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充实人生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10-22 17:07
标题:
充实人生
“
平常心是道
”这种说法,最早是由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在他的语录中赫然写着:“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什么是平常心呢?实际上,平常心就是指一种顺其自然、不加强求的心态,也就是要睡觉时就睡觉,要坐立时就坐立,热的时候取凉,寒的时候取火,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一种全然显现,它与今人所说的平常心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但是,无论是禅宗所说的平常心,还是今人所讲的平常心,多半都是指人生的一种良好的修养,当然,如果你不具备一定的阅历和胸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古有明相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今有李嘉诚先生的“好景时,决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过分悲观”,这些都是平常心的真实写照。
在现代社会,社会物质财富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逐和渴望也超过了以往社会的任何时期。按道理说,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追求一定的物质财富,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正所谓欲壑难填,有些人一味地追逐生活享受,却抛弃了一颗宝贵的平常心。具体表现就是浮躁、急功近利,而且还经常背信弃义、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等。
当然,执著于物质享受,肆意抛弃平常心的人,只是那些不善于处世的少数人。在生活中,还是有许多善于处世的人,他们能够持有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他们相信成败只是过程,努力自有回报,因而看淡成功,追求不止。
可见,平常心有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有利于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良好心态,而且更有利于人们实现自己的伟大志向。所以说,还是尽快地练就一颗平常心吧,这对于完美处世是大有裨益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平常心不单是一种心胸豁达的表现,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随着坎坷、困境,因而要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而且,平和的心态能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平静和淡定。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10-22 17:10
充实人生
星云大师
一、生活佛法化:一般人的生活里无非是金钱、感情,每天都在人我是非、衣食住行里翻滚。生活佛法化就是除了金钱、爱情以外,在生活里还要增加一些慈悲、结缘、惜福的观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所以在生活里有了佛法,懂得慈悲、忍耐、惜福、结缘,比拥有金钱、爱情更为充实。
二、信仰正觉化:人都有信仰,信仰正义、圣贤、宗教 但是信仰最要紧的是要正觉化。所谓正觉,就是要有正知、正见、正思,也就是我们的知识要正当,见解要正当,思想要正当,信仰要正当,甚至于我们的职业、所作所为和言行都要正当,所以对自己的信仰要正觉化。
三、处事平和化:做人处事是一门大学问,在这门学问中,最重要的是做人处事要和平。所以有首偈语说:“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尤其是在处事方面,对别人要尊敬,对自己要严格。所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待我们,就要先怎样待人。
四 、修持日常化:人总要有一点端正身心的修持,而且要能持之以恒,要恒常发心,并且要日常化,所谓平常心是道。在平常的生活里,自己要有所作为,要有恒心毅力,这样子就能充实人生。
人生如果过于执着,势必生活得非常痛苦;反之,如果过于随缘乃至趋于随便,则其生活自然会散漫,其事业必然会无成。如何做到既不执着,又不趋于随便,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艺术。
无论从事任何事业,都需要一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来支撑,只有通过一段锲而不舍的努力,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比如木匠的工艺,如果要达到庄子所描绘的匠石那样“运斤成风”,则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斧斫练习;又如歌唱家的歌喉要获得秦青、薛谭那样的“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造诣,不知要经过多少次声乐训练才能实现;再如纪昌学射,他从仰卧织机下目不转睛地观望锥尖到观看牦尾所悬虱子,前后便历时五年;还如《庄子·达生》中的佝偻,他捕捉蝉的功夫达到了如同常人拾掇对象一般的境地,这自然也是经过了漫长的专心致志的训练后获得的。综上可知,无论任何技艺的获得,都是必须经过一番“寒彻骨”的练习方可以获取。因而,人们对于学业的研攻或者对事业的经营,若没有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专一与不懈,显然难以获得成功的。
然而,在我们从事某种研究或创作的时候,由于过度的专注往往也易于造成身体精神的损耗超出人体的承受能力,甚至还可能出现事未成而身先殒的情形。可见,在人们专注于事业时,也必须掌握好一个“度”,不能指望经过一次努力便万事成就,而是在专注努力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地休息一下。自然,这种休息并不等于休止,而是养精蓄锐以利再战,可见这里的锲而不舍乃是指对所指的目标不做修改,而不是要求一口气便做完所有的事情。许多新发明的获得,往往也是在经过了干百次的苦心寻觅、直至精疲力尽之后,“蓦然回首”,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惟其如此,古人便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说法,这里的“弛”显然也是为下一度的“张”作准备的。由此可见,从事于某一事业必须专注,不可朝三暮四,情随事迁;但在具体的运作之中,又必须掌握好紧张的“度”,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成就事业。
另一方面,如果对于世间的某种事物尤其是感情过于专注的话,未尝又不是人生的一种痛苦。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在失去儿子阿毛之后,老是在别人面前唠叨“我真傻”,那种由过度伤心乃至形成神情的麻木,何尝又不是“哀莫大于心死”的表现。诚然,对于感情,如果过于随意,便会落入轻浮乃至轻狂之中;如果过于专注,又将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泥淖之中。如何在二者之间开辟一条中道,实在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
人情之中,诸如亲情、友情、爱情或者是平常的恻隐之情,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维系这个社会的重要纽带,如果缺少了这些人情,不难想象到这个社会的冷漠与残酷。在佛教中,对于“爱缘”是不赞同的,但这里的爱并不完全等同世间的情爱,而是指人生中的“欲望”。在人生中,欲望是一种低级的情感,它是诱发一切罪恶的心源,固然应当极力去祛除。而以一种无私的襟怀奉献给他人的精神,乃是真正的“爱”之表现,也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良性粘合剂。有的子女为了医治生病的父母,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甚至到牺牲自己的幸福也不顾;有的夫妻在一方生病时尽力照顾、不离不弃,直至对方痊愈或者生命结束为止;有的善心人士把爱心施及邻里,照顾孤儿寡老如同自家亲人,直至孤儿成人或老人生命终止;更有善心人士,他们把爱心奉献给远方的弱势群体,做出了不少令人称赞的善事,这类以付出作为奉献社会的义举,给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凸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闪光灵魂。
然而,人们如果被人情所困,乃至将人生消耗在重重情网之中,致使一生蹉跎岁月,这自然是很不值得的。世间有不少朋友因受情累,造成情绪低靡、意志脆弱,很久不能出离痛苦的渊薮,其情实在可怜,其智委实愚钝。例如有的子女为丧亲而抑郁不乐,乃至对自身与家庭生活带来各种不利;又如有的男女为了婚姻的未遂或结束闹得不可开交,弄得精神分裂、经济拮据;再如不少人因单位或邻里人际关系紧张,酿成各种不同的焦虑甚至是恐慌。他们所展示的便不是人性中的“爱”,而是人情中的“执着”了,乃至由此而转化成“恨”了。面对感情(亲情、友情、爱情)的丧失,要真正做到“太上忘情”,实在不易,但总不能长期沉溺在丧情的痛苦之中。可见,无情不是真豪杰,但沉溺感情之中不可自拔也是一种“执着”,对于后者,我们必须提倡随缘。通观一期生命,丧情固然是难以消受的,如果把眼界拓展到浩茫的宇宙,则苏轼那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情怀便油然而生。在前无起点后无终点的时空领域中,人情的存在毕竟是短暂的一瞬,而于亲疏皆抱平等一如之观,乃是佛家般若的境界。
——摘自《浙江佛教》2009年第2期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