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当念佛、当闻经,不当有着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2-24 00:33
标题:
当念佛、当闻经,不当有着
当念佛、当闻经,不当有着
1.念佛不着
佛说一切法的目的是让我们止妄念,歇狂心,离心意意识;狂心歇了,不狂性自然而出,也就是明心见性,回归自性。因此,念佛是为了帮助我们定心,在佛菩萨的加持下,令心清净;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如果着佛、着法,还是客尘烦恼,依然不能明心见性。
般舟三昧经卷中、羼罗耶佛品第九中有经文:“菩萨当念佛、当见佛、当闻经。
不当有着
。何以故。佛本无是法无所因。何以故。本空无所有。各各行法念。是
法中无所取。是法无所著。如空等甚清净。是法人所想。了无所有
。无所有。是法假所因者,
空寂耳
,如泥洹(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中有经文:“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无得想。何以故?无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来计有得想。是则诸佛不得涅槃。以无得故,名得涅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经文:“菩萨求一切法皆无所得,如是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无所有,本无是法,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人本无。是法
不著者近。有著者远
。佛告颰陀和。若有守是三昧者。因想入无想中。见佛念佛。守觉闻经念法。守觉不得念我。不得着法。何以故。有守觉。颰陀和有守觉不见佛。
有所著如毛发不得法
。施他人有所悕望为不施。持戒有所悕望为不净。贪于法不得泥洹。于经中有谀谄。不得为高明。乐于众会中。喜于余道。终不能得一行。于欲中念难。有嗔恚不能忍辱。有所憎恶不得说他人。善求阿罗汉道者。不得于是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中不逮。无所从来。生法乐于中立。
有所著不得空
。菩萨终不得悭贪,有懈怠不得道。有淫劮不入观。
有所念不入三昧
”。
2.安住自性中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中有经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
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
客尘烦恼所误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经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心为本,
心若清净,则能圆满一切善根,于佛菩提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意即成
。”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经文:“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譬如大海虽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喻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种,其中亦有妙药大王。所谓
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若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能断除者。即见佛性,成无上道
。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一中佛说:“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诃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得见之。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善男子。如闇室中井。种种七宝。人亦知有。闇故不见。有智之人善知方便。然大明灯,持往照了,悉得见之。是人于此,终不生念。水及七宝,本无今有。
涅槃亦尔,本自有之,非适今也。烦恼闇故,众生不见。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燃智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槃:常乐我净
。是故智者于此涅槃不应说言:本无今有。善男子。汝言:因庄严故得成涅槃,应无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涅槃之体非生非出,非实非虚。非作业生,非是有漏、有为之法。非闻非见,非堕非死。非别异相,亦非同相。非往非还,非去来今,非一非多。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尖非斜,非有相非无相,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我所。以是义故。涅槃是常,恒不变易。......涅槃之体,非是如是五因所成。云何当言是无常因?复次善男子。复有二因。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师轮绳。是名作因。
如灯烛等照闇中物。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从作因,而有、唯有了因
。了因者。所谓: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罗蜜。是名了因。善男子。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檀波罗蜜乃得名为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阿僧祇助菩提法。乃得名为大涅槃因。”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中有经文:“一切诸法本性清净,是谓:涅槃”。
3.好坏境界皆不着
印光大师开示:“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著,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著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则是授彼全权,自己对治之法,全体不用,则任魔相扰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无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净心念佛,自无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著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谓也。
(三编·卷一·复谛醒法师书·P54)
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
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昩了,此种人,十有九人皆著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P172)
凡修行人,
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
。(三编·卷二·复杨典臣居士书三·P598)
当摄心静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欢喜,恶勿怖畏,自可消灭。须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若到心佛相应之时,有境界无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应之时,妄欲即见胜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三编·卷四·净业社开示法语·P984)”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