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周叔迦老居士《中国佛学史》 [打印本页]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1 13:11     标题: 周叔迦老居士《中国佛学史》




                                              中 国 佛 学 史


  
                                                                    周叔迦



                                                                   绪说

    佛教传人东夏之始,传记所载不一其辞,难可征信。
  晋王嘉《拾遗记》云:“燕昭王七年,沐胥之国来朝,则申毒国之一名也。有道术人名尸罗,问其年云百三十岁。荷锡持姘,云发其国五年乃至燕都,善街惑之术,于其指端出浮图十层,高三尺。”乃至喷水为雾,耳出龙虎等事。所记虽未言及佛教,然荷锡持姘者,比丘之威仪也。但以晋人记周时事,不足为信,况此书之真伪未可知乎。
  曹魏朱士行《经录》云:“秦王政四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咸阳。王怪其状,捕之系狱,旋放逐国外。”《经录》今不传,亦不见于晋、宋、齐、梁以来诸书,仅隋费长房《三宝记》具引其文。费氏书中芜杂错乱亦不足信。纵使有之,而秦王捕系之,放逐之,是佛法仍未传于东夏也。
  《后汉书·霍去病传》云:“张骞从大将军,元狩三年,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皐兰下,执浑邪王子,收休屠祭天金人。”张晏注曰:“佛徒祠金人也。”师古曰:“今之佛像是也。”《魏书·释老志》云:“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汉武故事》亦曰:“帝香华礼拜,祭之于甘泉宫。”是可为中国有佛像之始,然未识其教也。
  《魏书·释老志》云:“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图之教。”然《汉书·张骞传、西域传》皆不言及浮图事,是知有其国而不知有佛教也。
  刘向《列仙传》序曰:“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经,故撰得七十,可以多闻博识者遐观焉。”此序今不传,仅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文学门》注所引。夫中土、西竺,音声文字未可雷同,百家所述列仙,而名见佛经,殊难可信也。
  《魏书·释老志》云:“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国使伊存口授浮图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博士者,博于古今,辩于然否,教授之官也。所载时代人氏,信而有徵。盖中土佛法始于此矣,然未普及于民间也。
  至汉明帝时而大盛。楚王英贵为侯王,而为浮图之斋祠(见第四节)。于是明帝遣使臣西求佛法,与迦叶摩腾竺法兰偕来(见第三节),译出《四十二章经》,而东夏三宝始备。汉牟融《理惑论》(见第三节)、《后汉书·西域传论》、袁宏《后汉纪》、《魏书·释老志》所纪皆同。初馆腾于鸿胪寺,翌年为立寺于洛阳西雍门外。以倍所得画释迦倚像,是优填王旃檀师第四作,及佛经等,驮以白马,同到洛阳,因名白马寺。或曰:外国国王尝毁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毁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故诸寺立名,多取则焉。是故东夏佛学以汉明帝为初焉。
  自汉明帝迄中华民国二千年中,佛学之变迁约可分为四大时期:自汉明帝以迄萧齐,佛教原始时期也;自萧梁以迄唐末,佛教华化时期也;宋元,佛教蔓衍时期也;明清以降,佛教衰微时期也。
  所谓原始时期之要因有三:一、此时东夏之佛教,一以西域诸僧为归。纵使博综诸经,独纾己见,虽冥合于圣教,而未经西域诸僧所传,论者摈为邪说。若竺道生之佛性顿悟等说是也。二、此时东夏之佛教,较之天竺浅缺而不完。西行求法者,天竺诸僧恒鄙之曰:此边地人也。三、所传戒律,但以西僧所授遵而行之,不论其是非轻重以及民俗之违顺也。若袒服箕坐肉食等也。
  所谓华化时期之要因有三:一、此时东夏之佛教,摘文揣义,控词谈理,各骛先驱,竞开衢路,要以慧解是长,章钞为工,勒成命氏,腾誉当时者也。二、此时东夏之佛教,超乎当时天竺之佛教。天竺人曰:东方有震旦大国,三宝兴隆。人唐观化者有之,瞻礼文殊者有之。三、广寻群典,备阅行藏;挹酌四印,照融三制,临机剖断则文理相循,恢张仪范则僧众常轨。如梁武制食肉之禁是也。
  所谓蔓衍时期者,唯尚言谈,虚有其表。或词理相非,或流演浇浮,寝假而衰矣。
  所谓衰微时期者,僧众之得度,封塔之创造皆受法令之裁制,讹诞渐兴,道风日替矣。
  于原始时期中,又约可分为三季:初、斋祀季,汉魏是也。此时信受之徒,唯知生死循环,祸福相倚,遂斋祀以求福耳。次、般若季,两晋是也。此时钻仰者,唯以《道行般若》、《放光般若》为依归也。后,三学季,自东晋义熙中以迄宋齐是也。此时戒学、定学、慧学,波涌于释门;法师、律师、禅师,分镳而并路者也。
  于华化时期中,亦约可分为三季:初、酝酿季,梁、魏、周、齐、陈、隋是也。此时各控胸臆,徒盛改张,纷披之相不重师承者也。次、灿烂季,初唐、中唐,自贞观以迄贞元是也。八宗为万叶之师模,性、相、显、密即当锋之领袖者也。后、彤零季,盛唐、晚唐、五代自唐元和以迄周显德是也。此时虚宗玄旨,虽昌明于山门,而理教义学,实废堕于寓内矣。



                                                    第一章  原始时期斋祀季

                                                           第一节  斋祀季之传译

  汉代传译凡一十二人。所出经律论及失译诸经,总二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于中现存九十七部一百三十一卷。阙本者一百九十五部二百六十四卷。又于中有译一百五十一部二百三十七卷;失译者一百四十一部一百五十八卷。
  沙门迦叶摩腾,天竺人。以汉明帝永明十年随使臣蔡倍等来洛阳,少时终于洛阳。腾博学多闻,特明经律,于西印度讲《金光明经》。所译《四十二章经》一卷,今存。此经本是大部抄出。
  沙门竺法兰,天竺人。昔于月氏与迦叶摩腾相契游化,以彼学徒留碍,后乃间行而至,与腾同止。遂共译出《四十二章经》,腾卒,兰自译经四部十五卷,今皆阙本。
  沙门安清,字世高,安息国之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综精藏,尤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备尽其妙。以桓帝建和初始到东夏,迄灵帝建宁三年,译经集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于中五十四部五十九卷今存,四十一部五十六卷阙本。后卒于会稽。
  沙门支娄迦谶,月支国人。讽诵群经,志在宣法。以桓帝建和元年至灵帝中平三年,译出经律集二十三部六十七卷。于中十一部二十七卷今存,十二部四十一卷阙本。
  沙门竺佛朔,印度人。以灵帝光和之初来洛阳,译经二部三卷,今皆阙本。支谶为传语。
  优婆塞安玄,安息人也。秉持戒法·,博诵群经。汉灵帝时游贾洛阳,有功,号骑都尉。以光和四年共沙门严佛调出经集二部三卷,今存。
  沙门严佛调,临淮郡人。出家修道。以灵帝中平五年于洛阳译经五部八卷。于中四部七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世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传译,号为难继。
  沙门支曜,西域人。以灵帝中平二年于洛阳译经集十部十卷。于中五部五卷今存,五部五卷阙本。
  沙门康巨,西域人。以灵帝中平四年于洛阳译经一部一卷,今阙本。
  沙门康孟详,康居人。以献帝兴平元年至建安四年于洛阳译经律六部九卷。于中二部三卷今存,四部六卷阙本。
  沙门竺大力,西域人。以献帝建安二年于洛阳译经一部二卷,今存。其经梵本乃昙果与孟详赍来,孟详度语。
  沙门昙果,西域人。于迦维罗卫国赍经梵本届于洛阳,以献帝建安十二年译经一部二卷,孟详度语,今存。
  吴代传译凡五人,所出经律集及失译,总一百八十九部,四百十七卷。于中六十一部九十二卷今存,一百二十八部三百二十五卷阙本。又于中有译者一百零二部一百五十六卷;失译者,八十七部二百六十一卷。
  沙门维祇难,吴云障碍,印度人。世奉异道,以火祠为上。难乃舍本所事,出家为道,受学三藏,妙善四含。与同伴竺律炎发自西域,因到江右,以孙权黄初三年于武昌共律炎出经二部六卷。于中一部二卷今存,一部四卷阙本。
  沙门竺律炎,中印度人。与维祇难同游吴境。维祇卒后,以孙权黄龙二年于杨都译经集四部六卷。于中三部五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
  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大月支人也。祖父法度,以汉灵帝世率国人数百归化,拜率善中郎将。初桓灵世,支谶译出法典。有支亮字纪明,资学于谶,谦又受业于亮。时人语云:天下博知,莫过三支。谦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体细,是智囊。献帝之末,汉室大乱,与乡人数十共奔于吴。孙权拜为博士,使辅导东 GONG。以权黄武二年至亮建兴二年译经律集八十八部,一百十八卷。于中五十一部六十九卷今存,三十七部四十九卷阙本。赤乌十三年太子和废,遂隐于穹隘山。后卒于山中,春秋六十。
  沙门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印度。其父固商贾,移于交阯,会年十余,二亲并亡,乃出家励行,明解三藏。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业,孙权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为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讫太元元年,译经集七部二十卷。于中二部十卷今存,五部十卷阙本。
  沙门支彊梁接,吴云正无畏,西域人。以孙亮五风二年在交州译经一部二卷,今阙本。
  魏代传译凡五人,所出经律总十二部十八卷。于中四部五卷今存,八部十三卷阙本。魏代失译诸经,已列入吴代。
  沙门昙柯罗,魏云法时,中印度人。家世学《四韦陀论》,以见《法胜毗昙》,茫然不解。欣慕出家,诵大小乘经及诸部毗尼。以文帝黄初三年来至洛阳,以齐王芳嘉平二年于洛阳出《僧祇戒本》一卷,今阙。更集梵僧,立羯磨受戒。东夏戒律始此。
  沙门康僧铠,印度人。以嘉平四年于洛阳译经律五部四卷,今存。
  沙门昙谛,魏云法实,安息国人,善学律藏。以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届于洛阳,译律一部一卷,今在。
  沙门白延,西域人。以高贵乡公甘露三年游化洛阳,译经五部七卷,今阙本。
  沙门安法贤,西域人。但知魏世不辨何帝之年。译经二部五卷,今阙本。


                                   第二节  斋祀季之理行

  汉、魏之世,虽有佛法,而道风讹替。亦有众僧,未禀归戒,止亦剃落为殊俗耳。沙门皆衣赤衣,日一食。终日竟夜,讲道诵经,不预世事,以闭六情,自毕于世。以酒肉为上戒,而唯食谷。此牟子所谓今沙门剃头发,被赤布,见人无跪起之礼,威仪无盘旋之容者也。凡寺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
  自安世高播化斯土,其所敷宣专务禅观。《安般守意经》明寄息以成守,以六事治六情者也。吴康僧会为之注义,而学者尘兴,靡不去秽浊之操,就清白之德者也。《人本欲生经》照乎十二因缘而成四谛者也,当时语云:道从禅智,得近泥洹。《十二门经》者,四禅、四等、四空也。《阴持人经》者,以四十九药成四谛,立四信者也。《道地经》者,应真之玄府,升堂之奥室,行自五阴,尽于成坏,是苦谛漏尽之迹。《神足章》是禅思五通之要,五十五观是四非常度三结之本也。
  支谶、支亮、支谦三叶相承。谶出《首楞严三昧经》,晋云勇猛伏定意也,谓绝迹仁智,有无兼忘也。《般舟三昧经》,晋云佛立三昧,谓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也。支谦出《慧印三昧经》,谓寂同法相,妙等真如,慧宜此理,有若恒印也。《无量门微密持经》,谓成道降魔,得一切智之总持法门也。《了本生死经》者,以四信妙舆,运倒见众生者也。
  都尉安玄出《法镜经》者,佛告郁伽长者在家、出家二种菩萨行法,及三归五戒布施悔过法义,康僧会为之注也。《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者,说欲断生死趣度世道者,当念郤十二因缘事。
  严佛调出《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即是以六妙门,制六根成六波罗蜜也。
  支曜出《成具光明定意经》,说净行百三十五事。
  吴世维祇难出《法句经》,乃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乃始进者之鸿渐,深人者之奥藏也。
  康僧会取《菩萨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卧,皆愿众生,以显慈愿广普,而示孙皓,益增善意。本业者,即菩萨净行也。
  综此诸经以观,则汉、魏之时所明理者,四谛十二因缘也,所修行者,禅定也。小乘行者以六妙门为初阶,习大乘行者方等诸三昧也,而般舟慧印皆以念佛为宗趣。汉之安世高出《无量寿经》,支谶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吴之支谦出《阿弥陀经》,魏之康僧铠出《无量寿经》,帛延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皆是同本异译,盖净土法门之于东夏,已肇基于此矣。·
  自汉明以来,迄于魏、吴,虽有斋忏,事同祠祀,虽知沙门持二百五十戒,而无归禀之仪。至魏嘉平、正元中,昙柯迦罗、康僧铠、昙无谛相继东来,方宏具戒。昙柯迦罗以齐王芳嘉平二年于洛阳白马寺出《僧祇戒本》,更集梵僧立羯磨受戒。于时最初得比丘具足大戒者,朱士行第一人也。


                                   第三节  斋祀季之名著

  汉代佛教传译日盛,然世人学士多讥毁之,云其辞廓落难用,虚无难信。是以俊士之所规,儒林之所论,未尝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也。至献帝时,苍梧牟融始以儒士而锐志佛道。融字子博,初将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苍梧太守史璜闻其学,谒请署吏,辞不就。州牧朱符优文处士辟之,亦称疾不起。会牧弟朱皓为豫章太守,为中郎将笮融所杀。时牧遣骑都尉刘彦将兵赴之,恐外界相疑,请融偕行。之零陵桂阳,假途于通路,遂严当登。会其母卒亡,遂不果行。融既修经传诸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志精于佛典,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融乃作《理惑论》三十七篇以解之。其略云:或问曰:“佛从何出生,宁有先祖及国邑否?皆何施行,状何类乎?”牟子曰:“富哉,问也!请以不敏略说其要。盖闻佛化之为状也,积累道德数千亿载,不可纪记。然临得佛时,生于天竺,假形白净王夫人。昼寝,梦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悦之。遂感而孕。以四月八日从母右胁而生,堕地行七步,举右手曰:天上天下,靡有跆我者也。时天地大动,宫中皆明。其日王家青衣复产一儿,厩中白马亦乳白驹。奴字车匿,马曰犍陟,王尝使随太子。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长丈六,体皆金色。顶有肉髻,颊车如师子,舌自覆面。手把千辐轮,顶光照万里。此略说其相。年十七,王为纳妃,邻国女也。太子坐则迁座,寝则异床。天道孔明,阴阳而通,遂怀一男,六年乃生。父王珍伟太子,为兴宫观,妓女宝玩,并列于前。太子不贪世乐,意存道德。年十九,二月八日夜半,呼车匿勒犍陟跨之,鬼神扶举,飞而出宫。明日廓然,不知所在。王及吏民莫不欺欷,追之及田。王曰:‘未有尔时,祷请神祇,今既有尔,如玉无硅,当续禄位,而去何为?’太子曰:‘万物无常,有存当亡,今欲学道,度脱十方。’王知其弥坚,遂起而还。太子径去,思道六年,遂成佛焉。所以孟夏之月生者,不寒不热,草木华英,释狐裘,衣烯络,中吕之时也。所以生天竺者,天地之中,处其中和也。所著经凡有十二部,合八亿四千万卷。其大卷万言已下,小卷千言已上。佛教授天下,度脱人民,因以二月十五日泥洹而去。其经戒续存,履能行之,亦得无为,福流后世。持五戒者,一月六斋。斋之日,专心壹意,悔过自新。沙门持二百五十戒,日日斋,其戒非优婆塞所得闻也。威仪进止,与古之典礼无异。终日竟夜,讲道诵经,不预世事。老子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其斯之谓也。”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为何谓乎?”牟子曰:“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
  问曰:“何谓之为道,道何类也?”牟子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綩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
  问曰:“汉地始闻佛道,其所从出耶?”牟子曰:“昔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人?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于洛阳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存时,预造寿陵。陵曰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滋。”
  及至曹魏之世,陈思王曹植者,魏武帝之中子。雅爱声律,属意经旨。每读佛典,辄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常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声,写为梵呗。删《瑞应本起》,著《太子颂》及《啖颂》。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传为后式,号鱼山梵。
  夫梵呗者,梵云呗匿,义云赞涌。以是梵土之法曲,故加梵称。或曰:义为止断,由此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盖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其诸天赞时,皆以韵人弦管。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者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始自陈思王,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撰文制音,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成宪章焉。梵声光显,始于此矣。其后东吴居士支谦亦传梵呗三契,沙门康僧会造泥洹梵呗,皆湮没不存。惜哉!


                                   第四节  斋祀季之通俗

  汉、魏之时,通悟道俗,抑引邪正,唯明三世因果。是故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晋袁宏《后汉纪》云,“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汉言息也,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而不已,以至无生而得为佛也。有经千万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粗,无所不统。善为宏廓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外。世俗之人,或以为虚诞,然归于玄彻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生死报应之际,莫不瞿然而自失焉。”
  宋范哗《后汉书·西域传》论曰:“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张骞但著地多暑湿,乘象而战。班超虽列其奉浮图,不杀伐,而精文善法导达之功,靡所传述。予闻之后说也,其国则殷乎中土,玉烛和气。圣灵之所降集,贤懿之所诞生。神迹诡异,则理绝人寰;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而骞、超无闻者,岂非道闭往运,数开叔叶乎?不然何诬异之甚也?汉自楚王英始奉斋戒之祀,桓帝又崇华盖之饰,将微义未译而但神明之耶?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且好仁恶杀,蠲敝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爱其法焉。然好大不经,奇谲无已。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又精灵起灭,因报相循,若晓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盖导道无方,适物异会,取诸同归,措夫疑说,则大道通矣。”
  初楚王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七年诏令天下死罪皆人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讯三十匹诣国相托,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罪愆。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因以班示国中。殆至桓帝,好音乐,善琴笙,饬芳木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襄楷上书曰: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单天下之殊。奈何欲如黄老乎?灵帝建宁三年,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过庐山,度郏亭庙神,以其庙物为立寺于豫章。神者高先身之同学也。远近悲叹,信三世之有征矣。献帝兴平元年,丹阳人笮融,聚众数百,依于陶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遂断三郡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阇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彩锦。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道。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



                                                       第二章  原始时期般若季

                                                          第五节  般若季之传译

  西晋译师凡十二人,所出经律论总三百三十三部五百九十卷。于中一百五十六部三百二十一卷今存,一百七十七部二百六十九卷阙本。又于中有译者二百七十五部五百三十一卷,失译者五十八部五十九卷。
  沙门竺法护,其先月氏国人,世居敦煌。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博览六经,游心七籍。以方等诸经蕴在葱外,遂随师至西域,历游诸国。遂大赍梵经,还归东夏,自敦煌至长安,后到洛阳,及往江左,沿路传译。始武帝太始二年,至愍帝建兴元年,出经律集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于中九十一部二百零八十卷今存,八十四部一百四十六卷阙本。
  沙门彊娄至,晋言真喜。西域人。以武帝太康二年于广州出经一部,今阙本。
  沙门安法钦,安息国人。以武帝太康二年,讫惠帝光熙元年,于洛阳出经集五部十六卷。于中二部十一卷今存,三部五卷阙本。
  沙门无罗叉,于阗国人。以惠帝元康元年,于陈留仓垣水南寺,与优婆塞竺叔兰,共译经一部三十卷,今存。
  优婆塞竺叔兰,天竺人。固王无道,百姓思乱,呼其祖父娄陀共反。娄陀不从,遂遇害。其父达摩尸罗,晋言法首,与其妇兄二沙门奔晋居于河南,生叔兰。初共无罗叉出《放光经》,后于洛阳自出经二部五卷,今并阙本。
  沙门白远,字法祖,本姓万氏,河内人。父威达,以儒雅知命。祖少出家,研味方等,妙达幽微。晋惠帝末河间王颐镇关中,待以师友之敬。于时译经十六部十八卷。于中五部六卷今存,十一部十二卷阙本。永兴二年,从秦州刺史张辅西之敦煌,中途为辅所害。
  沙门法立,不知何许人。于惠帝代共沙门法炬于洛阳出经四部十二卷。于中三部十一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法炬,未详氏族,初共法立出经。立殁,炬遂自译经律四十部五十卷。于中二十四部二十四卷今存,十六部二十六卷阙本。
  优婆塞聂承远,初佐竺法护出经,执笔承旨,参正文句。后于惠帝代自译经二部三卷,今存。
  优婆塞聂道真,即承远之子,皆以询禀咨承法护度语为业。护殁,真遂自译经律二十四部三十六卷。于中六部六卷今存,十八部三十卷阙本。
  沙门支法度,未详何许人。于惠帝代永宁年中,译经四部五卷。于中二部二卷今存,二部三卷阙本。
  沙门若罗严,外国人也,莫知帝代。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东晋自元帝建武元年迄安帝元兴三年,译师一人,所出经律论总一百三十七部二百九十八卷。于中六十七部一百九十七卷今存,七十部一百零一卷阙本。又于中有译者九十七部二百五十卷,失译者四十部四十八卷。
  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晋言吉友,西域人。以国让弟而为沙门。西晋永嘉中始到此土,仍过江右,止建初寺。善持咒术,所向皆验。于元帝代译经三部十四卷。于中一部十二卷今存,二部二卷阙本。
  沙门支道根,以成帝咸康元年译经二部七卷,并阙本。
  沙门昙无兰.晋言法正,西域人。以孝武帝太元六年至太元二十年,于杨都译经律集六十一部六十三卷。于中二十四部二十四卷今存,三十七部三十九卷阙本。
  沙门瞿昙僧伽提婆,晋言众天,罽宾国人。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洞其纤旨。常诵三法度,昼夜嗟味,以为人道之府也。苻秦建元中人长安,译论二部。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游化江左,庐山慧远法师请人庐岳。至安帝隆安元年,来游建康。提婆于庐山、建康二.处,共出经论五部一百一十八卷。于中四部一百十七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迦留陀伽,晋言时水,西域人。以孝武帝太元十七年译经一部,今存。
  沙门康道和,以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译经一部三卷,今阙本。
  沙门昙摩,晋翻云法,善于律学。以安帝隆安四年于杨都出律二卷,今阙本。
  沙门祇多蜜,晋云謌支,西域人,未详何帝。译经二十三部四十五卷。于中二部三卷今存,二十一部四十二卷阙本。
  前凉译师一人,所出经四部六卷。于中一部一卷今存,三部五卷阙本。
  优婆塞支施仑,月支人也。博综众经,特善方等。以凉太清十一年即晋宁康元年,于凉州出经四部六卷。于中一部一卷今存,三部五卷阙本。
  苻秦译师六人,所出经律论十五部一百九十七卷。于中七部六十五卷今存,/\部一百三十二部阙本。失译者总列三秦,别见于后。
  沙门昙摩持,秦言法慧,亦云法海,西域人。善持律藏。以苻坚建元三年于长安译戒本三部三卷,今并阙本。
  沙门鸠摩罗佛提,秦言童觉,西域人。以苻坚建元十八年于邺都译集一部二卷,今存。
  沙门僧伽跋澄,秦言众现,罽宾国人。博览众典,特善数经。暗诵毗婆沙,贯其妙旨。建元未来人关中,以建元十七年于长安出论集三部二十七卷,今存。
  沙门昙摩鞞,秦言法受,印度人。以苻坚建元十八年,于长安出经一部五卷,今存。
  沙门僧伽提婆,秦言众天,罽宾国人,姓瞿昙氏。以苻坚建元十九年讫建元末,出论二部四十六卷。于中一部三十卷今存,一部一十六卷阙本。提婆后游庐山、杨都,更有宣译,如前所显。
  沙门昙摩难提,秦言法喜,兜法勒国人。遍观三藏,暗诵《中、增一阿含》。以苻坚建元二十年至于长安,至姚苌建初六年,出经论集五部一百十四卷。于中一部一卷今存,四部一百十三卷阙本。


                                    第六节  般若季之理行

  两晋之世,义学之侣莫不志归般若,宗申大品。昔曹魏末颍川人朱士行,少怀远悟,脱落尘俗。出家已后,尝于洛阳讲竺佛朔译《道行般若经》。然《道行经》文句简略,意义未周。士行每叹曰:此经大乘之要,而译文不尽。誓志捐身,远求大本。遂以甘露五年,发迹雍州,西渡流沙。是为中国沙门西游之始。既至于阗,果得梵书正本凡九十章。以晋武帝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晋言法饶)等十人送赍梵本还归洛阳。未发之顷,于阗诸小乘学众遂以白王云: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惑乱正典,王为地主,若不禁之,将乱DA法,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即不听赍经。士行深怀痛心,乃求烧经为证,王即许焉。于是燃薪殿前,士行临火为誓,投经火中,火即为灭,不损一字,皮牒如故。大众服其神感,遂得送到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至陈留水南寺。惠帝元康六年,众请于阗沙门无罗叉共河南居士竺叔兰译为晋文,称为《放光般若经》三十卷,世称《道行》为小品,《放光》为大品也。士行遂终于于阗,春秋八十,依西方阇维法,敛骨起塔。后弟子法益从彼国来,传其事焉。
  叔兰即译《放光经》,沙门支孝龙,雎阳人。神彩卓荦,高论适时。既素乐无相,即得披阅,旬有余日,便就开讲,居常披味小品以为心要。龙后不知所终。
  永嘉中沙门安惠则,未详氏族。止洛阳大市寺,手自细书黄缣,写大品一部,合为一卷,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识。凡十余本,以一本与汝南周仲智夷胡母氏供养。后为灾火所焚,仓卒不暇取经,悲泣懊恼。火息后仍于灰中得之,首轴颜色一无亏损。于时同见闻者莫不回邪改信。
  康僧渊本西域人,生于长安。容止详正,志业弘深,诵《放光》《道行》二般若,即大小品也。晋成之世,与康法畅支敏度等俱过江。后于豫章山立寺,卒于寺焉。
  竺道潜字法深,姓王,啷琊人,晋丞相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事中州刘元真为师。至年十四,讲《法华》、《大品》。永嘉初避乱过江。至哀帝好重佛法,遣使征请,即于御筵开讲《大品》,上及朝士,并称善焉。宁康二年卒于剡之聊山,春秋八十九。潜弟子竺法蕴,悟解人玄,尤善《放光般若》。
  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年二十五出家,后投迹剡山,于沃州小岭立寺行道。著《即色游玄论》,世称即色宗。晋哀帝频使征请,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般若》,白黑钦祟,朝野悦服。太和元年卒,春秋五十有四。即色义者,道林《妙观章》云:“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姚秦僧肇云:“即色者,明色无自性。以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色哉。此乃悟色而不自色,即色是空,未领色非色即色是本性空也。”
  于法开不知何许人,事于法兰为弟子,善《放光》及《法华》。每与支道林争即色空义。庐江何默申明开难,高平郗超宣述林解,并传当世。开有弟子法威,清悟有枢辩,开尝使威出部,经过山阴,支遁出讲仙、品》。开语威言:“道林讲,比汝至,当至某品中。”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此中旧难通。威即至郡,正值遁讲,果如开言。往复多番,遁遂屈。因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来耶?”哀帝时累被征诏,乃出京讲《放光经》。凡旧学抱疑,莫不因之披释。年六十,卒于山寺。开立识含义: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宋昙济难曰:“若尔,大觉之时便不见万物,即失世谛,如来五眼何所见耶?”
  于道邃,敦煌人。年十六,出家事于法兰为弟子,与兰公俱过江。后随兰适西域,于交阯同遇疾而终。邃明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故无,称第一义谛。宋昙济难曰:“经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岂待推散方是真无?推散方无,盖是俗中之事无耳。”
  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年十二,出家游学至邺,事佛图澄为师。冉闵之乱,南投襄阳。十五载,每岁常再讲《放光般若经》,未尝阙废。所注《道行般若》诸经,序致渊富,妙尽经旨。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后苻坚致之长安。建元二十一年卒,年七十二。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寂故。于时六家偏而未即,惟安公性空之宗,最得其实。弟子道立,不知何许人。善《放光经》。后初夏鸠集众僧自为讲《大品》。云:“我止可至秋,为欲令所怀粗讫耳。”届时果无疾而终。
  琛法师,未详氏族及帝代。云:“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隋吉藏破之:“若无在有前,则非有本性是无,即前无后有,从有还无。经云:若法前有后无,即诸佛菩萨便有过罪;若前无后有,亦有过罪。故此义非也。”秦僧肇曰:“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即有。寻夫立文之本旨,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通顺事实即物之情哉!”
  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竺法汰与弟子四十余人沿江东下,遇疾荆州。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令弟子昙壹难之。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恒拔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时道安遣弟子慧远下荆问疾,遂就席攻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柚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此而息。心无义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经中说诸法空者,欲令心体屡妄不执,故言无耳。不空外物,即万物之境不空。秦僧肇云:“此得在于神静,而失在于物虚。乃知心空,而犹存物有,此计有得有失者也。”
  竺道壹,姓陆,吴人也。晋太和中出都,从竺法汰受学。汰有弟子昙壹,亦雅有风操。时人呼昙壹为大壹,道壹为小壹。以隆安中卒于吴之虎丘,春秋七十有一。壹尝云:“世谛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经云从本已来,未始有也。”宋昙济难云:“经称幻化所作,无有罪福,若一切法全同幻化者,实人化人,竟何异耶!又经假虚以破实,实去而封虚,未有经意也。”
  竺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后下都止瓦官寺。简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以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
  竺僧敷,未详氏族。学通众经,尤善《放光》及《道行般若》。西晋末乱,移居江左,止京师瓦官寺,盛开讲业。时异学之徒,咸谓心神有形,但妙于万物,随其能言,互相摊压。敷乃著《神无形论》。以有形便有数,有数便有尽。神既无尽,故知无形矣。时状辩之徒,纷纭交诤,既理有所归,惬然信服。复又著《放光》、《道行》等义疏,终于寺中。竺法汰与道安书,数述敷义云:“每忆敷上人,周旋如昨。逝没奄复多年,痛恨之深,何能忘情?”


                                    第七节  般若季之名著

  支遁常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其《逍遥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鹦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饮,岂恶蒸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此乃郭向之注所未尽,群儒旧学莫不叹伏。王羲之时在会稽,素闻遁名,未之信。谓人曰:“一往之气,何足可言?”后遁还剡,经由于郡。王故往诣遁,观其风力。既至,王谓遁曰:“《逍遥篇》可得闻乎?”遁乃作数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仍请住灵嘉寺,意存相近。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当世。
  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释道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一卷。众经有据,实由其功。其所注《般若》、《密迹》、《安般》诸经,凡十九部二十二卷。独兴论旨,准的前圣,商榷义方,广疏注述。使夫慧日余辉,重光千载之下;香吐遗芬,再馥阎浮之地。开泉犹注,实赖伊人。今并失其文制,湮没可悲。
  安既德为物家,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日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日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日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后之,摄缘成济,得其务焉。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人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永为式。

                                  第八节  般若季之通俗

  两晋之世,宏道之初津,摄度之权术,唯建寺以开福德之门,写容以知神化之主。自兹厥后,远洎有唐,形相塔庙与时竞列。前修标其华望,后进重其新奇;遂得四远瞻而怀敬,七众望以知归也。
  晋卫协师于曹不兴,以画名于时,称为画圣。作道释人物,冠绝当代。有七佛图,伟而有情势,弟子张墨、顾恺之等,皆称微妙。墨风范气韵,极妙参神,有屏风一维摩诘像。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博学有才气,尤善丹青。谢安深重,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兴宁中,瓦官寺初置,僧家设请朝贤鸣刹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既至长康,直打刹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众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住来,一月余日,所画维摩诘像一躯。工毕将点眸子,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观者责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又有三天女图,庐山会图,应即是慧远法师图也。
  王廙画为明帝之师,时镇军谢尚于武昌昌乐寺造东塔,戴若思造西塔,并请廙画。戴逵字安道,谯国人。师于范宣,善图画,穷巧丹青,有五天罗汉图。逵又善铸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潜坐帏中,密听众论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迎至山阴灵宝寺。
  世传吴尚书令阚泽舍宅为德润寺。西晋武帝大崇佛事,广造伽蓝,惠帝于洛下造兴圣寺,常供百僧。佛图澄于石赵道化敷洽,民多奉福,竞造塔寺,相竞出家。澄讲说宗致,学业追随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晋简文帝于长干寺造三层塔寺,有阿育王所造金像。咸和中,丹阳尹高悝于张侯桥觅得者也。后于刹下掘得铁函,函中又有银函,银函中有金函,金函里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发。发伸长数尺,卷则成螺,光色炫耀,乃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之一也。乃于旧塔之西更立一刹,施安舍利。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为三层,仍舍旧第为本起寺。时会稽郡守瑯琊王荟于道西起嘉祥寺,以竺道壹风德高远,请居僧首。司空谢石于京师立道场寺。尚书令卫将军王元琳立东亭精舍,延僧伽提和于此译出诸经。王坦之舍园与释慧受为寺,以受安乐县人,因号曰安乐寺。东有丹阳尹王雅宅,西有东燕太守刘斗宅,南有豫章太守范宁宅,并施以成寺。初兴宁中,释道安于襄阳立檀溪寺,即清河张殷宅也。大富长者并加赞助,建塔五层,起房四百,造丈六金像,神明焕著。长沙太守胜含之于江陵舍宅为寺,告释道安,求为总领。安使弟子昙翼南征,缔构寺宇,即长沙寺是也。江州刺史桓伊于庐山为释慧远立东林寺。南蛮校尉刘遵于江陵立竹林寺,请慧远经始。远使弟子昙顺从焉。荆州将司马休之与释慧观,甚相敬重,立高悝寺以居之。平昌孟颤事佛精恳,于余杭立方显寺,请僧诠居之。释法意好营福业,起三十三寺。如是福事之隆,寺园星布,兹纪其大要云尔。



                                                     第三章  原始时期三学季

                                                     第九节  三学季之传译(上)

  东晋自安帝义熙元年至恭帝元熙元年,译师八人,出经律论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七卷。于中十六部一百三十五卷今存,十五部三十二卷阙本。
  沙门佛驮跋陀罗,晋言觉贤,本姓释氏,甘露饭王之苗裔。祖父尝商旅于北天竺,遂居焉。少以禅律驰名,尝游罽宾。会有秦僧智严,要请东来。乃循海而行。至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贤在长安,大弘禅业,四方乐静者闻风而至,浇伪之徒因而诡滑。有一弟子自言得果,贤未即检问。贤又语弟子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于是长安旧僧僧碧等谓贤曰:“佛尚不听说已所得法,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宜可时去。”贤乃与弟子四十余人南诣庐岳。沙门慧远以贤之被摈,过在门人,悬记五舶,亦说在同意,于律无犯。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兴及长安众僧,解其摈事,因请出禅数诸经。复西适江陵,宋武南讨刘敦,请与俱归,止道场寺,译出《华严经》、《僧祇律》。《华严经》梵本乃释慧远遣弟子支法领于于阗所得,《僧祇律》梵本乃法显于天竺所得者也。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贤于杨都、庐山二处所译经律论集,凡十三部一百廿五卷。于中八部一百十六卷今存,五部九卷阙本。
  沙门卑摩罗叉,晋云无垢眼,罽宾国人。为人眼青,时人称为青眼律师。先住龟兹,弘阐律藏,鸠摩罗什亦预焉。及闻什在长安,乃以秦弘始八年达于关中,什敬以师礼。及罗什弃世,以义熙中出止寿春,盛阐毗尼,所出律二部五卷。于中一部三卷今存,一部二卷阙本。
  沙门法显,本姓龚,平阳人。以安帝隆安三年与同学等西度流沙,经历三十余国,至于天竺。于摩竭提国巴连弗邑留学三年,至师子国又停二年。以义熙九年循海还至青州长广郡牢山,南造建康,就道场寺觉贤禅师译出经论集七部二十六卷。于中五部十二卷今存,二部十四卷阙本。年八十六,卒于荆州辛寺。
  居士竺难提,晋翻云喜,西域人。以恭帝元熙元年爰暨宋世译经三部五卷。于中二部四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竺法力,西域人。以恭帝元熙元年译经一部一卷,今阙本。
  沙门嵩公,于晋末出经三部三卷,并阙本。
  沙门退公,于晋末出律一部一卷,今阙本。
  沙门法勇,于晋末出经一部一卷,今阙本。
  姚秦译师五人,所出经律论总九十四部六百二十四卷。于中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今存,二十八部九十六卷阙本。
  沙门竺佛念,凉州人。洞晓方语,华戎音义,莫不兼释。苻秦诸僧传译,皆推念为明匠。自所译经律集凡十二部七十四卷。于中七部六十一卷今存,五部十三卷阙本。
  沙门鸠摩罗什,秦言童寿。家世国相,父辞位出家。东度葱岭,龟兹主有妹,逼以妻焉,遂生什。顷之其母出家,修道得初果。什年七岁,亦复出家。从架头达多法师诵杂藏、中、长二《阿含》,凡四百万言。进到沙勒,诵阿毗昙六足诸门,《增一阿含》。及还龟兹,名盖诸国。博览四韦陀、五明诸论,外道经书,阴阳星算,莫不究晓。又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方知理有所归,遂专务方等,诵《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苻坚遣吕光西伐龟兹,曰有鸠摩罗什为彼学之宗,若克龟兹,即驰驿送。还至凉州,而苻坚已死,遂割据凉土。及姚兴弘始三年九月,吕隆归降,方得迎什人关。兴少崇三宝,锐志讲经,乃请什人西明阇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于时四方义学,不远万里,名德秀拔者三千余僧,禀访精研,务穷幽旨。所出经律论集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于中五十二部三百零二卷今存,二十二部八十二卷阙本。什以弘始十五年卒,年七十。
  沙门弗若多罗,秦言功德华,罽宾国人。专精《十诵律部》。以弘始六年振锡人关,集义学沙门六百余人,诵出《十诵》梵本,三分获二,多罗遘疾,奄然弃世。次有西域沙门昙摩流支,以弘始七年达自关中,偏以律藏知名。庐山释慧远乃遗书通好,请出《十诵律》一部五十八卷,今存。
  沙门佛陀耶舍,秦言觉名,罽宾国人。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与罗什甚相尊敬。什在姑藏,遣信要之。耶舍行达姑藏,而什已人长安。什说姚兴遣使招迎。舍为人发赤,善毗婆沙,故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所课经律四部四十八卷,今存。
  沙门昙摩耶舍,秦言法称,罽宾人。陶思八禅,游心七觉。以晋隆安年初达广州,义熙中来人长安,与天竺沙门昙摩崛多共出舍利弗《阿毗昙》,所出经论凡三部三十四卷。于中二部三十三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耶舍后游金陵,大弘禅法。宋元嘉中辞还西域。
  乞伏秦译师一人,所译经十五部二十四卷。又三秦失译四十一部八十六卷。于中三十二部七十九卷今存,二十四部三十一卷阙本。
  沙门圣坚,以乞伏秦太初年间于河南国为乾归译经十五部二十四卷。于中十部十二卷今存,五部十二卷阙本。
  北凉译师九人,所出经律论集总八十二部三百一十一卷。于中二十五部二百九卷今存,五十七部一百二卷阙本。又于中有译者二十九部二百三十六卷,失译者五十三部七十五卷。
  沙门释道龚,于永安中译经二部十二卷。于中一部二卷今存,一部十卷阙本。
  沙门释法众,高昌人。于永安中译经一部四卷,今存。
  沙门僧伽陀,凉言饶善,西域人。于永安中译经一部二卷,今阙本。,
  沙门昙摩谶,凉云法丰,中印度人。初学小乘,兼览五明。后遇白头禅师授以《涅槃经》,遂专业大乘。明解咒术,西域为大神咒师。赍《涅槃》前分及《菩萨戒本》,至于姑藏,传译既竟,还国更求《涅槃》余分。后于于阗更得中分,复还姑藏。会魏太武闻其道术,遣使迎请,谶以《涅檠经》品未尽,誓志重寻。既发,蒙逊乃遣客刺害之,时年四十九。所出经律集十九部一百三十卷。于中十二部一百十八部今存,七部十二卷阙本。
  居士沮渠京声,即河西王蒙逊之从弟,封安阳侯。尝到于阗,从佛陀斯那咨问道义,从受禅法。东归以茂虔承和年中出经一部二卷,今阙本。
  沙门佛陀跋摩,凉言觉铠,西域人。习学三藏,偏善《毗婆沙》,常诵持此论,识为心要。先有沙门道泰,于葱右得《毗婆娑》,梵本万偈,及承和中跋摩既至,乃请为翻译,凡一百卷。凉土崩乱,今唯存六十卷焉。
  沙门智猛,京北新丰人。以姚秦弘始六年与同志十五人西渡流沙,远至天竺。承和年中还至凉州,译出《涅槃经》,一部二十卷,今阙本。
  沙门道泰,杖策西行,获诸经论,既与佛陀跋摩译《毗婆沙论》,后自译论二部四卷,今存。
  沙门释法盛,高昌人。游于西域,于凉代译出经一部一卷,今存。


                                     第十节  三学季之传译(下)

  宋代译师二十二人,所出经律论总四百六十五部,七百一十七卷。于中九十三部二百四十三卷今存,三百七十二部四百七十四卷阙本。又于中有译者一百五十八部三百七十七卷,失译者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
  沙门佛陀什,宋言觉寿,罽宾国人。专精《弥沙塞律》,兼达禅要。以废帝义符景平元年届于杨都,译出律三部三十二卷。于中二部三十一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善良耶舍,宋云持称,西域人。善诵《阿毗昙》,虽兼明三藏,而以禅门专业,以元嘉元年卒于建业。沙门宝志崇其禅法,出经二部二卷,今存。
  沙门昙摩密多,宋言法秀,罽宾人。博好群经,特深禅法。生而连眉,世称连眉禅师焉。初适凉州,元嘉元年展转至蜀,俄而出峡,停止荆州,造立禅馆。东至建业,常以禅道教授学徒。以元嘉十九年卒,春秋八十七。所译经十二部十七卷。于中七部七卷今存,五部十卷阙本。
  沙门智严,西凉州人。周游西国,进到罽宾。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要请佛驮跋陀罗东归,传法中土。顷之跋陀被摈于长安,严憩山东精舍。宋武西伐姚泓,延请还都。元嘉四年译出先于西域所得梵本众经,凡十部三十一卷。于中四部十二卷今存,六部十九卷阙本。严后泛海重到天竺,步归行至罽宾,无疾而卒。
  沙门释宝云,凉州人。与法显、智严先后远适西域,后还长安,随佛陀跋陀罗受业。及禅师被摈,共归杨都。初与智严同出诸经,后独宣译。以元嘉中译经四部十七卷。于中一部七卷今存,三部十卷阙本。
  沙门伊叶波罗,宋云自在,西域人。妙通三藏,明解四含。以元嘉三年游于彭城,译《杂阿毗昙心》,但成十卷,缘碍未竟。后求那跋摩续成之。今阙本。
  沙门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铠,世为罽宾国王。祖父以刚直被徙,因从父潜隐山泽。二十出家,洞明九部,博晓四含,时号三藏法师。游化诸国,至于广州。元嘉八年达于建业,于祇洹寺译律集十部十八卷。手中八部十六卷今存,二部二卷阙本。有遗文三十六行,自说因缘,已证二果。
  沙门僧伽跋摩,宋言众铠,印度人。明解律藏,尤精《杂心》。元嘉十年届于建业,译出律论集五部二十四卷。于中四部二十三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以元嘉十九年随舶西还外国。
  沙门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中印度人也。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初学小乘,顷之进学大乘,探经得《大品》、《华严》。以元嘉十二年至广州,译出经论集五十二部一百三十四卷。于中二十六部一百卷今存,二十六部三十四卷阙本。谯王镇荆州,请住辛寺,讲《华严经》,玄解往复。太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沙门释法勇,名昙无竭,本姓李氏,幽州黄龙人。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二十五人远适西方,于南天竺泛海达于广州。元嘉中于杨都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2 11:03     标题: 续 1




       居士沮渠京声,魏并凉后,南奔于宋。以孝建中译经律二十八部二十八卷。于中十五部十五卷今存,十三部十三卷阙本。


  沙门释慧简,未详何许人。以孝武大明元年译经集十部十卷。于中七部七卷今存,三部三卷阙本。
  沙门功德直,西域人。以孝武大明六年译经二部七卷,今存。
  沙门僧璩,姓朱,吴国人。为僧等弟子,专明《十诵》,以大明七年撰律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释玄颖,姓索氏,敦煌人。以律藏知名。元嘉末至建业。太始中撰集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竺法眷,印度人。太始中于广州译经六部二十九卷,今并阙。
  沙门释翔公,未详何帝。于南海郡译经一部二卷,今存。
  沙门释道严,未详帝代。于宋世译经二部三卷,今并阙。
  沙门释勇公,于宋世译经三部三卷,今并阙。
  沙门释法海,于宋世译经二部二卷。于中一部一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释先公,于宋世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僧伽跋弥,师子国人,未详帝代。译律一部一卷,阙本。
  齐代译师七人,所译经律十二部三十三卷。于中七部二十八卷今存,五部五卷阙本。
  沙门昙摩伽陀耶舍,齐言法生称,中印度人。以高帝建元二年于广州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摩诃乘,西域人。以武帝永明年中于广州译律二部二卷,今并阙。
  ,沙门僧伽跋陀罗,齐言众贤,西域人。以永明六年于广州译律一部十八卷,今存。
  沙门达磨摩提,齐言法意,西域人。以永明八年于杨都译经二部二卷。于中一部一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求那毗地,齐言德进,中印度人。师事大乘法师僧伽斯那。建元初来止江淮。永明十年译出经集三部六卷。于中二部五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以中兴二年卒。
  沙门释昙景,不知何许人。于齐代译经二部三卷,今存。
  沙门释法化,以废帝永元年中译经一部一卷,今阙本。


                                     第十一节  三学季之理行(上)

  自DA法东被,始于汉明。涉历魏、晋,经论渐多。所讲习者唯崇《大小品》、《法华》、《维摩》、《涅槃》、《十住》、《胜鬘》、《首楞严》、《金光明》、《无量寿》等经,次则《思益》、《遗教》,下至《法鼓》、《优婆塞戒》、《文殊问》、《微密持》、《阴持人》、《金刚般若》、《观音》等经,论则《毗昙》、《成实》、《三论》也。初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自鸠摩罗什至止长安,译出新经,于是四方义土,皆从受法,僧肇、僧睿、道融、慧影、慧观等最为称首。什初译《中论》,始得两卷,融便就讲,剖析文言,预贯终始。出《法华经》与僧睿参正。又命融讲新《法华》,什自听之。乃叹曰:“佛法之兴,融之力也。”昙影先讲《正法华经》,竺法护所出也。及什出《妙法华经》,影特加深思,著《法华义疏》四卷。慧观为法华宗要序以简什。什曰:“善男子所论甚快。”僧肇初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因此出家。罗什至姑藏,肇远从之,随人长安。什译出新《维摩经》,并助详定,乃为注四卷。什后出《成实》,凡争论问答,皆次第往反。昙影恨其支离,乃结为五番竟以呈什。什曰:“大善,深得吾意。”什令僧睿讲之。曰:“此争论中有七处文破《毗昙》,而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至睿启发幽微,果不咨什而契然悬会。什叹曰:“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闻释道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便与弟慧持出家受业,随游樊沔。秦建元九年,秦竺丕寇襄阳,安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远届浔阳,见庐峰清静,始住龙泉精舍,同门慧永要住西林,徒属日广。刺史桓伊复为立东林。远既学贯群经,栋梁遗化,而时去圣久,疑义多端。闻罗什人关,乃封以咨什。时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曰:“佛是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罗什见论而叹曰:“边国之人,未有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
  竺道生,本姓魏,巨鹿人。为竺法汰弟子。初人庐山,幽栖七年。后游长安,从罗什受业。后还杨都。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乃言善不受报,顿悟成佛。著《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佛性当有论》、《二谛论》等,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又释法显所赍六卷《泥洹》梵本,先至京都。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时大本来传,旧学以为邪说,遂显大众而摈之。俄而投迹庐山,后昙无谶出《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前所说合若符契,京邑诸僧追而信服。,
  后龙光寺又有沙门宝林,初经长安受学,后祖述生公诸义。林弟子法宝亦祖述生义焉。宋文帝尝述生顿悟义,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帝曰:“若使逝者可兴,岂为诸君所屈。”因问慧观顿悟之义谁复习之?答云:“生弟子道猷。”即敕临川郡发遣出京,既至,即延人宫内,大集义僧,命猷仲述顿悟。时竞辩之徒关责互起。猷既积思参玄,又宗源有本,乘机挫锐,往必摧锋。帝乃抚几称快。及孝武升位,尤相欢重,乃敕住新安,为镇寺法主。帝每称曰:“生公孤情绝照,猷公直辔独上,可谓克明师匠,无忝徽音。”敕与法瑶同止新安寺,使顿渐二悟义各有宗。释法瑗依道场慧观为师,后人庐山,述生公顿悟义。文帝乃敕下都,使顿悟之旨,重伸宋代。何尚之闻而叹曰:“常谓生公没后,微言永绝,今日复闻象外之谈,可谓天未丧斯文也。”谢灵运、刘虬皆述顿悟义。灵运著《辩宗论》,与法勗、僧维、慧麟、竺法纲、释慧琳、王宏往反问辩,凡五十章。
  晋罗含,字君章,桂阳来阳人。与谢尚为方外之交。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博学,善于名理。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二人同为桓温参军。含作《更生论》,孙盛与书难之。宋宗炳,字少文,南阳人。入庐山,筑室依释慧远,专修净业。著《明佛论》,一名《神不灭论》。言佛国之伟,精神不灭,人可成佛,心作万有,诸法皆空,宿缘绵邈,亿劫乃报。宋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事武帝,累迁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尝著《神不灭论》。元嘉七年,任彭城函著《无三世论》,沙门释僧含作《神不灭论》以抗之,使夫见闻之者莫不将坠而更兴。衡阳太守何承天不信报应之说,作《报应问》曰:“杀生者无恶报,为福者无善应。”刘少府作书答之。承天又作《达性论》,曰:“内怀嗜欲,外惮权教,虑深方生,施而望报,在昔先师未之或言。”颜延之作《释达性论》以难之。时有沙门释慧琳,本姓刘,秦郡人,道渊之弟子,善诸经及庄老,长于制作。何承天与琳比狎。元嘉初,世祖雅重琳,引见常升独榻。颜延之每以致讥,帝辄不悦。孔颤曰:“何用此黑衣宰相?”琳作《黑白论》,乖于佛理,自毁其法。宗炳作《难黑白论》万余言以驳之。琳被斥交州。齐范缜,字子真,位尚书殿中郎。时竞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自有拂帘幌坠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粪漭圂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缜退明其理,著《神灭论》。以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论出,朝野哗然。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可使毁弃之。”缜曰:“缜若卖论求官,得仆射久矣。”至梁天监中,群僚复以奏闻。梁武帝敕令光宅寺法云答之,以示臣下。云乃遍与王公朝贵六十二人论之。沈约作《佛知不异众生知义》、《六道相续作佛义》、《形神论》、《神不灭论》,难《神灭论》以折之。萧琛、曹思文并作论难云。宋颜延之为庭诰之文,以训子弟。庭诰者,言施于闺门之内,谓不远也。曰:“崇佛者。本在于神教,故以治心为先。”张融母为孔稚硅之姑,张世奉佛,孔世奉道,融乃作门律,言道之与佛遥极无二,殊时故不同其风,异世故不一其义。以示太子仆射周颐,颐作书以难之。竟陵王子良与孔稚硅书,中释氏之训。稚硅答曰:“道之所道,与佛道通源矣。”顾欢,字景怡,吴兴人,以佛道二家教异,学者互相非毁,乃作《夷夏论》。袁粲、明僧绍、朱广之、朱昭之、谢镇之、僧敏并立论难之。后梁有道士假张融作《三破论》,言佛人国而破国,人家而破家,人身而破身。释僧顺作《释三破论》、刘勰作《灭惑论》以驳之。齐释弘充作《辩惑论》,以五逆六极责五斗之教。沈约作《均圣论》,明缘报之业。陶宏景作《难均圣论》,约乃作书以答之。吴兴孟景翼为道士,文惠太子召人玄圃。众僧大会,竟陵王使景翼礼佛,景翼不肯,子良送《十地经》与之,景翼乃造《正一论》。


                                  第十二节  三学季之理行(下)

  自《十诵》传于长安,《僧祇》翻于建业,奉律之徒纲制严密,唯遵实行之务,不拘华夷之宜。是沙门袒服,何无忌致其疑惑;僧众踞食,范侍中表其非是。释慧远作《袒服论》,曰:“斯乃如来劝诱之外因,敛粗之妙迹,而众谈未喻,或欲革之。反古之道,何其深哉!”郑鲜之与沙门书,论踞食贻慢易之讥。范泰与王司徒诸公书,极言踞食之不当,以为不求鱼兔之实,竞攻筌蹄之末。而祇洹寺慧义等五十僧答范泰书,争踞食之不应改,以为如来画一之制,正可谨守而行。
  自佛陀跋陀罗东届晋土,四方乐静者闻风而至。宋世噩良耶舍、昙摩密多、沮渠京声、智严等并宏禅法,要其所归,厥唯净土与兜率二途而已。
  先是晋世释道安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于云间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其年二月八日无疾而卒。竺僧辅先与道安同隐护泽,后憩荆州,礼忏翘勤,誓生兜率,仰瞻慈氏。至于临终,妙香满室。释昙戒事道安为师,日礼五百拜佛。后疾笃,常诵弥勒佛名。弟子问曰:“何不愿生安养?”戒曰:“吾与和尚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尚及道愿等皆已往生,故有愿耳。”言毕,奄然迁化。
  晋太兴中竺僧显业禅为务,疾笃乃属想西方,心甚苦至,见无量寿佛光照其身,所苦都愈。明晨平坐而化。咸安中竺法旷止于潜青山石室,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佛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僧睿从罗什精练禅要,弘赞经法,常回此诸业,愿生安养。后自知命尽,集僧告别,向西方合掌而卒。释昙鉴从什公受业,常愿生安养。瞻礼弥陀。释慧远居庐山,于精舍无量寿像前,与息心贞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令刘遗民为文。于时释慧虔憩庐山十余年,后投山阴,疾时属想安养,终时瑞相祥异焉。宋释慧通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业,常祈心安养,疾时见无量寿佛光明灿然,具告同学,言讫便化。齐世僧柔秉德居宗,敷经导学,常誓生安养,临亡之日,西向虔礼,奄然而卒。释法度居啷琊摄山,善华严三论,常愿生安养。偏讲《无量寿经》,积有遍数。释法琳从僧隐研心《十诵》,隐尝从西凉玄高法师学诸禅门,琳常祈心安养,每诵《无量寿经》及《观音经》。及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目前,乃向弟子述其所见,言讫合掌而卒。释慧进尝发愿造《法华》百部,回诸福业,愿生安养。永明三年无疾而卒。


                                    第十三节  原始时期西行求法诸僧

  魏高贵乡公甘露五年,颍川沙门朱士行发迹雍州,西渡流法,至于阗而终。于彼得《放光般若》梵本,遣弟子送归。
  魏末竺法护,月支人。世居敦煌,游历西域诸国。外国异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护皆遍学。大赍梵本,返届洛阳。
  晋元帝明帝年间,康法朗,中山人,与同伴四人发张掖,过流沙,更游诸国,后还中山。其同伴留彼,专精道业。
  晋穆帝时于法兰,高阳人,与弟子于道邃同适西域,至交州遇疾皆卒。
  晋简文帝咸安三年,释慧常、进行、慧辩经凉州如天竺。
  晋孝武帝时,释慧睿经蜀西界,游历诸国,至南天竺界,著《十四音训叙》。
  又庐山释慧远,遣弟子支法领、支法净西求经本,逾流沙,度雪山,经于阗,旷岁方返。于于阗得《华严》梵本及方等新经二百余部。
  晋安帝隆安三年,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与同学道整、慧应、慧景、慧达、慧嵬五人发长安,度陇至乾归国、耨檀国,经养楼山至张掖,与释宝云、僧景、慧简、智严、僧绍相遇,同伴西行,经敦煌、沙河、鄯善、乌夷。慧简、慧嵬、智严返高昌求行资,法显等进到于阗,僧绍独向罽宾。显等经子合入葱岭,至于摩国,经竭叉陀,历乌苌、宿呵多犍陀卫、竺利尸罗、弗楼沙国。慧达、宝云、僧景先归,显等进至那竭国。慧应于佛钵寺病死。度小雪山,慧景冻死。至毗荼摩头罗,僧伽施等国,又经罽饶夷城、吁梨村、沙祇国、拘萨罗、舍卫城、那毗迦村、迦维罗卫城、论民园、蓝莫国、炭塔拘夷那竭城、毗舍离国等,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巡礼那罗聚落王舍新城、萍沙王旧城、耆阇崛山伽耶城,还至巴连弗国,西至迦尸国、波罗奈城、拘啖弥等,再过波罗奈城至巴连弗邑。道整留彼不归。显独顺恒水东行,至瞻彼大城,至摩摩帝国,乘船至师子国东归,经耶娑提国,至青州长广郡牢山。凡十有五载。有《佛国记》一卷,今行于世。
  晋安帝义熙二年,释智猛,雍州京兆新平人。与道嵩、昙纂等同伴十五人,发长安,至凉州,出阳关,人流沙,历鄯善、龟兹、于阗,登葱岭;九人退还,至波仑国,道嵩道死。度雪山辛头河,到罽宾奇沙,人天竺迦维罗卫国华氏城,以甲子岁发天竺,同伴三人于路无常。还至凉州,唯猛与纂耳。有《游行各国传》一卷,猛于华氏城得《大泥洹》梵本及《僧祇律》。
  宋武帝永初元年,释法勇姓李氏,幽州黄龙人。与僧猛、昙朗等二十二人,至河南国,出海西郡,人河沙,到高昌,往龟兹沙勒,登葱岭,度雪山,同伴十二人失踪。至罽宾度辛头那提河,人月氏,至檀特山,向中天竺,同伴八人道死。至舍卫国,度恒水,至南天竺泛海,达广州。所历事迹有传。
  释志定,未详何年西行,居檀特山南石留寺,法勇至彼学戒定,为阿阇梨。
  宋初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度流沙,到于阗,罗摩帝大寺。
  宋初道泰至葱西,遍历诸国。
  宋初道普,高昌人。经历西域,遍游诸国,供养尊影,顶戴佛钵,四塔、道树,足迹形影,无不瞻礼。宋元嘉中,将书吏十人,西行求《大泥洹》梵本,至长广郡,舶破,伤足而卒。普有《游履异域大传》一卷。
  宋初法盛,高昌人。与竺法维、僧表皆曾游西域。盛有《历国记》三卷。
  宋文帝元嘉中,凉州释慧觉、威德及同伴六人,至于阗,后还高昌。
  释慧览,姓成氏,酒泉人。游西域,顶戴佛钵,于罽宾还于阗,至河南人蜀。
  释道药,亦曾西履异域。
  宋苍梧王元徽中,释法献,姓徐氏,西海延水人。发金陵,游巴蜀,出河南,往芮芮,到于阗而反。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过龟兹还至京师。


                                    第十四节  三学季之名著

  庐山释慧远闻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每欣感交怀,志欲瞻视,会有西域道人叙其光相,远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妙算画之,淡释图写,色疑积空,望似烟雾,晖相炳嗳,若隐而显。远乃著《佛影铭》五章。桓玄在姑熟,欲令沙门尽敬王者,乃与远书,请释所疑。远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凡有五篇。远善属文章,辞气清雅,席上谈吐,精义简要,所著论序铭赞诗书集为十卷,五十余篇,见重当世。昔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设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齐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因果,卸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擅名唱导,代有其人。
  释僧肇,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历观经史,每以庄老为心要。后见旧《维摩经》,始知所归,因出家,学善方等,名振关辅。及见什咨禀,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后,肇便著《般若无知论》,凡二千余言,竟以呈什。什读之称善,乃谓肇曰:“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肇后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及什亡之后,追悼承往,翘思弥厉,乃著《涅槃无名论》,十演九折,凡数千言。论成之后,上表于姚兴。兴答旨殷勤,备加赞述,即敕令缮写,班诸子姓。肇并注《维摩》及制诸经序,皆传于世。-
  齐竟陵王子良,武帝第二子也。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子良敬信尤笃,数于邸园营斋戒,大集朝臣众僧。至于赋食行水,或躬亲其事。注释经论,钞略词理。永明八年感梦东方普光世界天王如来,树立净住净行法门。净住者,梵云布萨,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净行法门者,以诸业净,所以化于世,了诸法门,故有性相差别。都凡二十卷,三十一条。王融为颂。唐道宣隐括略成一卷,今行于世。


                                    第十五节  三学季之通俗

  宋陆探微,吴人也。丹青之妙,最推工者,有阿难维摩图、释僧虔像、天安寺惠明板像、灵基寺瑾统像。浙西甘露寺有探微菩萨,子绥有麻纸释迦像,为时所珍。顾宝光画全法探微,有瑾公像、天竺僧图。袁蓓师于探微,有晋高僧白画,又维摩诘变,百有余事,运思高妙,六法备呈。戴颐,字仲若,谯郡侄人。父逵,善铸佛像,颐亦参焉。宋世子铸丈六铜像于瓦官寺,既成面恨瘦,工人不能治,乃迎颐看之。颐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既错减臂胛,瘦患即除,无不叹服。昔汉时佛像形制古朴,后晋明帝卫协未尽其妙。戴氏父子既善丹青,又崇释氏,范金赋采,动有楷模。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善画,浙西甘露寺天王堂外,有谢灵运菩萨六壁。顾骏之师于张墨,有严公等像。永嘉法王寺有顾骏之画。江僧宝师于袁、陆,江陵长庆寺、江宁景公寺皆有江僧宝画。南齐宗测,字敬微,少文之孙也。画永业寺佛影台,推为妙作。毛惠秀师其兄惠远,远师于顾恺之。秀有胡僧图、释迦十弟子图。沈标师于谢赫,会稽王观寺有沈标画。遽道愍师于章继伯,并善寺壁。愍有甥僧珍,亦善画。姚昙度画有逸才,魑魅皆为妙绝。子出家,名僧觉,有白马寺宝台样行于代。
  晋义熙中,王琰为智严立精舍于东郊之际,即枳园寺也。钟山祭国朱应子,先是孙恩建义之党,窜居此山,分其外地与释法意为寺,号曰延贤寺。宋永初元年,车骑范泰立祇洹寺,以沙门慧义,德为物字,请以经始。景平元年,平陆令许桑舍宅建刹,因名平陆寺。建平王宏,文帝第七子也。立栖玄寺,新妥王子鸾为亡所生母殷贵妃造新安寺,敕选三郡英哲以居之。何尚之造fa lun寺,请释志道居之。泰始之初,明帝创寺于建阳门外,曰兴星寺,又起湘宫寺,请释弘充为纲领,大开讲肆,妙选英僧。明僧绍隐居瑯琊摄山,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请释法度居之。张永于娄湖苑立闲心寺,请释道营居之。吴国张邵于姑苏造闲居寺,请释僧业居之。殆至齐建元中,天竺沙门求那毗地来至京师,南海商人咸宗事之,于建业淮侧造正观寺。齐高创业之始,及世祖袭图之日,皆建立招提,傍求义士。南阳刘虬于荆州立陟屺寺,请释僧惠居之。魏天兴中,敕于京师立宫舍,太宗践位,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像。及太武真君三年,信崔浩之说,诛四方沙门,焚毁佛像,土木宫塔莫不毕坏。文成践极,下诏兴复,毁法七载,三宝还兴。至太和元年,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所。至延昌中,天下州郡僧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初文成帝兴光元年,敕为太祖已下五帝铸丈六释迦立像五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太中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彤饰奇伟,冠绝一世。献文帝皇兴元年,起永宁构七级浮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宣武帝景明中,诏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至永平中复增一窟,所为三所,于是官私寺塔其数日增矣。



                                                          第四章  华化时期酝酿季

                                                         第十六节  酝酿季之传译

  梁代译师九人,所出经律论及传记等总四十七部二百十七卷。于中四十一部二百七卷今存,六部十卷阙本。又于中有译者三十一部一百七十六卷,失译者十六部四十一卷。
  沙门释僧祐,姓俞氏,彭城下邳人。受业于法颖,大精律部。撰集三部三十九卷,今存。
  沙门曼陀罗仙,梁言弱声,扶南国人。以武帝天监二年届于杨都,译经三部十一卷,今存。
  沙门僧伽婆罗,梁言众铠,扶南国人。偏习对法,广精律藏。以齐代至都,复力求那跋陀弟子,研精方等。天监五年敕召传译,至普通元年,凡译经论传十部三十二卷,今存。普通五年卒,春秋六十有五。
  沙门宝唱,姓岑氏。僧祐律师之高足也。撰集二部五十四卷,今存。
  沙门释明徽,以普通三年集戒本一部一卷,今存。
  王子月婆首那,中印度优禅尼国王之子也。先于东魏兴和中译经三部。梁大同中从魏之梁,武帝敕遣总知外国使命。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波罗末陀,梁言真谛,本西印度优禅尼国人。历游诸国,大同中敕直省张汜送扶南使返国,仍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请名德三藏并求大乘经论。彼国乃屈真谛膺旨,以大同十二年达于南海。太清二年始届杨都,值国难未靖,乃往富春。承圣中返止金陵,三年还返豫章,又往始兴,后又度岭,至于南康。随方翻译,栖遑靡托。于梁代所出经论凡十一部二十四卷。于中六部十五卷今存,五部九卷阙本。
  沙门释慧皎,未详氏族,会稽上虞人。于天监十八年撰集一部十四卷,今存。
  魏代译师十二人,所译经论传等总八十三部二百七十四卷。于中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今存,十部十九卷阙本。
  沙门释慧觉,凉州人。与沙门威德于于阗随闻通译,还至高昌。集为一部十三卷,今存。
  沙门释昙曜,未详何许人。魏和平年中任北台昭玄统,绥辑僧众,妙得其心。先是太武毁灭佛法,至太武崩文成帝立,搜访经典。曜以和平三年集诸德僧译经传三部七卷。于中一部二卷今存,二部五卷阙本。
  沙门吉迦夜,魏云何事,西域人。以孝文帝延兴二年,与昭玄统昙曜译经论集五部十九卷,今存。
  沙门昙摩流支,魏云法希,南印度人。偏以律藏知名。以宣武帝景明二年至正始四年,译经三部八卷。于中二部七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释法场,未详何许人,以宣武帝时于洛阳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勒那摩提,魏言宝意,中印度人。三藏教文凡诵一亿偈,大明禅观。以宣武帝正始五年初届洛阳,译论三部九卷。于中二部五卷今存,一部四卷阙本。
  沙门善提留支,魏言道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人总持。以魏永平中至止东华,处之永宁大寺。至孝靖帝天平二年,译经论三十部一百一卷。于中二十九部九十七卷今存,一部四卷阙本。
  沙门佛陀扇多,魏言觉定,北印度人。以孝明帝正光六年至孝靖帝元象二年,于洛阳白马寺、邺都金华寺译经论十部十一卷。于中九部十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
  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魏云智希,中印度波罗奈城人。少学佛法,以孝明帝熙平元年游寓洛阳,后随迁邺。以孝靖帝元象元年至武定元年,于邺城金象,昌定二寺,译经十八部九十二卷。于中十五部八十九卷今存,三部三卷阙本。
  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中印度优禅尼国王子。以孝靖帝元象元年至兴和三年,于邺都译经三部七卷。于中二部六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后人梁、陈,皆有翻译。
  沙门毗目智仙,北印度乌苌国人。妙闲三藏,最善毗昙。瞿县般若流支尊事为师。以孝靖帝兴和三年,于邺城译论五部五卷,并今存。
  沙门达磨菩提,魏云法觉,不详帝代。译论一部一卷,今存。
  北齐译师二人,所出经论八部五十三卷,今存。
  沙门那连提梨耶舍,齐言尊称,北印度乌苌国人。以天保七年届于邺都,时年四十。从文宣帝天保八年至高纬天统四年,译经论七部五十一卷,今存。耶舍兼陈神咒,好起慈惠,未几授昭玄都,俄转为统,后至隋,更出诸经。
  居士万天懿,本姓拓跋,北代云中人。魏分十姓,因为万俟氏。世居洛阳,后单称万氏。少曾出家,师婆罗门,善梵书,工咒语。以武成帝河清年中于邺都自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北周译师四人,所出经论总十四部二十九卷。于中六部十一卷今存,八部十八卷阙本。
  沙门攘那跋陀罗,周云智贤,波头摩国人,善达三岁,偏精律部,以明帝二年于长安共阇那耶舍译论一部一卷,今阙本。
  沙门阇那耶舍,周云藏称,中印度摩伽陀国人。妙穷定业,共二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以武帝保定四年至建德元年,于长安译经六部十五卷。于中二部三卷今存,四部十二卷阙本。
  沙门耶舍崛多,周云称藏,优婆国人。于武帝时译经三部八卷。于中二部六卷今存,一部二卷阙本。
  沙门阇那崛多,周云志德,北印度犍达国人。师徒周游,来达兹境。以武帝时译经四部五卷。于中二部二卷今存,二部三卷阙本。崛多入隋,更广翻译。
  陈代译师三人,所出经律论集总四十部二百三十三卷。于中二十六部八十九卷今存,十四部四十四卷阙本。
  沙门波罗末陀,陈云真谛;又名拘罗那陀,陈云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以梁武太清二年届于建业,周游传译。逮陈武永定二年还豫章,又上临川、晋安诸郡。欲泛舶往楞伽修国。道俗留之,遂停南越。又泛上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学徒要请,权止海隅。三年九月发自梁安西行,风飘复还广州,十二月上岸,至光太二年六月人南海北山。将捐身命,道俗奔赴,刺史稽颡致留,方纡本情。时弟子宗恺诸僧,欲延还建业,会杨辇硕望方宏三论,乃奏曰:“岭表所译众部,多明无麈唯识。言乖治术,有蔽国风,不隶诸华,可流荒服。”帝然之。以太建元年卒,时年七十有一。真谛在陈所译经律论集三十八部一百十八卷。于中二十五部八十二卷今存,十三部三十六卷阙本。
  王子月婆首那,陈言高空,中印度优禅尼国王子。从魏之梁,译业无辍。文帝天嘉六年于江州译经一部七卷,今在。
  沙门须菩提,陈言善现,扶南国人。于杨都译经一部八卷,今阙本。
  隋代译师十人,所出经论集总九十九部三百四十五卷。于中六十二部二百八十七卷今存,三十七部五十八卷阙本。
  优婆塞达磨阇那,隋云法智,姓瞿昙氏,即元魏般若流支之子也。中印度婆罗疣斯国人。父子相承,高齐之季为昭玄都。齐国既平,佛法同毁。智因转任俗官。隋受周禅,敕召翻译;以开皇二年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毗尼多流支,隋言灭喜,北印度乌苌国人。以文帝开皇二年译经二部二卷,今存。
  沙门那连提黎耶舍,隋言尊称,北印度乌苌国人。先于齐为昭玄统。建德中周武克齐,佛教殄灭。耶舍外假俗服,内袭三衣,避地东西。隋代重兴三宝,敕召弘译。至开皇九年卒。凡于隋代译经八部二十三卷,并今存。
  沙门阇那崛多,隋云志德,北印犍陀罗国人。随其本师,游方弘法。以周明武成之岁初届长安,后随谯王宇文俭人蜀,于彼三年。建德毁教,敕追人京,逼从儒礼。乘操铿然,守死无惧,帝乃放归。路由突厥,可汗殷勤请留,停彼十有余载。阇那耶舍于彼迁化,有齐僧道暹等,以武平六年采经西域,往返七载,获梵本二百六十部。回至突厥,闻周灭齐,并毁佛法,因请崛多共翻名题。开皇元年冬,暹等赍经先归,二年即就传译。四年奏请延崛多还京,敕令翻经。开皇二十年卒,春秋七十有八。凡于隋代译经三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于中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八卷今存,二部十四卷阙本。
  沙门释法经等,大兴善寺翻经大德也。开皇十四年敕撰众经目录,至仁寿二年又敕详定,凡撰录二部十二卷,今存。
  沙门释宝贵,大兴善寺僧也。为周释道安弟子,合凉世昙无谶、周朝耶舍崛多、梁时真谛、隋代阇那崛多前后所出《金光明经》成为一部八卷,今存。
  沙门菩提登,外国人。不知何代译经一部二卷,今存。隋开皇十三年,广州有人依行,故人隋代。
  费长房,成都人,本出家。周废僧侣,仍习白衣,随时预参翻译。撰录一部十五卷,今存。
  沙门达摩笈多,随云法密,本南印度罗哕国人。闻东域震旦大国,三宝兴隆,属意来此。开皇十年冬届止京邑,敕参传译。仁寿末,崛多以缘他事流摈东越,笈多因专主传译,迄大业末。译经九部四十六卷,今存。笈多以唐武德三年卒于洛阳。·
  沙门释信行,魏人。博综群经,蕴独见之明,与先德解行不同。舍声闻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弥上。门徒悉行方等结净,头陀乞食,日止一餐。在道路无问男女,率皆礼拜,欲似法华常不轻行,号三阶教,以人有贤中愚三根不同,教法有三阶之差。开皇二十年敕断不听行。至唐证圣元年压么,圣历二年除毁,而其徒蔓延弥广,至开元十三年始悉禁断。信所撰集三十五部四十四卷,今并阙本。


                                     第十七节  酝酿季之理行(上)

  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多学无常师,业有专擅。高谈大语,竞相夸罩,讲人说法,造疏寻宗。多用成实法类之名,补大乘阙员之义。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未融六释之端,何暇三隅之反。至若黎耶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和合怖数之徒,闻熏灭不灭等,百有余科,并三乘四含之盘根,大小两宗之钤键,先贤之所不决,时哲之所共疑,但谓阙如,所知成障焉。
  法华师者,多明权实之旨。昔吴支谦译佛以三车喻经,即《法华经·譬喻品》,西晋失译《萨昙分陀利经》一卷,即《法华经·宝塔品》及《天授品》少分。又吴支疆梁接译《法华三昧经》、西晋竺法护译《萨昙芬陀利经》六卷、《正法华经》十卷,东晋支道根译《方等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隋阇那崛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并是同本异译。齐世庐山慧龙,当世著名,播于《法华》宗旨。中兴寺僧印、小山法瑶并从龙受经,故印偏以《法华》著名,讲《法华》凡二百五十二遍。道凭、玄畅亦有疏记。梁陈已来,解释《法华》,唯以光宅寺法云独擅其美。后诸学者一概雷同。云为齐释宝亮弟子,亮师青州道明法师,并义觉之僧,名高当世。云以建武四年初开《法华》,序正条源,群分品类,讲经之妙,尤称独步。梁武天监初敕为光宅寺主,时人称为云法华。
  涅槃师者,多明佛性。然《涅槃经》有大小乘之殊,有四本十三译之别。初、《大般涅槃经》有七译:后汉支娄迦谶译《梵般泥洹经》二卷,曹魏安法贤译《大般涅槃经》二卷,吴支谦译《大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六卷,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凉智猛译《般泥洹经》二十卷,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是也。次、《方等泥洹经》有二译:西晋竺法护译《方等般泥洹经》二卷,隋阇那崛多译《四童子三昧经》三卷是也。三、《大悲经》有一译:北齐那连提耶舍译《大悲经》五卷是也。以上皆大乘藏所摄。《般泥洹经》有三译: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二卷,东晋失译《般泥洹经》二卷是也。此小乘藏摄。晋末竺道生师事竺法汰,复从罗什受法,后六卷《泥洹》先至建康,生剖析经理,洞人幽微,乃说阐提皆得成佛,遂撰十四科,其第十明众生有佛性义。后《涅槃》大本至,果符所说。时人呼为涅架圣。宋世庄严寺昙斌,从多宝寺静林法师咨受《大涅槃》,又就吴兴小山法瑶研访《泥洹》,申顿悟渐悟之旨。齐释僧宗受道于昙斌、昙济二法师,善《大涅槃》,妙辩不穷。时北土法师昙准,闻宗特善《涅槃》,乃南游观听。既南北情异,思不相参,准乃别更讲说。多为北土所师。梁释宝亮师青州道明法师,天监八年敕亮撰《涅槃义疏》十余万言,梁武亲为之序。亮在京邑讲《大涅槃》,凡八十四遍。北齐道凭法师诵学《涅槃》,略观远节,闻惠光法师讲,涉悟大乘,洞会玄旨。故邺京语曰:“凭师法相上公,文句一代希宝。”隋释昙延听僧妙法师讲《涅檠》,深悟其旨,遂舍俗服。每云:“佛性妙理,为涅槃宗极,足为心神之游玩也。”著《涅槃义疏》十五卷。释法总少以诵《涅架》为业,开皇年中,敕召为涅槃众主,居于海觉道场。释童真为昙延法师弟子,释善胄依净影寺慧远法师,均于开皇中别敕以为涅槃众主。又延弟子法常、总弟子玄会绍续厥风,擅名唐代。
  大论师者,善说性空。姚秦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论》,世称《大智度论》。此论梵本有广略二本:略者有十万偈。若尽出之,当有三百卷。广者三倍于此。什法师所出凡一百卷,初品三十四卷,是其论本;二品以下七十六卷,法师略取其要,足以开释文意而已。北周释道安性无常师,闻道而至。恒祟尚《涅槃》,以为遗诀之教;博通《智论》,用资宏道之基。故周世渭滨,盛扬二部。弟子慧影,列名隋世,传灯大论,继踵fa lun。隋释法彦,偏以大论驰美。开皇十六年敕以彦为大论众主,住真寂寺。
  十地师者,远宏圆照。魏世菩提留支、勒那摩提二人,共译《十地经论》十二卷。《十地经》者,即《华严经》中《十地品》也。是经凡有五译:西晋竺法护译《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聂道真译《十住经》十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四卷,及东晋佛陀跋陀罗、唐实叉难陀前后所译两部《华严经》是也。此论为天亲菩萨所造,于是勒那三藏教示三人:房、定二士授其心法,慧光一人偏教经律。菩提留支惟教道宠。宠在道北,教罕宜四人,光在道南,教道凭、僧范十人。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当现两说,自斯始也。四宗五宗亦仍此起。隋净影寺释慧远,依法上僧统为和尚,进受具戒。昙顺国都为阇梨,光师十大弟子并为证戒,遂专师上统,在邺创讲《十地》,伏听千余。撰《华严疏》七卷,《十地疏》十卷,《地持疏》五卷,及《涅槃》、《维摩》等疏。远弟子灵灿、慧迁等,灿深明《十地》、《涅槃》,远公去世,开皇十七年敕补为众主,于净影传扬故业。慧迁爱玩地论,以为心赏之极,并通《涅槃》、《地持》,开皇十七年敕为十地众主,处宝光寺。自迁之殁,《十地》一部绝闻关壤矣。
  楞伽师者,以佛心为宗。《楞伽经》凡有四译:北凉昙无谶译《楞伽经》四卷,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元魏菩提留支译《人楞伽经》十卷,唐实叉难陀译《大乘人楞伽经》七卷是也。魏世达磨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传惠可、惠育二人。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可弟子粲、惠、盛、那、端、真、玉及长藏师八人,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善师出抄四卷。菩师、明师、胡明师各出疏五卷。那师弟子实、惠、旷及宏、智五人,巩师弟子伽法师、宝瑜、宝迎、道莹四人,并次第传灯,扬化不绝。远承可师后者,大聪师、冲法师、岸法师各出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宠法师出疏八卷,大明师出疏十卷。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人楞伽疏》十卷。


                                    第十八节  酝酿季之理行(下)

  毗昙师者,研明法数。自昔汉世安清传译,多宗毗昙。厥后译师阐明数论,代有其人。若《六足》、《发智》、《稗婆沙》等论皆是也。典籍浩漫,科类繁细,凡习此者,《三法度论》及《心论》为枢钥也。《心论》凡有三本六译:初、东晋僧伽提婆译《阿毗昙心沦》四卷;次、北齐那连提耶舍译《法胜阿毗昙心论》六卷,皆是单译。三、苻秦僧伽提婆译《阿毗昙心》十六卷,东晋法显译《杂阿毗昙》十三卷,宋伊叶波罗译《杂阿毗昙心》十三卷,刘宋僧伽跋摩译《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此四同本。《三法度论》凡有三译:苻秦鸠摩罗弗提译《四阿含暮抄解》二卷,昙摩提译《三法度论》二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三法度论》二卷是也。齐释僧柔为弘称弟子,专宗毗昙,时定林上寺法令、安乐寺法仙,并善数论,振名上国。元魏智游论师,世称英杰,慧嵩从之,听受毗昙。晚居彭城,大阐宏猷。世称毗昙孔子。弟子志念、道猷,念有《迦延杂心论琉》及《广钞》各九卷,每宏敷训,先举智论,末演小乘。辩注若飞流,声畅如天鼓。《迦延本经·业犍度》中脱落四纸,诸师讲解,曾无异寻。念推测上下,悬续其文,后得江左传本,了无增减。猷慧辩无碍,开智难思,道基少负帙游于彭城,随闻成德,撰《杂心玄章》并《抄》八卷。
  三论师者,理极二谛。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世称三论。初二论为龙树菩萨造,后乃提婆菩萨造,皆性宗之纲纽也。齐释法度备综众经,居啷琊之摄山,永元二年卒。弟子僧朗复纲山寺,《华严》、三论最所命家。诠弟子法朗、慧辩、法勇,慧布。时人为之语曰:诠公四友,所谓四句。朗领、语辩、文章勇、得意布也。朗在兴皇,辩住长干,勇居禅众,布仍摄岭,禅门宏敞,莫高于朗焉。辩公胜业清明,定慧两举,故其讲唱兼存禅众。然其义体时与朗违,是以兴皇座中,斥中假之诮。朗弟子吉藏,讲三论一百余遍,所著《玄疏》,盛流于世。
  成实师者,小乘空宗。昔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二十卷,以五聚明诸法数。宋释道猛,《成实》一部,最为独步。梁武弘扬三论,兼崇《成实》。庄严寺释僧曼,禀学柔、次、远、亮四公经论,专擅《成实》。陈彭城寺宝琼,初欲禀光宅寺法云师义,以词富唱高,乃移听南涧仙师讲,洞殚义窟,受具未登五岁,便为法主,凡讲《成实》九十一遍。又建初寺宝琼,亦以《成实》命家。隋释慧暅,听龙光绰师《成实》,自绰化往,又从丸光学士,大僧都舒法师研精《成论》,随缘敷宏,无替时序,凡讲《成实》玄义六十三遍,论文十五遍。咂弟子智琳、慧隆,隆讲《成实》凡三十遍。释智脱师丹阳庄严寺爝法师,爝师《成实》之美,江表独步。脱既研极幽旨,精统词理。隋文帝令修论疏,成四十卷。初梁代琰法师撰《成论玄义》十七卷,文词繁富,脱乃删正,当世盛行。又释敬脱,偏明《成实》。
  摄论师者,玄会唯识《摄大乘论》凡有三译,《释论》二本凡有四译。《论》是无著菩萨造。初元魏佛陀扇多译成二卷,陈真谛译成三卷,又世亲《释论》十五卷,隋笈多唯译世亲《释论》十卷,唐玄奘译论本三卷,世亲《释论》十卷。又无性《释论》十卷。自真谛于广州敷宏此论,弟子智恺、法泰、道尼、曹毗等。隋释靖嵩从法泰咨决论义,数年之中,《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余部,皆总其纲要,部会区分,常转fa lun。江淮通润,化移河北,相继趋途,俱咨《摄论》。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并流当时。益州道基,初扬《心论》;后遇嵩公,厘改先辙。益州复有意景、宝暹,并明《摄论》。长安法常、僧辩,偏美《摄论》。常著《摄论义疏》八卷,《玄章》五卷。昔来《摄论》十二住义,中表销释十有二家,讲次诵持,率多昏漠。所以玄奘厉然独举,誓往天竺,用求《十七地论》,以通神解也。
  俱舍师者,小乘有部。《阿毗达摩俱舍论》乃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成二十二卷,唐玄奘译为三十卷。《摄论》、《俱舍》并是真谛创译,故隋释靖嵩,并宏二部,要皆归美《摄论》。至唐道岳,从九江道尼听受《摄论》,情寄《俱舍》,唯以无解,徘徊中路。后于广州显明寺得《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论记。并是凯师笔迹,亲承真谛口传,讽读沈思,绵历岁序,由是名振学宗。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遂错综成篇,勒成二十二卷,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讲律师者,部宗四分。自昔晋世昙柯迦罗,依昙无德立羯磨受戒,故秦晋之世皆受遵《四分》,随依《十诵》、《僧祇》。《四分》一律虽翻在姚秦,由赤髭论主未展谈授,寻还异域。此方学侣竟绝维持。元魏孝文帝时,释法聪于北台传扬,沙门道覆缵疏六卷。齐世慧光再造文疏。云、晖、愿三师蹑踵传灯,道云作疏九卷,道晖删治成七卷,法愿制作疏抄。晖弟子法理、昙隐,愿弟子道乐,云弟子道洪、洪遵,扬尘燕魏,开化周秦,而遵开业关中,其功高崇。智首律师承斯讲授,探索弥深矣。


                                     第十九节  酝酿季之名著

  梁建初寺沙门释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分为四科:一、撰缘记,卷一是也。二、详名录,卷二至卷五是也。三、总经序,卷六至卷十二是也。四、述列传,卷十三至卷十五是也。又《释迦谱》十卷,凡三十四篇,兼引大小乘经律,以明释迦始终化迹。又《宏明集》十四卷,皆东汉以下,至于梁代阐明佛法之文,其辨难攻诘者,亦具载共往复之语。
  梁会稽嘉祥寺释慧皎撰《高僧传》十四卷,纪自汉至梁八代高僧,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见者二百余人,开其德业,大为十例:一日译经,二日义解,三曰神异,四日习禅,五日明律,六日遗身,七日诵经,八曰兴福,九曰经师,十曰唱导。
  后魏期城太守杨街之撰《洛阳伽蓝记》五卷。魏自太和以后,洛阳佛刹一千有余,冠甲天下。永熙乱后,街捃拾旧闻,以城内及四门之外分叙五篇,录成是书,多附轶事,足资考证。
  隋帝师净影寺释慧远撰《大乘义章》十四卷,合二百四十九科,分为五聚,谓教法、义法、染、净、杂也。并陈综义差,始近终远,则佛法纲要尽于此矣。远之通法,宗习《十地》、《涅槃》,法上之弟子也。
  陈南岳释慧思,讽诵《法华》,智通宿命,依北齐慧文禅师,九旬策修,一时圆证法华三昧大乘法门。自是之后,寂照幽深,辩才无滞,托静衡岳,宴居林薮,作著《无争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四十二字门》二卷,《释论玄门》一卷,《次第禅要》一卷,《三智观门》一卷,《弘誓愿文》一卷。于中《无争法门》等三部今行于世,《四十二字门》等五部并阙本焉。天台山释智顗,蕴道天台,寻师南岳,人法华三昧,证旋陀罗尼门。自发轸衡岭,弘道金陵,托业玉泉,遁迹台岭,三十余载,盛弘一乘。所著《维摩经疏》三十卷,隋帝之所请出。《法华玄义》十卷,《法华文句》十卷,《摩诃止观》十卷,于荆州玉泉寺说。上三部皆沙门灌顶笔记,世称天台宗三大部。《禅波罗密门》十卷,于金陵瓦官寺说;《观心论》一卷,此最后之所咐嘱。又《金光明》、《观无量寿》、《请观音》等经疏,各有部帙,今不备载。
  隋嘉祥寺释吉藏,从法朗大师受学三论,实是法门纲领,拔出古今,制作繁多,广施部帙。凡《中论疏》二十卷,《百论疏》九卷,《十二门论疏》六卷,《三论玄义》二卷,《二谛章》三卷,《大乘玄论》五卷。至于《法华》、《般若》、《涅槃》、《净名》等经疏,并盛流当世。


                                   第二十节  酝酿季之通俗

  梁张僧繇,吴中人也。武帝天监中,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画卢舍那佛像,又有定光如来像、维摩诘像、天竺僧像醉僧图,所画多有灵感,不可具记。子善果、儒童并师于父。善果有悉达太子纳妃图,灵嘉寺塔样。江陵陟屺寺、江宁栖霞寺江都静乐寺皆有善果画。儒童有释迦会图、《宝积经》变。会稽报恩寺、江都兴圣寺、东安寺皆有儒童画。焦宝愿师于张僧繇,江宁草堂寺有宝愿画。解倩、全法、遽道、愍章,继伯寺壁最长,有五天人像、九子魔图。外国沙门吉底、俱摩罗菩提并善画。魏世王由,字茂道,善摹佛像。杨乞德封新乡侯,归心释门,施身人寺,善画佛像,价陵南齐之姚昙度。北齐曹仲达,本曹国人,最工画梵像,官至朝散大夫。画佛之妙,颇有灵感,具见唐释道宣《三宝感通记》。上都开业寺有仲达画。齐之杨子华、刘杀鬼,周之田僧亮、冯提伽、袁子昂,并善画。邺中北宣寺、长安永福寺有子华画。邺中大定寺有杀鬼画。上都大灵寺塔西壁、长安光明寺有僧亮画。洛阳恩觉寺上都、空观寺有子昂画。隋展子虔,历北齐、周、隋,仕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有法华变,人物可为唐画之祖。东都龙兴寺西禅院东头,有展画八王分舍利。上都定水寺内东西壁及前面门士、崇圣寺东殿、海觉寺双林塔西面、浙西甘露寺、江都东安寺、长安灵宝寺、光明寺、天女寺、洛阳云华寺,皆有展画。董伯仁,妆南人,与展同召人,有弥勒变。上都崇圣寺西殿内海觉寺小殿、汝州白雀寺、江陵终圣寺、洛阳光严寺皆有董画。郑法士师张僧繇,周封长社县子,人隋授中散大夫,有阿育王像,隋文帝佛堂像。上都永泰寺东精舍,有郑画灭度变相。上都海觉寺双林塔后面西南院门北壁、开业寺、清禅寺、延兴寺,皆有郑画。弟fa lun,子德文,陈善见、刘乌并师法士。上都龙兴佛为fa lun画,纪国寺西禅院小堂、大灵寺东壁、北壁,皆fa lun画。上都崇圣寺殿西北及东禅寺,皆有德文画。上都禅定寺有陈画。兴善寺有刘画。孙尚子,李雅与郑佐士同师于张。郑则人物楼台,当雄霸伯;孙、李则魑魅魍魉,参灵酌妙。上都定水寺殿内东壁,尚子画维摩诘。总持寺佛殿内西面及西禅寺,皆有尚子画。永泰寺殿及西廊有李雅画神僧。开业寺延兴寺皆有李画。杨契丹官至上仪同,有杂佛变。与田僧亮、郑法士于光明寺画小塔,郑图东壁北壁,田图西壁南壁,杨画外边四面,是称三绝。又有蔡生以善画闻,兴福寺西北隅佛堂壁有画十光佛,笔势之妙为天下标冠。尉迟跋质那,西国人,善画外国及佛像,世谓之大尉迟。上都慈恩寺塔下南面及西壁千钵文殊皆尉迟画。光宅寺东菩提院内北壁东西偏尉迟画降魔等变。兴唐寺西院中三门内东西偏两壁、安国寺东廊、DA法师院塔内,皆尉迟画。东都大云寺东两壁鬼神、佛殿上菩萨六躯、净土经变、阇上婆薮仙,皆尉迟画。释迦佛陀禅师,天竺人,初在魏,至隋,隋帝于嵩山起少林寺,房门上有迦佛陀之迹。又昙摩拙叉,天竺人,隋文帝时自本国来至成都。雒县大石寺中,刻木为十二神形于寺塔下。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3 11:43     标题: 续 2



        梁武于钟山竹涧为太祖文皇建大敬爱寺,经营彤丽,奄若天宫。中院之去大门,延袤七里。旁置三十六院。千有余僧,四事供给。又为献太后起大智度寺。五百诸尼,四时讲诵。于时钟山帝里,宝刹相临;都邑名寺,七百余所。简文帝、元帝及昭明太子统、邵陵王纶、建安王纬皆舍宫建寺,以为法集之所。阮孝绪建鹿林精舍,杜绝交游。陈武帝、文帝、宣帝修治塔寺,写经度僧,倍于前朝。北魏洛阳一千余寺。隋文帝仁寿元年,敕岐、雍、泰、华、嵩、衡等三十州,各建舍利塔。二年复敕秦、陕、恒、杭等五十三州建塔,各有瑞应。炀帝建寺造像,设会度僧,不可称计。潞州刺史辛彦之建浮屠十五层。越国公杨素造光明寺,又于华岳造恩觉寺,伽蓝之兴,日益繁盛矣。




                        
                                                         第五章  华化时期灿烂季

                                                        第二十一节  灿烂季之传译

  唐代自高祖武德元年至德宗贞元年,译师四十六人,所出经律论录总四百三十五部二千四百七十六卷。于中四百七部二千三百九十九卷今存,二十八部七十七卷阙本。
  沙门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唐言作明知识,中印度人。本刹利王种,诵大小乘经论各可一万偈。武德九年高平王出使诸蕃,奏请征人。以贞观元年达京,住兴善寺。三年诏创翻译。七年卒,春秋六十九。凡译经论三部三十八卷,今存。
  沙门释法琳,姓陈氏,颍川人。武德四年,太史令傅奕奏废佛法。道土李仲卿上《十翼九迷论》,道士刘进喜上《显正论》,皆贬量佛教。琳先后造论集三部十三卷,阐明正理,今存。武德十三年,道士秦世英奏琳《论》谤讪皇宗,诏移于益州僧寺,中途疾卒,年六十九。
  沙门释玄奘,俗姓陈,陈留人。十三岁出家于洛,从景师受《涅架》,又学严法师《摄论》。武德元年,年十七,与兄赴长安,转游绵蜀,从空、景二师学;更听道基、宝暹二师《摄论》、《毗昙》及道震法师《迦延》。年二十一,于成都受具,沿江至荆州,开讲《摄论》、《毗昙》。北游至相州造惠休法师问学《杂心》、《摄论》。又到赵州谒深法师,学《成实论》。又人长安,就道岳法师学《俱舍论》,就法常、僧辩问《摄论》、《俱舍》。既遍谒众师,详考其说,各擅宗途,隐显有异。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以贞观三年,随秦州僧孝达西行。至秦州,更逢伴至凉州,讲《涅槃》、《般若》、《摄论》。时疆埸严禁,不许出蕃。彼有意威法师密遣弟子慧琳、道整窃送向西,潜行至瓜州,装束与胡,夜发,遂得周历百二十八国,历一十七年,获大小乘三藏梵本总六百五十七部。以贞观十九年达于上京,道俗迎迓,阗城溢郭。送经像于宏福寺,至洛阳,谒见天子,劳问殷勤。诏就宏福寺宣译。翌年表进新译经论,并请作经序及题经。帝乃作《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制《述圣记》。宏福寺主圆定请镌二序文于金石,齐可之,后寺僧怀仁乃鸠集晋王右军书勒于碑。皇太子为文德皇后营慈恩寺,请移住焉。永徽三年建经塔于慈恩寺中,奉舍利,上层有二碑,载圣教序,书即褚遂良之笔也。显庆三年,徙居西明寺;四年,徒居玉华宫,译《大般若经》。麟德元年卒,年六十三岁。所翻经论合七十七部一千三百五十卷,今存。
  沙门释道宣,俗姓钱氏。工律藏。所撰律集八部八十一卷,今存。
  沙门释玄应,大慈恩寺翻经沙门也。撰集一部二十五卷,今存。
  沙门释靖迈,简州人。玄奘翻译,召充缀文大德。撰集一部四卷,今存。
  沙门释智通,于总持门特所留意。自贞观迄永徽中,译经四部五卷,今存。
  沙门伽梵达摩,此云尊法,西印度人也。未详帝代。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阿地瞿多,唐云无极高,中印度人。以永徽三年来届长安,沙门彦琮等十六人,英公、鄂公等十二人,请于慧日寺建陀罗尼普集会坛。以四年译经一部十二卷,今存。
  沙门释道世,字玄恽。显庆年中,撰集一部二十卷,今在。
  沙门释彦琮,善文笔,工著述。龙朔二年,撰集一部六卷,今在。
  沙门那提,唐云福生,中印度人。永徽六年,以经论五百余夹,合一千五百余部,来达京师。显庆元年,敕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龙朔三年还返旧都。译经三部三卷。子中二部二卷今存,一部一卷阙本。其年,南国真腊国人假途远请,即敕听返焉。
  沙门若那跋陀罗,唐云智贤,南海波凌国人。麟德年中,沙门会宁西游天竺,于波凌国共智贤译经一部二卷,寄至交州。仪凤年初,交州都督始遣使附经人京,今存。
  沙门地婆诃罗,唐云日照,中印度人。洞明三藏,博晓四含,尤工咒术。以仪凤初至,于垂拱末,译经十八部三十四卷,今存。
  优婆塞杜行顗,京兆人。明诸蕃语,兼有文藻。仪风四年,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释复礼,京兆人。俗姓皇甫氏。游心内典,善于著述。永隆二年,撰集一部二卷,今存。
  沙门释惠立,俗姓赵氏,天水人。撰集一部十卷,今存。
  沙门释怀素,姓范氏,京兆人。为玄奘法师弟子,偏精毗尼。撰律四部八卷,今存。
  沙门佛陀跋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未详何帝。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佛陀波利,唐云觉护,北印度罽宾人。闻文殊师利在清凉山,远来瞻礼。以仪凤元年杖锡五台,见一老翁,嘱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遂返本国,更取经至。初共杜行顗译出,后复自译成一卷,与前本经咒大同小异,今存。
  沙门提云般若,唐云天智,于阗人。咒术禅门,悉皆谙晓。以永昌元年来届洛阳。讫天授二年,译经论六部七卷,今存。
  沙门释慧智,父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因使游此而生智。以长寿二年于东都佛授记寺译集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释明栓,以天册万岁元年勅定经目,撰成十五卷,今存。
  沙门实叉难陀,唐云喜学,于阗人。武后遣使求《华严》梵本于于阗,并请译人难陀与经同届洛阳。以证圣元年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译《华严经》,至圣历二年功毕。至久视元年,凡译经论十九部一百七卷。于中十四部一百二卷今存,五部五卷阙本。长安四年,以母老请归觐省。景龙二年重召来京。景云元年卒,年五十九。
  婆罗门李无谄,北印度岚波国人。善唐梵言,恒预译场度语。圣历三年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弥陀山,唐言寂友,睹货逻国人。武后末年,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释玄嶷,俗姓杜氏。初为黄冠,天后朝归心正教,诏许剃度。撰集一部三卷,今存。
  沙门阿弥真那,唐云宝思惟,北印度迦湿蜜罗国人。禅诵为业,乾文咒术尤功其妙。以武后长寿二年届于洛都。译经七部九卷。自神龙二年后更不翻译,唯精礼诵。开元九年卒,寿年百余矣。
  沙门释义净,齐州人。俗姓张。志游西域。咸亨二年西诣,历三十余国,凡二十年。以武后证圣元年还,将梵本经译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自久视元年初自翻译,至睿宗景云二年,都译六十八部二百八十九卷。于中六十六部二百八十卷今存,二部九卷阙本。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沙门菩提流志,唐云觉爱。本名达摩流支,唐云法希,武后为改今名。南印度人。初事外道波罗奢罗,洞晓彼术。年登耳顺,与大乘上座部耶舍瞿沙三藏论议,词理俱屈,遂投身敬事。以长寿二年始达都邑。往者玄奘师译《宝积经》才数行,以气力衰竭,竟不能辨。流志来日,复赍其梵本,因续奘功。始神龙二年,迄先天二年毕。于中二十六会三十九卷,流志新译,二十会八十一卷,前代译者勘同附人。前后总译五十三部一百十一卷。于中四十一部九十九卷今存,十二部十二卷阙本,开元十五年卒,春秋一百五十六岁。
  沙门释爱同,俗姓赵氏,天水人。以律驰誉。撰律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释慧苑,京兆人。法藏之门人,华严一宗尤所精达。撰集一部二卷,今存。
  沙门般刺蜜帝,唐云极重,中印度人。初达唐州,以神龙元年译经一部十卷,今存。房融笔受,沙门释怀迪证译,传经事毕,泛舶西归。
  沙门释智严,于阗国王之质子。以景龙元年舍家剃落。至开元九年,译经集四部六卷,今存。
  沙门输波迦罗,唐云净师子,以义译之,名善无畏。中印度摩诃陀国人。精通禅慧,妙达总持。以开元四年大赍梵本来达长安。梵本敕令进内,缘此未得广译。曩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回至北天而卒。所将梵本,敕迎还京,无畏与沙门一行于彼简得数本,因共传译。先后译经四部十四卷,今存。
  沙门缚日罗菩提,唐云金刚智,南印度摩赖国人。内外博达,偏善总持。泛舶东逝,以开元八年方届京邑,至十一年方事翻译。先后译经八部十一卷,今存。以开元二十九年卒。代宗永泰元年追赠开府仪同三司,仍赐号大弘教三藏。
  沙门阿质达霰,唐言无能胜,北天竺人。于安西译经三部四卷,今存。至开元二十年,因法月三藏入朝,始附至京邑。
  沙门达磨战涅罗,唐云法月,东天竺人。开元十八年,安西节度使吕休表荐入朝。至二十年届于长安,二十九年辞还本国。以天宝二年卒于于阗,春秋九十一,法夏七十二。所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释智升,以开元十八年撰集五部二十五卷,今存。
  沙门智藏,号不空金刚,南天竺执师子国人。开元六年于阇婆国师事金刚智,随至东洛。金刚智殁,还到师子国,重学秘密,总持三密护身,五部契印,曼荼罗法,三十七尊,瑜伽护摩,备皆精练。天宝五年还阙,奉诏翻译,开灌顶坛,九年诏令还归,路次染疾,寄止韶州。十二年征赴长安,逾月西赴武威,西平王、节度使并请译佛经,兼开灌顶,演瑜伽教,置曼荼罗。安史之乱,,至德元年敕追入朝,令开灌顶,转祸攘灾。肃宗即位灵武,藏潜使往来,奉献丹诚。二年,咸洛底宁,复还宫寝。智上表陈贺。永泰元年,译《仁王般若经》竟,敕特进试鸿胪卿,仍赐号大广智不空三藏。大历九年微疾,六月十一日敕开府仪同三司,仍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余如故。其月卒,追赠司空,仍谥号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七月六日荼毗,得舍利,敕造塔立碑。所译经律论一百十一部一百四十三卷,于中一部一卷阙本焉。
  沙门般若,唐云智慧,北印度罽宾国人。初依大德名调、伏军讽《四阿含》满十万偈,《阿毗达磨》二万余偈,萨婆多近四万偈,及《俱舍论偈》二万八千,并《大婆沙》,兼受其义。年二十三,诣那烂陀寺,依智护、进友、智友三大论师、学《唯识》、《瑜伽》等论。十有八年至南天竺,依法称灌顶师,受瑜伽教。建中三年至于东土。贞元六年敕名般若三藏,仍赐紫衣。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荼国王献手写《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敕般若翻译。所译经六部七十卷,今存。
  沙门勿提提犀鱼,龟兹国人。于安西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尸罗达摩,于阗国人。子北庭译经二部十卷,今存。
  沙门释圆照,撰经录二部三十三卷,今存。


                                  第二十二节  灿烂季之理行(上)

  昔北朝魏齐之际,明师多用七方便;法最师融心性相,诸法无碍:嵩师用三世本无去来;道就师多用寂心;鉴师多用了心,能观一如;慧师多用踏心,内外中间心不可得:慧文师用觉心,重观三昧,灭尽三昧,无间三昧,于一切心五分别。慧文姓高氏,因读《大智度论》卷三十,言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又云一切一时得证一心三智。又读《中论》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悟空假中三谛之义。学徒千百,独步河淮。以心观口授南岳意思。思姓李氏,武津人。年十五出家,专诵《法华》。因读《妙胜定经》赞美禅定,乃遍亲禅德。依文师九旬究满,夏竟受岁,感叹怀娩,放身依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南向渡淮,于郢光等州讲《般若经》,造金字般若。以陈光大二年人居南岳,多用《随自意安乐行》。所著书已见前章。弟子信重三千,业高四百。僧照得定最深,智顗说法无碍,兼之者大善也。智顗字德安,姓陈氏,荆州华容人。年十八出家,二十受具。初从慧旷师学律,诣大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复往依思禅师,常代讲《般若》。至一心具万行,忽有所疑。思日:“如汝之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诵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自心寂定,先发三昧,后发总持,照了《法华》,如高晖之临幽谷。南岳叹日:“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人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光大元年到金陵,大建元年入天台,DA法三年征请人都,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人隋,晋王广镇扬州,请为菩萨戒师。翌年于荆州玉泉说《法华》、《止观》。开皇十五年还至扬州,遂还天台。十七年卒,年六十。传法弟子三十二人。灌顶字法云,姓吴氏,临海章安人。陈至德初从智者禀受观法,所有讲说听受之次,悉与结集,大小部帙百有余卷。大业十年著《涅槃玄义》二卷,《疏》二十卷。又有《观心论疏》二卷。贞观六年终,年七十二。释智威,姓蒋氏,处州缙云人。投章安灌顶为师,证《法华》三昧。永隆元年卒。传法虽众,唯天宫慧威为正嗣。慧威姓刘氏,婺州东阳人。修三观法斗,顿获开悟。于高宗朝,与智威同封朝散大夫、引驾大师。释玄朗字慧明,姓傅氏。婺州东阳人。依慧威求学,一家宗趣解悟无遗。天宝十三年卒,春秋八十二。禀法十二人,的嗣曰荆溪湛然。释湛然姓戚氏,世居晋陵。荆溪从学左溪,开元中大启妙法,祖述所传,著为记文,凡数十万言。使一家圆顿之教悉归于正。又著《金刚俾》一卷,明佛性之理。《止观义例》一卷,明教观之要。建中三年卒,年七十二。天台众立化法四教,曰藏通别圆;化仪四教,曰顿渐秘密不定。以一念三千为观法。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十法界,各各互具,成百法界;百界各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是义;成千如;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成三千世间。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也。
  自玄奘法师于天竺那烂陀寺,依尸罗跋陀法师,此云戒贤,受《十七地论》。学成归国,于慈恩寺广译经论,弟子数百人,窥基最为上首。释窥基,京兆长安人,尉迟敬宗之子,奉敕为奘师弟子。奘师译《唯识论》,此论西土有疏十家,各可十卷。基与防、尚、光四人初同笔受,数朝之后,基求退曰:“群圣制作,情见各异,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久而复许。奘遂理辞三贤,独委于基,即《成唯识论》十卷是也。又为讲《因明论》旨,以故基大善三支,纵横玄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撰述疏钞及于百部,时称百本疏主。永淳元年卒,春秋百十一。释慧沼不知何许人,亲大乘基师,参预菩提流志及义净译场,后著诸疏义。沼弟子智周,泗洲人,著《唯识论演秘》、《因明记》等。义忠姓尹氏,潞府襄垣人,依淄州沼阇梨为师,又就基师讲肆,通二经五论,则《法华》、《无垢称》及《百法》、《因明》、《俱舍》、《成唯识》、《唯识道》等是也。著疏钞百余卷。周、忠之后,提倡者希矣。此宗立三时教,明八识义,以五位百法摄一切教门,立三支比量,摧邪显正,远离依他及遍计执,证人圆成实性。
  释法顺,姓杜氏,万年杜陵人。以华严为业,著《法界观门》。太宗仰奉神德,引入内禁,赐号曰帝心。当作法身颂曰:“嘉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炙猪左髂上。”贞观十四年卒,春秋八十四。弟子智俨,《华严》、《摄论》,寻常讲说。偶遇异僧谓曰:“汝欲解《华严》一乘法界宗者,其十地中六相义是。”因即淘研,豁尔贯通,著《华严经搜玄记分齐通智方轨》凡五卷。释法藏,姓康氏。其先康居人。事俨和尚为弟子,初预奘师译场,见识不同而出。尝为武后讲新《华严经》,指镇殿金师子为喻,因撰《金师子章》,与《华严指归》、《妄尽还源观》,世称贤首三要。以《搜玄记》文义简略,更作《探玄记》十卷及其他经论疏钞凡有十部,今存其六。先天元年卒,春秋七十,后二十七年而清凉释澄观生,乾元中依昙一律师习南山律,七年从慧量法师寻三论,十年就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又谒牛头忠师、径山钦师,咨诀南宗禅法。后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初藏师因疏《华严》新经,未及半部而卒。弟子慧苑足成之,名日《刊定记》,多背师说。观乃作《疏》十卷,《随疏演义》四十卷,《随文手镜》百卷。又述《华严纲要》、《法界玄鉴》,《圆融观》各一卷,《普贤行愿品疏》十卷,《别行疏》一卷。开成三年卒,春秋一百二。弟子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经》,誓志宏传。得法于道圆知尚,乃荷泽神会之再传也。及人都,依观师习《华严》,乃著《圆觉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二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仪》十八卷,及《行愿品疏钞》等。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会昌元年卒,春秋六十二。贤首宗立五教,曰小始终圆顿。以四法界、十玄门总摄一切法。


                                  第二十三节  灿烂季之理行(下)

  自元魏达摩传惠可,可传僧粲,依《楞伽经》明佛心宗。粲传道信。信姓司马氏,未详何许人。人舒州皖公山,依粲师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乃止庐山大林寺。十年渡江,至黄梅县双峰山,三十余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永徽二年卒,春秋七十二。传弟子弘忍,世称东山法门。法融世称牛头宗,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宴默空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得总持。贞观中人丹阳南牛头山,别立禅室,有百鸟衔花之异。信禅师适来此山,因从受真要。山中佛窟寺为刘宋时刘司空所造,写五藏经书:一佛经,二道书,三佛经史,四俗经史,五医方图符。因即寻阅,因循八年。此藏于贞观十九年失火,悉同灰烬。贞观永徽间出州讲《大集》、《大品》。显庆元年卒,春秋六十四。融传智严,严传慧方,方传法持,持传智戒,威传慧忠,相继传灯,纲领山寺。忠弟子惟则,则弟子智禅师,隐居天台。威弟子玄素,居润州鹤林寺。素弟子道钦,代宗诏至阙下,亲加瞻礼,赐号国一。钦弟子道林,居杭州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因栖其上,世称鸟窠禅师焉。其宗明诸法如梦,以休心不起、本来无事为悟,忘情为修。释弘忍,姓周氏,蕲州黄梅人。居蕲州东山,传韶州慧能。更有弟子十人,各堪为一方之师。北宗神秀、嵩岳慧安、资州智诜、南山念佛宣什、保唐李了法、江州宁持、益州金和尚、业州法禅师、越州方禅师、襄州通禅师是也。释神秀姓李氏,陈留尉氏人。得法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宗明伏心灭妄为修。武后召至都下,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以神龙二年卒,春秋百余。弟子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释慧安,荆州枝江人。武后征至阙下,与秀禅师同加钦重。神龙三年卒,年一百二十八岁。释智诜以无忆为戒,无念为定,无妄为慧。保唐宗所解,与北宗似同,所修全异。释慧能姓卢氏,南海新会人。不识文字,听人读《涅檠经》,即辨析中义。往依忍师所,抱石而舂,以供众。得法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去而隐于四会,怀集之间,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檠》盛集论风幡之语,乃为落发于法性寺智光律师所受具足戒。刺史韦琚请演畅宗风,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为口实矣。世称南宗。武后诏请赴京,辞不赴。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六。弟子神会居洛阳荷泽寺,世称荷泽宗。怀让居南岳,世称洪州宗。行思居青原。荷泽宗明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以直心无念为修。让
  {师本不开法,弟子道一姓马氏,大扬其教,住洪州开元寺。道悟姓崔氏,居荆州天皇寺,故成一宗之源。其宗明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皆是佛性,以念念全真为悟,任心为修。道一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百丈怀海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号入室。海闽人,创意别玄禅居,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风行,号曰清规焉。以元和九年卒,春秋九十五。行思传石头希迁,居南岳,业《参同契》一章。
  善无畏从达摩掬多阿阇梨传《大日经》宗。此经依二种修行,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以一念相应,超越一百六十种妄心住阿字观。初发心时即得菩提,依胜义、世俗二谛建立二种曼荼罗。无畏以付沙门一行、玄超。一行造《大日经义释》十四卷,超传惠果,果传义操、法润等十二人,操传海云等五人,润传法全、惟谨。金刚智从龙智传金刚顶大教,以五方便成五智身,是经有十八会,凡十万偈,中土所传尽寄。金刚智人唐,与善无畏互为师资,传授二本大教,复将二法付不空三藏。不空以金刚教法付慧朗、慧果等五人。慧果传义操等十四人,操传海云等十三人。海云而后,学者无闻焉。
  释智首,姓皇甫氏,依道洪律席,玄思厉勇,通冠群宗。洪乃道云之上足,云著《四分律疏》九卷,首赞为《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以贞观九年卒。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从智首律师受具习律,晦迹于终南。撰《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戒坛图经》、《祇洹图经》等二百二十余卷,世称南山宗。乾封二年卒,春秋七十二。授法者周秀、文纲等。释洪渊学业于洪遵,化被中山。遵乃道晖之上足。释法砺,姓李氏,赵人,从洪渊律师咨考《四分》,前后讲律四十余遍,制《四分疏》二十卷,《羯磨疏》三卷,宗依《成实》。以贞观九年卒,春秋六十七。世称相部宗。弟子满意、道成等。释怀素,姓范氏,南阳人。初依奘师誓寻经论。受具以来,从法砺律师专攻律部。咸亨中,著《四分律开宗记》,宗依有部。一家新立,弹纠古疏十有六失。又著《俱舍疏》十五卷,《遗教经疏》二卷,《钞》三卷,《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僧尼羯磨文》及《戒本》各一卷。卒时年七十四,世称东塔宗。开元中,嵩山定宾律师造《饰宗记》以释新疏。释满意以法砺旧疏授大亮,亮授昙一,一依励《疏》及宣律师《四分律钞》三卷详略同异,著《发正义记》十卷,斥破南山。开元末居会稽开元寺,声振京华,道高吴会。以大历六年卒,年八十岁。弟子甚众,朗然、神能最为上首。朗然著《古今决》十卷,解《四分律钞》,数十万言。开元中,释省躬从道恒律师精究毗尼。恒乃道宣律师之再传,文秀之上足也。躬著《顺正记》十卷,臧否古今之义。释清彻亦道恒弟子,著记二十卷,鸠聚诸家之说解《南山钞》。大历十三年诏令释圆照等十四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因楷定《律疏》十卷。时众推释如净为新疏主,因仍奏新旧两疏许以并行焉。
  释道绰,姓卫,并州汶水人。偏宏《涅槃》,讲二十四遍。在汶水石壁谷玄中寺见魏昙鸾碑,因日以七万佛名为限。讲《无量寿观》将二百遍,人各掐珠,口同佛号。著《净土论》二卷。贞观二年卒。释善导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因勤笃礼诵,写《弥陀经》十万卷,净土变相三百壁,著《观经四帖疏》、《般舟赞》、《法事赞》、《往生赞》、《观念法门》。释怀感依善导大师念佛三载,得人三昧,制《净土决疑论》七卷。释法照大历中于衡州受法于承远法师,开五会念佛道场。释少康姓周氏,缙云仙都人。贞元中于洛阳白马寺得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因诱掖小儿,念佛一声,即付一钱。于睦州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行道,唱赞二十四契,称扬净邦。贞元二十一年卒。


                                      第二十四节  灿烂季之名著

  释道宣撰《广宏明集》三十卷,集东汉以至唐初阐宏佛法诗文,分为十篇,曰:归正、辩惑、佛德、法义、僧行、慈济、戒功、启福、悔罪、统归十篇是也。又撰《续高僧传》四十卷,始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九年,一百四十四载,正传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亦分十一篇,曰: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声德是也。此二部皆续梁僧祜之作。
  释道世,字玄恽,姓韩氏,京兆人。撰《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以佛经史传分类编排,总一百篇。部类之前,各序别论。凡历十稔,至总章元年,其功始毕,行于天下。
  释窥基,纂次所闻法相要义,名《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今所存者唯二十九章耳。慧沼作《补阙》八卷,智周作《抉择记》一卷,阐幽剖赜,博大而精。
  释玄觉,姓戴氏,永嘉人。依智威禅师,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因左溪郎公激厉,往诣曹溪谒慧能禅师。振锡持瓶,绕祖三匝。祖曰:“何方大德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大众愕然,觉方具威仪参礼,翌日下山,世称一宿觉。著文十篇,号《永嘉集》:慕道志仪第一,戒侨奢意第二,净修三业第三,奢摩他颂第四,毗婆舍那颂第五,优毕叉颂第六,三乘渐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答朗禅师书第九,证道歌第十。
  释道宣于麟德元年撰《大唐内典录》十卷,都有十录。《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有五卷,凡十八代,总二千四百八十七部,八千四百七十六卷。《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有二卷。《历代众经分大小乘人藏录》有一卷,总八百一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有一卷。《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历代道俗述作经解录》、《历代诸经支派陈化录》、《历代所出疑伪经录》、《历代所出众经录目序》、《历代众经感应兴敬录》合一卷。释明佺于天册万岁元年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曰:大乘单译经目、大乘重译经目、大乘律目、大乘论目、小乘单译经目、小乘重译经目、小乘律目、小乘论目、贤圣集传目、失译经目、阙本经目、见定人藏流行目、伪经目。初八日合三千六百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人藏流行合八百七十四部四千二百五十三卷。释智升于开元庚午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初、《总集群经录》有十卷,初九卷区别人代,末一卷集列经录。次、《别分乘藏录》有八百卷,曲分为七,曰:有译有本录、有译无本录、支派别全录、删略繁重录、补阙拾遗录、疑惑再详录、伪真乱真录。末、大乘人藏录、小乘人藏录,各一卷,凡一千七十六部,五千四十八卷。释圆照于贞元十六年撰《贞元释教录》三十卷,分总别二门。总录分二:初、奉承恩旨录,次、总集群经录,有二千四百四十七部,七千三百七十九卷。别录亦二:初、乘藏差别录,次、贤圣集传录。人藏录中总一千二百五十六部,五千三百七十八卷。
  唐初释玄恽撰《音义》二十五卷,始于晋译《华严经》,终于《顺正理论》。次有沙门慧苑撰《新华严音义》二卷。次有沙门灵公撰《涅架音义》二卷。复有大慈恩寺基法师撰《法华音义》一卷。至建中年,释慧琳姓裴氏,疏勒国人。不空三藏弟子。撰《一切经音义》百卷,依《开元录》始于《大般若经》,终于《护命法》,总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卷,会两家音义次而合之。至元和二年方就。释希麟撰《续一切经音义》十卷。自《开元录》后,相继翻传经传二十五部,二百六十六卷。


                                    第二十五节  灿烂季之通俗

  阎立本画慈恩寺功德,亲手设色,不见其踪迹。尉迟乙僧,父跋质那,时人称大尉迟,乙僧为小尉迟,袭封郡公。画外国及菩萨,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慈恩寺塔前功德及凹凸花面。中间千手眼大悲,精妙之状,不可名焉。光泽寺七宝台后面画降魔像,千怪万状,实奇纵也。凡画功德人物,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华之仪容。作佛像用色沈著,堆起绢素而不隐指。王定为中书,每图像菩萨高僧士女,皆冠于当代。和胜光寺西北院小殿行僧及间间菩萨圆光。张孝师为骠骑,善画地狱。何长寿、范长寿并学张僧繇画。赵景公寺三阶院西廊下有范长寿画西方变及十六对观,宝池尤妙绝,谛视之觉水入浮壁。东京敬爱寺大殿北壁佛会及山水,何长寿描大院中门东立神及神之东西两鬼,亦圣历后神英法师令何长寿描。靳智翼师于曹仲达,曹创佛事,画佛有曹家样。王韶应画鬼神,宣阳坊静域寺有王昭隐画。门西里面和修吉龙王,有灵门外之西大目药叉及北方天王,甚奇猛。门东里面有贤门也野叉部落鬼首上蟠蛇,汗烟可惧。东廊树石险怪,高僧亦怪。西廊万菩萨。西京云花寺小佛殿,有赵武端画净土变。东京敬爱寺大殿西壁,有赵武端描西方佛会。尹琳善佛事鬼神寺壁,慈恩寺塔下南面文殊、普贤极妙。光宅寺东菩萨院西方变,资圣寺北圆塔下绢画菩萨,庄严寺南门外白香神,皆尹画。李仲昌、李嗣真并琳弟子,善佛道鬼神。刘行臣师于王韶应,善画鬼神。东都敬爱寺大殿维摩诘、卢舍那,并刘行臣描。子刘茂德、皇甫节、赵龛共成。又西禅院北壁华严变,张法受描。西壁弥勒变并行道僧及神龙,后王韶应描。董忠成、薛稷游新安郡,遇李白相留,请书西安寺额兼画西方佛一壁。李白、杜甫并题赞诗。陈静心、陈净眼画功德皆奇。静心善寺壁,净眼善地狱。宝刹寺西廊有净眼画地狱变。吴道玄,东京阳翟人,常乐坊赵景公寺南中三门里东壁上,吴道玄白画地狱变,笔力劲怒,变状阴怪。门南吴生画龙及刷天王须,笔迹如铁。有执炉天女,窃眸欲语。平康坊菩萨寺舍堂前东壁上,吴道玄画《智度论》色偈变,次堵画礼骨仙人,佛殿内后壁画《消灾经》事,槽壁维摩变,永安坊永寿寺三门东、崇仁坊资圣寺净土院门外皆吴画。中门窗间吴画高僧。凡图圆光皆不用尺度规画,一笔而成。画兴善寺中门内神圆光时,士庶竞至,观者如堵,立笔挥扫,势如旋风,人皆谓之神助。汝州龙兴寺吴画两壁,一壁作维摩示疾,文殊来问,天女散花;一壁作太子游四门,释迦降魔,笔法奇绝。庐山归宗寺刻吴画地狱变相,有佛圣僧图,侍者、志公十余人,精彩动人。卢楞伽、杨光庭、李生、张藏、翟琰并师于吴。卢楞伽,长安人,经变佛事是其所长,有小本十六罗汉图。吴画总持寺三门,楞伽乃窃画庄严寺三门,颇臻其妙。圣慈寺殿东西廊下有卢画行道高僧,著释教画源,行于当世。杨光庭善写释氏像与经变相。千福寺塔北普贤及鬼神是杨画。李生善画地狱佛像,兴唐寺净土院有李画《金光明经》变。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翟琰与张藏布色。东都敬爱寺禅院日藏月藏经变及业报差别变,吴道子画,翟琰成。琰有孔雀明王像,平康坊菩萨寺东门神是吴弟子王耐儿画。王陀子善山水,甘露寺有王陀子须弥山海水。皇甫轸有净域寺三阶院门里南壁鬼神。姚景仙善寺壁。西京资圣寺大三门东南壁,姚景仙画经变。大相国寺西头有石抱,王画护国除灾患变相,为一绝。车道政善佛事,明皇勃道政往于阗传北方毗沙门天王样来,及开元十三年封东岳时,令道政依样画大像为一绝。李果奴天宝中写僧佛为妙。武静藏善画鬼神。东都敬爱寺、东山寺院地狱变画甚妙。殿间菩萨及内廊下壁武净藏描,陈庆子成。杨坦好图佛寺鬼神,子爽亦善之。崇仁坊资圣寺西廊北隅,有杨坦画近塔天女。杨仙乔亦好图佛寺鬼神。解倩善鬼神,定水寺殿内七神及下小神,并解倩画。程逊善寺壁,东都昭成寺香炉两头净土变药师变,程逊画。陆庭曜画功德,时称第一,有天师寺神。东都昭成寺三门下护法二神,张遵礼画。王维有高致,信佛理,有辟支佛像,下书王维。仙桃巾黄服,合掌顶礼,乃是自写真。慈恩寺东廊第一院,与毕宏郑虔合作一小壁,时人号三绝。千福寺西塔院、开元寺亦有王画。圣善寺木塔有郑画。韩干为曹霸弟子,宝应寺三门神,西院北天王,佛殿前面菩萨及净土壁,资圣寺北门二十四圣,观音院西廊四十二贤圣,皆奇踪也。所画高僧、菩萨、鬼神,并传于世。西京褒义寺西禅院殿内有杜景祥、王允之画。大历中杨岫之工鬼神。周防,字仲朗,京兆人。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德宗修章敬寺,召防画神,都人竞观,无不叹其精妙。胜光寺塔东南院画水月观音自在菩萨圆光及竹,是刘整成色。又有大云寺佛殿前行道僧,广福寺佛殿前面两神,皆殊绝。任宣州别驾,画禅定寺北方天王。弟子王肋、程修己。王画子女菩萨,程精功德,首冠当时。郑寓学昉画天王菩萨。边鸾、李真善花鸟。资圣寺团塔上四面花鸟,边鸾画。当药上菩萨顶戎葵尤佳。卒澄画大圣慈寺诸变相,普贤阇下五如来同坐一莲花,及邻壁小佛,九身阇内如意轮菩萨。李真画招福寺库院鬼子母。
  高祖舍晋阳旧宅为兴唐寺,为太祖元皇师造旃檀像三躯,以荐冥福。桂阳公主为驸马赵慈景立祟义寺。太宗贞观三年诏建义以来交兵之处各建寺刹,凡十九处。十五年为穆太后创弘福寺。萧瑀于蓝田造津梁寺,请法喜禅师居之。褚亮于华岳创立僧宇。虞世南卒,太宗梦见之,因诏即其家造五百僧斋,佛像一躯,以资冥福。高宗在春宫时,为文德太后在建慈恩寺。又以玉华宫为寺,追崇先帝。龙朔三年又为文德太后立资圣寺。中宗立圣善寺。天后勃天下人出一钱,造大像于白司马坂。睿宗舍旧宅为安国寺。玄宗以寝殿材建安国寺。王维与弟缙皆笃志奉佛。缙舍宅为宝应寺。杨惠之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迹,而道子声光独显,遂焚笔砚,专肄塑作,最为时人称叹。时员名程进雕刻石像,并学画迹,皆精妙。张仙乔学吴画不成,亦便为捏塑。



                                                         第六章  华化时期彤零季

                                                            第二十六节  彤零季之理行

  自宪宗元和以迄周显德末,传释之业绝响者五十年。于是天下言佛道者唯崇禅观,文字经教不绝如缕。天台宗自荆溪而后,邃、修两师相继讲演。会昌之厄,教卷散亡,外、诱、竦三师,唯传止观,皆在天台,不出山外。初释道邃,不知何许人。大历中,依荆溪于佛陇,受《止观》、《辅行》,因以敷扬。贞元二十一年,倭僧最澄来从邃讲训,尽缮教法以归。释广修,姓留氏,东阳夏昆人。早人邃师之室,研精教观,日诵《法华》、《净名》、《金光明》、《梵网》、《四分戒本》为常课。会昌三年卒。弟子甚众,居上首者唯物外。外姓杨氏,闽侯官人。传学止观,妙人正定。中和五年卒。弟子元绣、敬休、慧凝,皆传道于世。元诱,天台人,学止观,尽其旨,妙于讲说。时当僖、昭之际,天下方乱,学教之徒,聚散无恒。诱传清竦,亦天台人。
  贤首宗自圭峰之后,废逸无闻。传授之迹可得而言者,圭峰传妙圆、本奥传开明、普朗,朗传圆显、法观而已,事迹未详焉。朗法师时,又有昭信法灯大师传贤首教。
  元和以来,释允文敷扬律疏,相部风行。会昌而后,唯独南山一家,宗源不绝。释玄畅,字申之,姓陈氏,宣城人。依省躬律师上足慧正律师听缀律科。会昌废教,畅著《历代帝王录》,上表论谏,奏而弗听。大中复法,召人大内谈论,赐紫袈裟。凡讲律六十座。撰《显正记》十卷。懿宗乾符中,赐号法宝大师。乾符二年卒,春秋七十九。弟子慧则、元表。则著《集要记》十二卷。以梁开平二年卒。弟子希觉,最露锋颖。以则记不称所怀,遂广之成《增辉录》二十卷。元表著《义记》五卷,时称镒永阇黎。弟子守言。言弟子景霄,著《简正记》二十卷。时习新章律疏称为宗主者,后唐释贞竣,周释证楚是也。
  释惟俨姓寒氏,绛县人。谒石头禅师,密证心法。元和中李翱为朗州刺史,来谒问:“何谓道耶?”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疑冰顿泮,呈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退而著《复性书》二篇。太和二年卒。春秋七十。释昙晟,姓王氏,钟陵建昌人,初参百丈海禅师,为侍者二十年。后谒惟俨举发,始全了无疑。著《宝镜三昧》,以离卦回互,释明玄旨。立五位,曰:正中来,偏中至,正中偏,偏中正,兼中到。以授洞山良价。晟以太和三年卒。良价姓俞氏,会稽诸暨人。居洪州洞山,大行禅法,作五位君臣颂。以三种渗漏辨验真伪,曰:见渗漏,情渗漏,语渗漏。又有《纲要偈》三首,曰:敲唱俱行偈,金锁玄路偈,不堕凡圣偈。咸通十年卒,本寂、道应实为上足。本寂,姓黄氏,泉州莆田人。与洞山妙唱玄风,后居抚州曹山作五位君臣旨诀,复作五相偈。又有《注寒山子诗》,今不传。天复元年卒,年六十二。道膺姓王氏,幽州玉田人。居洪州云居山,天复二年卒。
  释希运,闽人,出家于本州黄檗山寺。见怀海禅师,开了心趣。裴相国休得法于运之门。集有《传心法要》及《语录》,行于世。以大中中卒。释义玄,姓邢氏,曹州南华人。参学诸方,因见希运禅师,了然通彻。后住镇州临济,学侣云集。小参曰:“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世称四科简。又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又谓僧曰:“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又以四宾主辨魔拣异,知其邪正。谓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是也。咸通八年卒。玄传后唐存奖,居魏府兴化。奖传周慧颐,居汝州南院。
  释灵枯,姓赵氏,福州长豁人。参怀海禅师,居参学之首。后居潭州沩山。大中七年卒,年八十三。弟子慧寂,姓叶氏,韶州怀化人。初谒吉州耽源山应真禅师,为南阳慧忠国师之法嗣。耽源于国师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遂以其本授寂。后参沩山,遂升堂奥。后居袁州仰山。大顺元年卒,年七十七。
  释崇信,得法于天皇道悟。居澧州龙潭。以传宣鉴。鉴姓周氏,初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后见崇信禅师,于言下大悟,居鼎州德山。示众云:“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咸通六年卒。释义存,姓曾氏,泉州南安人。久历禅会,缘契德山。居福州雪峰。开平二年卒。弟子分灯化物,师备拥徒于福州,玄沙、文偃拥徒于韶州。云门偃姓张氏,嘉兴人。到雪峰契合,温研积稔,密授宗印。教人恒以顾著曰鉴,拟问即咦,世称三字禅。又说一字禅,如问:“如何是正法眼藏?”曰:“普。”乾和七年卒。传其宗者有三句语:一句涵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若辨得出,有参学分。
  释师备,姓谢氏,闽人。与云峰本法门昆仲,而亲近若师资。亦以开平二年卒。释桂琛,姓李氏,常山人。初谒云峰,未有所见。复造玄沙,一言启发,廓尔无疑。后居漳州罗汉院。天成三年卒。
  释文益,姓鲁氏,余杭人。参桂琛禅师,疑山顿摧。居金陵清凉院。著《三界唯心颂》、《华严六相颂》。显德五年卒,年七十四。谥DA法眼禅师。


                                     第二十七节  华化时期西行诸僧

  元魏熙平元年,勃王伏子统宋云与沙门慧生、法力等向西域取经。经赤岭,渡流沙,历吐谷浑、鄯善、左末城、末城、捍么城而至于阗,人汉盘陀国,登葱岭,至钵盂城,至不可依山,人钵和国、压达国、波斯国、赊满国、乌伤国、乾陀罗国,至辛头河佛沙伏城、乾陀罗城、那迦罗诃国、那竭城,得大乘经典一百七十部。至正光三年返至京阙。慧生著《行记》一卷。宋云著《家记》一卷,《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一卷。
  魏国沙门道荣,未详何帝之年。游履西域,有传纪西域事。
  元魏兴和二年,沙门云启西行求法,至龟兹,遇沙门那连耶舍,得佛祖传法偈以归。
  北齐武平六年,沙门宝暹、道邃、僧昙、智周、僧威、法宝、智昭、僧律等十人,采经西域,获梵本二百七十部。以武成十三年返至突厥,闻周灭齐,兼毁佛教,遂留彼。至开皇元年始入隋。
  唐贞观二年,沙门玄奘西行求法,历百三十国,于那烂陀寺造《会宗论》三千颂,申瑜伽义。作《制恶见论》千六百颂,破正量部。于迦摩缕多国为其王造《三身论》三百颂。以贞观十九年返至上都,赍经论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著《大唐西域记》十卷。
  贞观中沙门玄照,太州仙掌人。出流沙,经速利睹货罗,到吐蕃,文成公主送往北天向阇烂陀国,住四年;到摩诃菩提,又住四年;到那烂陀寺,住三年,往掠伽河北苫部国,又住三年。蒙勅召回,又教再往天竺,取长年婆罗门及长年药,遂卒于苍摩罗跛城,年六十余。
  高宗时沙门道希,齐州历城人,西游诸国,达摩诃菩提,住数年,至那烂陀寺。复卒于庵摩罗跛国,年五十余。
  高宗时,沙门师鞭、师子慧同行。鞭与玄照师从北天向西印度,到苍摩罗城,与道希相见。住一年卒,年三十五。慧还至泥波罗,病死,年四十余。释道方出沙迹,到泥波罗,至大觉寺,住数年。后还泥波罗。释道生从吐蕃路至菩提寺、那烂陀寺,又至王寺学小乘多载,还至泥波罗卒,年约五十。并州释常愍偕弟子一人,附舶至诃陵国、末罗瑜国,船破同卒。释玄会,京师人。从北印度人羯湿弥罗国,经数年,至大觉寺、鹫峰山、尊足岭。还至泥波罗卒,年三十余。沙门质多跋摩,至缚渴罗国受小乘学而归。又吐蕃公主奶母之子二人,出家住大王寺,其一后返俗。又隆法师从北道出,取北印度,到健陀罗国病死。释明远,益州清城人。由交耻偕弟子窥冲到诃陵国,至师子洲,密取佛牙,为人陵辱,不知所去。窥冲后向西天,见玄照师,共向中天到王舍城。卒于竹园,年三十余。释义朗与义玄及释智岸,皆益州成都人。同由乌雷浮海至朗戊迦。智岸病卒。朗、玄二人同向师子洲,后不知所往。麟德中释会宁,益州成都人。由南海泛舶至诃陵,住三年,译《涅槃后分》,遣小僧运期送还长安,待其返报,始适西国。运期,交州人。先从诃陵国智贤受具,后回南海归俗。越十余年又到室利佛逝国。释昙润,洛阳人。由交阯与运期同游,至诃陵国、北渤盆国。病卒,年三十。释解朕天泛舶南溟,经游诸国,到大觉寺,卒于彼,年二十四。释智行,爱州人。率弟子慧琰泛南海,至西天。琰留于僧诃罗国。行公至凉伽河北,居信者寺而卒,年五十余。释信胄,未详何处。由北道至西国。病卒于信者寺,年三十五。龙朔中释大乘灯,随父母泛舶至社和罗钵底国出家,随唐使郯绪返京,依玄奘三藏。又泛舶至师子国,往东天竺耽摩立底国,住彼十二年。与释义净同往那烂陀寺,过薛舍离到俱尸国。卒于般涅槃寺,年六十余。释智岸、彼岸,皆高昌人。至中天竺,与唐使王玄廓同归。海中遇疾卒。释义辉,洛阳人。至中天竺,还到朗戍迦国,病死,年三十余。又唐僧三人,至乌长那国,向佛顶骨处,不复知所之。释道琳,荆州江陵人。泛舶届朗迦,历诃陵,经裸国,到东印度耽摩立底国,住三年。至那烂陀习《俱舍》,于罗荼国习明咒。至北天竺羯湿弥罗国,人乌长那国、迦毕试国,与智弘师相随在北天。释昙光,荆州江陵人。泛舶至诃利鸡罗国,复不委所之。又有僧一人,在诃利鸡罗国,甚得国王敬重,后卒于彼。释慧命,荆州江陵人,泛舶至占波,遭风而返。释玄逵,俗姓胡,润州江宁人。与义净结侣西行,至广州而返。释善行,晋州人。为义净弟子,随至室利佛逝国,因疾而返。释灵运,襄阳人。越南溟,达西国,在那烂陀寺画慈氏像,后返国。释僧哲,沣州人。泛舶至东印度三摩咀咤国。释智宏,姓王氏。即西域大使王玄策之侄。依弘忍禅师习禅。与无行师由合浦升舶,至交州,住一夏。到室利佛逝国,达末罗瑜州、羯荼国、那迦钵宜那、师子洲、诃利鸡罗国,进至大觉寺,住二年。到那烂陀寺,又往信者寺习小乘,住王城鹿苑。复向北天羯湿弥罗国。释无行与智宏同到那烂陀寺,后至羝罗荼寺习因明,取道北天,中路而卒。所将梵经,勃迎还在西京华严寺。释法振、乘悟、乘如同向西国,至诃陵国,进到羯荼。法振病死,悟、如二人遂还。至瞻波国,乘悟又死。释大津于永淳二年,结侣多人,誓往西竺。后乃独随唐使泛舶,达室利佛逝洲,停彼多载,会见义净。以天授二年返。
  释义净,范阳人。以高宗咸亨三年,由番禺之佛逝,往末罗瑜国,向羯荼国,过裸国,达耽摩立底,见大乘灯师,住一年,同到那烂陀寺、大觉寺。过拘尸城、鹿园、雞岭,返那烂陀寺,住十年。将梵本五十余万颂,还磨立底,升舶过羯茶至佛逝,独身先至广州,求写经人,得释贞固及弟子怀业、道宏、法朗,相随还佛逝。又三年,至武后证圣元年,还至京邑,固、宏二人与净同返,怀业留彼不归。法朗往诃陵国病死。义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三卷。
  中宗嗣圣十九年,释慧日,姓辛氏,东莱人。义净弟子。泛海三年,历游诸国,始达天竺,住十三年。雪岭胡乡,又涉四载。开元七年,还至长安。玄宗赐号曰慈愍,盛宏净土之教。天宝七年卒,年六十九。
  释慧超泛海至南天竺,巡历诸国,取北道而返。以开元十五年归。著《往五天竺传》三卷。时有唐僧一人,于北天竺那羯罗驮那寺病死。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不空三藏偕弟子含光、慧巩等二十一人同往诃陵国。进到师子国,广学密藏。得经论五百余部,以天宝六年还至京阙。
  玄宗天宝十年,车朝奉随中使张鞘使西域,十二年。以病留健陀罗国,遂出家,名悟空。于迦湿弥罗国受具戒,巡历数年,回至龟兹,译出诸经。贞元五年返至长安。
  梁开平元年,泉州沙门智宣,往西竺求经图;诣阙进辟支佛骨、贝叶梵经。
  汉乾祐元年,沧州沙门道圆,往五天,凡十八年。以宋乾德三年偕于阗使者至京师,献佛舍利、贝叶梵经。太祖召见,便殿问西土风俗,赐紫方袍器币。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4 11:28     标题: 续 3




                                      第二十八节  彫零季之通俗



  元和中,相国武天衡,清蜀人。李洪度于益州大圣慈寺东廊下维摩诘堂内,画帝释、梵王两堵,笙竿鼓吹,天人姿态,笔踪妍丽,时之妙手莫能偕焉。宝历中,蜀人左全于大圣慈寺中殿画维摩变相,师子国王菩萨变相,三学院门上三乘渐次修行变相,降魔变相,文殊阇东边水月观音千手眼大悲变相,极乐院门两金刚西廊下金刚经变及金光明经变相,前寺两廊下行道二十八祖,北廊下行道罗汉六十余躯,多宝塔下仿长安景公寺吴道玄地狱变相。大中初又于圣寿寺大殿画维摩诘变相一堵,楼阇、树石、花雀、人物冠冕、蕃汉异服,皆得其妙。又长安人赵公祐寓居蜀城,善佛像、天王鬼神。自宝历太和至开成年,于诸寺画佛像甚多。会昌年以例毁除,唯存大圣慈寺文殊阇下天王三堵,阇里内东方天王一堵,药师院师堂内四天王并十二神,前寺石经院天王部属,并公祐笔。公祐天资神用,笔夺化权,名高当代,时无等伦。开成中白居易命杜敬宗按《阿弥陀》、《无量寿》二经,画西方帧为之记。又作周助画水月观音赞。时范琼、陈皓、彭坚同寓居蜀城,善画人物、佛像、天王、罗汉、鬼神。三人同手于诸寺画佛像甚多。会昌年除毁,惟大圣慈寺佛像得存。洎宣宗再兴佛寺,三人于圣寿寺、圣兴寺、净众寺、中兴寺图画二百余间墙壁,天王、佛像、高僧经验及诸变相名目虽同,形状无同者。圣寿寺大殿释迦行道、北方天王像、西方变相,殿上小壁水月观音,浴宝院旁西方天王,大悲院八明王西方变相,圣兴寺大殿东北二方天王,药师十二神,释迦十弟子,弥勒像大悲变相。其中西方一堵,甚著奇工,精妙之极。乌刍瑟磨像两堵,设色未半,笔踪俨然,后之妙手终莫能继。净众寺大中年杜宗立,请陈皓、彭坚各画天王一堵。遮以幔幕,不令相见,欲验其强弱。画毕撤帏,南畔仗剑振威者彭笔,北畔持弓奋赫者陈笔,观者竟莫能升降。范琼又有大悲观音,躯不盈尺而三十六臂皆端重安稳,所执诸物各尽其妙。笔迹如线而温润,妙穷毫厘。文潞公家寺积庆院,有移置范琼壁画婆叟仙一躯。太和末张腾偶止蜀川,于诸寺壁图画亦多。圣寿寺大殿画文殊一堵,普贤一堵,弥勒下生一堵,大圣慈寺文殊阇下画报身如来一堵。杜牧之摹顾恺之维摩百补寄颍守,宋时尚存颍州公库。周太素为尚书郎,善佛像。刘阿祖有东都敬爱寺十六观及阎罗王变。敬讲堂内金铜幡十三口,又画绢幡十三口,皆张李八写画。浙西甘露寺三门外两头有唐凑画十善十恶。西京千福寺西塔院佛殿内,有李纶画普贤。赵温奇为公祐之子,大中初温奇于大圣慈寺文殊阇下,继父之踪画北方天王及梵王、帝释、大轮部属,大将堂大将部属,并梵王帝释、普贤阇下南方天王、华严阇下画东西二天王梵王帝释,中兴寺大殿画文殊、普贤及天王部众,笔法臻妙,世称高绝。咸通中长安常粲入蜀,图立释迦像、五天胡僧像。孙位,东越人。僖宗幸蜀,因自京人川。光启中应天寺无智禅师请画寺门东畔东方天王及部从两堵,昭觉寺梦休禅师请画天王部众。千状万态,势欲飞动。张南本寓蜀城,工佛道鬼神。于金华寺大殿画八明王,又尝画宝应寺水陆功德,曲尽其妙。又有圣寿寺中门宾头卢变相,东廊下灵山佛会,大圣慈寺华严阇下东畔大悲变相,竹溪院六祖,兴善院大悲菩萨、八明王、孔雀王变相,又有辟支佛像,火周其身,笔气炎锐,得火之性。京兆人吕蛲、竹虔同于僖宗时随驾至蜀。蛲于大圣慈寺华严阇上画天王部属诸神。虔于阇下后壁西畔画丈六天花瑞像一堵。赵德齐为温奇之子,袭二世之精艺。乾宁中王建于大圣慈寺大殿东庑起三学延祥之院,请德齐于正门西畔画南北二方天王两堵。竹溪院释迦十弟子并十六大罗汉,崇福禅院帝释及罗汉,崇真禅院帝释梵王,及罗汉堂文殊、普贤,皆德齐笔。蜀州圣寿寺偏门北畔有蜀人麻居礼画八难观音一堵。唐末河汤人张赞,林泉人姚思玄,蜀人锤师绍,又杜庭睦,皆工佛道人物。内供奉虞珍工人物及佛经变。梁时王殷工画佛道士女,尤精外国人物。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于京师双林院画补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朱繇长安人,工画佛道。雒中广爱寺有文殊普贤。张图,字仲谋,沩阳人。龙德中洛阳广爱寺沙门义暄置金币邀四方奇笔,画三门两壁。仲谋绘右壁折腰报事师者,从以三鬼,东壁画水神一座,直视西壁报事者,意思高远,视之如生。仲谋又有十王地藏一轴,释迦像一轴。跋异,沂阳人,善画佛道鬼神,于福先寺画大殿护法神。李罗汉,滑台人,善画罗汉,时人呼之李罗汉。后唐韩求、李祝、左礼、韩虬并工佛道。李克用命韩求、李祝往陕郊画龙兴寺回廊列壁二百余堵。求、祝乃画摄摩腾、竺法兰以经来,大各八尺,洎三门上神数十身,皆高二丈。又画九子母及罗叉变相。左礼有十六罗汉像传于当世。晋王仁寿、胡严征工佛道鬼神。仁寿有相国寺文殊院净土、弥勒下生二壁,净土院有八菩萨。周时释智猛工画佛像。雒中天宫寺讲堂有毗卢像,广爱寺有定光佛,福先寺有三灾变相数壁。南唐曹仲玄,建康丰城人。工画佛道鬼神,江左梵宇多有其迹,有五方如来像及白衣观音像。王齐翰,金陵人。画释道人物多思致,有罗汉十六轴。又童氏,江南人。所学出王齐翰,工释道人物。前蜀高道兴,成都人,善佛像高僧。光化中画天慈寺两廊高僧六十余躯,华严阇东畔丈六天花瑞像。房从真,成都人。画宝历寺五丈天王阇下天王部属诸神。杜子瑰,字怀玉,成都人。画中寺佛殿内释迦像二堵。于龙华泉东禅院画毗卢佛,据红月轮,乘碧莲花座。又承天院吕相真堂后佛像四堵,东律院壁八明王西方变相、释迦如来、十六罗汉。宋艺,蜀郡人。工写貌,画一行禅师沙门会海像于大慈寺。张玄,简州金水石城山人,善罗汉。杨元真工画佛像罗汉,四天王寺画五台山文殊菩萨变相一堵。张景思,张玄之裔也。张氏世传佛像罗汉。永平中,景思于圣寿寺北廊下画降魔变相一堵。杜舰龟,其先本秦人,避禄山之乱居蜀。妙于佛像罗汉,画大圣慈寺鲜于院小阇上壁毗卢佛,吉安院十二面观音,揭谛院释迦像,二菩萨:观音、势至,十六罗汉。释贯休,字道隐,婺州金溪人。天福年人蜀,有罗汉十六祯,及释迦十弟子像。后蜀赵德玄及子思义,皆工佛像鬼神。德玄有福庆禅院隐形罗汉变相两堵。又父子同画东流传变相十三堵,殿阇山水、番汉服饰、佛僧鬼神、旌旗法器,皆尽其妙。思义有六祖院南壁佛会变相一堵。杜敬安为子瑰之子,妙于佛像。画大圣慈寺普贤阇下北方天王,三学院罗汉阇下无量寿尊。又蜀城寺有敬安父子图画佛像、罗汉甚众。高从遇为道兴之子,于蜀宫大安楼下画天王队仗甚奇。杜措,蜀人,画大圣慈寺六祖院旁地藏菩萨竹石山水一堵,三学院经壁太子舍身喂饿虎一堵,善惠仙人布发掩泥一堵,寿圣寺十六罗汉。杜弘义,蜀州晋原人。工画佛像罗汉,画宝历寺文殊普贤并水陆功德。丘文播,广汉人。与弟文晓皆工释道人物。有新都乾明禅院六祖,汉州崇教禅院罗汉。文晓有净众寺延寿禅院天王祖师及诸高僧二十余堵。董从海,成都人。绘佛道人物,举意皆精。景朴,蜀人。于应天寺门西畔画西方天王及部从两堵。赵才,蜀人。工鬼神,有资福寺门南北二天王。程承辩,眉州彭山人。工鬼神。释令宗工佛像,有大圣慈寺三学院下经楼下两畔四天王两堵,放生池揭谛堂内六祖。吴越释蕴融,浙人。善画佛像。王乔士、王道求、宋卓、富玟工画佛道人物。乔士尤爱画地藏菩萨十王像,凡有百余本,传于当世,,道求有十六罗汉,宋卓有白画菩萨,富玟有弥勒内院图、白衣观音、观珠地藏、慈恩法师等像,传于当世。燕筠工画天王。王伟工画道释。李仁章长于鬼神。
  自唐代宗于七月望日造盂兰盆供,设高祖以下七圣位,自禁内分诣佛道祠,铙吹鼓舞,奔走相属。大历四年,于大明宫建道场。德宗兴元元年,迎法照法师人禁中,教官人念佛及五会,而民间佛事功德之风渐兴。宪宗元和十年,柳宗玄为柳州刺史,始至,复大云寺。十四年诏迎风翔佛骨至京师,百姓灼顶燔指以为供养。十五年穆宗即位;盛饰佛寺,幸安国寺,观盂兰盆。长庆元年,幽州节度使刘总奏请为僧,以私第为佛寺,诏赐额日报恩。二年杭州龙兴寺南操结华严经社,劝十万人,人转《华严经》一部。每年四季月,其众大聚会斋。敬宗宝历中,李德裕以所居宅及淮海书院建甘露寺,以资穆宗冥福。裴肃任越州观察使,捐俸重修龙兴寺。万敬儒,庐州人。三世同居丧亲庐墓,刺血写佛经,断手二指。宣宗表其家。文宗太和中邓子成、梁华于苏州南禅院千佛堂立转轮经藏。五年元微之卒,白居易为作墓志,于其谢文之贽,以修龙门香山寺。懿宗咸通中令沙门人禁中为祷祠事。十一年侍御史王师贞于庐州明教寺立转轮经藏。梁开平三年大明节,勃百官诣寺行香祝寿。后晋天福四年,勃国忌行香饭僧为定式。



                                                         第七章  蔓衍时期

                                         第二十九节  蔓衍时期之传译及西行诸僧

  宋代译师十一人,所译经论集总二百七十部六百六十五卷,今存。
  沙门法天,中天竺人。以太祖开宝六年至鄜州蒲津,诏人京。太平兴国七年勃译经院传译,赐号传教大师。雍熙二年诏改名法贤。凡译经论一百十七部一百七十二卷,今存。真宗咸平四年卒,谥玄觉法师。
  沙门天息灾,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太平兴国五年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同至京师。召见赐紫衣。七年译经院成,天息灾述译经仪式,赐号明教大师。雍熙二年诏除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所译经论十七部五十六卷,今存。真宗咸平三年卒,谥慧辩法师。
  沙门施护,乌填曩国人。太平兴国五年,与天息灾同至京师。七年译经院成,赐号显教大师。雍熙二年诏除朝奉大夫。所译经论一百零九部二百二十七卷,今存。
  沙门法护,天竺人。真宗景德元年来至京师。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诏赐紫衣。庆历七年,御制《译经赞》赐护。至和元年,特赐六字师,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所译经论十二部一百五十五卷,今存。嘉祐三年卒,春秋九十六,谥演教大师。
  沙门惟净,姓李氏。南唐主李煜之侄。太平兴国八年,天息灾请令两街选童子五十人习学梵字。诏令高品王文寿选惟净等十人。净口授梵章,即晓其义,岁余度为僧。赐紫衣,号光梵大师。大中祥符六年诏试光禄卿,六年进所编《大藏经录》勅名《大中祥符法宝录》。仁宗天圣二年,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五年进《大藏经目录》,赐名《天圣释教录》。景祐二年进《天竺字源》七卷。所译经二部十二卷,今存。皇祜三年卒。
  沙门慈贤,中印度人。于真宗、仁宗朝译经五部九卷,今存。
  沙门智吉祥,西天竺人,以仁宗皇祜五年来朝,进梵经,赐紫衣,译经二部八卷,今存。
  沙门日称,天竺人。译经二部二卷,今存。元丰元年七月卒,赐谥阐教大师。依法护例,遗恩度僧七人。
  沙门慧询,未详何许人。预译经院,先同日称翻译。又与沙门绍德译出论一部十六卷,今存。
  沙门绍德,未详何许人。预译经院,先与慧询译论。又自译出经一部三卷,今存。
  沙门金总持,天竺人。授译经三藏,赐号明因妙善普济大师。徽宗政和三年南游江浙。译经论二部五卷,今存。
  元代译师六人,所译经论集总十二部二十五卷,今存。
  沙门唧捺铭得哩连得哕磨宁,天竺人。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登思八,土波国人。从其国师萨迦师哇,即八之伯父也。年十五,谒世祖于潜邸。与语大悦。世祖即位,授广福大师,僧录管主。七年制蒙古新字成,升号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更赐玉印,统领诸国释教。至元十七年卒。撰集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沙罗巴,西域积宁人。依帝师登思巴,习诸部灌顶法。又从著栗赤法师学大小乘,从刺温I\受焰鬘德迦密法。世祖时赐号大辨广智,授释教总统。延祜元年卒。译经论六部十卷,论即登思巴所造也。今存。
  沙门智慧,甘泉马蹄山人。译经集二部二卷,今存。
  优娑塞安藏,仕至翰林学士。仁宗延祜七年,奉勅译经一部一卷,今存。
  沙门庆吉祥,至元中奉勅撰录一部十卷,今存。
  宋代西行求法诸僧,凡百余人。初宋太祖乾德四年,诏秦凉既通,可遣僧往西竺求法。时沙门行勤一百五十七人应诏,所历焉耆、龟兹、迦弥罗等国,并赐诏书,谕令遣人前导,仍各结装钱三万。
  沙门建盛,于太祖开宝四年白天竺还,诣阙进贝叶梵经,同梵僧曼殊室利偕来。室利者,中天竺王子也。诏馆于相国寺,持律甚精。都人施财盈屋,并无所用。
  开宝寺沙门继从等,于太平兴国三年白天竺还,献梵经、佛舍利塔、菩提树叶、孔雀尾拂,并赐紫方袍。
  成都沙门光远,以太宗太平兴国七年从天竺还,诣阙进西天竺王子没徒曩表佛顶印贝多叶、菩提树叶,诏三藏施护译之。
  沙门法遇,似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白天竺还,献佛顶舍利、贝叶梵经。法遇化众造龙宝盖、金襕袈裟,将再往中天竺金刚座所供养,乞给所经诸国书,诏赐三佛齐、葛古罗柯兰诸国劫书以遣之。
  沙门继全,以真宗大中祥符九年白天竺还,得佛舍利,建塔于扬州。
  妙门怀问尝往天竺,为真宗皇帝建塔于佛金刚座之侧。仁宗天圣九年请再往,为皇太后今上更建二塔,乞赐先朝圣教序、皇太后发愿文、圣上三宝赞,刊石塔下,及制袈裟、奉释迦像。诏可。仍令词臣撰沙门怀问三往西天记。至宝元二年五月,怀问同沙门得济、永定、得安自中天竺摩竭陀国还,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贝多子、菩提树叶、无忧树叶、菩提子念珠、西天碑十九本,召见慰劳,赐号显教大师,紫衣,金币。


                                     第三十节  蔓衍时期之理行(上)

  天台宗自清竦禅师而后分为二系:一自义寂传义通,通传知礼,礼传尚贤、本如、梵臻三家,号曰山家系。一自志因传晤恩,恩传源清,清传智圆、庆昭二人,号山外系。吴越时,天台教迹,从会昌毁焚,残缺不完,义寂说吴越王遣使往日本求之。所得智者大师《金光明经玄义》,有广略二本。略本不立观心,释晤恩居钱塘慈光,造《发挥记》,专解略本。谓十种三法纯谈法性,广本观心是后人擅加。恩弟子源清、洪敏共造难辞二十条,辅成其义。于是知礼居四明,作《扶宗记》,大明广本附法观心之义。谓晤恩之废观,是为有教而无观。恩弟子智圆、庆昭撰《辨讹》以救《发挥》之说,知礼复作《问疑》征之。庆昭述《答疑》,知礼又作《诘难》。庆昭又述五义,知礼再作《问疑》。庆昭更为《释问》。往复五番,绵历七载。知礼乃总结成《十义书》详论之,又设二百问以质之。智圆乃白郡守,以来无公据,发遣令还,不复致答。智圆作《请观音经阐义钞》,知礼作《消伏三用章》以对之,谓不知性恶是理毒义。庆昭之门人咸润述《籤疑》,以三种消伏俱约圆论,而义通弟子仁岳述《止疑》,引疏义以扶知礼之说,历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知礼撰《观经疏妙宗钞》,咸润述《指瑕》以非妙宗,更固执独头之色不具三千等义。仁岳乃述《抉膜》,以示色心不二之旨,且评他师昧于究竟蝮虿六即之义。后仁岳因与尚贤论观心观佛,求决于礼。礼示以约心观佛,谓据乎心性,观彼依正。岳不说而去,尽背所宗。述《三身寿量解》,并别立难辞,请修改前钞。知礼乃加料简十三科以斥之。仁岳更上《十谏书》,知礼复作《解谤》,谓十谏乃成增减二谤。仁岳复述《雪谤》,谓错用权实,以判胜劣。时知礼在疾,后再传至希最作《评谤》以辨之。知礼以天圣六年卒,春秋六十九,夏五十四。门人辑其遗文成《教行录》。智圆以乾兴元年卒,春秋四十七。撰疏十部,世号十本疏主。又钞十种,及《间居编》五十一卷。尝以《楞严》一经谈常住真心,的示一乘修证,为最后垂范之典,有疏十卷。释遵式从义通受天台之道,行四三昧,所撰诗集日采遗,曰灵苑,杂文曰金园,曰天竺别集,皆行于世。有贵官住楞严,求式印可。式问曰:“真精妙元性净明心,不知如何注释?三四四三,苑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为是何义?二十五圣所证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得独取观音?”其人罔措,遂火其注,世称楞严三关。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释尚贤,赐号广智,所著《广智遗编》及《释金锌》等。贤传继忠,忠著《扶宗集》五十卷,集山家山外二系辩论之文,以昭知礼独得祖道之正。忠传弟子处元,著《止观义例随释》,以斥从义所撰《纂要》之非。义亦从忠弟子,所著复有《大部补注》及《金光明》、《净名》、《十六观》等疏记。元传弟子道渊,渊传道琛,琛传慧询,询弟子法登、善月、宗晓。月著《仁王疏记》及《楞严》、《金刚》、《圆觉》、《楞伽》、《金錍》诸疏及《因革论》、《简境十策》、《三部格言》、《宗教玄迹》等。晓辑《乐邦文类》等十余部。登传弟子元启,启传弟子宗净。净传弟子志磐,撰《佛祖统纪》五十五卷。
  本如赐号神照,著《仁王忏仪》,撰《行法经疏》,至十种境界止,后弟子处咸续成之。如弟子处咸、处谦、有严等。咸所著复有《三慧论》、《光明十愿王》等。严所著有《怀净土诗》、《注安乐行空品》及《法印经疏》及《玄籤备检》、《文句笺难》、《止观易览》、《阿弥陀礼文》及《或对》一编,辨论古今。咸传弟子元慧,慧传了然,然撰《大乘止观宗圆记》五卷,《十不二门枢要》二卷、《虎溪集》八卷。然传弟子元性、与咸等。性著《山堂集》五卷、《法华文句科》十卷,咸著《菩萨戒疏》、《金刚辨惑》一卷,《复宗》一卷,《法华撮要》一卷。
  梵臻居南屏兴教之席,每当讲次,一一文下开示来意,正释观心。臻弟子从谏、会贤、泰初等。谏弟子择卿及高丽僧统义天等。贤弟子蕴齐,撰《天台戒疏记》。齐弟子法云,撰《翻译名义集》七卷。择卿传弟子可观,著《山家义苑》及《楞严》、《圆觉》、《金刚》、《兰盆》等疏。观传宗印,著《金刚新解》。印弟子怀坦、元粹等,日本传教者俊芿,而法照继世独盛。坦传永清,清传蒙润,著《四教仪集注》。润传必才,著《诸祖礼文》及《法华》、《涅槃》讲义。照传师训,训传慧日,日传普智。
  自法现传弟子洪敏、承迁、遇荣等,迁居五台,撰《金师子章注》一卷。敏传子璿。璿住长水,疏《楞严》十卷。璿传净源,源初受《华严》于五台承迁,次见横海、明覃,后谒子璿,尽得《华严》奥旨,制《妄尽还源观解》、《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及《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仁王般若经疏》等。源传希冲,冲传妙观,观传师会。会著《一乘教义章义苑疏》十卷。会传悟心,心传普悟。悟有得法弟子二人,讷法师及元介。讷传圆明。明传妙文,元世祖召见之,曰:“福德僧也。”时禅学寝微,教乘渐盛,性相二宗,并驱海内。而相学之流囿名数之见,惑圆顿之旨。文独振起圆机,融通寂照。元介传慧琼,琼传文才。才撰《悬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大德中卒。才传了性、宝严。释普瑞得法于慧琼弟子月法师,撰《华严悬谈会记》四十卷。


                                   第三十一节  蔓衍时期之理行(下)

  云门文偃禅师弟子中之上首者,曰缘密、师宽、澄远、仁郁、智明。缘密住鼎州德山。上堂云:“但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无滞。一尘一佛国,一叶一释迦,是死句。扬眉瞬目,举指竖拂,是死句。山河大地,更无淆讹,是死句。”时有僧问:“如何是活句?”密曰:“波斯仰面看。”曰:“恁么则不谬去也。”密便打。密传应真,居鼎州文殊院。真传晓聪,居瑞州洞山。示灭时,上堂辞众,述法身颂,言讫而寂。聪传契嵩,著《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辅教篇》,上进仁宗,敕付人藏。有文集二十卷,目曰《镡津》,盛行于世。师宽居随州双泉山。宽传师戒,居蕲州五祖山。戒弟子怀澄、思广。澄居洪州泐潭,云门道法,至澄而小变。澄传怀琏,居明州育王山。仁宗诏对称旨,赐号大觉,书所问答诗颂十七篇以赐之。广居复州北塔。弟子承皓,居荆门玉泉,得大自在三昧,制犊鼻棍,书历代祖师名字,乃曰唯有文殊普贤较些子,且书于带上,故丛林目为皓布裤。有乡僧效之。皓曰:“汝具何道理,敢为戏事,呕血无及耳。”其僧寻如言而卒。澄远居益州青城香林院,传弟子光祚。祚居随州智门,传弟子重显、子荣。显居明州雪窦。上堂云:“春山叠乱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上堂,僧问:“如何是维摩一默?”曰:“寒山访拾得。”问曰:“恁么则人不二之门。”遂嘘一嘘,复曰:“维摩大士云何从,千古令人望莫穷,不二法门休更问,夜来明月上孤峰。”卒赐明觉大师。荣居襄州延庆山。传居讷,居庐山圆通寺。仁宗诏居十方净因禅院,称疾不奉诏。举怀琏以自代。释义怀得法于重显,居越州天衣。崇宁中谥振宗禅师。弟子上首者曰法秀,居东京法云寺。神宗崩,宣就神御前说法,赐号圆通。宗本居东京慧林寺,神宗崩,命入福宁殿说法。重元居北京天钵寺,以见《寒山集》,即慕参玄。义怀印可曰:“此吾家千里驹也。”宗本之弟子曰善本、修颐。本居东京法云,颐居舒州投子。本传思慧,居福州雪峰。慧传道昌,居临安净慈。昌传正受。自乾道而后,云门道法寂无闻焉。
  临济宗风,遍于天下。自慧颐传延沼,居汝州风穴。郢州李使君请于衙内上堂,曰:“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即印住,住即印破。祇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还在人道德么?”时有卢陂长老出问:“学人有铁牛之机,请师不搭印。”沼曰:“惯钓鲸鲵澄巨浸;却嗟蛙步辗泥沙。”陂仔思,沼喝曰:“长老何不进语!”陂拟议,师便打一拂子,曰:“还记得话头么,试举看。”陂拟开口,师又打一拂子。牧主曰:“信知佛法与王法一般。”沼曰:“见甚么道理。”牧主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沼便下座。沼传省念,居汝州首山,常念诵《法华经》,受延沼印可。传弟子上首者,曰善昭、蕴聪、玄琏、归省。昭居汾州太子院,与雪窦、重显同时唱道,时称二甘露门。问:“如何是学人著力处?”昭曰:“嘉州打大象。”曰:“如何是学人转身处?”昭曰:“陕府灌铁牛。”曰:“如何是学人亲切处?”昭曰:“西河弄师子。”乃曰:“若人会得此三句,已辨三玄,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不是等闲。”与大众颂出:“三玄三要事离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月菊花新。”上堂:“汾阳有三诀,衲僧难辨剔,更拟问如何,拄杖蓦头楔。”又上堂曰:“夫说法者须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缁素不分。一同一质,二同大事,三总同畚,四同真志,五同遍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归省居汝州叶县广教院。上堂:“有时句到意不到,妄缘前尘分别影事;有时意到句不到,如盲摸象,各说异端;有时意句俱到,打破虚空界,光明照十方;有时意句俱不到,无目之人纵横走,忽然不觉落深坑。”传弟子法远,居舒州浮山。欧阳修闻远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弈,远坐其旁,修遽收局,请因暮说法。远即令挝鼓升座,妙明心地,修大叹异。作《九带》以叙佛祖奥义,曰:“圆极法门本具十数,今此九带已说了,更有一带还见么?”传弟子道臻,居东京净因院。蕴聪居襄州谷隐山。传弟子昙颖,居润州金山。天琏居汝州广慧院,传道隆。隆先参石门、慧彻,受洞上宗旨。后见琏,叙所得。琏曰:“石门所示,如百味珍羞,只是饱人不得。”后仁宗召人便殿问宗旨,以偈句相酬唱,赐号应制明悟禅师。于曹门外建华严精舍,延以居之。善昭弟子中上首,曰守芝、慧觉、楚圆。芝居瑞州大愚山。传弟子文悦,居南岳灵峰。慧觉居滁州琅琊山,示众云:“诸人在我这里过夏,与你点出五般病:一、不得向万里无寸草处去,二、不得孤峰独宿,三、不得张弓架箭,四、不得物外安身,五、不得滞于生杀。一处有滞,自救难为。”传子璿,盛宏《华严》。楚圆居潭州石霜,示徒偈云:“黑黑黑,道道道,明明明,得得得。”内翰杨亿、都尉李遵昂为法友。传弟子上首者慧南,世称黄龙派。方会世称杨岐派,及赞元、可真。元居蒋山,真居洪州翠严。真传慕喆,居潭州大沩。
  慧南居隆兴府黄龙。初依怀澄受云门道法。后从文悦劝往见楚圆,于言下大悟。常问僧曰:“人人有尽生缘,上座生缘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重伸脚曰:“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莫有契旨者,世目为黄龙三关。师自有颂四章。弟子常总,居江州东林兴龙寺。克文,居隆兴府宝峰。元祐,居南康。军云,居真如院。庆闲,居吉州仁山隆庆院。祖心,居隆兴府黄龙。总传应乾,居降兴府助潭。文传从悦,居隆兴府兜率院。及慧洪,居瑞州清凉院,著《临济宗旨》一篇,及《禅林僧宝传》三十卷,《林间录》三卷。心传悟新,继席黄龙,自号死心叟。传弟子慧方,居志州禾山,及祖秀,居潭州上封。
  方会居袁州杨岐。传弟子守端,居舒州白云。端传弟子法演,居演州五祖山。演弟子克勤,号佛果,居成都昭觉寺,有《语录》十七卷。慧勤,号佛鉴,居舒州太平。清远,号佛眼,居舒州龙门。远传法忠,居隆兴黄龙。忠传印肃,号普庵。克勤传景元、绍隆、宗呆、端裕、慧远。杲居临安径山。克勤作〈临济正宗记》以付之。绍兴中因议朝政,逐居衡阳。因集先德机语三卷,名曰《正法眼藏》。凡十五年,始放还。有《语录》三十卷,入藏流行。弟子晓莹、了明、道颜、德光、净全。莹著《罗湖野录》四卷。光传居简,简传太观,观传元照,照传念常,著《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绍隆传昙华,华传咸杰,杰传祖先,先传师范,范传祖钦,钦传原妙。妙传明本,有《语录》三十卷。本传元长。
  道膺传弟子道丕。丕传观志,皆居洪州凤栖山。志传缘观,居鼎州梁山,观传警玄,居郢州大阳山,有五位颂。玄传义青,居舒州投子,有五位颂并序。青传道楷,居东京天宁。大观初赐紫袍、师号,坚不受,以拒命坐罪迁淄州,庵居芙蓉湖。楷传子淳,居邓州丹霞。霞传正觉,居明州天童。及清了,居真州长芦。了传宗珏,继席天童。珏传智鉴,居明州雪窦。鉴传如净,净传觉,觉传辨,辨传宝,宝传体,体传满,满传行秀,有《评唱》八卷。
  宋元之世,净土宗之思想已遍融会于各宗。吴越释延寿,以禅宗而宏净土者也。著《万善同归集》六卷,有《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释遵式,以天台宗而宏净土者也。著《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及《往生净土忏愿仪》各一卷。释元照,以律宗而舍净土者也。著《无量寿佛赞》及《阿弥陀经义疏》一卷。释省常刺血书《华严经净行品》,结净行社,土大夫与会者百二十人,王旦资之首,比丘及千人焉。
  宋元之世,律学惟南山一宗盛行当世。释元表传守言,言传无外,外传处恒,恒传择悟,悟传元堪,作《四分律行事钞会正记》、《羯磨疏正源记》、《戒疏发挥记》、《十毗尼义钞辅要记》、《净心诫观法发真钞》等。堪所撰述,六十家中独为尽理。堪传择其,其传元照,照约《法华》开显,作《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羯磨疏济缘记》、《戒疏行宗记》、《释门章服仪应法记》及《芝园集》等,复有《遗教经论疏》。凡百余卷。于是会正、资持疏为二派。照传准一,一传法政。此后述作无闻焉。
  元世自世祖尊登思巴为国师,赐号曰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祐国如意大宝法王,一代诸帝莫不奉la ma为帝师,赐以玉印,恒命番僧修建佛事。曰朵思哥儿,华言白伞盖咒也;黑牙蛮答哥,华言大威德也;水朵儿麻,华言施食也;阔儿鲁弗卜,华言大轮金刚咒也。如是等其目不一。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4 11:33     标题: 续 4




                                     第三十二节  蔓衍时期之名著



  吴越释延寿依天台德韶国师明了心观,著《宗镜录》一百卷,括尽三乘性相一切教法,谓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故首明十问,以定纲纪。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祇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辨得真实否?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若实未得如是,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人。寿复有《心赋注》四卷,及诗歌等篇。
  释赞宁习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时人谓之律虎。太平兴国三年诏修《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凡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仍唐道宣《续高僧传》之例,分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十篇。宁复撰《三教贤圣事》一百卷,《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此三部今皆不传。至道二年卒,崇宁四年加谥圆明。
  凡禅宗举古德机缘法语,拈示大纲,号曰拈古。自释善昭创为颂古,示其秘要。释重显继以博达之才,宏显斯法,有《颂古百则》,为丛林学道经要。然初机后学,未易悉其玄旨,于是克勤创为评唱,凡三提宗纲以剖析,重显颂古,发明禅旨,号《碧岩集》十卷。
  释惠洪集五家宿衲凡八十一人,各为传而系之以赞,分为三十卷,目之曰《禅林僧宝传》,末附《,临济宗旨》一篇。又集尊宿之高行,丛林之遗训,以明禅家纲宗,凡三百余事,为《林间录》二卷。又自所为铭赞之属三十二篇,为《林间录后集》一卷。
  释法云集华梵翻译音义,随类疏释,凡二十卷,六十四篇,为名一千零七十八,名曰《翻译名义集》。
  自宋东吴沙门道原作《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始自摩诃迦叶,讫南岳第九世、青原第十一世,共祖师一千七百十二人。李遵勗作《天圣广灯录,三十卷,释悟明作《联灯会要》三十卷,释惟白作《建中靖国续灯录》三十卷,释正受作《嘉泰普灯录》三十卷,号曰五灯。宝祜中释慧明及沈净明等萃集五灯为一集,名曰《五灯会元》,凡二十卷,
  初徽宗政和间,元颖禅师撰《宗元录》,述天台一宗授受之事,自北齐至宋元祐中,为之图以系道统。宁宗庆元中,铠庵吴克己因颖录增广,名曰《释门正统》,未及行而卒。嘉定间镜庵景迁法师,复取颖录及吴图,重加诠次,增益新传,名曰《宗源录》。理宗嘉熙中,钱塘良渚宗鉴法师,取吴本仿史法,为本纪、世家、列传、载记诸志,仍旧名《释门正统》凡八卷。至度宗咸淳中,释志磐取迁录、鉴统及释祖绣之《隆兴编年通论》,释德修之《释氏通纪》,汇集删正,为《佛祖统纪》五十五卷。凡佛本纪四卷,诸祖本纪四卷,诸祖世家二卷,列传十三卷,佛祖世系表二卷,山家教典志一卷,净土立教志三卷,诸宗立教志一卷,三界名体志三卷,法门光显志一卷,法运通塞志十五卷,历代会要志四卷,名文光教志二卷。
  元释念常得临济之旨于佛智晦机和尚,撰《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始自太古,终元英宗,以编年为次,凡王臣所撰文记有关大教者,并附载焉。
  元释觉岸于至正中撰《释氏稽古略》四卷。用编年之体,始于太昊,终于南宋之末。于丛林古德记别流传,考核详明,备征典故。
  至元中释祥迈撰《辩伪录》五卷。初二卷以十四伪驳折道家,次二卷述当时侵夺僧寺及敕辩论事,末一卷碑文及记。


                                   第三十三节  蔓衍时期之通俗

  宋元之世,士大夫多修佛学,往往作偈颂以明禅理。纵使不信,亦与禅德相酬和以为高。节度判官朱炎学禅,久之忽于《楞严经》若有所得,问讲僧义江,曰:“此身死后,此心何往?”江曰:“此身未死,此心何在?”炎良久,以偈答曰:“四大不须先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难将语默呈师也,只在寻常语默中。”后于真宗时坐化。王禹偁不喜僧。守苏州日,雪堂净禅师自以诗僧通名谒之。禹僻曰,“诗僧焉敢谒王侯?”净即应之曰:“大海终须纳细流。昨夜虎丘山上望,一轮明月照苏州。”禹僻大悦,遂相与交好。杨亿参禅有得,嗣法广慧琏禅师。胡宿镇杭州日,频谒净觉岳法师,咨询妙道,执弟子礼。富弼得法于圆照大本,范仲淹以为不然,颇诋佛教。而与啷琊禅师偈曰:“连朝共话释疑团,岂为浮生半日闲?直欲与师闲到老,尽收识性入玄关。”司马光作《解禅偈》六篇。李觏著《潜书》,力于排佛明教。及释契嵩以《辅教篇》谒之,觏乃留意佛经。怅然曰:“吾辈议论尚未及一卷《心经》,佛道岂易知也!”欧阳修不信佛,而请浮山远禅师因棋说法,与居讷禅师岁时书问未尝绝。曾会引《中庸》、《大学》,参以《楞严》,符宗门语句,以质明觉。觉曰:“这个尚不与教乘合,况《中庸》《大学》耶?”学士要径捷理会此事,乃弹指一下曰:“但恁么荐取。”会于言下饮悟。苏询问法子庐山居讷禅师,得其旨。苏轼初参东林常总禅师,及谪黄州,与佛印为方外交。苏辙谒上蓝顺禅师,咨以心要。周焯颐居庐山,谒佛印,相与讲道,因请印作青松社主,追媲白莲故事。程颐致书于灵源清禅师,叩问禅要。王安石参真净克文,舍宅为报宁寺请文以居之。黄庭坚参黄龙心禅师,求人道捷径。秦观家世奉佛,南宋朱熹请举时,箧中只大慧禅师语录一帙。尝书于开善道谦禅师,以求警策。陆游问心传之学于松源岳禅师。叶适与石岩琏禅师书,因之所归。与朱熹书曰:“佛书本不与道相乱,良由读者不深考也。”真德秀谒三交嵩禅师,得蒙开示,于是遍阅诸经。元虞集接方外士,必扣击其说。
  苏子瞻守杭日,有妓名琴操,颇通佛书,解言辞。子瞻喜之。一日游西湖,戏语琴操曰:“我作长老,汝试参禅。”琴操敬诺。子瞻问曰:“何谓湖中景?”对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何谓景中人?”对曰:“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意中人?”对曰:“随他杨学土,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何如,”子瞻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遂削发为尼。钱塘道士洪丹谷与一妓通,因娶为室。病且革,顾谓洪曰:“妾死在旦夕,卿须自执薪,还肯作一转语否?妾,歌儿也,卿能集曲调于妾未死之前,使预闻之,死无憾矣!”洪固滑稽,遂作文曰:“二十年前我共伊,只因彼此太痴迷,忽然四大相离后,你是何人我是谁。恭惟娘子,秀钟谷水,声遏楚灵。玉交枝坚一片心,锦缠道余二十载。遽成如梦令,休忆少年游。哭相思两手托空,意难忘一笔勾断。且道如何是一笔勾断?孝顺哥终无孝顺,逍遥乐永遂逍遥。”听毕一笑而逝,于是可见当时风气。
  自唐高宗咸亨中释道英施食以济秦襄、白起、王翦、陈轸饥虚之苦,而水陆功德渐兴。晋释遵诲四季建经会,别施鬼神水陆法食,二十年更无间旷。又僖宗广明中,释知玄足下患疮,苦楚万端,谓是晁错故为婴挠,乃撰《水忏》六卷,于是忏仪日繁。宋世释遵式,世称慈云忏主,撰《金光明忏补助仪》一卷,《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请观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一卷,《炽盛光道场念诵仪》一卷,《智者大师斋忌礼忏文》一卷。释知礼撰《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礼法华经仪式》一卷。释知岳撰《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一卷。释净源撰《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一卷,《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一卷。释元照撰《孟兰盆供献仪》一卷。释志磐撰《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元王子成撰《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十卷。释慧觉撰《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宋太宗雍熙元年,诏两街供奉于内殿建道场,为民祈福,岁以为常。至道元年建盂兰盆仪。仁宗天圣元年,敕内诗人天竺降香,为国祈福。嘉枯元年乾元节,敕开宝寺建大斋,施僧袈裟。神宗熙宁八年,公卿朝士建盂兰盆会于开宝寺。元丰三年于大内建千僧斋,为慈圣太后延福。哲宗元柘八年,苏轼像水陆法绘,作《赞》十六篇,辞理俱妙。高宗建炎元年,隆枯太后去国南向,持摩利支天母咀,以祈护身。及定都吴门,乃刻石天竺,以纪其事。时泌阳尉李珏,亦以持摩利支天咒七百遍,得免虏艰。四年上入白峰庵,见僧岁朝礼忏。及驻驿临安,乃岁赐辇下诸寺金帛,修护国金光明忏。绍兴四午,韩世忠败金人于承州,诏建水陆大斋以济战没之士。孝宗乾道三年幸上天竺,问居讷岁旦修光明忏之意。翌年四月八日,诏上竺讷法师领五十僧,人内观堂行护国金光明三昧。淳熙二年,复建护国金光明道场于上天竺。史浩过金山,览水陆仪轨之盛,乃于月波山创殿,设十界像,与名僧讲究重制仪文四卷,以四时修供,为普度大斋,四方莫不视此为法。理宗嘉僖十一年,诏佛光法师法照及上首慧鉴,举行炽盛光忏法,为皇女延昌公主祈禳。元世祖中统四年,建太庙,命僧作佛事七昼夜,岁以为常。至元元年建白伞盖佛事,以与众生祓除不祥。九年,集僧诵大藏经九会。成宗大德十一年,又诏诸寺僧诵藏经,为三宫祈福。英宗至治三年,敕京师金山五台各作水陆佛事七昼夜。皇家如此,天下靡然向风矣。



                                                            第八章  衰微时期

                                                      第三十四节  衰微时期之理行

  明代天台宗,即南屏一家之源流也。自元之普智传慧法师,慧传翁。翁传真觉,号百松,乃明世中兴天台教观者。觉传传灯,居幽溪高明寺,著《生无生论》,融会三观以宏净土,复著《维摩经无我疏》等。灯传智旭,号蕅益,著述甚富,居灵峰,世称灵峰派。人清以来,旭传受晟,晟传灵铭,铭传岳宏,宏传心珠,珠传宗乘,乘传一辅,辅传乘勋,勋传顿永,永传观义,义传印鉴,鉴传定能,以迄今日。又圣祖康熙时,有灵杰号运遐,灵耀号全彰,皆百松下第五世。杰有《地藏本愿经科注》,耀有《楞严经解》、《药师经解》、《盂兰盆经疏》等。高宗乾隆中,释性权撰《四教仪注辅宏记》十卷,文宗咸丰中释智诠撰《玄籤证释》十卷。
  明清之世,贤首较台宗为盛,且多兼慈恩。自元真萃而后,分为二系:一系为萃弟子兰公,兰传净行,行传一清,清传永琛,琛传德砸,砸传青,青传清远,远传明昱,昱传明善,善传慧善,善传大义。昱有《相宗八要解》、《成唯识论俗诠》等,大义有《法华大成》十卷。第二系为萃弟子元遇,遇传大同,同传古峰,峰传慧进,进传广通,通传普泰。泰有《百法明门解》、《八识规矩诵注》。泰而后法脉益繁,弟子真圆、极勤、真沣。圆号遍融,居北京千佛寺,传袾宏,号莲池,居杭州云栖,有《云栖法汇》。宏传明理,理传太真,真传明源。源传续法,有《楞严经疏》二十五卷、《贤首五教仪》六卷、《五教仪科注》四十八卷等,凡疏记六百余卷。勤号无极,极弟子洪恩、德清、慧通。恩号雪浪,创讲经文,不牵注疏,为世所宗,有《楞严科判图》及《雪浪集》。弟子通润,有《圆觉》、《楞严》、《楞伽》、《法华》、《成唯识论》等注疏。润弟子读彻,居于吴。德清号憨山,有《华严纲要》、《梦游集》及《圆觉》、《楞严》、《楞伽》、《法华》等疏。通传仁魁,魁传海潮。潮传来舟,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沣传镇澄,澄传颛愚,愚传照灯,灯传印颗,颗传元焕。焕传通理,有《楞严指掌疏》、《法华指掌疏》及《金刚》、《圆觉》等疏。
  明清之世,临济一宗,唯杨岐一派而已。元末释行端、明初端弟子楚琦、智及及宗附,皆宗呆之法裔,宏阐宗风,行业霭著。自成祖以后,则高峰、中峰之法独盛。释时蔚为中峰明本再传弟子。蔚传普持,持传惠旵,旵传永慈,慈传智煊,碹传本瑞,瑞传明聪,聪传德宝,宝传正传,传弟子二人圆悟、圆修,为有清一代临济道法之宗。圆修弟子通琇、通问,诱赐号大觉普济能仁禅师,居浙江天目山之禅源寺。问住金山江天寺。问弟子行海,海传超乐,乐传明达,达传宝彻,居常州之天宁。又有诱禅师之四传弟子,亦名实彻,居扬州高曼寺。此四道场,终清之世,纲宗不坠焉。
  元世曹洞一宗,较临济为盛,入明而衰。自释文泰传福遇,遇传文材,材传子严,严传了改,改传契斌,斌传可从,从传文载,载传宗书。书弟子二人;常润传方念,念传圆澄,澄传明雪,雪传净灯,居焦山;常忠传慧经,经弟子元来,居博山,元贤居鼓山。此三道场源流,至今不绝。
  明清之世,净土宗之思想日益昌达。明释株宏谒遍融禅师,叩心要,融教以老实念佛,宏遂终身服膺,大宏净土。清圣祖康熙中,释实贤参灵鹫和尚,开悟之后,作《劝发菩提心文》,激扬净土,四众归心。高宗乾隆中,释际醒为禅门宗匠,宗风大振。晚年栖心净土,居红螺山资福寺,建立规模,至今遵守,为近代净土宗唯一之道场。有《语录》二卷。
  元明之世,律戒止作,失其纲纪。至清初,释如罄始中兴南山律宗。弟子寂光居金陵宝华山,振饬戒规,修持净业,有《梵网经直解》四卷。光传戒润、读体。润居常州天宁寺,有《楞严贯珠》十卷。体嗣席宝华,有《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作持续释》十五卷,《传戒正范》四卷,及其他规范等。体弟子书玉、德基。基有《羯磨会释》十四卷,《比丘戒本会义》十二卷。基弟子真义又三传至释福聚,于雍正中大宏律戒于京师。
  明清之世,皆崇敬番僧,以为怀柔西夷之策。明太祖以故元帝师释喃迦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又授番僧扳的答以善世禅师之号,然禁民间习瑜伽之教。成祖永乐中命西僧法师哈立麻建法坛于灵谷寺,赐以大善自在佛之号,其徒皆封国师。时西藏僧宗喀巴鉴于旧教之淫靡,乃严整戒律,衣黄以为区别,号黄教。清世以**、班禅统治藏蒙la ma,与汉地僧民益相隔绝。世祖以尊蒙僧章嘉呼图克图为国师,从习禅定,岁时各寺唪经,皆由库帑支给焉。


                                    第三十五节  衰微时期之名著

  明释真可、袾宏、德清、智旭,世称明世四大师。真可有《紫柏老人集》二十九卷。袾宏有《云栖法汇》,凡三十四种,五十二卷。德清有《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智旭有《灵峰宗论》十卷。而《憨山集》中答《郑岷严禅宗法要》一篇,尤为名世之文。
  明释智旭撰《阅藏知津》四十八卷,以义类诠次经典,各附纲要,凡十五部,初华严部、方等部、方等密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槃部、阿含部、大乘律部、小乘律部、大乘释经论部、大乘宗经论部、大乘诸论释部、小乘论部、西土撰述部、此方撰述部。
  清释续法依宋高丽释谛观所撰《天台四教仪》之例,作《贤首五教仪集录》六卷,又作《贤首五教仪科注》四十八卷,《贤首五教仪开蒙》一卷。释通理撰《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五卷。
  清释超永撰《五灯全书》百二十卷,凡七千余人,始自七佛偈,终于南岳青原下三十七世。


                                    第三十六节  衰微时期之通俗

  明清之世,诵经礼忏之风日繁,明释受登有《准提三昧行法》、《药师三昧行法》各一卷。释智旭有《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赞礼地藏忏愿仪》、《梵网忏法》各一卷。释如惺撰《得遇龙华修证忏仪》一卷。释传灯撰《吴中石佛相好忏仪》一卷。释袾宏有《水陆盛会修斋仪轨》六卷,《瑜伽集要施食仪轨》一卷。清人有《药师忏法》三卷、《地藏忏法》三卷。释弘赞有《礼舍利忏式》、《礼佛仪式》、《斋天科仪》、《持诵准提真言法要》各一卷。释咫观有《fa lun宝忏》十卷。释讣震有《大般若忏法》一卷。释隐空有《准提忏法》一卷。释实贤有《大涅槃经忏悔仪》、《礼舍利塔忏悔行仪》各一卷。盖自明太祖既即位,洪武五年于蒋山建广荐法会,宋濂为之记,神宗万历中于五台山建龙华大会,而末法之中四众结集,修建道场,惟以忏礼之功为要,概可知矣。
  明宋濂谒释元长,相诘难数千言,退而参究,谒释梵琦。琦赞之曰:“善自护持。”沈士荣作《续原教论》。万历中赵观本、傅国珍居建阳董岩,延云阳和尚,期夕扣参。张世昌礼博山元来和尚。隆庆万历间释袾宏以净土法门倡于云栖,严讷实为外护。李卓吾出人儒佛之间,以空宗为归,喜与衲子游处,既而出家,不受戒,无何又反冠服。董其昌得释真可激扬,参究宗乘,与袁宗道,宏道,中道兄弟及萧元圃、王衷白、陶周望等,为禅悦之会,尝与瞿洞观、唐天徵等会于龙华寺释德清所。瞿日:“没捞摸处捞摸。”其昌不肯其语曰:“没捞摸处切忌捞摸。”又征“鼓中无钟声,钟中无鼓响,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偈。瞿日:“不碍。”董复不肯其语日:“不借。”至明末释法藏弘忍等立一圆相为千佛之祖,以袈裟缕缕为宗旨所系。有四法,有双头,于是文学之士,争相附会,贯串配合以讲禅,而三峰门庭甲天下。至清世宗著《拣魔辩异录》以辟之,并禁其法裔流传,其说始绝。清初诸帝,皆研心玄宗。世祖迎释通诱及其弟子行森问佛法大意,又召性聪、道态等问法于内庭。世宗在藩邸时,恒与禅侣往来,屡建法会,结制静坐,而得彻悟,自称圆明居土。康熙中,宋世隆屡参天竺珍禅师,顿悟临济宗旨。毕琦谒醒愚禅师,既悟,恒居佛寺。高宗时彭绍升依实彻禅师学无上道。罗有高参学高曼,昼夜愤切。至嘉、道而后,世风日靡,求绮禅狂解而不可得,况真实参证者乎?



                                                           第九章  近二十年之佛教

    自清末,释妙空贯如及杨文会刊刻方册经典。空于苏州、常熟、杭州、如皋、扬州立刻经处五所,文会立刻经处及释氏学堂于金陵,而玄风一振。狄葆贤创佛学丛报社及佛经流通处于上海。天童释敬安设中华民国佛教总会。民国四年袁世凯命延释谛闲人京讲经,而士大夫之习内典者渐众,于是各地讲习之所、念诵之社相继成立,若居士林、净业社等。宁波观音寺释谛闲之观宗讲舍,专究台宗。江苏常熟兴福寺释月霞之华严学院,常州之清凉学院,皆主贤首。武昌之佛学院,厦门之闽南学院,则学兼各派。南京之内学院,北平之三时学会,唯习法相,此皆其最著者也。释显荫、大勇、持松等习密教于日本,大勇复西游康藏,学瑜伽,虽志未竟而终殁,然亦足征缁徒向上之志矣。于时为学人之导首者,厥为释印光、谛闲。光淹通宗教,专宏净业。闲宏扬教观,讲说经论无虚岁,法席遍于江南。然自续藏刊行之后,隋唐佚著,重辉中华,若嘉祥之三论,窥基之唯识,尤为学人所重,是故三论、慈恩及秘密之教最为时人所称道也。


                                              ------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