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法实尔皆自念生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12-14 01:16
标题:
诸法实尔皆自念生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诸法实尔皆自念生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芦苇知道在秋天开出白茫茫的花是感同身受,
枫树知道在秋天展放红艳艳的叶是感同身受。
风,使我们凉,是感同身受,
雨,使我们湿,是感同身受,
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是感同身受,
涛声,使我们震动,是感同身受。
我们最亲的人病了,我们知道什么是感同身受;我们走过医院病房,听见陌生人的哀嚎,何尝不是感同身受呢?
我们在路边看见有人被疾弛的车撞倒,奄奄喘息血流遍地的时候,令我们酸楚落泪,是不是感同身受呢?
我们从无助的境况中艰难的挣扎出来,当我们再看到无助者陷落的时候,是不是感同身受呢?
感同身受再大一些,是无缘大慈;感同身受再深刻一些,是同体大悲;能感同身受又能拔苦与乐,就是菩萨了。
让我们闭起眼睛,观想世界众生在我的心地,然后张开眼睛,以虔诚的心来读一段《华严经》:
“皆悉与我同行、同愿、同善根、同出离道、同清静解、同情净念、同情净趣、同无量觉、同得诸根、同广大心、同所行境、同里同义、同明了法、同净色相、同无量力、同最精进、同正法音、同随类音、同清净第一音、同赞无量清净功德、同情净业、同情净报。同大慈周普救一切、同大悲周普成熟众生、同清净身业随缘集起、令见者欢喜。同清净口业随世语宣布法话、同往旨一切诸佛众会道场、同往旨一切佛刹供养诸佛、同能现见一切法门、同往菩萨清净行地。”
《大智度论》里有一个故事:
有兄弟三人,老大听说毗耶离国有一个女人,名叫庵罗婆利,非常美丽、有风韵,心里就起了淫念,甚至在白天都想着她。
老二听说在舍婆提国有一个叫须蔓那的女人,美色超胜,端正无比,心里也起了淫念,日夜都思念她。
老三听说王舍城有一个叫优钵罗磐那的女人,艳丽姿容罕有其匹,心里也起了淫念,茶饭不思地想着她。
三兄弟由于昼夜专念、染着于心,便在梦中和远分的三国的想象中的女人发生关系,醒来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觉悟:"她也不来,我也不去,竟然在梦中发生这种事,像真的一样,是不是一切诸法都是梦呢?"
于是,一起去请教 陀婆罗菩萨,菩萨说:"诸法实尔,皆自念生。"是说一切法真的像三兄弟所问的一样,是由心念而生,像真的一样,却不是真的。
菩萨并为三兄弟方便说法,他们因此进入不退地菩萨的阶位。
把一切当成真的人,哪里知道梦里还有梦?而梦里的真实和逝去岁月的真实、乃至每一个念头的真实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般若经》说:"复次善勇猛!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总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可说?"颜色与声音还清明如昔。诸法实尔,皆自念生。
有人问我:“吃素是为了什么?如果是怕杀生,一棵青菜从萌芽到长大,恐怕要杀掉不少虫;如果是为了慈悲,为什么素菜馆子里,菜名叫做红烧鱼或当归羊肉汤呢?”
吃素,确是为了长养慈悲心、为了不吃众生的肉,但更重要的是为这个“素”字,素是清净、简单、朴质的意思,“吃素”就是吃清静、简单、朴质的食物,这是求自身清净者的本分,其实没有功德可言。
因此,吃素者若心不清净,则他吃的素就是白吃。
又一般所说的“吃斋”,斋字在梵名是布萨,是清净之意。但佛教说的“持斋”、“斋食”,指的不是吃的食物,而是吃的时间,“过午时不食”叫“持斋”,故以“吃斋”来指素食者,是错误的用法。
吃素者若有功德,不在他的食物,而在他清净心与慈悲心之开启。
心清净的人自然会想吃素。
素食久了身心自然会清净。
这两者感应道交,是不能分别的。
有一位法师已有很高的证悟,具有他心通的能力。他的弟子中有一位专诵六字大明咒,非常精进,几乎整日口不离咒。
法师把弟子叫来,对他说:“你的咒诵得很好,可是最好修一些纯粹的法门。”
于是,弟子就改修读经,仍然是非常精进,终日不离经典,希望借不断读经来证悟成佛。
法师知道他的意念,把他叫来:“你的经读得很好,但你最好修一些纯粹的法门。”
弟子听了法师的话,又改习禅定,过了一段时间,法师仍劝他修一些纯粹的法门。
大惑不解的弟子就去请教法师:“什么是纯粹的法门呢?难道诵咒、读经、禅定不是纯粹的法门吗?”
法师回答说:“动机里没有自私的意念,纯净的为众生而修行,做到完全无我,这就是纯粹的法门。”
所谓纯粹的法门原来是完全的利他之心,只要丝毫为已就不纯粹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12-14 01:16
“佛法贵行,不贵不行”之真理。所谓“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行者从事相上的出坡作务中,藉由扫除外在的尘垢,进而涤滤自心烦恼垢,正是修行用功的入处
周利槃特是佛陀的弟子,由于资质鲁钝,常受到别人的嘲笑,所以佛陀教他于扫地时背诵“扫帚”二字。虽是简单的两个字,但他却记前忘后、记后忘前,想到“扫”就忘了“帚”,想到“帚”就忘了“扫”,因此苦恼不堪。于是佛陀慈悲地告诉他:“‘扫帚’的意义就是去除尘垢。想想看,你诵‘扫帚’二字的目的是什么呢?”周利槃特依佛陀的教导思惟著:“什么是尘垢呢?灰土瓦砾是尘垢;什么是去除呢?去除就是清净。所以佛陀是在提醒我们,除了扫除外面的尘垢外,还要去除心当中的尘垢,烦恼除尽,智慧自然就会开显。”周利槃特就这样不断地重虑缘真,最后一念相应慧,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大智度论》云:“一心正念,速得道果。”只要我们安住正念,即使外表看起来极为平常的扫地工作,也能成为平凡中的不平凡。有一天,佛陀走在逝多林中,看到满地的落叶,所以希望藉此因缘,让大家广修福德,种清净因,于是拿起扫把准备扫地。****们心想:“出家修行是以佛身为己身,佛陀处处以身作则,他的一举一动背后都富有深义,所以我们应该随即跟进。”于是大家马上拿起扫把,跟着佛陀一起扫地。慈悲的佛陀应机施教说:“扫地可以获得五种最胜利益:一、使自心得清净。二、使他人得清净心。三、令诸天欢喜。四、种下正业之因。五、此生结束后生往天上。”大众听完佛陀开示,没想到像扫地这么平凡的事,都能有这么殊胜的功德,于是满心欢喜扫除地上的尘垢,使它回复原本的清净。
如果我们能以清净心扫地,所获功德利益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可以获得福德呢?《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诸菩萨以真空妙有心、不动心、智慧心、无住心勤修六度,万行具足,所以感召福德庄严。
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所以我们以时间及体力扫地是布施,扫地当下身口意三业清净是持戒,能够不畏风吹日晒及体力的消耗是忍辱,身心不懈怠地在扫地这件事上是精进,一心专注是禅定,修善法不执着善法,最后无住生心是智慧。因此,以菩萨六度之因心扫地,必能获福深广。
六度波罗密如何落实于生活
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是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欲。
持戒并不只是断恶行善,而是能生起对轮回的出离。
忍辱并不只是压抑愤怒,而是能调伏内心的嗔恨。
精进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法喜。
禅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静,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觉。
智慧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
布施不但得到荣华富贵,还能养成知足常乐。
持戒不但得到人天安乐,还能养成道德完美。
忍辱不但得到相貌庄严,还能养成心地善良。
精进不但得到圆满成功,还能养成持之以恒。
禅定不但得到心的平静,还能养成行为稳重。
智慧不但得到自心觉悟,还能养成内心自在。
布施的真正意义是远离贪欲,而不是怀着吝啬之心施舍于人。
持戒的真正意义是表里如一,而不是仅仅行为端正而已。
忍辱的真正意义是包容仇人,而不是麻木造作的忍耐。
精进的真正意义是法喜充满,而不是执着于努力修持。
禅定的真正意义是保持觉醒,而不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
智慧的真正意义是建立正知见,而不是落入偏见。
修持布施不但能去除吝啬,还会常常轻易发财。
修持持戒不但清净恶业,还会常常菩萨保佑。
修持忍辱不但调伏嗔恨,还能常常化敌为友。
修持精进不但远离懈怠,还会常常道地圆满。
修持禅定不但消失妄念,还会常常开展智慧。
修持智慧不但破除无明,还会常常保持觉悟。
最高级的六度
除了断除贪欲以外没有更好的布施。
除了调伏自心以外没有更好的持戒。
除了生起悲心以外没有更好的忍辱。
除了充满法喜以外没有更好的精进。
除了活在当下以外没有更好的禅定。
除了觉悟真相以外没有更好的智慧。
生活中如何修持六度
修持布施要送财平等。
修持持戒要表里如一。
修持忍辱要接受苦难。
修持精进要面对现实。
修持禅定要把握当下。
修持智慧要放下执着。
完美的人生也是从修持六度而得到的
修持布施者,大方友多。
修持持戒者,道德完美。
修持忍辱者,平易近人。
修持精进者,心想事成。
修持禅定者,个性稳重。
修持智慧者,处事圆融。
修持布施者,财源滚滚。
修持持戒者,龙天守护。
修持忍辱者,亲友围绕。
修持精进者,事业成功。
修持禅定者,头脑清醒。
修持智慧者,活得自在。
备注:佛法有事有理,出坡作务外修事相上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唯有福德、功德兼具,事理一如,才是出离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除此,我们还要广行菩萨道,进一步发愿回向:“扫除尘垢,当愿众生,眼根清净,常登觉地。净除心垢,当愿众生,永断习气,一尘不立。”如此以愿导行,不仅自利,亦能利他,必能回归清净自性,成就庄严净土。
有大福德始念佛 发菩提心修十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12-14 01:25
什么叫真的不执著 转
什么叫真的不执著。
1、一进一退间---有甲乙两位行者,功德相差不大,修为在伯仲之间,佛欲从中选其一为座下弟子,于是决定亲自试之,他对甲乙两位行者说:“你们之中只能有一个成为我的弟子,你们两个资质都相差不大,就看你们的表现和造化了,不如你们各自淡淡对佛的修行吧!”甲行者听完后上前一步,张嘴欲言,乙行者听完佛言后双手合十,默默退后一步,佛于是点头微笑,领乙行者而去。众生不解,问其原因,佛答曰:“心怀苍生,始终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地方,这才是为佛修行的基本道理,一进一退,足见其心啊!”
2、身外之物---有一个老人,一生信佛,日日积德行善,天天诵经颂佛,他有一件宝贝从不离身,就是他念经时的佛珠,那不是一串普通的佛珠,年轻时因缘而得,得到后如获至宝,由于历史久远,佛珠颗颗光润亮泽,传为佛门一宝。后为一贼人所觑,夜半入室行窃,欲取佛珠,老人拼死护珠,大声呼救,贼人情急之中举刀杀之,夺珠惊慌而逃,老人身中数刀,不治而亡。 众人目睹惨状,质问佛既慈悲,为何不护其生灵,任由歹徒胡作非为,佛答曰:难舍身外之物,佛能奈何?
3、小我与大我---有甲乙两行者,修行途中偶遇一人,此人身体极度虚弱,素食难救其命,甲行者无计可施,嘴里只不停的念着“阿弥陀佛”,乙行者不忍病人就此等死,断然猎取野味,杀其救之,甲行者曰:“佛言不可杀生,你这岂不是犯了大戒吗?”乙行者回答说:“佛之说有大我和小我之分,小我乃佛狭义,佛言众生平等皆是此意,大我乃佛广义之说,特殊情况下,以小我救大我,有何不可呢?以小我渡大我才正是佛欲言之理呀!”甲行者闻之,悟,心惭不已。
4、慈悲心---有甲乙丙行者三人,佛念其智慧,悟性均为一等,便想试其慈悲之心,于是幻化成一受伤苍鹰,挂于三个行者必经路旁的悬崖峭壁的树枝间,声声哀鸣。三个行者闻声而至,望着流血的苍鹰,一筹莫展,如要救鹰,刚自身性命难保。甲行者双手合十,默念“阿弥陀佛”闭目不忍见其惨状。乙行者俯身山崖,欲救苍鹰,却始终差了那么一点,试了两次不敢再以身犯险,退后和甲行者一起念“阿弥陀佛”。丙行者见苍鹰已奄奄一息,奋不顾身的把身体俯下去,终于在试了几次后抓住了苍鹰,把苍鹰艰难的放在安全地方,身下的石头一松,眼见跌落下万丈深渊,甲乙两行者的大声疾呼。却见救上来的苍鹰化为巨鹏,驮上丙行者向西天极乐世界飞去。甲乙方悟,悔之晚矣!
5、何来女色---甲乙两位行者,一起结法化缘,一日两个从山上行至山腰,山底有一小塘,时值酷暑,因小塘地处隐秘地方,不少妙龄女子结伴在此裸浴,嬉戏之声不绝于耳,甲行者听音望去,见满塘春光,忙闭了眼睛,念着“阿弥陀佛”,半天不闻乙行者有何动静,好奇的睁睛一看,乙神色未见异常,一样向山下走去,甲行者忙扯住乙行者道:“女色不可闻不可见,难不成你想犯戒不成?”乙行者笑曰:“我只见山高水长,但闻鸟鸣虫唱,所犯何戒?”甲行者悟,脸红不已。
如果我们能够发慈悲心,其他精神经验将在我们身上自然生起。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它能解脱自我的执着。 因为佛性永远存在于我们身上,所以我们都能发起强大、无暇、宽容的慈悲心。慈悲可以开放闭塞、僵硬的心,平静狂野的脾气,转化阴沉、堕落、负面的性情。它带引我们离开黑道——由自私和挫败创造的隐性监狱——走向光明。透过对别人的慈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中心,而不再饲哺我们狂野的自我。慈悲是对心的治疗,透过它,我们可以发现安详。
即使我们知道慈悲可以安全地将我们带上真正的道路,但我们发现很难停止执着自我,因而无法经验到对别人的开放性。佛教的基本法门是以简单方式开始,然后打开向外的慈悲圈。
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抱有健康的爱,照顾我们的真正需要和福祉,当喜悦在心中生起时欢迎它。我们必须欣赏身边的人,照顾他们,切身体验热心的态度,而非没有付诸行动的语言或模糊感觉。渐渐的,我们就能扩展慈悲的修行。
慈悲并不表示忧虑。慈悲是心胸开阔的智慧和关怀,而忧虑则根源于执着,削弱我们帮助别人的力量。
当我们关怀某人时,常常会感到忧虑。这是世俗心不可避免的反应。因此,如果能够的话,你可以关怀,但不要忧虑。万一忧虑进发出来,不要因忧虑而忧虑。相反,将它看成是正面的,如此思维: “我正在忧虑,因为我爱这个人。关怀才是最好的态度。”以这种正面心态看待忧虑,并且为它高兴,负面的影响力将转化成建设性的能量。
如何对敌人或厌恶的人生起慈悲?有效的方法,是将他们看成如母众生。他们实际是仁慈、良善而有爱心的,只是真性被障蔽了。或者由于我们的视线被乌云遮蔽,难以辨认出他们身上的佛性。
在禅修时,我们可以打破将我们与他人分隔的壁垒。宗喀巴大师论及慈悲和禅修时说:慈悲的特性是观想“愿一切众生都解脱痛苦”,而且“我将带领他们通往自在”。慈悲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观想亲爱的人,其次是不爱不恨的人,最后是敌人。怨亲平等的慈悲心生起时,就观想宇宙的一切众生。
接着,将描述以别人的悲苦为重点的心理练习。有些人忧虑,观想可怕的痛苦会产生心理疾病。实际上,这会让我们放下我执。因此,打开你的心,让慈悲的感觉涌起。
生动地观想一位无助、受惊吓折磨并哭叫求助的人,想象你就是他。你可以观想临终时极端痛苦而毫无存活希望的人,每一秒都在死亡边缘,泪流如注地凝视世界。或者,你可以观想在惊恐、啜泣、无助的爱人前,被刽子手粗壮的手拖往刑场的死刑犯。或者,观想一只无辜、温柔的动物,在如雷的恐怖笑声中,被屠夫以利刃宰割。或者,想象一个人被困在大火、洪水或地震中,透过沾满血迹的泪水,钟爱不舍地看世界最后一眼。
然后,了解这个痛苦的众生正是你自己的父母、孩子或爱人(因为佛教徒相信,一切众生在我们不可胜数的前世中,都曾经是我们所爱的人),想着:“当她是我的母亲时,她给我一切爱和关怀,以仁慈温暖了我的心,她为了我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睡眠,随时将我放在心上。但今天却无人帮助她逃离这个险难,没有机会在最后时刻发挥她所需要的智慧力量。我是她的独子,怎能将所有精力花在荒唐无聊的事上,而无视她的痛苦、恐惧呢?”由此,下决心踏上慈悲之路,如此思维:“我在全世界面前发愿,从这一刻开始,将生命中的每分钟奉献在修行上,以疗治一切痛苦的如母众生。”
你也可以借着安住在正面影像上,开始慈悲的训练。想想父母、朋友或老师曾经给你的爱心和慈悲,唤起那些记忆所给予你的美妙的温馨感觉。然后告诉你自己,你将把这个伟大的慈悲礼物散播给别人,无条件地布施出去,像阳光般温暖全世界和全宇宙。
我们每个人出世在人间里,有着不同的经历,其中的辛酸苦辣甜都得自己亲自品尝才能体会明白,身体内的细胞也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都在变化,由出生到老死,这生生死死在不断轮回,从而没离开过烦恼,真正得到快乐过,有的也只是暂时,于是人们总带有欲望,执着与梦想,渴望一切可以实现,却不知道如何超越自我。接触佛法,念佛、禅修,学佛体悟,相信因果,才知道如何修养自己,如何学做人,提高自身素质,才是根本,在体验中不断的长大,才会活的有生机,有朝气,也才会健康成长,才能精神饱满,在人生中潇洒走一回,除了身体的超越,在精神下更要下功夫,能过放下,当念清静,自性看通一切无常,随时可现,人生之中最难的是,也最重要是超越莫过于思想上的超越,用心学习,在佛学中用功体悟,因此学佛没什么不好,也是一种科学教育法,都是劝善,在人生中过程有三个,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在超越自我的同时也就等于完善自我。最后就是找到了自己.因此学佛是不可思议的微妙,也这种境界也只能因个人因缘而悟。 一个人要想采一束香花,就得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弃咖啡与可乐,要想得到永远的掌声,就的放弃眼前的虚荣,要想走成佛之道,就得放弃一切,才能得到智高无上的智慧,也才能彻底消除恶障,消除烦恼,一定生活在感恩里,清静自性中找到自己。
当您达到最高境界无我时也才懂得做人的基本与责任,懂得包容,在苦中找到快乐,真正的超越自我。因为因缘和愿.今生让我来到人间,我用真诚善良慈悲包容心对待一切妄语我,诽谤我的人,因为我知道,万物本一体,我是她也非她,他就是我也非我,我懂得忏悔化心平,看到听到众生造业和狂妄,首先我难过进而忏愧,替一切众生忏愧祈愿,希望众生消除因果不背因果,希望佛菩萨的慈悲能感化他们远离迷惘,智慧和福德双增.我用手去怃平曾经的伤痛,用清静心让伤痕累累的记忆化无...我用脚去踏平沟沟坎坎,我不吃苦谁吃苦,我不受难谁受难,看到众生受苦,我就祈愿十方诸佛佛菩萨的慈力加持,希望我的本愿力和佛力相应,希望一切苦难众生早逢善缘化恶缘,离苦德乐,出离三界,不在六道轮转.我的一切行愿善德普皆回向...我愿意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有受报受苦...苦瓜在苦藤上苦苦长大,苦果在苦树上总会变甜,一切觉者的成就都是建立体谅理解并且遭受众人给予的磨练中而成就,一切众人没觉悟前都需要已经觉悟者的点拨和引路才不会走错误入歧途。
心如虚空无挂碍 光明遍照寰宇笑 蓝天白云常自在
行云流水心无碍 甘露法雨洒万有 无畏无我心作舟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