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不要伤害您的根--佛弟子怎样和父母相处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2-25 16:40     标题: 不要伤害您的根--佛弟子怎样和父母相处

不要伤害您的根--佛弟子怎样和父母相处


转自: 因果.劝世.善书善文目录


作者:仁然

后学学佛以来,对自己和他人有时也观察观察。一些同修感到自己的境遇不佳,有的觉得进步慢。他们也不是不精进,为什么还如此呢?后学体会,这就象种树一样,虽然勤恳管理,但若不注重在树根上浇水施肥,仅仅在树枝树叶上下功夫的话,那么一定会事倍功半的。

人的树根是什么呢?根就是本,本就是源头。从哪里来的,哪里就是根本。粗分起来,人的根本有四种:

1、我们身体的根本,当然是父母。除了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呵呵。

2、我们世间德行学问技能的根本,是老师。从小到现在的老师,包括给予我们教育的长辈们。

3、我们修行解脱道的根本,是佛法僧三宝。

4、我们修行菩萨道乃至成就佛道的根本,是众生。

限于篇幅,后学在这里仅仅讨论世间身体的根本——父母。其他的我想各位大德一定会举一反三的。^_^


一棵树的树根发达,就可以判定它必然会繁荣茂盛。一个人的根要是旺盛,那他也会人敬天护,诸缘顺适的。所以我们如果觉得自己也很努力,但境遇不佳、进步慢的话,不妨考察一下自己的树根的状态。我们的主要树根——父母的状态如何呢?

我们先看看树根有没有伤痕:

你对你的父母尊敬吗?不尊敬,或者不够尊敬,那就是一条伤痕。

你有没有顶撞过父母?有,就是一条更深的伤痕。

你有没有在不高兴时,给父母难看的脸色?有,那又是一条伤痕。

父母有病你念念在心吗?是否觉得年老有病是正常的?

父母不肯学佛或者谤佛时你是否生气、着急、发火?

你是否觉得父母没学问、保守、顽固、不开窍?是否因此轻视父母?

父母有过失时你是否善巧方便委婉劝说,使他们醒悟为止?

父母的经验之谈你遵守了吗?

你是否个性刚强,不良爱好很多,让父母忧虑?

你是否因贫穷就不养父母?

你是否对待爱人、朋友超过对待你的父母?

你有没有向别人讲过父母的短处?

你是否对父母所爱敬之人,故意薄待?你是否对年老的父母生过厌恶心?

你是否因舍不得一些财物使父母伤心?甚至和父母争财?

你有没有对父母生过怨言?

你是否还在让年迈的父母担负辛劳?你是否继续让年迈的父母远出奔波或在父母年迈孤独时自己远出?

你有没有欺骗过父母?

你是否瞒着父母攒私房钱?

如果你的父母去世了,你是否诚心为父母念佛诵经礼佛回向了?

你是否在每次吃到美味佳肴时都想到父母?

你是否经常代父母洗衣做饭?

你是否经常打断父母说话?是否嫌他们罗嗦?是否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了?

甚至你是否和兄弟姐妹不睦,乃至夫妻不和,令父母日夜忧虑悬心?

要是打骂父母,那就谈不上伤痕,简直就是截断树根了。

另一种截断树根,就是赡养父母或者稍微为父母效劳后,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很孝顺。

你是否在父母喊你时带理不理?是否在父母让你办一件事时推三阻四?这是伤树根的。

你是否成家后就和父母分家另过了?这是断树根的。

提醒一下,孝顺的层次确实后面的胜过前面的,但是不应轻视前面的基础。有的人只管催父母学佛,让他孝顺父母,他不屑地说那是小孝。可惜啊,小孝你都没做好,你只管大孝,可能吗?

好啦。打住。过去错了,改了就好。只在那里后悔也无用,未来还有机会。我们还是实际点,考虑如何恢复、爱护我们的树根吧。我们一层一层来讨论孝顺的意思。

第一层:养身。

勤恳本职工作,节省浮费,使父母衣食不缺,手有闲钱。但如果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就会象孔子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白话就是:现在所谓的孝顺,仅仅能不缺少父母衣食而已。如果这样的话,和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不尊敬父母的话,确实和养动物没有区别。所以仅仅满足物质需要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层:顺心。

孔子说“色难”。是啊,我们平时和父母说话是否和气,面色是否和悦,行为是否恭敬?如果你给父母冷脸子看,父母心里会多么难受啊。岂不是让人们觉得“养子不孝不如无”吗?顺心,就不能嫌父母唠叨。到底父母是怎么想的,你没听完真的知道吗?如果一个人连让父母把话说完都不肯,能算个孝子吗?顺心,还要考虑不能让父母有挂心的事。父母有难处要及时帮助解决,有疾病要赶紧求医问药。我们对众生的苦,还要发慈悲心,何况是父母呢?如果我们对父母都不慈悲的话,那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就是假的,就是纯粹为了个人功德而做罢了。我们孝顺不是为了求功德,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是对父母十月怀胎、三年哺乳、成人以前的辛苦抚育的深切感激。一定要让父母心里没有不顺心的事和解不开的疙瘩。象二十四孝里的老莱子,八十多了还穿彩色衣服唱歌跳舞让父母开心,有时故意慢慢摔倒装婴儿哭,让二老欢笑。这多好啊。  但还不够。

第三层:修身。

每日考虑养亲悦亲,还算不得尽孝,还要爱惜精神,不敢随便斲伤(说白了就是不要经常熬夜,不要手yin,不要房事过度等,唉。)不要犯法,还应该种德报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出保身修身的孝。你要是行为不好,人们会认为你父母不好。这不是给父母丢脸吗?

有人说我父母对我不好,我很难孝顺。父母对自己好,孝顺不难。对自己不好,孝顺才是真的呢。必须要父母对自己好才孝顺的话,那是在做生意。再说还有比大舜更难的吗?大舜的父母和兄弟在他上房修理屋顶时放火烧他,在他下井淘井时拿石头盖他。可是他无怨无悔,只是责备自己不能感动父母而已。

有的说我穷,无法孝顺。可是孝顺不仅仅限于物质啊。以前的孝子们,有的有代父受刑刀斧不避,有的万里寻亲性命不顾。就是遭了最苦境界,也能做出孝顺来。真是令人敬佩。

如果一言一行,总是考虑着是否给父母丢脸,是否对得起父母,方才叫做是孝顺。

但这还不究竟。

第四层:引导入佛

要知道父母和自己一样,也是生死凡夫。尽管我们从身心供养和从自身修养上都做得非常好,但若不把父母拔出生死苦海,百年之后,人天永隔,苦海茫茫,何处相见?要报亲恩,机缘难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千古流泪不尽的事。如果劝化父母信佛学佛,能把父母度到西方,永脱生死,直至成佛。这孝可就究竟了。

劝父母学佛,急不得,缓不得;缓不得,急不得。为何急不得?急了容易强按牛头喝水,让父母反感。为何缓不得,父母父母年纪老迈,时日不久。各人善巧思维,能劝则劝,不能劝,则以礼佛念佛诵经等代父母忏悔,所有功德回向给父母。父母子女天性相关,只要至诚,冥冥中定有转移。父母的看法想法又不是死的,一定会转变。众生都会成佛,父母也会,要树立信心。在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一位师兄的爷爷是老红军。他劝说无效,就代爷爷念200万遍阿弥陀佛,结果念到100万,爷爷就学佛去了。二,是我个人,我父亲抽烟四五十年,以前怎么劝也断不了。但在后学学佛进步的过程中,于去年自动不想抽了。

劝父母学佛一定不要勉强。首先你得让父母满意你。父母根本不满意你,不喜欢你,还会听你讲大道理?还肯听你说佛法?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你确实和父母心意相通,那怎么不好劝呢?怕就怕你人为地制造心理障碍——比如说指责父母,这是最愚蠢的事。孔子说:父子不责善,责善则离。不要对父母指手画脚,这不对,那不行。这会导致心理距离拉大。我们应该和父母打成一片。当然这个不是说父母错了也跟着走。至少感情上要融洽。就算父母让你做一些不如法的事,而你确实不愿做。你可以慢慢解释,一定不要顶撞,不要激烈反驳,特别不要给父母脸色看。那样父母是很难受的。冷言冷语好说不好听,制造了创伤很难弥补。与其后悔于后,何不谨慎于开头呢?就算最严重的情形——父母毁谤佛法,也不能生气起憎恨心。我们看《地藏经》上,婆罗门女和光目女的母亲都谤佛,可是婆罗门女和光目女生气了吗?不但没有,而且想方设法超度母亲,让母亲永离恶道,这才放心。所以,父母没学佛,没解脱,问题在于我们修行不到家、方法不得当呀。

一个人孝顺父母,就有了根基了。我们的祖先真是聪明。他们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啊。一个人连父母这样的至亲骨肉、罔极之恩都不爱敬报答,他会对别人好?好也是假的,有所图的。如果一个人放弃了根本,一味从事末节修行,就等于把本来应该往树根上浇的水施的肥用到树枝树叶上了,虽短期看有效果,但终究不成气候。

印光大师开示说,人越过自己的本分去做功德,虽有小益,然而有大祸患埋伏在后面。若说人人都是父母,应该平等对待。话是没错,却理事不圆融,有点呆板,不懂推恩有序。众生固然体性平等,但缘分浅深不同。再说众生也不是都能理解众生平等的。亲人们看你重视外人胜过重视他,他就是要怨恨。我们何苦要招怨呢?还是照顾众生的看法,由亲及疏慢慢感化为是。

孝顺父母,看起来没有一些事轰轰烈烈,但因为他做到了根本上,所以是不可思议的。下面举个例子:
江西有一位书生善于堪舆,到湖南的道州去旅游,遇见一块风水绝佳的土地。当他正在眺望时,有两个人来了,一个身穿华贵的衣裳,一位手里拿着罗盘,东张西望地说:“这块地风水不好!”  书生暗中笑那位地理师胡说八道。他走来跟那两个人谈天,互相询问对方的籍贯和姓氏。穿着华丽的人是城里的富家子,手里拿着罗盘的是一位地理师。地理师听说书生从江西来,便说:“江西出了有名的地理师,你一定很高明吧!”  书生谦虚地露了两手,地理师十分折服,告诉富家子邀书生回家。
书生住在富家子的家中,他想说出前日看见的那一块地,心里又默想:“如果不是福德很大的人便配不上这块地!”他住了很久,看见那位富家子的行谊不太有福德,因此,就秘而不说。
正巧富家的姻亲萧公,想要埋葬双亲,拜访居住在富家的地理师,书生也应聘前往。

萧公是一位长者,乐善好施,乡里的人都公认他是善人。书生也以为他可能配得上前面那块土地。于是,就告诉萧公,以高价买到那块土地。书生为那块土地点穴开墓后,过几天就要安葬了。
书生告诉萧公:“这块地不是福德很厚的人配不上,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然而天意不可知,违反天意必有大罪过,您何不预先在那墓穴住宿一晚,试验一下,如果不是您的地,应当会有奇异的征兆!”  萧公遵照书生的话去做,当天晚上,他跟儿子一同住进墓穴,并且盖上芦苇和草席。

到了三更半夜,他听到呵斥声,从芦苇的空隙中窥视,看见许多旗帜、仪仗和侍从在前面引导,有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骑马过来。

萧公心里想:“在这荒郊野外的夜晚,怎么会有达官贵人经过呢?”当他在惶恐疑惑时,那批人马已经停在墓穴旁,勒马停住,叱责侍从人员说:“这是何孝子的地,萧某人竟然胆想占据,赶快擒他出去!”  萧公很害怕,在墓穴中叩首大声地说:“我本来就考虑如果我占据这块不应属于我的地,可能会遭到天谴,所以我住宿在墓穴以预卜吉凶,既然您已经告诉我了,我愿意立即迁让!”  坐在马上面的人回答:“念你是一位长者,姑且原谅你。如果你能够帮助何孝子埋葬父亲,我应当另外给你一块好的地理。你赶快把墓穴掩埋起来,以免灵气外泄!”才说完话,就像风驰电掣那么快走了。

过了一会儿,又恢复寂静。

天亮后,萧公父子回家把经过告诉书生,将墓穴封好。他们四处寻找何孝子,可是没有人认识何孝子。

有一天,书生独自一个人到郊外去踏青,走得稍远,来到一个小镇,突然下起大雨,他在米店的走廊下避雨。

天色转暗后,舂米的人都休息了,只有一位年轻人还在舂米。书生觉得很奇怪,就上前询问他。他回答:“家母年纪老迈,需要多吃点好东西才能身体健康。我提早工作和晚一点休息,可以多赚一些钱,奉养我母亲!”  书生问他贵姓,他回答:“敝姓何!”书生心里暗自想:“难道他就是何孝子吗?”  书生想要暗地观察他事奉母亲是否诚敬,等到他舂完米后,书生就借口说:“天雨路远,今晚我是否可以向你借住一宿!”  何孝子答应后,书生拿出五锭银子交给何孝子说:“请你帮我准备晚餐!”  何孝子很惊讶地说:“吃一顿饭,那里用得到这么多钱呢?”  书生回答:“剩下的钱,就供养令慈好了!”  何孝子不肯接受,他说:“我竭力事奉家母,非常心安。无功而接受客人的银钱,义理上讲不通!”  书生勉强他接受,他才收了一锭银子到市场买一些酒菜,和书生一齐回家。

何孝子家只有两间房间,里面是老母亲居住的房间,何氏夫妇住在外面那一间。外面那一间房间的前半部虽然狭窄,可是却相当整洁。

何孝子回到家,先进入房内禀告母亲,因为有客人借宿,母亲就召唤媳妇赶快沏茶,不要怠慢客人。不久,何孝子来了,请客人进入房间说:“我家里贫穷,没有多余的房间。我已经告诉内人跟母亲一起睡,先生跟我在同一张床,希望您不要嫌弃!”坐好后,何孝子又去端茶,接着又端出一瓶酒和一道菜放在桌上,对书生说:“恕我不能陪您!”说完,何孝子急忙进入。书生从门缝窥视,看见:桌上有两个盘子,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何氏夫妇两人扶起母亲坐好,左右侍奉,为母亲夹菜进饭,好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吃饱后,何太太收盘子,何孝子亲自侍候母亲盥洗,然后夫妇二人对坐而食,只有少许黄菜。

书生边吃边偷看,内心更加赞叹佩服。

不久,何孝子出来,看见客人已经吃完了,又再端茶,告诉书生说:“您的棉被和枕头都准备好了,您走远路非常辛苦,请先睡,不要等我!”  书生点点头,何孝子又走进母亲的房间,书生又暗中窥视何孝子的行为。看见何孝子靠着母亲坐下,一五一十地叙述今天在街上所发生的趣闻,来安慰母亲,母亲表情非常高兴。过了一阵子,母亲疲倦想睡觉,何孝子便安放枕头,拂擦床席,并且亲自为母亲解衣,扶持老人家上一号(小解),何太太也在旁边侍候,丝毫没有疲倦的样子。

等到母亲睡了,何孝子又帮她背按摩。直到听见母亲睡着的呼吸声,何孝子才离开。他走出房间时,步履非常轻,好像怕母亲惊醒。

书生佩服他的孝顺出于至诚,而且想到神的话不错。等何孝子出来,询问何孝子说:“令尊去世多久了,已经入土了吗?”  何孝子落泪说:“家父已经逝世四年了,何某人不孝,只有做工奉养母亲,而无力安排丧葬事宜,家父的棺木迄今仍寄放在社庙。”  何孝子讲得非常痛心,书生看见他声泪俱下,安慰他说:“你不要伤心,我居住在萧老先生家,他老人家有一块风水非常好的土地,我应当乞求他赠送给你,而且我还可以出资帮你安葬!”  何孝子说:“我与先生素昧平生,怎么敢一下子接受您的大恩大德呢?况且那块地既然有主人,纵使承蒙先生哀怜,恐怕说了也没有益处!”  书生回答:“你不必耽心!我知道萧老先生一向慷慨好施,喜欢成人之美,他明白你的孝心,一定会答应的!三天后,你不要出去,我邀他来!”  何孝子哭着致谢:“先生所说的话如果应验了,我没齿难忘您的大德!”  书生再度安慰他,而后就寝。
天还没有亮,书生醒来,发现何孝子不知道跑到那里去。等到早晨起床后,看见何孝子端着碗,从外面进来。询问之后,才明白:何老母想吃汤圆,何孝子四更入城买汤圆回来,往返走了二十里。书生听了更加赞叹佩服。

书生回到萧家后,把经过告诉萧老先生。萧老先生很高兴地说:“这是神叫我们这么做的!既已经找到人,我哪敢吝啬呢?”  隔了三天,萧老先生和书生拿着土地的所有权状(地契或地券)一齐赶往何家。才到门口,听到何氏夫妇哭得非常伤心。萧老先生和书生大吃一惊,入内询问,才知道:何老夫人在书生离开后,突然得了重病,药石无效,竟然在翌日晚上暴毙。

何孝子看见客人来,以头叩地大哭一场。萧老先生怜悯他,出钱帮助他买棺木和安葬,拿出那块地契送给何孝子。书生为他选择日期和安葬事宜,安葬费用都由书生负担。

安葬完毕后,何氏夫妇一齐来致谢,请求萧老先生让他俩在萧家做佣工以偿还那块土地的价值。萧老先生惊讶地说:“你的孝诚感动上苍,得到神明的庇佑,我那敢贪天的功呢?”并且把从前发生的那段事情告诉何孝子,对他说:“你是一位孝子,我想跟你做朋友,都不一定如愿以偿,那里敢叫你委屈做我家的佣人呢?我们家有许多空房间,如果你不嫌弃,何不携带家眷来这里与我们住在一起,你大可不必担心生活问题!”  何孝子向萧老先生致谢,推辞不敢当。萧老先生坚持地邀请他,何氏夫妇于是就留在萧家,为萧家管理出纳的总务。

经过一个多月,萧老先生告诉书生说:“起初神明答应我,帮助何孝子安葬双亲后,另外给我一块吉地,现在这句话应当灵验了,你何不去找找看呢?”  书生回答:“我不是靠看风水谋生,如果不是因为你老人家的事尚未办完,我怎么会住在异乡这么久呢?神明已经答应您,我想一定可以找到一处好的风水,目前我尚未发现中意的,希望您再等一段时日!”  从此以后,书生每天到田野山谷间,去寻访地气凝结的穴和山的龙脉。找了一个多月,毫无所获,身体和精神十分疲惫。

有一天,他路过何老夫人的坟墓,徘徊远眺,忽然看见数丈外,隐隐约约又出现龙脉。书生寻迹前往,果然得到真龙,原来它是跟何老夫人的墓同源并发。书生再三仔细观察,发现这块地的尊贵虽然稍逊一些,可是财富可达百万。于是书生就禀告萧老先生去购买这块地。

事情完毕后,萧老先生以一千两银子酬谢书生。书生坚决婉拒地说:“我从前对您说过:我不是靠看风水谋生的。希望您留下这笔款子救济贫困!”  萧老先生不得已,摆设筵席为书生饯行,何氏夫妇也来叩头哭着致谢。

书生回乡后,立即考中进士。萧老先生埋葬双亲后,日运昌隆,富甲一方。不久,他的儿子也考中进士,当了翰林,后来做到方伯(古代一州之长,称为方伯。东汉以后,称刺史为方伯。唐朝的采访使、观察使,明朝和清朝的布政使,也称方伯,可以说是一个行政区域的首长)。

何孝子的孙子何文安公(凌汉),乙丑年考取探花,做了大宗伯(礼部尚书),成为当代的理学名臣。公子绍基,乙未年考取解元,当上翰林,做了数次学院的主考官。

萧何这两家的富贵,传到今天依然不断绝。

坐花主人汪道鼎先生说:“孝是五常之首,百行的根源。当何孝子在当佣工和酒保中打杂时,没有奇特的才能与特殊的气节,动人听闻,而天地庇佑他,鬼神尊敬他,终于使门庭光大,子孙昌隆。孝德的感应,这么地神奇而且迅速!那位书生尚义而忘利,萧老先生敦厚而乐善,他们都蒙受许多福报,不是很恰当吗?”(译自《坐花志果》第一至第七页)

言不关典,所传不远。后学这篇文字并非随意乱讲,自招罪愆。关于人的根本其实在佛经里多有开示,如《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佛说的“三世诸佛净业三福”: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条:深信因果、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里面有世间的两条根:父母和师长,也有解脱道的根本——三宝,也有菩萨道的根本——众生。这十一条都是教导我们往树根上浇水。   对父母好,其实是对自己好。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你虽然修行佛法,那你其实种个未来善根而已,保证你解脱不了。为啥呢?因为你和佛心是违背的啊。堂上父母不孝顺,远处求佛有何用?“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一方面指净土法门在我国深入普及,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们,堂上父母就是弥陀观音啊。

我们不但要孝顺现在的父母,连过去世的父母也应多多回向,祝愿他们早日解脱。真心报答父母,但不要提要求。不能象做生意一样说:“我对你这么好,你该如何如何了。”这是所有不和睦家庭的病根。我们小学课本里,有北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的故事,最后当然是太阳。只有温暖的心,温暖的话,温暖的行为才能让我们的树根发达旺盛。

注:明月师兄有篇好文字《孝顺的次第》可以参考:
http://www.kangzheng.com/my/my/suibi/hcgw/xiaodecidi.htm

行者仁然,敬撰此文供养大众。愿文中的过错不致影响他人,所有功德回向父母师长三宝众生。

--------------

徒知解义,不救业苦。净业成就,方脱苦轮。

以良心为根本,以念佛为主行,以净土为归宿。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1 21:27

子女的定位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来自父母,所以来到世间就要以孝为先。人没有孝就经常让父母生烦恼,让父母不满意。亏了孝道,生命就没有依靠。人来到世间,第一就是不要忘记自己是从父母那里来的。未来自己也要成为父母,懂得做子女的本分了,才懂得做父母的本分。

孝顺分有理孝、事孝、心孝。理孝是理解老人;事孝是照顾好老人;心孝是不看父母的过,懂得感恩父母。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位了,那么你就是天下的大孝子。

人没有明白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的全部分。身体有问题,很多是对母亲不孝造成的;如果是思维有障碍,做什么事容易忘记了,很多是对父亲不孝造成的。不孝父亲,你的后代也不讲道理;不孝母亲,后代就什么事都不愿意做。

父母的好坏是我们心中的分别。你认为父母好,父母就好了;你认为父母不行,父母就不行了。而且,你认为父母不行,那你也不行了。因为你是父母生的,你说父母不行了,你还行吗?你讲父母好,你就是好人了;你讲父母不好,你就不是好人了。如果你讲父母是魔了,你就是魔子魔孙;你讲父母是佛了,你就是佛子。

作为子女,你能比父母强,是父母有德让你超过父母。如果你比父母强了,就认为父母不行,那你这一代就缺德了,以后你的子女就不行了。所以人要知父母的恩德,感父母的恩德,然后原谅父母的过,为父母补漏,这就是报恩。什么算是为父母补漏呢?父母做不到的事情,你把它做好;父母该做却不愿做的事情,你一样把它做好。这就叫为父母补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1 21:29

如何建立良好家风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良好的家风,这个家庭绝对是悲哀的。

夫妻相处,不讲地位,不讲身份,权利平等,唯有礼仪不一样。夫妻之间,必须没有架子,没有谁比谁高,绝对平等。如果在家庭里面,特别在夫妻之间,抬高架子,这个家庭矛盾特别严重,结果抬得越高摔得越重。

不管是普通的平民,还是高级知识分子、高官或者大老板,家庭的问题都不少,这就是缺少家庭的修养。特别是有些权位较高的,在家庭比身份,你比我高,我比你更高。在家庭,一定要把架子放在地平线上。为什么要放在地平线上?一者是表达平等,二者得到安全。如果你比我放得低,我比你放得更加低,就是良好的家风了。

这个放低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家庭所有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比如丈夫说这是自己的责任,妻子也说是自己的责任,这样就没有矛盾了。如果丈夫说是妻子造成的,妻子又讲是丈夫造成的,最后就打架了嘛。

好家庭必定有孝顺的传承。如果作为父母,自己都不懂得孝顺老人,那么到你的小孩也不懂得孝顺你,最后就一代比一代坏,生下来的全部都是冤亲债主。因为对小孩的教育不是用语言来教,父母要做孝顺的形象给后代看,让后代懂得传承下去。如果自己都不懂得做,你的后代能做出来吗?这是家风的传承。

作为父母,对后代的教育,有一种是于理上的教育,有一种是用形象来影响。

第一,于理上,就是于道德上,懂得尊重人人,更要教育后代明白辈份。明白辈份了,人才能守本分,然后才不过分。如果没有明白辈分,那自然不知道本分是怎么样,就容易常常过分了。辈份是道,明白守本分是德,这就叫做道德教育。

第二,作为父母,一定要用爱心来关心后代,用良好的形象来影响后代。不能用打骂的手段来教育后代。为什么不能打小孩呢?我们的生命是后代的全部分,后代的生命也是我们的全部分,后代不好,你用打骂的方式教育,你没有想到,什么样的锅头就有什么样的锅盖,你为什么不懂得先打自己呢?后代不好就是我们自己没有修养造成的。对后代,应该怎么想?他们即是耀祖荣宗的后代,又是社会的人才,我们是为社会留下好人根。

第三,作为父母,一定要在小孩面前经常感恩老人,才能引导后代懂得感恩。感恩的层次有两个:父母要感恩老人,做良好的形象给自己的后代看;反过来老祖宗也要引导后生感恩自己的父母。如果老祖宗专门对后代讲他父母的坏话,这样的老祖宗叫做败家的老祖宗,讲得难听就是缺德。

为什么做媳妇的一定要代自己的丈夫孝顺公婆?因为你成为媳妇,是来继承这一家,来圆满这一家,你孝顺公婆以后,你才有依靠。依靠在哪里呢?如果你丈夫行为不良了,那么家公家婆会站在媳妇这一边。如果你的丈夫去包二奶了,再加上你平时不孝顺公婆,那公婆就会对你丈夫讲:“换,换,快一点!”

当女婿的为什么要去孝顺岳父岳母?你孝顺了,如果你妻子有外遇,岳父岳母就站在你一边了,他们会说:“你这个女儿如果不听话你就不要进这个家。”这样是不是依靠啊?

过去有人说:出家人不管红尘事。这次我给你们讲一年的定位,又偏偏讲红尘的事,这样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们禅宗的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学佛,目的就是学到佛的智慧,有智慧以后,才能懂得怎么做人;我们学佛,就是要学到佛的觉悟,人有觉悟了,就能圆满家庭,圆满事业,圆满生活。

有这样的定位就有家风,没有这样的定位永远没有家风。没有家风,就是一个可悲的家庭,也是一个遭殃的家庭。因为党中央号召构建和谐社会,而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家庭不和睦也会引起社会不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我做起,要从我家做起。愿望新的一年里面,家家和谐,社会安祥,世界和平!

人世间,相遇即有缘,而且我们都喜欢善缘,不喜欢恶缘。但是,虽然人人都有这种观念,却都在违背这种观念。善缘不会无缘无故地遇到,恶缘也不会无缘无故地遇到。

有智慧的人面对各种缘分,不管是哪方面都可以接受;有觉悟的人,还能把恶缘变成新的善缘来。所以佛教有一句话:“一切唯心造”。

  在“一切唯心造”里面有三个元素,就是慈悲的元素、智慧的元素和觉悟的元素。慈悲就能随缘;智慧就能尊重;觉悟就能改良。没有慈悲,随缘不了;没有智慧就看不惯,就埋怨,不能尊重人;没有觉悟自己就被对方改变,有觉悟就可以改变对方。

在家庭作为子女,违背父亲的缘分,容易引起智慧的障碍;违背母亲的缘分,容易造成身体的障碍;违背老祖宗的缘分,容易使人变成颠颠倒倒;违背天地的缘分,就成为短命鬼;违背师长的缘分,一生就很辛苦。

  违背父亲为什么就没有智慧呢?因为父亲是阳火,主明理的。违背了,人就不明理了,所以就没有智慧了。违背了母亲,为什么身体会有问题呢?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母亲的,违背了母亲身体就有问题了。在这里顺便给大家说,父亲是生命的灵魂,母亲是生命的身体。

为什么违背了天地就是短命鬼呢?天地给我们氧吧养命,你违背天地了,不但自己短命,还可能造成合家人都短命。

为什么违背了师长,一生很辛苦呢?因为师长负责智慧的传播、技术的传播、知识的传播。你违背了师长,你还有智慧、知识和技术吗?所以你一生就辛苦了。

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师长,还有社会的师长。学佛人的师长有很多:启蒙师长、皈命师长、依止师长、传法师长、得戒师长。学佛人第一珍贵的师长,不管出家在家,都是启蒙你闻到佛法的启蒙老师;第二是皈命老师,就是我们常说的皈依师;皈命老师不一定有法传给你,那么你另外有老师传法,那就是传法师;还有,你皈依师父出家以后,不在师父的身边,又去跟另外的和尚修学,那就叫做依止师;你学佛受戒了,证明得戒的老师叫做得戒师。这些都是缘分。

我今天为什么讲缘分呢?因为我们人往往都是违背缘分。比如很多人有障碍的时候,都问:“我很老实啊,我没有伤害谁啊,为什么还有障碍?”昨天有一个干部来找我谈家庭问题,我说:“你甘愿同你的丈夫结婚,却偏偏对家公家婆不好,连半句话都不说,而且家公家婆有病的时候,你始终不靠近,不去看望。结果生的儿子怎么样呢?就不会说话,有多动症了。”

我今天讲的,就是要让你们懂得:生命在家庭建立,违背了家庭的缘分,命就不安了。没有缘就不成为家庭嘛。我们违背了缘,就是违背自己的生命。如果自己的命稍微旺一点,自己没有受到果报,就容易转移到后代去。

所以一想到佛陀,有时候我也流泪。这种流泪并不是悲哀,我是感动的,因为感受到他老人家所讲的道理实实在在是在救度人类。如果我们能依教奉行,就会得到好处;没有依教奉行,违背了,那就自己承受果报了。

  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哪里,都是以人为本。人与人有缘分了,就要以知恩、感恩、报恩为本!

 



生日感言



五十七年前的今天,是我生命有缘份来到世间的日子,也是我母亲的苦难日。感恩我的父母,没有我母亲忍痛受苦,就没有我的生命。

一个人能闻到佛法,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不亏孝道,来到世间才有意思。我本身闻法的时间不算早也不算晚,但是感觉到自己亏了孝道,所以常常心里面感觉对不起父母。另外,在成家立业以后,也没有真正成为有爱心的父母,所以家庭教育也没有做得很好。虽然在早年,我们的家庭教育可以说非常良好,但是自己毕竟没有按照老人的要求去把自己做好,这是严重的亏了孝道。

在我闻法以后,得到的第一部经是《地藏经》。当时候也没有体会到《地藏经》是教育我们孝敬父母,所以我根本没有把《地藏经》念一念。在我母亲过世以后,本来我发心念49天,结果一天也念不成,因为一打开经本就打瞌睡。后来出家以后又发心为父母念《地藏经》,还是念不下去。最后才反省,要不就是我亏了孝道,要不就是我曾经轻慢了《地藏经》。我就认认真真地对《地藏经》忏悔,由于忏悔心诚,才第一次有缘分把《地藏经》连续念了3遍。念完泪流不止,心里非常激动。

我们要明白到,释迦牟尼佛是为了报父母的恩德,在忉利天宣扬地藏王菩萨的精神。更加要明白到,地藏王菩萨的精神不可思议。地藏王菩萨生生世世孝敬父母,虽然父母都有罪过,但是地藏王菩萨始终没有把父母的过错来埋怨,他始终感恩父母的恩德,原谅父母的过。正因为他孝顺父母,原谅父母的过,所以他诚求佛祖,想了解父母舍报以后投生何处。结果知道父母堕在地狱里面,他非常伤心,摔倒在地,把全身的骨头都摔碎了。正因为他孝顺诚心感动了天地,感动了佛菩萨,所以佛菩萨才告诉他父母所在,然后又指导他如何去救度父母。最后他依佛菩萨的指导,真正救度了父母。

从地藏王菩萨的精神里面,我终于明白了:真正要度一切众生,就要原谅众生的过。他原谅父母的过,又感恩父母的恩德,所以他才能诚心地救度父母脱离苦海。

地藏王菩萨在家的时候,虽然孝顺父母也很到位,但是他是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才出家的。出家是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所以地藏王菩萨信仰的层次是非常高的,他是一心要找到让父母永远不再受苦受难,永远离苦得乐的方法。而他出家以后,才找到了报答父母恩的方法,才真正救度了父母。如果他不出家,还是用民间普通的方法,那么父母永远永远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

从地藏王菩萨的精神来看,他能舍去个人的利益,去报答父母的恩德。而且他为了报答生生世世的父母,消除自己心中看不惯一切的罪过,在佛前面发了一个愿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让他心中永远能原谅一切众生的过。因为光能原谅自己的父母,不能原谅其他众生的过,表示自己有私心。他用孝敬父母的行为,感化了十方一切众生。

《地藏经》这部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为报答父母恩而说的法,证明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一个大孝子。

佛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以皇太子的身份创立的教,不是普通平民创立的。他能舍王位、舍江山去求道,悟道以后创立佛教,成为佛教的导师、创始人。

信仰的层次高低和得到的果报缘分非常有关。信仰哪一个层次,就有哪一个层次的缘分。如果信仰乞丐,就有乞丐的缘分。但是乞丐还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他能帮助我们办什么事呢?如果他能帮助人人,他已经不在乞丐的位置了。

今天我非常感恩大家为我的生日来到这里,但是我愿望从今以后,你们过生日不要落俗套,社会上那些方法都是把父母忘记了。把父母忘记以后,很多人做事都不顺。能念一部到三部的《地藏经》,才算你们真正的过生日。一定要以孝顺父母为重,因为生命来到世间是为报恩而来。有报恩,才真正有享受。

如果小孩不会念《地藏经》怎么办?父母可以帮他念,因为没有老祖宗就没有自己,没有自己就没有后代。生日念《地藏经》就是报父母的恩德,比其他时间念更加功德无量。因为你们在生日念《地藏经》报恩,那父母就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佛菩萨都感动了。再者,如果父母能为小孩生日念《地藏经》,我可以为你们保证,你们这个小孩将来长大就会成为孝顺的人,后代一代超一代。

今天晚上感恩我的父母,也感恩大家的功德。用我的感恩心和大家结缘,留给你们宝贵的法宝。我的心愿是整体观,愿望家家的后代成为大孝的后代。谢谢大家!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