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学佛要具有正知正见[摘编]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6-27 18:08     标题: 学佛要具有正知正见[摘编]

学佛要具有正知正见

[摘编]



学佛第一要知见正,我们学佛为的什么?先把目标定正,然后再计划怎样下手,学些什么,怎么来修行,庶几能证得个预期的结果。古德说:“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就是学佛初步的因——“为什么来学佛”先要搞清楚,不清楚,将来结果就不得圆满,非但修行时要走弯路,还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知见正是学佛的第一要事。

众生在生死中,不能自由、自在、安乐,是受业力安排,无可奈何。由过去无量造业,现在世又造业,今生死亡后,转入另一新生命,新环境,就这样生而死,死而又生轮回不已。在六道中升沉,这幕演不完的六道轮回戏剧,虽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毕竟是苦多乐少,如何远离得解脱,当然要有下面要说明的正见。

学佛弟子最好多听闻正法,才能看破世情,放下万缘,往生前才不受六尘境相影响,也才不受金钱、财产、感情、族亲因缘牵缠,挂碍放不下所影响。到时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回老家,想念自己的净土佛国,才是正念、清净念。

有的修道人,不明正法、正理,依个人愚知浅见,参杂神道,曲解经义,断章取义,诽谤佛法,以迷引迷,误导众生。也因此,造成俗家弟子事事盲从,越学越迷信,越修越离道。其实一切众生学佛、学法,是为了完成人间善行、善德,成就一位完完整整的完人。佛陀教法、教义,就是教众生修学至未来与他同一心怀,与他同一境界。

学佛法的人,本身先要具备正知正见,你有了正知正见,然后才知道如何修行。有了正确的法门,才能得到正确的法脉。所以首先要懂得七菩提分的法门。“觉支分”:觉支即是明白道如何去修行。

一、择法觉支:

要知道哪个是正,哪个是邪,哪个是好,哪个是坏。要有择法眼,才不致误入歧途。如果没有择法眼,便很容易掉进深涧山沟里,出不来了,所以择法觉支是很重要的。选择佛法的正确性,首先要有智慧。否则选来选去,仍是选错了。为何会选错?就因为没有智慧,缺乏择法智慧的能力。若是如此,便容易误入歧途。

二、精进觉支:

你如果明白佛法,但却把它放到一边,不用功修行,就好像整天只会说食数宝,而没有真正尝食法味。你若能择正确的法要,且向前精进修行,身心昼夜六时勤精进,从不懈怠。身精进,即是念佛、拜佛、诵经、礼忏等等;心精进,是时常念兹在兹,不起妄想。

你知道选择正法,才不会盲从、盲修瞎炼。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本来要往成佛的路上走,结果却下地狱。本来想行菩萨道,结果掉入魔道。

为何这么严重?都是知见不正当,错了因果,与自己所希望的目的相差得太远了。这即所谓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或所谓的“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三、欢喜觉支:

有了择法眼,则要有欢喜心去精进。不要一会儿精进,一会儿又自己发脾气;不要整天烦恼,皱起眉头,苦口苦脸;应该不懒惰、不懈怠,很欢喜的去精进用功。


四、除觉支:

但欢喜心还不是一个究竟心,要把它平静下来,除去自己的烦恼无明,把一切不良的习气除去。除掉之后,则法喜充满。

五、舍觉支:

平静下来之后,还要舍离一切平静,一切都不执著。应要“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境界。

六、正定觉支:

舍了之后,才能生出定力。有正定才有正受。“正定”不是糊里糊涂的定,不要修无心定,入到无想天之定,那是不究竟的。

七、正念觉支:

正定之后,则生出很正确的念,有了正念,才不会堕落,才不会一天到晚打妄想。才证得三不退──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

学佛的人先学法,学佛陀开示的法义,循此法义修学,才能步上正法修行学佛,也才有人格道德的升华。目前,佛教界有很多怪现象,身为三宝弟子,应该做什么完全不了解,如何学佛、学法完全不清楚,就是人格、道德、戒律不尊重,受外道、神道影响,大大变质。自己修什么行,学什么道,未必清楚。对于“原始佛法”教义也不想研读,自归依以后,或是被剃度以后,与凡夫俗子并没二样,迷惘一生,甚至有些人做败坏佛法之事,一点也不怕个人未来果报苦迫。

凡是归依三宝——佛、法、僧,就是佛弟子。佛弟子当然要学佛、学法,学佛。学法从何处入手,当然要理解佛陀启示之法,成就个人正知见(凡是人道的众生,人人要有作人作事正知正见、伦理道德,才不会制造恶因恶业,害人害己,造就个人及子女,未来受无量困境苦果报应)。

故事:“含环结草”记载在汉书,汉书作者,班固与班昭,就是出使西域班超的兄长与胞妹。“含环”所记,小孩杨宝生,心仁慈,有一次到华山游览,见一只黄鸟被老鹰追逐,小鸟惊惶逃到宝生衣内,宝生掩护它而免死,但是小鸟脚受伤,杨宝生便带回疗伤,百日后脚伤疗愈,杨宝生把它放生了。不久梦见一位黄衣童子送来四个玉环,又对杨宝生说:宝生心仁慈,上天祝福,你未来子孙四世为三公,后来杨宝生四代子孙为卿相。


续世报:就是一世报不完,三世五世,或百世千世才得报完。佛陀住世时,只园精舍边,一群金翅蚂蚁,生死死生,已经过七佛那么长时间。佛陀弟子“阿那律”,九十劫前,因为旱灾,五谷失收,当时阿那律端一碗稗仔饭要吃时,忽然外来一位辟支佛僧托钵,他即时将这稗仔饭供养,因此而得到九十劫如意报。

从造业到受报,有的当世不见报应,就断言没有因果报应,就拼命争取造业,这种想法、做法,绝对偏差。经中说:“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所谓:“行恶见乐,为恶未熟,至其恶熟,自见受苦。行善见苦,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见受乐。”我们再从宇宙因果律来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这种定律推断,“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是非常非常合理,合于大自然的因果律。真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总而言之,业有种种不同,但是有一点绝对相同,恶业未受报以前,如不彻底忏悔、修正,绝对不能消失。造业必定有业报,今生不报,来世必报。来世不报,异世必报。未报,业力照常存“藏识”中,只要因缘会合,还是要受报。业造就了,若要业亡,只要彻底忏悔,诸业自灭,为什么?因为罪性空性,忏可除灭。

随愿去。愿是愿心,愿力,必有信愿行具足。有菩提愿,净土愿。菩提愿就是菩萨愿心,广度无量众生解脱生死,至未来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大菩提。净土愿就是求生净土世界修学智慧,再来娑婆世界度众生。但是求生净土,要有强烈意志和作为,也要了解所要去的净土修行条件,不然,众生很难如愿达成愿心。

阿弥陀佛 !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6-27 18:09

如何是修行?这是老问题。每个人的言行各有趋向不同,积累的业报也不同,生命发展的方向由业力性质而定。

很多人认为自己具有正知正见修得很好,真的是这样吗?修行是否好,以普贤行的落实为标准,不在于打坐多久,念经多少,捐了多少钱做功德,而在于是否发了无上菩提心?不要光说不练,要在生活工作中行持菩萨道,要具有出离心,要时时检验自己修得好不好!如真正修行人,只会说自己修得很差,而说自己修得很好的人,希望大家赞叹自己的人,实际上往往是还需要加把劲努力学习的人。有多少分的恭敬与谦虚,就在修行中能获得多少分的功德利益!


见到别人修行好,要赞叹别人,鼓励别人,不要心存妒忌,使手段妨碍别人的修行,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反而不如不学佛的人。事事心存妒忌,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妒忌妨碍别人修行只会让自己堕落到六道轮里受苦。我们学佛是为了成佛度众生,有同修修得比自己好,可以早一点脱离苦海,我们应该感到高兴,随喜别人的修行功德,自己也会积聚无上的福田。别人修得差,帮一把!别人修得好,替其高兴,同是佛子,都能早日觉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共同承担如来家业,实现人间净土。时时让菩提心起作用,当夏天别人用苍蝇拍来打蚊子时,因众生的分别念太深,我们虽然无法劝说得进去,但找个机会偷偷扔了他的苍蝇拍,于己于他都是有很大好处的。在路边见到商户或人家用老鼠笼捕住老鼠时,要生起大悲之心,把老鼠的急当做自己之急,若不救护,必将被杀!救命就是放生,若劝说不听可花钱将老鼠买下放了。常人贪于金钱,必会收了钱后开心地将老鼠按照您的要求给放掉。完成救鼠之举心中的欢快是不可言喻的。若要快速成就无上菩提,忍辱是最好的方法。一可消业障,二可增上我们的慈悲心!忍辱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反复不断的磨炼,才能将我们心中的怨气平息,而达到无嗔的境界。真的很佩服释迦牟尼佛的“以身伺虎”和“节节支解身肉度化歌利王”,还有弥勒菩萨的“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只睡倒。 涕吐在脸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佛菩萨也是通过一步步的修炼逐渐到达永恒的涅境界。


平日在路上,见到汽车或摩托车上运载至屠宰场或菜市场即将遭到宰杀的动物时,要在心中为它们皈依三宝,这样它们舍此业报身后,以您为它们皈依之功德,必能往生善趣值遇佛法。在郊外坐树木板凳前,认真看清上边有没有爬到蚂蚁,有的话为它们念几句佛号,将它们轻轻吹开后才可坐下。在山上散步的时候,最好边走边大声念佛,如此无数的旁生都能闻声受益,不再堕入畜生道中。心中常为众生着想,不为自己打算,吃亏的事不计较,能利乐大众就好;有利的事让给他人,使别人得到快乐。以慈悲来感化;遇到苦难的众生,愿以身心吃苦让他们得以脱离;遇到贫苦的人们,尽量以布施来满足他们;遇到天神天人,感受他们即将下堕的痛苦,愿他们能念阿弥陀佛名号增加天福。凡此种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的众生,众生的苦不尽,我们的菩萨行就不尽,若一众生未成佛,我们的悲心便永远不退。只要还有苦有难,我们就是观世音,寻声救苦是每位立志成佛的佛子不辞之义务。


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的人成为仇人?就是因为我执在作怪。有损害到自己利益的情况,就会引起斗争。如果大家都不计较,那就变成了极乐净土。因此,要以佛法唤醒大家心中的佛性,心中的智慧流露出来后才能够成为一个明白道理的人,这样,才能够远离一切的过失。才能拥有和谐安乐的气氛。菩萨在外表形象分为二种,一种持戒威仪不缺;一种放荡不羁,口无遮拦,而实际心怀慈悲,处处念着众生。以前佛菩萨下凡在人间示现为僧的情状也大多是行为不如法的,比如寒山拾得便是行迹怪诞,言语非常,而佛菩萨有一次示现为不如法的僧人进行赌博,以试探皇帝是否对佛法僧三宝怀有诚心。皇帝来上香时见到后,认为这些僧人太不像话了,想给他们一点惩罚,就命令士兵进行捉拿。僧人逃入大殿之中就不见了踪影,这时皇帝发现佛菩萨的雕像上穿着那些赌博僧人的衣帽,才明白是佛菩萨的化现。而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大部分也是以不如法的形象出现度化众生的,我们汉地的济公和尚行为也看似是不如法的,但他却实实在在是一位得道高僧。因此,看一个人是不是菩萨,不能专以外表来论,而是要看他的内心有没有菩提心,有没有利益众生的行为。我们在学佛当中,要多看同修的优点,不要谈论别人哪里不好,哪里破戒,这样是犯错误的。要记住一点:戒律是用来戒自己,使自己受到约束不去犯错,而不是用来规范衡量别人的。不只我们学佛的人,就是世间的人,你只看他优点,不谈他的缺点,就会结上好的人缘。


居士对出家师父特别的恭敬,这种恭敬缘于对佛法僧三宝的尊重。当然,他们有明辩正邪的能力,而不是盲目的崇拜。还有许多居士就是盲目崇拜的,他们只恭敬有名声的师父,对于一般没有名气的师父就理都不理,这是非常错误的。一切僧都是佛在世间的形象代表,应当都恭敬,而不该怀有分别之心,有名气的就恭敬攀附,没名气的就当是根草。这也是当前一种不好的现象,为什么是末法?就是很多迷惑的众生,愿意信大仙,供养大仙,信那些观观看看,破绽,致使邪知邪见昌盛。只有佛陀的教育是永恒的真理,才能真正的消灾免难,却得不到重视,还有一些女居士,她们的盲目程度到了让人难以想像的地步,可以献身投入别人的怀抱。这样就可以成为“师父”跟前的红人,在别人前就有了地位似的。她们真的忘记了为什么来学佛,结果还是搞成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那一套,不仅害人而且害己。真的,淫欲这东西,最怕就是双方的挑动,若坠进去,那可就万劫不复了!所以,真诚希望有缘的同修们都能警醒,不要成为淫欲的牺牲品。只要我们对三宝有坚定的信念,在心中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不管身处在哪儿,即使在工作中,错误的想法及时转成正确的想法,就是在修行的道场中了。


任何环境皆道场,任何地方皆道场,这样你就不会再说:“啊,我很忙,没有时间念佛”。真正的学佛人,在哪都是道场,哪里都是觉悟的好时候,起心动念下功夫才是真修行,只要心里时刻系念着众生, 真正发菩提心,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就是真正的修行,就是真正发心愿往生西方。阿弥陀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6-27 18:10

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保健康、保平安,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初学的人,对学佛的意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学佛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现世的安乐。

 我们的色身均会被“三毒”所沾染,哪三毒?即是贪、嗔、痴。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因为有贪念,众生会迷失本性,竭尽全力去追求去索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因为有嗔念,众生会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而迁怒于人,甚至恼火攻心、自取灭亡;因为有痴念,众生则执迷于“我见”,或目中无人,或趾高气扬,终会引来灾祸。


学佛先做人,然后创造人间净土,这也是现实佛教的一个宗旨。但是学佛要先学做人,也要明白佛教所说的做人的内容和原则,要从佛经中研究--佛陀教导的怎样做人,世人不闻佛法,不明因果,不知善恶之真相。


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如果没有佛的真知灼见为指导,要做好人是很困难的。这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如果没有航海灯的指引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一样。所以佛说"正见"为八正道的根本。


要得到正见首先要深入经藏,经为佛所讲法的记载,经通"径",路径之意,通过深入经藏,我们能找到一条通往觉悟的人生大道。然后我们就循着这条路走,这就肯定可以做一个好人。这是读经的第一个目的,即读经明理。读经第二个目的是开慧。大家都知道学佛修学大纲为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你在读经时,诸恶莫作,就是戒,你的注意力定在这部经上,这就是定,长期如此修戒定,必能开慧。有了智慧,你对为人处事方面看得清清楚楚,知道何为善何为恶,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样你还愁做不好人吗?印光法师就是一个明证,印光法师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和他当初在普陀山的三十年阅藏是分不开的。所以可以说深入经藏是开慧的根本,而有了智慧(正见)就有了做好人的首要条件。


要做好人,在明白了道理之后,还要身体力行,这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念、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等。而这里最主要的是正精进。大家都知道,有了想法而不去实行,这始终是幻想。而要去实行就要靠正精进。"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学佛做人也是如此,在知道了怎样做人以后,只有精进不懈,才有可能达到正定,这就是做成最完美的人了。


所以可以说,做人要学佛的八正道,而八正道中最重要的是正见,最关键的是正精进。由上可见,做人和学佛是相辅相成的。要学佛,首先要学做人,而要做好人的话必须要学佛。


佛法修行的基础就是做人,学佛的意义就在于完善并提升我们的生命素质。人生难得,学佛的珍贵在于给了我们一个修行的机会,使我们通过今生的努力为未来种下善的因缘,在未来生命旅程中积下善缘善因,收获善果。


世间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也教我们做人,比如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仁,就是要有慈悲心;义,就是要有德行;礼,就是要遵守规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导生活;信,就是要有诚信,要心口如一。和世间的德行相比,佛法中同样有类似的教导,佛陀要求我们遵循的五戒十善,以及各类佛门规约,均有利于僧众的修行。


先贤告诉我们:“人到无求品自高”。怎样才能无求?没有了对自我的执著,自然就无所求。无所求也无所谓得失,没有了得失之心,人生就能因此得到解脱。


修学佛法,首先要认识到做人的意义,然后才能知道如何利用人生来完善自我并造福人类。做人的意义是什么?做人的意义莫过于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但奉献社会、为人服务的社会价值则更有意义。而我们学佛呢?不仅要自利还要利他,不仅要自觉还要觉他;我们在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同时也在利于他人、帮助他人,这样才能使我们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


一个学佛的人,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能够得到菩萨的护佑。但我们要明确,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生命内在的智慧,能够断除烦恼、消除业障,了生脱死,最终达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境界。《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时,都要心无所住,心不染尘。不被事物所动,心自净矣;心净才能自在,自在才能观自在。


西方极乐清净之地,方为佛子归宿之地,


劝君勤勉好好修行,老实念佛不退菩提。


三世因果丝毫不爽,分别执着一切放下,


专修专念一句佛号,求生净土一生成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6-27 18:11

一提起佛,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那是迷信,对于迷信,当然是避得越远越好,但看过佛陀教育这一本佛界教科书后,才真正的认识到佛教原来是教育人的至诚至善的好书,是哲学中的哲学,世界物理学权威人士霍金曾说,他将放弃对宇宙万有理论的研究,因为穷其一生,能研究出的宇宙真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实在是太渺小了,而佛教早在几千年前已经说出真相了。

佛法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佛法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佛法教导我们爱护生命关怀生命,佛法告诉我们要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佛法就是告诉我们在自利利他中得到最真实的快乐。


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泼泼。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现实的生活,就是在现实生活里面处事待人接物觉而不迷,这就叫佛法。


修行总得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活泼泼,你才能得到法喜。功夫与生活不能相应就得不到法喜,会觉得修行很苦;能跟生活打成一片,你就觉得修行很快乐。

有许多信佛的人时间虽长,对佛法的认识却没有进步。甚至有一些居士,今天这个庙、明天那个庙,天天跑来跑去,对庙里的佛菩萨圣像也好、对出家人也好,甚至对整个佛法都麻木不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原因很简单,在寺庙没有学到自己应该学的佛法内涵,所听、所看、所学的都是世间上的是是非非、无明烦恼。佛法没有学进去,反而加重了内在的烦恼。这样的话,对一个发心学佛的人,就很不值得。所以学习佛法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理论指导。


末法时代,学佛成功率不高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关键就是缺乏长远心。许多修行人的心态很不稳,就像花园里的蜜蜂一样,一会儿飞到这朵花上,一会儿飞到那朵花上。现在很少有出家人能在一个道场闻思修行十年以上,有些出家人在哪个道场都住不长,总是背着个大包到处“参学”,这样“参学”下去,最后会得到什么结果也不好说。居士也是这样,能十多年学一种法的人非常少,许多居士今天学这个法,明天学那个法,过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学了。反而把极度的物质享受当作是快乐,但是这种享受却是短暂的,享受过后心灵就会空虚,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而人因为空虚,没事就抽烟,就喝酒,玩麻将,就去找刺激,想尽一切办法来让自己快乐,却不懂快乐来自一颗绝对慈悲喜舍的心,既不能升华自己也不能帮助别人,佛法告诉我们最真实的快乐就是慈悲喜舍,当你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时你的心灵是充实的,就光这一点来说,你就快乐无比啦!


佛说: 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一口气转不过来,请问什么是你的?连身体都不是你自己的,还有什么是你的?


学佛的人在这个世间跟大众接触,内心清净平等,这叫功夫。真正的学佛,没有诚心发愿,绝对不会成功。我们因为求出离,往往容易消极遁世,慈悲喜舍就很难做到。自己心中微细的习气,贪、嗔、痴、慢、疑,很难觉察。用功修行的时候还比较清净,一遇到境界,各种人我是非心、贪欲心和嗔恨心全都起来了,越修脾气越大,这都是“我执”在作怪。“我执 ”就是妄执身见,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滋生众烦恼的根本。一切贪、嗔、痴、慢,无不是围绕私我的轴心在转。甚至学佛修行,也往往出于求个人的长寿福报,满足自己的贪心和虚荣。有了一些佛学知识,稍一用功,就感觉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对,生出嗔心来,这全都是我执和我见。所以要经常发菩提心、四弘誓愿,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知恩报恩、自他平等的观法,来断除我执,熏化心中微细的习气。


以慈眼视众生,发起我们的菩提心,认真接受佛陀教育,接受善知识的教悔,"以殊胜的因缘,领悟人生真相,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6-27 18:11

学佛就在工作与生活之中,因为佛法,并不在工作与生活以外。时时处处,吃饭穿衣,上班、下班、待事接物、行往坐卧,举目扬眉之间,也就是于一切善恶、好坏、是非、得失当中,我们的心能平和自在,如如不动,不受扰乱,即是学佛修行。其实,我们往往只顾着向前跑,只一心想着成佛,却没想到还须做人;只知道积功累德,却忽略了打扫自心。我们的眼光,始终没有找到修学的焦点,不在别处,只在于自心。所以,虽然是修行、学佛、行善,我们依然是迷惑、痛苦的。

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知识技术,使自己在工作中更能突出我们佛弟子,什么都会干,什么都会做,给大家做一个好的标帅,能使大众更好的认识佛教、弘扬佛教。我们工作也是为民众服务,报佛恩、报众生恩的实际行动。不少人只为自己着想,只把工作看作一类挣钱吃饭的手段,则工作对他便成了一种外来的负担,就算尽了力,也不能生出善果功德。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者为民众和社会着想,把工作看做奉献的机会,当作菩萨道来修,则何往而不是道场,即平凡的工作,也可生世间、出世间的功德。至于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机会。只要自己学习、工作好,道德高尚,学识丰富,生活愉快,热心助人,人们自然会尊重你,你讲佛法,他们也乐于接受,是为以身弘法。若能将自己锻炼成才,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则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学佛与学习、工作、生活看作两回事,以学习、工作为学佛的障碍,以不信仰佛教的人为对立面,当然会触处成碍,苦恼重重。只有依大乘菩萨道,将生活、学习、工作、人事交往与学佛打成一片,即世间俗务而修出世间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贯于生活的全过程,念念修行不辍,勤集福智资粮。就今天居家学佛的条件而言,这是最契机的法门,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报。就象师父所说"人间净土"。


“心”,是痛苦之本,也是自在安乐之本。既然我们的心,可以让我们痛苦,让我们迷惑。同样也可以让我们解脱、自在。所以,“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凌乱不堪,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无喜无忧,无憎无爱,随处安乐。“心”,让可以我们唯利是图,也可以让我们学会关爱。“心”可以让我们怨叹、计较,也可以让我们赞叹、宽容。“心”可以让我们失衡、是非,也可以让我们心怀平等、泰然。“心”可以让我们患得患失,也可以让我们不计得失。

“心”如湖水,可以激荡浪涛,也可以净如明镜,“心”如天空,可以充满乌云,也可以遍洒阳光; “心”,可以让我们爱欲、缠绵,也可以让我们看破、放下。


但我们的“心”不会总是处在无事的状态,免不了要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就忘记了当初的发心,甚至将事业的成就当作修行目的。事实上,我们发出离心或菩提心去做事,最终所要成就是解脱,是无上菩提,事业只是其中的一个副产品,所以说做什么事情绝对要把握好正知正见,要搞清楚什么是正行、什么是助行。


遗憾的是,多数人在做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忽略了自己的初心,逐渐背离了最初的目的。而忘记了修行人应以怎样的心态来做事,所有的凡夫心都回来了。虽然从事的是佛教事业,但和从事世俗事业的心行运作规律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能发起猛利的菩提心,并调整好自己的心行,在做事过程中就不会被事业所转。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做事会做出那么多问题来,还不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这样就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我们知道,菩提心的修行是非常积极的。如果我们不做事,菩提心根本无法调动起来,佛菩萨所具备的品质根本无法成就。所以,必须通过修行利他来积累成佛的资粮。关键是在于,要以正确的发心来做事,并始终保持这份发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利益众生的同时,在自身成就佛菩萨一般的品质。


我们应该感到幸运,能在学佛初期就了解到发心的误区。当然,仅仅了解还远远不够。如果不掌握用心的要领并付诸实践,即使知道也是白搭,因为凡夫心的力量太大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佛法中上乘的用心方法,在心行的训练和调整上下一番苦功,否则,明白了道理也会照掉不误。


故事:一队商人,在沙漠迷途,水又喝完了,他们十分焦急。他们动手挖掘地下的泉水,挖了几尺,因为没有信心,便不愿掘下去,只是叹气和流泪。只有一个孩子,他有信心、有毅力继续下去,结果,沙石搬开后泉水就喷出来了。大家都觉得很惭愧。有信心、有毅力,做什么事都会成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6-27 18:13

不接受正法的薰陶,业障不能消除  



佛法的承传,要具足三个条件——戒定慧,这才能接受正法。没有戒定慧,佛菩萨再慈悲,双手把正法捧着送给你,你没办法接受。

看到六道众生迷惑颠倒,造作重业,我们想帮他帮不上,为什么?他不接受。

你劝他,他不听,为什么?业障太重,业障把他所有一切善缘都障碍住,他不能够接受正法,他所接触的都是邪恶。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接受正法的薰陶,业障不能消除,敌不过烦恼习气,你没有能力抗拒五欲六尘的诱huo,一口气不来,你就到三恶道去了


我们现代这个社会污染了,大多数人心不清净,念念都在造恶,所谓“积非成是”。目前邪知邪见横行,混淆视听,大家看惯了、听惯了,以为这是正常的,这是对的。

今天讲贪财、贪名、贪利、争名夺利,大家都认为这是正常的,不但不反对,还鼓励你去拼搏、去竞争。你要是不要这些名利,人家会嘲笑你,说你这个人是傻瓜,是个糊涂虫。

是非颠倒,善恶混淆,今天是这么一个社会。大家处在这个严重污染的环境,麻木不仁,习以为常,没有办法看清楚,没有办法觉醒过来。现在的人,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他在迷惑当中过的日子太久了,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甚至于没有能力辨别善恶、是非。

我们看到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乃至于博士,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你给他讲正法,善言善语去劝他,他不相信;别人耍一点花样去骗他,他乖乖的被骗。劝他不听,骗他听,“人家骗他,他还欢喜”,这是怪现象,这就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可怜得不得了!


前些日子,总有居士这样说:“师父啊,我的理解能力‘跟不上’,没有人家‘悟性’好,帮我开开智慧吧!”

在此,我谈一谈“两者”的质性区别。

理解能力:是起于已知事相的“经验”基础上,用“意识思维”对其他事物现象推理的心理承认。

悟    性:是以大家本俱的“觉能”去“体会”一切缘起事相“法性”,从而追源,了明万相的“本来”。


所以,经常的言语别义,仍然众人轻疏,因此“同功惯用”而不觉 ,致使人们惰惰迷离,遮覆了“透事见本”的根能,屡屡悔失善缘,看叹他人成就,自己懵懂终生。若能清醒振奋,精心析辩俗语,人人智慧光明。



聚散随缘



[摘编]



人和人的聚散,像天上的云,像水中的浮萍,时而聚合,时而分离。聚聚合合,是天地间的神秘。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个人是很渺小的,命运无法由自己操纵,遂而听天由命,于是一切“随缘。


“随缘”,凡事不强求;把人的聚散一场,全说成是一种缘分。到底什么是缘分呢?字典上的说法是自然的机遇。什么又是“自然的机遇”呢?问到后来仍然是一片茫然。


年轻时候追求,年老时候逃避。人的一生里,最初,我们凡事好奇,渴望认识新的朋友,接触新的环境。这世界其实是由无数小圈圈、小团体组成的,就像终点车站发出的各班列车,你买了票,追上了车,希望它带我们到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在起点和终点之间,你认识了一些人,由聚而散,最后总要分离。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比较悲哀的是,原先想打进去的小圈子,接纳了你,你也成为小圈子里的一个成员,到了后来,你却又觉得无趣而自动逃离,如此周而复始——参加团体又脱离团体。和朋友亲近,又和朋友疏离。从希望开始,到失望结束。在聚聚散散之间,最后我们剩下的是一颗苍老、寂寞而孤独的心。


人为什么对别人失望?或问,别人为什何会对我失望?你可以说是误解,但有时更因为是了解。“因误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人和人之间的聚散,总是一方故意一方无意,在无意和故意之间,就像天空里飘走的两片云,他们或许还会相遇,但心境早已不同,有时再相逢形同陌路,真的是相见不如不见。


聚散的故事说不完,有时聚散两依依,有时互相躲避,惟恐窄路相见,真是“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聚是欢乐,散是苍凉。但友情和爱情走到后来,有人硬是宁选苍凉而舍快乐,必有其锥心之痛。


佛教故事:从前有个书生, 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 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 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奄奄一息. 这时, 路过一游方僧人, 得知情况, 决定点化一下他。


僧人到他床前, 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 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 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 画面切换. 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 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书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唰地从床上坐起,病愈 !茫茫人海,谁是那个前生埋了你的人?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我们都在苦苦地寻找,可是,一次又一次,我们认错了人错把那个覆衣之恩的人当做埋骨之缘的人,殊不知在我们深陷于那场原本不可能有结局的恋情而苦苦不能自拔的时候,那个前世埋了我们的人正在人生的路上静静地等待着我们……让一切随缘吧!

只能说是缘起缘灭。聚是缘起,散是缘灭。人间神秘,会让茫茫人海你我相遇,善缘、恶缘、孽缘……最后都像云海里的雾气飞散而去,而宇宙大地,山还是山,水仍是水。一切“随缘”唯有永出六道轮回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大的事情,一定要专修专念一句佛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6-27 19:15

何为真修?——憨山大师开示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可怜悯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正示病源也。谓末世修行之人,未断我相,以认我为法,故所说者,乃说其我相之病,非说涅槃之法也,故云说病为法。以此之故,虽精进修行,但增益诸病,故不能入清净觉耳,是故名为可怜悯者。下示执病之过。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此示执病为法之过也。谓修行之人,不了四相,但以如来解行迴为己有,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妬(同妒)。由彼众生未断我见,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示执病之过,必堕增上慢人也。其实未得未证,而自谓为证为得,得少为足故为增上慢,乃是我爱未断者。何以知之?但于见胜进者,心生嫉妬。然此嫉妬之心,发于我爱,故知此人乃未断我爱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此甚言我病根也。下诫防过。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此深诫防过也。谓上执病为法之人,所以四相未除者,只是将心待悟一事,为病根耳。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迴为己解。故此但只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末法志道之士,可不惧哉?

“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妬,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亦不必广求多闻。只当降伏烦恼为第一行,亦不可得少为足。其未得涅槃,必志得之。其于未断烦恼,决欲断之,但历境验心,若贪嗔爱慢一切烦恼,对境果然不生否?至若彼我恩爱,果然一切寂灭否?如此自验其心,即若古德云:学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上透得过,便是悟处。故佛说:此人渐此可以成就。虽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识抉择,邪正分明,亦不堕于邪见。如此修行,方有少分相应耳,学者可不勉哉。

“若有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重勉真修,诫令离过也。谓必如上所说,乃是真修。若舍此外,别起欣厌取舍憎爱之心,则毕竟不能入清净觉矣。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