呢?”思来想去,最后神秀想到了一个体面的办法,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悄悄地将自己做好的偈写在了寺院的走廊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一早,弘忍禅师看见壁上题了一首偈,就把所有的弟子都召集起来训示道:“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随后他把神秀叫到了一旁:“你作此偈,只到门前,尚未入门。凡夫依此偈修行,不致堕落,但要觅无上菩提,此偈仍不行。”神秀一连思考了几日,不得要领。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慧能那里,慧能是个聪明人,当下就明白了神秀的底细,原来也不过如此。夜深人静的时候,慧能学着神秀的样子,也跑到走廊那里,在廊柱上和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寺众看见廊上又多了一首偈,都议论纷纷,这件事很快就惊动了方丈弘忍。弘忍禅师看到慧能的偈语,既没有惊讶,更没有表扬,反而用鞋子擦了,说:“亦未见性。”但到了傍晚,他却暗自来到碓房对正忙于舂米的慧能问道:“米熟也未?”慧能会意地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嘣,嘣,嘣”,弘忍用拐杖击了石磨三下,然后竟自出了碓房。当夜三更,慧能如约来到五祖的禅房。师徒二人就在暗室里人不知鬼不觉地会了面。弘忍只给慧能讲解了一部《金刚经》,随后便把祖师的衣钵交给了他,说:“你从今以后是第六代祖师了。”
  和神秀相比,慧能几乎没有参过什么禅,也没专门去悟过什么道,甚至没有像模像样地上过一次堂课,而且他根本就不是佛门弟子,只是一个处于试用期的打杂人员,但却被传以衣钵,成了六祖。
  人们说那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天分,本就是肉身菩萨、天才。我说不是,慧能的成功在于他那种一心向佛的坚定信念——“佛无南北,我就要成佛”;而神秀却被“六祖”这个名号给拖累了,输掉了。
  跟随五祖修行多年的神秀当时已经年近花甲,经过多年的修行,他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距离成佛不过咫尺之遥,但就在这时他回头一瞥,看到了“六祖”离自己也是近在咫尺,他犹豫了,就是这刹那的犹豫,把他的人生导向了另一个方向。
  慧能是禀赋过人的天才,神秀是勤奋努力的典范,两个人都很优秀,但很显然慧能比神秀更成功。慧能和神秀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想要成就梦想,光靠天分是不够的,一味地努力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颗专一不二的心,你的梦想必须是源于一种纯洁高尚的动机,否则,一切努力皆枉然。



                                                     【人生,从设定目标开始】

   成功的秘诀是忠于目标。
  ——禅语
  一天,上完早课后禅师领着一群小弟子们去插秧。小弟子们都没有插过秧,就学着师父的样子争先恐后地忙活起来,但是他们插的秧苗弯弯曲曲,而禅师插出来的秧苗是一条直线。
  弟子们大惑不解:“师父,我们都是学着您的样子做的,为什么您插的秧苗都那么整齐,就像绳子量过一样直,您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啊?”
  禅师笑着说:“秘诀很简单,插秧的时候眼睛盯着一样东西就行了。”
  弟子们都暗暗点头,马上又忙活起来,可这次插的秧苗,竟然变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
  “师父,我们照您说的做了,还是不能插成直线。”
  “你们是按我说的一直盯着一样东西吗?”
  “是啊,我们一直盯着田边的水牛,那可是一个显眼的大目标啊。”
  “水牛边吃草边走,你们盯着它插秧,它不停地移动,你们怎么可能插直?要盯紧不动的目标才行。瞧,师父我就是一直盯着那棵大树插秧的。”
  弟子们按照师父的指点再干一次,果然插出来的秧苗也跟绳子量过一样直了。
  秧苗能不能插得笔直,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力气,而是看你有没有找准一个可以让你走得笔直的目标。人生和插秧是一样的道理,人生的路能不能走好,自身的能力是一方面,目标同样不可或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不走错路,少走弯路。
  跟着太阳走,你就能享受阳光;跟着月亮走,你就能看到星星;跟着北极星走,你就能找到方向。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们询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又回到了起点。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极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了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是的,新的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人生如果没有目标,那么生活也只不过是绕圈圈而已,人生的真正起点应该是设定目标的那一刻。



                                                              【浮生若茶】

    只有在凛冽寒风里颤抖的人,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同样地,饱尝人生的折磨者,始能领悟到生命的可贵。
  ——禅语
  一个人喝茶的年头久了,便会悟出许多的人生况味。其实,人生也是一杯茶。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了普济寺,慕名寻到了老僧释圆。年轻人沮丧地对释圆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还有什么用呢?”
  老僧释圆如入定般坐着,静静听着这位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也不搭茬儿,只是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小和尚诺诺着去了。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上,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些茶。”年轻人俯首看看杯子,只见杯子里微微地袅出几缕水气,那些茶叶静静地浮着。
  年轻人不解地询问释圆:“贵寺怎么用温水冲茶?”
  释圆微笑不答,只是示意年轻人说:“施主请用茶吧。”年轻人只好端起杯子,轻轻呷了两口。释圆说:“请问施主,这茶可香?”
  年轻人又呷了两口,细细品了又品,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
  释圆笑笑说:“这是闽浙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年轻人听说是上乘的铁观音,又忙端起杯子吹开浮着的茶叶呷了两口,又再三细细品味,还是放下杯子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老僧释圆微微一笑,吩咐小和尚说:“再去膳房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小和尚又诺诺着去了。
  稍顷,小和尚便提来一壶壶嘴吱吱吐着浓浓白气的沸水,释圆起身,又取了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些沸水。年轻人俯首去看杯中的茶,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从杯子里溢出来。闻着那清清的茶香,年轻人禁不住去端那杯子,释圆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翻腾得更加厉害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出杯子,在禅房里轻轻地弥漫着。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水,沁得满屋子津津生香。
  释圆笑着问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年轻人思忖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用水不同吧。”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叶就释放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
  茶叶因在沸水中浮沉才能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生命的光彩只有经历过沧桑才能彰显出来。浮生若茶,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安稳地悬浮着,永远都无法让人领略到他的真味,而那些饱经沧桑、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的人,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终将溢出他们生命的脉脉清香。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0-7 12:06     标题: 续 3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青源惟信禅师
  《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一套太极剑法,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众人尽皆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用来对敌过招?”还以为是张真人有意放慢了招式,好让张无忌瞧个明白。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瞧明白了没有?”
  无忌答道:“看清楚了。”
  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
  张无忌答道:“已忘记了一小半。”
  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你了。你自己去想想吧。”
  张无忌低头默想。
  过了一会儿,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
  张无忌道:“已忘了一大半了。”
  周颠等人皆急:“刚学的剑法都忘了一大半,这可如何迎敌?”便请张三丰重新传授一遍,张三丰微笑,再使出一路相同的剑法。
  张无忌沉思一会儿,睁开眼:“我已忘得干干净净。”
  众人皆惊,惟张三丰独喜:“忘得真快!”
  随即,张无忌拿剑迎敌,大胜。
  张无忌学太极剑法,不记招式,只是细看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看完一路剑法,已忘记了一小半。低头默想之后,已忘记了一大半。再看张三丰演练一遍,再经沉思玩味,终于忘得干干净净。当全部忘记之时,也是学成之时,并以之力克强敌。由记得转化为有如本能一般,终能不受原来招式所限,随意出招自成章法。
  张无忌是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拟出来的。普通人没有他那样的悟性,但无论是学武、悟道还是做人,其本质和境界都有着潜在的相似点,都要经历一个从清醒到迷惑,再从迷惑到清醒的过程。
  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与张无忌学剑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人生也是一样,一个人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人家告诉你眼前这叫做水,你就认识了水;告诉你远处那就是山,你就认识了山。你会心想“原来如此”,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因为了解得太肤浅,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随着年龄渐长,人在经历过无数的问题和挫折之后,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就不再有刚开始的心态,而开始小心谨慎,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我们开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争强好胜,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大多数人到了第二重境界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却始终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修行,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无求无欲,与世无争,面对世俗之事,一笑置之。
  人活一世,都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因为每个人只有一生,同样是活,为什么不活得圆满一点呢?



                                                           【活着不是为生气】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地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禅语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人会说快乐,有的人是幸福,有的人是成功……但肯定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活着是为了生气的。
  没有谁喜欢有事儿没事儿生气玩儿的,但很多人却有事儿没事儿就生气。其实,不是生活中的不顺心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欢种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讲学,于是就交代身边的小和尚,要照顾好寺院里的兰花。
  禅师走了以后,小和尚总是悉心地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花架撞倒了,所有的花盆都摔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很多都被摔坏了。
  小和尚把禅师的兰花都摔坏了,心里非常不安,每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过了几天,禅师回来了,小和尚心惊胆战地向禅师赔罪。
  禅师看着泪流满面的小和尚,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和蔼地安慰他。
  “那么,师父您真的不生我的气么?”小和尚以为禅师可怜他年纪小才饶了他。
  禅师笑着说道:“我种兰花,是用来供佛的,我又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
  禅师种花不是因为爱花,而是为了供佛,这就是禅师最初的愿望。当一整架的兰花都被摔坏以后,他并没有生气,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本的愿望。没有了种养的兰花,采些野花来一样可以供佛,所以才会说“我又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这样的话。
  你是不是也从金代禅师的大彻大悟里得到一些启示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很多的烦恼,时不时地还搞一些脾气出来。回过头想想,那些惹得我们大发脾气的事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是一些小事、一段小插曲而已,只是当时太认真了。
  所以,当我们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痛快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做这些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当我们找回自己最初的愿望的时候,就会发现眼下的不快其实根本算不了什么。
  每当生气的时候,不妨想一想禅师的教诲:
  “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才工作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恋爱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结婚的!”
  当你这样做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一下子变得阳光灿烂了!
  不论什么时候,当烦恼袭来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告诉自己一声: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活着的。

     以下内容,见图1、2、3


图片附件: 1.jpg (2009-10-7 12:10, 223.23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90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8348



图片附件: 2.jpg (2009-10-7 12:10, 345.2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96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8349



图片附件: 3.jpg (2009-10-7 12:10, 115.8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00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8350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0-7 12:11     标题: 续 4




                         
                              【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常】



      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法句经  生死品》
  你曾经的亲人现在还有多少,你曾经的恋人现在在谁怀里,你曾经的梦想有多少还没实现……在千万人中,在千万年中,你我的这些破事儿算什么?也许,关于这些,连你自己都懒得去想了,因为每个人都了解并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人生的无常。
  “生又何欢,死亦何哀”,人们常常这么说,却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不是不明了,而是看不透。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人民多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修学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了。然而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
  这个婆罗门大为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
  接着,婆罗门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还接着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成败,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两人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吃饭,真没有人性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这个婆罗门又告诉了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
  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痛心吗?”
  那女子默然不答。
  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想:“我听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如何供奉三宝,所以才想来这儿学习修道,没想到碰上的都是这等没有人性的人。这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
  这个婆罗门来到佛所,向佛陀顶礼,退坐一边,一脸的愁云。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却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
  他回答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
  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呢?”
  他如实向佛陀禀告了路上所见之事。
  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着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即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热病,高热谵语,恍恍惚惚胡说八道,只有经过良医诊治下药后,热退病愈,才不会再说胡话了。”
  佛陀接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嗔、痴三种烦恼袭扰,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这些人皆可以证道啊!”
  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
  经云:“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生命就如同长在树上的果子,每一颗果子都要经历风吹雨打,有的能瓜熟蒂落,有的等不到成熟就飘然零落了,没有谁能保证所有的果实都能够长到成熟。人生也是一样,无常鬼每天都跟随在我们身后,不知道哪一天就把我们的生命偷走了。
  人生充满无常,无常即苦。佛法告诉我们,生命的无常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一说到苦,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总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悲观的。其实不然,佛教认为苦是一种客观存在,世间的一切都有生住异灭的过程,人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轮转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佛法不但不是消极的,反而是积极进取的,是给人以希望与光明的。因为,只有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才会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无谓的执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死亡。




                                                       【“一生无性”最快活】

  “不计较”是积极而不是消极。
  ——禅语
  美猴王一见那菩提祖师,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哪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哪里修什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哪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这是《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的一段。
  我喜欢读《西游记》,因为这本书里不仅仅有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还包含着活生生的佛法智慧。
  菩提祖师问美猴王你姓什么,猴王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美猴王的答非所问着实闹了一个大笑话,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打岔了,牛头不对马嘴。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情节,但绝不是个笑话那么简单。“一生无性”这样的话从猴子嘴里讲出来,我想菩提祖师一定是吓了一大跳的。
  “一生无性”,这是美猴王从东胜神洲“逐渐行来”到达南赡部洲,“飘洋过海,登界游方”十数个年头才悟出的一句话,我想也就是章回标题“心性修持大道生”所指的“大道”吧。
  “一生无性”用美猴王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你可以说他是宽容,也可以说他是忍让,但我更愿意称之为:不较劲。“不较劲”就是不苛求别人,也不为难自己。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的多姿多彩,有高山,有深谷,有大海,有溪流,有参天巨木,有小花细草,什么都有;人也是一样的,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有黑人,有白人,有高大的,有矮小的,有聪明的,有愚钝的,各种各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没有谁的生活是独立于别人之外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要和很多陌生和熟悉的人交错,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无法摆脱。今天和知己把酒言欢,明日和敌人刀锋相见,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有融合也有交锋,有很多的莫须有,有很多的无缘由。比如你和一位朋友擦身而过,你跟他打招呼,他没有还礼,你作何感想?有人处之淡然,有的人则耿耿于怀。有的人会说他近视眼,没看见吧,这件事儿也就过去了;有的人会说,他肯定有心事,不知在想什么,心不在焉,所以视而不见,这件事儿也就过去了;有的人会不高兴,我跟你打招呼,你也应该跟我打个招呼,这样才算公平嘛;有的人就很不忿,他怎么那样,傲什么傲,不就是学问比我好、名位比我高、财富比我多……最后自己气得要死。其实人家只是近视眼,没注意到你而已。你气得要死,人家却什么事儿也没有,何苦呢?
  所以人活着不可以太计较,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说,付之一笑就好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人和人本就不一样,有的人从正面看很美,有的人从侧面看很美,有的人从背面看很美,不要因为人家说你一句不漂亮就耿耿于怀;人们的审美标准千差万别,不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容许人家说一句不好。所以,不奢求别人也非常重要。
  这个世界因为多彩多姿才会美丽,我们的生活也因为和别人紧紧纠缠在一起而丰富有趣,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不合心意而不痛快,那样只会徒增烦恼。要我说,人这一生,只要保持一种“不较劲”的心态就足够了,像美猴王一样“一生无性”,你会活得很洒脱,活得很快活。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0-8 11:14     标题: 续 5





                                              【放下才能得解脱】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禅语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财宝,到处收购快乐,可是他旅游了十年,走遍千山万水,也没能买到快乐。
  一天他在山路边休息,刚好有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于是上前问道:“我是个很有钱的富翁,世界上没有我买不来的东西,可我就是活得一点儿都不快乐。我已经走遍了世界各地,至今一无所获,你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快乐吗?”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慢慢地擦去汗水,舒心地笑起来:“快乐其实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啊。”
  富翁顿悟:原来放下身上的重负就是快乐,我背着这么多的财宝,到处旅游,总是担心被别人抢走,被别人骗去,从不敢放下,哪儿能得到快乐啊!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一人高的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于是婆罗门就把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在地上。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右手拿的那花瓶也放了下来。
  佛陀又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世尊,我已经两手空空,把两个花瓶都放下了!”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的真意,赶紧顶礼。
  佛陀要黑指婆罗门放下的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心里的执著。一人高的花瓶,普通人一只手是拿不了一个的,就算两只手抱起来也很困难,可是黑指婆罗门为了展示自己的神通,一只手一只就把两个花瓶都拿起来了,还拿给佛陀看,这就是执著,太想炫耀自己了。
  执著这件事情很微妙的,有时候是故意的,有时候不由自主。好比说,有的人,你每天都和他见面,却连他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都记不住;有的人,虽然你只见过他一面,却怎么都忘不了他,甚至一辈子都记得他,这就是执著!因为心里面有爱、有欲,所以对同样的东西产生了不同的念头。一旦你把世俗的杂念抛开,你就会发现,哪里有执著啊?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如果说生、老、病、死的苦是因为看不透的话,那么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就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爱、放不下恨、放不下得失。
  著名禅僧原坦山年轻的时候就悟道很深,经常做一些别人看起来很怪异的事情。
  一天,原坦山和一位师弟一起下山,经过一条小河时遇到一位漂亮姑娘。
  因为刚刚下过雨,河水虽然不怎么深,却很浑浊,也没有木桥,姑娘就被困在了河边。
  原坦山看到姑娘一脸焦急而窘迫的神情,上前施礼问道:“请问姑娘,是想过河吗?”
  “是呀,”姑娘点点头,无奈地回答,“水太脏了,我怕把衣服弄脏了……”
  “姑娘莫急,”原坦山安慰她道,“贫僧抱你过河,好吗?”
  姑娘等了好久才遇到有人帮忙,而且是个彬彬有礼的和尚,略一迟疑,就点头应允了。
  于是,原坦山抱起姑娘就走。到了对岸,原坦山轻轻放下姑娘,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就若无其事地转身走了。
  师弟看见原坦山主动和姑娘打招呼,还抱着她过了河,坦然自若,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似的,感到颇为震惊。可是身为师弟,又不敢教训师兄,一路上噘嘴板脸,闷不吭声,心中对师兄大为不满。原坦山也不理他,只管自己走路。
  快到寺院的时候,师弟终于忍不住:“师兄,你实在不像话,身为出家人,怎么可以搂抱年轻女子,坏了佛门清规,简直无法无天!你忘了我们佛门的清规戒律了吗?”
  看着师弟正气凛然的神情,原坦山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什么女子?在哪里啊?”
  “又来了,过河的时候你不是抱了个漂亮姑娘吗?是我亲眼所见,你想耍赖啊……”
  “哈哈……”原坦山仰面而笑,“是那个女子啊,过河之后我就把她给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呢!”
  一句话噎得师弟半晌说不出话来。
  后来这件事儿传到方丈那里,方丈不但没有责罚原坦山,反而更器重原坦山了。
  佛门的戒律不是用来戒行,而是用来戒心的。如果一个人心里四大皆空、五蕴皆无,那还戒什么?因为有,才要戒,若没有,还用戒?原坦山就是因为非常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最后成了有名的禅师。
  放下就是要忘掉,忘得一干二净。有人问你还恨不恨你的仇人,你说我不恨他了。别人会信么?可能你自己也将信将疑吧?如果你说我哪有什么仇人,连自己都不记得有这个人,那说明你真的放下了,就没有烦恼了。
  烦恼都是自找的,只有放得下才能获得解脱,才能活得快乐、幸福。



                                                           【烦恼都是自找的】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禅语
  有个人感到非常苦恼,于是就背上行囊去找佛陀为他灭除苦难。
  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说道:“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那人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
  佛陀慈悲地解释道:“是谁给你心里放进了苦恼和困惑呢?”
  这个人沉思良久,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看着佛陀慈祥的笑脸,这个人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其实,心中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能够解脱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有一天,城郊的寺庙里来了一位很富态的中年妇人。据她说,她最近老是失眠,无论面对多么鲜美的饭菜都没胃口,浑身乏力,懒得动,做什么事都没有激情,很想了却尘缘,遁入佛门……
  方丈是个懂得医术之人,他听那位妇人描述完后,便说:“不忙,待老衲先给施主把把脉如何?”妇人点头应允。
  切完脉,观完舌苔,方丈微微一笑:“体有虚火,并无大碍。”顿了一下,方丈又接着说:“只是施主心中藏着太多烦恼而已。”中年妇女一被点醒,心里暗叹神奇,便把心中所有事情逐一向方丈说明。
  方丈很随意地跟她聊着:“你家相公与施主感情如何?”
  妇人脸上有了笑容,说:“感情很好,耳鬓厮磨十几年从未红过脸。”
  方丈又问:“施主膝下有无子女?”
  妇人眼里闪出光彩,说:“一个小女,很聪明,也很懂事。”
  方丈又问:“家里的布匹生意不好吗?”
  妇人赶忙摇头说:“很好,家里的生活算得上是镇上的富人家了……”
  方丈铺开纸墨,边问边写,左边写着她的苦恼之事,右边写着她的快乐之事,然后把写满字的这张纸放到妇人面前,对妇人说:“这张纸就是治病的药方。你把苦恼之事看得太重了,忽视了身边的快乐。”说着,方丈让徒弟取来一盆水和一只苦胆,把胆汁滴入水盆中,浓绿色的胆汁在水中淡开,很快就不见了踪影。方丈说:“胆汁入水,味则变淡。人生何不如此?施主,不是您承受了太多的苦痛,而是您不善用快乐之水冲淡苦味啊。”
  当我们在为种种苦恼之事感到失落甚至落泪时,其实快乐就在身边朝我们微笑。做一个快乐的人其实并不难,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也很简单,只要记住三条: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你的人生就不会太累。
  因为烦恼,一些本可以成为天才的人物正做着极其平庸的工作;因为烦恼,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无谓的琐事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因烦恼而获得好处,也没人因烦恼而改善自己的境遇,但烦恼却在随时随地损害着我们的健康,消耗着我们的精力,扰乱着我们的思想,减少我们的工作效能,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精力分散使人无法顾及应该做的事情,思想紊乱会使人失去清楚思考、合理规划的能力。
  人生在世,其实是为自己而活。人,出生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家庭自己固然没有办法选择,但却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着,不仅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一个人在人生大舞台中必须承担起来的角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要掌握扮演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所表现的不同内容。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不容易的,也是幸运的。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珍惜和善待我们的人生,快乐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快乐无非常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佛遗教经》
  传说八仙当中的吕洞宾,有一天从天界下凡来,发心要救度有缘的众生。在半路上,吕洞宾看见有个少年坐在地上流泪,于是上前问道:“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呢?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少年叹了一口气:“我母亲卧病在床,家里没有钱请医生来看病,我本来要出去做工赚钱,可是母亲又不能没有人照顾!”
  吕洞宾一听,心里很高兴,难得世间还有这么孝顺的孩子。为了资助这个少年,吕洞宾使用法术,把路旁的一块石头变成了黄金,并且交给少年。没想到,少年却摇摇手,表示不要这块黄金。
  吕洞宾心里更是欢喜欣慰,这少年竟然还是一个不贪恋黄金的君子。
  “你为什么不要黄金?这足够让你们母子几年不愁衣食呀!”吕洞宾问。
  “你给我的黄金,总有用完时候,我要你的金手指,以后只要我需要钱,手指随意一指,遍地就是黄金。”少年一脸贪鄙。
  吕洞宾听了以后,感叹一声,飘然远去。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没有尽头。挣钱的,有了十万想百万,有了百万想千万,有了千万想亿万;当官的,当了乡长想县长,当了县长想市长,当了市长想省长;贪吃的想吃遍天下,贪色的想阅尽春色,贪命的想长生不老,贪名的想永垂不朽。
  明朝的朱载育有一首诗叫《十不足》: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坐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人就是这样,越是拥有,越想索求,越是索求,就越堕落。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膨胀,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聚揽财富,所以社会越来越乱、犯罪越来越多。
  人人都有凡心,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而且人类的生存、繁衍,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是人类的欲望促成的。但是欲望太强,就会引发zai 难,小到个人是犯罪,大到国家就变成了战争。所以说,人不能无欲,但不可贪心,贪心不足蛇吞象,人活着一定要知足,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真谛。
  一日,佛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佛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没它帮忙犁田,我怎么能下田作业呢?”于是佛赐他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佛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佛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佛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于是佛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佛在他的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佛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佛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诗人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幸福,你能给我吗?”佛想了想说:“可以。”于是佛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拿走了诗人的才华,毁去了他俊朗的面容,夺走了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生命。佛做完这些后便离去了。一个月后,佛回到诗人的身边。诗人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佛把他的一切还给他。然后,佛又离去了。半个月后,佛再去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佛道谢,因为他得到了幸福。
  子曰:“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就是说做人如果懂得满足,懂得适可而止,就会免遭许多不必要的侮辱和羞耻,人生才会生活得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条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
  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过得充实又忙碌呢!”
  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再往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这样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销售。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大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然后呢?”
  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公司的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然后呢?”
  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啰!”
  墨西哥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人生快乐与否,全在于你对人生所持的态度。你做你的富贵梦,我有我的穷开心,不和别人比,只求自心安。人如果都能这样活着,还能不快乐么?



                                                           【何必在意小过】

    无心之过是一场意外,你不能谴责意外。
  ——禅语
  做人一定要学会承担,也一定要学会处之淡然。世间许多事情本来就很平常,无需计较是非黑白,看开了就是快乐。
  有一天,知云和尚去参访石头禅师,二人谈兴很浓,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这时一位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用力推向江里,准备载客过江。船下水后,沙滩上留下一片被压死的螃蟹虾螺,让人看后心生怜悯。
  知云看后不禁向石头禅师问道:“请问大师,刚才船夫推船入江,压死不少虾螺,这是乘客之过,还是船夫之过?”
  石头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既非乘客之过,也非船夫之过!”
  知云不解,又问:“乘客、船夫都无罪过,那究竟是谁之过呢?”
  石头厉声说道:“是你的罪过!”
  知云听后,莫名奇妙。
  石头禅师这才娓娓道来:“佛教虽讲有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立场,船夫为谋生计而赚钱,乘客为了过江而搭船,虾蟹却又为了藏身而被压,这是谁之过?罪业由心造,心亡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使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你却无中生有,自造是非,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知云听后默然不语。
  石头禅师接着又说:“有和无本是佛法的一物两面,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说有说无都是片面之词。”
  知云大悟!
  罪由心造,有罪无罪,全看有心无心。无心犯错不为过,有道是“天作孽犹可恕”,自然规律不可违抗,何必耿耿于怀;有心为之则罪不可赦,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即便是什么都没有做,只要心生恶念,那也是有罪的。
  仰山和尚是伪山禅师的学生,有一年,师徒两个一年没见了,彼此都十分挂念,等到见面时,伪山禅师向仰山问道:“这一年你都做了些什么事?”
  仰山说:“我开了片荒地,然后种了一些庄稼和菜,每天挑水浇地,锄草除虫,收成很好。”
  伪山禅师赞许地说:“你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呀!”
  仰山和尚便问:“老师您这一年都做了什么事?”
  伪山笑着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晚上。”
  仰山随意说道:“你这一年也过得很充实呀!”刚说完,就觉得自己这么说有欠妥当,话语中似乎带着讽刺的意味,于是涨红了脸,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头,心想:“我这样说,老师一定以为我在取笑他,这样说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他的这一窘态早就被伪山禅师看破了。就在仰山盘算如何补救的时候,伪山禅师责备他说:“只不过是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看得那么严重呢?”
  仰山一怔,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于是说道:“我们开始上课吧!”伪山禅师赞许地点了点头。
  偶然的小疏忽,或无意的小过失,只要不是成心为之,如果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那就随它去吧,没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里。



                                                                                                     【不幸之中有万幸】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禅语
  外科医生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有一个奇怪的发现,那就是:人们患病的器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千疮百孔,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和疾病的抗争,这些器官为了抵御病变,往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它们的机能比正常的器官要强。
  他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了这一点的。起初,阿费烈德也认为患病的器官一定变得很糟糕,但是,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个患病的肾时,他惊奇地发现那个肾要比正常的大,甚至另外一个也是大得超乎寻常。一开始,阿费烈德把这看作是一个个别现象。但是,在他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那些患病的心脏、肺等几乎所有的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也就是说,一个心脏病人的心脏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虚弱,它甚至比我们每一个正常人的心脏要大,机能更强。
  阿费烈德就这一发现撰写了一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他在论文中指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搏斗而使其功能不断增强。如果人体有两个相同的器官,一个死亡后,另一个会承担起全部的责任,这样的努力使得健全的器官变得更加强大。
  除了人体的器官如此以外,阿费烈德还发现,在不同人群中间,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他在给美术学院的学生治病时发现,这些学生的视力大不如正常人的视力,有些甚至是色盲。阿费烈德把这一现象看作是病理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重复,从而大胆预测同样的思维模式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层次上。
  为了验证自己的预测,阿费烈德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结果又一次证实了他预测的准确性。他在对艺术院校教授的调研中发现,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之路,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普通人所认为的缺陷并没有阻碍他们,反而促进了他们的艺术追求。阿费烈德称之为“跨栏定律”,他认为横在人们面前的栏杆越高,人才会跳得越高。
  这个定律很好地解释了盲人的听觉、嗅觉、触觉比常人灵敏的原因,而失去双臂的人之所以能够更好地掌握平衡也恰恰是同样的理由。
  一位武术大师曾经以一双迅猛无敌的快腿令前来与之切磋武艺的人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用“威震武林”四个字来形容这位武学大师的腿脚功夫,实在是恰当至极。可是现实真如人们经常说的那样“命运弄人”。在一次上山采药的时候,武学大师不小心踩空悬崖,虽然命是保住了,但是双腿却齐刷刷地摔断了!一向以腿脚功夫威震武林的武学大师此时连站立和行走都成了问题,过去迅猛无敌的快腿,此时只留下一双空空的裤管。
  等到武术大师从昏迷中彻底清醒过来时,弟子们几乎不敢告诉他这个惨痛的消息,他们甚至不敢想象师父看到一双空裤管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可是当大师看到一双空裤管时,他没有像弟子们想象的那样慌乱,更没有捶胸顿足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抱怨命运的不公。他让弟子把自己扶起来,平静地吃下一些饭菜,然后就像过去一样坐在那里练习内功了。练习完内功,看着一脸茫然的弟子们,武术大师说道:“我想说两件事:第一,以后你们谁还想练腿脚功夫,我还会像以前一样认真教导,只不过很难再亲自示范了;第二,从今天起我要练习臂掌部的功夫,我相信自己不会因为失去双腿而变成废人,你们也不必因为师父失去双腿而放弃武学上的修炼。”
  几年以后,这位武学大师以其出色的掌上功夫赢得了更多人的敬仰。当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看到他失去双腿而流泪叹息时,这位武学大师微笑着对老友说:“我把过去的一切都扔掉了,所以能轻轻松松地生活、练武,可是你怎么还让几年前的痛苦扰乱久别重逢的兴致呢?”
  身体上的缺陷并不是我们成功的障碍,正如哲人所说:上帝在给你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也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失去的业已失去,耿耿于怀也无济于事。人生就是这样无常,千万不要让昨天的挫折,毁了今天的生活。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0-9 11:27     标题: 续 6




                                        【懂得付出才能收获快乐】



    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禅语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善生长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世界上最稀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但善生长者并没有把这个价值连城的宝贝私藏起来,而是到处宣扬说:“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
  于是,很多贫穷的人蜂拥而至,有乞丐、残疾、孤寡等各种受苦的人,他们纷纷向善生长者讲述自己的不幸和生活的艰辛,想要证明自己就是世间最贫穷的人,以便得到这个值钱的宝贝。但善生长者对每一个前来讨宝盒的人说:“你还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
  很快全国各地的穷人都来到了善生长者的住地,但善生长者一点儿也没有交出宝盒的意思。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他是没有诚心要把这个金色盒子送给别人。”
  善生长者听到大家的议论就出来说道:“我告诉你们,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波斯匿王耳朵里,波斯匿王非常不高兴:“哼!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呢?去,把善生长者给我抓来!”
  波斯匿王把善生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就问善生长者:“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善生长者说:“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
  “那个是什么地方呢?”
  “那是收藏银子的银库。”
  “那是什么地方呢?”
  “那是珍藏珠宝的宝库。”
  波斯匿王大声责问道:“你既然知道我有这么多的财宝,怎么可以在外面散布谣言,说我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呢?”
  善生长者笑道:“陛下,您确实有很多财宝,但是您是管理国家的国王,不是管理库房的管家,何必炫耀这些财宝呢?国家的强盛是您的家业,人民的贫富是您的衣裳,百姓的毁誉是您的脸面。您的库房堆满金银,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您的国家有这么多乞丐、残疾、孤寡等各种受苦的人,是他们让我以为他们的国王也是一个衣衫褴褛、满脸污秽的人。”
  波斯匿王满脸惭愧地说:“你说得没错!”当即下令,把仓库里的财宝拿出去救济那些穷苦的人。从那以后,波斯匿王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一个人是否富有,并不在于他得到多少,拥有多少,而是看他为他人、为社会奉献多少,因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得到,而是要懂得付出。一个懂得付出的人,才能够懂得快乐的道理。



                                                   【把握当下的幸福】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石屋禅师
  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此时此刻,因为只有现在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有一天,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女人,跑到一个哲学家的门口告诉他:“哲学家,我好想嫁给你,娶了我,你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果你不娶我的话,再没有一个会像我这么爱你的人了。”
  年轻的哲学家对姑娘说:“让我考虑一下吧!”
  从此,哲学家用他的哲学思维方式来衡量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后来发现结婚和不结婚的利弊相等,于是,他决定尝试一下没有走过的路。
  他找到了女孩家,推开了门,看见女孩的父亲坐在屋子里。他忐忑不安地对女孩的父亲说:“我想好了,我要娶你的女儿。”
  女孩的父亲看看眼前的哲学家说:“你已经来晚了,她现在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
  不久,年轻的哲学家就在抑郁中死去了,死前他烧毁了生前所有的著作,最后只留下了两句话:前半生不要犹豫,后半生不要后悔!
  其实很多人的前半生,确实因为犹豫而失去了很多机会,包括生活、事业、情感等诸多方面。
  俗话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因为不经意间,我们就错过了一些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和事。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我们太犹豫,没有抓住,所以生活中才有那么多的遗憾和不堪回首。
  但过去的已然成为过去,无法挽回,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当下,别再留下更多的遗憾。
  有个小和尚,在寺院里负责清扫卫生。每天清晨他都要早早地起床,把整个寺院清扫一遍。打扫院子实在是一件苦差事,每天寺院里都会有很多的杂物,尤其到了秋天,每一次起风,都会吹落满地的树叶。每天不论多忙碌,都会有扫不完的落叶,这让小和尚头疼不已。
  他想要是能每天一次就把所有的落叶都扫干净多好啊,于是他就去问寺里的其他和尚,有个和尚就告诉他:“你在每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就快要落的枯叶统统摇下来,那你就不用忙个不停了。”小和尚觉得有道理,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摇院子里的每一棵树,他觉得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傻眼了。院子里的落叶和往日一样多。小和尚很不解,就去问老方丈。方丈摸了摸小和尚的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明天是未知的存在,明天的事情只属于明天,今天的人永远不可能解决明天的问题。
  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什么是“当下”呢?简单地说,当下就是我们眼前的人,身边的事,此刻的心情。“活在当下”就是要不悲过去,不喜未来,全心全意地去关注眼前人、身边事,还有我们心里那些瞬间的感动。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那么赶紧去表白吧,也###天她就要嫁人了;如果你很想念家里的老人,那就回去陪陪他们吧,因为等你闲下来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不在了;如果你现在想行善助人,那就赶紧去做吧,可能明天你就把这个念头忘掉了……
  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所以历史无法改变;也没有人可以穿越未来,所以未来无法预知;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当你把所有的爱和智慧都融入当下的生活,真真实实地感受生命的存在时,你的存在就是一种幸福。



                                                         【善意地解释一切】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很多。
  ——禅语
  想要改变世间的事,使之令我们满意实在太难,因为世界上的事太多太多;而改变心情使自己感到快乐却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心只有一个。
  禅师外出云游,借宿在一个老婆婆家里。一连几天,那个老婆婆都在不停地哭。禅师纳闷,问她道:“你为什么整天都在哭呢?有什么伤心事,可否容我替你讲解?”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布鞋的,小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天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伤心;下雨的时候呢,我就会想到大女儿,下雨天当然就没有顾客上门买布鞋啦,所以想想就要流泪。”
  禅师说:“原来是这么回事!你这样想不对呀!”
  婆婆说:“母亲为女儿担心,怎么不对?我知道担心也是没有用的,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禅师开导她说:“为女儿担心是没有错,可是你为什么不为女儿开心呢?你想想,天晴的时候,你大女儿的布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你小女儿的雨伞肯定十分畅销,你应该天天为她们开心才是呀,怎么会难过呢?”
  老婆婆听完禅师的话,豁然开朗,每当她想到自己两个女儿的时候,无论晴天雨天她总是笑嘻嘻的。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事情就完全变了样,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痛苦和快乐就像硬币的两面,痛苦在正面,快乐就会被转到反面;当你把快乐放在正面的时候,痛苦也就离开了你的视线。
  有一个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终日愁眉不展。
  有一天,走过一个云游的老僧,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僧很肯定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
  老僧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
  “假如斩断你一只手,给你一万,你干不干?”老僧又问。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八十岁的老翁,给你一百万,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的财富已经超过了一千万了,你哪里算穷人啊?”
  年轻人还没反应过来,老僧就笑吟吟地走了。
  其实,贫穷和富有、快乐和痛苦就在一念之间,善意地解释一切,你就生活在天堂;悲观地看待一切,你就坠入地狱了。
  佛法叫我们“弃恶扬善”是有道理的。你一心念善,处处行善,就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好人,这个世界是太平盛世;如果你心胸狭窄,甚至恶念丛生,你就会怀疑身边的每个人,觉得世界上全是坏人,时时小心,处处提防,自然活得很辛苦。
  世界是相对的,有真就有假,有善就有恶,有美就有丑,关键是你选择什么?你选择真善美,那么你的生活就是快乐和幸福的;你选择假恶丑,你就活得很累、很痛苦。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善意地去解释发生在身边的一切,这样就不会有烦恼。比如说,有人批评你时,你应该马上想到有人赞美过你;有人恨你时,你可以想想,不是也有人非常爱你么?这并不是小孩子的游戏,而是一种能够切切实实地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方法,因为生命的质量真的取决于我们心灵的态度。
  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有一位国王缺手断腿,但他很爱面子。他很想将他那副尊容画下来,留给后代子民瞻仰,就请来全国最好的画家。那个画家的确是第一流的,画得很逼真,栩栩如生,很传神,但是国王看了之后很难过:“我这么一副残缺相,怎么传得下去!”就把他关进了大牢。于是又请来第二位画家,第二位因有前车之鉴,不敢据实作画,就把国王画得完美无缺,把缺的手补上去,把断的腿补上去,国王看了之后更难过,说:“这个不是我,你在讽刺我。”又把他关进了大牢。后来又请来第三个画家,第三个画家怎么办呢?画真人要坐牢,画得太假也不能免罪,想了好久,他终于有了主意:画他单腿跪下、闭住一只眼瞄准射击,把他的优点全部暴露,把他的缺点全部掩盖。最后,这个画家不但没有坐牢,还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人活着一定要“弃恶扬善”,不仅对自己重要,对别人也很重要。经常赞美别人,总比批评别人要好,对不对?“善意地解释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您今天早上醒来时还算健康,
  恭喜您,因为有一百万人将活不过一星期;
  如果您不曾经历战争的危险、被监禁的寂寞、被凌虐的痛苦或是饥寒交迫,
  恭喜您,您比5亿人还好命;
  如果您可以参加宗教活动而不必担心被骚扰、逮捕、凌虐或死亡,
  恭喜您,您比15亿人还自由;
  如果您的冰箱里有食物、有衣服穿、还有地方住,
  恭喜您,您比全世界70%的人还富有;
  如果您在银行有存款、钱包里有钞票、还有一些零钱,
  恭喜您,您是全世界前10%的有钱人;
  如果您的双亲还健在,而且没有离婚,
  您算是幸运儿;
  如果您经常抬头带着微笑,而且心中感谢老天,
  您是幸福的,因为大部分的人可以办到却不这么做;
  如果您会握住某人的手,或给他们一个拥抱,或是拍拍他们的肩膀,
  恭喜您,因为您具有愈合人们心灵的能力;
  如果您可以读到这篇文章,
  恭喜你,因为有15亿人根本不识字;
  您大概从来没想到过,
  自己是多么幸福吧?
  那么,请善待自己的人生吧!



                                                            【认识你自己】

    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慧律禅师
  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古希腊的智者在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门上留下了这样的警训:人啊,认识你自己!
  不自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活不明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不明白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生在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更谈不上幸福、成功。
  自知,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定位”的问题,很多人活得够用心、够努力,活得忙碌,活得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因为他们就是不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人活一世,必须要对自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才能活得明白,活得真实。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让路。
  佛法里面有一个词叫“觉悟”,什么是觉悟呢?著名学者于丹对这个词有过这样一番解析:觉是“■”字头,下面一个看见的“见”,悟是竖心旁加一个“吾”,所以“觉悟”本初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有能力看见自己的心”。
  有一个学僧慕名求见著名的智常禅师。当时,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锄便斩。
  学僧见此情景,不以为然地嘲讽道:“小僧久仰此地慈悲道风,可到了这里来,却只看见一个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不服气地问:“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愣了一下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愈发奇怪了,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先不要管什么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地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我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所省悟。
  学僧是悟了,你是不是也像那个学僧一样有所启发呢?
  上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古文,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人们总是喜欢关注别人,却忘了花点儿时间去审视自己,所以才会有很多的烦恼。其实,人这一生应付自己就够头疼的了,更何况把别人的烦恼也加诸自己身上呢!
  我们处在一个正在发生巨变的大时代,各种社会元素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更复杂。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天都会比过去更迷惑,因为我们要面对的东西越来越多,可抉择的东西也更繁复。
  当我们开始每一天的生活时,面对未知的人生,我们需要更多的“觉悟”,更需要去认识自己,以生活为依据,从佛法中找到一点儿简单的真理。



                                                         【善解人意也是慈悲】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禅语
  人不能不了解自己,也不能对别人一无所知;做人认识自己很重要,了解别人更重要。
  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一起生活,假如没有人监督,你可能睡懒觉,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活得浑浑噩噩,对自己的生活放任自流,不对任何人负责。但是当有人和你关系密切,关心你的生活起居,你就必须得好好活着。现代人只有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才能获得尊严,才能产生责任感。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同的声音,亲人的期望、爱人的期许、老板的要求、同事的意见,有的符合你心意,有的则是你不愿意接受的;有的你能理解,有的你却不能明白。因为人总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却很少去想别人需要什么。因此,了解别人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他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搞清楚别人的需求就很容易理解别人的行为,满足了对方的愿望,自然就可以彼此和睦地相处了。
  老王是一个著名农民企业的领导,每天事务繁忙,但是他似乎很乐于如此。他不苟言笑,每天下班回家就是吃饭,很少想到抽出时间陪家里的妻子儿女。有一天,老婆做了一道他最爱吃的鸭子,老王在吃鸭子的时候,发现这只鸭子只有一条腿,就对太太说:“好奇怪!为什么这盘鸭子只有一条腿呢?”
  老婆说:“我们家养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呀!”
  老王瞪大了眼睛,嘲笑地说道:“天底下所有的鸭子都是两条腿的,怎么可能我们家养的鸭子会只有一条腿呢?我不相信。”
  他老婆笑笑说:“如果你不相信,到我们家的池塘去看一看,不就清楚了?”
  老王立刻放下碗筷,匆忙跑到池塘一看,果真如此,他家养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还有一条腿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鸭子中午在休息,另一条腿都缩起来了。
  老王是个很聪明的人,他脑筋一转,即刻拍掌,啪!啪!啪!
  这群鸭子听到掌声以后,立刻两条腿一伸,赶快下水了。
  老王得意地大笑着对太太说:“你看!你看!我们家养的鸭子,不也都是两条腿吗?”
  老婆听了,很快地学着他嘲笑的口气说:“你难道不知道这是因为有了你的掌声,鸭子才会有两条腿的吗?”
  老王听了,突然收起了笑容,再也说不出话来了。他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你让别人做什么事情,重要的是给对方掌声,才能够最好最快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掌声,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给予周围的人掌声。在生活中,想要活在爱的海洋中,你必须首先学会爱你周围的人。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住在大山里的一个禅师,讨论关于美德的问题。这时候,一个强盗也找到了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您,请您为我洗净心灵。”
  禅师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更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禅师说:“我曾做过的坏事肯定比你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回答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人性。”
  禅师回答:“我都不敢想以前我做过的那些没人性的事。”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就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了看禅师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还在这里自称为禅师,还在这里骗人呢?”于是他起身轻松地下山去了。
  年轻人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等到那个强盗走后,他满脸疑惑地向禅师问道:“我很了解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生。为什么您要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您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神中看到他对您已经失去信心了吗?”
  禅师说道:“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他弃恶从善呢?”
  年轻人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美德!”
  远处传来了那个强盗欢乐的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
  禅师不惜丑化自己来感化强盗,一颗慈悲之心令人敬服。其实人心都是善的,哪怕是再十恶不赦的人,也有一颗从善的心。所以,对待恶人,使用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从内心意识到自己善良的美好,就是对他们再好不过的帮助了。
  和别人相处是逃不开的生活法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因为人都有自我的一面、自私的一面,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容易,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却很难,所以与人相处不易,了解别人更难。也正因为如此,理解别人才显得更为要紧。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0-10 11:46     标题: 续 7




                                         【善待自己,享受人生】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宁茶陵郁禅师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赶路。”
  禅师向他道谢,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去干大买卖!”
  男子一听不禁心中窃喜,并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那么恳切,那么虔诚。
  禅师看他这样,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想要吗?”
  “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
  一语惊醒梦中人!青年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居然成为一位著名的禅僧。
  宋代的宁茶陵郁禅师有偈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是禅师开悟时所作,意思是,每个人都有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藏,那就是自己,但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活得浑浑噩噩,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的价值以后,才能恢复本来的生动面目。以往的种种困惑,都将豁然开朗。
  有一天,释迦牟尼给他的几个弟子讲了个故事: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格外美丽,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么,他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商人要出远门了,旅途十分辛苦,所以他要选一个老婆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才不陪你呢,你自己去吧!”第二个老婆说:“我是你抢来的,又不是情愿嫁给你的,我也不去!”第三个老婆说:“我不能忍受路途的风餐露宿之苦,所以我最多送你到城外!”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了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商人感叹:“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我的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说:“你们明白了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了一辈子,死后却不能将它带走,无非是水中捞月;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的;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它永远不会背叛你,永远跟随你。
  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自己,人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才是最真实、最自然的,你的心永远都不会背叛你,抛弃你。人生的幸福和满足并不是苦苦追求来的,你想要的别人都给不了你,只有善待自己,才能收获幸福和快乐。



                                                                                                       【保持一颗平常心】

    佛法虽奥妙,不出平常心。
  ——禅语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另一位是他的徒弟柳生又寿郎。
  当年柳生又寿郎拜宫本武藏学艺时,一见面就问道:“师父,我努力学习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剑客?”
  “一生。”武藏答道。
  “我不能等那么久,”又寿郎解释说,“只要您肯教我,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到目的。如果我当您的忠诚仆人,需时多久?”
  “哦,那样也许要十年。”武藏缓和地答道。
  “家父年事渐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又寿郎不甘心地继续说道,“如果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需时多久?”
  “嗯,也许三十年。”武藏答道。
  “这怎么说啊?”又寿郎问道,“你先说十年而现在又说三十年。我不惜任何苦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通此艺!”
  “嗯,”武藏说道,“那样的话,你得跟我七十年才行,像你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达。”
  “师父教训的是,”又寿郎说道,“我愿意一直跟着您学习剑术,接受您的的任何训练,直到得到您认可为止,不管多少年。”
  武藏收下又寿郎为弟子后,不但不教他剑术,而且不许他谈论剑术,连剑也不准他碰一下,只是叫他每天做饭、洗碗、铺床、打扫庭院和照顾花园。
  三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又寿郎每天都只是做些打杂的苦役,每当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内心不免有些茫然。
  有一天,又寿郎在干活儿的时候,武藏悄悄地跑到他身后,以木剑给了他重重的一击。第二天,正当又寿郎忙着煮饭的时候,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他。无论什么地点,一天二十四小时,又寿郎都有可能受到师父那把大木剑出其不意的袭击。
  自此以后,无论日夜,又寿郎都随时随地预防突如其来的袭击。到后来,就算在睡梦中,他都能听到武藏师父举起木剑的声音。
  最后,又寿郎总算悟出了剑道的真谛并得到了武藏老师的认可,成为日本一流的剑客。
  宫本武藏从来没有给又寿郎讲过什么剑术理论,也没教授他剑法,只是让他每天干些洗衣做饭的活儿,时不时地拿木剑袭击他,就是这些很寻常的事情让又寿郎悟出了高深的剑道。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情不可以急功近利,越是急功近利,你离成功就越远。
  时代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伴随着生活节奏的提速,人们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急躁。学习就报“速成班”,生病就买“速效药”,饿了就吃“快餐”,开车就上“高速路”……急什么嘛!你的生活真的非如此不可吗?这样生活真的很好吗?我想未必尽然。
  世间万物自有其自然的规律、内在的节奏,过快和太慢都会使事物失去本来的面目。饭吃得太快,就变成猪八戒吃人参果,品不到味道了;路走得太快,就欣赏不到路边的风景。追求速度的愿望虽好,但却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当年赵州禅师曾说:“平常心是道。”赵州禅师是非常有名的得道高僧,所以经常有人风尘仆仆地跑到赵州观音院求师问道。
  一次,一个俗家弟子来观音院拜见赵州禅师说:“弟子专程来观音院拜见方丈,请方丈教我修行之道。”
  “你吃过粥没有?”赵州禅师问。
  “吃过了。”
  “那你就去把碗洗一洗吧。”
  赵州禅师不教他修行之道,却问他粥吃了没有,还让他去把碗洗了。
  赵州禅师很喜欢对前来求道的人说:“吃茶去。”
  不管是对外来的云游僧,还是对坐下的弟子,口里挂着的总是这句话:“吃茶去。”
  有人忍不住问:“来过也吃茶去,没来过也吃茶去,你这是什么意思?”
  赵州禅师的回答仍然是:“吃茶去。”
  人家问他什么是道,他偏说吃茶去。什么意思?不要急嘛!“洗碗去”也好,“吃茶去”也罢,其实都一样,言下之意就是:“不要着急!”
  “禅”就是这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禅者尽说无心话,听禅者顿生了悟心。
  那么,你悟了没有呢?




                                                          【学会宽容,收获一生】

    人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别人。
  ——禅语
  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写过一篇散文写给他的孩子:孩子,希望你拥有宽容,因为一旦你拥有了宽容,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宽容会使你很随和,让你把一些人看得很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里过夜。一旦你拥有了宽容的美德,你将一生收获笑容。
  写得多好——一旦你拥有了宽容的美德,你将一生收获笑容。佛以慈悲为怀,对宽容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一天,一位禅师正要开门出去时,突然闯进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狠狠地撞在禅师身上,把他的眼镜撞碎了,还戳青了他的眼皮。
  那位撞人的大汉,毫无羞愧之色,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戴眼镜的?”
  禅师笑了笑没有说话。
  大汉颇觉惊讶地问:“喂!和尚,你为什么不生气呀?”
  禅师借机开示说:“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眼镜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说,生气只会扩大事端,如果我对你破口大骂或打斗动粗,必定会造成更多的业障及恶缘,也不能把事情化解。”
  “若我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开门,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这一撞就化解了一段恶缘,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业障呢?”
  大汉听后十分感动,他问了许多佛的问题及禅师的称号,然后若有所悟地离开了。
  事情过了很久之后,一天禅师接到一封挂号信,信内附有五千元钱,正是那位大汉寄的。
  原来大汉年轻时不知勤奋努力,毕业之后,在事业上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恼,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一天他上班时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却发现妻子与一名男子在家中谈笑,他冲动地跑进厨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杀了他们,然后自杀,以求了断。
  不料,那男子惊慌地回头时,脸上的眼镜掉了下来,瞬间,他想起了禅师的教诲,使自己冷静了下来,反思了自己的过错。
  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应手了,所以特寄来五千元钱,一方面为了感谢师父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请求师父为他们祈福消业。
  禅师的宽容带给了大汉觉悟,教会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宽容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纽带,让我们彼此相连,让我们认清彼此,珍惜生命。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有了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人才能拿得起,放得下。一个人要想生活幸福,成就事业,就必须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



                                                        【忍辱是种大修养】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佛说四十二章经》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禅师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循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是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民,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中国有句俗话叫:“士可杀,不可辱。”中国人的性格里都有一股倔犟的劲头,砍头不要紧,不能伤自尊,所以忍辱是一件做起来很不简单,但做了就很了不起的事情。
  白隐禅师一个人过着平静随和的生活,人们都说他为人纯洁,心地善良。
  有一次,白隐禅师住所附近的一个女孩还没有结婚就怀孕了。她的父母知道这个事情后非常生气,逼着让她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并且发誓要惩罚那个不知羞耻的人。那个女孩死活也不肯说,在父母的逼迫下,她承认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那个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烧,前去找白隐理论,说:“平日里认为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没想到你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来!既然做了,就出来承认,收留自己的孩子。”白隐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然后就答应收留那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白隐负责照顾他。他从邻居那里得到了牛奶、食物和一切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那个孩子,不管别人用怎样的眼光看他。邻居都尽全力来帮助他,没有一个人相信白隐是那样的人,但是闲言碎语是少不了的。
  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那个孩子的妈妈因为无法忍耐思念孩子的苦痛,将真相告诉了她的父母——原来孩子真正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年轻人,他们相爱已经有很多年了,因为害怕父母不承认这个女婿,所以才做出那样的事来。事情发生后,女孩因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说出来,就欺骗她的父母,说那个孩子的父亲是白隐。女孩的父母知道真相后,痛斥自己的女儿不该说这样毁人名声的假话,然后立刻去找白隐,并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求他的宽恕,然后要求把孩子带回去。
  白隐把孩子送还给他们,说:“是这样的吗?”
  接过白白胖胖的小孩,一家人感激涕零,此后到处传扬禅师的品德。从此,白隐禅师成了当地最受人尊敬的人。
  面对巨大的委屈、众人的误解、照顾小孩的艰辛,白隐禅师却只一句“是这样的吗”轻轻带过,这样的忍辱,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毁谤,有颠倒是非的,有无中生有的。你不计较还没事,你一争辩事情反而闹得更大!所以,面对毁谤,我们要尽量冷静,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经常和别人争论是非长短,只会使你的心胸变得狭窄,思维变得混乱。



                                                         【宽容是最好的教育】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禅语
  禅院里的小和尚最近老是不守寺院的清规,趁着晚上偷偷溜出去玩耍。禅师听周围的居民反映了好几次,终于也起了疑心,决定去查探个究竟。
  又是一个月光如霜的晚上。禅师悄悄蹲在花丛里,一边听虫儿蛙儿低声嘶叫,一边留神注意观察禅院的那堵矮墙。
  过了一会儿,一个贼头贼脑的小和尚搬着把小椅子,悄悄地溜到墙角那儿。他看看四下没人,就把椅子靠在墙边上,自己踏着椅子翻墙出去玩耍了。
  禅师从花丛那儿站起来,叹了口气,心想:“我该怎么处罚这个小家伙呢?”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径直走到椅子那儿,坐到椅子上,等小和尚回来……
  半个时辰过去了,小和尚也玩累了,就顺着老路翻进墙来,踩着椅子——奇怪,椅子今天怎么这么软?小和尚仔细一看,吓了一跳——原来踩的不是椅子,而是禅师的脊背。小和尚吓得全身发抖,不知道师父会怎么惩罚他。
  “天气凉了,快点回去睡觉吧。”禅师揉着脊梁骨说,“年纪大了,不中用了啊。”
  小和尚的脸马上红到了耳根子,又羞又愧地跑回房了。
  这件事很快在禅院里面悄悄传开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晚上翻墙出去玩耍了。
  小和尚违反寺规跑出去玩耍,老禅师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关心起小和尚的冷暖,小和尚被感动了,然后整个寺院的人都安分了。
  是非对错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的,那没有用,只有把是非对错铭刻在心里,才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小的时候我很喜欢用瓷碗吃饭,因为勺子打在白白的碗壁上会发出清脆的声音,但是瓷碗很光滑,一不小心就会从手中滑落,摔个粉碎。所以,妈妈专门给我准备了塑料的小碗,并警告我不许碰瓷碗。可是我很不甘心,于是就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把塑料碗换成了瓷碗,等妈妈发现的时候,我已经把饭吃完,把碗安安全全地放好了。
  妈妈也不骂我,每次还是用塑料碗给我盛饭,然后我又顽皮地换成瓷碗。直到有一次,因为看电视太专心,一不留神那只碗就从手上滑了下去。那天我很害怕,就悄悄地把碎片藏了起来。当时妈妈好像根本没有发现,什么也没有说。从那以后,我每天都提心吊胆的,再也不敢把妈妈给我准备的碗换成瓷碗了,直到把那只碗忘记。等到长大一点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其实妈妈什么都知道,而且在我打碎那只碗以前,她就把这个错误原谅了。
  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假装没有看见我犯错误,却使我得到了铭记一生的教训。如果她当时骂我一顿,或许我还会像以前一样顽皮地和她玩自以为很高明的调包计。一方面是因为孩子顽皮的天性,另一方面是当你的错误受到惩罚以后,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件事儿扯平了,然后心安理得地忘记,心里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我想这就是成长吧,人总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的,犯错总是在所难免,虽然这不是我们犯错的借口,但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成长,而不是为了犯错,但谁能不犯错呢?所以我想,对于那些犯错的人,谅解或许真的是最好的教育。



                                      ------全文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4 14:49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